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1892年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A. 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B. 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C. 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D.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一战前期美国的欧洲政策是()

A. 保持中立

B. 积极准备参战,司机夺取霸权

C. 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D. 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

3.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A. 法国

B. 奥匈帝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4.一战后,法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

A. 同英国结盟

B. 奉行大陆均衡政策

C. 维护凡尔赛和约和削弱德国

D.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 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 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 远离战火,借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7.列强的争夺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与冲突,使其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在巴尔干地区参与争夺的列强主要是()

A.英国和德国

B.俄国和奥匈帝国

C.意大利和法国

D.美国和日本

8.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

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

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9.1919年6月28日,德国外长在签订条约后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要我承认我们是这场战争的唯一祸首,我知道那是扯谎!”而远在柏林的德国总理公然指责条约是“杀人的魔锤”。当天,德国许多报纸上纷纷出现了镶着黑框的悼念文章,号召全民复仇。这种现象说明()

A. 凡尔赛和约建立在战胜的大国分赃和瓜分的基础上,必然会遭到相关国家的愤慨

B. 德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而是这场战争直接受害者,因此制裁本身纯属非法

C. 战争是列强瓜分的产物,德国军国主义阴魂犹存,制裁激起了德国复仇主义情绪

D. 凡尔赛和约必然遭到德国的强烈不满,也为后来法西斯纳粹党的上台埋下了伏笔

10.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即后起列强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 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 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 帝国主义战争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 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D. 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

12.1916年是“一战”关键性的一年。德国发动了凡尔登战役,试图迫使法国退出战争。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了()

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日德兰海战

D. 阿拉曼战役

13.美国加入一战的时间是()

A. 1914年9月

B. 1916年2月

C. 1917年3月

D. 1917年4月

14.1911年7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登过这样一段话,“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力,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时有这样大的变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要维护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利益

B. 英国联合法国对付其劲敌德国

C. 英国旨在维护其殖民霸主地位

D. 英德矛盾是世界主要矛盾

15.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该战役()

A.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 是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C. 由英法联军在西线战场主动发起进攻

D. 促使战争的重心开始回到西线

16.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看,有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些国家包括()

①塞尔维亚②保加利亚③比利时④法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7.1917年美国宣布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其实质目的是()

A. 远离战火,避免战争

B. 利用中立国地位同交战国双方扩展贸易

C. 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进行反击

D. 维护美国的利益,夺取世界霸权

18.一战中,德国军事当局遵循克劳塞维茨的理论,用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战争,认为“唯有用恐怖的方法,才能恫吓像法国人那样堕落的民族”。毒气战就是德国人采用的“恐怖的方法”之一。最早使用毒气弹的战役是

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凡尔登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19.在一战的诸多各色战役中,下列哪一战役和另外三个战役的发动方不同的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20.《凡尔赛和约》中最能反映英国愿望的是

A. 领土问题的规定

B. 殖民地问题的规定

C. 军事问题的规定

D. 赔款问题的规定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的突然爆发,使欧成为一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是非之地。绝大多数美关侨开始到美国驻欧洲各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前示威,强烈要求美国政府采取行动,保护公民的安全。为此,8月4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国会提交了一份紧急拨款案,要求国会“拨款250万美元,用于救济、保护和运送美国公民”。1914年8月6日晚,装载着价值450万美全的救济资金和近50名救济人员的美国军舰,从纽约港出发。各救济单位抵达指定的救助地后,立即有大量的滞留者前去寻求救助。在救助美国公民的基础上,美国救济委员会还为南美洲国家的公民提供了除兑换现金外的救助。前往欧陆腹地进行救济的美国官员,积极与欧陆相关国家的政府及美国驻外机构进行协商,建立起一连串的站点,随后安排许多专列,将分散搁浅于欧陆各国的美国公民,分批运送至伦敦、鹿特丹港。在滞欧美国人于伦敦或鹿特丹港等待回国的轮船班次期间,美国救济官员还向他们提供信息和精神救济。据统计,自8月4日至9月19日间,仅从伦敦撤离回美的美国公民就达87,000人。到10月初,大部分滞留欧的美侨都已撤回,美国的救济官员也陆续回国。美国政府此次撤侨行动到此基本结束。

——摘编自《一战初期美国对滞欧侨民的救济和撤离行动初探》(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府在撒侨行动中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撤侨行动给我们的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这个条约的签订方是俄国和法国,针对的是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三国同盟,故排除A项。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了以俄、法为核心的协约国与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正式形成,故本题选B项。协约国的成员除俄、法外还有英国,而此时英国还没有加入,故C、D两项错误。

【点评】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对峙

2.【答案】A

【解析】【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早在大战爆发前,虽然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但是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宣布中立,并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1914年到1916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猛增,大发战争财。一战后期,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故此题应选A项。【点评】要注意一战中美国政策的变化。一战中美国的政策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后期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答案】D

【解析】【分析】解读题干中的材料可知,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至上,联系史实可知,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学生需要理解一战中意大利倒戈的原因,是因为意大利的利益要求得到了协约国的满足,通过意大利的实例领会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

4.【答案】C

【解析】【分析】A不对,同英国结盟是一战前的法国外交政策;B不对,奉行大陆均衡政策的是英国;D 不对,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还是为了提防德国;C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上法国的打算比较集中和单一。围绕严厉制裁和防范德国展开。一是最大限度地制裁德国,甚至要求肢解德国,二是要谋求建立防范德国的安全体系。通过实现这一目标,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

【点评】法国由于历史上它多次遭到德国的军事打击,使法国对德国有一种长期的心理恐惧。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法国力主严厉制裁和削弱德国,并成为竭力维护凡尔赛和约的执行者。

5.【答案】D

【解析】【分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

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答案】C

【解析】【分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大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同交战双方贸易,大发战争横财。【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7.【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形成的三对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围绕殖民地争夺,俄奥争夺巴尔干半岛,故排除A。

C意大利和法国没有争夺“巴尔干地区”,排除C。

D美国和日本没有争夺“巴尔干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英德矛盾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故在巴尔干地区参与争夺的列强主要是俄国和奥匈帝国。难度中等。

8.【答案】B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要紧扣凡尔登战役的影响分析,亦可采用排除法。④不正确,规模最大的战役应是索姆河战役,可排除含④的A、C、D三项。【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9.【答案】C

【解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而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施严厉制裁,激起德国复仇主义情绪,成为以后纳粹上台的重要原因;因此本题选C。

10.【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不是指不需要殖民体系而是说已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故选C。

【点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新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往往带来战争。世界大战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1.【答案】A

【解析】【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中的主要帝国主义列强,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的。在战争期

间,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用来瓜分势力范围、决定某些地区和国家的归属,因此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就局部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的战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它们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从全局看,这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12.【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马恩河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与题意不符;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与题意相符;阿拉曼战役是二战时期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与题意不符;日德兰海战发生在1916年5月至6月,是英德之间进行的海战,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B。【点评】确定欧洲战场各个主要战役的作用是答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1917年4月,美国因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而遭受巨大损失,放弃中立,对德宣战并加入协约国阵营,故D项正确。

【点评】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1)大战前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原因:①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②对外扩张的重心在拉美和亚太地区。③得以远离战火,免受战争的破坏。④可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国双方扩大军火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2)1917年4月,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宣战。原因:①美国与协约国英、法存在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②大战期间,美国与协约国贸易额大幅度增长,这样,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紧密结合在一起。③俄国二月革命发生,使战争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④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美德矛盾从19世纪末开始,逐渐尖锐。⑤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契机和借口。⑥战争后期,双方筋疲力竭。

14.【答案】C

【解析】【分析】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本题主要考查点。A、B与题意不符;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由“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时有这样大的变更”可知C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战役,该战役时英法联军在西线发起主动进攻德国的战役,故C正确;A是马恩河战役;B是凡尔登战役;D是日德兰海战。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的场景,需注意题目中场景信息点的把握,难度适中。

16.【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的战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17.【答案】D

【解析】【分析】实质目的即根本目的,一战中美国参战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利益,同时在战后瓜分世界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以便美国夺取世界霸权。【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参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8.【答案】C

【解析】【分析】1916年,为了攻克凡尔登,德军使用了毒气弹,这是毒气战最早应用于实战。

【点评】生化武器的使用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19.【答案】C

【解析】【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大型的战役,其中索姆河战役是英法联军主动发动的,其它三项均为同盟国发动,故C项正确。【点评】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

20.【答案】B

【解析】【分析】联系史实可知,英国想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经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为此,英国一面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一面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大陆。重新划分德国疆界最能体现这一想法,故此题选B项。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反应:向国会提交拨款法案;派出军舰和人员前往救济;向侨民提供现金、信息和精神救济;建立站点,安排专列、轮船,撤回侨民。

(2)启示:政府要积极保护和救助本国公民的海外权益;撤侨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必须保持国家的强大;应力所能及地给他国的急需救助者提供帮助,这不仅是人道主义的表现,更能够彰显大国形象。【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中“拨款250万美元,用于救济、保护和运送美国公民”“美国救济官员还向他们提供信息和精神救济”“积极与欧陆相关国家的政府及美国驻外机构进行协商,建立起一连串的站点”的信息回答。

(2)结合所学从“政府要积极保护和救助本国公民的海外权益;撤侨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必须保持国家的强大;应力所能及地给他国的急需救助者提供帮助”以及积极和消极作用回答。

故答案为:

(1)反应:向国会提交拨款法案;派出军舰和人员前往救济;向侨民提供现金、信息和精神救济;建立站点,安排专列、轮船,撤回侨民。

(2)启示:政府要积极保护和救助本国公民的海外权益;撤侨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必须保持国家的强大;应力所能及地给他国的急需救助者提供帮助,这不仅是人道主义的表现,更能够彰显大国形象。【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提交了一份紧急拨款案,要求国会拨款,美国军舰,从纽约港出发。各救济单位抵达指定的救助地后,立即有大量的滞留者前去寻求救助。在救助美国公民的基础上,美国救济委员会还为南美洲国家的公民提供了除兑换现金外的救助。前往欧陆腹地进行救济的美国官员,积极与欧陆相关国家的政府及美国驻外机构进行协商,建立起一连串的站点从而得出美国的反应措施,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美国的反应可从国家职能,综合国力,有效措施等方面加以认识。嫩度较大。

22.【答案】(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宜战。

(2)历史贡献: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战斗服务;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欧友谊做出巨大贡献。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问,直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据材料“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可得出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据材料“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可得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中国政府参战,需派出兵力。第(2)问,应从对协约国的经济、军事方面和对中国的地位以及对中欧关系方面来分析其历史贡献。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____。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____,“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 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 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解析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是一战结束后, 奥匈帝国分裂后才出现的,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解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 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岳麓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 ( 三) ( 时间: 60 分钟 分值: 90 分 ) 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西班牙官员说: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 总是看见神父和 银钱商在一 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 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 成立。被告 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2) 根据材料二,列举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10 分) 解析】 第(1) 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第(2) 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 这一层, 就必知道: 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 你既已信他, 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 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 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 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 得以称义了。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 定沉沦。“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鼓吹俗权至上, 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 则鲜明地反映了 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⑴ 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 (4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 步的? (11 分) 【解析】 第(1)问,“共同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得以称 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内容比较作答; 核心内涵” 应联系宗教改革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复兴这一主体思想的背景归纳回答。第 (2) 问,从思想 解放、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政治革命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 共同观点:因信称义 (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核心内涵: 人文主义。 (2)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 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教派还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 (3 分 ) (2 分 )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套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 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 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 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 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德英 1892年 1879 1907年 奥匈俄 (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走向民主政治 教案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本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应多收集一些感官资料,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丰富和生动起来,同时,在注重对学生知识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让学生既领悟了知识,同时又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雅典贵族政治;梭伦改革的内容。难点:贵族政治的特点;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分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1、雅典的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1)确立:公元前7世纪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 (2)运作概况决策机构:战神山议事会 (3)进步作用:废除了、建立了、树立了、提供了 (4)局限性: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缺少民从的监督和制约 2、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恩格斯曾描述到:“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没有竖这种柱子的田地,大半都因未按期付还押款或利息而出售,归贵族高利贷者所有了;农民只要被允许作佃户租种原地,能得自己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以维持生活,把其余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新主人,那他就谢天谢地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父亲出卖子女——这就是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第一个果实!要是吸血鬼还不满足,那么他可以把债务人本身卖为奴隶。雅典人民的文明时代的欢乐的曙光,就是如此。”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梭伦(约630—560BC.)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诗人品质,虽以经商为业,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 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全部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普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沉重的负担解除了,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雅典民主制形成打下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 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年 代 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 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 15 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 19 16 重心转西 战事惨烈 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 17 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 18 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第一单元第1课速效提能演练

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选A。从“由上帝独自创立”“从世俗界……不予承认”可以看出教权高于王权。2.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其本质内涵是() A.王权在与教会、贵族和市民的错综复杂斗争中逐渐形成 B.正在形成中的王权专制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C.王权之下的政治统一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极盛 解析:选B。新君主国,一方面表现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另一方面是民族意识兴起,国家概念形成。 3.以下这些改革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A.路易十四信奉“朕即国家” B.路易十四说:“只有当全部权力集中到唯一的君主手中时,国民的幸福才有保障”C.路易十四说:“凡从事海运的商人,在已确定的航程中,得到朕处领得每一吨进口、出口商品的补助费。” D.建立常备军、常备警察部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使本国积累原始资本,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即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 4.2011年6月19日新民晚报消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建议,将目前的莫斯科行政区划进一步扩大,形成一个新的“首都联邦区”。历史上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时间是() A.14世纪初B.15世纪初 C.16世纪初D.17世纪初 解析:选C。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故正确答案为C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高中历史岳麓版大事年表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文档: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第1课+Word版含答案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 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 1.确立: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的君主制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体制。 2.机构 (1)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 (2)战神山议事会是雅典贵族的议会,通过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治理国家。 3.评价 (1)进步性: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 (2)局限性: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并且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 [图解历史] 贵族政治与君主制的异同点 知识点二 梭伦改革 1.背景 (1)公元前7世纪末,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2.内容

(1)经济????? ①颁布“解负令”,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2)政治? ???? ①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②改革国家机构,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3.评价 (1)进步性???? ? ①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②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③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性? ???? ①中庸原则决定了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②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误区警示] 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奴隶制 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并非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 知识点三 克里斯提尼改革 1.背景 (1)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分裂为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 (2)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采取与平民合作的态度进行改革。 2.内容 (1)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设立了10个地域部落。 (2)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3)创立“陶片放逐法”,有效地防止了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 3.影响: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体制。 [深度点拨] 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的、粗糙的民主制度,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判决的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有很大不同。 知识点四 伯里克利改革 1.内容 (1)取消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政府发放津贴。 (2)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 (3)战神山议事会仅保留审判谋杀案和渎神案的职能。 (4)公民大会及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4】(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解析关于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上都是因为国家的根本利益, 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实际上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一个表现而已。 答案 A 2.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 )。 A.八千字电报 B.“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 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 3.下列事件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有利时机的是 ( )。 A.“希土危机”的正式爆发 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C.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D.苏联的防御型外交政策 答案 A 4.下列事件“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的是 (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 C.单独占领日本 D.推行“冷战”政策 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要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这就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出口。 答案 A 5.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 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

岳麓版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1640年(爆发)——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1689)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1、过程: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2、1787年宪法——费城 三权分立原则:国会——立法权;总统——行政权;最高法院——司法权 评价: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三、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德意志的统一 1、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 2、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必修1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经济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阶级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各国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规律;明确指出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1464002.html,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作者:杜雪莲韩建斌陈雪敏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0期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等多种 版本。其中人教版和岳麓版是使用范围较广。就教材本身而言,两种教材风格不同,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也是选取其中一种,难以同时吸收二者的精华。本文把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教材作对比,分析它们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岳麓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0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国普及,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积极编写教材。目前为止,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四种。针对现行历史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我们选取使用最为广泛的岳麓版和人教版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特点、优势以及不足进行探讨,分析在“一标多本”环境下,教师如何在领会课标要求下,对两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进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以促进课改中的历史教学。 1 岳麓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1.1 “整体史观” 岳麓版教材以“整体史观”为指导。“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在全球史观中,世界的历史本是纵横联系而不是分裂开来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体现了“全球史观”理念,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很自觉的形成全球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全球意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中写到:“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这说明,全球史观的培养不仅仅是史学研究者的要求,也是对当前高中生适应史学研究,更好的把握历史纵横,更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 1.2 “五彩缤纷”,便于进入情景教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新课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课后标准答案

新课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 第1课 ◆阅读与思考 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二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三是它设计出一整套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正因为如此,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 1.孔子主张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对鬼神敬而远之。 2.材料一反映了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这种天命观是符合人们的想法的。材料二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没落贵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 L.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对“仁’’学思想最核心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为此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礼”即“克己复礼”。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有利于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有利于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的学习思想也有重要意义。他在教育上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即“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第2课 ◆阅读与思考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 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