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榕-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农村30年变迁

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农村30年变迁的社会人类学研究①

桂榕*

内容提要:1978-2008年是纳古镇以工业化为动力、经济腾飞、社会大发展时期。纳古村寨30年变迁历史反映了一种国家策略主导下的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富有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中国回族农村的现代化历程。本文就纳古30年工业化发展引起的两个历史阶段主要变迁领域的表现、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从动力机制上看,纳古的变迁是内源性力量和外源性力量共同作用的场域中,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变迁。从变迁的内在推护机制看,纳古的变迁是富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宗教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变迁。

关键词:纳古镇 30年变迁特点

一、村寨简况

纳古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西北部,现有纳家营、古城、三家村3个自然村,直辖7个村民小组,纳家营是主体村寨。据有关史料和碑刻记载,最先迁入纳古的先民是元末明初时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四代孙纳速鲁的后裔。2006年末常住人口是8163人, 其中回族6657人,占总人口的81.5%。外来务工人员12000余人。②回族在人口比例、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上一直占绝对优势,纳古是云南著名的回族聚居区,素有“小麦加”的美誉。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伊斯兰教特色浓郁,颇为典型;是历史上著名的传统手工业村和侨乡、当代闻名的现代化工业村;历史古迹丰富;自古人才辈出,是著名阿拉伯史学家纳忠、阿拉伯语翻译家纳训的故乡。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古已有之,在清代咸同年间(1856-1873年)回民遭受灭顶之灾时,创造了“回汉互保”的政治奇迹。改革开放以来,纳古镇各族人民在各①本文为教育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少数民族调查基地”研究课题部分成果。

*桂榕(1971--)女,回族,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研究院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民族学博士研究生。

②纳古镇政府编写,《纳古镇基本情况介绍》等,内部资料,2007年。

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传统的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等方面的优势,紧紧围绕工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以建筑建材业为主导产业,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个私工业经济为根本动力的发展之路。纳古镇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乡镇企业五十强乡(镇)”、“云南省体育特色乡镇”,被玉溪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达标镇”“发展工业先进乡镇”,被通海县委、县政府授予“普法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等50多个荣誉称号。①

(一)自然环境

纳古镇位于东经102°45'′1",北纬24°11'2"。居滇中通海县西北部,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上,纳古是益州郡经江川、通海、建水至滇南及东南亚的交通干线上的一个重要的水陆联接点。现在晋(晋宁)思(思茅)线和江(江川)通(通海)一级公路横贯境内,交通极为便利。镇党委、政府驻地纳家营距省会昆明126公里,距市府玉溪50公里,距县城通海13公里。纳古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为山地,三分之一为平坝,西北是高山丘陵地带,东南是地势平坦的沿湖坝区。境内最高点为狮山顶峰,海拔2252.25米,最低处为环湖坝区,海拔1795米。平均气温15.6℃,全年有霜期104天,干湿季节分明,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气候。纳古坝区土质优良,易于耕作。在20世纪70年代,开①纳古镇政府编写,《纳古镇基本情况介绍》等,内部资料,2007年。

始围湖造田。农作物生长主要在坝区,沙质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得天独厚。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薯类、小麦、蚕豆、油菜、烤烟等粮食经济作物,也适宜苹果、桃、华山松、油芝麻、桉树等林木的生长。①

(二)文化特征

宗教信仰:纳古回族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分为“格底目”老派和“哲赫忍耶”新派,两派都坚守伊斯兰教的六大信条和五功。其中格底目派主要分布在纳家营,约占纳古全镇回族人口的98%;哲赫忍耶派分布在古城,约占2%。“哲赫忍耶”系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公开的”、“高念的”。哲赫忍耶派在中国形成的时间晚于格底目派,清代甘肃武都回族马明心(1720年-1781年)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创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古城回族马云照在甘肃拜马明心为义父,学成归滇,使古城成为哲赫忍耶派在云南传播的第一站。②服饰:纳古回族的日常衣服与汉族相同。但头饰却很有特色:格底目男子普遍戴绣着精美阿拉伯文图案的小白帽,老年妇女、小女孩及一些女青年戴各色盖头,也有的老年男子戴各色缠头。礼拜或参加节日活动时,主要宗教人士身着洁白的长袍。哲赫忍耶男性穆斯林戴黑色或白色六角帽。

饮食:纳古回族饮食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习惯,即忌食猪肉、自死动物及血液、烟、酒等,宰食牛、羊、鸡、鸭时,一般都要请阿訇动刀。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多为一日两餐。

①玉溪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玉溪市乡镇简志》第281-28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回族:通海纳古镇》,第255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

肉食以牛、羊、鸡、鸭、鹅等肉为主。牛肉冷片、炒牛干巴、凉鸡、酥菜、冻鱼等是待客佳肴。油香是回族节日必备食品。

民居:纳古回族住房的传统建筑形式是土墙瓦顶木架房,民间称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建筑学上被称为“一颗印”。这种民宅主要特点是两把楼梯把正房三间和两厢四间、倒八尺连成一个整体。九十年代以后,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数人家对房屋进行翻修装饰。一部分家庭已建盖砖混结构新房。老房和新房都保持共同的民族特色:堂屋正面墙壁上悬挂阿拉伯文的对联和壁毯,室内设有水房和礼拜床。新房外观多体现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如穹顶和券式门窗。

卫生习惯:按照教规要求,每个穆斯林必须随时保持身体的洁净。爱好清洁,讲究卫生,按固定的规程进行“大净”和“小净”,是纳古回族的卫生习惯。

人生礼仪:纳古回民从出生、结婚、到死亡等人生重要转折点,都有一套融宗教与传统为一体的人生礼仪。小孩出生要请阿訇起经名。结婚要请阿訇念“尼科赫”。人去世实行速葬、土葬、薄葬。

民族节日:纳古回族的节日,既是宗教节日,又是民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诞节”等三大节日,此外还有“姑太节”、“阿舒拉节”、“登霄节”、“盖德尔夜”(二十八节)、“拜拉特夜”(了结节)等宗教节日。纳古回族在每年一度的三大传统民族节日中,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诞节,是纳古回族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最为隆重的节日。

语言文字:回族普遍使用汉语言文字。宗教活动及民族标志

性符号使用统一的阿拉伯文。如回族家中普遍悬挂、张贴有阿拉伯文书写的中堂和条幅。回族食品的包装物上和回族食馆的门头上,都有用阿拉伯文写的意为“这是穆斯林食品”的标志。回族内部保留并使用少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如:“教长”叫“伊玛目”,“老师”叫“阿訇”,“师傅”叫“吾思拖”,“朝觐人”叫“哈只”,等等;此外,还使用一种汉字组意的本民族的习惯用语,如:“知感”(感谢真主),“换水”(大净),“定然”(前定),等等。“色兰目”是阿拉伯文的音译,原意为“和平”、“平安”、“安宁”。是纳古人见面交往中用得最多的一句祝安词、见面语。

(三)历史过程

纵观纳古村寨变迁历史,可以看出,国家社会控制是村寨变迁的决定性因素;而经济领域的变迁既是村寨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又是村寨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纳古村寨社会历史按不同时期的社会场域,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传统时期(1950年以前)。据碑文史料记载和田野调查访谈得知,纳古传统时期人才辈出,知名阿訇达百余人,武略将军、举人、进士及儒学训导约30余人。其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在明至清代中叶以前较为稳定,各大宗族间及回汉等民族关系都较为融洽。清代中叶以后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前,由于民族压迫和民国时期的兵匪战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小商贩和长途马帮境外商贸成为主要生计方式,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同时刺激了纳古枪械手工制造业的极大发展;长途有组织的马帮商贸活动孕育了马锅头这类经济能

人。在解放前就已形成农、工、商并举的多种生产方式。

传统经济转轨时期(1950年-1964年)。1949年12月7日,纳古所在的河西县和平解放。1950年,纳古开展减租推押、清匪反霸运动。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农村经济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控制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沿袭原苏联的高度集权模式。纳古盛极一时的枪械制造业退出了历史舞台,长途马帮也解散了。从1956年到1964年,村民进行单一的集体农业生产。1961年后,中央调整了政策,纳古丢失多年的传统小手工生产开始复苏。①从50年代以来,村寨在经济、宗教领域一直处于与国家权力相博弈的状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五金、皮革等小手工生产一直沿续到手工集体化阶段。

手工业集体化时期(1965年-1978年)。1965年3月,以纳古手工艺人为主,组建了纳古第一个集体副业社(后改为大队五金厂),将具有传统手工技艺的群众集中起来,发展手工副业,以工补农,改善人民生活。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纳古五金厂尽力争取正常生产。随着人员的增多,各个生产小队又先后创办起自己的小队副业社。男劳动力打马掌、马掌钉、铁锤、板锄等农具,做猎枪和民用刀具;女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则穿马笼头、冲铜炮(猎枪上用)等。②1966年“四清运动”时,清真寺被封闭。关于回族传统宗教生活的集体记忆被极度弱化。宗教和民族个性在高度集权的模式中不复存在。

经济腾飞及社会大发展时期(1978年-2008年)。十一届三中全①根据与原纳古学校校长纳家瑞的访谈记录整理。

会以后,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经济政策使纳家营传统的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20世纪90年代,纳古镇已成为了我省最大的焊管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建筑建材业为主导产业,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6年底,纳古镇共有个体私营企业602个,全镇工业总产值占全镇农村经济总产值的98.85%。2006年被玉溪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工业先进乡镇”。①随纳古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职业分化加快,吸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村寨社会结构发生改变,村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很大改变。这30年是纳古以工业化为动力、经济腾飞、社会大发展时期。

二、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变迁历程与表现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依据特定道德规范和制度进行社会活动、并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维护维系力的人类群体,是一个地域社会发展共同体。社区变迁主要指社区整体结构与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不断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条件与机制基础上运行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人口变迁、经济结构变迁、社会群体与社会制度变迁、价值观念变迁、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变迁等各个方面。②中国数十年社区研究的发展所表现出的演进路线,是社区作为方法论单位向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透视单位的结合体转变的过程。这促使人类学者在从事社区民族志研究的同时,注视与社区内部权力结构和功能一

①纳古镇政府编写,《纳古镇基本情况介绍》等,内部资料,2007年。

样重要的大场域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①中国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结构体系中最基层组织,乡镇社区的变迁是其在现代化民族国家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历史进程。不同社区既具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一般特点,又有富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个性特征。社区变迁主要体现在以国家意志与村寨发展张力主导下的社区内一些结构要素的变化。综观中国农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变迁,可以看出,伴随国家农村发展策略的调整,和市场化、全球化影响日益加剧,农村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社区组织与社区制度、社区结构与社区关系、社区生活方式等的变迁也日益加剧,变迁成为一种绝对的态势,不同阶段的变迁领域与强度不尽相同,不同领域的变迁既有延续性,又有阶段性。相比较而言,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传统生活习俗与价值观念的变迁较为缓慢。纳古村寨30年变迁历史反映了一种国家策略主导下的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富有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中国回族农村的现代化历程。本文就纳古30年工业化发展引起的两个历史阶段主要变迁领域的表现、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变迁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纳古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超前的勇气和胆识在全县率先实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党的政策使纳古人传统经济优势得到了鼓励和扶持。当绝大多数农民眼巴巴地指望土地时,人均土地仅有三分多的纳古人,面对既无矿藏资源和能源优势,又不靠近大车站码头、依附大工业基地和大城市的

现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传统优势,走上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1978-1991年。这是纳古个体私营经济起步发展阶段。1981年纳古三社14户人家组建了纳古第一个联户办厂——纳家营钢窗厂。1991年,纳顺龙引进国内的焊管生产线,一批带钢厂、焊管厂应运而生,纳古乡镇企业的发展逐年壮大。1991年纳古共有企业222个,以生产钢窗、五金产品的工业企业为主。①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引起纳古人思想观念、职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控制方式、社区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第二阶段:1992-2008年。这是纳古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时期。党的十三大报告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会议以来,纳古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近年来,纳古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2006年工业总产值占全镇农村经济总产值的98.85%。形成了以建筑建材业和五金产业为主导产业,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这一阶段工业强镇步伐明显加快,由工业化引起的各方面变迁加剧,并出现一些新特点。

(二)变迁表现与特征

纳古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乡镇,其工业化历程既表现出全球性的一些工业化特点,又体现出其因宗教、国家政治、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的一些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纳古工业化引起的主要变迁领域的突①玉溪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玉溪市乡镇简志》第281-28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出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主要是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纳古因工业化引起的人口变迁主要表现在:

(1)人口不断增长,年龄结构略有变化。从择年纳古人口变化表可以看出,从1978至1998年,纳古人口年均增长120多人,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的第三个生育高峰期。从1998年至2002年,年均增长约86.5人。根据派出所人口年龄统计资料,纳古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老年人较少,但有略微上升趋势,尚未达到世界人口老龄化标准。1999年底,纳古7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4.36%,2007年上升到4.43%。出现这种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纳古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稳步提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营养结构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逐年提高,老年人增多,人口的净增长率上升。二是1999年以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切实落实,超生现象较为普遍。从1999年以来,根据省、县计生条例和现行法规规定,加大了计生惩罚力度,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三是纳古的经济发展较快,外来定居者逐渐增多。省内其他地方的回族在亲戚好友的介绍下非常愿意在纳古成亲。外来打工的回族也喜欢在纳古上门或嫁给纳古的小伙,甚至有的汉族也愿意进教到纳古结婚安家。四是纳古人的乡土观念较强,除上学等特殊原因,几乎没有人口外流情况。绝大多数纳古人不

愿离开纳古外出做工,不愿嫁娶到外地,以招亲和娶亲为多,有不少外地回族到纳古成家立业。

(2)民族比例、性别结构比较为稳定,文化结构有较大变化。从下表可以看出,纳古近30年回族比例及性别比例结构一直较为稳定,变化甚微。2000年调查资料显示,纳古有大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0.83%,初中文化占15.97%,小学文化占52.73%,文盲占10.26%。纳古学校编印的《历年考取大中专学生名单》显示,1934——1983年,纳古仅出现过6位大学生,其中包括纳忠、纳训两位著名学者。1984年,纳古有5位大学生,此后几年都不景气。直至1992年,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多。1998年,纳古考取大学的人数达26人,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后,人数始终保持在20人左右,较为稳定。

①近年,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充实了公务员和教师队伍,有的成为家族企业的管理者。显然,纳古大中专文化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纳古人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这既与国家重视农村教育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与纳古经济条件好转、改善了教育物质基础与师资条件有直接关系。

表一:纳古镇人口统计表

根据通海县档案局提供的资料、《纳古乡统计资料手册》、《纳古镇统计年鉴》编制。

(3)人口流动变化显著。以打工为主的流动人口日渐增多,纳古在吸收社会剩余劳动力方面体现出单向内流型特点。特别是1992年以来,随纳古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全镇企业1997年末发展到445个,2007年达到600多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7725个,外来人口剧增。2006年末,纳古常住人口8163人,外来流动人口达12000多人,远远超出本地居民人口。①他们大多来自四川、贵州、湖南及省内寻甸、昭通、会泽等地区,主要从事建筑、建材为主的重体力劳动。这些外来打工者多数在纳古干了数年,他们觉得工作稳定,收入不低,于是有的举家迁来。此外,外来人员中有部分是租种田地和做生意的。1992年以后,随工业化的迅猛推进,许多田地盖了厂房,纳古农民“离土不离乡”,绝大多数转向二、三产业,家中田地被承①纳古镇政府编写,《纳古镇基本情况介绍》等,内部资料,2007年。

包给周边其他民族租种,这些人为方便耕作管理,便常住下来。在纳古做生意的外来人主要是工厂的供销商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此外,非回族人口比例略有上升,因工作、商贸、婚姻等关系来纳古的其他民族有所增加。

2、经济结构与经济方式的变迁

(1)纳古工业经济发展历程。1979年起,纳古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积极贯彻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逐步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6月,根据上级的布署,纳古作为玉溪地区的一个试点率先开始实行“大包干”(全县在1983年)。1981年,纳古三社14户人家组建了纳古第一个联户办企业——纳家营钢窗厂,1982年由12户联办的“侨属钢窗厂”,从此纳古的个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通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信贷、税务按政策给了支持照顾。1987年12月,纳家营轻工机械厂制造的560型辊印饼干机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食品机械展览会,产品畅销贵州、广西及省内。1991年,纳顺龙在纳古镇引进首条焊管生产线,一批带钢厂、焊管厂应运而生。1989年钢窗厂及钢窗配件厂已达29个,全年钢窗产量20多万平方米,销往全省各地,产值233万元,约占全乡570万工业总产值的一半。除了钢窗厂,其他工业和手工业门类还有:金属制品、铁制小农具、塑料制品、日用品、皮革、纸制品、印刷、水泥制品、煤制品、炼铁、糖果糕点等的制造加工。①到1992年,纳古拥

有企业286个,其中:联户办企业175个,个体企业111个。这些企业中,从事工业的233个,交通运输1个,商业32个、饮食业14个、服务业6个,从业人数达2550人。1994年末乡镇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出亿元,达到11500万元,受到了玉溪地委、行署和通海县委、政府的表彰。经云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复,1996年,纳古成立了玉溪第一个农民出资的现代股份制企业——云南纳古工贸集团股份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元,主要经营金属、黑色金属,矿产、冶炼、机电、建材、化工等。1997年末,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445个,主要涉及钢铝门窗、角钢、造纸、食品、交通运输等。全年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收入711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7.7%,农民人均占有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30530万元,占不变价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98%,农民人均占有4.3万元;完成现价工农总产值53259万元,占农村现价工农总产值的98.1%,农民人均占有7.5万元;实现利税总额410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014万元,营业收入上百万的乡镇企业17个。1997年3月,纳古受到通海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获速度效益将第一名。囊括四个县骨干企业发展贡献奖的前三个。纳古名声开始传播全国。199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72783万元,在全市综合实力二十强乡镇中排名第四。1998年,纳古在玉溪地区农村综合实力二十强乡镇中名列第七。还被列为玉溪地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最多的10个乡镇的第三名。是玉溪地区农民纯收入最高的乡镇,人均总收入达87835元,人均纯收入为5476元。1999

业发展的关键一

年,镇政府根据云

发(1998)23号和

玉署(1998)31

号文件精神,对20

户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其中有10户改为私有企业,4户改制为个

体企业,6户改为股份制企业,从而使企业管理与机构设置更为合

理。全镇经济总收入达113045.8万元,在总收入中,工业收入68256

万元,占总收入的60.4%,农业收入1395.11万元,占总收入的1.2%,

第三产业收入43394万元,占总收入的38.4%,一、二、三产业结

构调整为二、三、一产业结构。2002年5月,经玉溪市个体私营经

济发展领导小组批准,纳古镇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建立。2002年8

月29日,纳古镇9家企业投资2250万元组建的云南通海热轧带钢厂

建成投产。生产规模在云南省热轧带钢行业中处于前列。产品除

满足纳古镇的市场外,主要销往贵州、四川、广西、广东。到2002

年末,已有云南通海热轧带钢厂、云南通海钢有限公司等2家投资

上千万元的企业进入了园区。2002年末,纳古个私企业446个,从

业人员5100人,营业收入131947万元,实现利税4671万元。来自个

私经济的营业收入占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的99%。①在“十一五”

开局之年,纳古镇政府逐步确立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五金

刀具业、食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实施“工

业强镇”的发展战略。2006年底,全镇共有私营企业97户、个体

企业505户。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实现利税7918万元。纳古企

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7264个,企业工人年平均工资达12000元以

上。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19户,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了10

户。工业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总产值占全镇农

村经济总产值的98.85%,工业经济已成为纳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核

心动力。工业强镇步伐明显加快。建筑建材等优势行业得到了做

强做大,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传统五金产业得到了做

广做精,具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特别刀具产业得到了发展壮

大。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工业发展的后

劲得到了明显增强,涌现出了纳古连铸钢铁工贸有限公司、通海

县热轧带钢厂等一批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和以“马老表”米线为

代表的清真特色食品企业。2006年被玉溪市委、市政府评为“发

展工业先进乡镇”。①

(2)产业结构与经Array济方式的变化。从纳古

产业经济收入变化表可

以看出,1978年,副业、

农业、畜牧业是纳古农

村经济总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集体手工业、农业

①纳古镇政府编写,《纳古镇基本情况介绍》等,内部资料,2007年。

经营的分配和小五金皮革制造等家庭副业。20世纪80年代末,纳古产业结构逐渐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20世纪90年代,纳古镇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增大,绝大部分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建材、纸制品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交通、运输、饮食服业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钢铁行业是利润很高的行业,村寨获得了巨大利益,积累了资本。工业成为村寨的主导产业,单户办企业、联户办企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逐渐向股份制企业转型。个私工业经济已成为纳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表二:纳古产业经济收入变化表

单位:万元

根据通海县档案局提供的资料、《纳古乡统计资料手册》、《纳古镇统计年鉴》编制。

(3)企业所有制结构与类型的变化。2000年企业资料显示,单户办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70%,几户联合办的联户办企业约占20%,多家企业或股份组成的集团企业开始逐渐增多,约占总数的10%。①这种结构说明纳古企业还未形成规模经济,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低水平。但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机制调节,纳古企业已呈现出逐渐由单户企业向联户股份制企业,再向集团化企业转化的趋势。2002年8月纳古组建了通海县工商联纳古分会,简称商会。在纳古商会的领导下成立了角钢协会、刀具协会、焊管协会等行业协会。商会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积极发挥商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促进企业优势互补、外引内联、形成产业规模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纳古的企业在做大做强、提档升级中,还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他们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把群众的闲散资金通过好的项目集中起来,近五年,全镇共有10多户企业利用和吸收民间资本,金额达3亿多元,参股人员达到600多人。企业通过吸收民间资本,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自身融资难的问题,保证了好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通过吸纳小额股东,保证股民按股份分

①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回族:通海纳古镇》,第64-68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红,带动了小额股民的共同致富。①

3、社会职业、阶层分化的变迁

(1)劳动力从业结构变化巨大,职业、阶层分化加剧。根据史蒂文.瓦格等人的观点,最通常的情况是,工业化将集中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分流到制造业,最终分流到服务业。②从纳古农业、工业从业人口变化图则可看出,从1978年至2005年,纳古农业从业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工业从业人口从1978年以后呈明显上升趋势。结合纳古产业结构变化表可以看出,纳古由农业村寨向工业型城镇发展的进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纳古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经济起步发展阶段,劳动力由集中在土地上、家庭中,逐渐扩大到工商等二、三产业,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身份虽未改变,但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初期,中国农民在土改中划分为五个阶级层次: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公社化后,仅有干部社员和一般社员之别。公社改制后,统称农民。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变迁社会分化日益显著。就纳古而言,职业层次大致可分为农业劳动者、工业劳动者、服务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村办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党政干部),各阶层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地位、作用、利益的差别。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看,各阶层的经济状况均有所提高;从横向比较来看,经济领域内分化的增加,反过来又导致社会分层模式中分化的增加。经济因素促成了不平等,反过来这又导致其他形式的不平等,而这些不平等很可能会进一步加①纳古镇政府编写,《纳古镇基本情况介绍》等,内部资料,2007年。

剧经济及不平等。①据笔者2008年1月对纳古10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纳古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方式)多为二、三产业收入:办工厂企业的家庭约占调查总数的24%、做生意、跑运输的约占54%,以打工为主的约占22%,种田、出租田产的仅占4%,部分家庭同时从事多种经营。综合访谈资料,可以看出,纳古一个办厂的家庭(人均6人的扩大家庭)一年的最高收入可在数十万元,为富裕阶层,占总人口的15%;而靠种田、打工生活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在数千元不等,较为贫穷,占总人口的15%;约70%的大部分家庭以小商贸、餐饮、运输为主要生计,为小康阶层。100份抽样调查问卷反映,95%的家庭视房产为最大财富。几乎100%的家庭均新建、扩建或翻新了住房。其中11%的家庭建房投入在100万以上,投入10万至70万的家庭占到36%,投入10万以下的家庭有23%。从中也可看出不同阶层的经济状况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纳古30年变迁历程看,职业、阶层的分化是伴随工业化及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深化的。分化的政治原因是: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自主权,允许乡镇工业的存在及发展,农民获得选择发展道路和经营方式的权利,加速了农民的分化和农民职业的分层。分化的直接经济动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引起的二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农民的分化正是发生在农村出现多样化的职业、多样化的生产资料使用方式(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多样化的资产经营方式这样一种背影下。分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分化促进了农村综合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①(美)史蒂文.瓦格著,王晓黎等译,《社会变迁》第25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