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一、填空

1、三部曲系列

(1)农村三部曲:戏曲——洪深《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诗歌——茅盾《幻灭》、《动摇》、《追求》

小说——茅盾《春蚕》、《秋收》、《残冬》2、巴金的三部曲

(1)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老舍作品

(1)《四世同堂》

(2)三部曲——《惶惑》、《偷生》、《饥荒》

4、30年代普罗小说的重要作品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洪灵菲《流亡》;阳翰笙《地泉》;胡也频《光明在我们前面》、《到莫斯科去》

5、30年代诗歌的重要作品

饶孟侃《呼唤》、梁宗岱《晚祷》、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施蛰存《银鱼》、

林庚《沪之雨夜》、孩儿塔(殷夫)

6、四十年代小说重要作品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巴金《寒夜》、钱钟书《围城》、萧红《呼

兰河传》、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师陀《果园城记》

7、重要诗歌

戴望舒《雨巷》《我用我残损的手掌》、卞之琳《断章》、穆旦《不幸的人们》《暴力》、郑敏《金黄的稻束》

二、名词解释

1、重要社团流派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其主要活动有:创办刊物;译介和提倡马主义文艺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加强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2)“七月”派

“七月派”是由抗战所催发的,活跃在抗日战争的时空下,与抗日战争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与现实胶着的关系,决定着它的流派性格。伴随着抗战的始终,七月派走过了从发生、发展到消隐的演变过程。救亡与启蒙的互相促进,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七月派在抗战文化背景中,执守着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姿态,并将启蒙的思路与抗战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而随着抗战时局的变迁,七月派总体创作风格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后期偏于沉郁悲怆。

(3)九叶派

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于1940年代末创办《中国新诗》,《中国新诗》的创办被认为是九叶诗派正式形成的标志,他们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其中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而得名。九叶诗人在用诗歌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兼顾抒写个人心绪的自由;在表现社会人生时,注重主体的哲学思考和理性探索,不像七月诗派那样直抒胸臆,直接发出战斗的呼唤。还有一部分作品表现出诗人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思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讨。

(4)现代派诗歌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现代》、《新诗》、《小雅》、《诗志》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刊登现代派诗歌的主要载体,卞之琳《现代》杂志为其中心。戴望舒、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2、小说流派

(1)社会剖析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十分注重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交代,注重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描绘,从而揭示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走向。

(2)普罗小说

即以描写无产阶级革命为内容的小说。“普罗”即英文Proletaria (无产阶级,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其中,“革命加恋爱”(革命的罗曼蒂克)题材与创作方法最为流行。1928年前后,《创造月刊》、《文化批评》、《流沙》、《畸形》、《幻洲》、《太阳月刊》、《我们月刊》、《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萌芽》、《现代小说》、《大众文艺》等等刊物上都大量刊登普罗小说。普罗小说的作家多为太阳社成员和后期创造社成员。就创作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和普罗小说特征之显著来看,当推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三人为代表,而尤以蒋光慈为突出。如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洪灵菲的《流亡》等。

(3)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

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艺术特征为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

3、文人集合

(1)京派

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海派

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星期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甚至有人将鲁迅、茅盾等人也归入海派。

(3)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其流派特点:1、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树了筚路蓝缕之功。

2、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3、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小说技巧的创新。

4、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也是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

其小说名篇有: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礼仪和卫生》;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鸥》、《薄暮的舞女》。

(4)汉园集

《汉园集》是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收何其芳诗作十七首,李广田诗作十七首,卞之琳诗作三十四首。何诗多吟咏爱情和自然,格调宁静而柔美;李诗多表现生活中的静态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朴实淳厚;卞诗或展现旧北京城的生活情景,或抒写人生的

孤寂,风格凝练含蓄他们沿着戴望舒开辟的诗歌道路继续摸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更加注重将东、西方诗学融合的新一代诗人。

4、散文

(1)论语派

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2)独语体散文

“独语”是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性和自我指涉性。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和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也实现一种带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画梦录》收集了1933-1935年间的散文17篇,是何其芳带有实验色彩的散文,强调散文的独立性。

三、简答题

1、沈从文小说的都市叙事和乡村叙事(湘西叙事)各有什么样的审美追求、艺术成就、代表作品

答: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重视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叙事的抒情性。

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性:

在乡村与城市的题材空间中,通过对人性世界(以及神性世界)与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地探讨人生的意义,歌赞优美健全的人性,构成一个从人性道德角度去思索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他在探索理想人生与人的改造等命题时,继承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与“改造国民性”精神传统;他坚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与文化精神。

2、老舍《骆驼祥子》以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审美主题,有什么样的语言特色答: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浓郁的京味儿、丰富而鲜明的市民形象系列、文化审视与社会批判相结合的思想底蕴、语言的地域特色、小说文体多样创新

《骆驼祥子》写的主要是,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老舍早期的幽默、滑稽为五四新文学的“悲情”所代替。

老舍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城市被金钱所腐蚀的、道德沦落、欲望横流的社会就是地狱。其代表:刘四爷、虎妞、二强子、阮明。不讲亲情,唯利是图,以勤劳苦干为耻,以不劳而获、感官享受为荣。祥子的自私开始有底线,那就是不会越过从乡村带来的仁义道德。但最终越过了底线。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3、茅盾《子夜》的人物塑造有何特色、思想主题有何特特色

人物塑造特色:《子夜》塑造的是三十年代既与买办资产阶级斗法又疯狂镇压工人运动的资本家吴荪甫,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现代社会新阶级、新人物,他们本应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对象,但由于种种因素,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茅盾塑造的这个形象系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比民族资本家系列刻画得更成功、更应值得重视的是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系列。所谓“时代女性”是指那些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出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她们认为能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她们及时行乐、追求刺激,有活跃的生命力。

思想主题特色: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4、巴金《家》人物形象塑造有何成就、有何不足

《家》种不仅以鲜明的封建色彩引人注目,而且在艺术特征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作品中,作家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众多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既有很多的共性又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巴金在塑造这些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时,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概况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人物的真实性

原型就是生活中的真人,他是作家创作人物形象的模型,也是小说中人物生命之源。巴金在《家》中塑造的任务形象大多有生活的“原型”。

(二)性格的鲜明性

巴金在塑造人物时,着力刻划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也因此,《家》中人物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

高氏三兄弟,性格迥异。他们虽然都受过新思想的教育,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觉新,懦弱、顺从地奉行“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他得到的是更多的痛苦,他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爱和爱他的人;觉民,稳健、沉着,积极大胆地争取了爱情婚姻的自主;觉慧,则是大胆地叛逆,反抗蔑视封建制度,最后愤然

出走,奔向新的生活。三兄弟中,又尤其是觉新和觉慧的性格更是相差甚远。

(三)内涵的深刻性

巴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觉新这个形象是最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深刻的历史意义的一个。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倾注了作者太多的心血,凝聚了作者太多太深刻的人生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对人与时代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挚着追求。

5、曹禺的戏剧创作:《雷雨》、《日出》的语言调度、人物上下场的艺术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的内涵、作者对这部剧的整体追求

《雷雨》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日出》与《雷雨》相比,体现了曹禺的自我突破和创造。《雷雨》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家庭(周家和鲁家),而《日出》的背景是大旅店和妓院这样的社会化场所;《雷雨》以家庭矛盾透视出社会阶级冲突,而《日出》则是在社会悲剧中体现出个体的挣扎与沉沦;《雷雨》集中表现了封建家族的罪恶,而《日出》则全面暴露“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雷雨》写封建专制对人的压抑,而《日出》写金钱对人心灵的扭曲;《雷雨》情节紧凑、结构严密,《日出》则外散而实紧。总而言之,《日出》是对《雷雨》模式的成功突破,是作家创作上的自我超越。

曹禺戏剧的语言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人物对话也是张弛有致。

6、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创作,尽管题材风格互有差别,但主题与旋律却基本相同,即对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形成了一种“政治、功利”的叙述模式。为现代文学民族化、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赵树理侧重探索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如何成长的“变”的过程,孙犁则以充满诗意的笔致侧重于歌颂“变”之后的人民群众的“新”与“美”,不按流行格局去表现,而是将艺术的聚焦点对准他们内在的心灵世界。

特点:善于运用日常生活画面来展示时代风貌

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

善于运用对话和细节描写人物

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

解放区文学的局限性:

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政治功利性

五、赏析(40分) 4个片段每个片段不少于200字写出心得和见

解,见情见性

戏剧:一个片段结构紧凑

答题方向:什么样的人物在上场和下场的时候形成一种人物关系的微

妙暗示和场景之间的有意对比,通过台词与动作的比照,与穿插并直

接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关系,有体现了作者对这种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

乃至于人物行为之间的有什么暗示,体现作者在这一段场景营造了什

么样的整体氛围,四五个人物轮番出场,长途对话,体现了在这种冲

突中作者更倾向于谁,更贬斥谁,告诉读者谁还可能孕育着更大的行

为行动或者命运更大的转折。

小说:

答题角度:塑造的人物形象,用的叙事技法、前后语言的相互反讽,彼此映衬与呼应说明作者的什么用意、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内涵。作品: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

散文:

答题方向:句式,营造了什么样的情调氛围,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绪波动,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苦闷象征或生命诉求。

作品:30年代何其芳《雨前》独语体、林语堂

40年代有别的篇章

诗歌:名家名篇

答题方向: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色调、心理流动、体现作者对人生命的什么样的思考,对于世界、时间、空间的什么样的感觉和体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