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登泰山记》、《观沧海》

1 《登泰山记》、《观沧海》
1 《登泰山记》、《观沧海》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一.上文选自于朝的的《》,他字。二.

⑴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

⑵泰山之阳.()长城之限.()

余始循以.入()崖限.当道者()()极.天云一线()

绛皓

..驳色()()()

少圜.()

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崖限当.道者

僻不当.道者

当.其租入

当.奖率三军

皆不及.往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及.既上

三.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

1.作者与友人登泰山,“,”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文中能表明登山季节特征的句子是:

2.第四节集中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按照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和的不同景色。

3.本文在泰山壮丽景色的描写中,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4.对文中第四段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低向高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日出之美。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5.除东岳泰山外,其他四岳是(...岳...山)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本诗作者是,字,时期家、家、。他是文学的代表人物。与和并称为。二.

临()何()澹澹()竦.峙()()

萧瑟()

2.曹操得胜归来,登临碣石山,诗人借,表现了

,抒发了。

3.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D.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以丰富想象力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宏伟气魄,表现了诗人旷达与乐观。

观沧海答案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④,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⑤。 【注释】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②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③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④星汉:银河。⑤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时的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幸:庆幸。咏:歌咏。咏志:即表达心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文学文化常识】 这首诗选自《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其诗以慷慨悲凉见称。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内容简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军北上,消灭了北方军阀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在凯旋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篇。 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观海时的体验和感受融于笔下的大海,赋予大海以新的生命,意境雄浑,气势磅礴。

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和“观”两字的作用。 “临”字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观”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下文一系列的壮阔画面。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作者胸襟开阔、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这种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

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精编)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精编)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一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依然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您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您讲讲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

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她看到了山岛的,树 木的,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参考答案 1、曹操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

《观沧海》阅读答案

《观沧海》阅读答案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观沧海》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阅读题目与参考答案: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

《观沧海》教案 (1)

《观沧海》 曹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 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 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 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 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 {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观沧海练习题 1、《观沧海》中作者用比喻的写法表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写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句子是: (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戏剧中的曹操总是以“白脸”示人,奸佞的形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根据你的积累,结合《观沧海》这首诗,谈一谈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3. 这是环境描写。好处: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4. 答案: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 曹操(1)(1)

观沧海①曹操(第7课时) 东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⑥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⑦,歌以咏志。 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摘要》,诗歌《嵩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过这里。 ④﹝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 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整体把握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接下来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1)“若”好像的意思,借助奇特想象和高度夸张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创造一种开阔的意境。 (2)以沧海自喻,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来抒发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虚写、想象、夸张,诗人运用奇特想象,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诗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

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导读:观沧海原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上文是关于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观沧海考题及答案

观沧海考题及答案 曹操这首《观沧海 》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 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鉴赏关键点】 初读之下, 这首诗仿佛通篇写的是山水景物。 然而细读之后, 可以体会到山水景物只不过是抒情的依托, 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 可以领略 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因为这时的曹操正踌躇满志, 渴望着建功立业 呢! 【思想内容】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互文,通过想像,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突出大海吞吐宇 宙,包蕴万千的景象。并以沧海自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和统 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题目一及答案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1)这首诗以“ ”字总领, 全诗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 (2 分)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 分) 9.(1) 观 ;“ 一 统 天 下 的 雄 心 壮 志 ” 或 “ 博 大 胸 怀 ”(答出 “观”1 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诗词1观沧海

诗词1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实战演练一 7.诗中“星汉”指的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实战演练二 7.诗中“竦峙”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首句点明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水何澹澹”两句勾勒出大海壮丽的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D. 诗人借大海抒写了自己高远的抱负。 实战演练三 7.诗中“志”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实战演练四 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实战演练五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

最新观沧海练习及答案

《观沧海》同步练习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 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①登上②来③多么④耸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C 4.①√ ②×③√ ④×⑤√ ⑥√ 5.D

观沧海(1)

1.观沧海·曹操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赏析(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2)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7)、从本诗所写之景能够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4.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 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赏析:(1)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2)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3)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5)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6.[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 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赏析]:(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2)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观沧海

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赏析(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2)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7)、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3.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 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赏析:(1)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2)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3)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5)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 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赏析]:(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2)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6. 4.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7.[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 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赏析]:(1)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2)“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3)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4)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8.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 1、《观沧海》中作者用比喻的写法表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写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句子是: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戏剧中的曹操总是以“白脸”示人,奸佞的形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根据你的积累,结合《观沧海》这首诗,谈一谈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3. 这是环境描写。好处: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4. 答案: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解释及赏析

《观沧海》解释及赏析 《观沧海 》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胜利班师途 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 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 取精神,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 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 作之一。以下是《观沧海》解释及赏析,欢迎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1/6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 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 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 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 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 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曹操东征管承,史书中还称这次战事为“东略”、“东伐”、“东讨”,等 等。 曹操登上冀州渤海郡碣石, 面对苍色的大海、 波涛中的小岛、 秋风中的草木, 怀着“挟天子以令诸候”和统一青、冀、幽、并北方“四州”后的霸气,吟唱出 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渡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康熙字典》 载: “沧, 又州名”, 《广韵》 : “后魏所置, 盖取沧海为名。 ” 晋朝张华著《博物志》曰:“渤海亦称沧海”。《十州记》:“沧海岛在北 海中…水皆苍色,仙人谓沧海。”古时渤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辽东湾、 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海峡;狭义仅指渤海湾,黄河挟大量泥沙于渤海湾迁徙人 海,不但在此形成了广袤的泥质淤积海岸,而且使得海水“水皆苍色”,故又谓 之沧海。渤海,初名“勃海”;渤海郡名“勃海郡”,境内碣石,称“勃碣”。 勃海郡,设立于汉高帝五年,属幽州;东汉,改冀州管辖。颜师古注:“在勃海 之滨, 因以为名。 ”勃, 有一解: 乖戾不驯。 勃海可能来自大海脾气不济, 海啸、
2/6

(完整版)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参考答案: 1、曹操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9、D 《观沧海》指导与练习题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答: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答: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