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余的性质与应用

同余的性质与应用
同余的性质与应用

同余的性质及应用

1 引言

数论的一些基础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更深入的理解某些其他邻近学科,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训练.而整数论知识是学习数论的基础,其中同余理论有时整数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好同余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要注意的常常不是某些整数,而是这些数用某一固定的数去除所得的余数,例如我们问现在是几点钟,就是用24去除某一个总的时数所得的余数;问现在是星期几,就是问用7去除某一个总的天数所得的余数,假如某月2号是星期一,用7去除这月的号数,余数是2的都是星期一.

我国古代孙子算经里已经提出了同余式11(mod )xb m ,22(mod )xb m ,…,

(m od )k k xb m 这种形式的问题,并且很好地解决了它.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数

学九章》中提出了同余式1(m od )i i x M m ≡, 1,2,...,i k =, i m 是k 个两两互质的正整数,

12...k m m m m =,i i m m M =的一般解法.

同余性质在数论中是基础,许多领域中一些著名的问题及难题都是利用同余理论及一些深刻的数学概念,方法,技巧求解.例如,数论不定方程中的费尔马问题,拉格朗日定理的证明堆垒数论中的华林问题,解析数论中,特征函数基本性质的推导等等.在近现代数论研究中,有关质数分布问题,如除数问题,圆内格点问题,等差级数问题中的质数分布问题,2an bn c ++形式的质数个数问题,质数个数问题,质数增大的快慢问题,孪生质数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新成果出现,但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数论的发展以及现代数学发展中提出的一些数论问题,都要求我们对于近代数论的一些方法和基础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所以,本文主要介绍了同余理论中同余基本性质的一些简单应用,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可以为对数论有兴趣的读者,增加学习数论知识的兴趣,并能为他们攻破那些经典的数论难题开展数论课题课题提供一些帮助.

2 同余的概念

给定一个正整数m ,把它叫做模,如果用m 去除任意两个整数a 与b 所得的余数相同,我们就说对模m 同余,记作(mod )a b m ≡,如果余数不同,就说对模m 不同余. 由定义得出同余三条性质: (1)(mod )a a m ≡;

(2)(mod )a b m ≡,则(mod )b a m ≡;

(3)(mod )a b m ≡,(mod )b c m ≡,则(mod )a c m ≡.

定义也可描述为:整数a ,b 对模m 同余的充分必要条件是m a b -,即a b m t =+,t 是整数.

3 同余的八条基本性质

由同余的定义和整数的性质得出[1]:

(1)若(mod )a b m ≡,(mod )c d m ≡,则(mod )a c b d m +≡+ 若(mod )a b c m +≡, 则(mod )a c b m ≡- (2)若(mod )a b m ≡,(mod )c d m ≡, 则(mod )ac bd m ≡

特别地,若(mod )a b m ≡,则(mod )

ak bk m ≡

(3)若1

1

......(m od )k

k

A B m ????≡, (m od )i i x y m ≡, 0,1,...,i n

=

则1

11

1...1...1......(mod )k

k k k

k k A x x B

y y m ??

??????≡

∑∑

(4)若1a a d =, 1b b d =, (,)1d m =, (mod )a b m ≡,则11(mod )a b m ≡ (5)若(mod )a b m ≡,0k >, 则(mod )ak bk m ≡;

若(mod )a b m ≡, d 是a ,b 及m 任一正公因数,则

(m od

)a b m d d d ≡

(6)若(m od )i a b m ≡,1,2,...,i k =,则12(mod[,,...,])k a b m m m ≡

其中12[,,...,]k m m m 是12,,...,k m m m , k 个数最小公倍数 (7)若(mod )a b m ≡, d m ,0d >,则(mod )a b d ≡

(8)(mod )a b m ≡, (,)(,)a m b m =,若d 能整除m 及a ,b 两数之一,则d 必整除a ,b 另一个.

4 同余性质在算术里的应用

4.1 检查因数的一些方法

例1 一整数能被3(9)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十进位数码的和能被3(9)整除. 证:按照通常方法,把任意整数a 写成十进位数形式,即

1

101010

...n

n n n a a a a --=+++, 010i a ≤<.

因101(mod 3)≡, 所以由同余基本性质,即3a 当且仅当3i

a

∑;

同法可得9a 当且仅当9

i

a

∑,0,1,...,i n =.

例2 设正整数11010001000...n n n n a a a a --=+++,01000i a ≤<,则7(或11或13)整除a 的充要条件是7(或11或13)整除0213(...)(...)(1)i

i

a a a a a

++-++=

-∑,

0,1,...,i n =.

证:1000与-1对模7(或11或13)同余,

根据同余性质知,a 与(1)i i a -∑对模7(或11或13)同余

即7(或11或13)整除a 当且仅当7(或11或13)整除(1)i i a -∑,0,1,...,i n =. 例3 a =5874192,则587419236i a =++++++=∑,0,1,...,i n =能被3,9整 除,当且仅当a 能被3,9整除 解:由例1证法可知,该结论正确.

例4 a =435693,则4

3569330i a =+++++=∑,0,1,...,i n =能被3整除,

但i a ∑不能被9整除当且仅当3是a 的因数,9不是a 的因数.

解:由例1的证法可得.

例5 a =637693,则6371000693a =?+,69363756i a =-=∑,0,1,...,i n =能被7整除而不能被11或13整除当且仅当7是a 的因数但11,13不是a 的因数. 解:由例2的证法可知,该结论正确.

例 6 a =75312289,27510003121000289

a =?+?+2893127552i

a

=-+=∑,

0,1,...,i n =能被

13整除,而不能被7,11整除当且仅当13是a 的因数,而7与

11不是a 的因数. 解:由例2的证法可知.

例7 应用检查因数的方法求出下列各数标准分解式

① 1535625 ②1158066

解:①65432115356251105103105106102105=?+?+?+?+?+?+, 153562527i a =++++++=∑,927 ∴91535625, 21535625110005351000625=?+?+,

021()625153591a a a +-=+-=,由例2得1391,791, ∴71535625,131535625, 又51535625,951374095???=,1535625375

4095

=,

5375,

37575

5

=,2575,

∴54153562535137=???.

②6543111580661101105108106106=?+?+?+?+?+, 11586627i a =+++++=∑,927∴91158066, 2115806611000158100066=?+?+,

021()66115891a a a +-=+-=-,由例2得791,1391 ∴71158066,131158066,

又21158066,971321638???=,1158066707

1638

=,7707,

∴2115806629713101=????.

4.2 弃九法(验证整数计算结果的方法)

我们由普通乘法的运算方法求出整数a ,b 的乘积是P ,并令

1

101010...n

n n n a a a a --=+++,010i a ≤< 1

101010

...n n n n b b b b --=+++,010i b ≤<, 1

101010

...n n n n P c c c --=+++,010i c ≤<,

如果()()i j a b ∑∑与k c ∑对模9不同余,那么所求得的乘积是错误的.

特别的,在实际验算中,若i a ,j b ,k c 中有9出现,则可去掉(因90(mod 9)≡). 例1 a =28997,b =39495,按普通计算方法算得a ,b 乘积是P =1145236515, 按照上述弃九法8(mod 9)a ≡,3(mod 9)b ≡,5(mod 9)P ≡. 但83?与5对模9不同余,所以计算有误.

例2 若a =28997,b =39495,P =1145235615,那么P a b =?? 解:按照上述弃九法,8(mod 9)a ≡,3(mod 9)b ≡,6(mod 9)P ≡.

虽然83?与6对模9同余,但是由通常乘法计算得到1145236515a b ?=, 故P a b =?不成立.

注:当使用弃九法时,得出的结果虽然是()()i j a b ∑∑(mod 9)k c ≡∑也还不能完全肯

定原计算是正确的.

4.3 同余性质的其他应用 例1 求7除5047的余数.

解:由147(2)2(m od 7)≡-≡-,2247(2)4(m od 7)≡-≡,5547(2)1(m od 7)≡-≡-,

∴50516247(47)47144(m od 7)≡?≡?≡, 即5047除以7余数为4.

例2 试证:形如87()k k N +∈的整数不能表为三个平方数之和.

证:假定22287(,,)N k a b c a b c Z =+=++∈,则2227(mod8)a b c ++≡,但这不可

能.因为对模8而论.每一个整数最小非负余数只能是0,1,2,3,4,5,6,7中的一个数.

而200(mod 8)≡,211(m od 8)≡,224(mod 8)≡,231(m od 8)≡,240(mod 8)≡,

2

51(m od 8)≡,2

64(mod 8)≡,2

71(m od 8)≡.

因此,任一整数平方对模8必与0,1,4三个数之一同余,而从{0,1,4}

中任取三个数,其和都不可能与7对模8同余,所以对于任何整数a ,b ,

c 都有2

2

2

a b c ++与7对模8不同余.

即形如87()k k N +∈的整数不能表为三个平方数之和. 例3 试证:53335333-能被10整除.

证:由已知条件有533(mod10)≡,225339(m od 10)≡≡,555337(m od 10)≡≡,

4

4

5331(m od 10)≡≡,

∴5341541553(53)53(3)3133(m od 10)≡?≡?≡?≡ 又

333(mod10)

≡,

22

3339(m od 10)

≡≡,

55

3337(m od 10)

≡≡,

4

4

3331(m od 10)≡≡,

∴33484833(33)33(3)3133(mod 10)≡?≡?≡?≡ ∴53335333(mod 10)≡,即533310(5333)- 也就是说,53335333-能被10整除.

例4 设,,a b c N ∈且6()a b c ++,求证:3336()a b c ++

证:对模6来说每一个整数的最小非负数余数为0,1,2,3,4,5

300(mod 6)≡,311(m od 6)≡,322(mod 6)≡,333(m od 6)≡,344(mod 6)≡,

3

55(m od 6)≡,即对任何整数k

,3(m od 6)k k ≡

∴3(m od 6)a a ≡,3(mod 6)b b ≡,3(m od 6)c c ≡ ∴333()()(mod 6)a b c a b c ++≡++

又()0(mod 6)a b c ++≡∴333()0(mod 6)a b c ++≡ 故3336()a b c ++

例5 若(5,)1n =,证明5n n -能被30整除. 证:设n N ∈,(mod 6)n k ≡则0,1,2,3,4,5k =

由500(mod 6)≡,511(m od 6)≡,522(mod 6)≡,5

33(m od 6)≡,

544(mod 6)≡,5

55(m od 6)≡,

∴5(m od 6)k k ≡即55(m od 6)n k k n ≡≡≡,56()n n - 同理可知55()n n - 又(5,6)1= ∴530()n n - 故5n n -能被30整除.

5 同余性质在数论中的应用:求简单同余式的解

5.1一次同余式、一次同余式解的概念

在代数里面,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解代数方程.而同余性质在数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同余在方程中的应用,也就是求同余式的解.

一次同余式的定义:若用()f x 表示多项式110...n n n n a x a x a --+++,其中i a 是整数,又设m 是一个正整数,则()0(mod )f x m ≡ 叫做模m 的同余式.若n a 与0

对m 不同余,则n 叫做()0(mod )f x m ≡的次数.

定义:若a 是使()0(mod )f a m ≡成立的一个整数,则(mod )x a m ≡ 叫做同余式()0(mod )f x m ≡ 的一个解.

定理 一次同余式(mod )ax b m ≡,a 与0对模m 不同余,它有解充要条件是(,)a m b .[3]

5.2 孙子定理解一次同余式组

引例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解:设x 是所求物数,则依题意有,2(mod 3)x ≡,3(mod 5)x ≡,2(mod 7)x ≡ 孙子算经里介绍用下列方法求解 除数 余数 最小公倍数 衍数 乘率 各 总 答 数

最 小 答 数

3 2 3?5?7=105 5?7

2 35?2?2 140+63+30=233

233-2?105=23

5 3 7?3

1 21?1?3 7

2

3?5

1

15?1?2

由表格知,所求物数是23.

孙子定理:设1m ,2m ,…,k m 是k 个两两互质的正整数,12...k m m m m =,i i m m M =,

1,2,...,i k

=,则同余式组11(mod )x b m ≡, 22(m od )x b m ≡,... ,

(m od )k k x b m ≡的解是1

111112

22...(m od )

k

k k x M M b M

M b M

M b m ≡+++,

其中11(m od )i i i M M m ≡, 1,2,...,i k

= [4]

用表格形式概括如下

除数 余数 最小公倍数 衍数

乘率

各 总

答 数

1m

1b 12...k

M m m m =

1M 1

1M

1

111M M b 11

(m od )k

i i i i x M

M b m =≡

2m

2b

2M

1

2M

1222M M b

k m

k b

k M

1k M

1

k k k M M b

例1 解同余式组1(m od 5)x b ≡, 2(mod 6)x b ≡,3(m od 7)x b ≡,4(m od 11)x b ≡. 解:此时567112310m =???=,16711462M =??=,25711385M =??=,

35611330M =??=, 4567210

M =??=.

解11(m od )i i i M M m ≡, 1,2,3,4i = 得113M =, 121M =, 131M =, 141M = 即12341386385330210(m od 2310)x b b b b ≡+++.

例2 韩信点兵:有兵一队,若列成五行纵队,则末行一人,成六行纵队,则末

行五人,成七行纵队,则末行四人,成十一行纵队,则末行十人,求兵数? 解:由题意,有1(mod 5)x ≡,5(mod 6)x ≡,4(mod 7)x ≡,10(mod 11)x ≡

3462385533042101067312111(mod 2310)

x ≡?+?+?+?≡≡.

5.3 简单高次同余式组()0(m od )i f x m ≡, 1,2,...,i k =及()0(m od )f x p ?≡ ,p 为

质数,0?>的解数及解法的初步讨论

定理1 若1m ,2m ,…, k m 是k 个两两互质的正整数, 12...k m m m m =,则同余式

()0(mod )f x m ≡与同余式组()0(m od )i f x m ≡,1,2,...,i k

=等价.

若用i T 表示()0(m od )i f x m ≡,1,2,...,i k =,对模i m 的解数, T 表示

()0(mod )f x m ≡对模m

的解数,则12...k T T T T =.

[5]

例1 解同余式()0(mod 35)f x ≡,43()289f x x x x =+++.

解: 由定理1知()0(mod 35)f x ≡与同余式()0(mod 5)f x ≡ , ()0(mod 7)f x ≡等

价.

同余式()0(mod 5)f x ≡有两个解,即1,4(mod 5)x ≡ 同余式()0(mod 7)f x ≡有三个解,即3,5,6(mod 7)x ≡ 即()0(mod 35)f x ≡有六个解,即1(m od 5)x b ≡,2(mod 7)x b ≡ 由孙子定理有,122115(m od 35)x b b ≡+

即得()0(mod 35)f x ≡的解为31,26,6,24,19,34(mod 35)x ≡.

定理2 设1(m od )x x p ≡,即11x x pt =+, 10,1,2,...t =±±是()0(mod )f x p ≡的一解,并且

p

不整除1()f x ,( 1()f x 是()f x 的导函数),则11x x pt =+刚好给出

()0(m od )f x p ?

≡,p 为质数,0?>的一解x x p t ???=+,0,1,2,...t ?=±±, 即

(m od )

x x p ?

?

≡, 其中1(m od )x x p ?≡.[6]

例2 解同余式3262717200(mod 30)x x x +++≡.

解: 由定理1知()0(mod 30)f x ≡与()0(mod 2)f x ≡,()0(mod 3)f x ≡,()0(mod 5)

f x ≡等价.

显然,()0(mod 2)f x ≡有两解0,1(mod 2)x ≡

()0(mod 3)f x ≡有一解2(mod 3)x ≡ ()0(mod 5)f x ≡有三解0,1,2(mod 5)x ≡

同余式()0(mod 30)f x ≡有六个解

即1(m od 2)x b ≡,2(m od 3)x b ≡,3(m od 5)x b ≡,10,1b =;22b =;30,1,2b = 由孙子定理得12315106(m od 30)x b b b ≡++,以1b ,2b ,3b 值分别代入,得

()0(mod 30)f x ≡全部解为20,2,26,5,11,17(mod 30)x ≡.

例3 解同余式()0(mod 27)f x ≡,4()74f x x x =++.

解: ()0(mod 3)f x ≡有一解1(mod 3)x ≡,并且3不整除1(1)f ,

以113x t =+ 代入()0(mod 9)f x ≡得11(1)3(1)0(m od 9)f t f +≡ 但(1)3(mod 9)f ≡,1(1)2(m od 9)f ≡

即13320(m od 9)t +?≡即1210(m od 3)t +≡

因此1213t t =+而2213(13)49x t t =++=+是()0(mod 9)f x ≡的一解;

以249x t =+代入()0(mod 27)f x ≡即12(4)9(4)0(m od 27)f t f +≡,

2189200(m od 27)t +?≡即2220(m od 3)t +≡, 2323t t =+

即3349(23)2227x t t =++=+为所求的解.

5.4 简单二次同余式2(m od )x a p ?≡,0?>,(,)1a p =解的判断

二次同余式一般形式为20(m od )ax bx c m ++≡,a 与0对模m 不同余,由上面所学知识,经总结,判断一般二次同余式有解与否问题,一定可以转化为判断形如2(m od )x a p ?≡,0?>有解与否问题.

先讨论单质数模同余式2(m od )x a p ≡,(,)1a p =有解与否问题

若它有解,则a 叫做模p 的平方剩余,若它无解,则a 叫做模p 的平方非剩余.

定理1 若(,)1a p =,则a 是模p 的平方剩余的充要条件是1

2

1(mod )p a

p -≡且有两

解;而a 是模p 的平方非剩余充要条件是1

2

1(mod )p a

p -≡-.

[7]

()a p

是勒让得符号,它是一个对于给定单质数p 定义在一切整数a 上的函数,它

的值规定如下:当()1a

p

=时,a 是模p 的平方剩余;

当()1a

p

=-时,a 是模p 的平方非剩余;

当(

p

a )=0时,p a .[8]

讨论质数模同余式2(m od )x a p ?≡,0?>,(,)1a p =有解与否问题

定理2 2(m od )x a p ?≡,0?>,(,)1a p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1a

p =,并且在有解情

况下,解数是2.[9]

讨论合数模同余式2(m od 2)x a ?≡,0?>,(2,)1a =有解与否问题

定理3 设1?>,当2?=,1(mod 4)a ≡时,2(m od 2)x a ?≡,0?>,(2,)1a =有解,

且解数是2;当3?≥,1(mod 8)a ≡时,上式有解,解数是4.

[10]

例 解257(m od 64)x ≡. 解: 因571(mod 8)≡故有4个解.

把x 写成3(14)x t =±+代入原同余式,得到23(14)57(m od 16)t +≡, 由此得

31(mod 2)t ≡, 故44[14(12)](58)x t t =±++=±+是适合2

57(m od 16)

x ≡的一切

整数,再代入原同余式得到24(58)57(m od 32)t +≡, 由此得

40(m od 2)t ≡, 故55(582)(516)x t t =±+?=±+是适合2

57(m od 32)x ≡的一切

整数,再代入原同余式得到25(516)57(m od 64)t +≡, 由此得

51(mod 2)t ≡, 故66[516(12)](2132)x t t =±++=±+是适合2

57(m od 64)x ≡的

一切整数,因此21,53,21,53(mod 64)x ≡--是所求四个解.

6 结论

本文从同余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出发,通过实例概括总结出同余性质在算术及数论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同余性质在算术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检查因数和弃九法验算结果的实例作出阐述;数论中同余性质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简单一次同余式组及高次同余式的求解,以及二次同余式是否有解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闵嗣鹤,严士健编. 初等数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9:37-93.

[2]余元希等.初等代数研究(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53-82.

[3]赵振成.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53-56.

[4]王书琴,刘晓卫.剩余定理及一次同余式组[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2-1-17.

[5][法]C.布尔勒,朱广才译. 代数[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3:72-121.

[6]曹才翰,沈伯英. 初等代数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6-85.

[7]刘合义.谈数论中的同余及其应用[J].衡水学院学报,2007:2-6.

[8]H.B.勃罗斯库列亚柯夫,吴品三译. 数与多项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0:42.

[9]林国泰,司徒永显. 初等代数研究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81-96.

[10]林六十. 初等代数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145-158.

致谢

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 一直得到应用数学系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

是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 我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风范, 吸取了踏实、严谨、刻苦、认真的治学精神, 以及正直、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以他们为榜样, 加强教师道德修养, 努力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我在大学期间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和系领导以及老师们的帮助和教诲分不开的, 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

在这学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得到了孙善辉老师的悉心指导, 熟悉了撰写论文的一般格式和许多注意事项, 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感谢孙善辉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在我论文的撰写和校对过程中, 还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帮助, 是他们帮助我发现论文里的某些小小的错误, 这使我节省了时间去完成其他的工作, 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最后, 再次感谢孙善辉老师的辛勤指导!

浅谈同余及其应用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同余定理及其应用 学生姓名黄指导教师某某某 系(部)师范教育系专业数学教育 班级 999 班学号 11211211 提交日期200 年月日答辩日期 200 年月日 200 年月日

浅谈同余定理及其应用 摘要 初等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特别是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它以算术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要注意的常常不是某些整数,而是这些数用某一固定的数去除所得的余数。同余理论是初等数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性质及应用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归纳总结了同余的若干性质,结合实例,探究了同余性质在检验、判断整除问题、求余数、判断合数、韩信点兵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体现了用同余性质解决问题的简洁性。 关键词:同余整除余式方程

绪论 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内容极为丰富,曾被数学家说成是数学的皇后。同余问题在当今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数学教学中都有涉及,它作为初等数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问题都要借助同余理论来解决。同余的应用问题分为很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题目又有一定的解题技巧。掌握了这些题型的技巧,可以提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对同余理论的理解,将应用同余理论解决的问题具体整理分类,从中分析出一些借助同余理论解题的技巧与规律。现在初等数论中关于同余的内容主要包括:同余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剩余类与剩余系、欧拉定理、费马小定理、循环小数、一次同余方程及一次同余方程组。 到目前为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与数学家,对同余的应用问题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在中国,早在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所著的《数书九章》中就记载了求解同余方程的“大衍求一术”。还有,著名的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也记载能解决“物不知其数”问题的孙子定理,也被称作“中国剩余定理”。以及“韩信点兵”问题的研究,都为解决一次同余方程和同余方程组的问题带来了便利。在西方,除了高斯引入同余的概念之外,欧拉和费马提出的定理也为解决同余的相关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将同余理论的应用问题更加系统全面的展现出来。以便,今后大家在探究同余理论时,能对同余应用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技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 1 相关性质定理[1] 性质1同余是一种等价关系,即有: (1)反身性 a≡a(mod m). (2)对称性若a≡b(mod m),则b≡a(mod m). (3)传递性若a≡b(mod m), b≡c(mod m), 则a≡c(mod m). 性质2同余式可以相加减,即 若 a≡b(mod m),c≡d(mod m),则 (1) a+c≡b+d(mod m). (2) a-c≡b-d(mod m). 性质3同余式可以相乘,即有: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例1(1)、(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4~7题。 设计思想: 《比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一内容也是“比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包含两个小题(1)、(2)及“做一做”等。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以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为教学重点,并围绕牵动教学主线的“猜想”,引领学生参与“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过程,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总结、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应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人生态度。 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融合,凸显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并且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探究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余数性质及同余定理(B级) 1

一、 带余除法的定义及性质 1. 定义:一般地,如果a 是整数,b 是整数(b ≠0),若有a ÷b =q ……r ,也就是a =b ×q +r , 0≤r <b ;我们称上面的除法算式为一个带余除法算式。这里: (1)当0r =时:我们称a 可以被b 整除,q 称为a 除以b 的商或完全商 (2)当0r ≠时:我们称a 不可以被b 整除,q 称为a 除以b 的商或不完全商 一个完美的带余除法讲解模型:如图 这是一堆书,共有a 本,这个a 就可以理解为被除数,现在要求按照b 本一捆打包,那么b 就是除数的角色,经过打包后共打包了c 捆,那么这个c 就是商,最后还剩余d 本,这个d 就是余数。 这个图能够让学生清晰的明白带余除法算式中4个量的关系。并且可以看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 余数的性质 ⑴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⑵ 余数小于除数. 二、 余数定理: 1.余数的加法定理 a 与 b 的和除以 c 的余数,等于a ,b 分别除以c 的余数之和,或这个和除以c 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39除以5的余数等于4,即两个余数的和3+1. 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和再除以c 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42除以5的余数等于3+4=7除以5的余数为 2 2.余数的加法定理 a 与 b 的差除以 c 的余数,等于a ,b 分别除以c 的余数之差。 知识框架 余数性质及同余定理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7除以5的余数等于2,两个余数差3-1= 2. 当余数的差不够减时时,补上除数再减。 例如:23,14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23-14=9除以5的余数等于4,两个余数差为3+5-4=4 3.余数的乘法定理 a与b的乘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b分别除以c的余数的积,或者这个积除以c所得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除以5的余数等于3×1=3。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积再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除以5的余数等于3×4除以5的余数,即2. 乘方:如果a与b除以m的余数相同,那么n a与n b除以m的余数也相同. 一、同余定理 1、定义 整数a和b,除以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m所得余数相同,就称a和b对于模m同余或称a和b在模m下同余,即a≡b(modm) 2、同余的重要性质及举例。 〈1〉a≡a(modm)(a为任意自然); 〈2〉若a≡b(modm),则b≡a(modm) 〈3〉若a≡b(modm),b≡c(modm)则a≡c(modm); 〈4〉若a≡b(modm),则ac≡bc(modm) 〈5〉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 〈6〉若a≡b(modm)则an≡bm(modm) 其中性质〈3〉常被称为"同余的可传递性",性质〈4〉、〈5〉常被称为"同余的可乘性,"性质〈6〉常被称为"同余的可开方性" 注意:一般地同余没有"可除性",但是:如果:ac=bc(modm)且(c,m)=1则a≡b(modm)3、整数分类: 〈1〉用2来将整数分类,分为两类: 1,3,5,7,9,……(奇数); 0,2,4,6,8,……(偶数) 〈2〉用3来将整数分类,分为三类: 0,3,6,9,12,……(被3除余数是0) 1,4,7,10,13,……(被3除余数是1) 2,5,8,11,14,……(被3除余数是2)

减法的性质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材第21页的内容及第22页练习六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减法的运算性质,提高学生理性思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会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提高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应用减法的性质,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书吗?李叔叔也喜欢看,李叔叔读的这本书共234页,他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给出一共的页数和两天分别读的页数求剩下的页数,用什么

方法计算? 生1:减法。 生2:不对,减法中的连减。 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减法的运算性质。(板书:减法的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教材中的情景图,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减法的运算性质】 二.自主探究 1.师:通过读题,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已知这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 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下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再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列式为234-66-34。 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列式为234-(66+34)。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再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列式为234-34-6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教材内容渗透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化简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3)、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等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掌握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等知识,这都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而且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类比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要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

余数性质及同余定理(B级)

一、 带余除法的定义及性质 1. 定义:一般地,如果a 是整数,b 是整数(b ≠0),若有a ÷b =q ……r ,也就是a =b ×q +r , 0≤r <b ;我们称上面的除法算式为一个带余除法算式。这里: (1)当0r =时:我们称a 可以被b 整除,q 称为a 除以b 的商或完全商 (2)当0r ≠时:我们称a 不可以被b 整除,q 称为a 除以b 的商或不完全商 一个完美的带余除法讲解模型:如图 这是一堆书,共有a 本,这个a 就可以理解为被除数,现在要求按照b 本一捆打包,那么b 就是除数的角色,经过打包后共打包了c 捆,那么这个c 就是商,最后还剩余d 本,这个d 就是余数。 这个图能够让学生清晰的明白带余除法算式中4个量的关系。并且可以看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 余数的性质 ⑴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⑵ 余数小于除数. 一、 余数定理: 1.余数的加法定理 a 与 b 的和除以 c 的余数,等于a ,b 分别除以c 的余数之和,或这个和除以c 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39除以5的余数等于4,即两个余数的和3+1. 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和再除以c 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42除以5的余数等于3+4=7除以5的余数为 2 2.余数的加法定理 a 与 b 的差除以 c 的余数,等于a ,b 分别除以c 的余数之差。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7除以5的余数等于2,两个余数差3-1= 2. 当余数的差不够减时时,补上除数再减。 余数性质及定理 知识框架

同余的性质与应用

. 1 同余的性质及应用 1 引言 数论的一些基础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更深入的理解某些其他邻近学科,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训练.而整数论知识是学习数论的基础,其中同余理论有时整数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好同余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要注意的常常不是某些整数,而是这些数用某一固定的数去除所得的余数,例如我们问现在是几点钟,就是用24去除某一个总的时数所得的余数;问现在是星期几,就是问用7去除某一个总的天数所得的余数,假如某月2号是星期一,用7去除这月的号数,余数是2的都是星期一. 我国古代子算经里已经提出了同余式11(mod )xb m ,22(mod )xb m ,…, (mod )k k xb m 这种形式的问题,并且很好地解决了它.宋代大数学家九韶在他的《数学九章》中提出了同余式1(mod )i i x M m ≡, 1,2,...,i k =, i m 是k 个两两互质的正整数, 12...k m m m m =,i i m m M =的一般解法. 同余性质在数论中是基础,许多领域中一些著名的问题及难题都是利用同余理论及一些深刻的数学概念,方法,技巧求解.例如,数论不定方程中的费尔马问题,拉格朗日定理的证明堆垒数论中的华林问题,解析数论中,特征函数基本性质的推导等等.在近现代数论研究中,有关质数分布问题,如除数问题,圆格点问题,等差级数问题中的质数分布问题,2an bn c ++形式的质数个数问题,质数个数问题,质数增大的快慢问题,孪生质数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新成果出现,但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数论的发展以及现代数学发展中提出的一些数论问题,都要求我们对于近代数论的一些方法和基础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所以,本文主要介绍了同余理论中同余基本性

1.同余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第三章 同余 §1 同余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定义 给定一个正整数m ,若用m 去除两个整数a 和b 所得的余数相同,则称,a b 对模m 同余,记作()mod .a b m ≡若余数不同,则称,a b 对模m 不同余,记作 ()\mod a b m ≡. 甲 ()mod . a a m ≡ (甲:jia 3声调; 乙:yi 3声调; 丙:bing 3声调; 丁:ding 1声调; 戊:wu 声调; 己:ji 3声调; 庚:geng 1声调; 辛: xin 1声调 天; 壬: ren 2声调; 癸: gui 3声调.) 乙 若()mod ,a b m ≡则()mod .b a m ≡ 丙 若()()mod ,mod ,a b m b c m ≡≡则()mod .a c m ≡ 定理1 ()mod |.a b m m a b ≡?- 证 设()mod a b m ≡,则12,,0.a mq r b mq r r m =+=+≤<于是, ()12,|.a b m q q m a b -=-- 反之,设|.m a b -由带余除法,111222,0,,0a mq r r m b mq r r m =+≤<=+≤<,于是, ()()1221. r r m q q a b -=-+- 故,12|m r r -,又因12r r m -<,故()12,mod .r r a b m =≡ 丁 若()()1122mod ,mod ,a b m a b m ≡≡则,()1212mod .a a b b m ±≡± 证 只证“+”的情形.因()()1122mod ,mod a b m a b m ≡≡,故1122,m a b m a b --,于是()()()()11221212|m a b a b a a b b -+-=+-+,所以()1212mod .a a b b m +≡+ 推论 若()mod ,a b c m +≡则()mod .a c b m ≡-

(完整版)《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5页信息窗3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会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吗?小丁丁也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共234页,他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能了解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3.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再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掉第一天看的34页,再减去

第二天看的66页。 随学生板书:(一)234-66-34 ( =)234-(66+34)(三)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小丁丁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都算完了吗?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选第一种的请举手?噢,只有几个同学,“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4.比较、发现 师:前两种算法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生:两种算法都由三个相同的数组成,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师:由于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请你用数学语言读一读。 234-66-34=234-(66+34)生个别读,齐读。 5.提出猜想 师: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其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只有在“234、66、34”这个三个数中有,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个特殊的、偶然的问题出发去归纳探究内在于其中的一般又必然的规律。】 6.举例验证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主备人:姚小平时间:10.11 审核:方君肖军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难点是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1、参考课本P45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比与除法的关系的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相应的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如何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P46例1主题图及题目,了解到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说“最简单的整数比”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动笔尝试,有困难的可以交流讨论,根据例题的提示完成课本填空。 (2)对比例1第(1)题两个比化简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例1第(2)题中两个题的区别,想一想当一个比的前后项不是整数时,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把你化简分数比,小数比的思路给记录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46“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练习十一第3、4、5题。 2、拓展提高:练习十一第6、7题以及P48最后一题“思考练习”。 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4.1基本概念及一次同余式

1. 同余方程15x ≡12(mod99)关于模99的解是__ x ≡14,47,80(mod99)_。 2. 同余方程12x+7≡0 (mod 29)的解是__ x ≡26 (mod 29)_____. 3. 同余方程41x≡3(mod 61)的解是__ _ . 4. 同余方程9x+12≡0(mod 37)的解是___ x ≡11(mod 37)______ 5. 同余方程13x ≡5(mod 31)的解是_ x ≡ 29(mod 31)__ 6. 同余方程24x ≡6(mod34)的解是__ x ≡13,30(mod34)__ 7. 同余方程26x+1≡33 (mod 74)的解是__ x ≡24,61 (mod 74)_ 8. 同余方程ax +b ≡0(mod m )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__()b m a ,_ 9. 21x ≡9 (mod 43)的解是_ x ≡25 (mod 43)__ 10. 设同余式()m b ax mod ≡有解()m x x mod 0≡,则其一切解可表示为_ _ . 11. 解同余式()15mod 129≡x 12. 同余式()111mod 1227≡x 关于模11有几个解?( ) A 1 B 2 C 3 D 4 13. 同余式3x ≡2(mod20)解的个数是( B ) A.0 B.1 C.3 D.2 14. 同余式72x ≡27(mod81)的解的个数是_9_个。 15. 同余方程15x ≡12(mod27) 16. 同余方程6x ≡4(mod8)有 个解。 17. 同余式28x ≡21(mod35)解的个数是( B ) A.1 B.7 C.3 D.0 18. 解同余方程:63x ≡27(mod72) 19. 同余方程6x≡7(mod 23)的解是__ _ . 20. 以下同余方程或同余方程组中,无解的是( B ) A.6x ≡10(mod 22) B.6x ≡10(mod 18) C.???≡≡20) 11(mod x 8) 3(mod x D. ???≡≡9) 7(mod x 12) 1(mod x 21. 同余方程12x ≡8(mod 44)的解是x ≡8,19,30,41(mod 44)____ 22. 同余方程20x ≡14(mod 72)的解是 ___ 23. 下列同余方程无解的是( A ) A.2x ≡3(mod6) B.78x ≡30(mod198) C.8x ≡9(mod11) D.111x ≡75(mod321) 24. 解同余方程 17x+6≡0(mod25) 25. 同余方程3x ≡5(mod16) 的解是___ x ≡7(mod16)____ 26. 同余方程3x ≡5(mod14)的解是_ x ≡11(mod14)的解是__。 27. 同余方程3x ≡5(mod13)的解是__ x ≡6(mod13)_________。 28. 下列同余方程有唯一解的是( C )

幂同余定理及其应用

幂同余定理及其应用 吴敏金mjwu1940@https://www.360docs.net/doc/ab501161.html, 由同余式的性质,可推出 [幂同余定理] 设同余式a==b (mod m),那么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a^n==b^n (mod m).。(^n表示n次方,==表示同余)证明: 由同余式的性质,如果a==b (mod m),c==d (mod m),则a*c==b*d (mod m)。 取c=a, d=b,作n次乘法即得结论。证毕 幂同余定理可应用于幂同余方程求解: 对于给定的m,n,已知a,求a^n==x (mod m),(0<=x

所以,13^2015除以170的余数为155。 由上面2例可见,利用幂同余定理 比直接计算3^2015,13^2015方便得多了。 下面示例,给出当a>m时的求解方法。 3,求23^5555除以7的余数? 解:由23==2 (mod 7), 及8==1 (mod7) 23^5555==2^5555==(2^3)^1851*4==1^1851*4==4 (mod 7) 所以,23^5555除以7的余数为4。 对于另一类幂同余方程:对于给定的m,n,已知b, 求x^n==b (mod m)。较为复杂,另文讨论。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86= =43 二、新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4、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5、 教学例1 6÷2 8÷2 ……

(1)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61∶9 2 0.75∶2 (2)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应用教案

减法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相应规律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情景导入】 1.竞赛: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既对又快?(幻灯片出示) 第一组(男生做)第二组(女生做) 136-65-35 136-(65+35) 362-87-113 362-(87+113) 545-149-251 545-(149+251)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新课讲授】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比的基本性质优质课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 虞城县芒种桥乡中心小学沈爱玲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比的意义,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约分、通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传承性。并为下面学习实际问题中的比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教师的的引导下不难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环境分析: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运用性质进行化简比的运算。 能力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由旧到新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2、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引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分数 前项分子

:(比号) -(分数线) 后项 分母 比值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 二、观察猜想、探究新知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淘气和笑笑进行踢毽子比赛淘气踢了30个,笑笑踢了36个: (1)写出淘气和笑笑踢毽子的比,并求出比值 30:36=30/36=5/6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吗?并在小组进行验证: 30÷36=(30×2)÷(36×2)=60÷72 30:36=(30×2)∶(36×2)=60:72 30:36=(30÷2)∶(36÷2)=15:18 30÷36=(30÷2)÷(36÷2)=15÷18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3、展示结论: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试着求淘气和笑笑踢毽子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范例点击,应用新知 例1:尝试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4 : 42 ⑵ 0.7 : 0.8 ⑶2/5 : 1/4 (4) 0.7:0.8 (5) 52:4 1 你是怎么想的?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同余的概念与性质

同余的概念与性质 同余:设m 是大于1的正整数,若用m 去除整数b a ,,所得余数相同,则称a 与b 关于模m 同余,记作)(mod m b a ≡,读作a 同余b 模m ;否则称a 与b 关于模m 不同余记作)(mod m b a ≠。 性质1:)(mod m b a ≡的充要条件是Z t mt b a ∈+=,,也即)(|b a m -。 性质2:同余关系满足下列规律: (1)自反律:对任何模m 都有)(mod m a a ≡; (2)对称律:若)(mod m b a ≡,则)(mod m a b ≡; (3)传递律:若)(mod m b a ≡,)(mod m c b ≡,则若)(mod m c a ≡。 性质 3:若,,,2,1),(mod s i m b a i i =≡则 ).(mod ), (mod 21212121m b b b a a a m b b b a a a s s s s ≡+++≡++ 推论: 设k 是整数,n 是正整数, (1)若)(mod m c b a ≡+,则)(mod m b c a -≡。 (2)若)(mod m b a ≡,则)(mod m a mk a ≡+;)(mod m bk ak ≡;)(mod m b a n n ≡。 性质4:设)(x f 是系数全为整数的多项式,若)(mod m b a ≡,则 ))(mod ()(m b f a f ≡。 性质5:若)(mod m bd ad ≡,且1),(=m d ,则)(mod m b a ≡。 性质6:若)(mod m b a ≡,且m d b d a d |,|,|,则)(mod d m d b d a ≡。

人教版《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过程与方法: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12÷4=3 (12÷2)÷(4÷2)=3 12÷4=3 (12×2)÷(4×2)=3 4、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大胆猜想。 比的基本性质 1、类比猜测: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 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 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猜测比的性质是什么?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4、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师: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语很重要?为什么“0除外?” 观察讨论:你们是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的? (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明确:我们可以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意图:通过练习,理解最简整数比,并为后面化简比作铺垫)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⑴课件出示例1(1):“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见右图)。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⑵生读题,然后写出一大一小两面旗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 15:10 180:120 师问: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如何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生自己尝试化简。 ⑶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果,两面旗的长宽不同,化简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交流,体会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从中进一步了解化简比的必要性。 ⑷课件出示例1(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第5讲同余的概念和性质

第5讲同余的概念和性质 解题思路:理解并熟记同余的性质,运用同余性质把数化小、化易。 同余定义:若两个整数a、b被自然数m除有相同的余数,那么称a、b对于模m同余,用式子表示为: a≡b(modm). 性质1:若a≡b(mod m),b≡c(mod m),那么a≡c(mod m),(传递性)。 ★性质2:若a≡b(mod m),c≡d(mod m),那么a±c≡b±d(mod m),(可加减性)。 ★性质3:若a≡b(mod m),c≡d(mod m),那么ac≡bd(mod m)(可乘性)。 性质4:若a≡b(mod m),那么a n≡b n(mod m),(其中n为自然数)。 性质5:若ac≡bc(mod m),(c,m)=1,那么a≡b(mod m),(记号(c,m)表示c与m的最大公约数)。 例1 判定288和214对于模37是否同余,74与20呢 例2 求乘积418×814×1616除以13所得的余数。 例3 求14389除以7的余数。

例4 四盏灯如图所示组成舞台彩灯,且每30秒钟灯的颜色改变一次,第一次上下两灯互换颜色,第二次左右两灯互换颜色,第三次又上下两灯互换颜色,…,这样一直进行下去.请问开灯1小时四盏灯的颜色如何排列 十位,…上的数码,再设M=0a +0a +…+n a ,求证:N ≡M (mod 9) 例6 求自然数1002+1013+1024的个位数字。 习题 1.验证对于任意整数a 、b ,式子a ≡b (mod1)成立,并说出它的含义。 2.已知自然数a 、b 、c ,其中c ≥3,a 除以c 余1,b 除以c 余2,则ab 除以c 余多少 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这一年的十月一日是星期几 4.求+被7除的余数。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41~42页。 [教学目标] 1.根据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2.使学生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等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学具: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比的相关知识,知道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填表后再说一说比与除法、分数有怎样的联系。 2.复习铺垫 ①4÷5=8÷( )=( ) ÷15=20÷( )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填的?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② 34 =( )16 =9( )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填的?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为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

性质打下基础,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事物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随着问题的迁移,将新旧知识连成一片联系在一起。 二、合作探索 1.大胆猜想 师:我们学过除法中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而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比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呢? 预设:比也可能有比的基本性质。 提问:猜一猜比的性质是什么? 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全班验证 师:猜想毕竟是猜想,它还是有待证明。你们能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学生分组验证 请几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验证过程并板书在黑板上。 ①根据分数、比、除法的关系验证。 ②根据比值验证。 …… 小结:通过验证,刚才大家猜测的规律成立,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再次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强调0除外,并让学生讨论0除外的原因。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中,应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举例、论证等方法验证。这一环节教师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不断验证,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并使之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这一过程中,最后确切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等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探索“化简比” 师:大家通过猜测、验证后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学来有什么用处呢?回忆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学来作什么用的? (1)小组合作,明确要求:分小组先讨论你们是怎么猜想的,意见一致后,请一个同学把文字叙述记录下来,其余同学想办法举例说明这一猜测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