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2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讲义)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2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讲义)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2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讲义)

1.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2. 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

3. 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3.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能够结合某区域的人口统计数据||,正确判断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并学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差异||。

一、人口增长模式

①从特征上区分: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同||,前者描述为“极低”||,后者描述为“较低”||。

②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曲线特征上区分:前者人口数量变化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大;后者人口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死亡率开始下降||。如下图所示||,A表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B表示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③从所处历史时期区分:前者只存在于原始社会||,后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1. 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整体看来||,我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向“三低”模式的转变||,而农村人口还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之中||。

2. 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

①社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

②制度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的下降;

③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

3.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1)主要人口问题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②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低;③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④人口老龄化;⑤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2)人口政策

①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随堂练习】

1. 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

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答案:D

思路分析:工业革命以前||,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为“高—高—低”模式;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发生了产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形成了“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出生率开始呈下降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低—低”模式||。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欧洲所有国家的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

B. 非洲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正在向“低—低—低”模式转变

C.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

D.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低—低—低”模式

答案:C

思路分析: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部分国家人口呈现零增长或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A错误;非洲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属于“高—低—高”模式||,B错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低—低—低”模式||,C正确;整体看来||,我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向“三低”模式的转变||,而农村人口还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之中||,D错误||。

例题1(陕西一模)当人口负担系数(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小于或等于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据专家预侧||,我国人口红利将从2019年开始消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未来几年人口红利增长较快的是()

(2)人口红利消失将带来的影响为()

A. 劳动力充足

B. 社会负担轻

C. 经济增速减缓

D. 人口数量减少

思路分析:第(1)题||,四幅图中B图显示10~14岁和20~2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可推测15~19岁人口比重较大||,同时50~60岁人口和10岁以下人口比重较小||,则未来几年劳动年龄人口会快速增长||,而非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较慢||,必然是未来几年人口红利增长较快的||。A图年轻人口增长快||,C、D两图老年人口增长快||,都会使人口红利增长减慢||。第(2)题||,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增长慢于非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则社会负担加重||,使经济增速减缓||。

答案:(1)B (2)C

例题2 (吉林九校联合体二模)2019 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单独二胎”政策||。下图示意我国江西省从建国初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X表示初期||,Y表示末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I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B. O拐点出现是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

C. II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D. 从X到Y||,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一直减慢

(2)“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对该省近十年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A. 老年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

B. 出生人口性别趋衡

C. 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D.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思路分析:第(1)题||,图中横轴是出生率||,纵轴是死亡率||。I阶段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的速度处于加速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A错误||。O拐点出现||,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在下降||,主要是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B正确||。读图判断||,II阶段人口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人口继续增长||,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C错误||。从X到Y||,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先是加快||,后减慢||,D 错误||。第(2)题||,老年人口数量变化与“单独二胎”政策无关||,A错误||。“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可以减轻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出生人口性别趋衡||,B正确||。近10年||,新增的人口还不是劳动力||,不能增加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城市就业压力也不会增大||,C、D错误||。

答案:(1)B (2)B

【高频疑点】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断方法

1. 人口金字塔图的构成

2. 人口金字塔读图的类型

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

成年型(稳定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人口部分急剧收缩||,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

老年型(衰退型)——年轻人口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对应“低—低—低”型人口增长模式||。

3. 人口金字塔图的变化

(1)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变化||。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型向“低—低—低”型转变||。

(2)特殊变化||。

如:A图表示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B图中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C图中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这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离子反应讲义

离子反应 知识要点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材30页,资料36、37页) 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0页,资料36、38、39页) 四、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资料36页) 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教材31~32页,资料39、40页) 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1~32页) 1、书写注意事项(资料40、41、43页)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资料41页) 3、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资料43页) 七、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即判断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能反应则不共存、资料41页) 八、离子的鉴定与推断(资料42页) 知识详解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或均能够导电的 (、、、、)(提醒:无氧酸——HCl或液态HCl是电解质;晶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是自由移动,也不能导电)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导电的化合物(、、) 两者的区别在于看能导电的离子是否是电离出来的。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而单质与混合物均不说电解质与非电解质,NaCl的水溶液只能说是电解质溶液。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部分电离“ COOH 43 因为它溶解的一点点是完全电离的;Pb(CH3COO)2能溶于水,但是属于弱电解质,因为它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资料36、38、39页)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它不需要通电,是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的前提。 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称号或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方程式的右边一定有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NaOH===Na++OH- H2SO4===2H++SO42- Al2(SO4)3===2Al3++3SO42-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柱、台、锥、球的结构特征 二、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表面积、体积 1、面积公式 2、体积公式 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S4πR2 V=4/3πR3 =

习题: 1.一个棱柱是正四棱柱的条件是(). A.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是矩形 B.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 C.底面是菱形,且有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两两垂直 D.每个侧面都是全等矩形的四棱柱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 B. 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 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都是圆 D. 圆锥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的底面圆的半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棱柱的底面边长相等,则它的各个侧面的面积相等 B. 九棱柱有9 条侧棱,9 个侧面,侧面为平行四边形 C. 六角螺帽、三棱镜都是棱柱 D. 三棱柱的侧面为三角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行于圆锥某一母线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B. 平行于圆台某一母线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C. 过圆锥顶点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D. 过圆台上底面中心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5.如果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是矩形,则这个几何体不可能是(). A. 棱柱 B. 棱台 C. 圆柱 D. 圆锥 6.下图所示为一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它的左部和右部分别是() A. 圆锥,圆柱 B. 圆柱,圆锥 C. 圆柱,圆柱 D. 圆锥,圆锥 7.下图是某个圆锥的三视图,请根据正视图中所标尺寸,则俯视图中圆的面积为_________,圆锥母线长为______.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 B.若两条线段平行,则在直观图中对应的两条线段仍然平行 C.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直观图一定也全等 D.两个图形的直观图是全等三角形,则这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9.如图所示的直观图,其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A. 3 B. 6 C. 3232 2 10.用长为4,宽为2 的矩形做侧面围成一个圆柱,此圆柱轴截面面积为(). 11.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 V1 和 V2 ,则 V1 : V2 =(). A. 1: 3 B. 1:1 C. 2 :1 D. 3 :1 12.如图,一个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其主视图与左视图是边长为2 的正三 角形、俯视图轮廓为正方形,则其体积是().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平面向量的概念》解答题 (26)(含答案解析)

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平面向量的概念》解答题 (26) 一、解答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60.0分) 1. 已知向量a ? =(cosα,1+sinα),b ? =(1+cosα,sinα),α∈[0,π]. (1)若|a ? +b ? |=2,求sinα?cosα的值; (2)设c ? =(?cosα,m +sinα),m ∈R ,求(a ? +c ? )?b ? 的最大值. 2. 已知空间三点A(?2,0,2),B(?1,1,2),C(?3,0,4),设a ? =AB ????? ,b ? =AC ????? (1)若|c ? |=3,c ? //BC ????? ,求c ? ; (2)若k a ? +b ? 与k a ? ?2b ? 互相垂直,求k ; (3)若向量k a ? +b ? 与a ? +k b ? 平行,求k . 3. 在锐角Δ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3cos2C =2sin (A +B )?1. (1)求cosC ;

(2)若边AB上的中线CD=1,a+b=√5,求ΔABC的面积. 4.已知|a?|=4,|b? |=3,(2a??3b? )·(2a?+b? )=61. (1)求a?与b? 的夹角θ; (2)求|a?+b? |. 5.已知向量a?=(2cosθ,sinθ),b? =(1,?2). (1)若a?//b? ,求3sinθ?2cosθ 的值; 2sinθ+cosθ (2)若θ=45°,2a??t b? 与√2a?+b? 垂直,求实数t的值.

6. 已知点P (1,3 2),a ? =(x ?1,y ),b ? =(x +1,y )且|a ? |+|b ? |=4,满足条件的Q (x,y )点的轨迹为 曲线C . (1)求曲线C 的方程; (2)是否存在过点(0,?1)的直线l ,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于A ,B 两点,直线PA ,PB 与y 轴分别交于M ,N 两点,使得|PM|=|PN|?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 已知:AB ????? =(6,1),BC ????? =(4,k),CD ????? =(2,1). (1)若A 、C 、D 三点共线,求k 的值; (2)在(1)的条件下,求向量BC ????? 与CD ????? 的夹角的余弦值. 8. 设直线l:(3+2λ)x +(4+λ)y ?6λ?19=0(λ∈R) (1)求证:直线l 恒过定点M ,并求出定点M 坐标; (2)设直线l 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B ,求当|MA |?|MB |(点M 为(1)中的定点)取得最小值时直线l 的方程.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内容】: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

高一数学必修2第一章单元测试题(二)

高一数学必修2第一章单元测试题 命题人:刘学宝 2013.12.7 1.如下图所示,观察四个几何体,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是棱台 B .②是圆台 C .③是棱锥 D .④不是棱柱 2.若一个三角形,采用斜二测画法作出其直观图,则其直观图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 ) A.12倍 B .2倍 C.24倍 D.22 倍 3.(2012·湖南卷)某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均如图1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不可能是( ) 4.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 A .长方体 B .圆柱 C .四棱锥 D .四棱台 5.正方体的体积是64,则其表面积是( ) A .64 B .16 C .96 D .无法确定 6.圆锥的高扩大到原来的2倍,底面半径缩短到原来的1 2 ,则圆锥的体积( ) A .缩小到原来的一半 B .扩大到原来的2倍 C .不变 D .缩小到原来的1 6

7.三个球的半径之比为1:2:3,那么最大球的表面积是其余两个球的表面积之和的( ) A.1倍B.2倍 C.9 5 倍 D. 7 4 倍 8.(2011~2012·浙江龙岩一模)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图(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12πcm2B.15πcm2 C.24πcm2D.36πcm2 9.圆台的一个底面周长是另一个底面周长的3倍,母线长为3,圆台的侧面积为84π,则圆台较小底面的半径为( ) A.7 B.6 C.5 D.3 10.如图所示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文,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圆柱内有一个内切球,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的高相等,相传这个图形表达了阿基米德最引以为自豪的发现.我们来重温这个伟大发现.圆柱的体积与球的体积之比和圆柱的表面积与球的表面积之比分别为( ) A.3 2 ,1 B. 2 3 ,1 C.3 2 , 3 2 D. 2 3 , 3 2 11.(2011-2012·广东惠州一模)某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如图所示的矩形,正视图(或称主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8、高为5的等腰三角形,侧视图(或称左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

第2课时烷烃 一、烷烃 1.概念: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__________结合,剩余的价键全部跟__________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__________,也叫______。 2.通式:__________________。 3.烷烃的结构特点 ①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间都以______相连接,每个碳原子最多能以____个共价单键与其 他碳(或氢)原子相连接。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②烷烃都是______结构,非平面或直线结构,碳原子______一条直线上,而是呈______ 型或______状。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因此烷烃(主链的碳原子数≥4)的碳链形状可以改变。 4.物理性质 递变性 熔、沸 点 烷烃的熔、沸点较低,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____;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支 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状态 碳原子数____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____,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 __________ 相对密 度 烷烃的相对密度都较小,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____ 相似性烷烃难溶于____而易溶于________;液态烷烃的密度均小于1 g·cm-3 5.化学性质 稳定性 烷烃通常较稳定,不能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也不能与 ______ 、______发生反应 氧化 反应 ①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生成______ ②在相同情况下,随着烷烃分子里碳原子数的增加,往往燃烧越来越不充分, 燃烧火焰明亮,甚至伴有黑烟 ③烷烃的燃烧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代 反应 在________条件下,烷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种类更多的有机物和相应的卤化氢气体。可简单表示如下: C n H2n+2+X2――→ 光 C n H2n+1X+HX 6.简单烷烃的命名——习惯命名法 (1)n≤10时,从一到十依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为“某烷”,如C8H18命名为______。 (2)n>10时,用汉字数字表示,如C18H38命名为________。 (3)对于碳原子数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烷烃,一般在烷烃名称之前再加“____”、“____”、 “____”等字加以区别。如命名为____________。 二、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 结构______,在分子组成上相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1)同系物概念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分子结构______,二是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 个 ____________。两者要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同系物的外延是有机物,也就是说,不仅在烷烃类物质内存在同系物关系,在其他类有机物中也存在同系物关系; (2)同系物具有相同的______,但是通式相同的有机物________互为同系物,同系物的前 提是________物质且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1.1.1 柱、锥、台、球的的结构特征 练习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1)桌面是平面;(2)一个平面长2米,宽3米;(3)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只能画出平面的一部分;(4)空间图形是由空间的点、线、面所构成。 A 、1 B、 2 C、 3 D、 4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平放置的平面是大小确定的平行四边形 B、平面ABCD就是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围来的部分 C、100个平面重叠在一起比10个平面重叠在一起厚 D、平面是光滑的,向四周无限延展的面 3、下列说法中表示平面的是() A、水面 B、屏面 C、版面 D、铅垂面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面中,至少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B、棱柱的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一定是棱柱的底面 C、棱柱的一条侧棱的长叫做棱柱的高 D、棱柱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的底面一定不是平行四边形 5、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分别是AA/=1,AB=2,AD=4,则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到C/的最短距离是() A、 5 B、7 C、 D、 6、若正棱锥的底面边长与侧棱长相等,则该棱锥一定不是() A、三棱锥 B、四棱锥 C、五棱锥 D、六棱锥] 7、过球面上两点可能作出球的大圆() A、0个或1个 B、有且仅有1个 C、无数个 D、一个或无数个 8、一个圆柱的母线长为5,底面半径为2,则圆柱的轴截面的面积为() A、10 B、20 C、40 D、15

二、填空题 9、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边数最多是----------------条。 10、正三棱台的上、下底面边长及高分别为1、2、2,则它的斜高是------------。 11、一个圆柱的轴截面面积为Q,则它的侧面面积是----------------。 12、若圆锥的侧面面积是其底面面积的2倍,则这个圆锥的母线与底面所成的角为----------------,圆锥的侧面 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为----------------。 13、在赤道上,东经1400与西经1300的海面上有两点A、B,则A、B两点的球面距离是多少海里---------------。 (1海里是球心角1/所对大圆的弧长)。 三、解答题 14、一个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是4,高是6,过下底面的一条棱和该棱所对的上底面的顶点作截面,求这 截面的面积。 15、圆锥底面半径是6,轴截面顶角是直角,过两条母线的截面截去底面圆周的1 6 ,求截面面积。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 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 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一、选择题 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 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1~4题。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习题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空间几何体分为多面体和旋转体和简单组合体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 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 (2)简单组合体的构成形式: 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例如课本图1.1-11中(1)(2)物体表示的几何体; 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例如课本图1.1-11中(3)(4)物体表 示的几何体。 练习1.下图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A B C D 2、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简单组合体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练习2.一个棱柱至少有 _____个面,面数最少的一个棱锥有 ________个顶点, 顶点最少的一个棱台有 ________条侧棱。 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1)定义: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三视图中反应的长、宽、高的特点:“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练习3.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这个几何体应是一个( ) A.棱台 B.棱锥 C.棱柱 D.都不对 练习4.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物体的直观图是( ).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2020新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检测:第6章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6章生物的进化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B.地壳岩石的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 C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2.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答案 B 解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不断进化,B化石在A化石之前,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他们的亲缘关系。 3.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应是() A.甲、丙、乙B.乙、甲、丙 C.丙、甲、乙D.乙、丙、甲

答案 C 解析甲地层如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的马、象等属于哺乳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中的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属于软体动物,动物都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综上所述,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为丙、甲、乙,C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题型一比较解剖学证据] 4.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这属于生物进化的()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 B 解析比较解剖学证据是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B 符合题意。 5.同源器官是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方面提供的有力证据之一。下列各器官属于同源器官的是() A.蝴蝶的翅和鸟类的翼B.人的手和蝙蝠的翼手 C.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D.鲨鱼的鳍和鲸的鳍 答案 C 解析蝴蝶的翅和鸟类的翼起源不同,结构不同,A错误;人的上肢与蝙蝠的翼手应为同源器官,人的手只是上肢的一部分,B错误;猫的前肢与人的上肢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C正确;鲨鱼属于鱼类,而鲸属于哺乳动物,它的鳍与人的上肢属于同源器官,与鱼类不同,D错误。 [题型二胚胎学证据] 6.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原始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是() A.胚胎发育都从受精卵开始 B.具有同源器官 C.胚胎发育都离不开水 D.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答案 D 解析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只有D项是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原始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 7.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这说明() A.鳃裂将来发育成肺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2)

钠及其化合物(2) 核心知识点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CO-2 3 +2H+===CO2↑+ H2O HCO- 3 +H+===H2O+CO2↑ 与NaOH反应(离子方程 式) 不反应HCO - 3 +OH-===CO-2 3 +H2O 与足量Ca(OH)2反应(离 子方程式) Ca2++CO-2 3 ===CaCO3↓ Ca2++OH-+HCO- 3 ===CaCO3↓ +H2O 与BaCl2反应(离子方程式) CO-2 3 +Ba2+=== BaCO3↓ 不反应与CO2反应 (离子方程式) CO-2 3 +CO2+ H2O===2HCO- 3 不反应 热稳定性(化学方程式)较稳定 2NaHCO3===== △ Na2CO3+CO2↑+ H2O 相互转化Na2CO3NaHCO3 2. Na2CO3、NaHCO3的鉴别 (1)利用热稳定性不同 (2)利用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不同(相同条件下) (3)利用阴离子不同 (4)利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 3. Na2CO3的工业制备——侯氏制碱法 (1)制备原理 把二氧化碳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过滤

得到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Cl +NH 3+CO 2+H 2O===NaHCO 3↓+NH 4Cl ;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 4. Na 2CO 3、NaHCO 3的用途 (1)Na 2CO 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食品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NaHCO 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核心知识点二: 1. 焰色反应 (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 铂丝无色 待测物 观察火焰颜色 铂丝 无 色。 洗:用稀盐酸洗铂丝 烧:将用盐酸洗过的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目的是除去铂丝上的杂质。 蘸:用灼烧合格的铂丝蘸取硫酸钠溶液。 灼:将沾在铂丝上的物质在火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的颜色。 洗:再用盐酸洗净铂丝(或铁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铜元素:绿色。 (4)注意事项 ①焰色反应实验要求灯焰的颜色浅,如用酒精灯,则要使用外焰,因为焰心的颜色偏黄 ②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最好用铂丝,也可以用钨丝、镍铬丝(电炉丝)等来代替,每次使用金属丝时,必须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以免干扰对颜色的观察。 ③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洗净,不能用稀硫酸洗涤,因为金属氯化物灼烧时易气化而挥发,而硫酸盐的熔沸点较高,难以挥发,会对后一个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 ④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因为钾中常混有Na 的杂质,蓝色钴玻璃可滤去钠的黄光所造成的干扰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作者:————————————————————————————————日期: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青岛一中高一化学集备组 2015.4 【本章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平常都能看到、听到的、用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 ?? ? ?? ?? ????? ???? ??蛋白质油脂糖类乙酸乙醇烃的衍生物苯乙烯甲烷烃有机化合物、、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指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及方式,正确书写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学建议】 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和负担。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实际生活之中。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试题(含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班别 姓名 考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 下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 A B C D 2.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 A .圆锥 B .正四棱锥 C .正三棱锥 D .正三棱台 3.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V 1和V 2,则V 1:V 2=( ) A. 1:3 B. 1:1 C. 2:1 D. 3:1 4.过圆锥的高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它们把圆锥侧面分成的三部分的面积之比为( ) A.1:2:3 B.1:3:5 C.1:2:4 D.1:3:9 5.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3 B. 32 C. 33 D. 34 6.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A.8:27 B. 2:3 C.4:9 D. 2:9 7.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cm ),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为:( ) 俯视图 主视图 侧视图 A.24πcm 2,12πcm 3 B.15πcm 2,12πcm 3 C.24πcm 2,36πcm 3 D.以上都不正确 8.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对应的角仍然相等 ②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然相等 ③平行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然平行 ④线段的中点在直观图中仍然是线段的中点 A .1 B .2 C .3 D .4 9.正方体的内切球和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 A . B .2 C .2: D .3

10.将一圆形纸片沿半径剪开为两个扇形,其圆心角之比为3∶4. 再将它们卷成两个圆锥侧面,则两圆锥的高之比为( ) A .3∶4 B .9∶16 C .27∶64 D .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一个棱柱至少有 _____个面,面数最少的一个棱锥有 ________个顶点,顶点最少的一 个棱台有 ________条侧棱。 12.图(1)为长方体积木块堆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此几何体共由________块木块堆成; 图(2)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实物为_____________。 13.已知一个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2、3、6,这个 长方体的对角线 长是________;若长方体的共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3,5,15,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 14.圆台的较小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2,一条母线和底面的一条半径有交点且成 60角,则 圆台的侧面积为____________。 15.(1)等体积的球和正方体,它们的表面积的大小关系是S 球___S 正方体; (2)一个直径为32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放入一个铁球,球全部没入水中后,水面升高9厘米则此球的半径为_________厘米. 三、解答题:(共70分) 16.(12分)画出下列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图②中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 ① ② 图(1) 图(2)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测试题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主备教师备课组长年级组长 化学周测试题1.下列物质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碱的物质() A. Na 2CO 3 B. Cu(OH) 2 C .CH 3 CH 2 OH D. Cu(OH) 2 CO 3 2.纳米材料是由纳米粒子(粒子直径 1 nm ~100nm)所组成的材料,它具有奇特的光、热、声、电、磁、力学和化学活泼性等理化性质.下列分散系中不含纳米粒子的是() A、血液B、豆浆 C、无尘无雾含水蒸气的空气D、一定量饱和NaCl(aq)滴入酒精中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淀粉胶体中混有的氯化钠溶液除去 B. 制备Fe(OH) 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 3 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 色 C. 一束平行光线射人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 3悬浊液>Fe(OH)胶体> FeCl 3 溶液 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级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没有 5.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体做布朗运动 C.胶体带正电荷 D。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 6.有一句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下列有关其中的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雾是溶液,能永久的在空气中稳定的存在 B.雾是胶体,一段时间内能稳定存在 C.雾是乳浊液,不能稳定存在 D.雾是悬浊液,在空气中能沉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