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思维的理论解释

直觉思维的理论解释
直觉思维的理论解释

直觉思维的理论解释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逻辑思维而忽视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创造性及它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促进作用,是其它思维形式不能比拟的。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基于此,我们依据哈肯的自组织理论,分析其产生的机制和理论基础。通过理论与经验的比较,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直觉思维的认知特点,并得出结论。

关键字:直觉思维理论模型自组织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备的创造性及它在非逻辑思维中所起的促进作用,是其他思维形式不能比拟的。直觉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并在认识事物、思索问题过程中普遍运用。正因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着明显的差异,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培根曾评价说:“人类主要是凭借

给予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艺术和科学。”爱因斯坦也由自己的

体验总结指出:“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在物理学发展中,正因为直觉思维的巨大作用才使得许多重大突破成为可能。所以爱因斯坦、波尔等许多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都对直觉思维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

其作为理论发展和推进科学概念创新的重要思维工具。

纵观我国的物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传统,导致忽视对学生直觉思维培养的问题长期存在。比如,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中就指出:“要通过

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力”。[1]可见,我国物理教育比较重视逻辑思维而忽视直觉思维。

有鉴于此,本文以哈肯的自组织理论为依据,深入研究直觉思维的认知机制,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希望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产生有益的帮助。

二、直觉思维的界定

心理学家对直觉思维的表述有很多种,但基本涵义往往都一致。作为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中的一种,直觉思维指的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理解,是人们在不自觉地想着某一题目时。虽然不一定但却常常月入意识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2]周义澄认为,“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狭义地说,直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包括直觉的判断、想象和启发。具体地说,直觉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由于思维的高度活动而形成的客观事物的

一种比较迅速的直接综合判断。”[3]显然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所以,直觉思维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进行迅速地识别、直接地理解和整体地判断过程”。[4]

同时,直觉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过程和结果具有直接性的特殊思维方式,它单凭直觉印象就能做出判断,是不经过逻辑推理,下意识获得的对事物的直接觉察”,是“以

个人具有的整体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5],是“一种非逻辑抽象思维的逻辑的跳跃式思维形式,它是根据对事物的生动的知觉印象,直接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是一种浓缩的高度省略和减缩了得思维”[6],是“不通过详尽的逻辑推理,不通过分析的演绎步骤,而达到似乎真实的,但却是试验性的说明、推测性的结论的思维过程”[7]。也就是说,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逻辑推理,以个人具有的整体知识结构为依据,对事物进行直接、迅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这时,头脑中的某些知识经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经过加工而突然沟通,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因此,“直觉的暂定界说就是直接了解或认知。直觉思维不依赖于严格的证明,它多借助于形象的或视觉的手段,是以对整个问题情境的总体把握为前提,以直接的,越近的方式直接获得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8]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是个体在面对问题时,以个体的整体知识结构为依据,不经过逻辑思维,而直接地、迅速地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而物理直觉思维作为直觉思维在物理学习和创新中的运用,是人们在对某一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问题进行思维时采用直觉思维形式,达到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领悟,某一创造性的观念或思想的突然降临,以及对某种难题的突然解决。

三、直觉思维的特征

直觉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它凭借个体独特的直觉能力,根据对事物产生的整体智力图像,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直觉思维常常表现了人的领悟力和创造力,它具有直接性、突发性、非逻辑性、或然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1、直接性是指不依赖于严格的证明过程,是以对问题全局的总体把握为前提,以直接的、跨越的方式直接获取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

2、突发性是指直觉思维的过程极短,稍纵即逝,其所获得的结果是突如其来和出乎意料的。人们对某一问题苦思冥想,却不得其解,反而往往在不经意间突然顿悟问题的答案,或瞬间闪现具有创造性的设想。

3、非逻辑性是指直觉思维不是按照通常的逻辑规则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它既不是演绎式的推理,也不是归纳式的概括。直觉思维主要依靠想象、猜测和洞察力等非逻辑因素,去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它不受形式逻辑规则的约束,常常是打破既有的逻辑规则,提出一些反逻辑的创造性思想,如爱因斯坦提出的“追光悖论”;它也可能压缩或简化既有的逻辑程序,省略中间繁琐的推理过程,直接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做出判断。

4、或然性是指非逻辑的直觉也是非必然的,它具有或然性,即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5、整体性是指在直觉思维过程中,思维主体并不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对事物或现象形成一个整体的“智力图像”,从整体上识别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自组织理论

1977年,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哈肯在研究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相互间存在着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时,提出了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采用序参量来描述一个系统的有序度,刻画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一个系统有许多变量,如何确定哪些变量是决定系统有序度的序参量呢?哈肯分析了不同变量在临界点的行为:绝大多数参量在临界点附近阻尼大、衰减快,对系统状态的转变进程影响不大,这类参量称为快参量;一个或少数几个参量在临界点附近阻尼小、它不仅不衰减(或衰减极慢),而且始终左右着系统演化的进程,这类参量称为慢参量。快参量在系统的状态稳定性受到影响时,总是企图消除干扰,使系统重新恢复到稳定状态,所以对系统形成有序结构作用不大;慢参量在系统受到干扰时,总是使系统离开稳定状态,走向非稳定状态,同时又主宰着系统的演变过程,所以慢参量是决定系统向有序转变的“序参量”。

具有自组织结构的系统,其协同作用是通过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各个序参量之间的相互协同和相互竞争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各个子系统既存在着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存在着有序的关联运动。在外界控制参量处于某一范围、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处于无序状态;而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进入有序状态。在临界点附近,有时系统同时具有几个序参量,每个序参量对应于一种宏观有序结构。如果它们的衰减速度相同,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彼此便自动协调,共同形成某一有序结构;但是,

随着外界控制参量的变化,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将被激化;当控制参量

达到临界值时,某一序参量将会取胜,其他序参量便会迅速衰减乃至消失,最后出现一个由阻尼系数小的序参量单独主宰系统演变的局面,形成相应的有序结构。协同学创建以来,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被很多心理学家应用于语言、视觉、运动和脑等方面研究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在脑和行为方面的研究中,协同学和其他非线性科学一样,研究的是大脑的相(系统不同的内部组

合状态)和相变(相之间的转变)。由于非线性系统的相变往往表现为一种跳跃过程,因此,近年来运用超导量子干涉仪对大脑的研究正在实践和理论上检验和分析这种相变过程。结果表明,尽管大脑是复杂和多样性的结构,但它仍然表现出相变、新模式的形成等特征,并可以用协同学的概念和方法加以很好的描述。[9]

五、直觉思维的认知机制

自组织发生的必要条件是:(1)必须是开放的,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2)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其内部存在着物质能量分布的显著差异,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的宏观转移和变换; (3)系统必须存在着非线性反馈的动力学机制。

科学思维实践证明,在直觉的创造活动中,创造者是在前人的知识所铺垫的逻辑大道上行走的,直觉必须是站在逻辑思维的肩膀上,以经验事实、已往的知识和已有的逻辑程序为依据。但是,又不拘泥于经验事实、已往的知识和已有的逻辑程序,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某种突破性思维手段来实现认识上的飞跃。知识是认知的基础,也是直

觉的基础,直觉是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来做出结论的。直觉思维不是瞎猜,它是建立在广泛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由知识来提供与直觉相关的必要信息,对比自组织理论系统达到有序的必要条件是系统是开放的,要不断的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直觉思维的产生需要以知识和经验作为前提,如果在极短的时间内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输入信息,就无法完成信息加工过程,无法产生直觉。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直觉、哪些内容的直觉,它的思维材料都是源于对主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信息检索。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的知识,无疑会加快知识检索的速度,从而加快直觉的产生。

由于直觉的非逻辑性,使得直觉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猜测或者说是猜想。田世昆等人认为:“猜测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合情推理,综合程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10]也就是说,猜测作为一个直觉思维过程,一直参与在问题的解决中,起着迅速选择突破口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凭直觉进行猜测,一下子做出对问题的决断,大量地并且大胆地使用猜测,必然有助于直觉思维水平的发展。对照自组织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在序参量的作用下系统会发生跃迁,从被组织状态跃迁到自组织状态。猜测是使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有效手段。只有大量的系统的猜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在序参量的参与下很快的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训练,使之认清猜想的合理性和

有效性。不断地进行有训练的猜想,而且还要认清别人提出的那些好像合理的猜想的特征。非逻辑思维中的想象、猜测,往往是直觉的先导,通过自由的想象和猜测,可以产生对各种情况的假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直觉的选择和判断,避免直觉的盲目性。

直觉思维是以闪念的思维,飞越的思维,它是一种深层直觉的过程,是缺乏语言媒介的直接过程。所以,直觉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的,无算法过程。所谓算法是指一步步逼近解决目标的逻辑步骤。直觉思维是突发的,是顿悟,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某一问题时,在非常短暂的一瞬间,头脑中突如其来产生了使某一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或是人们在机遇观察中闪现出的某种具有创造性的假想,导致了未曾预想到的科学发现,而并非是遵循某种逻辑思维程序而获得的。协同学理论指出,只有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自组织结构。因为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各个要素之间产生相干作用和协同作用。从本质上讲,任何线性系统都不会有进化和质变,所以,协同学理论认为控制自组织的方程本质上是非线性的,这些非线性项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解决问题时,应该鼓励学生用猜测、跳跃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得出荒谬或与事实不符的结论,那就重新进行,直到问题解决。

协同学理论指出,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扰动或涨落,通过非线性相干和连锁效应迅速放大,形成整体的宏观巨涨落,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直觉的产生具有或然性,通常是由某些因素影响而使得难题得到解决。这就致使直觉

可以在这时出现也可以在那时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因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机性,给人以神奇之感。

六、结论

本文介绍了直觉思维的特征与产生方式,将之与哈肯的协同学理论相比较。通过理论与经验的比较,我们认为哈肯的协同学-自组织理论是解释直觉思维认知机制的一个较好的模型。同时,自组织理论证明了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完全不同的一种思维。

通过自组织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直觉思维的培养,仍然需要逻辑思维,需要逻辑理论与知识的积累,通过有目的的猜想训练使系统远离平衡态,在序参量的参与下产生随机涨落,从而迅速地产生直觉,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12月第1版,9

[2]W.I.B.贝弗里奇著,陈捷译,《科学研究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2月第1版,72

[3]周义澄著,《科学创造与直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

月第1版,193

[4]汪安圣主编,《思维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134

[5]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

版,385

[6]张永声主编,《思维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170

[7]布鲁纳的直觉思维论及其教学意义_李殿森

[8]物理教学中直觉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策略_梁新灿

[9]协同学的基本思想_李训贵

[10]论物理教育中的直觉思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邢红军

孩子直觉行动思维有哪些表现

孩子直觉行动思维有哪些表现 为什么孩子是边画边想的呢?这是因为2-3岁的思维方式是低级的“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思维在动作中进行,与行动分不开,这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孩子直接行动思维的表现,希望能帮到你。 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 1、直觉行动思维的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幼儿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幼儿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练习,以后遇到相似的情景,他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可以说这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这种概括性动作成为幼儿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2、直觉行动思维的直观性与行动性 幼儿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密不可分,例如一个孩子看到布娃娃,他会拿起布娃娃做游戏,但是当布娃娃被拿走后,他的游戏也停止了。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

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当你问孩子怎样才能把桌子上的钥匙拿下来,他并不回答你,而是马上跑去拿。 3、初步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儿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怎么样给宝宝讲故事最科学 一、看书讲 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弱,他们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老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首先应考虑看书讲,并最好是分组讲,让幼儿围绕在老师的两旁,孩子们一边听一边说看画面,既能从成人那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又使孩子近距离地观察和模仿成人讲话,理解故事内容。还可以把小故事制作成一个一本或几个一本的大图书,以便全班小朋友共同欣赏。另外还有木偶表演、成人表演和桌面教具等也是给孩子讲故事的很好途径,可以穿插使用。 二、反复讲

各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敏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3.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1)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在思维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一种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来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的问题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实际动作,思维受动作支配。幼儿前期儿童的思维就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具体的、形象的;能够脱离实际动作,借助于表象,即依据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具体形象思维已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支配行动,开始具有比较独立的性质,但往往容易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依靠词所标志的概念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以抽象的概念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通过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思维方式。 儿童的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明显发展 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例如,

幼儿虽能对5+2=7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与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五个皮球加上两个皮球,或计数自己的手指才算出“7”来的。 幼儿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时儿童能够凭借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感知水平的抽象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舍弃其非共同属性的过程。概括则是在思想上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人们通过抽象和概括,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幼儿初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往往只是对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的概括;或者只顾把相同属性抽出而不顾不同属性的剔除。它们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也就是在感知水平上进行抽象概括。表现出下列现象。 (一)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幼儿初期儿童虽然也用词表达一个概念,但这时的词所概括的内容十分有限,基本上只是代表某一个或某一些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如幼儿初期儿童所说的“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那一只小花猫,或代表少数几只他们见过的邻家的猫。 (二)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征 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1、直观行动思维 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著丰富。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 ?3.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 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 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 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 ?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 –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 –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具象性经验性泛灵论片面性不守恒。固定性自我中心 抽象具体 “小朋友”—————“明明” ?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竹竿——骑马 泛灵论认为小动物、玩具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成好朋友。

对小班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的探究

对小班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的探究活动内容:对雪花片进行颜色分类,并用鞋带绳进行串接练习。 活动时间:2004年9月20日下午 活动对象:昊阳、宇豪、彬彬、文博、文煜、嘉嘉、影影 雪花片是我园孩子经常玩的一类操作材料,由于其简便易操作又不失娱乐及教育功能,深得绝大多数幼儿的喜欢。但平时孩子们玩雪花片主要是进行插接,尽管如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也达到了不同的身心需要,5、6岁幼儿能够插接出造型复杂、变化无穷的作品,而2、3岁幼儿能插接一些造型简单、变化不多的作品。雪花片还能够玩出新花样来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了。今晨,当我走进教室看见不知是谁把同色的雪花片用绳子穿起来挂在窗台上,看上去很漂亮。于是我想,孩子们也可以这样玩,说不定他们会很高兴的,因此,我的这次操作活动就应运而生,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活动过程:略 观察1:昊阳能够按要求顺利操作,其活动难度适宜;宇豪经提示后,在教师指导下,也掌握了要领。 分析:此活动是第一次提出对雪花片进行新玩法的尝试,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接受起来有较大困难,而3岁

以上幼儿收到效果良好,昊阳和宇豪则正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说明他们已逐渐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观察2:只有2岁7、8个月大的文煜、嘉嘉只专注于用鞋带绳穿雪花片这一过程,对颜色进行分类有些困难,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的要求。 分析:说明大多数年龄偏小的幼儿仍处于直观行动思维水平阶段,尚无法达到具体形象思维水平,更无从谈及抽象思维,其行为表现符合该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 观察3:影影在开始活动时,观望后因自行尝试无效,则转而进行插雪花片,干脆不闻不问教师提出的要求。而坐在我身旁的文博则懒于动手去玩雪花片,只是看看而已。 分析:说明 幼儿对自己尚未达到的能力感到有挫败感,此活动开展前,对他们本人来说没有形成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可以渐进达到下一个目标的发展阶段。因此,对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势在必然。 观察4:彬彬对于收雪花片兴趣很浓厚,活动快要结束时,因我用夸张、搞笑的动作假装“吃”雪花片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彬彬配合的很好,帮助老师进行雪花片分类并收回。 分析:玩完雪花片并归放整齐这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

发展心理学 思维发展

发展心理学思维发展规律 知识获得阶段 婴儿期(0~3) 1、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9---12个月:客体永久性。 2、直觉行动思维:(思维的发生原理)依靠动作进行,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思维的结果)思维只能反映动作触及到得事物。 直觉行动思维特点:⑴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类思维的原始特征) ⑵行动性和直观性 ⑶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直觉行动思维的特性 ⑷思维的狭隘性 ⑸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幼儿期(3~6岁) 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1、前运算阶段的具体表现:(1)泛灵论 (2)自我中心 (3)思维的不可逆性 (4)未掌握守恒 2、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前两个特点与直觉行动思维之特点2相对应)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对应特点3) 3、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表现:提问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 (1)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掌握概念直接受概括水平制约。 童年期(6~12,小学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基本特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完成 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具体运算阶段主要特征:1、获得守恒,2、思维可逆性,3、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但是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思维的基本特点:⑴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进入 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 ⑵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⑶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转折期(这个转折 年龄在10左右,即小学四年级左右)。 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三个阶段: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思维发展的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个阶段离不开动作和对象。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这个阶段的幼儿有以下方面的能力:感知物体的永久存在性,如藏猫猫游戏;能初步感知空间纬度关系和时间先后顺序;目标和手段关系等。虽然这一思维贯穿于成人一生当中,但是因为离不开对象,所以思维广度非常狭隘。 2.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儿认为在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感到疼痛。 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皮亚杰证明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著名实验是“三山实验”。在三山实验(如图6-1)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儿被带着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后,让幼儿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将三个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后问幼儿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么。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4~6岁的幼儿不能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观察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总是选择他们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够区别不同观点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大约6岁时,这时幼儿表现出他们知道了区别所在,但是却不能指出来。在8~9岁,他们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系。在这个经典的范例中,8岁以下的幼儿被认为是自我中心者。因为他们是基于自己的立场,不能想象出他们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场。 在整个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不可逆性,幼儿不理解逻辑运算的可逆性。例如,4岁的幼儿不能理解当a>b时,则b

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新颖性。 本章涉及到以下内容:想象的种类;想象与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想象的种类;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及其表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的特点;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表现及原因。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看到天上的白云,马上想到它的形状很像一匹飞奔的骏马,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2.把梦当作为最极端的例子的心理现象是()。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3.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作家创作小说、建筑工人按设计图纸建造大楼等,都是()。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4.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是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老师语言的描述 C.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D.丰富的游戏内容 6.幼儿的想象是()。 A.幻想形式的想象 B.一种简单的创造性思维 C.可以作为思维的一个部分 D.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7.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是在()。 A.1岁~1岁半 B.1岁半~2岁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8.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 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9.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 A.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B.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C.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D.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10.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 A.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D.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11.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画了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这说明幼儿()。 A.想象无预定目的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12.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 B.无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并成为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 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 13.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是()。 A.次要地位 B.主要地位 C.影响不大 D.主导活动 14.一个3岁左右的幼儿抱着一个娃娃,可能完全不进行想象,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走过来,说“娃娃要睡觉了,咱们抱娃娃睡觉吧!”或者说“娃娃要出去玩玩了!”这时,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这是因为()。 A.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B.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C.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D.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15.一个5岁三个月的女孩说:“我想画小猫咪、小花、还想画人”她基本上按所说的去画了。说明她的想象是()。 A.仍以无意想象为主 B.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 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以下是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 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就是幼儿的思维活动是跟一定的 动作连接在一起的。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 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 也常有表现。例如,你问三四岁的孩子,今天妈妈买了几个苹 果孩子会用小手指逐个点数后才回答:买了三个。他们的思维 离不开用手指点数的动作。 (一)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 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儿童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 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 似的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而这种动作已经可 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例如,儿童经过多次尝试,通 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玩具,下次看到在床单上的皮球,就会通过拉床单去拿皮球。也就是说,这种概括性的动作就成 为儿童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儿童有 了这种能力,我们就称其有了直觉行动水平的思维。

(二)特点 直觉行动性是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密不可分,他不可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是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没有分开来,因此, 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儿童的思想只能在活动本身 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 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儿童常以事物的外 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 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 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 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就是思维活动跟具体形象直接相关。例如,孩子 怕打针,一看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认为穿白大褂的人都是 打针的大夫。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 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一)产生

学前思维第二节

第二节:学前思维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过程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 2、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基本过程。 ?教学对象:11学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这一阶段儿童是一个自然生物,对过去未来无所知,没 有任何观点、看法。只是单纯地依靠感知和动作触摸环境。没有客体永存性观 念。(捉迷藏) 2.前运算阶段(2-7):能用表征看世界但很有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意 识到别人的眼中的世界与自己不同。(三山实验;守恒:高矮水杯,硬币散在 桌上变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在心里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 理论不足:低估儿童理解力,用问答方式研究,因儿童语言发展有限;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直觉行动思维 1、知识回顾:上节课已讲了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2、发展的特点:直觉行动性是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发展,并且发生质的变化。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幼儿能用相同的行为方式对相似的情景做出反应,用间接地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儿童常以事物 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阶段又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1、直观行动思维 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

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小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

幼儿思维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发生变化。3岁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直觉行动性,思维是在对物体直接感知和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幼儿初期,儿童思维时还常运用这种方式,但随年龄增长,直觉行动思维不断发展,表现在思维解决的问题逐渐复杂,解决的方法逐渐概括化,言语对思维的调节作用逐渐增。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形成和发展起来。 2、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幼儿中期,儿童开始摆脱对动作的依赖,而凭借具体事物的鲜明形象或表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思维。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形象思维在幼儿思维中始终占优势地位。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通过判断、揄,提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过程。随幼儿年龄增长,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不断向幼儿提出新的思维任务,在幼儿园教育影响下,幼儿不仅认识了个别对象,而且开始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提出各种问题,询问关于现象的起因和事物的来源。常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过程,作出简单的判断推理,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猜谜、编故事。幼儿晚期,在知识经验所及的事物范围内,幼儿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逐渐增加,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有关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的实验研究表明,幼儿运用三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依靠实验动作解决问题效果最好,依靠形象次之,依靠语词效果最差。幼儿晚期才出现靠语词进行的思维方式(见下表)。J·皮亚杰认为,幼儿期儿童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发展,但幼儿的判断仍受直觉的限制,幼儿晚期的直觉思维已开始从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

分析幼儿思维发展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儿认为在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亚杰和一位前概念阶段的幼儿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幼儿明显的赋予太阳以生命的色彩。周宗奎编著:《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皮亚杰:太阳会动吗?幼儿:会动,你走它也走,你转它也转。太阳是不是也跟过你?皮亚杰:它为什么会动呢?幼儿:因为人走动的时候它也走。皮亚杰:它为什么要走呢?幼儿:听我们在说什么。皮亚杰:太阳活着吗?幼儿:当然了,要不然它不会跟着我们,也不会发光 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皮亚杰证明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著名实验是“三山实验”。在三山实验(如图6-1)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儿被带着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后,让幼儿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将三个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后问幼儿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么。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4~6岁的幼儿不能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观察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总是选择他们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够区别不同观点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大约6岁时,这时幼儿表现出他们知道了区别所在,但是却不能指出来。在8~9岁,他们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系。在这个经典的范例中,8岁以下的幼儿被认为是自我中心者。因为他们是基于自己的立场,不能想象出他们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场。不过,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的任务对于幼儿来说是困难的,可能皮亚杰低估了幼儿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思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①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②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③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这种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幼儿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1.直观行动思维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直观行动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1)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3岁的孩子直观行动思维表现非常突出;3~4岁幼儿身上也常有表现。这种思维更多地依赖一定的具体情境,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对动作的概括。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这个思维阶段的幼儿,其思维只能在动作中进行,常常表现为先做后想,边做边想,动作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结束了。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3~6、7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6、7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幼儿阶段只处在抽象选择思维的萌芽时期。 (三)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表现出具体形象性。 1、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特别是在小班初期的绘画和游戏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幼儿开始逐渐用抽象的方式思考问题,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 (四)幼儿概念、判断与推理的发展

心理学题目

《心理学》部分请选择以下题目中的两道题作答。(每题50分,共2小题,共100分) 一、简述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处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中,幼儿通过直接的感知和运动来构建认知图式。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即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开始出现符号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

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

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一)直觉行动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 婴儿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他们的思维与直接感知和直接活动是分不开的,是在玩摆实物或玩具的活动过程中发展的。他们边活动边思维。不是想好再做,而是边想边做,在做的过程中想。因此,婴儿的活动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也就停止或转移。 幼儿初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当幼儿动手玩实物或玩具时,才进行思维。三岁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手的点数,是随着具体事物的实际操作展开的。 (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幼儿期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了。开始依据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活动。对45岁幼儿提问3加4等于几,他们大多会说不知道,而如果你问他们3块糖添上4块糖是几块糖,他们通过具体形象性思维会很容易想出答案。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菜花偶像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属性。

34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4岁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理解的是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时常依赖个别食物的具体形象,概括性很小;5岁幼儿思维时,依赖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具体概念。6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较抽象、概括性较强的概念,如家具、蔬菜、交通工具等,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 直觉思维的定义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直觉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简约性、创造性、自信力。直觉在创造活动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帮助人们迅速作出优化选择;帮助人们作出创造性的预见。借助一些方法,可以提升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笔者以为直觉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简约性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及活动组织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及活动组织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和活动的组织在14和15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均已单选和案例和形式考察过,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前儿童发展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在今后的考试中建议广大考生依然以单选、简单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记忆。如何来理解并记忆思维发展特点及活动的组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直觉行动性思维(0-3岁),具体形象思维(3-6岁),抽象逻辑思维(5岁以后)。 1.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直觉行动思维(发展),依靠的是感知和动作。感知强调的是依靠感觉器官,对直观材料所产生的视听嗅味肤等感觉。而动作强调的是先做再想,事先无目的、无计划。 此部分在考试中常考单选: 如:15年真题:一个幼儿在玩橡皮泥的时候,往往没有计划性。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包子,搓成条就说是油条,长条橡皮泥卷起来就说是麻花。这反映了该幼的思维发展的( )特点。 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象征性思维 解析:体现在的是直觉行动思维,先做再想的特点。 学习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为了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直觉行动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因为需要直观活动材料)。2.提供可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因为先做再想,所以:提供操作机会)。3.表象代替动作,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从动作过渡到表象) 2.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发展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 (1)具体性:与抽象相对应,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的幼儿理解不了抽象的概念,如:加减法运算、定义、原理、集合概念(如:玩具、家具、水果……)等。如:幼儿理解不了“这是什么水果?”,但是知道“这是苹果”,因为相对来说苹果是具体的,而水果则是抽象的集合概念。 (2)形象性:指的是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来描绘某个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气味等,使之更生动形象、直观。如:这是一个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圆圆的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圆圆的、香喷喷的大苹果…… 具体性和形象性在考试中考察单选的概率比较大,但考生往往容易混淆,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才能正确的做出选择。 除此之外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