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税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税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税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化财政体制。我国采用复合税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税种。2018年两税种合计已经超过全部税收收入的60%。总体来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稳中有降,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企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纳税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家庭、个人税收为主、企业缴税为辅的税制显著不同。从行业看,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整体税收负担较重,制造业税负处于中游地位。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为了增强制造业造血能力,我国实施了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措施。从增值税税率的国际比较来看,税率下调和三档并两档将是未来税制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财税体制改革;增值税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旨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差异化征税,可以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可以调节收入差距,达到财富再分配的效果,促进社会公平。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制改革历史出发,剖析了现行财税体制的结构和特点,并对税制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税制改革历史的回顾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持续转变,我国在不断推进的改革大潮中,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化财政体制。财税体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迄今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一)统收统支的“二元”体制阶段(1949—1977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单一公有制结构的直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全部来自于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部门。与之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同样具有高度集权性,即财政收入与支出均由中央统筹负责,主要围绕生产建设领域进行。财税体制以所有制性质分界,其运行逻辑可以概括为“取之于国,用之于国”。即财政收支活动主要在国有部门内完成,非国有部门则或位于财政覆盖范围的边缘地带,甚至是范围之外。财政体制整体呈现国有和非国有的“二元”特征。高度集权的公有制经济和统收统支的财税体制,帮助我国在成立初期迅速建立起了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体系,尤其在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抑制了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步暴露,高度集权的经济和财政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和阻滞作用日益凸显。

(二)财政包干体制阶段(1978—1993年)

始于1978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经济所有制构成的多元化,国内生产总值转为由多种所有制部门贡献产生,财政收入构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我国税收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即根据经济管理体制的隶属关系,对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进行划分,并以财政收入的划分为重点。1980—1993年,财政包干制经历了多次演进,逐步形成了由中央核定收支总额,地方与中央签订“包干”协议并在划定的范围内自行组织收支、自求收支平衡的财政关系。包干制财政,原则上追求权责利相统一,通过大幅下放分配权力,充分调动了地方和微观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搞活经济、解放生产力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包干制度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弊端,一是催生了地方政府“藏自家之财”的意愿,导致财政汲取能力下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25.28%下降到1993年的12.19%;同时,中央过多地让利于地方,使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到1993年仅为22%,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减弱(见图1)。二是地方政府过度关注本地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财政机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了严重

的市场分割。面对“条块分割”、中央财政过弱的被动局面,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分税制改革阶段(1994—2012 年)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目标后,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并提高中央财政的控制力,我国于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改革,划分央地财权、事权和支出范围,分设国税局和地税局,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构建起由中央税、地方税和央地共享税构成的,覆盖直接税与间接税,涵盖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五大类18小类的现代税收体制框架。分税制在保证地方发展积极性的同时,有效解决了财政困难的局面。自1997年起,税收增速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超过GDP的增速。分税制强化了中央的征税力度,彻底改变了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的格局,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有效抑制了地区间的减税竞争和“地方割据”等问题(见图2)。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分税制财税体制下的问题也逐步暴露。一方面,税种布局缺乏协调性,税种划分实际上造成了财权上移和支出责任下移。201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营业税(地方税),尽管提高了地方在增值税中的分享比例,但地方依然面临缺乏主体税种,收入规模偏小的问题。另一方面,税收结构不尽合理,间接税比例偏高,扭曲了商品价格形成机制;而对消费者采用的无差别税率,则弱化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导致对某些供求关系紧张、环境损害程度较高的稀缺资源或部分消费行为,缺乏有效的税收调节措施。(四)匹配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财政制度阶段(2013年至今)事权、财权与财力是财政体制的三要素。以往的改革更多着眼于财权的划分,而事权的划分由于关系到政府间职能的划分,有赖于行政体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逐渐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

性”,并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和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自此拉开序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范围。此外,转移支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提出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应该在60%以上,以减少地方财政的压力。

二、我国现行财税体制的结构及特点

2018年,我国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8.34万亿元,同比增长6.25%。其中,税收收入15.64万亿,同比增长8.34%,占公共财政收入的85.3%。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复合税制,分为五大税类18个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税种。2018年,国内增值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9%,企业所得税的比重为23%,两者合计超过全部税收收入的60%。按税收大类分,流转税类和所得税类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税类,分别占总税收收入的59%和31%。

(一)宏观税负稳中有降,较发达国家偏低

宏观税负的衡量通常有广义宏观税负、中口径税负、狭义宏观税负三种口径,分别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与社会保障缴款之和占GDP的比重,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政府收入包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含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的合并数据。2013—2017年,我国狭义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稳定在18%左右,广义宏观税负水平在28%左右,即使考虑非税收收入,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基本维持在

20% ~22%之间(见图3)。而OECD披露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税负普遍在30%以上,狭义宏观税负水平与我国的差距更加明显。总体来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稳中有降,且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宏观税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见图4)。

(二)间接税比重高,各行业税负差异大

我国税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的纳税人就是实际税收负担人,间接税的纳税人则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或收费标准将税负转移。对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将流转税类、资源税类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划为间接税,其他税种归为直接税。按照这种划分方式,我国间接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60% 以上;而发达国家基本上推行以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从各行业对税收的贡献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超过90%。其中,占比

较高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33%)、房地产业(14%)、批发和零售业(13%)、金融业(13%)、建筑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等。本文以行业税收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税收负担。据此可以发现,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整体税收负担较重,分别为38.69%、34.72%、26.07%,但金融行业近年来税负水平下降较快。农林牧渔业以及文教卫等行业的税收负担最轻,均不到2%。尽管制造业部门贡献了最多的税收,但由于本身经济增加值也较高,整体看,其税费负担处于中游水平,约为21% 左右(见图5)。

(三)企业是主要纳税人

企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纳税人,贡献了80%以上的税收,包括流转税(不含个体

经营者缴纳的部分)、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类、财产和行为税类、特定目的税类中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船舶吨税、烟叶税、部分车辆购置税等。与自然人相关的税收中,一部分是个体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上缴,一部分是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还有一部分是由其他自然人缴纳的与买卖出租房产、取得并使用车辆等有关的税款。由于这部分税收在征管方面不到位,占比较

低。整体来看,企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纳税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家庭、个人税收为主、企业缴税为辅的税制显著不同。

三、增值税改革现状及展望

(一)增值税改革提速

在我国的税制改革历程中,增值税改革最引人注目。我国在1979恢复基本税收制度的背景下引入了增值税,并于1993年年底正式推行;2017年全面营改增后,增值税占公共财政税收收入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近年来,为了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提升制造业的“造血”功能,我国开始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为了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减轻企业税负负担,自2016年5月至今,增值税税率已经下调三次,结构从四档简化到三档。201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明确将16%和10%的税率分别下调至13%和9%,并自2019年4月1日起执行(见表1)。

(二)制造业增值税税负相对较重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不含金融、通信行业),采用倒扣法估算各行业增值税税额。基于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以营业收入除以利润与增值税的差值的倍数来观察各行业增值税税负程度(见图6)。

根据测算,2019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0.91%,利润与增值税的差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8年年中的3.74%下降到2019年年中的3.21%。这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影响,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疲软,增值税税率降低并没有明显减轻增值税负担。食品饮料、休闲服务、建筑材料、公用事业、生物医药、交通运输、房地产等行业税负明显降低;而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例如,钢铁、化工、有色等,由于利润下滑较快,增值税税负担依然较重。预计减税的效果到下半年才能逐渐显现。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增值税税率变动会影响企业的产品定价,进而影响终端消费需求以及税负的转嫁能力;对上下游议价能力的强弱,也将影响利润截留的划分。为了突出增值税税率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本文仅考虑减税之后的增值税和企业自身利润增长这两种因素,从计算增值税的基础公式出发,假设进项税率、销项税率同步变

化,用求导数的方法找出影响企业利润变化的因素。增值税的具体计算如下:增值税= 销项税- 进项税

= 营业收入× 销项税率- 可抵扣进项税部分× 进项税率

= 营业收入× 销项税率- 营业收入×( 可抵扣

进项税部分/ 营业收入) × 进项税率

Δ增值税= 营业收入×Δ销项税率- 营业收入×( 可抵扣进项税部分/ 营业收入) ×Δ进项税率

= 营业收入×(1- 可抵扣进项税部分/ 营业收入)×Δ增值税率

Δ税金及附加=Δ消费税+Δ城市维护建设税+Δ教育费附加+Δ资源税+Δ房产税+Δ城镇土地使用税+Δ车船税+Δ印花税

=Δ城市维护建设税+Δ教育费附加

=Δ增值税×7%+Δ增值税×3%

=Δ增值税×10%

上式中,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 消费税)×7%,教育费附加=(增值税+ 消费税)×3%,其他税金(Δ消费税、Δ资源税、Δ房产税、Δ城镇土地使用税、Δ车船税和Δ印花税)与增值税无关,故均为0,因此Δ税金及附加=Δ城建税+Δ教育费附加。

Δ利润=Δ增值税+Δ税金及附加

= 营业收入×(1- 可抵扣进项税部分/ 营业收入)×Δ增值税率+Δ增值税×10%

=1.1×营业收入×(1- 可抵扣进项税部分/ 营业收入) ×Δ增值税率

Δ利润/ 利润=1.1×(营业收入- 可抵扣进项税部分)×Δ增值税率/ 利润

根据以上推导结果,增值税税率变化、营业收入与可抵扣部分的差值、企业利润是影响企业利润增速的三大因子。A 股上市公司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9.04万亿元,可抵扣进项税额13.82万亿元。假设增值税下调一个百分点,则A 股行业利润同比可增长3.96%,可见增值税率下调对企业利润增长

的影响较大。

(三)增值税减税率、简结构是主要趋势

从增值税档次来看, 我国增值税档次较多。本文统计了108个推行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的增值税档次,其中,73个国家使用单一税率,像亚太地区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均采用单一税率;使用多档税率的国家仅占三分之一,但档次较少,例如,印度尼西亚采用两档税率,且最高不超过10%(见图7)。

从税率来看,我国处于全球中游地位。欧洲国家的增值税率普遍较高,在18%以上;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增值税税率相对较低,综合来看在10%上下(见图8)。增值税税率呈现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是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较高(例如,挪威、芬兰等),税率也就相对偏高;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更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论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还是诸如印尼、马来西亚的新兴经济体,故而税率较低。我国目前增值税标准税率为13%,低于发达经济体,但明显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故而我国的增值税体系也应该更接近于重视制造业的亚洲国家。因此,我国增值税标准税率还是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人民日报/2009年/9月/1日/第007版 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史学会执笔张海鹏 壮丽史诗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独立、主权降到不可能再低的程度,中国人受到了无比的欺凌和盘剥。 ●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国家发展的方向。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经过了严酷的历史实践的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两千多年。到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近代。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时期,是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不断觉醒,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关键时期。 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套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枷锁。那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并开拓世界市场,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包括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因为长期固守封建制度,特别是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封闭了国人的眼界,郑和下西洋那样壮丽的情景不能再现。清初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局面,但依然是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发展,比起资本主义取得的生产力进步,中国在总体上是大大落后了。这就使中国在突然面对西方势力来侵的时候,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纷至沓来,都想从中国身上瓜分一块肥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清朝朝廷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中国实际上濒临被瓜分的境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首都三次被外国武装势力占领:第一次是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朝廷“北狩”热河,被迫签订下《北京条约》;壮丽无比、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侵略者毁之一炬。第二次是在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朝廷仓皇逃亡西安,后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八国军人分治中国京师,为了侮辱中国,他们在紫禁城举行分列式,武装通过皇宫。第三次是在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酿成历史上极为少见的人间惨剧,中国被迫迁都重庆;此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华北、华东、华中、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件大事 1、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为援助朝鲜,保卫祖国的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两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4、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5、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 回首新中国60年,我们所得的最伟大成就,莫过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回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首先要提到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筚路蓝缕之功。新中国的建立,是经过长期曲折探索形成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由此而取得的最为辉煌的历史成就。从此,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稳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以后,毛泽东等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些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成功的,成为我们必须永远坚持的宝贵经验。失误的,成为我们必须永远记取的沉痛教训。无论如何,中国走上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探索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这三件大事,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下的筚路蓝缕之功。它将永远铭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 薄一波同志有一句名言,叫做:“始于毛,成于邓。”这句话总结得很深刻。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当中,我们不但要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筚路蓝缕之功,还要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的开创奠基之功。 邓小平同志引领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一步,是胜利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陷入了迷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从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正确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在中共十二大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破天荒的独创性命题,在中共十三大前后正式概括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共十四大前夕又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著名论断。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并迅速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政策动力和物质动力。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和国家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4年华诞,这必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的64年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经济位居第三大经济体,文化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具体来说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以个人理解谈谈这些成就以及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是我国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人民日报9月1日报道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两千多年。到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近代。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时期,是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不断觉醒,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关键时期。 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帄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套上不帄等条约体系的枷锁。那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并开拓世界市场,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包括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因为长期固守封建制度,特别是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封闭了国人的眼界,郑和下西洋那样壮丽的情景不能再现。清初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局面,但依然是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发展,比起资本主义取得的生产力进步,中国在总体上是大大落后了。这就使中国在突然面对西方势力来侵的时候,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纷至沓来,都想从中国身上瓜分一块肥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清朝朝廷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中国

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交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家建设基本在徘徊中前进。 第四阶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思想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科学,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面临这种种挑战,一直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时被解决。这时以江泽民为代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重担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21世纪。以与时俱进为先锋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辉煌。2002年中共十六大,建立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并创新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到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航天科学事业,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取得世界领先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为维

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市场混乱、民不聊生。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新中国成立后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治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乱摊子,先有经济的恢复,才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三是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四是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五是统一财经工作,彻底稳定市场。仅仅用了三年时间(1950~1952年),就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稳定了市场物价,较大改善了人民生活。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胜利,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清剿国民党在大陆残余势力的背景下取得的。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一是管制或收购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首先是把帝国主义对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控制权收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和国家银行外汇专营制度。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约1000多家),由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冻结了我国在美管辖区内的公私财产,我国政府宣布管制其在华财产;而其他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由于过去依赖的特权不复存在,其经营难以为继,有的放弃经营,有的被我国作价收购,这些被管制和收购的帝国主义企业成为了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当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八比二,国家在解放后没收了全部官僚资本,从而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并转变为了国营经济。接管的官僚资本企业包括工业企业2858个;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讲课稿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 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作为一名平

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中国六十周年的成就之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想。(由于中国六十年间取得的成果辉煌丰富,我的见解有限,所以参考了必要的资料,忘老师指正错误)。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h1--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

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三篇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篇一 (一)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起步,达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逐步成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从1949 年到1978 年,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头29 年,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在60 年代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 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处于世界第10 位,2008 年提升到第3 位。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五)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所有制的改革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来无限活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单一公有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调动了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巨大财富。 (六)为了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1978 年起我国即实行逐步开放,在逐步开放中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开放的格局从沿海到内陆,从四个小地方到遍及直辖市、省会市,从极少数量的居民点到覆盖13 亿各族人民,对我国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七)为了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为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党中央从对外开放总方针出发,从80 年代中期起为入世进行了长达15 年的谈判,终于在2001 年11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标志。国外有人评价,中国在入世后的5 年,走完了西方历经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道路。 (八)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

从“三大件”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结婚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人生中少有的不可替代的大事之一,婚前的彩礼等又是结婚所必须之物,而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笔者从不同时代的婚前彩礼出发,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来找出其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联系,将经济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49-1957,第二阶段1958-1962,第三阶段1963-1965,第四阶段1966-1976,第五阶段1978-今。笔者将从这五个阶段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而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三大件经济发展新中国 正文: 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五个阶段,结合笔者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彩礼。彩礼——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当然,各地的彩礼都各有不同,笔者也不可能把各地的彩礼之类的调查完整,所以只着重于笔者家乡安徽省北部的情况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第一阶段(1949-1957年): 这个时间处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刚刚开始从原来的战乱中走出来,所以结婚这种事还依旧停留在民国时期,那结婚之前的彩礼也大致相同而且具有相当的特色。。一般是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这种待遇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高级了,也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搞得起来。一般小户虽不及,但是鸡鸭,衣服还是齐全的。 由此看来,虽然战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济也在逐渐的恢复和发展,那么接下来就来分析下原因。 笔者把这段时间以195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52年,此时的中国处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阶段,刚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满是疮痍的烂摊子,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在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53-1957年,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第二阶段(1958-1962)

新我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变化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也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希拉里·克林顿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银行)、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崛起百年后第一次丢掉此冠桂)、210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人类历史上只有英国和美国曾有此荣耀)、钢产量超过世界的50%(近8亿吨,超过其他十大产钢国的总和)、汽车消费第一大国、尚未自由兑换的中国人民币流通量超过欧元居世界第二、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五百强86家企业入围居世界第二、世界十大银行中国占有四家并居第一名,与金融大国美国分庭抗礼、全球十大港口中国占据8席;载人、登月第三大航空大国、拥有核武器、航母的军事大国、专利申请世界第一、高铁第一大国(通车里程占全球50%以上)、更是信息时代网民全球第一(美国人口的两倍)、移动电话持有量全球第一(超过11亿用户)、世界数一数二的体育大国。 一、新中国成立实现伟大转变 转变一: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很长一个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只讲阶级,不准讲“人”。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以人为本”。从否定人性、人道、人权,见“人”就批,到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表明,在“人”的问题上中国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已经实现了根本的转变。 转变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东亚病夫到实力强国。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转变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大转变。可喜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越来越成为全民的共识。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就 1.民主政治实现历史性跨越,民主法治意识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发展。确立和实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在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健全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完美版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目标导学】 要了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整个过程,既要掌握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分析其原因,也要总结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突出改革取得的成果。同时,要归纳中苏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1、国内形势:(1)国内的政治形势:文革对的影响,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局面。 (2)思想动员——: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为标志,开始新的思想解放。 (3)建国后经济探索的经验教训:成功探索:①的开端,②的基本完成,③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④的正确决策;经验教训:①“三面红旗”;②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2、国际形势:(1)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与中国面临的挑战;(2)国际政治形势的需要: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与中国大国地位的显现。 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方针,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2、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城市,实行。(3)对外开放:形成由的对外开放格局。(4)思想解放: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建立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思想。 三、改革的历史影响 1、国际地位的提高:真正实现了向世界大国的转变。 2、政策的转变: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状态由封闭转为开放。 3、社会的巨变:(1)经济腾飞。(2)城镇化进程加速。(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现在、、、等方面。 合作探究1: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回答:(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3)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合作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 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