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一、教材修订的背景情况

(一)课标修订,教材相应修订

如,删去“颜料混合”内容,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增加了几个知识点:“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起电”“磁场、地磁场”

(二)教材使用已十年多,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

整体反映教科书整体难度合适,联系生活,活动多、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除正面的意见外,老师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

1. 教科书的文字量略少,不利于学生自学

2. 个别探究实验应调整

3. 框架结构最好能调整(部分地区意见)

4. 有些习题不好完成,特别是一些参加社会实践类的任务

二、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

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

三、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

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一是内容方面的变化,二是编排方面的变化。

(一)内容方面的变化

1、次序调整

(1)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原教材电学在8年级,当时的考虑是新课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电学活动所用的仪器相对力学所用的仪器要少些,探究活动较易安排,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实验下来,大部分教师也逐渐习惯这种安排。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不习惯这样的安排,而且反应比较强烈。如福建省、四川省、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的学校。考虑到这些不适应地区的意见,同时我们也征求一些比较认同电学放在8年级学习的教师们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将电学调到9年级学习也能够接受。故此次修订将电学内容调到9年级学习。

(2)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3)将“重力”“弹力”的内容提前到“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

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重力和弹力具体力的内容。考虑到修订后的课标增加了“测量摩擦力”的实验,实验中要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故将摩擦力调整到二力平衡后。

(4)实验中教师们反映,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新教科书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

2、删减内容

(1)原教科书在声学部分有一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根据修订中“注意减轻负担”的原则,并考虑到与生物课的衔接和协调,将此节内容删去,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

(2)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将原教科书中“颜料的混合”内容删去。

(3)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看不见的光”一节,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删去了此节,将部分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

(4)根据修改后的课标,删去原教科书第九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中给出的公式c=fλ。

(5)原教科书有“功的原理”内容,但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此内容并不是必须的,完全可以从“机械效率”中知道:使用机械不会省功。另外,查找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并无此原理。故新教科书中删去了此部分内容。

3、调整改写

(1)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

针对老师们反映有些探究实验或不好做或设计不合理等意见,专门成立了实验研究小组,对所有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创新。最后对一些探究实验进行了改写。

例如,针对老师们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设计过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见,改写了这一实验,力图做到既能体现自主探究,又能使学生有所依据、思路顺畅;改写了原教科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删去了原教科书“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2)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修订后的教科书根据新的结构将此节中的有关宇宙及其探索的内容放在第五章“望远镜”一节内的“探索宇宙”和第七章“重力”一节后的“科学世界飞出地球”两处。

将粒子部分的“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内容放在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一节,将原子的结构内容放在第二十二章“核能”一节。

(3)原教科书将安全用电的内容分散在“电路和安全用电”“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及“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几节中,根据教学一线老师的意见,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4)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原“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一节“磁现象磁场”。

(5)原教科书作为电生磁知识的应用安排了“电磁铁”“电磁继电器扬声器”两节内容,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这些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电磁铁电磁继电器”一节。

(6)理顺牛顿第一定律的思路

原教科书为了说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分别做小车从同一斜面滑下,通过表面为毛巾、棉布、木板的平面时滑动的实验。虽然实验过后教师也能引导

学生得出阻力越小,滑动越远,没有阻力小车可能会不再停下的结论,但是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阻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上去。

此次修订将此实验改写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阻力不同,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上去。这样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符合《标准》的要求且避免了两处实验的雷同。

(7)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搭好台阶

浮力的产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在这部分给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修订教科书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不同的知识,分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另外,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这样就较原教科书的设计梯度更小些,利于学生理解。不然学生在得出排开的液体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总是很难想到为什么要称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8)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

“功”向来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概念。原教科书在说明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劳”“成效”既有联系,又不相同后,直接给出:“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不免有生硬之嫌。修订后教科书在给出功之前,通过分析叉车举起重物的实例,说明托举力移动一段距离,使货物被举高,机械工作的成效就显现出来了。随后给出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9)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

动能的得出是通过运动, 的钢球能推动另一物体移动一段距离的实例,说明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的得出也是通过分析打桩机打桩的实例,说明重锤落下对桩做功,得出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同样,弹性势能的得出也是通过实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形变时能够对物体做功,得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这样就便于学生从整个思路上理顺功和能间的关系。

(10)修改难做的习题

征求意见中老师们反映节后的习题有些不易做,为此专门成立了习题研究小组,删去了一些不易操作的实践类问题,删去了一些较难的习题,替换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且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习题。例如原教科书中的习题:“查阅汽车、拖拉机的技术手册,或向司机、维修人员询问,了解各种汽车、拖拉机的耗油量、最大功率,结合当地燃油的价格及其它因素,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作出评价。”该题要求太高,不适合作为新课后的学生作业题,因此删去。

又如原教科书在讲摩擦力之后,安排了“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的练习题,该题的缺点是开放度太大,学生完成此类问题的课业负担较重,但优点是能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修订时,我们把此题改成“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擦力突然消失10s,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描述两个可能出现的场景。”仍然保留了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功能,但要求更贴近初中学生的水平、且能大大减轻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

4、增加

(1)新课标增加的“光的反射定律”“液体内部压强”“焦耳定律”等内容,原教科书这些内容都有,仍然保留,未做大的变动。

(2)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增加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内容。

5、修订后教材整体安排

物理九年级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

第2节热机

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

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家族

第2节核能

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二)编排方面的主要变化

1、重新规划探究实验

原教科书有些在节标题中出现“探究”的字样(如,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些在节内实验中出现“探究”的字样(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这种安排易给人造成只有标有“探究”字样的内容才要探究,其他内容不必探究的误解。新教科书将“探究”统一放在“实验”内(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而在节标题中不再出现“探究”字样,也不再专设“探究”的栏目。

2、关于课标中所提探究的几个要素的安排

在“科学之旅”中,通过“伽利略对摆的研究”让学生考虑: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在观察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疑问做出了什么猜想?伽利略是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的?经过设问、提示以及“科学之旅”正文中所讲“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让学生大致领会:科学探究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最后证实猜想得出结论。接下来第一章、第二章在“正文”“想想议议”“想想做做”中虽然有许多问题提出,也有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的要求,但是并不明确标出提出问题或制定计划,只是让学生先熟悉。

在第三章第2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标出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这样做一是前面对探究的思想已有了一定的铺垫,需要在合适的地方对探究的要素加以明示,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科学探究的大致方法。另外“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也相对完整些,有可能将探究的七个要素较好地体现出来。

在“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标出完整的七个要素之后,为了避免形式化,后面的实验则根据探究的重点只例出几个要素。如第四章第3节“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只标出了设计实验和分析与论证。

在学生学过8年级上册内容,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已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后,从8年级下册开始不再对七个要素进行标注。

3、对主要探究要素及科学方法加了旁批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在适当的地方加了旁批。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猜想与假设”旁加了旁批;在第四章第3节“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的“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旁加了旁批;第五章第3节“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分析与论证”旁加了旁批;在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旁加了关于“科学推理”的旁批;在第十章第1节“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旁加了关于“控制变量”的旁批。

4、章后增加“学到了什么”

课标教科书为了突出探究性,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有些规律在学生实验后甚至没有给出规范的结论。为了给出范的结论,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一章所学的重要知识,新教科书在每一章后增加了“学到了什么”。相应地,删去了原教科书章前“阅读指导”。

四、修订后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教科书加强了科学探究的设计。

教科书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通过教师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及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活动,通过对“加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学习,初步了解、体会探究的含义及探究的方法。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将《课标》中所提到的探究的七个要素都写了出来,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在此之后,为了避免重复和僵化,根据探究活动的不同特点,教科书只重点地标出几个要素。我们希望,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并且不影响科学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大多数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这两种不同的探究时,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有些规律的探究,书中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思考、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例如,第五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科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

考虑到实际与可能,对于大部分的探究活动,教科书都给出了结论。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得出……规律”的字样,而是在教科书中用类似“精确的研究表明”的语言过渡后给出结论。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二)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持续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证。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厌恶物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教学中忽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求解难题、偏题,学生活动越来越少。

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们在教科书编写时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先安排“热现象”“声现象”“光现象”等相对简单的内容;注意对较难理解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搭好台阶;结合所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喜欢、有趣的活动,如“用牙齿听声音”“小小音乐会”等活动;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如“蝈蝈是如何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因特网是怎么回事”等;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与本章内容相关并引人入胜的照片,照片旁或配有优美的短文,或提出有趣的问题,以使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下去的愿望。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学习中注意和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才能很好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应用知识。

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注意实验及活动的设计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联系实际方面,教科书除在学过重要的物理规律后,注意联系实际,讲一些应用问题外,还特别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前,更多地从生活、从实际来引出问题,使学生习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是先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透镜的现象、做些相应的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的追问,还是先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教科书编写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最后我们还是坚持先由生活中的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出学生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愿望。同时,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做做“模型照相机”和“放大镜”等活动,学习何为“实像”何为“虚像”,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化解难点。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此书中特意设计了“科学世界”栏目,用于介绍那些应用性的或细节性的知识。

(四)体现开放性培养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注重问题的唯一性,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上课本,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不讲。这样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而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

教科书中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回答问题,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或解释。例如,八年级上2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有一个量程为1 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写出具体的步骤”;八年级上102页的第1题“根据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和同学讨论:为了保护我们的视力,应该注意哪些用眼卫生,为什么?”。实践类的问题多数是需要学生自己亲自或动手或调查才能完成的。例如,八年级上45页中的第1题“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八年级上102页“科学世界”中的第1问“看书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的近点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有什么规律?”八年级上99页中的第3题“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作用。‘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是不是需要‘调焦’?”。这类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意识和能力,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对不包办替代。

(五)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教科书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

联系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

这套教科书不仅单独设置了STS栏目,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尽可能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

(六)形式生动活泼

在教科书编写中,编写者力求生动活泼,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为此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和图片。书中能够用图表达的意思就用图片表达,不追求图文必须一一对应,以适应当代少年的阅读习惯。

插图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注重人文性。例如,机械运动的章首图人与鸟“比翼齐飞”在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启发思考参照系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质量和密度的章首图展现了“苗山银月”的舞蹈,用漂亮的苗银饰物引出枯燥的密度问题;光现象的章首语用中国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对神秘的彩虹的解释,从神话步入科学。

本书的插图中的漫画人物以女孩、男孩和老爷爷三个固定人物形象出现,有时以滑稽的卡通方法表现严肃的科学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适应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希望他们通过物理课的学习,逐渐形成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人格。

4、章后增加“学到了什么”

课标教科书为了突出探究性,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有些规律在学生实验后甚至没有给出规范的结论。为了给出范的结论,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一章所学的重要知识,新教科书在每一章后增加了“学到了什么”。相应地,删去了原教科书章前“阅读指导”。

四、修订后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教科书加强了科学探究的设计。

教科书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通过教师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及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活动,通过对“加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学习,初步了解、体会探究的含义及探究的方法。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将《课标》中所提到的探究的七个要素都写了出来,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在此之后,为了避免重复和僵化,根据探究活动的不同特点,教科书只重点地标出几个要素。我们希望,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并且不影响科学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大多数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这两种不同的探究时,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有些规律的探究,书中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思考、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例如,第五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科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

考虑到实际与可能,对于大部分的探究活动,教科书都给出了结论。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得出……规律”的字样,而是在教科书中用类似“精确的研究表明”的语

言过渡后给出结论。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

(二)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持续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证。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厌恶物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教学中忽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求解难题、偏题,学生活动越来越少。

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们在教科书编写时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先安排“热现象”“声现象”“光现象”等相对简单的内容;注意对较难理解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搭好台阶;结合所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喜欢、有趣的活动,如“用牙齿听声音”“小小音乐会”等活动;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如“蝈蝈是如何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因特网是怎么回事”等;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与本章内容相关并引人入胜的照片,照片旁或配有优美的短文,或提出有趣的问题,以使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下去的愿望。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学习中注意和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才能很好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应用知识。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注意实验及活动的设计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联系实际方面,教科书除在学过重要的物理规律后,注意联系实际,讲一些应用问题外,还特别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前,更多地从生活、从实际来引出问题,使学生习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是先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透镜的现象、做些相应的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的追问,还是先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教科书编写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最后我们还是坚持先由生活中的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出学生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愿望。同时,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做做“模型照相机”和“放大镜”等活动,学习何为“实像”何为“虚像”,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化解难点。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此书中特意设计了“科学世界”栏目,用于介绍那些应用性的或细节性的知识。

(四)体现开放性培养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注重问题的唯一性,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上课本,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不讲。这样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而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

教科书中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回答问题,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或解释。例如,八年级上2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有一个量程为1 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

到学校的路程,写出具体的步骤”;八年级上102页的第1题“根据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和同学讨论:为了保护我们的视力,应该注意哪些用眼卫生,为什么?”。

实践类的问题多数是需要学生自己亲自或动手或调查才能完成的。例如,八年级上45页中的第1题“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八年级上102页“科学世界”中的第1问“看书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的近点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有什么规律?”

八年级上99页中的第3题“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作用。‘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是不是需要‘调焦’?”。这类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意识和能力,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对不包办替代。

(五)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教科书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

这套教科书不仅单独设置了STS栏目,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尽可能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

(六)形式生动活泼

在教科书编写中,编写者力求生动活泼,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为此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和图片。书中能够用图表达的意思就用图片表达,不追求图文必须一一对应,以适应当代少年的阅读习惯。

插图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注重人文性。例如,机械运动的章首图人与鸟“比翼齐飞”在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启发思考参照系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质量和密度的章首图展现了“苗山银月”的舞蹈,用漂亮的苗银饰物引出枯燥的密度问题;光现象的章首语用中国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对神秘的彩虹的解释,从神话步入科学。

本书的插图中的漫画人物以女孩、男孩和老爷爷三个固定人物形象出现,有时以滑稽的卡通方法表现严肃的科学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适应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希望他们通过物理课的学习,逐渐形成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人格。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总体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一本全新的教材,该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下面是我对本教材的一点总体分析。 1、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体系: 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十三章《》,介绍质量和密度等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质的问题。 第二部分:由第十一章《运动和力》组成,介绍了运动与力的关系。 第三部分:即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介绍温介绍了力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第四部分:由第十四章《机械能》,第十五章《热和能》、第十六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介绍能量的相关知识。 二、教材的内在结构 1、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 在上述基本内容的外观之下,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几乎体现在每一自然节中,它是本册书的灵魂: ⑴讨论: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必须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才能完成,STS、科

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⑵探究:所谓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变成模拟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探究的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程序。 ⑶创造:本册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功能,。 三、各章节分析 1、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增加了多彩的物质世界一节,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教材紧紧围绕着物质这个主线展开,从探索奥妙的宇宙开始,把知识展显在眼前。对无限的宇宙、教材出示二幅图画,增强了学生研究认识微观世界的兴趣。 对照新课程标准和现行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的不同:(1)、增加了宇宙是物质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及物质固、液、气状态性质,这样做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更加条理化,形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2)对知识目标的总体要求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和意识目标要求有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入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 2、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切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

新人教版八年物理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物理教材分析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号召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物理分为上下两册,在初中阶段已经推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新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材的编排上学科逻辑更加合理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了较大的改动。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 如: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为以后学到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打下了相应的基础。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中的难点,新教材将“物态变化”安排在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 将“重力”“弹力”内容提到了“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具体内容。在新教材中有“测量摩擦力”的实验,直接放在“二力平衡”后一节,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计算摩擦力,又巩固二力平衡。 将“功和机械能”放在“简单机械”之前,可以为学生计算使用滑轮、斜面的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2.适当删减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根据课标要求删去“颜料的混合”的内容。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删去,因为在生物教材中重点讲解,物理新教材里将该节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原教材有一节“看不见的光”,新教材将其删去,部分内容放在“光的色散”一节中。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一、教材修订的背景情况 (一)课标修订,教材相应修订 如,删去“颜料混合”内容,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增加了几个知识点:“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起电”“磁场、地磁场” (二)教材使用已十年多,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 整体反映教科书整体难度合适,联系生活,活动多、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除正面的意见外,老师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 1. 教科书的文字量略少,不利于学生自学 2. 个别探究实验应调整 3. 框架结构最好能调整(部分地区意见) 4. 有些习题不好完成,特别是一些参加社会实践类的任务 二、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 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 三、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 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一是内容方面的变化,二是编排方面的变化。 (一)内容方面的变化 1、次序调整 (1)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原教材电学在8年级,当时的考虑是新课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电学活动所用的仪器相对力学所用的仪器要少些,探究活动较易安排,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实验下来,大部分教师也逐渐习惯这种安排。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不习惯这样的安排,而且反应比较强烈。如福建省、四川省、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的学校。考虑到这些不适应地区的意见,同时我们也征求一些比较认同电学放在8年级学习的教师们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将电学调到9年级学习也能够接受。故此次修订将电学内容调到9年级学习。 (2)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3)将“重力”“弹力”的内容提前到“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完整版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课标初中物理各版本教材目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颜色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和电路 二.串联和并联 三.电流的强弱 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五.家庭电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欧姆定律 一.电压 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三.电阻 四.欧姆定律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七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和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电动机 五.磁生电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人教九年级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二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完整word)初中物理人教版最新教材目录.pdf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

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专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课本习题(全册)

【八上】 1.同学之间交流: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页纸的厚度、铜丝 的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 2.你知道吗?人的身体中藏有很多“尺”,比如在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请你根据这一常识,设计一个方案,估测你的身高约为多少。 3.一天等于多少秒? 4.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摆(图1.1—8)。要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ls 的摆吗? 1.分别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说一说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 对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于哪些是运动的。 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山 B .船 C .流水 D .河岸 3.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人们怎么会认为他们是运动的呢?谈谈你的看法。 1.v =s t 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运动快慢的。能不能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2.有些公路旁每隔1km 就立着一个里程碑。如何利用里程碑估测自行车的速度? 3.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 用时6s ,后50m 用时7s ,小明前、后50m 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________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 ,用________测量小 车运动的时间t ,通过公式________求出平均速度v 。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课标分解 科学之旅 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下同): 新教参P写道:“这部分相当于全书的绪论,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9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 根据《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本节的教学要求还有: ☆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逐步教会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初步领悟“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科学观”。 ☆初步培养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趣的声 第一章声现象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例○、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例○、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例○、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活动建议: △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治噪声的建议。☆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色彩斑斓的光现象 第二章光现象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射的规律。 例○、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例○、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初中物理部编新人教版目录.doc

最新(2013版)人教版物理教材目录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热机 *第2节热机效率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测量 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2节欧姆定律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电功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 第2节核能 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注:加* 为不作要求章节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人教版RJ)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人教版RJ)2012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和时间的测量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九年级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 第2节热机 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 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现在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是人教版教材,而且教材又刚刚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 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相当于将力学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 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 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 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 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部分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与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有四种知识技能点,其中“基础知识点”三种:了解、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点”一种:独立操作。另外,在基础知识点中,还有比上述的三种要求较低的要求: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每一个探究活动点,在《课程标准》中用“经历(探究)”来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一些这样的“情感点”,这些点是我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些情感点在外在的形式上也是一种探究活动,这种探究不同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经历”的探究,而是一种查阅资料式探究或者物理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活动,让学生在对社会、生活、物理问题上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出来。情感点在要求上都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第二层次——领悟。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练习题答案

第13章 13.1分子热运动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答案 6.25×1014 8.93×104 解析:一般分子直径约为4×1010m,则一个分子所占的面积为1.6×10- 19m2,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面积为1 cm2,即10-4m2,则正方形中的分子 个数n=全球人口约为70亿,即7×109人,则分子数是人口数的倍数为: ≈8.93×104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答案 有用的例子:在房间中放上固体清新剂,整个房间中都有香味;有害的例子:大量汽油扩散到空气中易引发爆炸。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答案 热水杯中的更甜。因为热水温度高,糖分子运动速度快,即扩散得快。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答案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水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从而使弹簧测力计受到向下的拉力增大。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答案 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

13.2内能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1)冰粒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 (2)火箭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3)子弹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解析:冰粒在下落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功,使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冰粒的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大;火箭在升空过程中速度、高度均增大,所以它的动能、重力势能均增大,故机械能增大,同时与空气摩擦,克服摩擦做功,温度升高,使内能增大;子弹击中木板后嵌在木板中,静止后动能为零,机械能减小,温度逐渐降低说明内能减小。 13.3比热容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答案 C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与物质的形态、质量等无关。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答案

B 解析:由于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当相同质量的铜和铝吸收相同热量时,铜上升的温度较高。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答案 由于沙子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与水同样质量的沙子温度升得更高,所以在烈日当空的海边,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 第14章 14.1热机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答案 用到热机的还有:拖拉机、坦克、火箭、导弹、轮船等。其中用到内燃机的有:拖拉机、坦克、轮船。 解析:本题在举例时从热机的定义来考虑,只要是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都是热机。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答案 如图14-1-13所示。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物理课本教材目录(整理打印版)

八年级上第一章机械运动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2运动的描述 1.3运动的快慢 1.4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2.1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2声音的特性 2.3声音的利用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温度 3.2熔化和凝固 3.3汽化和液化 3.4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4.1光的直线传播 4.2光的反射 4.3平面镜成像 4.4光的折射 4.5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5.1透镜 5.2生活中的透镜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6.1质量 6.2密度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第七章力 7.1力 7.2弹力 7.3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 8.2二力平衡 8.3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9.1压强 9.2液体的压强 9.3大气压强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 10.1浮力 10.2阿基米德原理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1.1功 11.2功率 11.3动能和势能 11.4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1杠杆 12.2滑轮 12.3机械效率

九年级上 第十三章内能 13.1分子热运动 13.2内能 13.3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14.1热机 14.2热机的效率 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5.1两种电荷 15.2电流和电路 15.3串联和并联 15.4电流的测量 15.5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16.1电压 16.2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6.3电阻 16.4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7.2欧姆定律 17.3电阻的测量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九年级下 第十八章电功率 18.1电能电功 18.2电功率 18.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8.4焦耳定律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19.1家庭电路 19.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19.3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20.1磁现象磁场 20.2电生磁 20.3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20.4电动机 20.5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21.1现代顺风耳——电话 21.2电磁波的海洋 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21.4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2.1能源 22.2核能 22.3太阳能 22.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目录表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目录表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热机 第2节热机效率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测量 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2节欧姆定律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 第2节核能 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2020年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 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 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 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 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 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 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 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 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 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 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 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 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 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 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 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 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 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 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 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 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 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 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 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 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 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全)

新人教版八年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 第2节热机 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 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号召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物理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在初中阶段已经推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新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材的编排上学科逻辑更加合理,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了较大的改动。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如: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为以后学到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打下了相应的基础。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中的难点,新教材将“物态变化”安排在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将“重力”“弹力”内容提到了“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具体内容。在新教材中有“测量摩擦力”的实验,直接放在“二力平衡”后一节,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计算摩擦力,又巩固二力平衡。将“功和机械能”放在“简单机械”之前,可以为学生计算使用滑轮、斜面的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2.适当删减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根据课标要求删去“颜料的混合”的内容。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删去,因为在生物教材中重点讲解,物理新教材里将该节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原教材有一节“看不见的光”,新教材将其删去,部分内容放在“光的色散”一节中。又如原教科书在讲摩擦力之后,安排了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的练习题,该题的缺点是开放度太大,学生完成此类问题的课业负担较重,但优点是能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新教材将此题改成“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擦力突然消失10s,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描述两个可能出现的场景。”仍然保留了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功能,但要求更贴近初中学生的水平、且能大大减轻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原教科书有“功的原理”内容,此内容不需要单独提出来讲,在“机械效率”中贯穿,而且在《物理学名词》中并没有此原理,所以将该内容删去。 3.教材的可读性增强,图文并茂书中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以适应当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蛟龙号潜水艇和“辽宁号”航母的图片,使学生对我国的科技事业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思想。在适当的地方加了旁批,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方法。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猜想与假设”旁加了旁批;在第四章第3节“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的“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旁加了旁批;第五章第3节“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分析与论证”旁加了旁批;在第八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光的传播1、透镜 2、我们怎么听到声音2、光的反射2、生活中透镜 3、声音的特性3、平面镜成像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4、光的折射4、眼睛和眼镜 5、声的利用5、光的色散5、显微镜和望远镜 6、看不见的光 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六章电压电阻 1、温度计1、电荷1、电压 2、熔化和凝固2、电流和电路2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3、汽化和液化3、串联和并联3、电阻 4、升华和凝华4、电流的强弱4、变阻器 5、探究串、并联电路中 电流的规律 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功率第九章电与磁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 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电能1、磁现象 2、欧姆定律及其应 用 2、电功率2、磁场 3、测量小灯泡的电 阻 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3、电生磁 4、欧姆定律和安全 用电 4、电与热4、电磁铁 5、电功率和安全用电5、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6、生活用电常识6、电动机 7、磁生电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1、现代顺风耳──电话1、宇宙和微观世界1、运动的描述 2、电磁波的海洋2、质量2、运动的快慢 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3、密度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4、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4、测量物质的密度4、力 5、密度与社会生活5、牛顿第一定律 6、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1、弹力弹簧测力计1、压强1、功 2、重力2、液体的压强2、机械效率 3、摩擦力3、大气压强3、功率 4、杠杆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4、动能和势能 5、其他简单机械5、浮力5、机械能及其转化 6、浮力的利用

初中物理教材知识梳理(人教版)

初中物理教材知识梳理 初中物理公式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总=I1=I2=……=I n 2.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总=I1+I2+……+I n 3.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总=U1+ U 2+……+ U n 4.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且等于电源电压。 即:U总=U1=U2=……=U n 5.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R总=R 1+ R 2+……+ R n 6.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 7.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I=(推导公式:U=IR或R=U/I) 8.电功率公式:P=或P=UI;电功率与欧姆定律相结合有如下公式: 9.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Q=I Rt,当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时,就有:Q=W=UIt 10.电磁波波速(C)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C=λf 1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即:ρ=m/v (1g/cm=1×10kg/m) 12.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v=s/t (s=vt 或 t=s/v) 13.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即:G=mg(g=10N/kg) 1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15.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P=F/S 16.液体的压强:P=ρ液gh 17.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G排=ρ液gV排 18.浮力的应用。 浮沉条件两种物体的密度关系 1 上浮F浮<G物ρ物<ρ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