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案)

单元概述和课时教案

?单元备课方案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单元章前图;②图形放大或缩小;③比例尺;

④确定物体的位置;⑤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位置等内容。

单元主题图单元主题图从整体上呈现了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认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4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图形放大或缩小,在这一部分中教材一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领会相似图形的特征;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能画出图形的相似图。

第二部分是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可以看作是比的应用。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中,对按一定的比例画图形的相似图也有了了解,这些都是学习比例尺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教材一共安排了4道例题。例1以在方格纸上画教室示意图的形式,一方面回顾按一定比例把图形缩小的画法,另一方面沟通按比例画图与比例尺之间的联系,为比例尺的出现作铺垫。例2第(1)小题,让学生认识数字比例尺,理解数字比例尺的含义。第(2)小题,让学生认识线段比例尺,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并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应用归纳出比例尺的定义。例3是比例尺的应用。第1小题是告诉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第2小题是告诉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通过这样的对比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对比例尺的整体认知结构;二是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比例尺的知识。例4突出比例尺与其它知识的综合应用,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三部分是确定物体的位置,在这一部分中安排了5道例题,例1通过对相同距离不同方向和相同方向不同距离两种情况的探讨,强调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位置。例2是通过图上位置确定实际位置,要关注三个最重要的条件:方向(西北),距离,比例尺。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和数字比例尺比有一定的难度。例3与例2相对,是知道实际位置确定图上位置。也要关注三个条件:图上的方向、距离的比例尺。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既要涉及方向和位置的相关知识,又要涉及比例尺的知识,还要涉及画图的知识。其操作程序是:(1)用比例尺的知识算出图上距离。(2)用方向和位置的知识确定位置。(3)用画图的知识确定角度和线段长度画图。例4是认识线路图。教材确定一

个黑点来代表建筑物(这是图形放大与缩小相关知识的应用),为学生画路线图提供方便。逐渐让学生思考从具体到半具体到抽象符号,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用第1条路线为学生提供范例,用第2条路线体现例题的开放性。例5直接用例4的情景和条件,表明两道例题的紧密联系。要求学生把实际路线按一定的比例画图,综合了认识线路图与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是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

活动由测量准备、制定测量方案并开展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成果展示交流四个环节组成。展示交流可以看作两部分进行,首先是展示,其次是交流,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开拓思路、补己不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确定物体的位置、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等4部分组成。

各小节间的关系和特点: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唤起学习的需求并为学习比例尺奠定现实基础。比例尺的学习,是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为基础,与现实生活情境相联系。在学生感知比例在生活实际中的需要,唤起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活动,引出比例和比例尺的相关概念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方法,与以往教科书相比,不再只是单纯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练习,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代替了单纯的几何计算,从生活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相关知识。物体位置的确定,是“图形的位置”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大融合,同时也有延伸和发展。它涵盖了判定方向、确定距离、比例尺计算、画坐标图、路线图等多项知识。这些知识,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几何直观、弱化图形抽象;注重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思维过程,削弱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几何证明的要求。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

图形放大或缩小,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本单元注重选取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凸现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教材第64页例1题

选取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照片,第二幅照片中的大象是学生们喜爱的动物;议一议中的小房子也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图形,在教材第68页比例尺的例1中,选择让学生画会议室的平面图,69页例3儿童乐园平面图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教材第73页例1~例5所选的情境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不但掌握了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以及确定物体的位置等有关知识,也感受到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以及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关注知识的生产,发展学生思维。

本单元知识的核心是比例尺,所有知识都是围绕比例尺展开的。教材以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历“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操作研究——相互交流——认识升华”的过程,从而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3.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科书多次引用“试一试”、“议一议”、观察、比较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探索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推导、归纳、总结的每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由于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都离不开比例尺。教材一方面充分利用前面学习的比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重视对后继知识的铺垫和渗透。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唤起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引出比例和比例尺的相关概念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方法,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相似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并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5.运用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平面图的设计方法。

6.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变换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7.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克服和解决数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8.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生活化,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从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生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呈现了一系列的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教学时,要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问题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将对游乐园等的喜爱和兴趣移植到数学学习中来,产生学习的欲望,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本单元从例题到练习,都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和众多的动手操作时机。如教材第65页例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教材68页例1,一间会议室长12m,宽6m,在方

格纸上画出示意图……等等。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

3.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学习新知。

本单元的许多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比的知识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如学习比例尺要与比的意义联系起来,明白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从而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课时安排:

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数的认识 1、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号不能省略,正数和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以前学的: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互质数。第二:数的运算和解决问题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a×c-b×c=(a-b)×c ; 其它:a―b―c=a-(b+c); a-(b-c)=a-b+c =a+c-b ; a÷b÷c=a÷(b×c); a÷b×c=a×c÷b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 (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套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 1.211 + 211 +211 +211 =211 ×( ) = ( ) 2.56 米的110 是( )米;120吨的23 的45 是( )吨。 3.34 时=( )分 710 千克=( )克 45 时=( )分 34 千克=( )克 4.一桶油重8千克,25 桶油重( )千克,算式是( )。 5.“柳树棵数的310 相当于柏树棵数”是把( )的棵数看作单位“1”。 310 对应的是( )的棵数。 6.学校买来新书120本,其中的23 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 )的本数看作单位“1”,求五年级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数乘假分数,积一定大于这个数。 ( ) 2.12的56 与20的13 相等。 ( ) 3.一根长12米的钢管,截去了14 ,就是短了14 米。 ( ) 4. 34 吨的215 是110 吨。 ( ) 5.两个分数相乘,积一定小于1。 (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34 乘它的13 ,是( )。 A. 14 B.316 C. 13

2.( )的倒数一定大于1。 A.真分数 B.假分数 C.任何数 3.两位同学踢毽,小明踢了130下,小强踢的是小明的,求两人一共踢了多少下,列式是( )。 A.130×13 +130 B.130×13 C.130+13 4. 13 公顷=( )平方米。 A.5000 B.500 C.50 5. 45 ×a>45 ,那么a 可能是下面的( )。 A. B. C.或 四、在○里填上“>”“<”或“=”。 ×○ ×○ ○× ×○ ×○ ×○× 五、计算题。 1.直接写得数。 ×45= ×5= ×= ×= 1×= 18×= ×= ×= 13×= 0××= 2.计算下列各题。 33× ×24 × 50×× ×28× ×× 六、看图列式计算。

六年级下册西师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西师版数学全册教案 百分数的意义 第1 课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页例,课堂活动第1 题及练习一1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在学生探究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具:学生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1)学生汇报 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找到了吗?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2)人们在生活中为什么这么喜欢用百分数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揭示课题)你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1)出示麻辣烫火锅配料成分,根据百分数信息分析麻辣原因。 辣椒占45%,花椒占38%,其他成分占17%。 教师:知道火锅为什么这么麻?这么辣吗? (2)分析:辣椒占45%表示的意义。 分母100 表示什么?45 呢?45%是什么数与什么数比较的结果? (3)花椒占38%,其他成分占17%的意义又该怎样理解? 小结:如果把火锅配料的成分看做是100 份,辣椒占了其中的45 份,花椒占了38 份,其他成分仅仅占了17 份,难怪它又麻又辣!2结合身边的实例分析,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出示某市学生近视率的信息。 (1)说一说其中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优点,观察比较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3)情感目标教育渗透。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感想?想对同学们说什么?3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刚才我们了解了每一个具体的百分数的含义,那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三、拓展应用,促进发展1招聘“学校新闻小记者”的活动教师:寻找百分数信息,说百分数的意义,谈自己的感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最新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 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15× (2)试一试。 2=3×14= 45×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方程教案

《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感悟代数思想,体会方程的概念;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一个小矮个,身上挑副担,如果挑不平,头偏心不甘。)你猜到了是什么? 生:天平。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你真厉害。对,天平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它。关于天平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天平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天平的左面放物体,右面放砝码。 生3: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平衡了。 师:对。当天平指针指向中间时,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了。 1、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 师:那我们试试看。假如我要把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怎么了? 生:天平平衡了。 师:对,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什么呀? 生:两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菠萝的质量。 师:两个苹果的质与和一个菠萝的质量是(相等的),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等号) 师:这时候天平平衡,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2、师:如果现在告诉你左盘每个苹果重300克,右盘的一个菠萝重600克(课件出示)这样的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左盘和右盘这种相等的关系吗? 生:300+300=600;300×2=600(师:写成300+300=600可以吗?) 师两个式子都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在黑板上。 师:说得不错!300+300表示什么?(天平左边两个苹果的质量),600表示什么?(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质量),为什么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XX县XX镇XX学校备课簿 班别六年(2)班科目数学科任课老师 X X X 2009 至 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第一单元是“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学习中,经历由“面”到“体”的学习过程,第二单元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在第三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4、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班情、学情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全班的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优等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确实不够扎实,理解水平低,思维不够活跃。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遵守校纪班规。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 2、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课题 分数乘整数 备课 执教 设计 理念 通过主题图引入,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然后通过意义探索计算方法,从而掌握计算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法则。 学习 目标 知识与 能力 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过程与 方法 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景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和学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 教学流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修改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儿呢?(出示主题图) 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板书。 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感知分数的意义。 (1) 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出示:每人吃5个饼,4人吃多少个?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 (2) 分数乘法的意义 (把5个饼变成1 5 个),问:现在4人吃多少 个饼? 学生观察后回答 有加法和乘法算式,算式中有分数。 生列式:5+5+5+5 5 x 4 生尝试列式 15 +15 +15 +15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 利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 (1) 师:1 5 ×4该怎样算?在练习本上试 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回答,得出: 15 ×4表示4个1 5 ,由加法得出得45 . (2) 试一试 生练习,师巡视,集体订正,并说说怎样想的 (3) 口算,师即时板书。 (4) 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怎样算? 3、 教学例2 (1) 出示:3 8 ×2. 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的约分方法,抽生板书。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强调:最好先约分,再相乘 (2) 练习,抽生板书 (3) 学生再次小结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 课堂活动第一题,生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 2、 练习一的1~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1 5 ×4 生回答 生练习后说说怎样想的 生:分数乘整数 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学生尝试 全班交流,说说在计算结果中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学生再次小结计算方法 生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练习一3~6题

(新)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1.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 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一、PK 擂台赛,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141×7 和 7×141它们的 相同, 不同. 2.87吨= 千克 52 小时= 分 4 3日= 小时 25 13 千米= 米 3.2的倒数是 ,8 3的倒数是 ,1.3的倒数 是 . 4.把=?3113119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 . 5.雨天占晴天天数的7 2.把 天天数看作单位“1”, 天 天数是它的7 2. 6.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 .a :b (b ≠0)其中“:”叫做 ,这个比的前项是 ,后项是 . 7.0.3 : 1的前项扩大10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1也应该 ,这是根据 性质. 8.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它们底边长的比是7:8,它们高的比是 . 9.已知右图是一个直角梯形, A B ∠C 是∠D 的3 2,∠B 是∠C 的2倍,∠B 是 度. D C 10.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二、我是公正小法官,能准确判断是与非。(5分) 1.2米铁丝,用去3 2或用去3 2米,剩下的一样长. ( )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3.0和1都没有倒数. ( ) 4.把一个数平均分成n 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这个数乘n 1. 5.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5 : 6 : 7,周长 是54分米,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15分米,18分米,21分米. ( ) 三、快乐ABC ,我选得又快又准。(每题2分,共10分)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1.从学校走到电影院,甲用8分钟,乙用9分钟,甲和乙每分钟行的路程比是( ) A .8:9 B .9:8 C .8:9 1 2.2 1=÷B A (A 、B 都不为0),A B . ( ) A .> B .< C .= 3.一个数乘5 4,积是3 2,这个数是多少?列式是: ( ) A .5432÷ B .3 254? C .3 254÷ 4.60的5 2相当于80的:( ) A .8 3 B .10 3 C .4 1 5.比41的54 少6 1的数是:( ) A .20 1 B .30 1 C .40 1 四、仔细又认真,我是计算小能手。(共38分) 1.直接计算(每小题2分,共12分) 10 9180÷ 1411 7 ÷ 0.813 16÷ 2.化简下列各比.(每题2分,共8分) 4 3:81 24:48 2.8:0.7 1:0.25 3.计算各题,能简便运算的写出主要过程.(每小题3分,共12分) 36×(9 16 14 1++) (24 1 413 1- +)×24 2 11523253÷+? [1-(8 34 1+)]÷4 1 4.列式计算(每小题3分,共6分)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8 5,一个因数是15,求另一 个因数多少? (2)3 2加上4 1除以4 3的商,所得的和乘4 1,积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我能行。(共27分) 1.只列式不计算(6分) 少先队大队部买回360本儿童读物,其中科技书占4 1,文艺书占3 2,其余是连环画.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升学模拟试题.

1 / 3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升学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填空。(24分) 1.据统计四川省平均每年接待游客一亿一千五百六十万人次,写作(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亿。 2.( )既是偶数,又是最小的合数;36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3.一个足球队胜一场得分记为“+3”分,那么负一场记为“( )”“分。 4.某产品,不合格与合格的个数比是1︰9,产品的合格率是( )。 5.把一根长8米的竹竿,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全长的( ),每段长( )。 6、用一根62.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面积是 ( ),这个圆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 )。 7. 9吨的 23是( )吨,( )米的2 3 是20米。 8. 400米 =( )千米 1 8 吨=( )千克 2时40分=( )时 9、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6厘米,面积是15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 )厘米。 10. 把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0.5分米,圆柱体的高是( )分米。 11.一堆同样的圆木,最下一排是8根,往上每排依次少1根,最上面一排是3根,这堆圆木共有( )根。 12.右图是学校图书室购买的新书情况统计图。 ①、科学书占总数的( )%。 ②、已经购买的故事书有300本, 则购买的这批新书一共有( )本。 其中科学科学书有( )本,文学书比故事书多( )本。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5分) 1.要反映病人每时刻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扇形统计图。 ( ) 2.平行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 ) 3.甲数比乙数多16 ,则乙数是甲数的6 7 。 ( )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5.圆锥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 ) 二、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括号里。(5分) 1.若510a b =,那么( )。 A .a ∶b =2∶1 B .a 是b 的1 2 C .b 是a 的5倍 2.两个正方体棱长比是2︰1,它们的表面积之比是( )。 A .2︰1 B .4︰1 C .8︰1 3.甲是一个质数,乙是一个合数,它们的和是11,甲、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 )。 A .24 B .18 C .30 4.在总价单价 =数量这个等式中,( )成反比例。 A .单价与数量 B .总价与数量 C .总价与单价 5.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 A . 1:2π B . 1:π C.2:π 四、计算。(36分) 1.口算。(8分) 100-34= 5.5×100= 0.36+0.04= 49 ×5×18= 24÷38= 710×5 14= 1÷25%= 4.5×5÷4.5×5= 2.求未知数x 。(6分) (1)(2x -1)÷3 =12 (2)38∶x = 1 12 ∶6 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12分) (1)2.54×12.5×8 (2)1375+450÷18×25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 师 版 六 年 级 数 学 下 册 教 案 单位: 科任教师: 时间:2014年2月——2014年7月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 西师版六年级第11册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法 总课时: 4课时 分课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一、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二、能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先约分后计算的道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借助分数加法计算知识和整数乘法知识,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一、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运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解题。 过程设计: 一、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1.把9+9+9+9改写成乘法算式。 2.说一说8×5表示什么?并总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3.计算下列各题。 92+92+92+9 2 71+71+71+71+71 4.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同分母分数相加,只要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导入新课。 二、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课件出示例1. 每人吃51 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分组合作,探讨) ①“5 1 个”是什么意思? ②“求4人共吃多少个饼?”可以怎样解答?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④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例2. ①说一说8 3 ×2的结果。 ②想一想:什么时候约分?怎样约分比较好? 3.①说一说,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②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1.参照加法算式,发现的计算方法: 51+51+51+51=51111+++=541?=54 由此得到: 51×4=541?=5 4并由此归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 分数乘整数计算时应注意: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分;也可以先约分,然后再计算。 四、清理过关,效果检测: 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①61+61+61+61+61 =( ) ×( ) ②152+152+152+152 =( ) ×( ) 2.计算下列各题。 7 2 ×4 5×111 3×103 152×4 92×3 10×5 2 207×12 154×10 3.解决问题。 ①一堆煤,每天用去154 吨,5天用去多少吨? ②一种大豆每千克含油25 4 千克,50千克这种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课后反思: 课题:分数乘法 总课时:4课时 分课时: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一、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答方法。 二、进一步熟练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体会分数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答方法。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二单元比例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数学好玩 整理与复习 总复习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 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 数学好玩…………………………………………………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总复习………………………………………………… 28课时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

最新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配西师版)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 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仔细想,认真填。(24分) 1、0.25的倒数是( ),最小质数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2、“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诗中“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 )%。 3、 : 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4、 = =( ):10 = ( )%=24÷( )= ( )(小数) 5、你在教室第( )行,第( )列,用数对表示你的位置是( , )。 6、在0.523 、 、 53% 、 0.5 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7、小明的存钱罐里有5角和1角的硬币共18枚,一共有5元。则5角的硬币有( ) 枚,1角的硬币有( )枚。 8、我国规定,如果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超过2000元的部分就要按5%的税率缴 纳个人所得税。小红的妈妈月收入2360元,她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元。 9、数学课上,小兰剪了一个面积是9.42平方厘米的圆形纸片,你能猜出她至少要准备 (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二、火眼金睛辨真伪。(5分) 1、15÷(5+ )=15÷5+15÷ =3+75=78。 ( ) 2、一吨煤用去 后,又运来 ,现在的煤还是1吨。 ( ) 3、两个半径相等的圆,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等。 ( ) 4、小华体重的 与小明体重的 相等,小华比小明重。 ( ) 三、快乐A、B、C。(5分) 1、一件商品原价200元,涨价15%后再降价15%,现价( )原价。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无法比较 2、爷爷把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 米,第二段占全长的 ,则( ) 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 C、两段一样长 D、无法判断 9 26 13 7 11 6313 18 5 855 312 ( ) 5465 5 15 1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2020年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小数意义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扩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 1课时 小数的意义练习 1课时 比大小 2课时 买菜 1课时 比身高 2课时 歌手大赛 2课时 练习一 2课时 单元检测及小结 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