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震勘探在四川盆地的应用前景

非地震勘探在四川盆地的应用前景
非地震勘探在四川盆地的应用前景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58·2019年 9月出版

地质勘探

非地震勘探在四川盆地的应用前景

郭鸿喜1 魏野1 范增辉2 夏铭2 何宇霖1 李明翼1 王轶1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

2.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

摘 要 目前地震勘探的资料品质和分辨率,在四川盆地火山岩的精细识别和山前带推覆体成像方面有一定困难。因此,尝试通过非地震勘探补充地震勘探的不足。根据四川盆地已有的非地震资料,结合现有地质认识分析盆地内地层的重磁电物性特征,设计不同的地质模型来进行正演计算,论证重磁电对深层地质体的探测精度。结果表明:①在地质体埋深大于6.0 km情况下,地质体宽度大于2.0 km、地质体沉积岩厚度大于1.0 km时,引起的重力异常能被识别出来,当密度差大于0.05 g/cm3,在地质体同等宽度的情况下,可探测的地质体厚度可以更小;②天然场源电法勘探点距250 m,地质体埋深大于6.0 km,地质体宽度大于5.0 km引起的电性异常均可探测,当地质体与围岩的电阻率差异大于5倍时,在地质体同等厚度的情况下,电法点距减小,可探测的地质体宽度可以更小。研究结果认为:①非地震勘探精度有能力解决基底断裂和山前带构造的展布格局和构造演化研究;②火山岩、深层裂陷以及古剥蚀面可以引起明显的重磁电异常,非地震勘探技术具有有效的识别能力。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重力勘探 磁力勘探 电法勘探 岩石物性 识别精度

DOI: 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19.03.007

Application of non-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to Sichuan Basin Guo Hongxi1, Wei Ye1, Fan Zenghui2, Xia Ming2, He Yulin1, Li Mingyi1 and Wang Yi1

(1. Exploration Department,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 Southwest Geophysical Company, CNPC BGP Inc. , Chengdu, Sichuan 610213,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both seismic-data quality and resolution have certain difficulties to intensively identify volcanic rocks and to carry out an imaging of piedmont nappe in Sichuan Basin.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ed to adopt non-seismic technologies to compensate some deficiencies occurring in seismic technologies, collected many existing non-seismic data, combined with achieved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analyzed gravitational,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ed various geological models for forward calcu-lation, and finally demonstrated an accuracy of gravity,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prospecting on deeper geological bodies. Results show that (1) some gravity-induced anomalies may be identified if geological bodies are over 6 000 m deep and 2 000 m wide and their sedimentary rock is more than 1000 m thick. Under geological bodies with same width, the thickness of detectable bodies can be smaller when density difference is greater than 0.05 g/cm3; and (2) other electric-induced anomalies may also be detectable when the point spacing of electrical prospecting is 250 m for natural field source and geological bodies are more than 6 000 m deep and 5 000 m wide. Under geological bodies with same width, the width of detectable body can be smaller along with a decrease of point spacing when the resistivity difference between body and its surrounding rock is more than 5 times. In conclusion, from the point of accuracy, non-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basement faults and piedmont structures; volcanic rocks, deeper faulted depressions, and paleo-denudation planes can lead to obvious gravitational,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anomalies, which also can be identified effectively by means of non-seismic technologies.

Keywords: Sichuan Basin; Non-seismic; Gravity prospecting; Magnetic prospecting; Electrical prospecting; Petrophysical property;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技术亦不断进步,过去只能用于新区、外围地区普查工作的非地震勘探技术,开始向盆地局部目标渗透;在高陡构造带、火山岩覆盖等地震勘探困难区、空白区,起到镶嵌补充作用,是地震勘探的必要补充或替代技术;在地震勘探可行区,非地震勘探技术可为构造的含油气情况提供重要信息,为钻井部署提供参考资料;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也对油气层的描述

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地震勘探新进展

作者简介:李志荣,1965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现任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及综合管理工作。地址:(61021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华阳大道1段1号。电话:(028)85762286。E‐mail:lizhir_sc@cnpc.com.cn 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地震勘探新进展 李志荣 邓小江 杨晓 巫芙蓉 刘定锦 张红 谭荣彪 周跃宗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李志荣等.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地震勘探新进展.天然气工业,2011,31(4):40‐43. 摘 要 我国目前对于页岩气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理论上,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对页岩气进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在对四川盆地南部页岩层段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思路及技术流程,取得了页岩气地震勘探的新进展。采集方面,通过对激发接收参数的试验攻关,优选了技术性与经济性兼备的、合理的采集参数;处理方面,特别注重静校正、保真保幅及浅层信息保护等处理环节;解释方面,在分析页岩气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断层精细解释+埋深编制+优质页岩厚度预测等环节的工作,为该地区页岩气资源评价和开发目标区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 页岩气 地震勘探 技术 进展 采集处理解释 技术攻关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1.04.0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特别是低碳、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扩大,页岩气成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对页岩气进行了很多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地质成果 [1] 。但在页岩气勘探开 发的工程技术方面,虽国外取得了成功[2‐4] ,而国内尚 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如何利用地震资料对页岩气进行研究,目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思路与方法。笔者旨在通过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的勘探实践,对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适合于中国地质特征的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评价方法。 1 页岩层段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1.1 地质特征 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整体岩性表现为:下部是黑色页岩,上部深灰至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对于龙马溪组页岩层来说,具有勘探开发意义的优质页岩主要位于龙马溪组底部,厚度约40m。据王兰生、王世谦等人研究 [5‐8] ,四川盆地南部优质页岩的指标 为:TOC>2%,含气量高(大于1.5m3 /t),孔隙度大于2%,厚度大于30m。 1.2 测井响应特征 与相邻上覆、下伏地层相比,龙马溪组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低速度、高伽马值、低电阻率值,龙马溪组内部优质页岩层测井曲线特征表现为速度有高有低、高伽马值等特征。1.3 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由于页岩层段为岩性较为均一的泥岩、碳质页岩,内部缺乏较为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图1),因此,龙马溪组整段表现为断续—弱振幅反射(图1 中黄色部分)。 图1 研究区内Nx井龙马溪组地震响应特征图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 一、反射波 (一)反射波的形成 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 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如图所示 2、物理地震学观点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指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波剖面:某一确定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关系的图形。 隐伏层:指初至折射波法中不能探测到的地层。(两类:一类是层状介质 中的低速夹层,由于V 上>V 下,因而在低速夹层的上界面不能产 生折射波而形成隐伏层。另一类;虽然波速逐层递增,但其中某 层厚度很小,所形成的折射波不能出现在初至区,而是隐藏在续 至区中难以识别) 波前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周围介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就是说越来 越远地离开震源,其振幅也越来越少。 吸收系数:吸收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成指数减小,而减小的快 慢又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波的振动频率有关,常用吸收系数表示 波损失:反射波在离开反射点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波到达入射点的振动 相差半个周期。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 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的面波。 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面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 间产生一种平行于 界面的波动。 散射波:相对于波长较小或可比时则发生散射。 斯奈尔定理:是描述反射波和透射波射线几何关系的一个定律,所以又称 为反射透射定律。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射线平面)②入射角=反射角③透射角取决于入射角和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比值 P V V V =='=2 1 1 sin sin sin β αα 式中v1、v2分别为界面上、 下介质的波速,p 为射线参量 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可分辨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 第一菲涅尔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 距1/4波长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 杨氏模量: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体积模量:所加压力P 与体积相对变化之比 剪切模量:固体剪切力与切应变之比 拉梅常数:当研究的弹性体是各向同性介质时,这时弹性系数可减少到只 剩2个,可用 和 来表示 单相介质:只有同一种岩相的介质 双相介质:由两种岩相组成的介质 初至波:最先到达接收点的波 临界距离:刚出现初至波的距离 截距时间: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到时间轴的截距 回声时间: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 连续介质:水平层状介质中层与层之间的波速变化不大,可近似认为波速 为连续函数 回折波:自震源出发,在介质中沿曲射线传播,没有遇到界面就直接观测 到的波 绕射波: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传播时,当遇到岩性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 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等,这些点会成为新震源,而产生一种新的球面波,这种波称为绕射波 动态范围:仪器最大允许输入信号的振幅 假频:某一连续信号在进行离散采样时,由于采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 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个周期内采样不足两个,信号采样后变成另一种频率的新信号。 时间采样率:能够记录到的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 空间采样率:检波器的道间距 视距平面法:用视距曲线的方式来表示的观测系统 综合平面法:把激发点标在水平直线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坐斜线组成 坐标网,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地段接收时,将投影线段表示接收地段 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预和破坏作用的波 多次反射: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发生多次反射 水平叠加:在测线上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接收来自地下界面相同 发射点的多个地震记录道进行叠加。 垂直叠加:在地面上同一点重复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利用浅层 地震仪的垂直叠加处理功能,把同一点上重复激发,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到的信号依次叠加在一起,达到增强有效波的目的 覆盖次数:在水平叠加法中,覆盖次数n 与炮点距有如下关系:v=S*N/2n, S 为系数,v 为每次炮点移动道数,N 为仪器道数 最佳技术窗口:为了使面波、声波、直达波和折射波产生较少的干扰,可 以把接收地段选择在既较少受面波影响,也较少受折射波影响的地段 最佳偏移距技术:在最佳窗口内选择一个公共偏移距,然后移动震源,保 持所选定的偏移距,最后得到一张多道记录,各道具有相同的偏移距 波阻抗: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 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只有在Z1 ≠ 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 波振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点组成的 面。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 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 方向的波形曲线.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 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不等灵敏度组合:采用某些办法使同一组内各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不 一样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 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地震测线: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求,在地面确定下来的地震勘 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可分为炮点线和接收点线 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 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 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 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波的动力学特征:研究地震波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与空间位置的 关系。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 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 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 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的信号迭加在一起作为一道输出 多次覆盖:在测线上不同点激发相应点接收来自地下界面相同反射点的多 个多个地震记录道进行叠加。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 噪比。 多次波记录: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 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地震波:由震源激发的机械振动在地下岩层中向四周传播的运动过程,这 一过程就是机械波,习称地震波。 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 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叠加原理: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此种情况下,同一波的射 线路径保持不变.可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介质,也可用于任意形状界面的弹性介质,不均匀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低速带、降速带:地表附近的地层,由于长期受地质风化的作用,变得较 疏松,其波的传播速度比下层未风化层的速度要低很多,称该低速层为低速带. :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相对高速地层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称为降速带。 单边观测系统: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 非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 小,也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各向同(异)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有关)的介质 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 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共中心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记录, 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 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规则干扰:具有一定频谱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以上一定同相轴出现的 干扰波. 共炮点反射道集:在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接收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称 为共炮点道集。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形式。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 广角反射:在第一临界角附近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的强度都很强 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 θ2 > sin θ1 ,θ2 > θ 1。当θ1还没到90o时, 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 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0.7倍。 横波分为SV 和SH 波两种形式。 回转波:p

地震资料采集现场规范

地震资勘探现场监督工作规范 中国石油天然气物探监理 北京康胜得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二〇〇〇年七月 1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地震资料采集监督在质量监督过程中的行为及对采集质量检查的内容和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地震资料采集监督的全过程。 2 准备工作 2.1 收集监理委托合同、作业承包合同、工程(技术)设计、合同中指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以往的地震剖面及所属工区的其它相关资料。 2.2 熟悉作业合同要求、地质目标、工程(技术)设计要求;熟悉委托方授予现场监督的职责和权力及对监督工作的具体要求。 2.3 踏勘和了解工区地表情况、表层及地下地震地质条件(地层分布情况、地球物理特征、地震资料品质、干扰波发育情况等)。 2.4 熟悉以往的采集方法及拟定的采集方法,了解采集方法论证的基本内容及过程。 3 作业方资质及招标承诺条件的监督检查 3.1 组织结构健全,技术人员、职民工配备符合合同要求,特殊岗位人员(爆炸员、安全员等)必须具有上岗培训操作证书。 3.2 地震仪器系统(包括勘探仪器、爆炸机、大线、采集站、检波器等)、测量仪器系统(包括全站仪、GPS接收机等)、现场处理机系统符合规定要求,各种机动设备、后勤装备满足合同要求,设备的出厂合格证书、检验证书齐全。 3.3 技术设计达到招标承诺条件。 3.4 HSE体系健全、官员到位,基地建设、药库设置及管理符合安全规定。 4 作业方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办法的监督检查 4.1 质量保证体系建全,组织机构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及配套政策健全。 4.2野外采集全过程有质量控制网络、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关键点,并能有效进行时实监控。 4.3 各级质量检验按照技术检验标准和要求对各工序质量起到监控作用。 4.4 完成采集项目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证措施能起到质量保证作用。 4.5 野外采集工作量能按作业合同规定如期完成。 5 编写和制定监督工作计划 按照公司监理规划、作业承包合同、监理委托合同和工程(技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工区特点和作业队伍状况编写和制定监督工作计划。 2

四川盆地J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地震预测与评价

图1J地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沿层相干切片 间的对应关系来预测裂缝的空间展布[20-22]。研究区主体为箱状背斜,平面上构造高部位的主曲率和主应力正值较高,是张应变条件下的张应力集中释放区,有利于裂缝的形成;其它部位的主曲率和主应力主要表现为负值或较低,属于负向构造部位,是压应变条件下的压应力集中释放区,不利于裂缝的发育。 利用JY1井、JY2井、JY3井的测井资料进行速度反演,得到速度体,再沿层提取其深度、速度值进行应力场分析。从预测的裂缝指数(图2)看,区内主要的裂缝发育区呈红—淡绿色(裂缝指数>0.1),其中,大、中型裂缝发育区呈黄色、红色(裂缝指数>0.8),大型裂缝主要沿断层带呈线状分布,中型裂缝主要在构造主体部位上呈交错线状展布;淡绿色及淡黄色区为小型裂缝发育区(裂缝指数0.1~0.8),呈小型斑块状展布;淡蓝色及白色区则相对致密(裂缝指数<0.1),零星展布。 以JY1井区为例,利用JY1井平台所钻的JYHF-1水平井,水平井段设计为北东—南西向,与主应力的走向垂直(图3a,水平井段玫瑰花图反映主应力为北西向,与裂缝走向一致),这与FMI测井分析的裂缝方向基本一致(图3b);水平井段处于淡黄色—绿色区,属裂缝指数相对低值区,推测该井段的中型裂缝

图2J地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构造应力预测 裂缝指数强度与方向 图3JY1井区裂缝发育特征

1.3.3叠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 通过分析研究区叠前三维地震道集数据方位角和偏移距信息,认为基本满足了P波各向异性对裂缝预测的需要。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相对保幅、保真处理的叠前道集在控制偏移距为20~3600m的前提下,基于对称原理及按方位角0°~180°均分,对15°、45°、75°、105°、135°、165°为中心角的方位角范围内的道集数据进行叠加、偏移及数据重构处理,得到具有六个中心角的方位角道集数据体;然后分析振幅随中心角的变化,并进行椭圆拟合得到各向异性强度值(图5)。 对目的层裂缝发育带进行振幅各向异性强度5)检测分析可知,中小型裂缝发育带主要分布在构造主体部位;大型裂缝则主要发育在断层及其附近区域—— —构造两翼部位(图5中的西北及东南部),基本上是由断层所引起的,呈现出与断层走向一致的条带状展布形态,并且各向异性强度值呈高值状>1.3),该区域被认为不利于页岩气保存。由图5可见,研究区构造主体部位的红色、黄色区各向异性大。从过井各向异性强度剖面(图6)可见: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JYHF-1井的水平段位于红色区,反映中小型裂缝相对密集发育;并且总体上裂缝发育段相对集中,没有向上扩张,这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 图5J地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裂缝各向异性强度图2页岩裂缝综合评价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当页岩中存在断层或与断层伴生的裂缝时,页岩储层受到严重破坏,被保存 图4JY1井不同岩石裂缝密度时P波各向异性正演示意图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震资料采集合同

说明 一、起草单位与起草人 二、注意事项 1、本合同适用系统内场景, 发包方和承包方均为中石化系统内单位所发生的地震资料采集业务。 2、本合同的修改。修改本合同不影响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兼职合同管理员审查同意。修改本合同影响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专职合同管理员审查同意。 3、具体条款使用说明。 (1)地震资料采集合同示范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各条款内容之间是具有关联性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对个别条款做出变动,那么其相对应的条款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要调整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内容,在与之相对应的违约责任条款中也要改动相应的内容。 (2)文本中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条款的规定,应结合实际针对地震资料采集的具体情况,选择、引用明确的标准,并把该质量标准详细列明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3)文本中HSE条款对甲方、乙方在安全、环保、健康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引用HSE方面的法规或相关规定执行,或双方另行签订HSE责任书将内容细化,并作为合同的附件双方共同遵守。 ( 4)文本中的价款支付方式和费用的调整,可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和本单位的习惯性做法,在与乙方协商一致后做出调整。 ( 5)违约金的约定在文本中都是以“空格”的形式列出的,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协商做出约定。 (6)违约责任条款中关于赔偿限额的规定,参考国内同行业在此问题上的惯例,制定出一个客观的、合理的赔偿额度。 (7)文本中有关“时间” 、“期限”的要求,在实际填写中应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地震资料采集施工作业的工序、施工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时间和期限。

合同编号: 地震资料采集合同 (系统内) 发包方(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包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明确甲、乙双方就地震资料采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定义及解释 i.i二维地震工作量:指地震测线满覆盖长度,单位为千米(Km。 1.2三维地震工作量:指地面水平满覆盖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n2)o 1.3覆盖次数:指地下同一反射点或反射面元重复接收次数。 第二条合同标的 2.1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工区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工区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工作量: 2.4.1二维地震工程以满覆盖千米为计算单兀,共计Km 。 2 2.4.2三维地震工程以设计满覆盖面积为准,共计Km。 2.4.3特殊点试验:炮(或Kn)。 2.4.4表层调查:小折射---------- 个;微测井------——口 2.5地质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条承包方式 采用总承包的方式。由乙方自行组织设备、工具、材料及人员完成本采集项目的全部工作,按照设计要求取全取准各项资料,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采集作业任务。 第四条价款(费用)与结算方式 4.1二维地震工程资料采集以千米为结算单元, ______________ 元/ Km。 4.2三维地震工程资料采集以满覆盖面积为结算单元,_____________ 元/Km2。

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17卷 第3期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V ol.17 N o.3 2002年9月(473~479) PROG RESS I N GE OPHY SICS Sept.2002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何展翔1,2 贺振华1 王绪本1 孔繁恕2 (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2.中油地球物理勘探局五处,河北定兴072656) [摘 要] 提出未来非地震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面向高成熟区和复杂区的高精度非地震勘探技术和面向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的非地震岩性勘探技术;阐明了未来三维非地震技术及综合勘探技术对高精度、高效益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指出了非地震技术在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展现了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非地震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油田开发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2903(2002)0320473208 0 引 言 非地震勘探技术包括了重力、磁力、电法、化探等多种勘探手段,是油气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军.几十年来,非地震勘探技术在盆地早期普查中为地震勘探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勘探方法技术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探工区地表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地震勘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非地震技术为其提供了参考和补充,在区带评价和目标勘探等多种油气勘探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未来油气勘探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勘探难题,单一物探方法已不能满足勘探要求,多种方法联合勘探是必然趋势,非地震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油田开发增储上产、提高采收率以及寻找剩余油藏将是石油工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非地震在油田开发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非地震勘探技术会更多地跟随油气勘探市场的变化而发展,并推出具有特色的技术系列.其中面向高成熟区和复杂区的勘探技术和面向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的勘探开发技术是未来非地震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1 面向高成熟区和复杂区的非地震技术 新区处女地越来越少,高成熟区和地震地表复杂区则会增加,这种情形将改变石油工业对勘探技术的需求.针对这类复杂区的勘探技术除地震之外,将是三维非地震以及多种勘探技术的联合. 1.1 三维是高精度非地震技术的发展方向 重、磁勘探向三维发展最主要的特征是重、磁场的三维正、反演模拟.由于野外重、磁采集一般采用规则三维网,而现行的数据处理,如各种异常的提取也总是以面积数据为对象,因此,重、磁野外采集几乎不要做什么变动,最主要的是数据的正反演向三维发展以提高解释精度[1],特别是配合其它物探方法进行处理解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 2001212205; [修回日期] 2002205205. [基金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4036)资助. [作者简介] 何展翔,男,1962年11月生,湖南平江人,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电磁勘探. (Email:hezhanx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b14657817.html,)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