胸外科手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注意事项

胸外科手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注意事项

胸外科手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注意事项

发表时间:2018-12-04T12:52:34.9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2期作者:王嫒[导读] 胸外科的病人在大手术后,常常因为到害怕刀口疼痛或刀口裂开而不敢活动,有的人甚至几天内不敢翻身,而事实上病人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有好多好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

胸外科的病人在大手术后,常常因为到害怕刀口疼痛或刀口裂开而不敢活动,有的人甚至几天内不敢翻身,而事实上病人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有好多好处,也是很有必要的。主要的好处是:(1)可预防肺部并发症:胸部手术后常因疼痛的影响使病人不敢咳嗽,咳痰,胸部活动度减弱,加之平卧位,以致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堆积在肺内可引起肺炎,如果能早下床活动,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防止腹胀,增进食欲:早期活动的患者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腹胀便秘,增进食欲。

(3)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卧床,血流缓慢特别是下肢静脉血回流慢,而且术后往往食欲不佳,饮水减少,血液变得粘稠,红血球容易凝集形成血栓,堵住下肢静脉血管,引发下肢肿胀疼痛等,如果术后在床上经常做伸躯腿运动或早期离床活动,促进血管内血液超前发展,科防止血栓。

(4)促进伤口愈合。许多人认为术后早期活动会使刀口裂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手术时各层都经过严密的缝合,术后24小时左右,缝合的各层已有不同程度黏着和愈合鼓励患者做术侧肩关节及手臂的抬举活动。早期活动不仅不会使刀口裂开,反而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道口的愈合。

(5)预防尿潴留:由于疼痛或麻醉引起的排尿困难,尿液潴留在膀胱内,使病人腹胀不适,需要导尿才能排出。如果早期适度活动,可以防止这种情况,顺利排尿。

功能锻炼

一般性锻炼:每天早晨起床、穿衣服有规律的活动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双臂运动,散步也有助恢复,开始时,要短距离散步,每日逐渐增加散步距离,全天的活动量要分配均匀,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劳后长期静卧。

为保证伤口恢复顺利,在术后4~6周,避免抬举超过5公斤的重物(如:小孩、购物袋等)。可以在家淋浴,皮内缝合线会在数周后吸收。请与您的医生讨论术后几天可骑车、驾车、坐火车或飞机。请教医生关于术后几天可恢复工作特殊锻炼:

呼吸锻炼必要性:在家可继续做深呼吸运动,以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应持续做深呼吸锻炼直到没有痰为止,通常是您坐在椅子上,背部靠紧椅背时,深呼吸运动最为有效。

锻炼方法:双手放在胸廓的前下方,经鼻深吸气,再经(微张的)口缓慢呼出,在每次深呼吸的同时,尝试尽最大可能扩展胸廓。四次深呼吸为一周期,然后休息。深呼吸10分钟后,用枕头抵住伤口,做一次深吸气,并同时咳痰,这种锻炼一天至少做两次,直到没有痰、呼系通顺时为止。

重症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实施与护理

重症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实施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8-12-14T09:08:19.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4期作者:吴林珠邓亚雯 [导读] ICU患者长期卧床会增加患者重症监护获得性衰弱及谵妄的发生,导致延迟撤机可撤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实施过程与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在本科贯彻执行早期下床活动的23名长期卧床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早期下床活动的护理与干预,观察干预后的效果。结果:23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因病情恶化最终家属放弃出院外,5名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并最终康复出院,其余16名患者均顺利转出ICU在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最终顺利出院。所有患者下床活动期间未发生脱管事件,未发生因下床活动导致需要紧急抢救。结论:重症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实施与护理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理机能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重症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实施;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274-02 ICU患者长期卧床会增加患者重症监护获得性衰弱及谵妄的发生,导致延迟撤机可撤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1]。近些年,早期康复在国内外研究应用较多,对重症监护室患者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作用。重症监护室患者早期活动的性质、定义目前尚未统一。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通过实施针对重症患者及其环境的具体物理干预措施来预防或限制功能性障碍和谵妄,增加自主活动,提高长期生活质量的一种活动形式。 我们收集整理了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在我科贯彻执行早期下床活动的23名长期卧床重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在ICU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实施与护理中的经验,现汇报如下。 1.患者基本资料 接受早期下床活动的患者共23名,年龄29~81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男9名,女14名,主要诊断为内科重症患者8名,外科重症患者15名。 2.早期下床活动前的评估与准备 成立早期运动小组,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呼吸治疗师。管床医生进行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是否具备下床活动的条件。康复治疗师评估患者的肌力、体能及耐力进行康复评定,指导患者行主动肢体运动,为患者行被动肢体运动。呼吸治疗师负责患者自主呼吸的锻炼、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必要时下床前行纤支镜吸痰。护士负责协调与安排具体下床时间,下床活动相关用物的准备,合理安排用药及营养等护理相关操作。 3.下床活动期间的护理要点 3.1 下床前的护理准备 早期运动小组每周组织大查房,由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呼吸治疗师共同参与[2]。每日评估患者运动前后的病情,与小组成员沟通,制定当日计划。管床医生开立医嘱,医嘱内容包含下床活动的内容、持续时间及频次等。管床护士遵医嘱执行患者的下床活动计划。管床护士接到医生开立的“下床活动”医嘱后,审核后需及时做好患者下床活动的准备。及时完成相应的治疗,选择患者下床活动的最佳时间,医疗护理工作相对少,且科室医护人员人力充足的时间。与医生商定是否需要持续输注肠内营养,适当调整下床活动期间与非下床活动期间肠内营养的输注速度。妥善安置并固定患者身上的各类管道。备好下床活动所需的轮椅,以及下床期间的监护用物及吸痰用物等。 3.2 下床活动的实施 在监护床上将患者从半坐位调整至端坐位,指导患者适当行肢体主动活动,端坐5~10min,无明显生命体征波动则断开不必要管道,在管床医生及其他护理人员协助下采用将患者从监护床转移至轮椅上,确保患者坐稳并处于安全状态后,妥善固定各类管道,防止滑脱和逆行感染,适当延长各种导线,保证患者的活动度。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患者下床活动期间,管床护士全程在场,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是否耐受下床活动。执行基础是患者的清醒水平。小组先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范围练习,增加到渐进的物理治疗、辅助主动活动和主动活动范围练习。然后他们让患者从床上到椅活动、接着站,最后患者离开床行走。 下床活动时间结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回床休息,安置好患者,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合理安置各种管道。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及时恢复应离床活动暂停的治疗,如肠内营养的输注等。全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3.3 护理安全及应急预案 尽管实施下床活动的患者均为经医生评估病情稳定的患者,但由于下床活动期间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的风险以及抢救与治疗的难度较患者卧床时均有升高,护理安全应该受到高度重视[3]。因此,我们的管床医生和护士应提前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备好相应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在患者身旁。此外,转移患者及患者离床期间,医护全程陪同,全程持续生命体征监护。 4.讨论与小结 23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因病情恶化最终家属放弃出院外,5名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并最终康复出院,其余16名患者均顺利转出ICU在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最终顺利出院。所有患者下床活动期间未发生脱管事件,未发生因下床活动导致需要紧急抢救。有研究认为执行早期活动时,应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治疗小组,至少包括医生、护士及康复治疗师,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价且整个实施过程中密切观察监测患者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或终止治疗,才可以保证早期活动的安全执行。目前国内ICU存在临床护理人员人力不足,康复治疗师及呼吸治疗师短缺,下床活动相关器械设备缺乏,人力及物力资源匮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早期活动的实施。我们的经验认为尽管ICU患者早期活动的实施过程存在许多障碍,但是安全可行的,并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理机能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未来随着国家对护理学科以及大型医院床护比的重视,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将会倾向于利用现有设备和物品的基础上,在ICU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郑秀萍,邢小利,张淑霞.外科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282-2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