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药最佳配方【专业知识文档】

痛风中药最佳配方【专业知识文档】
痛风中药最佳配方【专业知识文档】

痛风中药最佳配方【专业知识文档】

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文章导读

痛风在平时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出现痛风要及时进行治疗,毕竟痛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比较大的,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通过外敷中药的方法来治疗,具有止痛,活血,解毒等功效。比如说可以用硫磺软膏来敷于患处,每天敷一次,七天为一个治疗疗程。

下面提供痛风的中医外偏方。

外敷偏方一、硫磺软膏配药:选冰硼散20g,硫磺软膏15g。用法:将以上药物调匀后直接外敷于患处即可,每天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功效:适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活动不便者服用,有活血解毒之功效,一般3到5个疗程即可见效止痛。外敷偏方二、栀子蛋清配药:取栀子花30个,鸡蛋清15g,用法:将以上物质用高度酒调匀为浆糊状,敷于患处,外面用纱布包好,每两天一次。功效:适用于痛风石及晚期痛风患者使用,可酌增加剂量。敷药时期,不宜饮酒吃火锅。一般2至3天即可见效,无任何副效用。外敷偏方三、蜂蜜桂圆膏配药:选桂圆肉30g,蜂蜜15g,用法:将桂圆肉捣碎后用蜂蜜调匀敷于患处用干布包好即可,每天两次。功效:使用于慢性期痛风患者使用对慢性关节炎及晚期痛风石有较好效果。

痛风吃什么药好

痛风药——秋水仙碱片朱建福教授点评:这种药物不可长期服用,对痛风病患者止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辩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脾肾阳虚。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则:祛风清热,化湿通痹。可用方药:四妙散加味,苍术9 克,黄柏12克,牛膝12 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 克,茜草20克,秦艽10 克,随症加减。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桂枝6 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验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 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1次,10天1个疗程。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可用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通络散结。验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 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治则:化痰祛瘀,通经散结。可用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 克,红花9克,当归9 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经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 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有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则:温补脾肾。可用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 克,杜仲12克,附片10 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 克,随症加减。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沙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 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性关节炎(痛风) 研究进展 淄博市中医医院·刘允辉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古代、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特色外治,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进展高尿酸肾病(Hyperuricemia)是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所引起肾脏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结石三种情况。其中,急性尿酸肾病,常因过高的尿酸负荷超过肾脏的清除能力,尿酸结晶沉积于集合管、肾盂和尿道,产生肾内、甚至肾外梗阻,导致少尿性急性肾衰。慢性尿酸盐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痛风关节炎和痛风石。早期可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其后逐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近年来,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日益提高,高尿酸肾病发病率显著逐年增高。因此,寻求包括中医药方法在内的高尿酸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而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是由于体内尿酸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膜、软骨、骨质或/和伴有肾脏、皮

下、其他组织的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组织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增加,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已超过0.3%,50岁以上干部、知识分子中痛风患者已达1%左右。痛风已成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根据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但古人又认识到痛风发病有别于一般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证,故又分出白虎历节、历节病、痛痹等名称,并有不少诊治专论而且疗效肯定,可见痛风在中医早有认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临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带有臆测性、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1 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1.1古代中医医家的认识 中医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其间多归于“热痹”的范畴,其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论》,其中还提出了热痹形成的机理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痹热,是热痹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痹病。故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属于“热痹”的范畴。【1】汉代以后,有关“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等描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基本合拍。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其临床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14:32:55.16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娟 [导读] 而在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对其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下面就具体对中医药治疗通风展开研究。 张娟 鹤岗市中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在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逐渐提升,进而对人们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而在目前的临床中,药物治疗方法应用最为广泛,采用中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可以快速的恢复健康。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痛风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仅供同行交流。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研究 【中图分类号】R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228-01 痛风主要是由血尿酸升高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该疾病的发生表现为尿酸结晶沉积到皮下组织底部以及关节底部等,从而形成通风结石以及高尿酸血症。通风发作严重的患者,如果在没有采取及时治疗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关节功能紊乱以及通风性肾病的危险,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而在人们的饮食有了新结构的基础上,通风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逐渐的增高,其会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代谢病之一。而在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对其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下面就具体对中医药治疗通风展开研究。 1.引发痛风的因素 痛风疾病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其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疾病,而引发痛风的诱因中,主要包括温度?气压以及外伤等,在温度骤然降低以及气压出现极大变化时,就有可能引发痛风疾病。而过度的饮酒也会造成痛风的发作,酒精在通过肝组织进行代谢的过程中,肝组织会大量的吸收酒精中的水分,这样就会使得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增加,从而使得血液的粘稠度提升,而水分会将已经饱和的尿酸稀释,使得尿酸出现不饱和的状态,其在进入到软组织之后,就会形成结晶,并且沉淀到皮下组织或者是关节部位,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的症状,从而引发炎症,在古代,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达官贵人的身上,这主要是因为,达官贵人长期需要应酬,自然饮酒的量就会增加,进而就会引发痛风。 另外,一些食品也会引发痛风,在一些食品经过人体的代谢作用之后,其中一些物质就会在人体中出现反应,从而产生一些衍生物,这些衍生物的出现,会将已经存在与软组织中的尿酸被稀释,尿酸出现不饱和的状态,其最终会形成结晶,在这些结晶沉淀到关节部位或者是皮下组织后,就会导致关节炎的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痛风。 2.中医药治疗痛风 临床中,针对痛风多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采用中医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外敷以及内用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使得患者能够更快的痊愈,从而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1辩证分型治疗 就相关的痛风治疗文献中,对痛风进行了分类,其主要被分为四类,其一是湿热蕴结型,其二是瘀热阻滞型,其三是痰浊阻滞型,其四是肝肾阴虚型。针对四种类型的痛风进行治疗时,可以采用六安煎?杞菊地黄汤加味?凉血四物汤以及四妙散来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虽然不同的医者对辩证分型治疗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采用的辩证分型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是却与国际标准较为一致,在一些痛风疾病类型上,所采用的中药配方也较为相似。 2.2分期辩证治疗 痛风的类型多种多样,就以痛风性关节炎来说,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先采用重要内服的方式,疏通患者的经络,然后,在利用中药对患者的关节部位进行药物的敷设,选用的药物一定要是有利于脾胃的中药品,而这些中药品主要包括黄柏?野木瓜?茯苓以及白术等。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中,其主要的病症表现为邪毒入侵经脉,与血液相混合,血液在流窜到关节后,会对关节的活动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应该选用舒筋活血的中药,如黄柏?苍术?赤芍等,缓解期表现为脾肾不足,邪毒滞留,与血水互结,阻隔经脉,骨骼关节失却濡养,治以健脾益肾,活血利水,药用杜仲等。 2.3中药外治 目前外治用药主要包括中药散剂?膏剂?新鲜中药掏烂外敷以及药液外洗等。如栾炯等自拟慈军散外敷:山慈姑?生大黄?水蛭各200g?玄明粉300g?甘遂100g。共研细末,每次3~5g,以薄荷油调匀外敷患处,隔日1次。何焕平自拟痛风散:山慈姑?甘草?血竭?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公英?地丁?大钻?小钻各适量,与凡士林制成20%膏剂,于夜间睡眠时外敷患处。另取药散适量水煎浸洗患处,每日2~3次,共治疗43例,总有效率为95.35%。笔者常用金黄如意散麻油调敷患处,疗效颇佳。 2.4内外合治 采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腧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治疗有效。 3.痛风的预防 3.1痛风出现初期就能够被发现,并且患者也能够按照医嘱来进行药物的服用,则患者康复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增加,接受良好的中医药治疗的痛风患者可以像所有的正常人一样生活。而针对痛风晚期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虽然不能够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彻底的康复,但是也能够使得患者的病痛减轻,帮助患者恢复关节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使得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如的活动。一般来说,如果在30岁之前就出现痛风病症,则该病就较为严重,其中将近有20%的患者会因为痛风的影响,而出现痛风结石,并且还会伴有其他的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采用中药进行防治就显得尤为必要。 3.2引发痛风的诱因有多种,而在这些诱因中,发生几率较高的就是饮食问题,人们的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酒或者是过度劳累,则痛风发生的几率会相应的提高,而针对这些诱因,可采取的主要预防手段为以下几种:首先就是要戒酒,或者是尽可能的少饮酒。其次,就是要是适当的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再次,少食用各种动物的内脏,而且也要尽可能的少食用菠菜以及豆类食品,但是可以大量的食用一些酸度较低的水果,并且要注意尽可能多的食用牛奶以及蛋类食物,最后,就是要大量的引用水,加快尿酸的排放,同时要注意食用碱性食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一)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一) 【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戴天木〔5〕将痛风分为偏风湿热型和偏寒湿型。偏风湿热型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偏寒湿型方用乌头汤加味。苏其贵〔6〕辨证治疗痛风38例。风湿热痛痹型方选清浊通痹汤;湿浊瘀痛痹型方选祛瘀通络汤加减;脾虚瘀浊型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结果显效2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袁全兴〔7〕辨证治疗痛风30例。其中湿热型18例,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三妙丸加味;寒湿型9例,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刘明武〔8〕将痛风分为4型。湿热蕴结型药用: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白术、泽泻、牡丹皮、黄柏、生地、防风、威灵仙、延胡索、忍冬藤、木通、萆、土茯苓、车前子;瘀热阻滞型药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金银花、败酱草、栀子、木通、车前子、土茯苓、鸡血藤、穿山甲、透骨草、乌梢蛇、乳香、没药;痰浊阻滞型药用:人参、白术、陈皮、黄芪、青皮、半夏、白芥子、萆、土茯苓、车前子、木通;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白芍、泽泻、枸杞子、金樱子、杜仲、续断、海风藤、威灵仙、秦艽、萆、虎杖、土茯苓、车前子、防己。张春华〔9〕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瘀结型方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痰湿瘀阻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3专方治疗 段富津教授〔10〕依据本病湿热痰瘀之病理,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任达然〔11〕自拟化浊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1-94 ) (1 )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 (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 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 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 C、单关节炎发作 D观察到关节发红 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H、可疑的痛风石 I 、高尿酸血症 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 、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 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痹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

浅谈【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肾脏病越来越多。据统计,所有年龄阶段痛风患病率为0.84%1,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损害者占41%2;尸检显示,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中约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6%~1.0%4。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不易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到肾损害期,极大危害着患者的健康。因此,如何防治早期痛风肾损害,延缓痛风性肾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众多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为此,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根据临床症状,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痹证”、“厉节病”、“虚劳”、“腰痛”等范畴。其病因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司,水湿

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说明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毛氏等5认为,本病正虚邪实,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于肾络,日久化热,耗气伤血,致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脏腑、经络,形成脾肾亏虚、气虚血凝、痰浊瘀互结为主要病理机制,故提出以清热泄浊为治则。张氏6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体胖少动,且喜食热肥甘,或嗜酒太过,因发病之初症状并不明显,故不重视,等到就诊时往往延误太久,常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痰,蕴久化热,痰热蕴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致湿、热、痰、瘀邪交结,穷必及肾,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阻而变生百病,故强调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赵氏等7认为,痛风病一旦发展到肾病阶段,其病机已不再以湿浊痰凝热毒为主,而是发展为脾肾阳虚,故主张以温肾化毒和络为治则。 2 实验研究研究显示,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 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

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 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 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 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 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 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 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 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 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 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 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二、迁延活动期 1.湿痹稽留型:急性期不愈,湿热流注,关节痹阻,红肿胀痛,痛风石、尿结石生成,治以清化湿热,活血散结。宣痹汤加艾叶、 全虫、生草乌、生半夏各10克,生南星15克。 2.脾胃虚弱型:脾虚运化湿浊功能减弱,代谢产物蓄积不化,湿浊流注关节郁久化瘀,湿瘀相合是痛风高尿酸血症的病理基础,所以,尿酸高而不降,有痛风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治以补脾益气,化痰除湿。运脾渗湿汤加黄芪、泽兰各20克,防己、灵仙各15克,丹参30克。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

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近况及展望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 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的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或病风性肾病. 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 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 韩亚兰等[1]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2]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金明秀[3]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类似中医的风湿热痹,其病机多因平素过食膏梁厚味,湿热内蕴,兼外感风热之邪,或素体阳盛,阴液不足,感邪从阳热化,留滞骨骼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方建萍[4]认为痛风属之热痹,由湿浊毒邪内郁化热而成.钟洪[5]等认为原发性痛风其本在脾,其标在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而发病.故归其病因主要为平素多食高梁厚味,致脾失运化,痰湿内生,或为先天禀赋不足兼受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寒邪郁久化热,湿热凝炼生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脏腑积热,湿热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骨骼,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证. 2 辩证治疗 毛碧峰[6]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6例.瘀热阻滞型.治宜清热散瘀、活血止痛.方用枝杖藤汤加减,药用忍冬藤、桑枝、丹皮、白芍、牛膝、乳香、生地等;湿热蕴结型治宜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兼以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药用黄柏、革薜、苍术、牛膝、当归、薏苡仁等;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吴茱萸、黄柏、苍术、丹皮、牛膝、知母、枸杞子等.痰浊阻滞型治宜涤痰化浊,活血散瘀清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竹茹、半夏、木通、陈皮、牛膝等.结果:治愈39例,占69.6%;好转14例,占25%;未愈3例,占5.4%,总治愈好转率为94.6%.宋泽新等[7]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寒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湿止痛,药用羌活、独活、威灵仙、土茯苓、制附子、细辛等.上肢加桂枝、桑叶;下肢加牛膝、木瓜.湿热型治宜清热 祛湿止痛.药用土茯苓、 赤芍、忍冬藤、黄柏、蒲公英、牛膝、丹参等.瘀血型治宜活血化瘀止痛,药用鸡血藤、当归、延胡索、丹参、制乳没、香附等.结果:治愈9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方策等[8]用四妙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枝腾汤治疗瘀热阻滞型、涤痰汤治疗痰浊阻滞型、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共168例,总有效率可达94.6%.张春华[9]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湿热瘀结型;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痰湿瘀阻型.3分期治疗 陈荣梅[10]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急性发作期,往往湿毒痰阻较甚,以标急为主,治当利湿化浊、通络止痛,笔者常以自拟通络化浊方治之. 通络化浊方:土茯苓、 苡仁各30g;车前草、泽泻、防已、川牛膝20g;川芎、赤芍药各10g;蜈蚣6g.该方利湿化浊,祛风通络化瘀,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热化 Vol.28No.10 Oct.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0期(下) 2012年10月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近况及展望 曹世霞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方法:对几年来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及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方法多样,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从而达到长期用药,最终根治的目的,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89.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0-0112-03 112--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病因就是由于过食肥甘 ,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 ,痰瘀痹阻 ,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辩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 ,痰浊瘀 血痼 ,脾肾阳虚。 1.风湿热痹症状 :足趾关节红肿热痛 ,或游走痛 ,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 ;舌红苔薄 ,脉弦数。治则 :祛风清热 ,化湿通痹。可用方药 :四妙散加味 ,苍术 9 克 ,黄柏 12 克,牛膝12 克,薏苡仁 30 克,海桐皮 12 克,桑枝 30 克,威灵仙 12 克,金银花藤 15 克,茜草 20 克,秦艽 10 克,随症加减。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 ,加生地 15 克,赤芍 15 克,地龙 12 克 ,以清热凉血通络 ;伴发热、汗出、烦渴者 ,加石膏 30 克(先煎),知母 10 克,桂枝 6 克,赤芍 15克,以清气凉营。验方 :苍术 10 克, 黄柏 10 克,薏苡仁 30 克,牛膝 10 克,水煎服 ,每日 1 剂。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 3 天 换药 1次, 10 天 1个疗程。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 2.风 寒湿痹症状 :足趾关节冷痛而肿 ,遇寒益剧 ,得温则减 ,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 ;舌淡红 ,苔薄 ,脉弦紧。治则 :温经散寒 ,祛风化湿。可用方药 :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 9克,麻黄 9克,白芍 12 克, 黄芪 15 克,附片 9克,桂枝 9克,白术 12 克,防风 9 克,防己 12 克 ,甘草 6 克 ,随症加减。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 加桃仁 9克,红花 9 克,乳香 6克,没药 6 克,以活血通络散结。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