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教案

课堂教学安排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2017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涉江采芙蓉》教案 商丘市一高赵娜 一、导语设计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优秀教案第【1】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它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欣赏、吟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本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的生活体 验入手,借助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 待的心情,从而能够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规律。在识字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如,数笔画识字法、情境识字法、字谜识字法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能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准备石头、棉花。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话题交流:小朋友们,你们有过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吗?是因为什么事睡不着呢? 2.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明天要远足》。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理解“远足”:“足”是什么意思?(脚)“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5.引导交流: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小女孩要去哪儿?她去干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谈话,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唤起他们类似的感受,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远足”一词,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可以说是润物无声。然后通过设置问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练习读文。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正确。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留心课文:这首儿歌有几个小节?引导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设: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活动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导入 这是泰戈尔的一篇散文诗。自古以来,文学史浩如烟渺,能为人们传颂千古的必是经典之作,它们往往是为人类表达某种心声。就如泰戈尔,他用优美的语言,讲述爱情,讲述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泰戈尔最为吸引人的就是那优美的文字和触动人类心灵深处的感悟,相信很多人都对其中的某些诗句耳熟能详。 如果有人不知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诗,那就象不知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样,这是一首曾在网络上尤其是各大BBS上很流行的诗。无论是论坛里的校园情圣,酒吧里的时尚小资,还是BBS上的上海宝贝,拟或咖啡屋里的外企白领,都爱学那些电视剧里的主角一样装腔作势地吟上几句,反正诗句也不难理解。但这首诗到也的确引起了许许多多的曾经、正在和将要爱和被爱的人的共鸣,也许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暗恋过别人,也被人暗恋过吧! 第二部分:作家、作品 【步骤一】简介作者 泰戈尔简介(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泰戈尔以诗人著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又是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先后完成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1500多幅画和2000多首歌曲。 泰戈尔还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新青年》)第2期上发表他译的《赞歌》4首。作品中“信爱、童心、母爱” 的思想,博大仁慈的胸怀,独具魅力的人格,赢得了无数中国读者的敬仰。 【步骤二】诗歌朗诵 【步骤三】文本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就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对于世人而言,真正的爱情往往是一种极其稀缺的奢侈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渴望拥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是,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得到真爱。或者,你爱的人却不爱你;或者,爱你的人却不能让你动心;或者,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却无法在一起。因此,真正理想的爱情,通常是非常少见而弥足珍贵的。 这一首很凄美的爱情诗,读她的时候,每次都有一种很伤感的感觉。全文共可分为十段。诗人首先写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暗恋的感觉,第二、三段也只是对这种单相思的痛苦作了进一步的表白。接下来,诗人对爱情作了深层的描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这一段写出了这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痴男怨女的凄苦心境。古诗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彼此相爱,心心相印,不在一起,思念的味道苦涩却也甜蜜,但如果还要"装作毫不在意。"那就难免有点残酷了。自第六段起,诗人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作了哲理性的提炼与升华,以"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令我们感受着"距离"的残酷;以"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令我们感受着"距离"的无奈;以"纵然轨迹交汇,

数学春季教案六年级-11行程问题(二)

第11 讲行程问题(二) [教学内容] :春季六年级精英版,第11 讲“行程问题(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学习车长问题、车桥问题和流水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2、利用车长问题、车桥问题和流水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考: 1、画出线段图,从中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2、能够独立思考,解决车长问题、车桥问题和流水问题。 问题解决: 1、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合作交流,生生互动,解决问题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情感与态度: 1、在相互协作,教师引导下,解决较困难的问题,竖立信心 2、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车长问题、车桥问题和流水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利用车长问题、车桥问题和流水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路径学生活动 方案说明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行程问题(一),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了哪些类型行程问 题吗? (进行简单的复习,回忆行程问题中基本的关系式) (课件出示:复习上节课内容 相遇问题(按钮):动画出示两个人相向而行,两人相遇, 然后出示: 基本公式:总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按钮):动画出示两个人的追及过程,然后出 示: 基本公式:追及路程=速度差X追及时间。 (速度和+速度差)吃=较快的速度 (速度和-速度差)吃=较慢的速度) 车桥问题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动一静。火车过桥(隧道)时,车辆行驶的路程是 桥长(隧道长)+车长。第二类是两物体都在运动。两辆车在“错车”的时候,两辆 车都在前进,“错车”时所行驶的路程一般是指两辆车的长度之和。 流水问题:(做三个船行驶的过程。) 船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速度; 船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吃=船静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吃=水流速度 教学新授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精选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锦江小学校园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千米。 师:如果我们要量从大庆到哈尔滨的距离,用毫米、厘米、分米、米这4个长度单位合不合适? 师:你感觉1千米应该有多长? 2.感受1千米。 师:1000个1米有多长?你来猜测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场,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 师: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长,你想不想亲自到室外去验证一下?我们一会儿到外面去验证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长。 去室外体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步要匀,路线要直。 (2)数步数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数。 (3)靠路边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学习汇报单 你们走了多少步?你们感觉走的累不累呀?用多长时间呢?你觉得1千米怎么样?今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测一下,从一点到另一点你走的路大约有多长 回到教室里,说一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4.单位间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阶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一1000 步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1 千米的测量方法。 2.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察,实际估测和数学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老师发现我们三(2)班的同学身材普遍较高,有的同学都赶上管老师高了。你们看看管老师身高是多少呢? 师生交流。(略) 师:你能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有序地说一说吗?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厘米大约有多长呢?学生比画。 师:如果测量1 支钢笔的长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生:我想用厘米作单位。 师:那测量1 枚硬币的。厚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生:用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师:能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吗?你想用什么作单位?生:也可以,但我想用米作单位更合适。 师:那如果测量淮安到北京的距离,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生:我想用千米来测量,因为如果还用厘米或米作单位就太麻烦了。 师:测量较长距离的长度,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千米。(板书:千米)看到千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1 千米有多长? 生2:1 千米等于多少米? 师: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呢?1 千米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精品教案)《千米的认识》讲课稿(通用10篇)

(精品教案)《千米的认识》讲课稿(通用10篇) 《千米的认识》讲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也许用到讲课稿,是讲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讲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千米的认识》讲课稿,仅供参考,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恭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伙儿好! 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举行教学的。千米别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因此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子,灵便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懂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实践能力,进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觉数学与日常日子的密切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日子动身,创

设日子情境,帮助学生亲躯体会,加深对千米的明白。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么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刻?请大伙儿猜一猜。有人讲是两小时,有人讲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刻,请大伙儿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脚脚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个地方确实非常远。我查了资料,大伙儿请看:北京离我们这个地方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 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 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挑选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日子积存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刻,对第一单元时、分、秒举行了复习,将时刻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新课标(人教版A)高中优秀教案地理必修1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行星地球 (3)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6)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38)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45)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56)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56)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66)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80)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93)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99)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05)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05)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12)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23) 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13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33)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33)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140)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47)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156)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59)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59)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70)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177)

第一章行星地球 本章规划 绝大多数地区的中考不考地理,鉴于这一客观情况,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学习地理不够重视,兴趣往往不够浓厚,甚至抱有排斥的情绪。因此,本章的教学任务就不只是教参中所述的几条。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开篇,本章内容难点较多,教学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为后面的地理学习培养兴趣,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教材以地球为中心,首先从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星系环境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再讲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时刻影响着地球,这些内容难度不大,使用录像和相关图片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章最难理解的部分,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辅以多媒体演示突破难点。本章最后的教学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反映了全章内容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空间逻辑,教学中应体现这一特点。 课时安排:共7课时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从容说课 本节涉及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谈“天”是为了说“地”,讲述天体是说它们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强调宇宙的物质性;讲天体系统是为了说明宇宙有序、有层次,也是有结构的物质世界,要从天体层次中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太阳系的组成和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是为了证明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些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教学中要围绕地球这一主体,通过录像的放映和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往神秘的宇宙,站在宇宙的某一个角度来审视地球,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既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教学中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日地距离和地球本身的体积、质量适中有准确的认识,理解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并由此知道地球的特殊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1课的研究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模型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恐龙模型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赛跑等。本课将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用在纸带上做标记来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学生将在纸带的一端画青蛙的起跳点,再根据青蛙跳跃的位移在纸带上画出终点的标记,完成表征起点与终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思考:终点究竟是在青蛙的头部画线,还是在尾部画线?甚至有学生可能会要求其他同学与自己的标记方法一致,这些都指向比较与测量中的公平与准确问题。另外,用纸带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很好地呈现青蛙三次跳远的结果,便于展示、交流。在研

讨中,学生将认识到纸带的长度就代表青蛙跳跃的距离,或者说是它移动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改变他们有关长度的表述,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从长度到距离的概念转变。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说他(或她)的纸带比另一个学生的长,可鼓励这个学生使用“距离”一词,即可以说:“我的纸带更长,表明我的青蛙跳的距离更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比较长度的意识,本次课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物体的首尾长度,而是一个物体位移的距离。已有认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不变,而现在物体的位移每一次都可能不同。学生举动时,反复运用出发点和终点,这个“点”演变成“线”,出发点是共同的起始线,终点是标记的终止线。因为跳跃的距离没有留下痕迹,当本人的青蛙多次跳跃的距离相互比较,或是与火伴的青蛙跳跃的距离比较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比较方便时,表征距离的纸带应运而生。“比较”进阶到“比量”,为“测量”做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教学难点: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分)朗读——解读(问答式)——研读——小结(归纳式) 课件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泰戈尔感受:我们原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当两个人的心明明贴得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多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一等奖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一等奖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一等奖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根据刚才所读出的数据,我国跨过了哪几个时区(东五区至东九区)?包括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 3、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5、这样的海陆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 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

算一下实际距离。(约5000千米) 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约5500千米) 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2、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一等奖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四至点)。 2、面积。 “中国的疆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导入]回忆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濒临的是世界上的大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赏析+教案+课件

《涉江采芙蓉》赏析 今日诗词:《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 涉江采芙蓉 两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 (配乐朗读) 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组诗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古今异义: 同心而离居 古义: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4)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1)这两句的语气如何? 语气缓和。 (2)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

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学*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2)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 ①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P4读图思考题): 所以:a、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P4—6活动题 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应认识到两点: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3、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折柳赠人示送别之厚意,赠人红豆以表相思之情,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邶(bèi)风》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折芳馨兮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之劳,也许我不善划水,不懂荡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摘到,赠予最爱的你。但,知心人却远在天涯,“路远莫致之”,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于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那儿有我的牵挂。 (学生展示作业8分钟) 同学们找的都很好,由刚才的那些诗句,我们知道互相赠送礼物,重点不是送什么,而是包含在内的真挚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案(2022新课标)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2)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 (3)了解“中国天眼”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作用及我国科学家建设“中国天眼”过程中的卓越贡献。 2.科学思维: 通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用不同的透镜观察微小物体和远处的物体。 3.科学探究: 通过自制望远镜,感受物理应用于实际的乐趣。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透镜的性质 教学难点:透镜的应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显微镜、放大镜、凹透镜、望远镜。 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我国贵州省正式投入使用,被称为“中国天眼”。 FAST工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先进了20年。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出生于吉林辽源,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南仁东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放大镜能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能否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更微小的物体呢? 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 (一)显微镜

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 一般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有限,要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就要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物镜:ƒ<u<2ƒ,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u<ƒ,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如果物镜放大20倍,目镜放大1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0╳10=200 经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例如细胞。 (二)、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物镜:u>2ƒ,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u<ƒ,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的探究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觉到物体被放大了?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便观测到更暗的星。 想想做做 取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透镜看前面的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物体是变大了还是缩小了?把两个放大镜的位置前后对调,你有什么新发现?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区别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湘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八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汉语中对“宇宙”两个字的定义么?“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从容说课 本节涉及到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谈“天”是为了说“地”,讲述天体是说它们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强调宇宙的物质性;讲天体系统是为了说明宇宙有序、有层次,也是有结构的物质世界,要从天体层次中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太阳系的组成和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是为了证明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些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教学中要围绕地球这一主体,通过录像的放映和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往神秘的宇宙探索,站在宇宙的某一个角度来审视地球,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即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教学中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日地距离和地球本身的体积、质量适中有准确的认识,理解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并由此知道地球的特殊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 .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 .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 .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 .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