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nrich 事件探究

Heinrich 事件探究
Heinrich 事件探究

Heinrich 事件探究

1 Heinrich 事件概述

1988年,Heinrich最先报道了在东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钻孔中发现的6层浮冰岩屑/浮游有孔虫比值异常高的沉积层。随着后续研究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其重大意义,因此将这些沉积层所代表的环境变化称为Heinrich事件。

在研究东北大西洋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3个钻孔(位于470°N 和190°W附近)的沉积物时,Heinrich最早发现在这些岩心中大于150μm粗粒含量突然增多的现象,在粗粒含量增加的同时,冷性有孔虫比例相对增多。因为在三个孔中的沉积序列非常一致,Heinrich认为这在北大西洋是普遍现象,并利用氧同位素阶段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初步定年,发现每个粗颗粒层变化周期约为11000年,他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由于岁差变化引起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所触发的北大西洋冰盖不断向南扩张。为了证实这些事件,Broecker等利用ODP钻孔609(500°N ,240°W)的资料对末次冰期的沉积物岩心进行了间隔1 cm取样的详细研究,发现了Heinrich所认为的北大西洋浮冰南伸事件的前五次,对其进行加速器碳14测年和利用沉积速率外推定年法,得出前五次Heinrich事件的年代分别为距今15000年、20000年、27000年、40000年和50000年,初步解释这是Laurentide冰盖扩张引起北大西洋浮冰南伸的结果,并把这些事件称为Heinrich.事件。Bond等,在研究北大西洋DSDP609钻孔时发现了末次冰期中的6次Heinrich事件,他们利用加速器碳14测年的结果及沉积速率外推确定这些事件的年龄分

别为距今14300年、21000年、28000年、41000年、52000年和69000年。最近的研究对这些事件的时代稍作修正,但基本框架未变。

Heinrich层有两个显著特征:①每层中含有快速堆积的丰富的碳酸盐碎屑物质;②6个Heinrich层记录着当时海面海水温度较低、盐度降低以及浮游有孔虫迅速减少的现象。岩石学和K/Ar年代学的证据认为这些Heinrich层中的粗颗粒物质来自东加拿大。Bond等人对Heinrich事件的解释为:大气温度下降引起的东加拿大冰流(或西北格陵兰冰流)迅速扩张,浮冰南移及溶解使其携带的沉积物降落形成Heinrich层,后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2 Heinrich事件的全球对比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对Heinrich事件这种短周期气候的快速变化研究认为,Heinrich事件不是仅仅局限于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岩心记录中,这种短暂的气候回返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冷事件。

Grim等(1993)分析佛罗里达一个花粉剖而发现,末次冰期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海底沉积物揭示的Heinrich事件非常相似。Thunell等(1995)研究海底沉积物浮游有孔虫指出,太平洋东北部冰期海温也有突然变化。Porter和An( 1995)分析洛川剖面的黄上粒度发现,中国黄上高原冰期内的季风强度存在低于轨道参数频率的变化,它们可能与格陵兰及北大西洋的Heinrich事件相对应。郭正堂等(1996)利用黄上剖而期东亚季风具有类似的变化,并可以和北大

西洋的Heinrich快速变化事件对比。昌厚远等(1996)通过对南海陆架孢粉研究发现,末次冰期中存在的气候变冷期与北大西洋沉积物中

Heinrich事件1和事件2变冷事件存在成因上的联系。Wand等(1999)根据取自南海3条剖而的柱状样品分析晚更新世期间的东亚古季风气候变化,对在北部陆坡区的17940柱做了详细的高分辨率年代学和快速气候变化讨论,从岩心中找到了相当于冰心中千年等级Heinrich 事件H?- H?的历史记录。陈木宏等(2000)经对南海南部NS93-5柱距今近200ka以来的沉积记录研究,揭示了反映短尺度气候变化Heinrich H?-H?在南海南部的沉积记录。可见,千年尺度甚至更小尺度的气候环境事件至少是北半球范围的,甚至可通过大气和大西洋环流途径越过赤道影响南半球。

3 Heinrich事件的意义

Heinrich事件的意义在于这些气温降低事件的跨度仅几千年,很难用冰期气候的米兰科维奇理论来解释。迄今为止,天文气候理论还未发现比21000年(或19000年)岁差周期更短的记录,以前的模式中也没有模拟出这些短时间(相对于天文气候周期)气候振荡事件。这个发现向古气候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到底是什么因素控制着这些短周期(相对于米兰科维奇周期)的气候变化? 目前的解释是大气-海洋-陆面反馈的自调节作用,但这只是一种设想,至今还没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理论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然而,气候不稳定性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短周期的气候变化,预测未来50-100年的气候环境是至重要的。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13.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能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2)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安事娈》电影片段 提问: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西安事娈)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概念 2、西安事变的原因 提问:张、杨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形势。边展示边叙述: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各界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主张抗日。 (蒋介石拒绝接受,并亲赴西安督战“剿共”。) 师生共同归纳:① 日军占领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根本原因)②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③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主张抗日;⑤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直接原因) 3、和平解决 提问1:蒋介石被扣押后该如何处置?是杀,还是放? (1)你认为呢?(各抒己见) (2)民众有什么呼声呢? (3)中国共产党对此采取了怎样的主张呢?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 提问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呢?(可从“杀蒋”“放蒋”可能产生的结果方面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点拨: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日本便有机可乘;如果放了蒋介石,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接受抗日主张。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THE NORTHERN F ORU M№61996(Su m№140)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吴凤琴 张冬华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我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①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到1940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这对于坚持华中抗战,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使蒋介石感到极度恐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限共”的同时,加紧了“军事限共”活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并在华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3月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将反共磨擦的重点由华北移向华中,把矛盾指向新四军。他们在对皖东、苏北新四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失败后,决意进行报复,消灭皖南新四军。正值此时,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45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自责 局部抗战——欣慰 联共抗日——觉醒 西安事变——无悔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难点22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分道扬镳,30年代,两党携手抗日。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之间虽有摩擦,但维持了合作,并最终取最了抗战的胜利。这些都充分证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都能搁置分歧,以民族利益为重,共赴国难。 ●难点磁场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 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材料2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材料3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材料4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结合材料1、材料3,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有何共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从材料2看,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它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 (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 ●案例探究 1.(★★★★)皖南事变反映出 A .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皖南事变的背景。 错解分析:本题有可能错选A项。从现象上来看,“四·一二”政变和皖南事变都是蒋介石集团破坏统一战线的表现,但从实质上说,两者是有差别的。前者表明蒋介石集团的目

试论中共中央对“皖南事变”的宣传反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213066887.html, 试论中共中央对“皖南事变”的宣传反击 作者:闫盼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2期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在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国民党军队围剿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解放区的共产党员通过方方面面的宣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最终使得皖南事变的真相公之于众。蒋介石则在舆论压力下公开表示:“以后再亦绝无剿共的军事”。 【关键词】皖南事变;宣传 事情发生在1941年1月6日,根据国民党军方面的传令,命令要求新四军军部带领9000多号士兵向北方挺进抗日,在行军途中,却没想到部队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遇国民党军队大约七个师共计八万多人的突袭和包围。此次突袭来势凶猛,部队除了2000多人奋力冲出突围以外,剩余新四军绝大部分士兵惨遭国民党俘虏,有的在战争中失散,有的壮烈牺牲,损失惨重。副军长项英以及参谋长周子昆试图带领将士们冲出突围时壮烈牺牲,而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也未能幸免,惨遭国民党剿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情发生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布命令,单方面向全国民众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且当即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军长叶挺为皖南事变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结果国民党将之扣押起来,这次事变标志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为了使全国民众了解真相,揭穿国民党当局的反动面目,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全国人民也站到共产党人的一边,反对国民党蒋介石当局。自此到了1941年3月,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舆论谴责下,被迫“保证”不再有各种“剿共”的军事行动。至此,国民党当局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中共彻底击退,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建新四军。 一、中共中央在宣传方面展开强大攻势 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在舆论宣传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是在对民众、各党派、国外的宣传上展开强大攻势。中共中央发言人毛泽东在1月18日就皖南事变发表重要谈话,中共中央同时发出文件《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文件中指出:“‘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间,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空前的严重事变。”[1]同时,中央做出决定: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刊物、报纸、会议、群众大会等舆论形式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1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发表了关于皖南事变题为《抗议无法无天之罪 行》的社论。20日根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身分 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他指出:“此次皖南反共事变,酝酿已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挺身而出收拾时局,决不让亲日派和日寇横行到底。”1月23日,《新中华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谈话》,此外,朱德、彭德怀、陈毅、刘少奇等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发表通电、文章、演讲,揭露和抗议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发动反共内战的罪行。

近代史发生的主要事件(1840-1990)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9.18~1945.8.15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08.22~25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2014年度十大法治事件

2014年度十大法治事件 一、吴英案的死缓减为无期徒刑吴英因涉嫌不法接收大众存款罪于2007年3月16日被依法拘捕。 2009年12月,被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集资欺骗罪一审判处死刑。 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等人民法院二审采纳上诉,保持原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所有人都以为吴英“难逃一死”时,案子又突然峰回路转。2012年5月21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经重新审理后,对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案作出终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 2014年7月11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罪犯吴英减刑一案,当庭作出裁定:将吴英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点评:从司法导向、死刑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等角度,纵论吴英案背后法治、金融和经济领域的制度纠结。诸多“小姑娘”悲剧的一再出现,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制度性悲剧。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沿海各地的民间金融活动 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国家一方面对此种行为严厉禁止,另一

方面却又对如何加大私人企业的金融服务束手无策。吴英案件所引发的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有制度建设问题。二、郭美美涉嫌开设赌场罪被批捕自“红会事件”一跃成为成为网络红人的郭美美一直处在舆论漩涡,郭美美因涉嫌开设赌场罪于2014年8月20日被批准逮捕,由公安机关对此案继续开展侦查工作。根据法律规定,郭美美或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开设赌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营业性的为赌博提供场所、设定赌博方式、提供赌具、筹码、资金等赌博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开设赌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规定,根据此前警方核实的郭美美开设的赌场每场赌资都在百万元以上,其构成上述开设赌场罪中情节严重情形的规定,郭美美或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和并处罚金的处罚。 点评:这是一场关于丑闻的“传奇活剧”将要谢幕的节奏。一些看起来一团乱麻,却对社会造成伤害的事件,其实在法律面前没那么复杂。说明人生还是需要有底线的意识,出轨的言行和错位的价值观会把人引向不归路。同时,面对郭美美式的“假丑恶”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养痈为患。国家、社会、媒体和网民均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让“丑闻成为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三、冷冻胚胎继承权案二审改判原告沈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究 摘要: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共关系及当时的战争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国共双方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探析其个中缘由是必要的。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四军 1941 年1 月,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 余人由皖南北移, 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 年10 月,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 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 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 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 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使蒋介石的阴谋破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西安事变教案 北师大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17.西安事变(教案) 教学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第三目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能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四个板块: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小结、心灵感悟。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安事娈》电影片段(幻灯片2) 提问: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西安事娈)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目的: 1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2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激发学生求知欲。3自然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西安事变 (在学习新课部分,我从西安事变的概念、事变原因、和平解决、历史意义四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1、西安事变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88页第一段文字——了解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发动者、目的、和简单经过。(幻灯片5)完成填表题幻灯片6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初中历史_《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亲爱的同学,认真是一种态度,努力是一种精神。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让我们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绽放光彩。 【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 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学习重点) 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学习难点) 一、东北沦陷局部战 自主学习: 九一八 事变 名称 时间 地点 策划者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 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和影响? 面对日本的暴行,作为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 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指什么? 学生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口号是什么?表达了中国民众什么态度和主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本剧《西安事变》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态度如何?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课堂训练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1930年皇姑屯 B、1931年沈阳 C、1933年山海关 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5.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6.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7、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关于皖南事变的感想

关于皖南事变的感想 国贸10丙 方芳1090510315 最近,学校开展了人文课堂的讲座。里面讲述的皖南事变让我感触颇深。 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九千将士,其中两千余人突出重围,两千余人战死,一千余人失散、失踪,四千余人被俘。被俘的将士分别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江西铅山等地。在被俘的人员中有极少数人由于对中共失去信心,被俘后叛变、变节。而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这三个团级干部的叛变,则给新四军造成极大的破坏。最终,这三个叛徒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关于新四军为何迟迟不能北移,这也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新四军面临的处境使其无法自主行动。新四军,是根据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组建的。这就是说,新四军当时虽在政治上属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但由于“统辖”权在蒋介石手里,军事调动、体制编制等等都受到蒋的军委会限制,部队周边都是国民党的军队,稍有不慎即可能遭受来自周边的打击,并不是想北移就可以移的。 二是中共中央也一直强调要坚持皖南的革命战略支点。1937年12月30日,毛泽东等致电陈绍禹(王明)、周恩来、项英等,要他们“考虑后向蒋提议”:新四军组建后,部署要“以皖南为重心”,“以陈毅支队置于皖南,以高敬亭支队并准备增加一部置于皖北。”新四军组建后的部署,是由蒋介石按照这个提议确定的。1940年4月21日,陈毅、粟裕等建议军部移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叶挺之名在近代中国可是家喻户晓,在北伐战争中他所在的独立团更是打出了赫赫威名,作战勇猛是破敌之利器,被赞誉为铁军,作为团长的叶挺早年就追随中山先生探求民主,所以他就加入了国民党,北伐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深受蒋介石的赏识,一直想把叶挺拉入自己的阵营,替自己效力,但是叶挺是一个追求民主的人,从小就心怀国家大业,当时国民党的一些做法他很不认同,他认为这不是自己追求的民主,叶挺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可以扛起挽救民族大业,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政党出现。 在迷离之际叶挺看到了希望,他看到共产党是一个可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政党,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革命,叶挺在暗中同我党人士接触,并于1924在苏联年加入我党,开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接受马克思的洗礼。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我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开始在原有的国民革命军中发展新鲜血液,在1927年8月1日叶挺参与了南昌起义,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后来由于受到李立三路线的排挤,叶挺出走并退出我党,成了一名无党派人士。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内局势错综复杂,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国共展开第二次合作,叶挺也筹谋回国抗日,在1938他担任新四军军长,开始领导新四军进行抗日。 皖南事变后,叶挺及大批干部囚禁,当时蒋介石还是幻想叶挺可以站到自己的阵营,就和叶挺来了一次长谈,希望可以说服叶挺,在谈话的最后蒋介石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你自己选一个,没有中立的说法,跟我走你可以成功,否则你完了。 叶挺很平静的说:委员长。我已经选好了。自此叶挺陷入了囚禁的生活,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著名的《囚歌》。 解放战争到了后期,我军取得优势地位,迫于政治压力蒋介石释放了叶挺等一批政治犯,但是天不遂人愿,叶挺将军在乘飞机回延安时飞遇到空难离世。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170万年前———云南一带生活着元谋人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着北京人 距今约6000多年——河姆渡人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距今约5000多年——半坡人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蚩尤、尧、舜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前467年—————春秋时期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138--前119——————张骞两次奉命出使 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护都 公元25年————刘秀建立西汉 208年——————赤壁之战 220--280年————三国时期 265年——————西晋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420---589年———南北朝时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国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115年——————完颜阿骨打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279年——————元统一中国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在全国 统治结束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44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 对全国的统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 台湾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朝签订《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016年十大宪法事件

2016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 2016年12月30日下午,2016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01徐建国际报告厅正式召开。会议计有来自全国各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四十余位学者参与。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法制晚报》等多家媒体到会报导。 2016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的评选活动于2016年11月1日正式拉开帷幕,组委会通过中国宪政网及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年度宪法十大事例评选活动的通知,收到了社会各界推荐的宪法事例40多件。2016年12月11日,组委会召开初评会,对事例进行初步遴选。12月12日至12月20日,中国宪政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起了网络投票,先后共计29余万人次参与投票。12月21日下午,组委会召开终评会,结合网络投票情况,并以事例的学术性、影响性和典型性为考核标准,遴选出了最终的2016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十大宪法事例依次如下: 1.辽宁贿选案 2.聂树斌案 3.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香港基本法第104条 4.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 5.全面放开二孩 6.住宅用地使用权争议 7.同性恋者申请婚姻登记第一案 8.快播案 9.国务院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10.网约车新政 2016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简介: 一、 2016年9月17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大第七次会议筹备组发布公告称,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过程中,有45名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拉票贿选,总计有523名辽宁省人大代表涉及此案。9月13日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此会议通过了《关于辽宁省人大选举产生的部分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难忘,1941!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一、“千古奇冤”的由来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先是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灾情、敌情并重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并调兵遣

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大军,以上官云相为总指挥,采取前堵后追、两翼夹击的部署,伺机围歼势孤力单的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从皖南泾县云岭及其附近地区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省溧阳待机渡江北移。 1月6日,蒋介石得知新四军开始北移,下令第3、第5战区“采取行动”。第3战区于6日下午命令第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7日拂晓,当新四军北移部队行至泾县茂林以东山区时,即遭到国民党军层层堵截和进攻。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被迫奋起自卫,浴血苦战8昼夜,到1月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少部分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分别被打散、被俘或牺牲。 叶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意见,14日下午走出隐蔽处准备同国民党军谈判,竟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泾县濂坑石牛坞赤坑山的蜜蜂洞隐蔽时于3月12日夜遭叛徒杀害。 1月17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命令和谈话,反侮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

近代史5-6

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A.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2、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领导的。D.邓演达 3、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的方针是()。A.土地革命和武装斗。 4、1927年12月11日,()爆发。C.广州起义 5、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A.南昌起义 6、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B.兴国土地法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制度。C.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 13、1936年12月,东北各地的抗日游击队改建为()。A.东北抗日联军 15、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D.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6、关于《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7、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到香港开展工作后创办的盟报是()。B.《光明报》 18、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A.平型关大捷 19、皖南事变发生在()。B.1941年1月 20、中国战区的抗日战争受降仪式是在()举行的。B.南京 1、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D.国家垄断资本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A.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3、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年8月建立。C.1930 5、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B.兴国土地法

最新部编版八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列举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史实。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吞并东北,威胁华北,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本课内容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八年级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都知道一些。但是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我通过合作探究和大量的材料,使学生清楚的认识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加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华北危机的表现及结果、一二九运动的史实和西安事变的史实,东北抗日联军的抗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用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抗日救亡运动,培养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六、教学方法 讲述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情境创设法 七、学法指导 论从史出、归纳法、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 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教师:这首歌表达了东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滔天罪恶的控诉,对收复故土的渴望。那么,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新课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1、教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本86页,结合ppt展示材料,概括九一八发生的原因。学生展示:日本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