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针灸治疗学各论

(最新整理)针灸治疗学各论
(最新整理)针灸治疗学各论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 8.面瘫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 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各论 第九章——其他

第九章其他 第一节戒断综合征 一、填空题 1.戒烟综合征的针灸治则是、。 2.戒烟综合征针灸处方中的神门穴的作用是。 3.针灸治疗戒酒综合征的基本治则是、。 4.针灸治疗戒酒综合征的处方中足三里的作用是、。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戒烟综合征兼见胸闷、气促、痰多,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 A.膻中、内关 B.合谷、太冲 C.曲池、大椎 D.脾俞、足三里 E.神门、内关 2.戒烟综合征兼见肌肉抖动,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 A.太冲、合谷 B.脾俞、足三里 C.水沟、太冲 D.列缺、丰隆 E.神门、三阴交 3.戒酒综合征兼见腹痛、腹泻,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 A.足二里、三阴交 B.天枢、上巨虚 C.脾俞、胃俞 D.脾俞、章门 E.太冲、太白 4.毒瘾发作的初期可用“四关穴”通关达窍,并加用( ) A.阴陵泉 B.足三里 C.涌泉 D.阳陵泉 E.百会 5.下列耳穴中除( )外,都可治疗戒毒综合征 A.肺 B.口 C.脾 D.皮质下 E.神门 6.下列耳穴中除( )外,都可治疗戒毒综合征出现腹痛、腹泻者 A.大肠 B.胃 C.腹 D.交感 E.肺 (二)B型题 A.心俞、内关 B.脾俞、胃俞 C.脾俞、足三里 D.中冲、涌泉 E.合谷、三阴交

1.治疗戒烟综合征兼见精神萎靡,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 2.治疗戒酒综合征兼见烦躁不安、抑郁,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 A.天枢、上巨虚 B.脾俞、足三里 C.中冲、涌泉 D.太冲、合谷 E.心俞、肾俞 3.治疗戒毒综合征兼见腹痛、腹泻可加( ) 4.治疗戒毒综合征兼见烦躁惊厥可加( ) (三)D型题 1.戒酒综合征的治则是( ) A.健脾化痰 B.调和气血 C.清肝泻火 D.宣肺化痰 E.宁心安神 2.治疗戒烟综合征兼见咽部不适可加( ) A.三阴交 B.地仓 C.颊车 D.金津 E.足三里 3.戒毒综合征肝风扰动型的治则是( ) 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 D.只针不灸 E.只灸不针 (四)X型题 1.戒毒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治则是( ) A.只针不灸 B.泻法 C.针灸并用 D.补法 E.平补平泻 1.治疗戒毒综合征肝风扰动型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用( ) A.太冲 B.足三里 C.行间 D.三阴交 E.侠溪 3.治疗戒烟综合征的针灸基本处方包括( ) A.尺泽 B.丰隆 C.合谷 D.神门 E.甜美穴 三、改错题 1.治疗戒烟综合征以灸为主,多用补法。 2.脾肾两虚型戒毒综合征的治则是只针不灸,泻法。 四、简答题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

针灸治疗学复习大纲 一、总论 二、各论 1.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因病机:1阳明头痛(前额痛)2少阳头痛(偏头痛)3太阳头痛(后枕痛)4厥阴头痛(巓顶痛)5全头痛 治则:舒经通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局部加远端;1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2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2.口眼 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 原因: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发生。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不足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面颊局部,足阳明经;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 皮肤针,刺络拔罐,电针,穴位贴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与近部翳风相配,可祛风通络。 3.漏肩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病机:若以肩前中府穴区疼痛为主,后伸加剧为太阴;以肩外侧肩禺,肩髎为主,三角肌压疼、外展加剧是阳明、少阳;以后侧肩贞穴、臑俞穴为主,内收加剧为太阳。 治则:舒筋活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阳陵泉,中平穴.(足三里下一寸) 芒针,刺络拔罐,耳针,电针,穴位注射. 方义:肩髃,肩前,肩贞,局部取穴“肩三针”配阿是穴,针灸泻法加艾灸,可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循经取穴阳陵泉能舒经活络、通经止痛;中平是经验效穴。 4.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病因病机:行痹(风痹) 痛痹(寒痹) 着痹(湿痹) 热痹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 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肩部:肩髃,肩髎,月需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各论 第四章——外科病症

第四章外科病症 第一节疔疮 一、填空题 疔疮的病机主要是之毒邪结聚于肌肤而致气血凝滞而发。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治疗疔疮所取主穴属( ) A.任脉穴 B.手少阳经穴 C.督脉穴 D.足太阳经穴 E.足阳明经穴 2.治疗火毒入营型的疔疮,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 A.所属经脉之荥穴 B.所属经脉之郄穴 C.所属经脉之合穴 D.所属经脉之井穴 E.所属经脉之下合穴 (二)B型题 A.身柱 B.三棱针点刺出血 C.曲泽 D.隐白 E.委中 1.治疗火毒炽盛之疔疮,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大椎以泻火解毒2.治疗唇疔,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内庭穴 (三) D型题 1.治疗疔疮的针刺操作手法以( )为主 A.补法 B.点刺出血 C.隔附子饼灸 D.温和灸 E.泻法 2.治疗疔疮的耳穴基本处方是( )、肾上腺、枕 A.神门 B.交感 C.疔疮相应部位 D.内分泌 E.肝 (四)X型题 1.治疗疔疮的基本处方是( ) A.身柱 B.灵台 C.水沟 D.合谷 E.委中 2.治疗托盘疔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 A.太溪 B.郄门 C.阴郄 D.足三里

E.内关 三、改错题 治疗疔疮之热毒炽盛型针刺操作宜补法、泻法并用。 四、简答题 试述疔疮的针灸基本治疗原则。 五、问答题 如何运用挑治疗法治疗疔疮? 六、病案分析题 杜某,男,教师,30岁。1999年5月7日初诊。 患者右手食指红肿疼痛2天。2天前因切菜时将右手食指切破,仅用清水冲洗局部,第2天自觉右手食指红肿疼痛,伴高热寒战,心烦。食指局部红肿,触之坚硬,占质红,苔黄,脉洪数。体温39.7℃,心肺未见异常。 试析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针灸处力及方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火热经络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C 疔疮多为火毒之邪为病,针督脉能清泻阳经郁热,又为治疗疔疮的经验效穴。 2.B 选取病变部位所属经脉的郄穴刺急泻营血火毒,以凉血活血消肿。 (二) B型题 1.C 曲泽可泻火解毒。 2.D 隐白为脾经的穴位,勺唇有密切联系。 (三)D型题 1.B、E 疔疮点刺出血可泻火解毒、凉血活血;疔疮多为实证。 2.A、C 神门可消炎镇痛;相应部位可通经活络止痛。 (四)X型题 1.A、B、D、E 水沟只用于“疔疮走黄”,以开窍醒神,但非基本处方用穴。 2.B、C、E 太溪属肾经,足三里属胃经,两经循行均不达手掌心。 三、改错题 泻法 四、简答题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以针刺泻法为主。 五、问答题. 取背部肩胛区丘疹样阳性反应点3~5个,用三棱针刺破表皮,挑断白色纤维,使出血3~4滴。 六、病案分析题 病因病机:毒邪结聚,气血凝滞。 诊断:疔疮(食指蛇头疔)。 证型:火毒蕴结证。 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针刺为主,泻法。 处方:身柱、灵台、合谷、二间。 方义:身柱、灵台为治疗疔疮经验效穴,同属督脉,督脉又统帅诸阳经,针之能清泻阳经之火毒;合谷、二间同属手阳明大肠经,也为病患之所在,町疏通患部经脉凝滞之气血,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第二节流行性腮腺炎 一、填空题 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中医学的、范畴。 二、选择题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1 (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针灸治疗学 各论(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 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 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 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 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 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 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 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 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 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 触 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 主(寒湿引起者加灸), 泻 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 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 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 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 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 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 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 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 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 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 主

针灸治疗学各论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 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 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 【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 肾俞—壮腰益肾 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 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 【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 【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治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组成】 1.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2.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方义】环跳—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阳陵泉—筋会,可疏筋通络止痛 (五)痿证:辩证、治则、处方 【临床表现】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 【辩证】 1. 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虚弱: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而不华,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4.肝肾亏虚: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 肺热伤津、湿热侵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 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组成】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及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治痿独取阳明” 外关、风市——属于手、足少阳,辅助阳明通行气血 阳陵泉——筋会,通调筋脉 三阴交——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 (六)末梢神经炎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针灸学七章全含针灸治疗各论(参考文档)

针灸学 绪论 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 3.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 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1.经络系统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络脉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 腹部背部 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经脉的循行走向 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交接 足小趾端目内眦↓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胸中↓交换 ↓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模拟试卷4 (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治疗上颌部面痛的主穴是 A.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外关 B.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C.夹承浆、翳风、颊车、大迎、内庭 D.四白、颧髎、丝竹、空外关 治疗上颌部面痛的主穴是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2.治疗漏肩风兼有气滞血瘀者。可配穴为 A.合谷、条口 B.合谷、风池 C.足三里、气海 D.内关、合谷√ 漏肩风兼有气滞血瘀者,加内关、合谷。 3.治疗坐骨神经痛应选取的主穴为 A.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B.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C.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D.大肠俞、腰夹脊、环跳、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 治疗坐骨神经痛应选取的主穴为: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4.内伤咳嗽可选择的主穴为 A.列缺、合谷、肺俞、天突、中府 B.中府、太渊、三阴交、肺俞√ C.列缺、合谷、三阴交、肺俞 D.天突、太渊、肺俞、中府 内伤咳嗽的主穴为:天突、太渊、三阴交、肺俞。 5.中风中脏腑的选穴一般以哪条经脉的穴位为主 A.厥阴、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B.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C.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D.手足阳明经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中风中脏腑的选穴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6.治疗呕吐的选穴一般以哪条经脉的穴位为主 A.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B.足阳明、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C.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D.足阳明、足厥阴及相应募穴为主 治疗呕吐的选穴一般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7.痛经实证的主穴为 A.三阴交、中极、次髂√ B.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C.关元、三阴交、血海、气海 D.气海、三阴交、归来、血海 痛经实证的主穴为三阴交、中极、次髎;虚证的主穴为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需要熟记,无论虚实主穴三阴交必用,次髂为经验穴。 8.治疗阴挺的主穴为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

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 一、填空 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 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 (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 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 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 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 (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 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 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都不对 3.阴病治阳:(A) 4.阳病治阴:( B )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 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D) 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 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四、简答题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各论)-试卷2 (总分:13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1,分数:62.00) 1.手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足小趾 C.小指 D.足大趾 2.手厥阴心包经与少阳三焦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无名指√ C.小指 D.足大趾 解析: 3.手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交于 (分数:2.00) A.食指 B.无名指 C.小指√ D.足大趾 解析: 4.足阳明胃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5.少阳胆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6.太阳膀胱经循行于 (分数:2.00) A.上肢后缘 B.下肢后缘√ C.下肢中线 D.下肢前缘 解析:

7.奇经八脉中,调节阳经之气血,反映脑、髓、肾的机能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8.奇经八脉中,被称为“血海”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解析: 9.奇经八脉中,交于目内眦、主左右之阴阳、司眼睑开合、司下肢运动的是(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解析: 10.经八脉中,联络全身的阴阳经络的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解析: 11.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头面部相交于 (分数:2.00) A.鼻翼旁√ B.目内眦 C.目外眦 D.人中穴 12.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面部相交于 (分数:2.00) A.鼻翼旁 B.目内眦√ C.目外眦 D.人中穴 解析: 13.“入上齿中”的经络是 (分数:2.00)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1。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

第一部分总论 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 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 ①补泻手法: 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 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 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 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 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 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 3.调和阴阳: 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 ①泻其有余 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 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补其不足 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 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 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 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 1.治神守气 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 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 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 ②陷下则灸之: 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2.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明辨病症性质;突出经络辨证;注重整体观念;分清标本缓急;做到三因制宜 3.八纲辨证 4.脏腑辨证:①心包为心脏的外围,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生理上—代心行事病理上—代心受邪治疗上—代心用穴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就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第三部分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阴陵泉 ②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各论 第六章——皮肤科病证

第六章皮肤科病证 第一节神经性皮炎 一、填空题 1.神经性皮炎以皮肤肥厚,皮沟加深呈改变和剧烈瘙痒为特征。 2.根据皮损范围大小,临床卜将神经性皮炎分为神经性皮炎和神经性皮炎。 3.神经性皮炎属中医学、的范畴。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治疗肝仰化火型神经性皮炎,可在基本处方的墓础上再加( ) A.脾俞、血海 B.太溪、血海 C.风市、阴陵泉 D.侠溪、行间 E.合谷、外关 2.下列各项中除( )外,都能治疗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 A.合谷 B.曲池 C.血海 D.委中 E.大椎 3.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基本处方中, ( )既町疏风清热,又能清血分之郁热 A.风池 B.大椎 C.曲池 D.委中 E.膈俞 4.治疗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应以针刺为主,( ) 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 D.灸法为主 E.刺络出血 5.治疗肝郁化火型神经性皮炎,可在基本处方上加( ) A.行间 B.风市 C.阴陵泉 D.三阴交 E.委中 6.治疗阴虚血燥刑神经性皮炎,可在基本处方上加( ) A.脾俞 B.血海 C.行间 D.侠溪 E.委中 (二)B型题 A.行间 B.太溪 C. 脾俞 D.外关 E.委中

1.治疗阴虚血燥型神经性皮炎,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 2.治疗肝郁化火型神经性皮炎,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 3.治疗风热蕴阻型神经性皮炎,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 (三)D型题 1.肝郁化火型神经性皮炎的治则是 ( ) A.针灸并用 B.平补平泻 C.只针不灸 D.泻法 E.刺络出血 2.针灸治疗阴虚血燥型神经性皮炎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 A.太溪 B.行间 C.血海 D.合谷 E.委中 (四)X型题 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基本处方包括 ( ) A.膈俞 B.风池 C.大椎 D.曲池 E.委中 三、改错题 治疗肝郁化火型神经性皮炎宜针灸并用。 四、简答题 1.试写出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基本处方。 2.试述阴虚血燥型神经性皮炎的针灸治则。 五、问答题 1.试述治汁疗神经性皮炎的针灸操作。 2.如何运用皮肤钊治疗神经性皮炎? 六、病案分析题 王某,女,43岁,教师。2001年8月22日初诊。 患者昨日于眼周部出现红色皮损,痒痛难忍,呈苔藓样改变,表面有少许鳞屑,既往有相同病史。素来情绪不佳,心烦口苫,饮水后可稍缓解,月经不规则,经前乳胀,月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脉弦细数。体检:心肺未及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试析本病的病囚病机、诊断、证型、治则、针灸处方及方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苔癣样阵发性 2,局限性播散性 3.牛皮癣顽癣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D 侠溪、行间可疏肝泻热。 2.A 合谷多用于风热蕴阻型。 3.C 曲池既可疏风清热,又能清血分之郁热。 4.C 平补平泻町养血祛风。 5.A 行间可疏肝泻热。 6.B 血诲可滋阴润燥。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资料讲解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 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