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书

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书
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书

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书

【试验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验证并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在Excel和SPSS中的实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原理、基本条件、实现步骤、结果的内涵等问题。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任务和条件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试验内容】

Excel和SPSS中的统计分析功能,包括:

1.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包括数据的排序与筛选、数据透视表与分类汇总、制作频数分布表和绘制各种统计图。计算描述统计量,选择适合的描述统计量反映统计数据的集中和离中趋势。

2.SPSS的参数检验,包括单样本的T检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配对样本的T检验。

3.SPSS的方差分析。

4.相关与回归分析,包括Excel及SPSS中相关系数的计算、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同时了解各种检验指标的给出、线性拟合图的制作等问题。

【实验要求】

1、按学校要求的试验报告格式打印。

2、用WORD文档输出,宋体,小四号。

实验一、数据的整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实验介绍

统计分析工作是以通过实验或调查收集到数据为起点的,有了统计数据之后,首先要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地整理,以提取有用的信息。我们如何能知道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它们有哪些特点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先粗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点,考虑到数据的代表值,数据的分散程度以及数据的分布形态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呈现。方法之一就是统计分组,即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所得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或分类。统计分组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编制数据次数分布,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数据分组或分类;通常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即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面对数据

可以通过基本的统计量来刻画数值结果,而通过次数分布表或次数分布图来直观地了解这些信息。

二、实验目的

分别掌握SPSS和EXCEL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的功能,能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等集中趋势指标和方差等变异指标;并能绘制统计图表。

三、实验内容

1.使用EXCEL进行描述统计

(1) 描述统计

(2) 频次分析

2.使用SPSS进行描述统计

(1) 描述统计

(2) 频次分析

3.实验数据文件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工人加工零件数统计表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者。

2. 实验目的。

3. 实验原理、方法及步骤简述。

4. 利用表1的数据作如下分析:

(1)用EXCEL给数据分组,并画出直方图、饼图、折线图。

(2)筛选出加工零件数大于等于105的人员。

(3)对数据的规律进行分析。

(4)利用SPSS画出数据的箱型图和茎叶图。

(5) 讨论:SPSS在未特别指定的情形下,直方图或频数分布表是按照原始数值逐一作频数分布的,这与日常需要的等距分组、且组数保持在一定数目的要求不符。若要求分成5组、加工零件数的最小起点为80、组距为10,然后再进行频次分析,利用SPSS应该如何做呢?

5.用表2的数据作如下分析: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某企业职工收入抽样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1)要求利用本案例的数据,利用描述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组汇总和整理

(2)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类型,选择适当的图形展示数据。(至少要有三种图形)X公司员工收入基本状况调查

实验二、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一、实验介绍

统计推断就是根据样本的实际数据,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判断。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有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方面。概括地说,研究一个随机变量,推断它具有什么样的数量特征,按什么样的模式来变动,这属于估计理论的内容,而推测这些随机变量的数量特征和变动模式是否符合我们事先所作的假设,这属于检验理论的内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对总体无知或不很了解,都是利用部分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估计和判断,但两者所要解决问题的着重点的所有方法有所不同。

不论社会经济活动还是科学试验,人们做出某种决策之前总是要对许多情况进行估计。例如商品推销人员要估计新式时装可能为消费者所学好的程度,自选商场经理要估计附近居民的购买能力,民意调查机构要估计竞选者的得票率,医药生产部门要推广某种药品的新配方,必须估计新药疗效的提高程度等等。这些估计通常是在信息不完全、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参数估计为我们提供一套在满足一定精确度要求下根据部分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真值,并做出同这个估计相适应的误差说明的科学方法。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通常难以完全知道所关心的总体的某些数量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因此对总体进行比较研究时,常常需要对目前总体的状况做出某种假设。例如工厂生产某种产品,经过工艺改革,使用新材料、新配方,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产品质量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可以假设经过改革以后产品质量可能提高或并没有提高。

二、实验目的

掌握参数估计的方法及软件实现;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检验方法及软件实现。

三、实验内容

1.在清华北大校园中随机调查9位大一同学的高考数学成绩,数据如表3所示,用为表示来自清华,用1表示来自清华,2表示来自北大,试分析清华、北大大一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清华北大高考数学成绩

2.分析某班级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和全国平均成绩70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

差异,数据如下表4所示:

表4 某班级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

3.研究一个班同学在参加了暑期数学、化学培训班后,学习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变化,数据如下表所示:

四、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者及同组人员。

2) 实验目的。

3) 实验原理、方法及步骤简述。

4) 用spss软件计算每种条件下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5) 讨论:如何估计样本容量的大小以及如何理解标准误差的含义。

实验三、方差分析

一、实验介绍

对两个正态总体进行均值比较,即检验两个样本是否取自同一总体。如果分组样本不止两个,就必须使用方差分析(ANOVA: An analysis Of Variance )对它们所取自的总体进行均值比较。也就是说方差分析是检验两个总体或多个总体的均值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方法。方差分析所使用的检验统计量是F统计量,它是方差估计值之比。因此方差分析不是根据用途而是根据分析方法来命名的。

二、实验目的

掌握方差分析的作用、应用范围及软件实现。

三、实验内容

使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

四、实验准备

电脑、SPSS WINDOWS、EXCEL数据分析工具、

五、实验内容

1.某学校给4组学生以四种不同的方式辅导自学,一个学期后,学生的独立思考水平的提高数值如下表6所示

表6 不同方式学生思考水平数值

该数据中的水平(因变量)是什么?因素又是什么?这个数据文件需要建立几个变量,数据文件应如何建立?对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检验4种方式影响是否显著。

2.从某学校同一年级中随机抽取19名学生,再将他们随机分成4组,在2周内4组学生都用120分钟复习同一组英语单词,第一组每个星期一一次复习60分钟;第二组每个星期一和三两次各复习30分钟;第三组每个星期二、四、六三次复习各20分钟;第四组每天(星期天除外)复习10分钟。2周复习之后,相隔2个月再进行统一测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运用方差分析法可以推断分析的问题是:这4种复习方法的效果之间有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7 4组学生英语单词测验成绩

六、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者。

2. 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方法及步骤简述。

4. 用SPSS软件完成单因素方差分析、完成实验报告.

spss的数据分析报告范例

关于某地区361个人旅游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一、数据介绍: 本次分析的数据为某地区361个人旅游情况状况统计表,其中共包含七变量,分别是:年龄,为三类变量;性别,为二类变量(0代表女,1代表男);收入,为一类变量;旅游花费,为一类变量;通道,为二类变量(0代表没走通道,1代表走通道);旅游的积极性,为三类变量(0代表积极性差,1代表积极性一般,2代表积极性比较好,3代表积极性好 4代表积极性非常好);额外收入,一类变量。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变量进行频数分析、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了解该地区上述方面的综合状况,并分析个变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 二、数据分析 1、频数分析。基本的统计分析往往从频数分析开始。通过频数分地区359个人旅游基 本状况的统计数据表,在性别、旅游的积极性不同的状况下的频数分析,从而了解该地区的男女职工数量、不同积极性情况的基本分布。 统计量 积极性性别 N 有效359 359 缺失0 0 首先,对该地区的男女性别分布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如下 性别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 比 累积百分 比 有效女198 55.2 55.2 55.2 男161 44.8 44.8 100.0

性别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 比 累积百分 比 有效女198 55.2 55.2 55.2 男161 44.8 44.8 100.0 合计359 100.0 100.0 表说明,在该地区被调查的359个人中,有198名女性,161名男性,男女比例分别为44.8%和55.2%,该公司职工男女数量差距不大,女性略多于男性。 其次对原有数据中的旅游的积极性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如下表: 积极性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 比 累积百分 比 有效差171 47.6 47.6 47.6 一般79 22.0 22.0 69.6 比较 好 79 22.0 22.0 91.6 好24 6.7 6.7 98.3 非常 好 6 1. 7 1.7 100.0 合计359 100.0 100.0 其次对原有数据中的积极性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如下表:

概率统计实验复习过程

§13.6 概率统计实验 [学习目标] 1. 会用Mathematica 求概率、均值与方差; 2. 能进行常用分布的计算; 3. 会用Mathematica 进行期望和方差的区间估计; 4. 会用Mathematica 进行回归分析。 概率统计是最需要使用计算机的领域,过去依靠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得以升级换代。本节介绍Mathematica 自带的统计程序包,其中有实现常用统计计算的各种外部函数。 一、 样本的数字特征 1. 一元的情况 Mathematica 的内部没有数理统计方面的功能,但是带有功能强大的数理统计外部程序,由多个程序文件组成。它们在标准扩展程序包集的Statistic 程序包子集中,位于目录 D :\Mathematica\4.0\AddOns\StandardPackages\Statistics 下。通过查看Help ,可以找到包含所需外部函数的程序文件名。 在程序文件DescriptiveStatistics.m 中,含有实现一元数理统计基本计算的函数,常用的有: SampleRange[data] 求表data 中数据的极差(最大数减最小数)。 Median[data] 求中值。 Mean[data] 求平均值∑=n i i x n 1 1。 Variance[data] 求方差(无偏估计)∑=--n i i x x n 12)(11。 StandardDeviation[data] 求标准差(无偏估计)∑=--n i i x x n 1 2)(11。 VarianceMLE[data] 求方差∑=-n i i x x n 1 2)(1。 StandardDeviationMLE[data] 求标准差∑=-n i i x x n 1 2)(1。 实际上程序文件中的函数很多,这里只列出了最常用的函数,其它计算函数可以通过Help 浏览。 例1 给出一组样本值:6.5,3.8,6.6,5.7,6.0,6.4,5.3,计算样本个数、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数学实验报告 单因素方差分析 姓名 专业 学号

单因素方差分析 摘要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统计研究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也是统计学分析的一种。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关键字单因素、方差、数据统计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当方差分析中之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例如要检验汽车市场销售汽车时汽车颜色对销售数据的影响,这里只涉及汽车颜色一个因素,因而属于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更好的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下面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单因素方差所要解决的问题。从3个总体中各抽取容量不同的样本数据,结果如下表1所示。检验3个总体的均值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1)P29210.1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158 153 169 148 142 158 161 156 180 154 149 169 如果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就需要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结构,从而对那些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如下表2所示: 分析步骤 1.提出假设 与通常的统计推断问题一样,方差分析的任务也是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原假设H0与备择假设H1,然后寻找适当的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本节将借用上面的实例来讨论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问题。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统 计 分 析 综 合 实 验 报 告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规定题目

一.问题提出及分析目的 (一)问题提出 夏春同学打算毕业后去上海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投资咨询服务公司,以便利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去为广大的货币市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投资指导。为了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创业计划,他着手编辑了一份投资信息简报、分发给一些投资商,希望这些人能提供各方面的建议,进而了解投资商们感兴趣的东西。(二)分析目的 (1)、对货币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收益情况进行描述分析。 (2)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整个货币市场的投资规模、每周收益率和每月收益率进行区间估计,并作出解释。 (3)对周收益率和月收益率进行比较。 (4)资产规模大小对收益率影响是否显著? 二.数据收集及录入

1.打开SPSS 应用程序,在“变量视图”编辑框中录入以下数据: 2.在“数据视图”编辑框中依据收集的数据录入以下数据:(因版面需要在此呈现前5行数据,后面27行按前5行方式录入) 三.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在SPSS 中依次选取“分析”—“描述统计”—“描述”,将资产规模和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全部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在描述性对话框中点击右侧“选项”,进入选项属性设置对话框,选中“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峰度”、“偏度”、“变量列表”选项:

(二)区间估计 1.在SPSS中依次选取“分析”—“描述统计”—“探索过程”,将资产规模和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全部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 .在“探索”对话框中点击右侧“统计量”,进入统计量设置对话框,设置均值置信区间为95%: (三)周月收益率分析 1.在SPSS中依次选取“分析”——“比较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将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 .在“配对样本T检验”对话框中点击右侧“选项”,进入选项属性设置对话框,设置置信区间为95%:

实验5:概率统计实验

撰写人姓名:撰写时间:审查人姓名: 实验全过程记录实验 名称概率统计实验 时间2学时 地点数学实验室 姓名学号 同实验者学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MATLAB处理简单的概率问题; 2、掌握利用MATLAB处理简单的数理统计问题。 二、实验内容: 1、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的离散型、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函数命令; 2、熟练掌握常用的描述样本数据特征的函数命令(如最值、均值、中位数(中值)、方差、标准差、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协方差、相关系数等); 3、掌握常用的MATLAB统计作图方法(如直方图、饼图等); 4、能用MATLAB以上相关命令解决简单的数据处理问题; 5、熟练掌握常用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相关的函数命令; 6、能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相关命令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用仪器设备及材料 软件需求: 操作系统:Windows XP或更新的版本; 实用数学软件:MATLAB 7.0或更新的版本。 硬件需求: Pentium IV 450以上的CPU处理器、512MB以上的内存、5000MB的自由硬盘空间、CD-ROM驱动器、打印机、打印纸等。 四、实验原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相关理论 五、实验步骤: 1、对下列问题,请分别用专用函数和通用函数实现。 ⑴X服从[3, 10]上均匀分布,计算P{X≤4},P{X>8};已知P{X>a}=0.4,求a。 p1=unifcdf(4,3,10) p2=1-unifcdf(8,3,10) p11=cdf('unif',4,3,10) p22=1-cdf('unif',8,3,10) unifinv(0.6,3,10) icdf('unif',0.6,3,10) p1 =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为筹备班级的初中毕业联欢会,班长对全班学生爱吃哪几种水果作了民意调查,决定最终买什么水果,下面的调查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加权平均数 2.为了了解某中学某班的睡眠情况,随机抽取该班10名学生,在一段时间里,每人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统计如下(单位:小时):6,8,8,7,7,9,10,7,6,9,由此估计该班多数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为() A.7小时 B.7.5小时 C.7.7小时 D.8小时 3.小明准备参加校运会的跳远比赛,下面是他近期六次跳远的成绩(单位:米):3.6,3.8, 4.2,4.0,3.8,4.0,那么这组数据的() A、众数是3.9米 B、中位数是3.8米 C、极差是0.6米 D、平均数是4.0米 4.小伟五次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86分、78分、80分、85分、92分,老师想了解小伟数学学习变化情况,则老师最关注小伟数学成绩的() A、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 D、方差 5.已知一组数据为:4、5、5、5、6,其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大小关系是()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C、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D、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6.如果一组数据6,x,2,4的平均数是3,那么x是(). A. 0 B.3 C.4 D. 2 7.某班一次英语测验的成绩如下:得100分的3人,得95分的6人,得90分的5人,得80分的2人,得70分的18人,得60分的6人,则该班这次英语测验成绩的众数是(). A.70分 B. 18人 C. 80分 D.10人 8.某校四个科技兴趣小组在“科技活动周”上交的作品数分别如下:10、10、x、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8 B. 12 C.9 D. 10 9.甲、乙两人在同样的条件下练习射击,每人打5发子弹,命中环数如下: 甲:6,8,9,9,8 乙: 10,7,7,7,9 则两人射击成绩谁更稳定(). A.甲 B.乙 C.一样稳定 D.无法确定 10.若数据的平均数为m,2,5,7,1,4,n则的平均数为4,则m、n的平均数为()A、7.5 B、5.5 C、2.5 D、4.5

2019年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 一、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描述和反映本校商学院14级金融系学生对于毕业去向的意向,分析并研究各意向的分布情况; (2)在专业,性别,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对毕业意向的分布进行研究,探究这些因素对于毕业意向分布的影响。(3)分析和解释形成毕业意向分布差异的因素和原因;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本次调查的基本调查对象是本校商学院金融类的部分同学。调查单位为此范围内的每一个同学。 在此基础上,在每个专业内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进而对整体进行推断。 (三)调查的组织和实施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法、文献法本小组采用的基本方法为问卷法,发放问卷60份,收回问卷54份。辅助方法为文献法,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获取相关背景资料,对研究素材进行丰富和补充。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抽样方法:分层抽样 将调查对象按专业分为金融工程、金融学和信用管理三个类别,然后从各个类别中随机抽取组成样本,用于对整体进行推断。数据资料整理结果如下:

在全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23人,占43%,女生31人,占57%,金融学18人,占总体1/3,信用管理18人,占总体1/3,金融工程18人,占总体1/3。选择考研的有14人,占总体的26%。选择出国深造的有1人,占总体的2%。选择自主创业的有3人,占总体6%。选择直接就业的有29人,占总体54%。选择考公务员的有7人,占总体12%。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调查时间:20XX年5月9日 调查期限:20XX年5月9日―20XX年5月14日(五)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性别年级专业毕业意向家庭收入情况性格特点就业优势调查表如下: 二、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一)总体分布情况与相关分析 根据问卷统计的数据得到的频数分布表和毕业意向分布饼图如下: 由上表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占总体的比例最大,占总体的54%其次是选择考研和考公务员,分别占总体的26%和12%。 选择出国深造和自主创业的人数最少,只占总体的2%和6%。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毕业意向集中在直接就业和考研两个方面,而出国深造和自主创业对本校商学院来说仍旧是比较冷僻的意向。

概率统计实验报告(三)剖析

线性回归实验报告(三)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matlab和spss在非参数检验中的应用,学会用matlab和spss做非参数假设检验,主要包括单样本和多样本非参数假设检验。 实验内容: 1.单样本假设检验; 2.多样本假设检验.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单样本K-S儿童身高 操作步骤: ⑴分析-非参数检验-旧对话框-1-样本KS; ⑵将“周岁儿童身高”变换到检验变量列表,由于样本量太少,点击精确按钮,选择精确检验方法; ⑶回到K-S检验对话框,点击选项按钮,设置输出参数,勾选描述性和四分位数; ⑷输出检验结果。 从图形特征上看,儿童身高的分布非常接近正态分布,但是仍需要用K-S来检验

诊断。 结论:K-S检验统计量Z值为0.936,显著性为0.344,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周岁儿童的身高服从正态分布。 2.单样本游程——电缆 操作步骤: ⑴分析-非参数检验-旧对话框-游程; ⑵将“耐电压值”变换到检验变量列表; ⑶回到游程检验对话框,点击选项按钮,设置输出参数,勾选描述性和四分位数; ⑷输出检验结果。

结论:中位数渐进显著性为0.491,平均数和众数为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所以该组电缆耐电压值是随机的。 3.多独立样本——儿童身高 操作步骤: ⑴分析-非参数检验-旧对话框-K个独立样本检验; ⑵将“周岁儿童身高”变换到检验变量列表;将“城市标志”变换到分组变量,设置分组变量范围; ⑶回到多独立样本检验对话框,点击选项按钮,设置输出参数,勾选描述性和四分位数; ⑷输出检验结果。

结论:多个样本的K-W检验,即秩和检验目的是看各总体的位置参数是否一样,渐近显著性值为0.00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因而四个城市儿童身高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4.多样本配对——促销方式 操作步骤: ⑴分析-非参数检验-旧对话框-K个相关样本检验; ⑵将“促销形式1”、“促销形式2”、“促销形式3”变换到检验变量列表; ⑶回到多个关联样本检验对话框,点击选项按钮,设置输出参数,勾选描述性和四分位数; ⑷输出检验结果。

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基本原则 实验(Experiment):指由研究者主动地决定给予部分实验对象某种处理,给予另部分对象某种对照处理的研究设计形式,这种处理的分配常常是随机的。 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是通过良好地计划对象的选择、处理因素的分配、结果指标的测量和资料分析来保证比较组间对象和实验条件是均衡的,实验结果有较好的可比性,并且较好地控制误差以能用较小的样本获取可靠的结论。 一.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1.处理因素(treatment):根据研究目的,对受试对象施加的某种措施,称为处理因素。 注意:①抓住主要因素。 ②控制混杂因素(“非处理因素”在各组中应尽可能相同)。 ③标准化(处理因素应该标准化,即研究过程中处理应该自始至

终保持一致,不能因任何原因中途改变。) 2.受试对象(subject):动物——种类,品系,窝别 人——诊断,依从性 注意受试对象的同质性(homogeneity) 3.实验效应(effect): 指标选择:有效,客观,灵敏,精确。(头痛,发烧) 指标观察:对人的观察应注意避免偏性,提倡盲法。 主观指标的量化:如划记评分。 完全不满意完全满意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实验研究的分类:根据实验的对象不同,实验分成三类。 1. 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 2.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3. 现场干预试验(Intervention trial) 三.实验中的变异及其来源: 在实验中,由于实验对象自身特点、实验条件的变化和实验结果测量的不确定性造成实验结果与真值的差别称实验误差,根据统计分析上的处理不同,实验误差分成两类: 1. 随机误差:由大量、微小的、偶然的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不易控制的误差称随机误差。如在实验中,温度、湿度、风向、振动、试剂、仪器、操作员等都可能造成结果的偏差。 随机变异是没有倾向性的,在大量观察条件下,随机误差的分布呈标准N。随机误差的规律可以用统计方法分析。 正态分布()1,0 2.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于在对象选择、处理因素分配的不随机、测量结果的不准确造成实验结果有倾向性地偏离真值称系统误差,或称偏倚

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对应分析是你也降维的思想以达到减化数据结构的目的,凤的研究广泛用于定义属性变量构成的列联表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问卷中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支付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环境 SPSS 19.0 window 7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实践内容、设计思想与实现步骤) 实验题目: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绘制如下的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支付方式的交叉表,运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所选择的支付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及揭示不同人群网上购物的特征等问题。 设计思想:原假设:H1:χ2>χα2[(n?1)(p?1)] 实现步骤: 1.在变量视窗中录入3个变量,用edu表示【教育程度】,用fangshi表示【在网上购物时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用pinshu表示【频数】;如图所示:

2.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执行【数据】→【加权个案】命令,弹出【加权个案】对话框。选中【加权个案】按钮,把【频数】放入【频率变量】框中,点击【确定】按钮完成。 3.打开主窗口,选择菜单栏中的【分析】→【降维】→【对应分析】命令,弹出【对应分析】对话框。 4.将【教育程度】导入【行】,将【在网上购物时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导入【列】。 5. 单击【定义范围(D)】,打开【对应分析:定义行范围】对话框; 定义行变量分类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4,单击【更新】;点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同方法打开【对应分析:定义列范围】对话框; 定义列变量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单击【更新】; 6. 单击【统计量】打开【对应分析:统计量】对话框;选择【行轮廓表】,【列轮廓表】;单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 7.选择【绘制】→【对应分析:图】对话框,选择【散点图】中的【行点】、【列点】选择【线图】中的【已转换的行类别】、【已转换的列类别】,单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 8.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并执行列联表分析。 四、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详细记录实验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实验的结果) SPSS实验结果及分析: 上表显示了在32155名被调查者中,大多数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选择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在网上购物的消费人群以大学本科生相对最多。

统计分析实验1-熟悉SPSS

实验一熟悉SPSS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SPSS的基本特征、结构、运行模式、主要窗口等,了解如何录入数据和建立数据文件,掌握基本的数据文件编辑与修改方法,对SPSS有一个浅层次的综合认识。 二、实验性质 必修,基础层次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计算机及SPSS软件 四、实验内容 1.操作SPSS的基本方法(打开、保存、编辑数据文件) 2.问卷编码 3.录入数据 五、实验学时 2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时)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1.开机 2.找到SPSS的快捷按纽或在程序中找到SPSS,打开SPSS 3.认识SPSS数据编辑窗、结果输出窗、帮助窗口、图表编辑窗、语 句编辑窗 4.对一份给出的问卷进行编码和变量定义 5.按要求录入数据 6.联系基本的数据修改编辑方法 7.保存数据文件 8.关闭SPSS,关机。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中不轻易改动SPSS的参数设置,以免引起系统运行问题。 2.遇到各种难以处理的问题,请询问指导教师。 3.为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上机过程中非经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同意,禁止使用移动存储器。 4.每次上机,个人应按规定要求使用同一计算机,如因故障需更换, 应报指导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意。 5.上机时间,禁止使用计算机从事与课程无关的工作。 八、上机作业 (1)、定义变量:试录入以下数据文件,并按要求进行变量定义。 1)变量名同表格名,以“()”内的内容作为变量标签。对性别(Sex)设值标签“男=0;女=1”。 2)正确设定变量类型。其中学号设为数值型;日期型统一用“mm/dd/yyyy“型号;生活费用货币型。

3)变量值宽统一为10,身高与体重、生活费的小数位2,其余为0。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记录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 一、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描述和反映本校商学院14级金融系学生对于毕业去向的意向,分析并 研究各意向的分布情况; (2)在专业,性别,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对毕业意向的分布进行研 究,探究这些因素对于毕业意向分布的影响。 (3)分析和解释形成毕业意向分布差异的因素和原因;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本次调查的基本调查对象是本校商学院金融类的部分同学。 调查单位为此范围内的每一个同学。 在此基础上,在每个专业内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进而对整体进行推断。 (三)调查的组织和实施方法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法、文献法 本小组采用的基本方法为问卷法,发放问卷60份,收回问卷54份。 辅助方法为文献法,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获取相关背景资料,对研究素材进行丰富和补充。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抽样方法:分层抽样 将调查对象按专业分为金融工程、金融学和信用管理三个类别,然后从各个类别中随机抽取组成样本,用于对整体进行推断。 数据资料整理结果如下:

在全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23人,占43%,女生31人,占57%,金融学18人,占总体1/3,信用管理18人,占总体1/3,金融工程18人,占总体 1/3。选择考研的有14人,占总体的26%。选择出国深造的有1人,占总体的2%。选择自主创业的有3人,占总体6%。选择直接就业的有29人,占总体54%。选择考公务员的有7人,占总体12% 。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调查时间:2016年5月9日 调查期限:2016年5月9日―2016年5月14日 (五)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性别年级专业毕业意向家庭收入情况性格特点就业优势 调查表如下: 毕业意向 专业性别 考研出国深造自主创业直接就业考公务员金融工程男7 0 0 0 6 1 女11 2 0 0 8 1 金融学男8 2 1 0 4 1 女10 6 0 1 2 1 信用管理男8 1 0 1 5 1 女10 3 0 1 4 2 合计54 14 1 3 29 7 二、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统计学综合测试及答案

精心整理 综合练习(二) 一.判断题: 1.所谓序时平均数就是将同一总体的不同时期的平均数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2.发展水平就是时间数列中的每一项指标的数值,又称发展量。(√) 3.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 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4.季节变动指的就是现象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一种有规律的变动。(×) 5. 6. 7. 8. 9. 10. 二. 1. C. 2. A. 3. 4. 5. 6. (D 7. C.各期发展水平. D.平均增长速度. 8.平均发展速度是(C) 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的几何平均数. D.增长速度加上100%. 9.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C) A.环比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 D.定基增长速度. 10.若要观察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要测定现象的(C). A.季节变动. B.循环变动. C.长期趋势. D.不规则变动.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现象侧重于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BDE ).

A.基本建设投资额. B.商品销售量. C.垦荒造林数量. D.居民消费支出状况. E.产品产量. 2.下列哪些属于序时平均数( ABDE ) A.一季度平均每月的职工人数. B.某产品产量某年各月的平均增长量. C.某企业职工第四季度人均产值. D.某商场职工某年月平均人均销售额. E.某地区近几年出口商品贸易额增长速度. 3.增长1%的绝对值( AD ) A.等于前期水平除以100. B.等于逐期增长量除以环比增长速度. C.等于逐期增长量除以环比发展速度. D.表示增加1%所增加的绝对量. E.表示增加1%所增加的相对量. 4.定基增长速度等于( BDE ). A. 5. 6. 7. . 8. A. D. 9. A. D. 10. A. D. 样调查资料。③综合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具有一定的经济内容,即说明由于指数化因素变动带来的价值总量指标的增减量,而平均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却不具有价值总量指标增减的经济内容。特别是采用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只有相对数的意义。因此,纵然平均指数有许多优点,也不能完全取代综合指数的应用。 2.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计算原理有何不同?各适用于哪些现象? 几何平均法(水平法)和代数平均法(累计法或方程式法) 几何平均法侧重于考察最末一年发展水平,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最末一年发展水平,等于最末一年的实际水平;几何平均法的实质是要求从最初水平出发,按所求的平均发展速度发展,计算出的末期水平应等于实际末期水平。适用预测目标发展过程一贯上升或下降,且逐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报告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实验报告 概率论部分实验二 《正态分布综合实验》

实验名称:正态分布综合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Matlab在概率与数理统计领域的应用,学会用matlab做概率密度曲线,概率分布曲线,直方图,累计百分比曲线等简单应用;同时加深对正态分布的认识,以更好得应用之。 实验内容: 实验分析: 本次实验主要需要运用一些matlab函数,如正态分布随机数发生器normrnd函数、绘制直方图函数hist函数、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图形绘制函数normpdf函数、正态分布分步函数图形绘制函数normcdf等;同时,考虑到本次实验重复性明显,如,分别生成100,1000,10000个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数,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故通过数组和循环可以简化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因此,本次实验程序中要设置数组和循环变量。 实验过程: 1.直方图与累计百分比曲线 1)实验程序 m=[100,1000,10000]; 产生随机数的个数 n=[2,1,0.5]; 组距 for j=1:3 for k=1:3 x=normrnd(6,1,m(j),1); 生成期望为6,方差为1的m(j)个 正态分布随机数

a=min(x); a为生成随机数的最小值 b=max(x); b为生成随机数的最大值 c=(b-a)/n(k); c为按n(k)组距应该分成的组数 subplot(1,2,1); 图形窗口分两份 hist(x,c);xlabel('频数分布图'); 在第一份里绘制频数直方图 yy=hist(x,c)/1000; yy为各个分组的频率 s=[]; s(1)=yy(1); for i=2:length(yy) s(i)=s(i-1)+yy(i); end s[]数组存储累计百分比 x=linspace(a,b,c); subplot(1,2,2); 在第二个图形位置绘制累计百分 比曲线 plot(x,s,x,s);xlabel('累积百分比曲线'); grid on; 加网格 figure; 另行开辟图形窗口,为下一个循 环做准备 end end 2)实验结论及过程截图 实验结果以图像形式展示,以下分别为产生100,1000,10000个正态分布随机数,组距分别为2,1,0.5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累积百分比曲线,从实验结果看来,随着产生随机数的数目增多,组距减小,累计直方图逐渐逼近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图像,累计百分比逐渐逼近正态分布分布函数图像。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Experiment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课程编码:10501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资环、环科等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科学研究中的试验设计、抽样观测和统计推断,是一门应用数学。课程还同时融入国际权威的SAS统计分析,通过上机处理试验实例的数据,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统计原理及方法。课程不仅讨论如何科学地设计试验,而且还讨论如何科学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和做出结论,是从事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资环、环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 课程。 2、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课下作业和上机数据处理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掌握试验数据处理的程式步骤和技能。 3、教学要求 针对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学科特点,结合专业的性质,讲授课程时理论与方法并重,力图把统计原理讲解的清晰易懂,使学生了解典型内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统计方法的理论背景,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

二、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及总体要求: 掌握:(1)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概念、特点;(2)总体与样本、样本含量、参数与统计量的概念;(3)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了解:(1)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作用及其主要内容;(2)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发展概况;(3)错误与误差、准确性与精确性的概念。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概念、特点;总体与样本、样本含量、参数与统计量的概念;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式方法建议: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2学时 一、试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试验研究的一般程式及过程 三、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涵义 四、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必要性 五、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六、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 1、总体与样本、样本含量、参数与统计量的概念; 2、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田间试验设计(6学时) 第一节田间试验设计基础 1、田间试验设计概述 2、试验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田间试验的种类 1、按试验性质分类

金融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方法更科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实际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2、比较两种实际利率测算方法的差异性及科学性。 三、实验背景 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 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研究实际利率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实验就1991年至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利率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分析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四、实验环境 本实验属于自主实验,由学员课后自主完成,主要使用Excel软件。 数据来源: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数据。 五、实验原理 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六、实验步骤 1、采集实验基础数据。通过网上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相应数据。数据样本区间为1991-2013年。 2、利用Excel软件分别按照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 3、做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算法下实际利率变化的折线图。 4、分析图表,考察实际存款利率变化特点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结果 经过整理和测算的结果如图所示

统计年报分析报告

***统计年报分析报告 基层统计工作担负着为上级党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神圣使命,是国家统计最基本的根基。2014年我办事处统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各单位的精心指导及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思想作为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统计和党工委的中心工作,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充分发挥了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我办事处经济发展态势虽然平稳增长,特备是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周边乡镇相比,在工业经济发展增速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企业发展方面 主要是工业发展空间不足。与豫龙镇相比,我办事处位臵处于我市的城区地带,现已无可发展工业企业的空间,我办管辖范围已全部处于城控区域内,陇海线以南全部都规划为商住用地,工业用地仅有道北建设路京城路以西的部分土地,新上企业已没有土地可用。造成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财政总收入等方面的落后。 2、是部分工业企业由于受到环境污染因素或城中村改造的影响将逐步减少。我辖区工业企业主要以磨料、服装、

食品和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辖区原有磨料磨具企业**市新型氧化铝有限公司、**崟城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玉发磨料磨具有限公司、**铝城三星白刚玉厂、**信宇磨料有限公司、河南宏鑫隆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市特耐磨料有限公司、**市泰和刚玉有限公司等11家规模以上企业。大部分都建设于1995-1998年左右。2000年左右**玉发磨料磨具有限公司为亚洲产量最大的白刚玉生产销售厂家,在玉发公司为龙头的带领下占据了我国70%以上的白刚玉市场。办事处在2007年关停了达不到要求的**市小天鹅磨料有限公司等3家刚玉企业,2009年又关停了**市鑫源磨料有限公司,2010年关停了**银竹冶炼有限公司,2011年关停了**市太和刚玉有限公司,2012年关停了**特耐磨料有限公司,目前仅有4家2000年以前建设的刚玉企业还在辖区生产,由于一电厂的完全停产,由于我市的电价政策变化,(企业目前电价为0.69元/度,加基本电价为0.72-0.73元/度,上街区企业为0.45-0.47元/度)企业产品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企业都有外迁的意向。辖区刚玉企业完全享受不到优惠电价,并且上街区企业还有峰谷电价的优惠措施,这些企业均在上街或上街邻近的区域建有新厂或分厂,由于企业注册地在我辖区,统计数字还稍偏大,我辖区冶炼已完全停产,仅靠买来冶炼好的刚玉块粉碎制沙来维持经营,真实产值逐年下降,但统计数字逐年累加。磨料企业统计数字除玉发磨料是企业填报的之外,其余几家统计产值均在4亿元以上,有的突破5亿

概率统计实验报告

概率统计实验报告 班级16030 学号16030 姓名 2018 年1 月3 日

1、 问题概述和分析 (1) 实验内容说明: 题目12、(综合性实验)分析验证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结论: “大量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和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 本门课程与实验的相关内容 大数定理及中心极限定理; 二项分布。 (3) 实验目的 分析验证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结论。 2、实验设计总体思路 2.1、引论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我们会常遇到这样的随机变量,它是由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 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而其中每一个个别因素在总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是微小的,这种随机变量往往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 2.2、 实验主题部分 2.2.1、实验设计思路 1、 理论分析 设随机变量X1,X2,......Xn ,......独立同分布,并且具有有限的数学期望和方差:E(Xi)=μ,D(Xi)=σ2(k=1,2....),则对任意x ,分布函数 满足 该定理说明,当n 很大时,随机变量 近似地服从标准正 态分布N(0,1)。因此,当n 很大时, 近似地服从正 态分布N(n μ,n σ2). 2、实现方法(写清具体实施步骤及其依据) (1) 产生服从二项分布),10(p b 的n 个随机数, 取2.0=p , 50=n , 计算n 个随 机数之和y 以及 ) 1(1010p np np y --; 依据:n 足够大,且该二项分布具有有限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2) 将(1)重复1000=m 组, 并用这m 组 ) 1(1010p np np y --的数据作频率直方图进 行观察. 依据:通过大量数据验证随机变量的分布,且符合极限中心定理。

成组实验设计方案及其统计分析

成组实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 成组设计及其统计分析 1. 实验设计 设实验因素A有A1,A22个水平,将全部n(n最好是偶数)个受试对象随机地均分成2组,分别接受A1,A22种处理。再设每种处理下观测的定量指标数为k,当k=1时, 属于一元分析的问题。当k≥2时,属于多元分析的问题。 在成组设计中,因2组受试对象之间未按重要的非处理因素进行两两配对, 无法消除个体差异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因此,其实验效率低于配对设计。 2. 前提条件与检验法的选用 在分析成组设计资料前,需考察资料是否满足下述2个前提条件:①正态性,即各组数据应独立抽自正态总体。②方差齐性,即2组资料的总体方差应该相等。下面根据这2个前提条件的满足情况,给出统计检验法的选用办法: 前提条件满足情况可选用的统计检验法 ①、②均满足成组设计资料的一般t检验 ①满足、②不满足近似t检验,即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①不满足非参数检验 在后2种情形中,若资料经过某种变量变换后能满足①、②2个前提条件,则对变量变换后的数据可用成组设计资料的一般t检验来分析。 3.应用实例 (1)一元的情形 ①成组设计资料的一般t检验 [例2.2.8]随机将20只雌性中年大鼠均分为甲、乙2组,甲组大鼠不接受任何处理(即空白对照),乙组中的每只大鼠接受3mg/kg的内毒素。分别测得2组大鼠的肌酐(mg/L)数据,试检验2总体均数之间有无显著差别。 甲(对照)组: 6.2,3.7, 5.8,2.7,3.9,6.1,6.7,7.8,3.8,6.9 乙(处理)组: 8.5,6.8,11.3,9.4,9.3,7.3,5.6,7.9,7.2,8.2 [分析与解答]先假定此资料满足正态性这一前提条件(后面将用程序来实现)。 2总体方差的齐性检验:H0:σ12=σ22,H1:σ12≠σ22,α=0.05。 用计算器实现统计计算所需的公式: (2.2.4) 式中MS1为较大均方、MS2为较小均方,SS、df分别为离差平和及自由度。F~F(df1,df2), 拒绝域:F≥Fα(df1,df2),则P≤α。 本例的已知条件和中间结果: 甲组: n=10, df=9, ∑X=53.6, X-=5.36, ∑X2=313.26, SS=25.964, MS=2.884889 乙组: n=10, df=9, ∑X=81.5, X-=8.15, ∑X2=687.17, SS=22.945, MS=2.549444 显然,甲组MS大于乙组MS,故应把甲组的有关统计量放在式(2.2.4)的分子上。 代入公式(2.2.4)计算的结果: F=1.132 查方差齐性检验用的F临界值表,得:F0.05(9,9)=4.03,因F0.05,

统计学综合实验要求

综合实验课程设计 一、实验目的 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和SPSS软件整理分析问卷调查信息,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初步具备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 选择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问题,制订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需要,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写出4000字以上的统计调查报告。 三、实验步骤 EXCEL软件整理分析问卷调查信息,根据需要参照实验一到实验五,调查方案设计参见附件1,调查问卷设计参见附件2,问卷调查报告参见附件3。 四、实验要求 EXCEL软件实验要求根据情况分别参照实验一到实验六,调查方案设计参见附件1,调查问卷设计参见附件2,问卷调查报告参见附件3。 要求每组6--8个同学,选取一个组长,选择以下十个题目中的一个作为统计调查对象,要完成:统计问卷设计-----发放----回收----数据收集和整理----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统计数据---到最后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最后每组上交一份统计分析报告,包括四部分: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数据收集和分析和最后报告结果。组长在最后的统计报告中要注明小组里每个成员主要完成了什么任务,作为最后给分数的凭证。统计报告在第十八周的周五之前必须上交。 五、调查项目(同一个班不允许有相同的调查题目) 项目1 我校大学生生活费支出状况调查 项目2 我校大学毕业生择业志向调查 项目3 我校大学生选择专业情况调查 项目4 我校大学生恋爱观念调查 项目5 我校大学生服装生活费支出情况调查 项目6 我校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

项目7 我校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项目8 我校大学生逃课情况调查 项目9 我校大学生电脑使用情况调查 项目10 我校图书馆或体育馆利用情况调查 附件1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明确调查目的便于确定向谁调查、调查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等等。 2、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对象,要明确总体的界限,调查的范围(统计总体),每一被调查的单位就是总体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调查项目是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即总体单位所承担的基本标志,就是向被调查者调查什么,需要被调查者回答什么问题。 (1)确定调查项目时应注意的4个问题: ①现实调查目的所急需要的项目,可有可无和备而不用的项目一律不要列入。 ②调查项目应是能够取得实际资料的项目。 ③调查项目要注意彼此衔接,避免重复和相互矛盾。 ④列出调查项目的表格形式。可采用一览表形式,亦可采用单一表形式,这应依调查目的、任务而定。一览表是在一张表上登记若干个调查单位的资料,每个单位都同时填写解答调查项目所提出的问题,但只适合在调查项目不多时使用。单一表是在一张表上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可以比较详细地列出各种标志,内容比较详尽,并便于整理汇总,但费时较多。 (2)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应遵守的一定原则是: ①问卷形式应服从调查目的,并适合于调查对象的特点。 ②问卷中备选的项目必须具有互斥性。 ③问卷中应防止渗入调查者的主观意图。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期限、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期或时点)。明确规定调查的时期或时点,是保证调查资料准确性的重要备件。如果所要调查的资料是某一时期的总量,就要规定报告期的起止日期;如果调查资料是某一时点上的水平,就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 调查期限:指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