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好的故事 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25.好的故事  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25.好的故事  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25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3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4.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13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教学难点】

1.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重点)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

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2.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想想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

(2)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①“昏沉的夜”既是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

②鲁迅先生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昏沉的夜中,熏的昏暗的灯罩旁,烟草的烟雾缭绕中,四近里鞭爆的繁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极其自然。

(3)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①“闭”“仰”“靠”“捏”“搁”连用五个动词,描述了夜读的孤单。

②作者要写“好的故事”,为什么开篇要用两个自然段写自己的现实处境?

这样写先交代了做梦的环境,于昏沉的背景之中,在梦境中打开了一种带着明亮暖色和淡淡温馨的回忆画卷,为表达鲁迅思想深处的那种执著的美好追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3.阅读方法解密: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的词语

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况下写的,特别是在文学的变革时期,语言的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因此我们在初读文章时,可以先将不理解的词语跳过去,再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运用: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鞭爆的繁响在四近”中“鞭爆”“繁响”“四近”就与现在表达不同,读完课文,看到最后的落款,就明白了这是写在年初五晚上的一篇文章,自然就明白“鞭爆”“繁响”“四近”是写初五晚上鞭炮频繁的在燃放,

声音很近的意思。

4.学习第二部分(3——9自然段)

(1)说一说“好的故事”是什么?

这个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段话中第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好的故事”的概括描写。是这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也是全篇的中心句。

(3)讨论交流:默读3—9自然段,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课后第2题)

①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a.作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b.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安宁生活的一种渴望。

②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a.这段抓住什么来描写“好的故事”?

抓住具体的动态景物来描写“好的故事”。

b.这些意象是动态的、变化的,表现在哪里?

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在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故事"的美的特质。

③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a.“无数”“一一”看出作者的好的故事不是一个,而是由很多组成的。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这样写容易让人们产生想象,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他们幸福吗?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在鲁迅的笔下,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仿佛米洛的维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

5.学习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写回到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2)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①“皱蹙”“凌乱”“撕成片片”写出梦碎了的惨状,与前面美好的梦境形成对比。

②课文题目是“好的故事”作者为什么最后写“梦境破碎”呢?

这里包含着鲁迅的怀疑思想。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

6.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课后第3题)

作者身处现实的“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但是作者描述了梦境中的美好的一切。当梦变成了“碎影”,昏暗的现实给予他的只有绝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短暂的梦境中,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理,但是同时从梦醒后“总记得”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之情。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惑,做了一个梦,通过很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

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里的这个“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一份安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之情。

3.写作方法:“圆形结构”的构篇写法

(1)这篇课文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昏沉的夜中,熏的昏暗的灯罩旁,烟草的烟雾缭绕中,四近里鞭爆的繁响,在这样和环境中,一个人在屋子里夜读很是孤单惶惑。通过间断地对自己身处现实环境的白描,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如满天飘动的云霞,又像是万颗奔驰的星光,在不停的飞动、扩大、展开。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这个“圆形结构”也就是指从现实——梦境——现实的一个现实和梦境的循环;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

(2)举例:圆形结构构篇,开始要有交代,后文要有回应,行文就像走了一个圈,从哪儿出发,回到哪儿来。

如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贫穷的渔夫放走了自己捕获的一条金鱼,受到小金鱼的真诚的报答而过上好的生活,但是由于他的老太婆过于贪婪,最终又归于贫穷的境地。

(3)练一练:学习运用“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个故事。

4.课堂小结

《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鲁迅先生即使身处昏沉的

夜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5.主题延伸

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所描写的景象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让我们举办一次“好的故事”展示会,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

建议:(1)可以通过画身边的美景;(2)可以写身边美景;(3)可以查资料汇报最能体现变化的景物等。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三味书屋》、《一面》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穷人》优秀教学设计

13《穷人》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 师: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

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户普通的穷人家庭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姓名:任会凤 单位:玉田县大安镇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穷人》8~27自然段 教材简析: 《穷人》是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全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本课主要解决第二个重点。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孩子多、生活十分艰难的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作者细致地描写她紧张、担忧、矛盾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孩子,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同时,新课程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具体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读8—11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后,抓“忐忑不安”一词,分别从词典、字形、文中来理解,从而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但桑娜还是义无返顾地抱回了两个孤儿,感受到她的善良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其次,在学生默读12—27自然段找出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后,让学生自主提问,抓住“熬”进行想象,体会渔夫和桑娜有着一样美好的心灵。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齐读“我们的社会需要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德,需要心地善良的人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善良的心,真诚的爱,友善的帮助,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通过划出感动的语句并写出简单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板书: 看画面 请看画面。 出示课件迎客画面。

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 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25争论的故事

25争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读好对话,领悟道理,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大意,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两全其美”等词的意思。会分角色朗读,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结构,能概括课文大意。 会分角色朗读,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探究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笑话吗?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推荐一本清代的笑话集《笑林广记》, 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里面的故事,好吗? 2、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3、其实,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本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去找答案吧! 4、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二、教学字词、识写生字 1出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出示词语) 兄弟俩争辩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煮着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皮香肉嫩 评理剖开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关键浪费聚精会神赞许 2、对俩”、“烟熏火燎”、剖” “聚精会神”等字进行引导记忆。 3、识写生字,交给“分类识写”的方法烤键辩嫩聚赞 (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书写示范)大家认真读贴、描红、临帖。 注意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胸舒、臂开、足安三、理清条理、概述故事 1这篇课文有几个小自然段? 2、认识特殊的标点符号。 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说: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板书:讲故事)生:2—5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 4、6 —12小节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同学们在谈感想。(板书:谈感想) 5、概述课文故事 用你喜欢的方式快速默读第2—5自然段,想想盛老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出示:

争论的故事教案设计(一)

争论的故事教案设计(一) 导读: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品味文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2、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兄弟俩争论部分的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故事自然悟出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争论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争论的故事,那在讲之前,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同学们要认真读,用心记,待会有快速抢答的游戏等着大家。 2、抢答游戏(1)故事中谁与谁发生了争论?(2)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3)争论的结果是什么?(4)看图,你能分辨出哥哥和弟弟吗?怎么看出来的? 3、小结过渡:正因为兄弟俩想要的吃法不一样,因此他们才----争论。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他们正在争论呢?(第三自然段) 二、精读故事部分。 这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兄弟俩的争论,他们是如何争论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3小节,放声读一读兄弟俩的对话。 (PPT第一次对话)

1、读好第一次对话,体会观点和语气。 师:从兄弟俩的第一次对话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没有(他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他们的语气也不一样) 师:争论开始了吗?(开始了) 师:虽然他们都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争论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这时个争论得不那激烈而已。 所以第一次对话该怎么读?(语气要平和一些) 学生齐读第一次对话。 2、读好第二次对话,体会语气的变化。 接下来他们又是如何争论的呢? 生读对话 在接下来的争论中哥哥还是心平气和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吗? 生再读哥的话。 师:与第一次比,他们的争论有变化吗?说说你的发现。(他们的语气不一样了。这一次哥哥是不以为然,大声争辩。) 师:请你读读哥哥的话。 师: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哥的不以为然。(你这话不对)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哥哥的不以为然呢? 师:看来,不以为然的意思就是——(不认为是对的)你们说的没错,那么 师:考考大家,“不以为然”的“然”是什么意思?PPT 听得出来,哥哥有些生气了,弟弟听了哥哥的话,怎么样?(很不

穷人教案(6篇)完整版

《穷人教案》 穷人教案(一):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完美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完美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同学们,这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大家一齐说说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呢?(穷人) 《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简单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2、检查词语 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 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

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穷人? 桑娜渔夫西蒙 《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资料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能够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1――2):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3――11):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 (12――27):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3、再次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 三、细读课文,体味穷境 1、谈话提示:既然课文的题目是《穷人》,那作者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2、个人自读:找出体现穷的句子,体味体味,说说理由 (1)既然是穷,为什么小屋里温暖而舒适呢? (2)为什么桑娜焦急万分的等待丈夫的归来,从中你能够看出什么? 四、设置悬念,铺垫下文 到底桑娜的丈夫能不能安全回来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六、布置作业 认读并默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25争论的故事

25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海州区苏光中心小学孙萍 教学设想: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说理性文章。课文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语》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融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通过故事说明道理。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无论是故事本身内容还是故事说明的道理,都易于理解。 基于这点,虽然文本说理性很强,但针对本课文本语言特点——突出人物对话描写,本节课设计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上,凸显语文课的“语文味”。结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课上巧妙地设计了“用成语概括故事内容”、“加提示语”、“体会反问句语气”、“朗读语调训练”、“借助三个成语讲故事”等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及表达能力的同时,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赞许”等词语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了解文中省略号的用法。 3、通过加提示语练习,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语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兄弟俩争论的语言;通过陈述句与反问句对比,体会反问句在表现激烈争辩中的效果。 4、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故事内容,并能借助关键词语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 5、通过写话练习,积累名言,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在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并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提示语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故事,完整、生动地讲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指名讲笑话故事——《懒妇》。 一、整体感知,以词促思——说故事 1.听写词语: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提问)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想信大家对他那精湛的写作手法记忆犹新,谁来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情。) 二、理解:“穷”人 1.师:没错,通过这件事,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和她的丈夫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2.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老师也有同感,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写方法,让我们对文中人物了解得如此清晰呢?(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3.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别用──、~~~、=====画出来。(提问(课件)(相对灵活)(8分钟) 三、品读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找出相关的描写,下面,让我们来细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高贵品质。(点击课件“精华品读”)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大段,了解到桑娜正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朗读3—7自然段了看个究竟吧。(生齐读) 师提问:读到这里,大家觉得桑娜会怎么做呢?(可多种答案:抱回、不理睬……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桑娜会怎样做呢?就让我们一齐读8—11自然段,看看桑娜的选择吧。 出示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这样做”指什么?“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与“非这样做不可”矛盾吗?为什么?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非这样做不可”指一定要这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忍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观察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歌曲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

《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课时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及反思 吉利区第一小学郭乐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无限生机。 3、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4、认识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段的作用及静态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讲读法、演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配乐欣赏,游戏激趣 1、(出示课件二)导入语:欢迎大家乘坐建设303次列车,我是本次列车的代班列车长。列车运行中,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请睁开眼睛,开始我们的草原之旅吧! 2、指1到3名学生说说草原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引入新课:是啊,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这样的草原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齐读第1自然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美丽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2、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根据填充图来回答。 2.四人一组交流:找一找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课件,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野草(4) A、出示句子: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B、引导学生想象,理解“满眼”“铺向”等词,体会野草绿而茂盛。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学习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细节描写,叙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重点:从桑娜和渔夫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续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阶段目标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 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前节的内容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穷人》这课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师板书 等待丈夫:温暖、舒适 抱回孤儿:探望西蒙、 坎坷不安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 二、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知主要内容。 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归纳部分的内容,找出自己不懂或认为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师板书(1)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 (2)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 三、理解这部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回答这些问题。 生: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抢回孤儿,夫妻不谋而合。 (1)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 (2)当渔夫问她“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 (3)两个沉默是什么意思。

草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草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草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篇一: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中的第二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二、教案背景: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并通过听歌曲、看视频、赏图片,对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课时除了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来回归文本,感受、体会草原景色的美与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四、教学重点:

5、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①课件出示:“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指导朗读。草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真的很令我们感动,我们带着感激之情来朗读这句话。 ②除了吃和喝的,还用什么来招待我们?(唱歌,以歌助兴)③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把两族人民一起高歌的愉快场景读出来。 ④有感情地朗读。 6、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草原人民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概括为:人情---美(板书) 蒙汉人民同欢乐的场景真是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再次感受一下草原人民的热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②课件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结合刚才的画面,带着对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来朗读3、4自然段,再次回味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五)自主探究三:“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2 (第二次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三、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一、通过创情景朗读,感受西蒙悲惨命运以及她关爱孩子的善良品质。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揣摩桑娜的内心矛盾,体会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穷人在课文里主要指哪些人? 桑娜和渔夫穷在哪里? 西蒙穷在哪里?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为新课的学习——感受穷中的不穷作铺垫。)

二、再读课文,找重点句段。 1、找出最能体现穷人善良的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引导理解:“这样做”指什么?分别是哪些段落写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和为什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设计理念:由重点句段入手,把长文读成短文,引领全文内容的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受穷人的贫穷与善良。 (一)学习第三到七小节,感受西蒙的贫穷与关爱孩子以及桑拿的善良。 1、默读第三到七小节,思考: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说说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她头往后仰着……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1)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中,哪句话最打动你的心呢? (2)围绕“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多形式朗读因果句,体会西蒙的困难。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逐一找出体现“困难”的语句,加因果关联词反复朗读:生1:因为“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生2:因为“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六年级语文下:小学课文《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小学课文《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争论的故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 25.争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的语境,运用抓住标点、读出语气、体会意思的方法,把握人物争 论时的不同语气,深入认识反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强调作用。 3、根据语言环境辨析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恰当选择运用。 4、通过读与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初步掌握怎样把对话写具体、写生动。 5、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的语境,运用抓住标点、读出语气、体会意思的方法,把握人物争 论时的不同语气,深入认识反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强调作用。 2、通过读与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初步掌握怎样把对话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一组词语: 打猎为生,射雁充饥,大声争辩,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读、齐读。 2.指名:根据关键词语,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出示近义词:争论争辩 辩和论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指导生字:辩 抓住“辩”与“论”都有言字旁,懂得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往往是相关的 二、精读课文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找出表示哥哥和弟弟争论的句子,划下来。 交流。讨论兄弟俩争论的原因。 2.学习兄弟俩的第一组对话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抓住问号这个标点,读出语气,体会意思。 讨论这时兄弟俩的各自观点。 哥哥认为。弟弟认为。 用抓住标点、读出语气、体会意思的方法,自己练读兄弟俩的第二段对话。 A哥哥的话 指导:读出问句的语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齐读哥哥的话。 哥哥大声争辩,就是为了证明(弟弟的话不对)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哥哥认为弟弟的话不对(不以为然)。 出示“然”在字典里的三种意思,联系课文内容,“然”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总结方法:弄懂关键字的意思,也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齐读哥哥的话。 B弟弟的话 读出弟弟怎样的语气? 针对学生的朗读,对问句及感叹句作适时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弟弟的观点:齐读兄弟俩的对话。 3、学生表演争论的场面,理解“争论不休”的意思。 4、讨论:老人的建议是什么?好在哪里?理解“两全其美”。 5、此时的兄弟俩,望着天空,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来写一写吧!如果能在提示语中,把哥哥和弟弟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写具体的话,那就非常了不起了。写话练习:兄弟俩望着天空,会说些什么呢? 哥哥()地说:“。” 弟弟()地说:“。” 交流,结合课文中盛老师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 理解:时机、关键 齐读四句感想,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及“赞许”的意思 三、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交流一下各自的感想。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争论的故事》同步练习(II )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争论的故事》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1分) 1. (6分)按拼音写汉字 lièyàn biàn 打________大________争________ nèn pōu fèi 肉________________开浪________ 2. (6分)多音字组词 盛shèng________ chéng ________禁jīn ________jìn ________种zhǒng ________ zhòng ________ 3. (3分)我能把字写漂亮。 yān xūn huǒ liǎo wú yǐng wú zōng jù jīng huì shé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分)写出近义词 充饥—________ 争论—________ 服气—________ 5. (2分)写出反义词 争辩—________ 服气—________ 6. (8分)形近字组词 烤________ 管________ 键________ 评________

烧________ 官________ 健________ 苹________ 7. (10分)成语大比拼 不________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会神争论________ ________ 无________无________ 两全________ ________ 8. (4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兄弟俩(liǎng liǎ )________剖(pōu pō) ________开 赞(zhàn zàn ) ________许评(píng pǐn ) ________理 9. (4分)对号入座 然:①这样;那样。②附在某些词的后面,表示事物或者动作的状态。③对,正确。④然而,表示转折。 ①哥哥对弟弟的话不以为然。________ ②这件事当然是你不对。________ ③试验虽然失败了,然而他们并不灰心。________ ④天忽然下起了大雨。________ 10. (5分)用钢笔描红 俩烤评剖惜 笨抓费键煮赞嫩 11. (4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烟熏和火烤。________ ②争论辩驳。________

《穷人》小学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穷人》小学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穷人》小学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知穷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

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1)幻灯内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教师追问,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doc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人民热情好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学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体会重点句子意思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片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天堂》,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文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出自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没有时间完成。 4、远迎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5、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6、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