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艺拆分设计常见错误

装配式建筑工艺拆分设计常见错误
装配式建筑工艺拆分设计常见错误

3.5 常见工艺设计错误实例

本节将重点讲述工艺拆分图纸设计中的常见设计类错误。

3.5.1 预制三明治外墙常见设计错误实例

本节主要针对含有保温板预制的外墙类预制构件下的工艺拆分问题进行说明,该类构件根据目前的设计方式主要预制外挂板、预制套筒剪力墙、PCF板,浆锚类及约束钢筋束类的构件主要含保温同样适用。

3.5.1.1 问题汇总一览表

3.5.1.2 常见问题实例

问题1 模板加固预留孔

竖向墙体未见模板加固预留孔,建议布置原则:1、水平距离结构板面200mm起步;2、水平间距布置≤500mm;3、顶部距离叠合板底≤300mm;4、竖向距离板边≤150mm起步开始布置。特别是与现浇部位交接的构件需要布置模板加固孔。

问题2 外架连墙件预留孔

若采用钢管脚手架进行防护,依据规范“两步三跨”布置连墙件,外围预制墙底需要提前预留不小于φ75的钢管穿墙孔。

问题3 预制剪力墙单排钢筋

若项目预制剪力墙为墙中单方向的套筒预留钢筋,存在优势如下:吊装时较梅花撞布置的套筒连接筋安装方便。但是易产生偏位的现象,且当工厂模具长时间浇筑后易出现墙体整体的轴线偏位。

建议:改为梅花状的钢筋布置,从受力的分析上同单方向布置的钢筋,但是从定位的角度较之单方向,增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精度。

问题4 预制剪力墙现场浇筑

某项目设计外墙时,一味按照工厂生产标准进行设计,导致尺寸过大,无法与现场的起重设备能力相互匹配,导致不得不后期重新人为“截断”,现场浇筑。

某工程外墙拼缝处设计采用:卷材热熔粘贴封堵的办法,导致破坏保温材料。此类问题多出现在外页悬挑设计构件中,现阶段采用PCF板设计后,该类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规避。

图3.5- 拼缝设计处理不当实例图

问题6 转角地方保温层外漏

某工程在三明治外墙设计时,对于建筑的阴阳角的拼接处理不当,导致保温外漏。考虑到保温板自身有一定的吸水性及透水性,将来存在渗水的风险。

问题7 安装工程配合不当

某工程在设计外墙时,梁底钢筋和预留空调洞相互干涉。主要的原因在于安装工程的预埋设计与工艺拆分设计配合不当。

问题8 拼缝处保温板长度

某项目设计的后设置的保温,存在两种长度:60与220mm。不利于现场的统一施工管理,且考虑到60mm处保温板截面为正方形(保温厚60mm)后期需要穿过木工加固的螺杆,不利于防止漏浆。

修改:统一改为120长,即除去20拼缝,两边各预留50保温不做。

问题9 保温内连接件问题

某项目设计的后设置的保温220mm长度处,设计意图为设置内部钢板连接件。存在问题如下:

1、保温处增加刚性连接件,是否会导致局部应力过大出现开裂(需要结构进行复核);

2、连接件加螺栓厚度大约为20mm左右,再增加60保温,导致现浇钢筋出现偏位或保护层失效;

3、此连接件及螺栓为大宗耗材,增加项目施工成本;

4、钢筋工绑扎工作面不足。

处理:此连接件移至外侧,且螺栓预埋高度与木工穿墙螺杆预埋眼相错300mm,避免“打架”。

问题10 伸缩缝处保温外漏

某项目双单元伸缩缝处的外墙保温未设置收头,将来存在渗水的风险。

处理:保温端部利用至少50mm的混凝土收头

问题11 丁字型外墙问题

某项目阳台隔墙与外墙的悬挑外页板设计时存在“丁字型的拼缝”,且外墙采用了悬挑外页的设计方法,存在问题如下:

1、外墙外页极易涨模,无法加固背棱;

2、一旦悬挑外页涨模,修补工作困难。

处理:阳台隔墙与外墙连接处预留墙体拉结筋,预留250mm的缝隙,现场进行砌筑。

问题13 悬挑外页外墙问题

某项目节点大样图中存在节点三、四,均为转角处悬挑外页的大样图。此类设计导致钢筋工无操作空间。

处理:取消悬挑外页,改成PCF板。

问题14 空调板无防水企口

某项目空调板与预制外墙交接的水平缝为水平连接,无建筑防水企口,存在渗水隐患。

问题15 吊钉设计不合理

某工程带凸窗的构件,吊钉仅设置在主体墙上,起吊过程中,会出现构件倾斜的情况。

处理:通过在悬挑板上增加刚性支撑后,在悬挑板上增加一个吊环。

某项目窗台设计时与预制的约束边缘构件未利用柔性材料进行隔断处理,钢筋存在贯通现象。不符合国家图集的设计节点,将来存在温度裂缝。

问题17 窗台泛水处理节点

某项目窗台预制设计时采用放坡防水的设计节点,根据现场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此类处理效果并不明显。

处理:改为增加企口35mm的“反坎”的方式进行处理。

问题18 窗框防腐木固定点

某项目采用防腐木固定高层窗框虽然施工便利,但是不利于窗框的稳定性。随着建筑寿命的增加,防腐木变形收缩,会导致框处异响、渗水。

处理:将窗框下部改用塞片加预留槽的处理方式。

问题19 女儿墙体钢筋连接

某项目图纸中女儿墙采用现浇方式,外部设计类似PCF板的构件进行连接,存在问题如下:

1、PCF板加固困难,易出现偏位;

2、无现浇压顶,存在施工缝,易渗水。

处理:女儿墙采用整体预制,连接方式为钢筋套筒连接。

问题20 墙端压槽处理节点

某项目不同基层交界面需要挂网处理,搭接一般不小于150mm,30尺寸过小。建议30至少增加到100,5mm深增加至10~15mm(满足一次粉刷砂浆)。

问题21 预留孔洞设计节点

某项目设计的预留孔洞尺寸过大,导致后期封堵处理困难,存在渗水隐患。建议70改为50,80改为60。

问题22 转换层的支腿设计

某项目在转换层施工时采用类似“牛腿”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现场施工过于麻烦。且该处保温未能连续布置,存在冷桥。根据相关施工经验,墙体吊装完成后下部直接利用砂浆封堵即可。后期加强层进行保温施工时清楚砂浆做好接缝处理即可。

问题23 套筒灌浆连接节点设计不明

某项目套筒灌浆设计连接节点,设计存在座浆料层,是否现场采用单孔灌浆施工工艺,设计节点不明。

问题24 女儿墙的连接节点

某项目女儿墙设计存在两个问题:

1、女儿墙保温与主体保温不连续,另鲁班奖验收时女儿墙需要内外存在两道保温;

2、现浇的反坎为直角造型,不利于混凝土浇筑密实,建议进行坡口设计。

某项目外墙拼缝处后放保温设计仍然存在拼缝,,存在不闭合的现象,导致后期混凝土浇筑时漏浆严重。建议另一端保温同样设计相应的槽口。

问题26 铝合金窗框的防雷

某项目根据设计总说明项目采用PA断桥铝合金,根据规范要求:房屋高于45米以后,凡是有金属物体的都要做等地位连接。预制图纸中未明确。

问题27 外墙分隔缝未明确

某项目为装配式施工项目,外立面存在大量的构件拼缝,但是建筑图纸立面图中未明确装饰的分缝线条。

修改:依据构件的拼缝进行设计外墙装饰线条及分缝。

问题28 两种灌浆料的施工

某项目结构设计说明中:(八-3-b)套筒连接区灌浆料采用强度不低于85MPa高强灌浆料、非套筒连接区采用强度不低于40MPa灌浆料。但是窗台下部未见套筒。

建议:1、窗台等下部非剪力墙套筒连接区增加,盲管灌浆工艺;2、取消两种灌浆料。

问题29 钢套筒底部加密钢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总说明(一)中“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说明:”下的6.3.3条,对于套筒底部加密区钢筋的设计与构件图纸设计中不符,请设计予以明确。

问题30 PCF板节点加固问题

某项目设计的PCF板穿墙螺杆无法加固,易涨模。该项目所有节点均未能考虑现场木工加固问题,需要重新设计布置。

问题31 外墙底部无灌浆

某工程设计中存在部分外墙底部无灌浆连接的构件,导致外围一圈无结构自防水。

问题32 洞口连梁钢筋设计

某项目存在结构问题:

1、窗洞口两侧未按照图集设计约束构件;

2、连梁钢筋锚固应从构件端部算起,锚固长度与600mm双控。

该设计未按照规范设计,存在结构安全问题。

建议增加约束构件。

问题33 封仓节点设计处理不当

某项目设计的封仓节点大样如下,存在问题有:

1、弹性防水材料密封材料,未明确材质要求;

2、弹性防水材料密封材料从大样看,已经“侵占”结构截面,未明确可以进入结构的尺寸;

3、利用木枋砂浆进行封堵,实际现场使用增加木枋会导致“爆浆”的风险,建议取消。

问题34 窗下口灌浆节点无套筒

某项目窗下口无灌浆套筒,导致该部分分仓后,单个仓位尺寸过长,灌浆不易密实。

处理:考虑到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建议窗洞下部,@1.5m增加一个盲管灌浆套管。

问题35 构件配合设计问题

某项目设计的构造在配合上未能考虑清楚,导致某些类似企口类设计不能相互“闭合”。例如:常见的空调板位置应考虑企口的位置。

问题36 外墙拼缝倒角问题

某项目设计的样板间外墙拼缝无倒角。建议设计成带倒角连接,方便将来拼缝处理。

问题37 PCF板外侧预留套筒问题

某项目PCF板外墙预留连接套筒的位置,设计时未能考虑到局部的细部节点,导致现场部分无法安装。

建议:专业设计的配合时要注意此类细节。

3.5.2 预制竖向构件常见设计错误实例

本节主要针对含无保温板参与预制的墙类构件(常说为:竖向预制构件)下的工艺拆分问题进行说明。

3.5.2.1 问题汇总一览表

表3.5- 预制竖向构件常见设计错误实例一览表

3.5.2.2 常见问题实例

问题1 挂板螺栓设计问题

某项目设计的挂板螺栓连接节点如下图所示,存在问题如下:

问题1:梁下挂板,可见外墙板应该为非受力构件,等同“二次结构”采用螺栓的“强连接”是否合理?

问题2:一般的外挂构件采用“上挂下悬”的受力方式,该节点采用上下类似“多点铰接”,变形是否合理?

问题3:平面内螺栓连接的数量、间距不明确;

问题4:采用角钢连接,将来外墙防水与角钢防锈措施未见;

问题5:工厂预留预埋易出现偏位现象。

问题2 悬挑隔墙的加固措施

某项目设计存在部分一字型悬挑隔墙,其一端与现浇构件相连,另一端悬挑。此类型的构件存在问题如下:1、现浇涨模时易导致隔墙偏位;2、立面吊装完成后轴线偏位。

处理:方案1、隔墙底部增加角码固定(预制墙板底部增加连接的预埋套筒);方案2、隔墙预制尺寸缩短400mm(与现浇连接端)预留拉结筋,后期砌筑。

问题3 内墙底部隔墙与顶端梁的连接

某项目设计图纸大样看,内墙构件的底部隔墙与顶端的梁未有钢筋拉结,为保证构件吊装时不会出现开裂。

处理:上部的梁的箍筋按照@600mm,进行下挂处理。

问题4 隔墙的顶部连接套管

某项目设计的隔墙顶部连接为:螺纹盲管,建议改为波纹管即可。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旦采用此类节点的设计,需要注意冬季时放置雨水进入套筒内部,结冰后将预制砼涨裂。

问题7 隔墙的底部连接套管过高

某项目隔墙底部套筒高度局部过高,导致已经高出预制面。此类设计主要出现在水电管井类的隔墙部分。该类设计错误主要是设计人员失误导致。

问题8 线盒设计位置不合理

某项目设计的线盒线盒位置过于贴边,导致现浇时封摸加固困难,整体成型效果差。

处理:水电安装设计与工艺设计配合程度加强。

问题9 弱连接设计不满足要求

某项目内隔墙连接暗柱侧面设计时未做处理,不满足弱连接的要求。

问题10 钢筋锚固型式不正确

某项目设计的预制板梁底钢筋锚固形式与暗柱尺寸不匹配,钢筋直锚长度过长,导致现场施工困难。

该类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工艺拆分设计人员结构施工角度进行深化程度不足。

问题11 预制内墙梁底钢筋干涉

某项目预制板梁底钢筋打架。主要原因是:工艺拆分设计与结构设计的配合程度不够。

问题12 异形构件端部配筋设计

某项目阳台隔墙为L型的异形构件,且端部存在“压槽”,原其配筋图如下:

考虑到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起吊、磕碰,建议在压槽处增设W型补强钢筋,如下图红色示意:

问题13 顶部灌浆连接设计的施工缝选择

某项目施工大样图中,阳台隔墙顶部隔墙上部连接方式为,原设计的施工缝留置在楼层标高处,但是考虑到施工的作业难度。

建议施工时,分成两次进行施工,孔道内灌浆料分两次浇筑,分隔缝如上图虚线示意。

问题14 墙端压槽处理设计节点

某项目设计的不同基层交界面需要挂网处理,搭接一般不小于150mm,30尺寸过小。

处理:将原设计的30mm至少增加到100mm,5mm深增加至10~15mm(满足一次粉刷砂浆)。

问题15 叠合墙体与预留钢筋间距不统一

某项目设计的竖向的叠合墙板为叠合墙体,中间增设了凹槽为130mm宽,间距为400mm 布置,但是连接钢筋(图纸中标注为:附加短钢筋)的布置间距为200mm。导致叠合墙体与预留钢筋间距不统一。

问题16 叠合墙体下的弯折钢筋型号

某项目的叠合墙体竖向连接。墙体预留的钢筋需要反复弯折,原设计为螺纹钢直径8mm钢筋,过多弯折对钢筋的强度损伤过大,建议改为HRB300级圆钢。

问题17 吊点类型未能明确

该类问题为通类问题,在吊点的选择与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满足安全性与平衡性;

2、要有足够的安全储备系数(至少6倍);

3、与市面通用类吊具相互匹配。

问题18 阳台挂板设计节点

某项目阳台隔板采用挂板设计存在问题如下:

1、下部造型不利于构件的成品保护,端部易于破坏,建议改为直角企口;

2、一般的挂板受力形式为:上挂下悬,本项目下部从图纸节点看存在20mm的封堵材料导致受力不合理;

问题19 构件斜支撑的选择问题

目前国内受到某些专家及图集的影响,斜支撑选择双杆斜支撑,一方面增加吊装安装费用及人工安装时间,同时导致调平困难。且预制剪力墙一旦灌浆完成后养护24h后预制构件底部不会偏位问题。

类似的在香港、新加坡、欧洲等产业化成熟的地方,往往采用“单连杆”支撑体系。笔者相信正确的技术会替代盲目。

问题20 EPS板的弱连接问题

某项目间设计的内墙(叠合梁+非承重构件)与现浇部位连接时的弱连接为EPS板直接连接。后期会存在通缝的问题。

处理:改为通长剪力键或者水洗面。

问题21 防水节点选择问题

某项目设计针对水房间四周预制的内墙下部采用座浆连接节点,考虑到现场施工过程中易导致座浆料干硬,存在渗水隐患。

处理:非承重构件连接筋连接用灌浆套筒连接,直接采用灌浆料进行灌浆。

问题21 内墙梁底钢筋预制过长

某项目的内墙叠合梁底部钢筋预制长度过长。现场施工时人为将其弯折。且预留长度过长,无法封摸。

处理:设计改为弯折。

问题22 预制隔墙未预留拉结筋

某项目的预制的内隔墙与现浇的构造柱连接处未预留拉结筋。该类问题从原理上来说:属于弱连接的处理问题。

3.5.3 叠合梁常见设计错误实例

本节主要叠合梁(含预制主次梁)的工艺拆分设计类问题。

3.5.3.1 问题汇总一览表

表3.5- 预制三明治外墙常见设计错误实例一览表

3.5.3.2 常见问题实例

问题1 梁端的抗剪钢筋设计

某项目叠合梁在进入现浇支座时存在抗剪钢筋,如下图:

考虑当叠合梁受到预制高度的限制导致面筋施工时往往工作面不足,增加抗剪钢筋,实际施工中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处理:设计进行复核能否取消,若一定不能取消,可将抗剪筋锚固长度范围内的预制叠合梁箍筋改为开口箍筋。

问题2 叠合梁预留底筋避让

某项目叠合梁预留底部钢筋在同一平面。

处理:1、钢筋1:6放坡的起坡点距离梁端部不小于300mm;

2、交接的两根钢筋在纵向上至少存在一个钢筋间距,不能产生“并筋”现象。

问题3 梁柱节点钢筋干涉

某项目设计的外侧预制墙中存在预制叠合梁在梁柱交接处处在同一标高,由于钢筋的锚固长度导致梁柱交接处钢筋打架。

问题分析:

1)现浇暗柱尺寸小于钢筋锚固长度导致钢筋无法直锚;

2)梁高一样导致预制梁底筋在同一平面相碰;

3)梁筋过密导致混凝土中石子无法通过钢筋缝隙;

4)梁柱核心区箍筋无绑扎空间。

改进建议:

1)同一标高处预制叠合梁标高相错50mm以上,避开底筋打架;

2)增大现浇暗柱的尺寸,增加钢筋工施工空间;

3)增大梁筋直径,减少钢筋根数。

问题4 梁端部抗剪槽与扭筋干涉

某设计的570高梁的抗剪槽与抗扭筋“打架”,现设计将570高梁的抗剪槽的尺寸进行了修改。

问题5 叠合梁面筋的二排布置

某项目部分叠合梁设计中,面筋存在二排的现象,考虑到叠合梁预制后,顶部施工空间不足。处理:改为一排设计。

备注:若设计计算端部必须加强,建议在梁支座端部1000mm范围内设置开口箍筋。

问题6 预制连梁的钢筋锚固

某项目预制叠合连梁,考虑到连梁的钢筋锚固为:L aE与600mm之间取最大值进行双控。存在部分叠合连梁锚固现浇段平直段长度不够,需要进行弯锚。

处理:考虑到构件吊装与其他工种的施工便利性,建议增加锚固段的平直段长度:1、最好为直锚长度;2、无法满足直锚是取弯锚的平直段长度+150mm左右。

问题7 叠合梁作为现浇梁支座的问题

某项目在南侧阳台部位存在一道叠合梁作为悬挑现浇梁支座的现象。

存在问题如下:1、叠合梁与悬挑叠合梁同高,钢筋无法进行避让;

2、叠合梁是否设计为中部梁槽(梁高方向贯通)及如何采用钢板临时加强。

问题8 竖向现浇下的预制梁问题

某项目采用大模板施工,竖向混凝土提前浇筑的工艺。致使纵向钢筋位置固定,核心箍筋无法绑扎,箍筋封闭,箍筋内预留空间较小,梁主筋位置调整困难。

问题9 预制梁箍筋高度不够

某项目现场预制梁设计时箍筋高度不够,无法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问题10 叠合梁端部直螺纹节点

某项目叠合梁端部存在14的直螺纹套筒连接节点设计。为了保证现场施工时,套筒未被混凝土浆料污染堵塞。

处理:出厂前全部利用柔性的碰撞性材料进行封堵。

问题11 叠合梁底筋保护层

某项目工艺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梁柱钢筋打架的情况,故设计了55的保护层。

处理:根据现场实际经验,建议取:60mm。

问题12 叠合梁板交界面设计

某项目项目设计的叠合板或者叠合梁与现浇交接时,为平口连接。将来交界面的剪力最大,存在开裂的风险。

处理:叠合面进入现浇面至少10mm。

问题13 叠合梁开口箍筋的选择

某项目设计的预制叠合梁全部采用开口箍筋设计,虽然面筋绑扎放置难度略有降低,但是箍

筋帽的安装较为费时且质量难以控制。建议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谨慎选择开口箍筋。

问题14 梁节点钢筋相错问题

某项目梁同高设计中底部钢筋相错设计时采用相错开缝隙的措施,但是其设计的缝隙宽度较小。

处理:将梁中部的空间充分利用。1、增加缝隙宽度;2、将钢筋进行上下放坡设计进行错开。

问题15 与框架柱现浇的纵向钢筋干涉

某项目设计的叠合梁从平面图看,进入框架柱10mm,其侧面的保护层为39mm(钢筋中心),框架柱钢筋保护层为15mm,纵向钢筋直径为18mm(常规)。

此问题多出现在平面外的梁中。设计需进行重新优化。

问题16 吊点的设计与选择

某项目的叠合梁设计的吊点图纸中仅给出了相关吊点的受力参数与布置位置,设计的吊点是采用预埋套筒,现场增加吊环的方式,市面常见的吊环多为1.5t型,建议采用预埋吊钉,现场采用吊爪的方式。

针对叠合梁的吊点选择,特别的,当叠合梁为多段式设计时,需要注意起吊安装过程中的平衡性。

问题17 临边叠合梁未设置翻边

某项目临边设计的叠合梁临空处未设计板厚的预制翻边,导致才现场在此部位浇筑时需要吊模施工,一方面增加施工的危险程度,另一方面导致质量易涨模。

处理:建议将临空一侧预制20宽的板厚高度的混凝土预制翻边。或者在梁板预留套筒方面木工进行封摸。

问题18 叠合梁正方向标注

该问题为通类问题,目前图纸中构件叠合梁的工艺图纸设计,是以图纸轴线为准进行绘制的建议增设吊装时正方向标注,以提高施工工效。

(同理:叠合板的吊装正方向的标注)

3.5.4 叠合水平常见设计错误实例

本节主要针对水平叠合构件的工艺拆分设计类问题进行说明,主要包括:叠合楼板、空调板、楼梯梯段等水平空间类的构件。

3.5.

4.1 问题汇总一览表

3.5.

4.2 常见问题实例

问题1 叠合板吊环预留位置

某项目设计的叠合板图纸中未见吊环的预留位置,需要补充。

问题2 叠合板梁中底筋连接点

某项目叠合板在梁中搭接节点中,板底的预留钢筋存在同一平面交错的情况,导致吊装时易出现钢筋的碰撞。

处理:一端叠合板出筋,另一端的叠合板利用拼缝钢筋进行补强。

问题3 叠合板安装方向未确定

某项目叠合板未标注安装的方向,现场施工不易辨认,建议统一安装方向并在构件生产时进行明确(该问题类似3.5.3 中问题18)。

问题4 叠合板施工吊架的设计

某项目施工总说明中,叠合板安装采用吊架的安装方式进行起吊。考虑到项目实际情况,叠合板拆分尺寸较为规整,且长宽尺寸不大。建议无需采用吊架

备注:当采用吊架施工时,对于大平面的构件平衡性有利。

问题5 吊装安全验算

某叠合板存在部分尺寸较大(类似:卧室、客厅处)以及长宽比过长(类似:空调板、走廊处)。考虑到吊装时改变原结构设计的顶板受力方向,为了避免起吊时导致叠合板开裂,需要通过吊装安全验算。

问题分析:

1)叠合板尺寸较大,导致其自重荷载较大,起吊时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自重导致开裂;

2)叠合板长宽比过大,吊装时叠合板会类似“长棍”折断。

改进建议:

1)合理设计叠合板拆分尺寸;

2)结构设计针对叠合板拆分后进行起吊时结构裂缝分析计算;

3)叠合板布置双向桁架筋,增加叠合板刚度。

问题6 降板小于100mm的处理

某项目对于降板尺寸小于100mm的拼缝,工艺设计时未能将叠合梁进行上翻设计,导致现场出现很多的二次围模施工。且该处施工过程中要单独进行细部处理(易出现漏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的渗水隐患。

处理:将所有降板位置的叠合梁进行上翻处理。

问题7 密拼板的拼缝处理

某该项目设计的为密拼式叠合楼板,形成喇叭口,将来填补抗裂柔性砂浆并要增加钢丝网格布,施工过程中稍微出现局部错台就需要进行二次修补。从目前国家的产业化规范和图集,并不倾向于此种设计。将来开裂问题很难规避。

处理:采用非密拼式的叠合板设计,叠合板与叠合板的交接中设计200mm以上的现浇板带。问题8 悬挑板的拼缝处理

某项目的悬挑板与悬挑板交接处存在一段10的拼缝,且为明缝,平面如下:该处明缝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漏浆,施工完成后将是一个渗水点。

处理:改为预留钢筋现浇一段,将两个悬挑板连成一个整体,形成结构自防水。

问题9 悬挑板的板型设计

某项目设计中存在一段宽400mm的悬挑构件,由于整体按照框架柱的布置间距进行长度设计,导致该构件长宽比过大,成棍型构件。

此处问题如下:

1、该悬挑构件未进支座15mm,存在开裂的风险

2、该构件设计的长度过长,导致(1)预留钢筋过多,在安装时势必会与前期已经安装好的叠合梁预留箍筋、叠合板桁架筋、叠合板预留底筋相互冲突(构件吊装过程中晃动在所难免)。(2)构件吊装过程中易折断,出现安全事故。

处理:将该构件进行重新切分,中间设置后浇带。且预留钢筋不需要太长,只要过梁宽增加一段搭接长度,现场进行绑扎搭接,既降低了构件的生产、运输难度也降低现场施工难度。

问题10 现浇厚度设计问题

某项目设计的叠合板的厚度为60(叠合)+60(现浇),面筋布置为HRB400级直径为8mm 钢筋间距150双向。遇到双层电管,60的现浇面高度不够,会导致将来施工时板厚增加。处理:增加板厚至少现浇为80mm。

问题11 齐口拼缝设计连接

某项目设计的叠合板或者叠合梁与现浇交接时,为平口连接。将来交界面的剪力最大,存在开裂的风险。

处理:叠合面进入现浇面至少10mm。

问题12 阳台临空吊模问题

某项目叠合阳台板,为平板设计,且上部存在70的现浇混凝土,现场需要进行临空吊模处理,且没有外架,仅设计的防护挂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处理:设置混凝土上翻边,取消现场的吊模工序。

问题13 单向板小板带连接节点

某项目设计的单向板拼缝过小,混凝土浇筑不易密实,后期易缺浆。

处理:增加现浇宽度。

问题14 支座现浇段过长

某项目设计的叠合板在所有的连接支座的连接处全部为现浇。该设计设计时过于保守钢筋大量外漏,不利于安装。

问题15 楼梯段滑动支座设计

某项目楼梯梯段下部设计节点为定向的滑动支座,如下图:

处理:预埋螺杆的铰支座,增加楼梯梯段的稳定性。

问题16 楼梯踏步拼缝的设计

某项目楼梯踏步板在休息平台处平面采用空腔胶粘设计,请设计明确耐候胶参数,封堵长度及范围(两个踏步交接面拼缝基本在休息平台上)。

问题17 楼梯侧墙连接节点

某项目设计的楼梯踏步段与楼梯间侧墙连接方式为:预埋钢板加螺栓连接。该设计未能考虑到构件生产、安装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容差空间”不足。

处理:方案一:改为预留钢板,现场利用L型钢板进行焊接,或者一端连接一端焊接的方式;

方案二:取消,直接采用图集大样的上端铰接下端定型滑动的支座设计形式。

3.5.5 结构布置与工艺设计配合错误实例

本节主要针对结构布置与工艺设计配合错误类问题进行说明,本节的特点主要是修改部分的

结构设计来配合工艺设计。

3.5.5.1 问题汇总一览表

3.5.5.2 常见问题实例

问题1 施工空间不足

问题由来:主要由于内部剪力墙预制、外墙预制后导致转角存在部分现浇暗柱无钢筋工施工空间。

问题分析:

1)内部剪力墙预制后减少了钢筋工施工空间;

2)外墙在暗柱处采用外页悬挑,人员无法出楼外施工;

3)外墙预制剪力墙存在预留水平筋、外墙预制非剪力墙处预留弱连接水平筋。一方面无法通过吊装顺序提前完成暗柱钢筋绑扎,另一方面增加了钢筋工绑扎难度。

改进建议:

1)缩短内部预制剪力墙长度或外墙预制长度300mm改为现浇;

2)纵向钢筋改为直螺纹套筒连接。

问题2 二次结构设置

问题由来:某项目结构设计中存在许多尺寸较短(类似:450mm)的煤矸石二次砌筑结构,考虑到《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中要求门框必须现浇,导致现场砌筑量过于散碎。

改进建议:

1)将尺寸较短、零碎布置的二次结构改为现浇的构造柱。

问题3 楼梯间隔墙设置

问题由来:某项目结构设计中楼梯间隔墙采用100mm厚煤矸石砌体结构,考虑到此处砌筑较吊装一方面施工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存在主体施工时楼梯间需要增设临边防护,且施工通道处由于此处大量砌筑工程破坏产业化施工形象。

改进建议:

1)将楼梯间隔墙改为预制隔墙,待楼梯梯段吊装结束后同步施工到位。

问题4 结构布置问题(一)

问题由来:某项目户型中从客厅到卧室叠合板底无梁,导致南北向跨度达8510mm。考虑到顶板采用叠合整体性不如现浇楼板,存在开裂的风险。

改进建议:

1)板底增加连梁或者框梁,缩短板跨。

问题5 结构布置问题(二)

问题由来:某项目外墙周围现浇的约束边缘构件除建筑阴阳角多采用L型暗柱,增加钢筋工绑扎难度。

改进建议:

1)建议外墙处采用一字型或者T型暗柱。降低钢筋工箍筋绑扎难度。

问题6 结构布置问题(三)

问题由来:某项目南侧阳台板采用悬挑的板式阳台,考虑到阳台板采用预制叠合形式,存在开裂的风险。

改进建议:

1)建议增设悬挑梁。

问题7 结构布置问题(四)

问题由来:某项目设计的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之间存在拼缝,预制之间的拼缝。根据多个项目的实例存在拼缝处理后大面积开裂。

改进建议:

1)预制与预制之间增设现浇段连接;

2)预制与预制之间增设二次结构砌筑连接。

问题8 梁筋布置修改

某项目原设计中梁筋布置钢筋大小与数量没有完全考虑到现场施工的难度;经过讨论后梁筋布置方式改为:面筋尽量拉通、底筋一排不能出现3根、面筋尽量设计一排、相交同一

问题9 增设悬挑梁

某项目在建筑物楼梯间东侧原设计为现浇悬挑梁,新设计改为两道预制悬挑梁并将保温及保温保护层上翻至板面标高;一方面降低了现场的吊模的危险;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悬挑架搭设破坏整个建筑的立面防护效果。

问题10 悬挑板配筋修改

某项目经过设计复算以及工艺设计构件拆分的综合考虑,如果将原设计的板式悬挑阳台

改为梁式悬挑阳台,一方面会增加悬挑梁的吊装难度,另一方面会将此处的PC构件由原来的一块拆分成三块,增加吊装数量。

故,将原设计的板式阳台钢筋适当增加,提高安全储备,仍然采用悬挑的板式阳台板。

问题11 墙改造型

某项目原设计中北边两侧卫生间处的一字型暗柱改为L型暗柱,以方便现场的模板加固。预制工厂相应的将卫生间北侧带窗洞的预制墙制作成U型墙,加钢撑固定。

问题12 屋面花架的施工影响

某项目屋面的造型复杂,设计为梁上立柱,南阳台两侧梁需做现浇悬挑梁供立柱生根。导致施工中要进行悬挑架施工。其悬挑架固定的楼层为:屋面下一层。而本项目为产业化项目,外墙已经采用保温板夹芯。一旦安装悬挑架,一方面将破坏保温;另一方面会产生渗水的隐患。

问题13 装饰梁的施工影响

某项目在南立面凹廊处存在一条装饰梁。此梁如果在主体施工时同步施工将破坏外挂架的完整性,导致建筑立面防护不能连续;如果在结构完成后利用吊篮安装,其危险系数过大。

问题14 灌浆料标准选择有误

某项目灌浆料应选择套筒连接用灌浆料,执行标准为:《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2013),其中对于灌浆料的技术参数要求如下:

问题15 灌浆料说明

某项目说明中5℃以上,考虑到冬季的天气温度,该项说明会导致冬季全部停工。

建议:取消,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择优选择冬季适用的灌浆料。尽量保证冬季的连续施工。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内容

PC深化设计及技术咨询服务书 我们对PC项目提供从方案设计开始的PC深化设计及技术咨询顾问服务,其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如下: 第一阶段:装配式方案设计阶段 提供装配式体系选择建议,初步确定装配式构件种类及分布,计算装配式面积分布,满足预制率要求,确定主要构件连接方式,并对建筑方案平立面布置及结构布置提出装配式方面的优化建议。 提供方案说明各专业含装配式部分的说明内容。 第二阶段:总体施工图装配式设计 1)总体设计阶段 详细确定装配式构件及分布,根据装配式工艺特点针对结构布置进行优化; 根据建筑、结构总体图纸计算单体预制装配率; 提供装配式构件分布图及装配式连接大样图,检查所有装配式构件的连接合理性,如外墙有混凝土装配式构件时,含外墙接缝防水保温大样。 满足总体及施工图图审及专项评审要求,负责与各专业相关协调工作。 2)施工图设计阶段 区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各专业图纸,含大样节点表达; 提供装配式设计说明; 结构图纸中包含装配式构件拆分图,装配式构件连接详图,装配式构件连接用预埋件布置及详图; 提供单体预制装配率详细计算书; 提供装配式构件相关计算书。

参与装配式相关的技术评审会、招投标答疑会,协助解答各专业提出的问题。 第三阶段:装配式详图设计及后期设计配合阶段 1)装配式构件深化设计: 根据建筑、结构、机电及室内相关正式施工图绘制构件加工详图。 详图主要内容: ①装配式加工图设计说明。 ②装配式构件平立面布置图及剖面图。 ③装配式构件预埋件布置图,包括结构连接及施工辅助用。 ④构件加工图,含各装配式构件、外墙预制墙板、外阳台、凸窗、空调板、连廊、楼梯梯段等所有预制构件。具体范围需根据施工图中确定的预制构件。 ⑤装配式构件详图,包括结构连接详图、加工工艺及施工工艺用连接详图。 ⑥主要材料统计表。 ⑦脱模、运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验算。 ⑧作为阶段性工作成果,乙方进行装配式深化详图设计技术交底汇报,经甲方评审认可。 2)后期设计配合阶段 协助预制构件生产厂掌握质量主控项及解决技术问题。 协助施工方制定预制构件进场工期、卸车与堆场方案、成品保护措施、吊装施工等。 协助施工方协调脚手架、模板、钢筋绑扎等与预制构件吊装施工相关工序及解决技术问题。 协助督查预制构件相关的施工质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一、设计依据 1.装配式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 ?《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2013) ?《装配式混凝土表示方法及示例》(15G107-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2)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15G366-1)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T258-2011)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5G367-1) ?《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2012)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15G365-1) ?《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15G368-1)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技术规程》(JGJ289-2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版)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2016.01浙江省住房和城建设厅)二、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 1.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杭州市相关规范、规定,符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满足业主对 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希望达到的目标。 (2)解决本工程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使工程的建设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技 术先进等方面能得到综合体现。 (3)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的相对优势,尽量减小预制构件建筑结构整体性的不利影响,预制装 配式建筑拆分原则是优先选用非抗侧移构件,便于模数协调,易于标准化生产和安装的建筑部品。 2.设计目标 (1)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 (2)与构件生产、施工工艺形成配套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形成符合模数数列的标准化模块。 (4)在标准化套型基础上,充分发挥生产和施工工艺的特点,满足里面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要 求。 3.工业化分析 (1)工业化实现目标 根据浙江省《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预制率不低于 20%,预制率可按下式计算: K预=(V预+ 0.5V叠)/ V总 V预──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 V叠──叠合构件现浇混凝土体积; 1

北京市装配式建筑技术要求解析--北京--2018年-06-20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马涛 20182018年年0606月月2020日日· · 北京北京

依据文件 1《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 —京政办发[2017]8号 —2017年2月22日发布,3月15日实施 —2020年之前我市工作的指导总纲 2《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2017年工作计划》 —京装配联办发[2017]2号 —2017年5月22日发布 —8号文系列配套文件之一 3《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 —2017年12月12日发布,2018年2月1日实施 —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 全国术 1

依据文件 重点解读8号文 — ?总体要求—高难紧 —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引领作用(全方位,实质!) —全面提升建设水平(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等) (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等) —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建造?全寿命期!) —促进本市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全产业链) ?工作目标—数量(10%?→20%→30%)企业(规模化总承包专业化) 两率)、技术体系(混凝土、钢结构) ?实施范围(广)、标准(两率 ?重点任务(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创新设计优化生产提升装配施工水平全装修绿色建材推行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保障措施 政府层面:健全作机制细化责任分大政策支持专家委员会—健全工作机制细化责任分工加大政策支持 —形成合力:加强科技创新?强化队伍建设?做好宣传引导? 2

文件解读 —重点解读2017工作计划 ?工作目标 —数量上达到新开工面积的10%以上? 初步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能力—初步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能力? ?实施范围—总体内容同8号文 —增加工业建筑,补充了可不实施装配式建筑的三类具体情况及实施办法实率算 ?实施标准—两率及计算说明?其他(略) 总体成果?开局良好!深度欠缺深度欠缺,,后劲不足后劲不足?? ?对照住建部“一体两翼,两大支撑”的发展思路找差距 建筑体系—完善完善、、成熟和可复制成熟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推广的建筑体系建筑体系,,工程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EPC )和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BIM ),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 3

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设计说明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的形式相连而成,梁、柱单元相对于墙单元,更加易于模数化、标准化和定型化,有利于采用统一性的模具在工厂进行流水化制造;同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空间布置更加灵活,构件连接形式多样,有利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高效率的吊装。可以说,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推广应用优势,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办公写字楼等公共建筑和民用住宅建筑中。 由于我国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特点和习惯,目前大范围推广建造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是采用叠合现浇方式进行连接的装配式整体式混凝土框架,主要构件有预制梁、预制柱、预制外挂墙板、预制内墙隔板、预制楼板、预制阳台板、预制空调板、预制楼梯等。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板与装配式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一样采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阳台板、预制空调板、预制楼梯等非结构构件也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相应的构件相似。相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形式更加规则,连接形式却更加多样化。 结构性节点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结构性节点主要有柱-柱连接、梁-柱连接、主-次梁连接节点。 1、柱-柱连接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预制柱之间的连接往往关系到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结构抗倒塌能力,是框架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最后一道防线,及其重要。预制柱之间的连接常采用灌浆套筒连接的方式实现,灌浆套筒预埋与上部预制柱的底部(见图1(a)),下部预制柱的钢筋伸出楼板现浇层之上,预留长度保证钢筋在灌浆套筒内的锚固长度加上预制柱下拼缝的宽度。现场安装时,通过“定位钢板”等装置固定下部伸出钢筋,使得下部伸出钢筋与上部预制柱的套筒位置一一对应,如图1(b)所示。待楼层现浇混凝土浇筑、养护完毕后,吊装上部预制柱,下部钢筋伸入上部预制柱的灌浆套筒内,预制柱经过临时调整和固定后,进行灌浆作业。预制柱可以制作成方柱或圆柱等多种形式,采用灌浆套筒的柱-柱连接均可以实现较好的连接效果,如图1(c)和(d)所示。 由于灌浆套筒直径大于相应规格的钢筋直径,为了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预制柱的纵向钢筋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柱往往略向柱截面中间靠近,使得有效截面高度略小于同规格的普通混凝土柱,在预制柱计算和设计时,需要额外注意。柱脚的灌浆套筒预埋区域形成了“刚域”,该处实际截面承载力强于上部非“刚域”部位,在地震荷载下,容易导致“刚域”上部混凝土压碎破坏,故在灌浆套筒上部不高于50mm的范围内必须要设置一道钢筋,提高此处混凝土的横向约束能力,加强此处的结构性能。

北京地区装配式建筑规划项目深度要求

附件1 北京市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深度要求 1.总则 1.0.1 为加强我市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管理,保证 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要求。 1.0.2 本要求适用于北京地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项目设计。 其它与非装配式建筑工程相同的深度规定或要求未列入本要求,设计时应符合相关规定或要求。 1.0.3 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一般分为技术策划、方案设计、初步 设计、施工图设计、预制构件加工设计五个阶段。对于比较简单的装配式建筑,方案审查后即可进行施工图设计。结构施工图设计除应满足计算和构造要求外,其设计内容和深度还应满足预制构件制作详图编制和安装施工的要求。 1.0.4 设计说明应有包含以下内容:装配式技术配置情况说明; 标准化设计、预制率、装配率、建筑集成技术设计、构件加工图设计分工、协同设计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说明;节能设计要点;一体化装修设计说明;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的防火措施和防水做法等。 1.0.5 装配式建筑项目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深度应满 足《北京市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技术方案》专家评审的要求,应明确装配式建筑各单体的预制率和装配率,并附预制率计

算书和装配率评分表。 1.0.6 本深度要求未尽事宜,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 度》第5.4节等相关要求。 2.建筑专业 2.0.1 建筑平面图中,应用不同图例注明预制构件位置,并在预 制构件尺寸详图中标注构件截面尺寸;区分预制构件与主体现浇部分的平面构造表达。 2.0.2 建筑立面图中,应有预制构件板块划分的立面分缝线、装 饰缝和饰面做法以及竖向预制构件范围等。 2.0.3 建筑详图中,应表达预制构件与主体现浇构件之间、预制 构件之间的水平和竖向构造关系,表达构件连接、预埋件、防水层、保温层等交接关系和构造做法,并应在图纸中用不同图例注明预制构件;预制楼梯详图应有预制楼梯、预制梁、平台板和防火隔墙板的连接封堵做法。 2.0.3 建筑外墙采用夹心保温复合墙体时,总平面图中应注明夹 心保温墙体外叶板水平投影面积未计入建筑面积。 3.结构专业 3.0.1 应有装配式结构专项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装配式结 构类型及采用的预制构件类型;各单体的预制率指标;预制构件深化、生产、运输、堆放及安装要求;结构验收要求等。 3.0.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绘制构件布置图及屋面结构布置图, 具体要求如下:

PC装配式建筑施工专项方案设计说明书

PC建筑施工专项方案 目录 一、PC建筑特点和建造管理策略 1、PC建筑的特点和应用 2、建造管理策略 二、编制依据和总体部署 (一)、编制依据 (二)、总体部署 1、配备PC专职管理人员 2、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计划 3、现场总平面布置和总进度计划 三、专项方案 (一)、深化设计 1、PC建筑的结构特点 2、深化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3、深化设计的一些思考 (1)、PC连接的节点方式 (2)、构件尺寸确定 (3)、安装工艺的改进 4、PC深化设计完成时间 (二)、PC构件的加工 1、对构件厂的选择 2、模具的确定 3、PC构件的加工质量控制 (三)、PC构件的运输及现场堆放 1、PC构件的运输防撞防倾覆措施 2、PC构件的运输的装车要求 3、PC构件现场堆放场地的布置 (1)、布置位置的确定 (2)、堆放大小的计算 (四)、PC构件的吊装 1、吊装机械的选择 (1)、起吊能力和覆盖区域的满足 (2)、起吊及回转速度的满足 2、PC构件安装方案 (1)、安装前辅料准备 (2)、吊装前作业准备 (3)、吊装作业 (4)、安装固定及校正方法 A、柱 B、墙板 C、梁 D、叠合板 E、阳台 F、独立设置的空调搁 板 G、楼梯 (五)、PC构件与现浇接合的施工

1、竖向结构PC构件与现浇的接合部 2、水平结构PC构件与现浇的接合部 3、竖向结构PC构件与水平结构PC构件的现浇接合部(六)、PC构件安装缝的灌浆 1、浆料的选择 2、注浆条件的保证 3、注浆工艺及检验标准 4、拟选注浆方案 (七)、成品保护措施 1、楼梯踏步 2、阳台 3、空调搁板 4、外立面线条等异性凸件 (八)、PC吊装计划安排 1、PC深化设计完成时间 2、PC构件安装 (九)、PC构件吊装安装的安全保证措施 1、人员的安全保证 2、机械设备的安全保证 3、施工工艺方法的保证 4、现场作业条件的保证 5、材料的安全保证 (1)、吊索具 (2)、外架用料 (3)、支撑固定件 四、PC建筑施工方案的小结 附件: PC厂家选择一览表 PC吊装队伍的业绩

装配式建筑设计审查要点说明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国土委),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导和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我部组织相关单位依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中华人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2月15日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技术审查要点

2016 年12月

前言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委托,中设建科()建筑工程咨询组织本公司从事施工图审查工作的专家,并邀请中国建筑从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设计的专家,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的制定原则和容,在广泛征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从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建设的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以下简称“本要点”)。 在本要点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向中设建科()建筑工程咨询反映,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中设建科()建筑工程咨询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 主要编写人员:宗宝才堡学诗田玉香娅萍守峰媛 苗桂彬马敏宿秀明王小明继豪英选京红晔秋华罗仲雷班利生。 主要审查人员:晓明勤俭惠江苗启松朱茜余正维吴彦明 重周祥茵

装配式建筑电气管线分离与预埋配管设计说明

裝配式建筑电气管线分离及预埋配管设计 随着国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的技术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传统的高能耗、高消耗的建造技术在建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已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浪费和破坏,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目的就是要加快建筑工业化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使我国的装配式工业化建筑技术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建筑工业化的特点是标准化、模块化、重复化和通用化。目前我国推行的装配式建筑中大量采用预制混凝土(PC构件)技术,即把事 先做好的梁、板、柱及墙体等PC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后象搭乐高积木一样再进行组装。对于电气专业来说,电气配管如何配合建筑预埋在预制结构体上或集成在建筑装饰面层内的一体化设计就成了研究的关键。 一、公共部位电气系统的管线设计 对于装配式住宅建筑而言,底层及标准层公共区域一般采用传统的建造模式,以现浇方式为主,套内建筑墙体及楼板才会以装配式预制构件为主。基于上述建筑建造原则,在住宅电气设计中,总配电房、 通信机房通常设置于底层,标准的楼层强弱电配电间设置于公共区域内。在此公

共区域内敷设的水平电气管线宜在公共区域的吊顶内敷设,当受条件限制必须做暗敷设时,可敷设在现浇层内,以减少在预制构件中预埋大量电气管线。对于竖向管线可集中敷设在预留的孔洞内,垂直电缆桥架及管线通过事先预留的孔洞明装,电气管线与结构体系脱离。 对于设置在公共区域内的需要穿越楼板引上及引下的照明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管线,可将引上、引下配电管线预埋在现浇混凝土墙体内,而不是预埋在预制墙板内。以满足预制构件墙板预埋管线标准化、模块化设计要求。单元强弱电竖井布置如图1所示。 图1单元强弱电竖井布置图 、套内住宅电气预埋配管设计方法 通过笔者对工业化居住建筑电气配管集成设计的研究及市场调研发现,电气

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工艺的设计说明

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工艺设计 0前言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企业的积极参与,装配式建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预制混凝土构件在装配式结构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构件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装配式建筑的成败。在政策的引导和新的市场形势下,很多构件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此类关于构件厂设计的规范性文件,工厂工艺和布局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厂家因为规划设计不合理,造成投资浪费和生产成木高、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存在较高安全隐患等问题,投入产出比较低,存在持续的亏损,本文就根据实际的设计和管理体验探讨装配式建筑构件厂设计的整体思路,并介绍几种生产工艺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图1 构件工厂平而图举例。

1设计的整体思路 投资者希望有较大的投资回报,因此,在建厂前需要根据木地市场对各种构件的实际需要,考虑好生产规模(即生产能力,m;/年)、产品纲领(即产品的品种、规格及数量)和厂址的选择,它们决定了工厂的性质、自动化程度和产品成木。工艺设计在构件厂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了生产场地布置及设备安装等,因此,在场地选择和布置之前,首先需明确预制工艺的各项细节问题,根据预制构件的不同,需采取不同的预制工艺。装配式结构的主要预制构件有:叠合梁、预制柱、预制叠合剪力墙板、叠合楼板、预制外墙挂板、预制阳台、预制楼梯、预制空调板等(图2)。一般而言.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包括:钢筋

加工冷加工、绑扎、焊接、模具拼装、混凝土拌和、混凝土浇筑、密实成型(振动密实、离心脱水、真空脱水、压制密实等、饰面材料铺设、养护(常温养护、加热养护)、成品检验等。 图2 装配式结构主要预制构件 评价构件厂工艺设计的优劣要从产品生产品质、生产效率、安全、工人劳动强度、生产环境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生产效率的评价:当生产工人人数达到设计定员时,生产的构件数量是否达到设计值。也可以从人均生产数量( m;/人)和每小时生产构件数量( m3/h )两方面来考虑。按照成型的班组来计算,即从混凝土搅拌喂料到装、拆模工艺的人员(不计钢筋加工),在完全按照工艺条件前提下生产,管桩厂人均 数一般可达到4m;,管片厂人均数一般可达到3m;而装配式建筑构件

装配式建筑-建筑设计说明-初步设计

装配式建筑体系篇 1.1.XXXX预制构件简介 XXXX集成住宅结构体系最主要的PC(Precast Concrete)构件是叠合楼板、叠合梁、外墙挂板、轻质隔墙和预制楼梯;PC构件是按极限强度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在工厂或现场进行预制而成的。预制采用的砼强度等级为C35,主要受力钢筋采用HRB400,钢筋网可采用HPB235或CRB550焊接钢筋网。 1.1.1. 叠合楼盖 叠合楼板:叠合楼板的预制部分的厚度为60mm、80mm,现浇层厚度不小于60mm;预制板表面做成凹凸差不小于4mm的粗糙面、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钢筋,可以增加预制板的整体刚度和水平界面抗剪性能,同时,钢筋桁架的下弦及上弦可作为楼板的下部和上部受力钢筋使用。施工阶段,验算预制板的承载力及变形时,可考虑桁架钢筋的作用,减小预制板下的临时支撑;叠合板的钢筋桁架间距不大于600~900mm,桁架高度为80~150mm;标准叠合楼板宽度为2000mm,2200mm,2400mm,2600,2700mm,叠合板跨度根据工程实体情况按标准模数设计。叠合楼盖预制部分做法如下图示意: 叠合楼板的优点: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复合楼板,预制板既是楼板结构的组成部分,又是楼板现浇钢筋混凝土层的永久性模板。此叠合板按照双向受力模型进行设计,不仅整体刚度更好,承载力更高;而且最大程度节约了传统楼板木模的使用,改良了楼板支模的施工工艺,缩短了施工周期,改善了施工环境,提高了施工的质量和精度。 1.1. 2.叠合梁 叠合梁:叠合梁的梁宽为200~300mm,其中预制部分高度的为350~430mm,现浇部分的高度为200~120mm,等效高度为预制部分加现浇部分总高度。预制梁与梁现浇部分结合面设置抗剪键,增强叠合梁的整体抗剪性能,预制梁的箍筋按规范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相关要求全部伸入叠合层,且各肢伸入叠合层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叠合梁的底筋和构造钢筋在满足设计图纸中梁钢筋相关内容及有关图集、构造手册要求的前提下,预留在预制梁部分,梁面筋则在现场预制梁吊装完成后于现场绑扎,与叠合板现浇部分一同整浇成型。叠合梁预制部分、梁板连接节点、梁柱连接节点做法如下图示意: XXXX集成住宅结构体系最主要的连接为:①叠合梁与叠合板的连接;②叠合梁与现浇柱的连接

装配式建筑新建PC工厂项目工艺设计说明书

装配式建筑 新建PC工厂项目工艺设计说明书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 20XX年XX月

目录 装配式建筑 (1) 新建PC工厂项目工艺 (1) 设计说明书 (1) 第一部分:生产工艺设计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生产任务及年生产规模、工作制度及年时基数 (3) 三、工艺设计 (3) 四、生产用电规划 (28) 五、主要原材料消耗: (30) 第二部分、PC构件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技术规范书 (32) 一、总则 (32) 二、项目概况及产能指标 (32) 三、设备配置基本方案 (33) 四、工程界面分工 (34) 五、设计制造技术标准 (35) 六、生产线设备及相关设施的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 (36) 七、生产线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43) 八、液压系统技术要求 (44) 九、供货范围 (45) 十、清洁、油漆、包装、运输及到货保管 (46) 十一、技术资料及交付进度 (47) 十二、交货进度 (50) 十三、监造、检验和性能验收试验 (50) 十四、技术服务和设计联络 (53) 十五、现场施工 (55) 十六、安装、调试及试运行 (56) 十七、验收 (56) 十八、售后服务: (57) 十九、工程进度表 (57)

第一部分:生产工艺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 2.年生产规模。 3.PC构件产品数据:产品几何尺寸、产品重量、产品的质量规范。 4.PC构件产品生产工艺文件等。 5.相关协议及技术规定等。 二、生产任务及年生产规模、工作制度及年时基数 1.项目目标要求: 建设国内一流的混凝土PC构件生产工厂,满足装配式住宅所有部件的生产制作,确保工艺先进,制造水平、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在国内领先。 2.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年产混凝土构件150000m3,涵盖装配式住宅所需的全部产品: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及楼梯、阳台板、空调板、梁柱等异型构件。 3.工作制度及年时基数: 二班运转:8时/班;年时基数:300×16=4800小时(产能计算16小时/天计算),生产节拍按15分钟计算。 三、工艺设计 本项目的产品为装配式住宅混凝土PC构件,在满足国内现有设计及施工规范的条件下,将住宅建筑物分解成不同的构件模块单元,通过在工厂里用高精度模具流水线加工生产,形成带装饰面及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阳台;带管线应用功能的内墙板、叠合板、叠合梁、柱、楼梯等构件部品,通过蒸汽养护成型后运到现场,在现场用大型机械吊装安装,将节点现浇连接成整体,形成完整建筑物。 本项目是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PC结构部件,以钢筋、水泥、砂、石子、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电器水暖材料、门窗材料等为主要原料,以单体移动的模台为生产单元,通过熟练工人在模台上装配模具、装配预埋配件(包括装饰面层、预埋配件)、钢筋骨架的安装及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再传送到蒸养窑内蒸养,经过标准养护时间后再传送构件至脱模部分完成成品的吊装,送到,再通过成品运输车运到室外成品堆场进行堆放,从而完成PC结构部件的预制工程。 (一)构件生产工艺的选择

装配式建筑项目计划书

装配式建筑项目 计划书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报告说明— 该装配式建筑项目计划总投资8608.6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112.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61%;流动资金1496.6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39%。 达产年营业收入11547.00万元,总成本费用9034.08万元,税金及附加145.11万元,利润总额2512.92万元,利税总额3004.64万元,税后净利润1884.6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19.9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9.19%,投资利税率34.90%,投资回报率21.89%,全部投资回收期6.07年,提供就业职位159个。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国国务院和住建部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和《“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到2025年达到30%。截止2019年全国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51.51亿m2。2019年我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m2,较2018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13.4%,近4年年均增长率55%。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投资单位说明 第三章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第四章产品规划分析 第五章项目选址说明 第六章工程设计可行性分析第七章工艺先进性分析 第八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第九章项目安全卫生 第十章项目风险性分析 第十一章节能情况分析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计划 第十三章投资计划方案 第十四章项目经营收益分析 第十五章综合结论 第十六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一、设计依据 1.装配式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231-20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 (JG225-2007)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 (JGJ256-2011) ?《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 2013) ?《装配式混凝土表示方法及示例》 (15G107-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 (15G310-1~2)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15G366-1)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 程》(JGJT258-2011)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15G367-1)?《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 2012)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 (15G365-1) ?《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 儿墙》(15G368-1)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技术规程》 (JGJ289-2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 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 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 版)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浙江省住房 和城建设厅) 二、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 1.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杭州市相关规 范、规定,符合政府相关部门的 审批文件要求。满足业主对设计 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希望达到的目 标。 (2)解决本工程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 技术问题。使工程的建设在安

湖北省2018定额章节说明(装配式建筑工程)

2018定额说明(装配式建筑工程) 总说明 一、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建造方式创新,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满足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计价需要,根据现行规范、规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湖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全费用基价表》(以下简称“本定额” )。 二、本定额适用于在我省行政区域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工程项目。 三、本定额既是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时配套的消耗量定额,也是实行定额计价时的全费用基价表。 本定额是编制招标控制价、施工图预算、工程竣工结算、设计概算及投资估算的依据,供企业投标报价、内部管理和核算的参考。 四、本定额以全费用表示。全费用是完成规定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所需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费用、增值税之和。 1.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是以定额编制期确定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和对应的定额消耗量计算的。 2.费用包括总价措施项目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 3.增值税是在一般计税法下按规定计算的销项税。 五、本定额与《湖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全费用基价表》(2018)配套使用。对装配式建筑中采用传统施工工艺的项目,应根据本定额有关说明按《湖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全费用基价表》(2018)的相应项目及规定执行。 六、本定额是按现行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根据正常的施工条件和合理的劳动组织与工期安排,结合大多数施工企业现阶段采用的施工方法、机械化程度进行编制的,反映了社会平均消耗量水平。 七、本定额的工作内容中,已说明了主要施工工序,次要工序虽未说明,均已包含在消耗量内。 八、关于人工消耗量和价格的确定。 1.本定额的人工工日消耗量不分工种,分为普工、技工、高级技工三个技术等级。 2.本定额的人工包括基本用工、超运距用工、辅助用工和人工幅度差。 3.本定额的人工每工日按8小时工作制计算。 4.人工工日单价取定:普工92元/工日,技工142 元/工日,高级技工212元/ 工日。 5.本定额未注明拆分比例的增加工日,按各章节相应子目的普工、技工、高级技工比例执行。 九、关于材料消耗量和价格的确定。 1.本定额采用的材料(包括构配件、零件、半成品、成品)均为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相应设计要求的合格产品。

各专业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深度要求

各专业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深度要求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第3.3.2条第5款“建筑、机电设备、精装修等专业在预制构件上的预留洞口、预埋管线、预埋件和连接件等的设计综合图;”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4.3.3 建筑设计说明。 15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装配式建筑设计说明。 1)装配式建筑设计概况及设计依据; 2)建筑专业相关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选项内容,拟采用的技术措施,如标准化设计要点、预制部位及预制率计算等技术应用说明; 3)一体化装修设计的范围及技术内容; 4)装配式建筑特有的建筑节能设计内容。 4.3.4 平面图。 22装配式建筑应在平面中用不同图例注明预制构件(如预制夹心外墙、预制墙体、预制楼梯、叠合阳台等)位置,并标注构件截面尺寸及其与轴线关系尺寸;预制构件大样图,为了控制尺寸及一体化装修相关的预埋点位。 4.3.5 立面图。 2 立面外轮廓及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的位置,如女儿墙顶、檐口、柱、变形缝、室外楼梯和垂直爬梯、室外空调机搁板、外遮阳构件、阳台、栏杆、台阶、坡道、花台、雨篷、烟囱、勒脚、门窗(消防救援窗)、幕墙、洞口、门头、雨水管,以及其他装饰构件、线脚和粉刷分格线等,当为预制

构件或成品部件时,按照建筑制图标准规定的不同图例示意,装配式建筑立面应反映出预制构件的分块拼缝,包括拼缝分布位置及宽度等。 4.4.3 结构设计总说明。 1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工程周边环境(如轨道交通),工程分区,主要功能; 2)各单体(或分区)建筑的长、宽、高,地上与地下层数,各层层高,结构类型、结构规则性判别,主要结构跨度,特殊结构及造型,工 业厂房的吊车吨位等。 3)当采用装配式结构时,应说明结构类型及采用的预制构件类型等。 16当项目按装配式结构要求建设时,应有装配式结构设计专项说明: 1)设计依据及配套图集 ①装配式结构采用的的主要法规和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 号、年号和版本号)。 ②配套的相关图集(包括图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③采用的材料及性能要求。 ④预制构件详图及加工图。 2)预制构件的生产和检验要求。 3)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堆放要求。 4)预制构件现场安装要求。 5)装配式结构验收要求。 7主要结构材料。 7)装配式结构连接材料的种类及要求(装配式结构连接材料的种类及

装配式住宅结构设计要点全面解析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在工业化建筑和“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迎来新的变革和重大影响,特别是装配式住宅,已在各地普遍实践。设计四院近年来参与了多个装配式住宅的设计工作,取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并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今天就分享一下装配式住宅结构设计的一些心得。 预制率和装配率 目前除国标《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中对装配率做了统一规定外,上海、江苏、北京、成都、深圳、湖南、湖北等省市也陆续出台了针对当地的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但在纳入预制率(装配率)计算的构件范围以及各类构件预制率(装配率)的折算比例方面都有所差别。 以上海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为例,预制率是指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木结构等结构类型的装配式建筑±0.000 以上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材料用量占对应构件材料总用量的比率。规范列出了两种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一:

预制率=预制混凝土构件体积/(预制混凝土构件体积+现浇混凝土体积) 计算方法二: 预制率=∑(构件权重×修正系数×预制构件比例)×100% 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上海地区计算范围为室外地坪以上,以每栋单体建筑为计算单元。 2.上海地区预制构件范围仅包含主体结构和外墙围护结构,幕墙、石材、石膏板等非混凝土预制构件不计入预制率,内墙填充墙不计入预制率。 3.方法一仅用于混凝土结构,方法二可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的装配式住宅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均可。

装配率是指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建筑单体装配率= 建筑单体预制率+ 部品装配率+ 其他 部品装配率= ∑(部品权重×部品比例)×100% 其中,“部品”指预制内隔墙、单元式幕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集成管道井、集成排烟道。“其他”指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墙体与窗框一体化、集成式墙体、集成式楼板、组合成型钢筋制品。 装配式结构体系选型 常见的装配式结构体系有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预制剪力墙外墙模板体系、预制双面叠合剪力墙体系等。各体系的代表工艺及优缺点如下图所示。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一、设计依据 1.装配式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 ?《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2013) ?《装配式混凝土表示方法及示例》(15G107-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2)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15G366-1)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T258-2011)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5G367-1) ?《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2012)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15G365-1) ?《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15G368-1)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技术规程》(JGJ289-2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版)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2016.01浙江省住房和城建设厅) 二、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1.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杭州市相关规范、规定,符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满足业主对设 计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希望达到的目标。 (2)解决本工程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使工程的建设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技术 先进等方面能得到综合体现。 (3)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的相对优势,尽量减小预制构件建筑结构整体性的不利影响,预制装配 式建筑拆分原则是优先选用非抗侧移构件,便于模数协调,易于标准化生产和安装的建筑部品。 2.设计目标 (1)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 (2)与构件生产、施工工艺形成配套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形成符合模数数列的标准化模块。 (4)在标准化套型基础上,充分发挥生产和施工工艺的特点,满足里面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3.工业化分析 (1)工业化实现目标 根据浙江省《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预制率不低于20%,预制率可按下式计算: K预=(V预+ 0.5V叠)/ V总 V预──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 V叠──叠合构件现浇混凝土体积; V总──±0.000 以上(不含±0.000)混凝土总体积。 工业化建筑的评定应按照浙江省发布的《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中第3.2.3条,基础项应全部满足,一般项根据情况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