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学习目标:

地理实践力:小组分工明确,又能与组员密切配合、协作;尝试组织、设计与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期间能进行细微地观察和调查,获取、处理和分析信息,并得出结论。

区域认知:联系中国水土流失概况,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水土流失的概念;学会运用材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综合思维:运用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思维,结合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

人地协调观: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难点) 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其的反馈,自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家国情怀:了解家乡的发展过程、特色地域文化,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

二、教学过程:

(一).必备知识感知(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区域可持续发展

①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

①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②我国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①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致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4.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对黄土高原人为的破坏。

(二).地理实践力小组合作探究(重难问题解惑,学科素养形成)

〖探究点1〗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材料一自2018年7月3日起,黄河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进行调水调沙,是小浪底最壮观的时刻,黄白交织的激流从洞群中喷涌而出,掀起排排巨浪。(见下图)

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跳水调水调沙

材料二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

[思考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提示: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等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问题2 (综合思维)小浪底泄洪,黄白交织水流的成因是什么?

提示:小浪底水库接纳黄河中游来水,泥沙含量大。

问题3 (人地协调)小浪底为什么进行调水调沙?

提示:①为雨季蓄洪腾空库容;②利用人造洪峰冲淤,降低库底和下游河床高度,利于防洪。

[归纳总结]

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具体分析如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其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也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探究点2〗水土流失的治理

材料一下表是黄河入海口利津水文站1950年到2009年水文资料统计图。

黄河利津站多年平均来水来沙量统计表

红色革命圣地延安这些留在人们脑海里的记忆正在被满眼的绿色颠覆。从“兄妹开荒”到“兄妹造林”,革命圣地延安正在转变生产方式,全民动员在黄土高原上打造绿色新城推动绿色产业。

[思考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黄河利津站入海泥沙主要来源于哪个地区?

提示: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问题2 (人地协调)黄河利津站入海泥沙有什么变化趋势?试分析原因。提示:减少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问题3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二,列举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提示: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筑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③农业技术措施——沟垄种植,草粮间作、轮作等。

[归纳总结]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三).综合思维建模,应用能力提升。

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课堂小结:

(四).当堂达标。(基础知识考查,关键能力培养)

题组1 水土流失的原因

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1.C 2.A[江西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作用强。“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水土流失(水蚀作用);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加剧了土壤侵蚀。 ]

题组2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下图示意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③②①B.②①③

C.①②③D.②③①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

3.D 4.B[第3题,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黄土高原的成因及产生的危害可分析回答。第4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影响内河航运。] 题组3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5~6题。

5.两地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是( )

A.土地的沙漠化B.水资源缺乏

C.水土流失严重D.沙尘暴盛行

6.针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中,生态环境效益最好的是( )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营造速生薪炭林

C.进行炉灶革新技术

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5.C 6.B[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左图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右图区域位于江南丘陵,都属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两地因地形、土壤、降水,人类开发破坏植被等原因,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针对水土流失问题,人类所能做的就是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因为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所以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中,生态效益最好的是营造速生薪炭林。]

(完整版)河道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为确保“溪流域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一期A标段”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做到优质、文明、安全、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特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用以竞标和中标后指导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并指导施工过程管理。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由工程招标文件、施工图、现场勘察等结合本公司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施工队伍、机械设备及物质供应等综合能力具体情况编制而成。 一、编制依据 1.东溪流域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一期A标段招标文件。 2. 东溪流域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一期A标段施工图设计文件。 3. 东溪流域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一期A标段施工招标评标定标方法。 4. 东溪流域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一期A标段工程量清单。 5. 我司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历年来我司承建过的同类型同规格的工 程施工经验与管理水平。 6. 国家、水利部、建设部、福建省、厦门市现行的有效的标准、规范。 (1)《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 (3)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 (4)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 (5)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 (6)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1998) (7)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DL5162-2002) (8) 《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SL239-1999)

(9) 《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0)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 (11) 《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 (12)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2001) (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14) 《公路桥涵施工规范》(JTJ041-2004) (15) 设计文件明确的规范及图集, (16) 其它相应规范。 二、编制原则 1、遵守招标文件条款的原则。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图表时,严格按招标文件规定编制。 2、遵循设计和规范、验评标准的原则。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编写按设计要求,并执行现行规范和验收标准,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业主的要求。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本合同工程重点、难点,结合我司的实际施工经验,做到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施工,保质、保量、保期、保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 4、加强施工全过程严格管理的原则。在各道工序施工中,严格执行监理工程师的指令,密切配合,严格管理。 5、加强专业化作业和综合管理的原则。在施工组织方面充分发挥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施工队伍的优势,采取综合管理手段,做到合理调配。 三、编制范围 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范围为东溪流域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一期A标段范围内的建筑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桥梁工程、水力翻板闸工程、跌水工程,排涝闸、涵管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1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 5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 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部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学科组高二政史地(地理)主备人毕钰执教人毕钰 课时第 23 课时课型复习时间2012年课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2、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说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设想重点: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难点: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教法学法指导: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哪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设问引发思考】: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危害) 【思考】1、水土流失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带走了水分和养分(腐殖质、氮、磷、钾),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耕地支离破碎,最后只得废耕,还会造成滑坡等自然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加剧。 【思考】2.泥沙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淤积江河湖库,(在下游形成地上河); 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小结】: 1、水土流失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详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详案

§3.1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导入] 同学们先看一段新闻视频。(中国水土流失现状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带来的巨大危害。正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而黄土高原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本节课我们就以黄土高原为例一起探究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学会分析水土 流失的成因。 2.通过探究实验感悟植被、降水强度及土壤疏密程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 高动手及观察能力。 3.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承转]早在初中同学们就已经学习过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本节我们再结合高中知识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位置有何特殊性? 2、黄土高原的成因,土质有何特征? 3、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降水有何特点? 4、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率如何? [承转]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千百年来,水土不断地流失到底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板书] 危害 水土流失 [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在每年要流失表土层1厘米以上,在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

材料二据统计山西省在1464年~1949年的486年中,共发生旱灾284次,平均不到2年一次。陕西省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平均约2.5年一次。此外水土从坡面流失后,洪水泥沙即进入河流干、支流,可引发洪涝灾害。 材料三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吨,其中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道年均抬高约10厘米,久之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生思考回答] 根据材料一得知(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根据材料二得知(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根据材料三得知(3)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承转]“地上悬河”到底有多悬呢? 展示图片:“地上河”示意图和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 [承转]水土流失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危害,要想减轻危害,就要先探究它的成因。 [板书] 对当地 危害对下游 水土流失 成因 [承转]南宋诗人陆游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我们就一起做实验探究它的成因。 [温馨提示] 1.实验分工:第1大组—实验探究一 第2大组—实验探究二 第3大组—实验探究三 2.实验步骤: 先明确实验过程,然后按要求操作,操作时注意观察比较,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四节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所学到的黄土高原的基础知识 打铃,上课 师:上一节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怎样的地貌类型呢? 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川。。。 师:这些地貌是怎样不断变化多呢? 生:水土流失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请大 家迅速的翻到课本27 页,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本节课的框题。 师生共同确认框题。 【会诊目标】: 师:这节课我想请大家来一次对黄土高原的会诊,来诊断一下黄土高原怎么了?并请大家给出 合理的诊断对策。让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会诊目标。请一位同学大声的为大家读一下。 生:大声朗读 师:好,声音非常洪亮,希望这节课同学们的回答问题都很精彩。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 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尝试会诊】: 请大家自学课本27-31 页,根据学案,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来,稍后展示。(5 分钟) 【交流展示】: 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自学之后的成果吧 生:黄土高原的四种地貌类型。 师:这四种地貌类型是怎么变化的呢?主要的生态问题是什么呢? 生:流水侵蚀,水土流失 师:同学们的归纳能力太强了。流水侵蚀是怎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呢?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播放视频: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带来的结果 生:看视频,感知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损失。

师:同学们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太强了,老师不得不为大家树个大母指。从视频中我们深深的感知到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损失。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合作会诊】 师:这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猜想:请大家看图思考1.A、B、C、D 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是?为什么?2.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生:最严重的是B,最轻的是C。 生生:(学生上台指图)各抒己见 师:总结同学生各抒己见的结果:坡度、降水、植被、土质。 师:同学生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因素影响了水土流失呢 (生生说,教师板书影响因素)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都属于什么大的因素呢? 生:自然因素 师:非常好,看得很准确。 师:请大家来观看视频: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下产生的后果。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还有别的吗? 生:有,还有人文因素 师:能具体些吗? 生:人多地少、各种活动破坏地表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来看一下人文因素下带来的水土流失。(播放视频) 【会诊结果】 师:现在我们把大家会诊的结果总结出来(屏幕总结展示) 师:面对我们会诊出来的结果,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呢?请大家献计献策 生:献计献策,各显神通。 【合作探究】 师: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点点友情提示:1、展示要求:“我”字当头,如:“我认为”、“我们组认为”等。2、语言清晰、洪亮 探究:借助图文资料—— 1、A、B、C 三处治理措施有何不同? 2. 为何A 处可以发展耕地(建梯田),而B 处不可以?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 二、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 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 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 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 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 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 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 自然灾害。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四、水土保持 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学生:旱涝灾害。 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河道治理施工组织设计99460

六、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三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五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六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第七章工程进度与措施 第八章资源配置计划 第九章项目管理机构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 编制总说明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一期河道治理项目工程施工标段21的投标。我公司完全接受本工程招标文件提出的有关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及保修期的各项要求,并落实各项方案和措施,与本工程建设单位、设计院、监理公司共同协作建设本工程的施工,为本工程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做出我们应有的一份贡献。 收到招标文件后,我公司立即组织各方面的管理及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研究了招标文件、有关设计图纸资料,并多次对现场进行踏勘。分析了各种影响施工的因素。在积极响应招标文件各项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我公司的施工经验,认真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力争做到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利于操作;施工方案组织严谨、管理科学。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保证以高质量、如期完成本工程招标文件规定的工程范围内的任务。 如果我公司有幸中标,一定全力以赴,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和施工现场总体规划布置。我们将充分发挥我公司在河道整治工程等方面的施工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实施项目管理,通过对劳动力、设备、材料、资金、技术、方法和信息的优化处置,实现工期、质量、安全文明及社会信誉的预期目标。 我们完全接受招标文件提出的质量和技术要求,并按国家、行业规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标准进行施工。本工程质量确保达到合格且满足设计及使用功能。 我们将本着质量控制标准高于验收标准的原则,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并服从监理工程师及建设单位代表的各项具体要求。在本工程的施工中实行质量目标管理体系,质量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我公司将严格按照有关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规定组织施工,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245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考点搜索】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本节在前一课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即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图3.6 “南小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 该图以南小沟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图中可以看出宽阔的塬面上,条田纵横;坡上梯田环绕;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有沟边埂,起固沟的作用。 【学习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能力。 2、讨论法:讨论时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的综合。例如把历史上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易及历史战争等知识运用到讨论

中,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二、水土流失的形成 1、自然因素 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 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①植被的破坏: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轮荒耕作制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概述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线长面广,土石方挖填量大,增加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对公路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根据同源高速公路路基桥隧工程建设特点,提出公路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从大同—浑源段工程第四合同段起点里程桩号为K21+000,终点桩号为K24+100,全线长3.1KM 目前正在进行施工。 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根据水土保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确定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总体目标为: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积极合理地配置各种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将因公路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表2-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2.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特点和各施工区水土流失类型和强度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1)主体工程区 主体工程主要由路基区、桥涵区和隧道区组成,因此主体工程水土流失又分为路基区、 桥涵区和隧道区进行重点防治。 (2)临建区 主要为生活区、仓库、预制场、拌和场等。临建工程需要清理地表,平整场地,扰动地表面积大,改变原来的土壤结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加以防治。 (3)施工道路区 主要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做好临时拦挡防护措施和开挖要求,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复耕和造林,恢复植被。 (4)弃渣场区 全线拟设弃渣场,根据水土流失预测,弃渣场水土流失占5%。 由于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容易被有关单位忽视治理而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环境景观,应重点加以防治。 2.3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挖和填筑边坡的工程护坡、截排水沟以及施工道路的排水沟,弃渣场的挡渣墙、截排水沟等;植物工程措

高中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 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共案)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标要求】 1.了解该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其所产生的危害。 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3.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考点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分组讨论,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重点】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整治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播放一首陕北民歌,展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入新课。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判读图3-1-2) (1)、位置和范围 (2)、地貌和水土流失面积 2.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2)、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地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 (2)、土质易遭侵蚀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4)、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1)、人地矛盾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3)、植被破坏 (4)、黄土高原生态恶化示意图 第二课时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 (1)、固沟工程 (2)、护坡工程 (3)、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 (1)、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轮作套种(2)、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科学施肥 3.生物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 (2)、乔、灌、草结合 4.“三结合”原则 (1)、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2)、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河道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编制说明 第三章施工组织及部署 第四章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第五章工期承诺及保证措施 第六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七章冬雨季施工措施 第八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九章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管理体系与措施第十章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措施 第十一章降低成本措施 第十二章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简介 1、项目名称:五寨县清涟河河道水面工程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忻州市五寨县清涟河 3、计划工期:3个月 7、质量要求:达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与评定规程》(SL176-2007) 合格标准 第二章编制说明 第一节编制依据 1、根据永五寨县清涟河河道水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 2、现场踏堪的实际情况。 3、国家现行有关工程施工和验收的标准、规范、规程、图集。 4、现行的施工和验收规范、规程、标准和关于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文件、图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5、我公司自身的技术力量、机械装备情况及各项企业管理制度。 第二节编制范围及内容 1、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严格按照工程招标范围和招标文件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质量策划后编制的。 2、我公司为能接到本工程的公开招标,倍感荣幸,但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所以在接到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后,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招标文件和图纸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反复阅看,召开了投标预备会,针对本工程的重、难点进行研究,方案论证对比,力求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合理、详尽,具有很强的可针对性和操作性。 3、我公司在现场进行踏勘实测实量后,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对场地、周边环境、地形地貌、施工供水、排水、供电情况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第1课时微课教学设计

读黄土高原位置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设计意图:研究区域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定位,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培养学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为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做铺垫。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开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每年经陕县的下泄泥沙约90%来自黄土高原,随着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3000余万吨。泥沙在黄河下游地区流速下降,大量沉积,形成“地上悬河”,历史上造成无数次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图为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 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3. 水土流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补充完整框架图。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的展示,让学生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框架图来展示该第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三)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阅读下列实验过程,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1: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 (1)地面坡度,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2: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2)降水强度,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3: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规律是什么? (3)土质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实验4: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 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 (4)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越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四)水土流失的成因 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教学设计概要

《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毛梅6119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分布、原因。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德育目标: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地区分布。 2.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尖锐的人地矛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 四、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级的重点、热点问题——环境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问环境问题,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指出)我们今天给同学们讲述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1 第六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点题并板书]] [学生阅读前言,教师引导总结一、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蚀、风蚀)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二、水土流失的现状:。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5(1)面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有180 )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2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山坡平原A组 2 图图1 ) 松土岩石()

( 山坡山坡B组 4 图图3 山坡山坡C组 6 图 5 图 大雨小雨 D组山坡山坡8 7 图图(组织学生讨论)请问每组图中,哪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略 2 (教师总结)同学说的有一定的见解,但不够完整,准确。下面先让看1、2两图,来学习这个问题。 A组:1、2两图中地形上存在差别。2图是山地,坡度较大,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 B组:(提问)再看3、4图,同样是山地,但地表性质不同,3图为岩石,4图为松土,哪里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什么? (答)岩石与松土区别在于,岩石质地坚硬,松土破碎。所以水土流失与地表物质的性质有关,松散的、破碎的地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条件。 C组:再看5、6图相比,6图的植被条件好,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植被可减小降雨时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使地表径流量减小,流速减缓。此外,植物的跟系还具有蓄水源、固定土壤的作用。D组:(提问)再来看最后一幅图,降水情况不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分析呢?答:8图降水强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降水强,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侵蚀、搬运作用强烈。 【电脑显示】 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如下: 1、从地形上看,山地、高原易起水土流失。 2、从地表性质看,疏松、破碎的地表易引起水土流失。 3、从降水强度看,降水强度大,易起水土流失。 4、从植被状况看,植被覆盖越少,越易起水土流失。 (过渡)我们讨论了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那么还有那些人为因素呢? 【电脑显示】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相关图片 (学生总结)略 【电脑显示】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如下: 1、人为破坏植被。如:滥砍、滥伐、过渡放牧等。 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滥垦、开矿、修路等。 【教师总结】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分析相关问题的钥匙,请注意理解应用。 (提问)对比分析我国的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西欧平原的水土流失较小的原因。

河道整治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根据xx闸下港道整治应急治理土方工程的现场踏勘,施工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并结合认真阅读和充分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们有实足的把握按照施工方案保证能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以合理的工程造价和优质的安全文明施工为原则,特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立足于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施工,重点工序重点安排,特殊部位特殊考虑,并结合工期和工程实际进行统筹,尽量做到现场布臵合理,方案切合实际、施工组织科学,以便为优质高效安全的完成该工程奠定基础。 一、工程说明 (一)工程概况 xx闸下港道整治应急工程位于xx上,工程内容包括开挖xx闸下6.36公里港道并填筑两侧堤防,在港道末端建临时挡潮坝;疏浚xx 闸上新建河2公里、垦荒中心河6.5公里;拆建、新建xx闸上游北岸封闭建筑物28座。 计划总工期:2008年2月12日~2008年5月20日,其中在4月20日前完成河道开挖土方80%以上。 质量要求:合格。 (二)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1)水文气象

海之滨黄海,故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温和湿润,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全年约6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060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63mm,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300mm以上。 (2)工程地质 本工程主要开挖层为第(1-1)、(1-2)、(3-1)、(3-2)、(3-3)层,第(3-4)、(3-5)层多处在河道开挖线以内。 各地基层条件分述如下; 第(1-1)层:堆填土,成分以轻粉质壤土为主,松散状态,不均匀,工程性质差。 第(1-2)层:轻(重)粉质壤土,稍密状态,局部夹砂壤土及淤泥质粉质黏土,不均匀,港道部位缺失此层,水稳性一般,工程性质及抗冲刷能力较差。 第(3-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局部为淤泥质壤土)处于流塑状态,轻粉质壤土(多呈团块状)处于稍密状态,欠均匀,具触变性、流变性及抗冲刷能力差等特点,工程性质差,厚度变化大,为港道整治的主要开挖层。 第(3-2)层:重粉质砂壤土,稍密状态,易液化,欠均匀,水稳性差,抗冲刷能力差,工程性质一般。 第(3-3)层:重(轻)粉质砂壤土处稍密状态,粉砂(多呈团块状)处于松散状态,易液化,不均匀,水稳性差,抗冲刷能力差,工程性质较差。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 失预防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建设项目,同时,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了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以及造成的危害,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合理使用水土资源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新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面积的原状地貌遭到了扰动、大量林地遭到破坏。同时,在建设项目中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率,并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人类在从事各种资源生产和生产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壤表层或地下岩层、排放固体弃渣等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一般的水土流失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人为活动有很大的联系。 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 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有两方面的原因:1.通过开挖、占压土地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功能的丧失。2.通过改变项目取得自然条件加速水土流失。

1.1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损失 生产建设项目通常将富含有机质的表土层甚至整个土壤层剥离,造成了原始地表土壤的位移和土地生产离得下降,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几乎所有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现象,尤以采矿中的露天采矿最为严重。露天采矿必须首先剥离矿体上覆盖的土壤及岩层,暴露出岩层,再实施采矿,因而矿体上覆盖的表土与岩层的分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剥离的表土及岩石的堆积也可能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策源地,造成弃渣的水土流失。 1.2 毁坏水土保持设施,削减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生产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永久性或临时性征占土地,损坏大量水土保持设施,并且损坏具有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湿地、水域等,削弱了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带的水土保持功能,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3 破坏地表植被,降低地表抗蚀力 地表植被可以显著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溅蚀作用。同时植被冠层可以截留一部分降雨,延长径流形成的时间,保护土壤,此外,植被可以减缓径流流速,减少沟间侵蚀。植物根系具有固持土壤的作用,增加土壤的抗冲性和抗蚀力。生产建设项目清除了地表被覆,降低植被覆盖度,造成土地裸露,为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将直接遭受雨水的击打、剥蚀、搬离。同时植被盖度的下降,容易诱发严重的风力侵蚀。生产建设项目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了土壤成分,影响土壤的透水性、抗蚀力、抗冲性等,减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000 【主题名称】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选题意图】水土流失是自然灾害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主要考察内容之一。对于它的概念、影响因素,教材的讲述较为抽象、繁琐,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选题试图通过对比试验的微课程,帮助同学们认识水土流失,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完成难点突破。 【内容来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适用对象】高二上学期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水土流失。 2.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3.通过此课程,同学们能意识到植被保护的重要性,确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用途】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提前录制实验微课程。 1.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借助微课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将个人答案及时传送给教师。 2.课上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在微课帮助下,对疑难问题实施集中突破。 【知识类型】推理演算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 【预计时间】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用1分钟的时间导入水土流失:选择水土流失背景图片,加上音乐和配音讲解,让同学们对水土流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提出设问:什么是水土流失?能否列举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背景音乐、解说词,让同学们首先对水土流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6分钟观察、操作实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自然因素。请同学们体验实验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第一组实验,将土壤、草皮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在相同的高度淋下,比较两个托盘水量与泥沙量。 第二组实验,将土壤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淋至木板上。一种喷水流量大,速度快;另一种喷水流量小,速度慢。比较两个托盘的水量与泥沙量。 第三组实验,将土壤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将条形木板倾斜度调至不同,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在相同的高度淋下,比较两个托盘的水量与泥沙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对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产生理性的认识,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分钟完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几种主要自然因素:植被、降水强度、地形。还可以为大家补充其他因素,如土壤构成等。得出的结论为:区域植被稀疏、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目标,领悟树立正确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亮点】 1.借助生动的课堂实验、有趣的实验过程展开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

河道景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施工布置及平面布置图 (2) 第二章施工方案及主要技术措施 (10) 第三章施工工期﹑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19) 第四章施工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质量 (23) 第五章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措施 (34) 第六章施工过程中扬尘控制措施 (39) 第七章主要机具使用计划及劳动力计划安排 (40) 第八章项目经理情况 (48) 第九章辅助资料表 (50)

第一章施工布置及平面布置图 1.1工程概况及特点 1.1.1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市×××区××河生态治理一期景观工程(Ⅰ标 段) 建设地点:××市××区××河 建设单位:××市××区××河生态治理公司 设计单位:杭州×××有限公司 建设规模:全长1500m 我标段施工范围:马道工程、亲水平台工程、码头工程、部分土方及绿化工程。(图纸范围L1-L7溢流堰以东) 1.1.2施工条件 施工用水用电情况 施工用水、用电:由建设单位提供的电源点和水源点引出。 施工用电采用电杆由电源点架设到施工现场,施工用水采用镀锌管由水源地点,埋地接到施工现场。 1.1.3工程特点 (1)施工环境:施工场地比较复杂,场地交通比较方便,施工要注意 各工序衔接合理,并积极与其他有关单位及甲方、监理协调关系。 (2)工期:2006年3月2日—2006年4月30日,为了更快地完成本工程,我公司本着以优秀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施工技术,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来圆满完成此工程。 (3)搞好当地群众关系,确保施工正常进行,保证安全文明生产,不 干扰施工,现场保证安全文明施工仍是本工程的关键。

(4)道路沿线可能有各种隐蔽管道,施工时应注意管线的保护工作,并注意各种管线的安全。 (5)本工程工程量大,工期较短,必须制定有力的工期保证措施,以确保在要求工期内优质完工。 1.1.4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1)××市××区××河生态治理一期景观工程(Ⅰ标段)招标文件; (2)杭州浙大佳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文件; (3)国家、省、市有关规定; (4)我公司机械、人员、技术的情况和资源的调配能力; (5)我公司对施工各工种工序有关规定及操作标准、质量控制手册; (6)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工程有关资料; (7)现场实地踏勘了解的情况。 1.2施工部署 1.2.1施工组织准备 本标段工程施工管理将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原则,依托我单位管理力量和后勤人员为本项目服务,并抽调技术骨干组成“高效、精干”的项目部,项目部下设:工程部、后勤部等部门,为充分调动全单位力量及时优质地为本项目部服务,由公司负责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公司所属后勤生产部门组成后勤部,充分发挥本单位的人力、机械和资金等优势为本项目服务。 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1) 具体机构详见施工组织机构(见附图1)。 1.2.2施工管理目标 (1)质量目标:工程施工达到优良工程标准。 (2)工期目标:本月内完成施工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