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医——筋膜学笔记

科学中医——筋膜学笔记
科学中医——筋膜学笔记

一、筋膜学课程总论

1.1解破学在医学中的位置

解剖学是基础的基础,

恩格斯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钟南山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

钟世镇大爱无疆,无语体师

为什么说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

1.2解剖学的学科特点

把解剖学比喻为大楼的根基,不动,解剖学已经研究到底了,山穷水尽了,动,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柳暗花明又一村

除医学之外,学习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到解剖学?

1.3筋膜学研究对中医复兴的意义

筋膜学和中医解剖学的关系?

现代医学学科的构成

由上至下,呈金字塔

临床

诊断

免疫学

病理学

组织学

解剖学

中医的经络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任脉督脉?可以从筋膜学角度去解答,可以提出一个全新的框架

二、东西方医学的发展史

2.1东西方对人类起源的比较

筋膜学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人体—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向古人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医学

让中医复兴

人从哪里来

第一个比较,和古代人的认识作比较西方:圣经:人是上帝创造东方:人是道中来老子道德经人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东方古代说的比较贴切,人从自然来地球先出现无机物,再到有机物,再到生命物质,生命现象,一直到生命的出现,以细胞为代表的生命的出现,单细胞,双细胞,多细胞生物球形生物(单胚层生物),两胚层生物,三胚层生物,人是三胚层生物,东方古人对人起源的认识比较接近我们现代的科学研究

物种起源的重大历史和科学意义?

2.2东西方对生与死的认识

人到哪去?

西方:人死了到天堂,上帝负担是不是重了点?评判标准是什么?

东方:道主导一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佛学:人死了人的灵魂脱离肉体进入六道轮回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你怎么看中国人没有信仰?

2.3东西方医学模式的比较

西方十三世纪以前生病了就找神父,祈求上帝原谅,理发师,放血治疗,文艺复兴前,医学是一种宗教临床模式,文艺复兴刚开始很艰难,300年才完成全面的文艺复兴,欧洲才进入现代欧洲。达尔文从根本上从人的起源上推翻宗教临床模式,达尔文奠定现代医学的生物基础,学科基础,达尔文进化论打破人和动物的界限,是动物的实验能够应用到人的身上,

东方医学史日本汉医韩国韩医实际为易医三大著作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中医只关注寿命和健康问题,从时间上去观察人,

达尔文从功能结构去关注人

西方医学发展史宗教临床模式建立在宗教和临床之上

东方医学发展史哲学临床模式建立在哲学和临床之上五行阴阳

科学医学模式由上至下,呈金字塔

临床

诊断

免疫学

病理学

组织学

解剖学

哲学模式缺乏精准性和科学性,将来要发展哲学科学模式,与西方医学进行互补,三维的医学的模式:功能结构时间

你认为中西医产生“对立”的原因是什么?

三、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3.1从两维到三维解剖学研究

从个体对解剖的认识,局部解剖学十个大局部,观察维度----结构由浅到深—毗邻构造—十大局部

系统解剖学观察角度---功能细胞—组织—器官九大系统

以上是两维模式,建立在这两维模式基础上就形成了医院临床的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功能(系统解剖学)---内科结构(局部解剖学)---外科

人体由是一个有筋膜构成的支架,被该支架包绕和支撑的各种功能细胞,人的两部分X轴功能

Y轴结构

Z轴筋膜寿命

两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维持人的生存时间(寿命),他研究角度基于生命过程中的时间轴。与前两者叠加就构成了人体解剖学的研究的三维模式

筋膜学名词和分类

筋膜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解剖学结构(镜下),肉眼看即为筋膜

分类传统广义和狭义来源于中胚层结缔组织的

现在科学的分类根据结缔组织的分化程度分类

未分化结缔组织只有两类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本课程研究的范围)

筋膜学是筋膜解剖学,病理学,治疗学

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3.2两系统理论的提出过程

经络和穴位研究,经络和穴位都和结缔组织有密切联系,数字人技术2000年科罗拉多

大学,人通过高精度切削,形成数据集,中国2001年讨论,863计划,中国人一号,二号,应用:对筋膜学进行重建,70多经络,2000多穴位,,全身筋膜支架重建,用发育生物学,从高等生物到低等生物去追踪,从单胚层生物(很少),海胆的胚囊期,球形生物,外面是功能系统,外部是支持系统,比喻成花盆系统和植物功能。水母是两胚层生物,水母的生命周期很短,单胚层生物凹进去的细胞里面那层交内胚层,

西医两败俱伤肿瘤治疗化疗

中医活血化瘀派心脏病胃病都活血化瘀,

动态模型点燃的蜡烛两系统理论火苗是功能系统,蜡烛是支持和储备系统

灯捻是脊柱,

人体功能的理论公式

E=A(功能)/B(支持和储备)

(人体)

什么是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3.3从两系统理论看中西医

功能系统是阳,系统理论是阴

什么是经络?定生死,主命门,治百病

由未分化的结缔组织形成的筋膜支架就是人体的经络,筋膜支架完全具备筋膜的内涵任脉督脉

任脉内脏的背膜和它的背膜,任脉受双重神经支配,有交感神经(促进细胞分化)和副交感神经(促进干细胞增殖)是任脉的最大特点,内脏的神经支配,躯体的神经支配,督脉遍布着躯体和四肢,筋肉和关节周边的筋膜,

任脉通(内脏筋膜)

自身调理4步骤

1副交感四种神经从上至下的兴奋(动眼旁核、上下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骶核)

2.从下而上的内脏器官随深呼吸牵拉

督脉只有交感神经没有副交感神经

近于人的体表上,人体的外力作用就很容易作用到督脉的筋膜上,以外部刺激为主,深部按摩,皮部皮下乳头层的血管很丰富,比较活跃,用拍打揉搓,刮痧进行刺激

感冒刮痧效果好

思考:中西医的优缺点?

四、中医的核心理论和精髓,

4.1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实症热症属阳,虚症寒症为阴

阴阳是乾坤之道,朗朗乾坤—男女

金清洁收敛收敛

木生发舒达开枝散叶激发斗气木鼓打鼓

水寒凉滋润

火炎热向上

土长养化育

人法天天人合一学习自然的力量人和自然要统一

饮食按自然界变化规律

西瓜性寒凉

日升而作日落而息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

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病因辩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治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依据五行的主要的中医核心理论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滑脉如珠走盘

在我们生活中如何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4.2千古之谜—中医经络

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的最重要的一个通道

人体功能总的调控系统

人体针灸,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

中医经络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361个标准穴位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用现代化语言阐述其基础理论

1956年经络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1963年朝鲜金凤汉找到经络和穴位的实体,并发现“风汉式小体和凤汉管”等结构,不能重复,自尽

经络敏感人日本人长滨善夫发现

同位素跟踪进行经络研究是法国科学家

第一个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的是匈牙利科学家

影响经络研究发展的原因1经络的物质基础研究与功能研究脱节

2经络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

思考题:你知道的中医经络和穴位有哪些?

4.3四季十二时辰养生人体九种体质辩证论治

四季春天生发肝脏旺盛

夏天养长心脏

秋天收养

冬天养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天有四季早上春中午夏傍晚秋晚上冬天

一身有四季青少儿春青年夏壮年秋老年冬天

十二时辰养生天干地支六十甲子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对应十二脏腑

子胆经23:00-1:00 一天最黑暗

丑1:00-3:00肝经

寅3:00-5:00肺经老人心脑血管病

卯5:00-7:00大肠经

辰7:00-9:00 胃经

巳9:00-11:00脾经

午11:00-13:00心经

未13:00-15:00小肠经吸收

申15:00-17:00膀胱经学习时间效率最高

酉17:00-19:00肾经

戌19:00-21:00心包经主喜乐要娱乐放松

亥21:00-23:00三焦经五脏六腑的筋膜

人体九种体质辩证论治

平和体质身体好,

气虚体质出虚汗,呼吸短促,易得感冒,免疫低

温热体质面部光亮,口臭,湿热

阴虚体质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心烦易怒,大便干结

气郁体质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平素性情易燥易怒,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无缘无故叹气

阳虚体质手脚发凉,体倦嗜卧,畏寒肢冷

痰湿体质体型肥胖,腹部肥满,皮肤出油多,汗多,易疲倦

血瘀体质皮肤常干燥粗糙,常出现疼痛,易烦躁,健忘,性格急躁

特禀体质过敏体质常见哮喘,风团,咽痒,喷嚏,

一年四季你最喜欢那个季节?

人体九种体质辩证论治

五、中医和西医之争

5.1中西医发展的历史变革

西医等同于现代医学,但是其实有区别

西医借助先进设备或者实验,起源于古希腊,奠基于希波克拉底,1543年意大利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

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8世纪,莫干尼建立病理解剖学

19世纪中,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19世纪下半夜,巴斯德发现发酵和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9世纪雷奈克发明听诊器

19世纪中叶以后,无菌法在治疗疾病上的应用

19世纪末成功合成阿司匹林

1972年,第一台ct诞生

1973年,核磁共振应用于临床

中医的历史发展沿革

5.2中西医各自优劣

西医

以解剖学实证为基础,研究人体患病的状况

以现代物理生物化学知识,解读认知人体内的种种现象

以消除致病因素,比如病毒,细菌及各种生化伤害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西医优点:展示了知识

都能实证得到了支持

西医的缺点:

不能明确显示现有生理指标异常的疾病,对一些虽能显示生理指标异常,但不明白产生原因的疾病,无法治愈

比如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无法治愈

中西医学科特点

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理论实践技能相结合,运用哲学为指导思想,唯物辩证法为手段,阴阳理论为总纲,来研究人体和自然之间的万事万象,其演变规律,运用自然物质来调整人体阴阳的一门科学

西医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以高科技检查手段,以生化检验为辅助,以化学治疗,外科手术为治疗原则的一门科学

中医治疗的特点:

源于自然,取材于自然的天然物质为药材,然后把他们作用于机体,其安全的治疗作用远远低于其毒副作用

西医治疗特点:

来源于高科技,药物取自化学合成,作用于机体治疗的毒副作用也很大

中医治疗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很专长和效果,风湿,脊柱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疾病

西医治疗重症,危证,急症最拿手

休克,大出血外科缝合,骨折,急腹症,猝死,脑血管意外,心衰的抢救,昏迷

5.3西医的困兽之斗

西医滥用抗生素,大部分细菌会被抗生素杀死,小部分会变异,有耐药性,需要药效更大的抗生素

哮喘,过敏性皮炎

治疗过敏性皮炎:抗生素,激素,维生素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时间一久,会让正常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退化,全部失去功能的,无法控制血糖,最后难免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六、中国数字人研究

6.1中国数字人研究背景

数字化解剖数据库的功能

1.为生命科学演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2.利用数字化数据解剖数据库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出一个看似真实的“生物体”

3.为系统生物学研究提供新平台

数字人研究概况

1989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发起可视美国人计划

数字人研究发展阶段

虚拟可视人

虚拟生物人加物理参数,能够被压迫,

虚拟生理人有心律,血压,肌肉收缩,有真实人的数据

虚拟智能人思想

人类的区分

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门亚门,哺乳类,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

全世界是三大人种黄种人/亚美人种:皮肤黄,头发粗而直,颜色黑,黑种人/非洲人种(尼格罗人):头发黑而卷曲,眼睛黑色,白种人/高加索人(欧罗巴人种):肤色,发色,眼色都比较浅,金发碧眼,体毛发达,汗腺丰富

从肤色分类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

6.2中国数字人研究的过程

中国数字人研究的过程

2001-2002年,针对美国和韩国实施该国数字人研究计划中国也开启数字人计划

1993年香山科学会议,启动863计划,2001启动数字人计划,

6.3数字人构建全身筋膜支架的由来

研究经络的方法

1.德国人发现结构组织中存在非常细微的缝隙

2.韩国人一直追踪研究“风汉氏小体”

3.国内胶原纤维网络

第七章解读生物进化的时间轴

7.1筋膜的进化生物学

地球出现是45亿年前,生命出现时间为34亿年

第一阶段

无机物---有机物------生命物质(多糖,氨基酸,核酸)、生命活动(代谢分解和合成)

第二阶段细胞生命的出现最早的细胞—蓝藻(34亿年),原核生物,进过10亿年---出现真核生物,细胞核和细胞浆,细胞膜

真核生物盒原核生物的区别:有无成型的细胞核

功能物质与遗传物质分离(核膜),生命活动从无序----有序

单细胞---多细胞;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六面体,0/6-------6/6=1地球上大部分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双球菌(两个细胞在一起),链球菌是一串细胞合在一起,

筋膜的出现,从单胚层到三胚层

功能系统的分工:

功能系统---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支持与储备系统---物质共享,信息共享,储备细胞共享

对个别死亡细胞进行修复替代

筋膜的完善储备细胞的进化

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

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胶原纤维---纤维蛋白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

纤维对细胞增殖的双重调节作用

固定细胞,限制分裂

传递应力---细胞变形---激发增殖程序

双胚层生物—生物

外胚层

中胶层

内胚层

7.2生物从二维到三维进化模式

对现代科学研究方向的思考

误区一:干细胞研究

以往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到集中在干细胞(如干细胞治疗,干细胞培养,分离和移植—掀起干细胞热)实际上干细胞经过这些实验室操作已经老化,其移植后的增殖能力低下,智能起到短暂的效果。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不理想,从理论上应该取缔,如何动员自身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分化成干细胞应该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实用意义,这些年我们推出和倡导的禁魔激活,筋膜分离等各种手段已经起到相当神奇的临床疗效。

误区二:组织工程

原因:环境变了,没有实验室条件好

已经老化了,产生的效果会非常差

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衰变,分化的细胞不能完全应有的作用

误区三:人工助孕研究

现在临床所应用的“试管婴儿技术”、“睾丸取精技术”,实际上是违背了有性生殖的优势,理论上存在的风险。

加强对巨噬细胞的研究

干细胞研究是为了增强人体对自我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再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促进老化、衰亡细胞和组织的清除,在保持机体健康中非常重要,有些疾病的产生就是这些老化、衰亡细胞不能清除而成顽疾(疑难杂症)

7.3筋膜在人体的分布

对运动员的影响

对白领

对青少年

对成人的影响

第八章筋膜学科学解读中医学

8.1筋膜学与阴阳五行、经络腧穴

人体由功能系统和支持和储备系统组成,两系统理论

功能系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运动、感官、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气管)

西医

侧重于不同功能细胞的更新、修复和代谢异常所导致的形态和功能障碍

中医

侧重于对支持与储备系统的功能进行干预,改善机体的内部环境、刺激储备系统,以增强机体的自身修复、更新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病变部位进行自我修复

常用的干预方式主要是各类中医外治疗法和中药汤剂

阴是未分化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阳是由功能组织细胞构成的功能系统,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筋膜学的依据:发育生物学和生物进化论

DNA是双螺旋结构,染色体是由两倍体构成,人体存在抗原抗体,

8.2中药作用机制的筋膜学阐释

功效理论配伍理论,归经理论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整合调整作用

活血化瘀改善人体的内环境

中药相当于给土地进行灌溉盒施肥

中医组方的共性

改善组织器官的营养状态

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补充机体的缺乏成分(阿胶)

改善基底膜的通透性

中药的优势

改善内部环境和成分,营造机体自我修复的有利条件,一旦治愈,不易复发,“治本”

中医很多方剂都是对全身的作用,如“活血化瘀”“补气”等,即“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缺点

靶向性不强,作用缓慢

中医靶向是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中医各有各的治法,门派众多,对其机理研究不明又没有进行严谨的统计学分析,所以很难进行推广和普及,筋膜学给未来的中药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空间。

8.3中药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机制的筋膜学阐释

病毒的由来

中药抗肿瘤

中药白芨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人参皂甙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

中医抗肿瘤的机制减少细胞凋亡

癌症是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基因突变,使癌细胞分裂失控所致。每个人都会受空气污染,电磁辐射,饮食不安全等等诸多的致癌因素,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3000个左右的细胞会发生癌变,但由于我们人体强大的免疫机能恪尽职守,所以一般不会发生。如果情绪低落,免疫机制低下的时候你自身的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还有NK 细胞等,就会消极怠工,肿瘤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它不断增大,就会慢慢变大,占位,就是肿瘤,最终它会不断消耗你体内的资源,最后衰竭死亡,临床上叫恶液质,就是极度消瘦,极度衰竭

肿瘤致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九章筋膜学与中医外治技术

9.1中医外治的分类和方法

中医外治法:刮痧,拔罐,针灸,推拿等

中医外治疗法的机制研究(分类):

1.从中医传统经典的理论角度开展的一种研究,以经络气血理论作为重点

2.从现代医学开展的研究

经络的实质问题:经络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筋膜学为中医提供生物学的支持

方法:中医外治疗法

1.理论与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其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均都有理论依据,其中就是以针灸作为代表,可称之为“紧密型”

2.理论与实践相对较为松散型的结合,一般表现就是治疗的原则它有依据,但治疗的方法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它的治疗方法比较系统,比如说各种的推拿按摩灯,称为“松散型”

3.在治疗方法上,以纯经验为主,它的技术体系也较为零散,“零散型”如西南地区的滚蛋疗法,刮痧拔罐

金字塔

零散型位于金字塔底端

松散型中间,需要学习

紧密型最顶端,要通过系统学习

中医外治对人体筋膜有什么作用?

9.2中医外治的机制的筋膜学阐释

四种阐释

1.损伤修复效应。损伤后修复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人为地对机体组织造成一种损伤,损伤局部的组织均会产生各种损伤因子,这些损伤因子具有促进局部结缔组织中干细胞增殖,分化加强,促进修复,这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比如刮痧拔火罐,对人体产生轻微的损伤,来唤醒机体内部自我修复的潜能激发

2.机械牵拉效应

各类各种针法对局部的筋膜产生机械牵拉作用,如针灸的捻转、提插等行针动作,可以促进细胞膜钙离子通过开放,促使细胞分裂增殖,修复损伤

神经牵拉刺激,人体中众多感觉神经的末梢,和感受器位于结缔组织内,通过针灸的牵拉刺激筋膜,可以产生比较强的生物学神经信息。

3.牵拉扭转筋膜产生交感神经兴奋

牵拉扭转筋膜可以促进淋巴的回流

牵拉扭转筋膜产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局部血管反应和细胞相应的反应。进一步的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促进淋巴液盒血液回流。

4.神经反射效应

在表皮的乳头层有大量的神经感受器(神经末梢、环层小体等),在骨膜上分布有密集的神经末梢,分别属于痛觉,触觉,压觉感受器

9.3筋膜支架—骨骼和人体的中轴-脊柱

人体的骨骼男女一样多,共206块,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

不孕不育腹部长期受凉,输卵管,宫腔都是潜在的间隙,这些间隙长期受凉会黏连,子宫内膜异位,脚踝扭伤

1.在进化中骨骼的数量由多变少

哺乳类动物骨骼少于鱼类鸟类的骨骼,

2.物种在生存的过程中骨骼数量变化婴儿颅骨---成人颅骨

颈椎病变影响颈部、咽喉、气管下颈段盒上胸段的脊柱病变会影响心、肺的健康状态;

下胸椎和腰椎的病变会影响腹腔脏器的功能状态

腰骶椎的病变会影响下消化道、生殖、泌尿器官的功能状态

颈椎劳损:伏案和空调导致肌肉收缩,如落枕,是高血管,脑血管疾病的源头之一。

下颈段盒上胸段劳损:脊椎退行性变,导致心脏、肺、气管、支气管的机能障碍,如心律不齐,早搏,心悸,气管过敏,哮喘等

第十章

10.1《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先生的重大疏漏

人的平均寿命是120岁

以生存为核心作为圆圈

从里到外是生命—环境—结构---功能

物种起源的缺漏:

1.为何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的寿命有巨大差异

2.进化论没有研究人类和高等生物之间生命周期的差别

3.没有谈及生命周期差别在结构上的基础和内在原因

筋膜学的意义是长寿,筋膜学补上了达尔文先生这一重大疏漏

10.2筋膜学指导下的中医优势病种

1. 疼痛的治疗

2.亚健康的治疗(70%的人亚健康)

3.推行性疾病的防治,退行性骨关节炎成人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生殖和性功能的减退

4.肿瘤的防治10%死于原位癌,80死于癌症转移

10.3筋膜学临床研究展望

1.先天筋膜系统发育不全:过早衰老,儿童时期有老年的临床表现。根本原因:各功能细胞得不到筋膜内一些细胞及时更新各种器官也得不到修复导致的治疗方法:筋膜移植

2.骨质疏松骨质大量流失皓激素补充疗法从筋膜学的角度如何促进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才是真正的治疗治本

3.进行性肌肉萎缩。肌肉细胞的逐渐减少。从筋膜学的角度如何促进干细胞向骨骼肌细胞转化。

4.股骨头坏死。特异性的缺血的股骨头坏死,不是外伤引起。多发生在大量激素的使用之后,还有儿童,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从筋膜学角度骨细胞和人体其他功能细胞一样,有一定生命周期,骨细胞为120天,老龄的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启动凋亡和清除程序,为新生的骨细胞再生提供空间

可能的治疗思路:(结缔组织的)成体干细胞,间充质细胞,它转化为成骨细胞,再到骨细胞,然后细胞凋亡,,细胞崩解,继之破骨细胞清

5.心肌的再生和修复

治疗出发点:找到刺激筋膜干细胞向成心肌细胞转化

6.老年痴呆。代谢能力下降,衰老而没有凋亡的细胞崩解掉,新生细胞长入

7.糖尿病。针刀治疗糖尿病,刺激胰腺尤其是胰尾部的周围筋膜,让其干细胞加快转向定向干细胞来补充胰岛干细胞,胰岛细胞功能转化,分泌胰岛素

8.男性不育。男性生殖腺睾丸功能低下导致,如果刺激睾丸周围的筋膜来加快干细胞向生精细胞,间中质细胞向精子、间质细胞转化,从而可以增加精子的数量和雄性激素的分泌。可以用针刺疗法

9.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纵欲过度,高血压导致。肾小球上皮和肾小管上皮的缺失和功能障碍

10.肥胖病的治疗针刺疗法

11.新针灸疗法的研究

侧重内脏器官的功能细胞再生重建和修复长期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解剖学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来构建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针灸治疗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刺激器具和刺激方法

12.中药生物医学模式研究

13.筋膜与衰老的关系

14.抗衰老和人体保健.筋膜的储备干细胞向其他功能细胞分化,从而能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状态

第11章筋膜学简易健身法

11.1筋膜学知道健身的机理

形态学的研究结果

(全身的非特异性的筋膜支架就是我们中医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或者物质基础)

全身的内脏的筋膜(任脉)

人体筋膜支架躯体和四肢肌肉关节附近的筋膜(督脉)

皮肤和皮下的筋膜

易筋经和洗髓经古代筋膜疗法

11.3筋膜学四季健康工程

春天注意感冒夏天保心秋天注意咳嗽

第12章筋膜学的临床技术与疑难杂症

12.1筋膜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筋膜是花园的土地,功能细胞是各种植物花卉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中医伤科学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 “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 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 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 (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 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 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分: 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 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 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 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 ,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 )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 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 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 人体内部变化 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 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 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包括: 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 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 带尺测量两点间 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 )上肢长度:肩峰一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 )上臂长度:肩峰一肱骨外上髁 3.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一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一尺骨茎突 4.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一内踝下缘 或脐一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 )大腿长度:髂前上棘一膝关节内缘 6.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一内踝下缘 或腓骨头一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 相应的同一水平 测量,测量肿胀时取 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 肌腹部。 15<30>.中立位0 °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 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贯彻 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分为 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 .伤科内治法的初期治法有: 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1。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个人学习计划

关于个人学习计划4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有了新的学习内容,现在这个时候,你会有怎样的计划呢?学习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学习计划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个人学习计划篇1 为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更好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信息技术培训;登陆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我顺利的完成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通过测评,我发现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在很多方面都有待提高,也打破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在测评时提到某些软件、专业术语我都从来没听说过,更何况应用和掌握了;因此,我要好好利用此次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把握好这次难得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弥补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缺陷,让更多的孩子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此,本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次培训个人研修计划。 一、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个人学习计划篇2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锁骨:后上方及前下方,间接中外1/3多4W 粉碎性6W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见于少年及儿童。 肱骨外科颈:2-3CM,无移位1-2W 外展-外侧崁插大头在腋窝4W 移位明显且收可配合皮肤牵引3W,肩关节置于外展前屈位臂丛神经腋AV 肱骨干骨折:中下1/3桡N。上3近前远上外中3近外前远上下3成角旋间接暴力下3固定屈曲90度中立位成6-8儿3-5中3不愈合若收型,大头垫在肱骨上髁的上部外展在腋窝直接暴力多致中、上1/3骨折,多为横形或粉碎骨折。2.传导暴力多见于中、下1/3段骨折,多为斜行或螺旋形。3.旋转暴力多可引起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所引起的肱骨骨折多为典型螺旋形骨折。如骨折平面在三角肌止点上者,近折端受胸大肌、大圆肌、背阔肌牵拉向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用向外上移位。如骨折平面在三角肌止点以下,近折端受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向外前移位,远折端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用向上重叠移位。闭合性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时,观察2~3个月,手术探查,腕功能位。 肱骨髁上:30-50度前倾角正中N肘翻提携角10-15与脱位鉴别-肘后三角肘翻固定无移90°-110°2-3W 伸直型90-110-3屈曲40-60 3W再90°1-2W 伸直型:此型多见,跌倒时肘关节半屈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导致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线由上至下斜形经过屈曲型少见 骨骺出现与闭合上髁5-17外上11-17滑车8-16肱骨小头1-15桡骨小头5-15尺骨鹰嘴10-14 肱骨外髁5-10岁出现骨折无移位90°有移位肘伸直前臂旋后位肘伸直稍外翻2W,改屈肘90°1W 也可以屈肘60°3W 肱骨上髁尺N分Ⅳ度①无或轻度移位屈肘902W②分离旋转,骨折块在肘关节间隙平面③骨块卡到关节④伴肘关节桡侧脱位屈肘902-3 尺骨鹰嘴成人多见固定无移位20-603W移位0-203W改901-2W 桡骨头:30度可不复位固定90度2-3W 孟氏骨折:尺上1/3合并桡骨头桡N伸直儿屈曲成收幼先复桡后复尺固定以尺骨面为中心,在前臂的掌背侧各一分骨垫,掌侧(伸直)背侧(屈曲)平垫,桡骨头前外侧(伸直)后外侧(屈曲)或外侧(收)葫芦垫,尺骨侧上下平垫。伸直固定在屈肘位4-5W,屈曲或收固定在伸肘2-3W后改屈肘2W。 尺桡骨:150度旋转复位肩外展肘屈曲90中下1/3前臂中立位,上1/3旋后位,上3先尺,下3先桡固定90成人6-8W儿3-4W 桡骨干:上1/3近端旋后远前余近中立远旋前 盖氏骨折:桡下1/3合并下尺桡三型桡骨干下1/3横断螺旋斜行多见先复脱位 桡骨远端骨折:掌10-15尺20-254-5W 腕舟骨:多发腰部,除结节部其它易坏死固定腕直尺偏拇指对掌3-6

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 ppt word版 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中医内科学笔记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得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与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得卫分 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与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得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得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咳嗽 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得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 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得 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得病机与治法,提出温润、凉 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得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得 治疗。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 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 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 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 、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 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 3.)前臂.. 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 或 脐—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大腿.. 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6.)小腿.. 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 或 腓骨头—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15<30>.中立位...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1。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 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 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伤科内治法的初期...... 治法有: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表1—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教程文件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 华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锁骨:后上方及前下方,间接中外1/3多4W粉碎性6W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见于少年及儿童。 肱骨外科颈:2-3CM,无移位1-2W外展-外侧崁插大头在腋窝4W移位明显且内收可配合皮肤牵引3W,肩关节置于外展前屈位臂丛神经腋AV 肱骨干骨折:中下1/3桡N。上3近前内远上外中3近外前远上下3成角内旋间接暴力下3固定屈曲90度中立位成6-8儿3-5中3 不愈合若内收型,大头垫在肱骨内上髁的上部外展在腋窝直接暴力 多致中、上1/3骨折,多为横形或粉碎骨折。2?传导暴力多见于中、下1/3段骨折,多为斜行或螺旋形。3?旋转暴力多可引起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所引起的肱骨骨折多为典型螺旋形骨折。如骨折平面在三角肌止点上者,近折端受胸大肌、大圆肌、背阔肌牵拉向内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用向外上移位。如骨折平面在三角肌止点以下,近折端受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向外前移位,远折端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用向上重叠移位。闭合性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时,观察 2?3个月,手术探查,腕功能位。 肱骨髁上:30-50度前倾角正中N肘内翻提携角10-15与脱位鉴别-肘后三角肘内翻固定无移90° -110° 2-3W伸直型90-110-3屈曲40-60 3W再90° 1-2W伸直型:此型多见,跌倒时肘关节半屈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导致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线由上至下斜形经过屈曲型少见 骨骺出现与闭合内上髁5-17外上11-17滑车8-16肱骨小头1-15桡骨 小头5-15尺骨鹰嘴10-14 肱骨外髁5-10岁出现骨折无移位90。有移位肘伸直前臂旋后位肘伸直稍外翻2W,改屈肘90° 1W也可以屈肘60° 3W 肱骨内上髁尺N分W度①无或轻度移位屈肘90 2W②分离旋转,骨折块在肘关节间隙平面③骨块卡到关节内④伴肘关节桡侧脱位屈肘90 2-3尺骨鹰嘴成人多见固定无移位20-603W移位0-203W改901-2W 桡骨头:30度可不复位固定90度2-3W 孟氏骨折:尺上1/3合并桡骨头桡N伸直儿屈曲成内收幼先复桡后复尺固定以尺骨面为中心,在前臂的掌背侧各一分骨垫,掌侧(伸直)背侧(屈曲)平垫,桡骨头前外侧(伸直)后外侧(屈曲)或外侧(内收)葫芦垫,尺骨内侧上下平垫。伸直固定在屈肘位4-5W,屈曲或内收固定在伸肘2-3W后改屈肘2W。 尺桡骨:150度旋转复位肩外展肘屈曲90中下1/3前臂中立位,上 1/3旋后位,上3先尺,下3先桡固定90成人6-8W儿3-4W 桡骨干:上1/3近端旋后远前余近中立远旋前 盖氏骨折:桡下1/3合并下尺桡三型桡骨干下1/3横断螺旋斜行多见先复脱位 桡骨远端骨折:掌10-15尺20-254-5W 腕舟骨:多发腰部,除结节部其它易坏死固定腕直尺偏拇指对掌3-6 月愈合或腕背伸25。-30。、尺偏10。、拇指对掌和前臂中立位掌骨骨折:1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彻彻底底的医学本科教材.作为中国医学/哲学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上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她系统的科学观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深深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正是如此,我才打算读一读中医的入门书籍,通读之后发现它所蕴涵的思想是如此的有冲击力,我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中医基础理论》一书,分为9章,系统的介绍了古代经典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中医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它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为或阴或阳。阴阳两性是相互对立却又统一的整体。凡属发热、表面、上升、光明等即为阳;反之则为阴。而且不仅事物整体可以又阴阳之分,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可有阴阳之分。总之,阴阳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又发现了五行学说。五行是阴阳的再分化,用以描述不同的脏腑的行为特性。就这样阴阳、五行就组成了中医的哲学基础。 至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理论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中医不是完全照搬解剖学结论,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创举。说它是创举,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体现了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论。在中医看来,人体甚至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系统和系统之间都时时刻刻相互影响着。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医学中的疾病转移、变化规律。 中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里论和研究方法。也许,他的研究方式和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很大差异,但这并不能抹杀中医对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医再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中将写下更辉煌的篇章。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方剂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现状和思考-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网教案资料

方剂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现状和思考 陈德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关键词:方剂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方剂学是中医药教育开创以来分化成熟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方剂学也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在近50年中医方剂专业教学实践中,中医方剂学课程建设一直是方剂教学的核心工作。中医药同仁们对方剂学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方剂学的学科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方剂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地位与核心作用日渐显现,对方剂学课程建设有效的设计与规划,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方剂同行思考与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教学质量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中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与其他学科一样,全国各院校的方剂学科在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围绕着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估以及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和改革。下面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向大会汇报我们在方剂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请各院校的同道指正。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高校办学资源中的第一要素,是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涵与实施课程教学的支柱;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名师出高徒”,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要依靠高水平师资队伍来打造。我们优化师资队伍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团结奋发、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为总目标。针对中药方剂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两大矛盾:一是方剂学科本身的临床性的特点与中青年师资临床实践不足的矛盾,二是方剂学学科发展与师资队伍以传统知识结构背景的矛盾。为进一步增强方剂学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措施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