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地区

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恢复有效血容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防止肺水肿。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20XX~20XX年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3~52岁。

2.方法

(1)发热期的护理: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噪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尽鼋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

(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必要时加粗针头或多静脉通道。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h尿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

(3)少尿期的护理:少尿期应注意尿量每日3000ml为依据。此时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尿量每日>3000m1.补钾时应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人,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的补充。对尿量每日>5000ml者。可试用双

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应注意预防感染。注意病室内空气消毒。特别是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4)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一般需l~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

(5)并发症的护理:①观察是否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是否有烦

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的表现。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药。②心衰、肺水肿患者,应减慢输液或停止补液。半卧位。注意保暖。氧气吸人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脑水肿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镇静、止痉脱水。注意观察疗效。④高血钾病人静注葡萄糖酸钙时宜慢。输注胰岛素时应缓慢静滴,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町血液透析治疗。⑧进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宣教,特别是宣传个人防护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方法。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本病恢复后,肾功能恢复还需较长时间,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二、结果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共治愈患者46例。2例危重型患者死亡。

三、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因各期治疗原则截然不同。且各期也有交叉重叠。并发症严重等而成为流行性出血热护理的难点。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通过护士严密观察病情。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1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2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6 【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对本地区2014年5月-2016年5 月40例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知识教育宣传,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结 果经过预防与控制后,本地区40例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程度明显优于预防与控制前,P<0.05。结论对本地区人群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健康宣传,有利于提高人群对 于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有利于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关键词】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发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1],动物源性为主要 的传播途径,可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尿、便、唾液等造成感染现象,人类主要是通过鼠类 进行传播的,其中在每年的10月份-次年1月份为流行季节,4-46d为疾病的潜伏期,主要多见于2周时间。近些年来,随着家鼠的出现,导致疫区在迅速蔓延扩大,是目前临床上急需 解决的一类重要问题。因此,对该类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义重大,本次研 究主要分析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本地区2014年5月-2016年5月40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所有人群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预防控制方案:A:提高灭鼠与防鼠的力度,是防范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预防方案,可定期 组织人群在疾病流行高峰期开展灭鼠工作,做到有方向、有计划的灭鼠,其中春季主要应将 家鼠杀灭,初冬季节应将野鼠杀灭,从根本上将传染源消灭,从而有效避免疾病的出现。通 过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方案,每年春秋季节均实施大面积的灭鼠活动,有利于将环境卫生 的管理力度提高,及时消除鼠类栖息于繁殖的区域,对鼠密度进行测定,降低鼠密度。B: 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利于将人群预防水平进一步提高。可嘱咐群众避免直接用手对老鼠进 行接触,并注意防止食用已经被老鼠破坏的食物,在劳动时应避免皮肤受损,若出现皮肤受 损情况,应即刻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在野外应注意采取绳带将领口、裤脚等系紧,穿戴好手 套等防护措施。C: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是降低该类疾病发病率的一项有力举措,目前 我国主要采取三种类型的疫苗接种,可在疾病高发区将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使得人体形成 稳定且持久的抵抗能力,其中双价疫苗是防止鼠型出血热病毒感染的一类有效疫苗。D:加 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可采取宣传手册、广播、宣传单、电视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疾病的宣传教 育力度,向民众解释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原因、危害性、防治措施等,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并保持卫生的清洁,定期对室内外垃圾进行清理等。 1.3 评价指标 对比采取防治措施后,人们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情况,并与防治前了解情况相比较,分析 其差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优.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 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提醒广大群众,一旦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过敏性紫癜护理查房

x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 学习题目: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护理 内容提要: 一·病历介绍 患者姓名:申某性别:男年龄::17岁族别:汉床号:22 住院号:诊断:过敏性紫癜 主诉:“以双下肢皮疹反复发作为主诉”收住 二·现病史 三周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点状皮疹,压制无退色,无瘙痒及疼痛症状,无腹痛关节痛及发热,咳嗽的症状,当时经外院治疗后症状好转,现双下肢新出皮疹,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男性多于女性,皮疹表现为皮肤和粘膜出现散在的出血点,可稍隆起呈斑疹状出血性紫癜,部分有融合倾向,经过2-3周,颜色由暗红变为黄褐色而消退,但新疹成批发生,损害见于下肢而以小腿侧为主,重者可波及上肢、躯干,病程长短不一,可数日或两年,常复发,一般预后良好。(本病例是属于单纯性的过敏性紫癜) 治疗原则以止血、抗过敏、激素、对症支持治疗为原则 针对此病例我们来学习一下过敏性紫癜的知识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和粘膜均可出现瘀点,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的改变。又称之为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全身性为血管变态反应性疾

病,本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复发,肾脏受累的患者多数能恢复少数可能转为慢性肾炎极个别死于肾衰。精心的护理严格的消毒隔离,有效地皮肤创面的保护,合理饮食,对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三·护理诊断 1.焦虑与疾病的反复发作病程长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周围毛细血管出血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皮肤屏障作用的破坏易合并感染有关 4 知识缺乏与对与对疾病的认识知识不足有关 5 防止并发症与用药后的反应有关 四·护理措施 1·患病后患者精神紧张,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

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查房 (2)

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查房 查房目的:学习过敏性紫癜的相关知识及护理 查房地点:儿科病区 查房时间:2013年10月30日 指导老师:关丽梅 主持者:刘文乔 参与者:邓雪梅老师,吴秋帆,钟莉珊,叶海婷,朱圆圆,李春晓,刘文乔。主持人引导查房开始:跟病人解释并取得病人的同意,开始查房。 首先测量生命体征。 汇报病情: 5床王静渝女 7岁 诊断为“支气管炎,过敏性紫癜”,因“咳嗽一月余,加重伴皮疹4天,腹痛2天”于2013年10月26号10:42:00入院。 入院时患儿阵发性咳嗽,无发热,无畏寒,无抽搐,双侧大腿可见散在瘀斑,未突出表面,压之不褪色,双侧小腿可见散在斑丘疹,突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双侧脚踝部可见水肿,非凹陷性。间中伴有腹痛,脐周痛为主,可自行缓解,无呕吐、腹泻等。入院后执行二级护理,自起病以来,精神可,胃纳一般,二便正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以抗过敏,保护胃粘膜,抗炎,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循环等治疗。目前患儿精神状态良好,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双侧大小腿的皮疹逐渐变成褐色,并渐渐消退,双侧脚踝的水肿均已消退,腹痛情况也有明显好转。 护理诊断 1、疼痛:腹痛与局部过敏性血管炎症病变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变态反应、血管炎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应用免疫抑制剂致免疫力下降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疾病治疗预防的知识。 5、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肠道粘膜受损有关; 紫癜性肾炎与肾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 护理措施 1、避免诱因:避免感染,特别是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进食机体有过敏反应的食物,如鱼、虾、蟹、蛋及乳类;避免寒冷刺激、花粉、尘埃、昆虫咬伤、疫苗接种。 2、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创伤;患儿应增加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或过多的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因此,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7、接种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16-60岁目标人群,基础免疫2针,加强1针(免疫程序:0、14天、6个月)。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2008年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 病人姓名王春付 1.2 性别(1)男(2)女 1 口 1.3 年龄(岁) 24 口口 1.4 民族(1)汉(2)少数民族 1 口 1.5 工作单位无 1.6 职业(1)农民(2)民工(3)渔民(4)工人(5)学生(6)干 部职员(7)医务人员(8)家务及待业(9)不详(1 ) 1.7 详细地址肇州县(市、区)托古镇(乡)新华村(街道)火炬 窝棚_号 1.8 发病日期 2008 年 05 月 23 日 1.9 发病地点肇州县省大庆市肇州县托古乡(镇)新华村 (街) 1.10 确诊日期 2008 年 05 月 28 日 1.11 确诊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 主要症状体征 2.1 发热天数 14 口口 2.2 最高体温(℃) 38 2.3 疼痛部位(1)头痛(2)腰痛(3)眼眶痛(1)(2)(3) 2.4 消化道症状(1)腹泻(2)恶心(3)呕吐(1) 2.5 皮肤潮红(1)面(2)颈(3)胸(1) 2.6 眼结膜充血水肿(1)有(2)无(1) 2.7 皮肤出血部位(1)腋下(2)上臂(3)胸部(4)其他(1) 2.8 出血点形’态(1)散在(2)条状(3)淤斑(4)其他(1) 2.9 黏膜出血部位(1)口腔(2)眼结膜(3)鼻腔(2) 2.10 其他出血情况(1)血尿(2)便血(3)呕血(4)咯血 2.11 低血压天数 3 2.12 最低血压 40 mgHg 2.13 少尿天数 1 2.14 尿液检查 (1) 尿膜状物(2)尿沉渣红细胞(3)白细胞(4)管型 口(4) 2.15 第 6 病日白细胞计数最高最高数量×109/L 2.16 第血小板计数最高最高数量 2.17 第血清IgG阳性 1:检测方法 2.18 第血清lgM阳性 1:检测方法 2.19 确诊病名流行性出血热疑诊病名 2.21 临床型 (1)危重型 (2)重型 (3)中型V(4) 轻型 (5) 非典型 2.21 血清型 (1)汉滩病毒型 (2)汉城病毒型 (3) 未定型出院 2.22 出院 2008 年 6 月 5 日 2.23 死亡年月日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一、案例介绍:患者李XX,男,63岁。患者于4月4号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在当地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且于4月7号出现大小便失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于4月8号以“发热待查”收入感染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起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有失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1995年患有败血症,有长期抽烟、饮酒史。体格检查:T37.8℃,P108次/分,R 21次/分,BP95/48mmHg ,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啰音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体格检查可见右侧颈部见一5×5cm2皮下血肿,面部皮肤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充血,无尿。行机械通气,床边CVVH,升血压,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于4月13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阳性结果:淋巴细胞16.5%,异型淋巴细胞13.5% ,白细胞32.42* 10^9/L, 红细胞数 6.25*10^12/L, 血小板数 18.0 *10^9/L ,血红蛋白192.0g/L, 尿镜检细菌计数 36.30 /μL, 葡萄糖 +, 隐血 3+,胆红素阴性,尿蛋白2+,红细胞3178.1/μL,尿比重1.014。 二、诊断:出血热 三、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发热四天 2、血生化检查:异型淋巴细胞13.50% 四、入院后治疗: ①针对患者躁动焦虑的神经症状使用力月西+吗啡各2mg/h静脉; ②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改善呼吸功能; ③胃肠道保护:奥美拉唑40mg(Q12h),翰康6mg24h静脉泵入; ④病原体:病毒唑0.5q12h ⑤肺部感染:美罗培南0.5q12h ⑥血小板减少症:吉巨芬3mgiH ⑦增强抵抗力:迈普新1.6mgiHq12h ⑧肾衰竭:行床边CVVH 五、知识回顾: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持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doc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发文单位:卫生部 发布日期:1987-2-4 执行日期:1987-2-4 生效日期:1900-1-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可能确诊。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3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但是,近年来作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类的数量增多,更多的疫区不断被发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区、林区和城镇又不时有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开发、四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当前,防治本病尚缺乏经济、简便、特效的方法。但是实践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组织工作,落实防治措施,完全有可能控制本病流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部分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一、监测: 监测是卫生防疫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 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

疫试验等。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 发热期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1000~2000ml静脉滴注。疗程3~4日。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并能稳定溶酶体膜、降低体温中枢对内源性致热原的敏感性等。早期应用,对降热、减轻中毒症状、缩短病程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用地塞米松等。疗程3~4日。 (四)免疫药物治疗用以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 1.环磷酰胺为免疫抑制剂,主要抑制体液免疫反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草案> [发布日期:2018-12-22来源:四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浏览次数:1832] 一、背景 我省自1960年首次由南充报告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以来,至2003年底,疫情报告系统共报告本病55418例,死亡2619例.除甘孜州无报病外,疫情波及全省20个市、地、州.1980年报病4131例,占全国发病数地13.56%.我省重疫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充、达川、广安、凉山等老少边穷地区.1988年以来我省地报病数下降,在全国疫情中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但局部地区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如2002年盐源县报病507例,发病率高达167.15/十万,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地疫情中处于高发水平,严重影响了当地 正常地生产生活次序和经济建设. 1998年以来在我省陆续在几个医学实验室地大白鼠中发现严重地出血热鼠间疫情,并有几名实验人员患病,影响了实验室工作地正常开展. 四川省自1984年始开展出血热监测工作,同时设立南充、成都市两个全国监测点,进行了大量地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工作.1992年在全省建立南充、广安、开江和现属重庆市地涪陵、武隆等5个监测点组成地监测网络,1998年设立盐源监测点.现有南充、广安、开江、盐源共4个监测点. 20年来,监测工作为我省出血热地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我省近年来将发病控制在一个较低地水平作出了贡献.各监测点在监测工作中共布放鼠夹近20万夹次,捕获并检测各类啮齿动物和家禽、家畜及小型野生动物2万多只,发现12种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经统计分析后确认,我省疫区已由姬鼠型

过敏性紫癜护理措施

过敏性紫癜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予以解释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相关实例,使患儿及家属消除恐惧心理,减轻心理负担,保持乐观情绪,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积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病情观察:观察患儿发病前有无低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不适等症状;观察四肢关节有无肿痛和压痛表现;观察有无腹痛、呕血、便血及血尿等;观察皮疹情况,如形态、颜色、数量、分布等,每日记录皮疹变化情况。 3、对症护理 A、皮肤护理:观察患者皮疹情况,保持皮肤清洁,清洁时切忌用力摩擦,避免使用碱性肥皂。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叮嘱家长给患儿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服,并经常换洗。生活中避免碰伤、撞伤、抓伤,如有破溃及时处理,防止出血和感染。 B、关节肿痛的护理:观察疼痛及肿胀情况,保持患肢功能位,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防止在患肢进行静脉输液,教会患儿及家属放松和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关节痛。 C、腹痛护理:腹痛时应卧床休息,尽量守在床旁观察有无腹绞痛、呕吐及血便,禁止热敷,以防肠出血,应给予无动物蛋白、无渣的流质饮食,严重者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D、紫癜性肾炎的护理:有水肿的患儿皮肤避免受压,注意观察水肿的衰退状况和体重的变化,及时记录尿量。高血压的患儿应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神志、瞳孔和有无头痛、呕吐、复视、惊厥等高血压脑病的表现,一旦发生,立刻报告医生,积极抢救。患儿住院后应定期做晨尿检查,出院时要嘱家属追踪尿检3-6个月。 4、饮食护理:(1)过敏源若是食物,应尽量设法确定是哪种食物并严格禁食该种食物,同时也不可使用与这种食品接触过的炊具及餐具。鱼、虾、蟹、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蚕豆、菠萝、花粉等植物性食物有可能成为过敏源,应避免食用。(2)高蛋白膳食,瘦肉、动物肝脏、蛋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应充分保证。(3)高维生素食品,尤其是含维生素C 的食物对于维持血管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主要有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绿叶蔬菜、青椒、柑橘、鲜枣、猕猴桃等。(4)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有肾脏损害者,应限盐限水。 5、出院指导:对即将出院的患儿,均要求家长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调配患儿的饮食,出院后食素食1~2周,添加动物蛋白要以逐样少量为原则,切勿过急,以免引起复发。②患儿出院后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③肾型紫癜患儿更要注意休息、定时服药,定期复查尿常规。

2021年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

根据白卫发《关于开展全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督导检查(〔22〕87号)》的通知精神,我院主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科室按照“XX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考核标准”认真对照自查,强化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意识。 4月21日下午,在XX医院六楼会议室由消化肝病科主任薛秋霞对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流行性出血热》培训。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医教科将课件打印下发,并将流行性出血热课件及重点内容的考核试题上传至每个科室微信平台,以提高全院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及警觉意识,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传播途径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及母婴垂直传播。 防控措施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搞好环境卫生。如有不明原因发热(39℃-4℃)、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为了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并将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保健知识制作成易拉宝分别放在急诊、一楼门诊大厅、二楼电梯边。在门诊电子屏幕打上宣传口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在门诊大厅向患者发放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知识传单,另外还利用下乡巡诊机会将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传单下发到农民手中,目的就是让患者知晓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知识,做到见老鼠就消灭、勤洗手讲究卫生,有病及时就医的好习惯。 通过这次培训和宣传活动,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有关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为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列为乙类传染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别。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通易感。近年来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二)工作原则 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时,由市政府成立指挥统一指挥,疫区县、区(乡)要成立现场指挥,负责疫区现场防治工作的实施。指挥部的组成包括:卫生、工商、交通、民航、铁路、医药、农牧、海关、驻、公安、财政、经贸、教育、宣传等各有关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部门要组成流行病、检验、动物昆虫、消毒、后勤保障等人员的疫区处理组织,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保证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实施。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GB15981-1995)。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辖区范围内发生出血热时的应及处理和控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决策机构:由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指挥部,负责制定行动方案,指挥实施疫区的封锁隔离与解除,交通管制,物资的调配,督促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措施。 (二)指挥机构:卫生部门成立行动指挥中心,负责出热疫情的处理,各部门协调,指导各项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三)应急处理和救治队伍 卫生部门组成疫区处理应急小分队,负责发生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 (一)报告 一旦疫情发生暴发时,以快速、简捷的网上直报方式报到当地疾控中心疫情监测科,同时电话逐级上报。 (二)监测 监测是卫生防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但监测是手段,监测要为控制服务。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监测(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疫区应开展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详见出血热监测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一、何谓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二、出血热的传染源?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 四、哪些人群易患出血热? 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五、出血热的潜伏期? 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需经一段时间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该病潜伏期4~46天,一般2周左右。 六、出血热和鼠疫是一回事吗? 出血热和鼠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染病。 鼠疫是由细菌(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野鼠间的烈性传染病,通过染菌的鼠蚤,经人皮肤或呼吸道传入人体后引起鼠疫。本病发病急骤,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为国际检疫的传染病,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而出血热为病毒感染,在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 七、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

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八、出血热的“三红”、“三痛”指的是什么? “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重者呈酒醉貌。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三痛”是出血热的早期(发热期)表现,常做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九、出血热的出血现象?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鼻衄,黑便、血尿,严重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和腔道大出血。 十、本病早期诊断要点? 1、急性发热,有乏力、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热退后症状加重。 2、“三红”和“三痛”表现。 3、皮肤粘膜有出血点。 4、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5、出现蛋白尿,且迅速增多。 十一、出血热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过三关,防治并发症。 1、三早一就:指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2、过“三关”:“三关”指出血热病程中发生的“休克关”、“出血关”“肾功能衰竭关”。这是本病过程中最严重、最危险的三个关口,都可能导致死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附表1 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 □□□ 一、基本情况 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 2. 性别:1男,2女□ 3. 年龄:___ __岁□□□ 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 5.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 (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 二、发病情况 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8. 入院诊断:□(1)出血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 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10. 出院诊断:□ (1)出血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 11.临床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危重型□ 12. 转归:1 痊愈,2 好转,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1. 起病急:1是,0否□ 2. 乏力:1有,0无□ 3. 发热:1有,0无□ 4. 头痛:1有,0无□ 5. 腰痛:1有,0无□ 6. 眼眶痛:1有,0无□ 7. 脸红:1有,0无□

出血热预防知识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一、何谓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 二、出血热的传染源?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 四、出血热的潜伏期? 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需经一段时间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该病潜伏期4~46天,一般2周左右。 五、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 病程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六、出血热的“三红”、“三痛”指的是什么? “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重者呈酒醉貌。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三痛”是出血热的早期(发热期)表现,常做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七、出血热的出血现象?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鼻衄,黑便、血尿,严重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和腔道大出血。 八、本病早期诊断要点? 急性发热,有乏力、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热退后症状加重。

“三红”和“三痛”表现。 皮肤粘膜有出血点。 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出现蛋白尿,且迅速增多。 九、出血热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过三关,防治并发症。 三早一就:指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过“三关”:指出血热病程中发生的“休克关”、“出血关”“肾功能衰竭关”。这是本病过程中最严重、最危险的三个关口,都可能导致死亡。 防治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是出血热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整个病程中都要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十、本病有哪些并发症? 出血热能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腔道大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肺水肿,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继发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等。 十一、不要把出血热当感冒治一定要去医院检查 出血热的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很容易将出血热当成感冒治。 流行性出血热感染后有两周左右的潜伏期,初起症状与感冒相似,往往以发热、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盲目退烧只能使病情更加严重。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急,典型症状有头痛、腰疼、眼眶痛和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像喝醉了酒一样,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如出现以上症状,绝不能大意,必须及时到校医院检查,切不可自行用药。 十二、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科学灭鼠与免疫预防相结合是预防出血热的重要措施。做好疫情监测,防鼠灭鼠,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对流行地区人群和密切接触者可注射出血热疫苗,每次1ML,共注射3次。一年后应加强一针。 艺术与传媒学院宣

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

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为有效控制我镇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危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按照上级有关通知要求,制定此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行政村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层层落实防控工作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将防控工作列为当前重要工作内容,加强防控工作部署,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防控工作有效落实。卫生院、行政村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卫生院负责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鼠情监测和疫情监测,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处置和病例救治工作,负责灭鼠技术指导;各行政村负责组织开展本村的灭鼠、环境卫生整治、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人员组织、宣传教育等工作。相关站办所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加大力度,共同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 二、落实防控措施 (一)开展灭鼠工作 由于老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所以,消灭老鼠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各行政村要落实责任,采取集中与经常灭鼠相结合的办法,以药物毒杀为主,做好鼠药的发放工作。同时

号召农民饲养家猫进行生态灭鼠,组织群众采用鼠夹、粘鼠板、电猫等物理方法开展日常灭鼠,最大程度降低鼠密度,减少传染源。 (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各行政村要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消除鼠类栖息、繁殖和活动的场所,使鼠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的水平,切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三)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疫苗是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有效手段。卫生院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发动,全力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要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流行趋势,对易感人群及时开展预防接种,保证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要保证疫苗接种的覆盖率,重点人群接种率要达到80%以上,建立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 三、开展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条幅、宣传单、入户宣讲等方式,广泛而深入的向群众宣传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和危害。卫生院、行政村要张贴宣传标语、书写宣传板报、悬挂宣传条幅。中小学校要采用主题班会和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以此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自觉接受疫苗接种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自觉做好个人防护。 四、做好监督检查

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办法及注意事项

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办法及注意事项 寒冬季节,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的季节,该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威胁。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认识它。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滩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人感染汉坦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也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就诊早晚和治疗措施的不同,临床表现相差悬殊,典型临床表现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患者起病急,早期有发冷,发热等症状,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可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可出现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和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患者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病程经过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轻型或治疗合理而及时的患者,往往五期过程不明显,或出现越期现象;重症患者则病情重,来势凶猛,病期可相互重叠,预后差。 三、中国有多少种老鼠携带汉坦病毒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在我国,流行的致病性汉坦病毒主要为黑线姬鼠所携带的汉滩型病毒和褐家鼠所携带的首尔型病毒。除了这两种老鼠之外,几乎所有常见的老鼠均曾检出过汉坦病毒,但并不是所有的鼠都携带汉坦病毒,鼠带毒率可低至近乎“0”,也高达20%以上(每百只老鼠约有20只携带有汉坦病毒)。此外,还在多种鼠和蝙蝠中发现其他型汉坦病毒,但尚未发现可以导致人类疾病。 四、汉坦病毒抵抗力强吗? 汉坦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汉坦病毒科正汉坦病毒属,是一种球形、有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分三个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低,加热及常用含氯消毒剂等可灭活病毒,可用于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 五、中国哪些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最高年报告发病数曾超过10万例,近年来,疫情显著下降,但仍存在周期性波动。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病例分布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除青海外,其它省份均有病例报告,东北三省、山东、陕西、河北、湖北等省发病较高。宿主动物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每个省、地、县、乡/镇,甚至每个村寨的人群发病的分布不均衡,而宿主动物地区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冬春季多见。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以2 周多见。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 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 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 年在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 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 啮齿类动物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在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其体内的病毒可随尿液、粪便、唾液及血液排出,当人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或由皮肤黏膜破损处直接接触污染物后,即有可能被传染。此外,还有人认为,病毒可通过革螨或恙螨叮咬而经虫媒传播,不过目前对此还无统一的认识。但可以肯定,以人为传播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以排除。 流行性出血热症状体征(流行性出血热症状是什么?):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1.临床分期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