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

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
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

·古代斯巴达史研究·

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

祝宏俊

内容提要 公民大会是古代斯巴达重要的权力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公民大会所拥有的权力与地位并不完全一样。大体上,斯巴达国家建立伊始,斯巴达公民大会已经产生。但直到公元前7世纪初,它一直是贵族统治的装饰物。在这之后,公民大会在斯巴达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监察官一道构成古典时期斯巴达立法机制的核心,使得斯巴达政制成为特殊的民主政治。自公元前4世纪初,斯巴达公民大会逐步失去了政治意义,至公元前3世纪,完全退出了斯巴达政治舞台。

关键词 斯巴达 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是古代希腊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权力机构,不仅在雅典等民主制度比较典型的国家存在,在斯巴达等民主政治不太发达的国家也存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雅典等民主国家的公民大会比较重视,而对斯巴达等民主政治不典型的国家的公民大会比较忽视。在西方,斯巴达研究的大家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贬低斯巴达公民大会的作用,如芬利称斯巴达公民大会没有公民讨论,不能充分表达公民意志①;德圣克罗阿主要从外交政策的制定这个角度说明公民大会对国家大政方针没有实权②;卡特里奇具体分析了公元前432年的公民大会、公元前404年的审判波桑尼阿和公元前378年审判索福德里阿斯等三次事件,指出公民大会对国内事务不具有真正权力③。当然,与此相反的意见同样存在,如安德鲁斯认为斯巴达最主要的决策活动都是在公民大会上完成的④,刘易斯则列举了公元前418、415年的公民大会,并对德圣克罗阿的观点进行了反驳⑤。综合来看,目前人们对斯巴达公

①②③④⑤M.I.芬利:《斯巴达》(M.I.F i n l e y,“S p a r t a”),M.I.芬利:《历史的使用和滥用》(M.I.F i n l e y,T h e U s e a n dA b u s e o f H i s t o-r y),伦敦1990年版,第161页。

G.E.M.德圣克罗阿:《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源》(G.E.M.d e S t e.C r o i x,T h e O r i g i n s o f t h e P e l o p o n n e s i a n W a r),伦敦1972年版,第124—131页。

保罗·卡特里奇:《亚偈西劳与斯巴达的危机》(P a u l C a r t l e d g e,A g e s i l a o s a n d t h e C r i s i s o f S p a r t a),伦敦1987年版,第130—138页。

A.安德鲁斯:《古典斯巴达的政治制度》(A.A n d r e w e s,“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o f C l a s s i c a l S p a r t a”),E.巴狄安编:《古代社会与制度》(E.B a d i a n,e d.A n c i e n t S o c i e t y 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s:S t u d i e s P r e s e n t e dt o V i c t o r E h r e n b e r g's75t hB i r t h d a y),牛津1966年版,第1—18页。

D.M.刘易斯:《斯巴达与波斯》(D a d i dM.L e w i s,S p a r t aa n dP e r s i a),莱登1977年版,第36—39页。

民大会的研究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没有从组织制度上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二是没有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往往以某一特定时期内的公民大会的状况来代指全部历史,三是往往以雅典公民大会作为标准来评价斯巴达公民大会。因此有必要对斯巴达公民大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公民大会在古希腊由来已久。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就普遍存在,但当时的公民大会不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①。到了古风时期,也就是古希腊城邦体制形成的过程中,随着平民等社会下层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公民大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国家政治中的重要的权力机构。斯巴达的公民大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约公元前10世纪,斯巴达人南下,来到拉科尼亚,逐步定居下来,并继续对周边地区扩张。此后不久,发生了著名的莱库古改革。流传下来的改革文件“大瑞特拉”对公民大会的机构设置作了新的规定。大瑞特拉说:当你为宙斯和雅典娜建立起了一座神庙,并把人们分成“菲利”(p h y l e,以血缘关系进行的政治划分———笔者注)和“奥巴”(o b a e,以地缘关系进行的政治划分———笔者注),再创立起包括阿卡伽塔伊(a r c h a g e t a e,通常认为他们是国王———笔者注)在内的30人的元老院(g e r o u s i a),你们就得经常在巴比卡(B a b y c a)和科纳基翁(C n a c i o n)之间“阿佩拉曾”(意即“举行阿佩拉”)并在那儿提出或废除提案。但是,人民必须要有表决权和权力②。根据大瑞特拉,斯巴达公民大会成为拥有明确权力、固定会期和会所的政权机构。

大瑞特拉中重新设立的公民大会第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大会的名称由a g o r a变成a p e l l a。大瑞特拉提供了四个政治任务,一是创立新的宗教信仰。二是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即以血缘和地缘双重标准来划分。三是创立包括国王在内的元老院。第四就是创立a p e l l a会议。虽然大瑞特拉没有直接提到a p e l l a,但通过语言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新的权力机构就是a p e l l a。a p e l l a一词在后来的希腊语中出现得很少,所以人们对它早期的具体情况了解并不多。据克里姆斯研究,a p e l l a可能来自德尔斐的神a p o l l o,在德尔斐地方,太阳神写作A p e l l o n,a p e l l a就是以祭祀太阳神阿波罗为中心的宗教集会③。应该承认,宗教改革在大瑞特拉中有特殊意义,这方面的改革被列为整个大瑞特拉法律的第一条。再者,在古代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极大,因此举行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会议代替以前的那种公民大会,或者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召集民众的力量,举行公民集会,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个词被用到斯巴达时不再仅仅是个宗教集会,而是指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群众的集会。从大瑞特拉的后文看,文献规定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职能等。显然,a p e l l a是一个代表面较广的权力机构。

在大瑞特拉改革中,斯巴达公民大会的召集人似乎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大瑞特拉的条文中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记述。估计这时公民大会的召开仍然控制在贵族和国王的手中。

在大瑞特拉中,公民大会成为相对固定的权力机构,有了比较固定的召开地点。大瑞特拉规定,公民大会在巴比卡和科纳基翁之间举行。克里姆斯从词源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认为这两个词反映出: 18世 界 历 史 2008年第1期

②③国内学者晏绍祥教授对此有专门研究。参见晏绍祥:《荷马史诗中的人民大会及其政治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普鲁塔克著、黄宏煦等译:《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页。

K.M.T.克里姆斯:《古代斯巴达》(K.M.T.C h r i m e s,A n c i e n t S p a r t a),马萨诸塞1952年版,第487—488页。

最初斯巴达的公民大会是在斯巴达城之外举行的①。密希尔赞同这一观点,他说斯巴达城内拥挤、嘈杂,迫使人们到城外开会②。但据亚里士多德研究,科纳基翁是一条河,巴比卡则是一座桥。普鲁塔克对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基本表示赞同,只是指出巴比卡在他那个时代改称科罗马斯,科纳基翁改称奥努斯③。古代斯巴达城座落在厄托拉斯河中游及其支流交汇处,从考古材料看,斯巴达主要居民点都分布在厄托拉斯河的西侧。如果是这样,那么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则必然在斯巴达人聚居中心。早期斯巴达的公民大会也没有人工建造的会议厅。普鲁塔克称早期斯巴达在野外开会④。这一说法可以得到修昔底德的佐证,修昔底德则称到他那个时代斯巴达都没有大型的建筑物⑤。大概是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斯巴达的公民大会有了自己的固定且经过人工修筑的会址。波桑尼阿在他的游记中称斯巴达的公民大会有固定的开会地点,这个会址为西阿斯(S k i a s ),由特奥多罗斯主持修建⑥。据《牛津古典辞书》,特奥多罗斯的活跃期在公元前550—前520年⑦。因此,笔者认为斯巴达的公民大会的场所可能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在城外,后来逐渐移入城内,开始的时候没有建筑物,在露天举行,后来有了自己的会馆。虽然地点有所变化,但不是像荷马时代那样频繁变化,而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固定。

大瑞特拉还表明公民大会已经成为定期开会的实权机构。大瑞特拉对公民大会的召开用了一个介词词组———h w b a s e s h w b a s ———做状语。学者对这个短语的理解意见纷纭,克里姆斯认为是一个季度一次,而且其次数可能也有所变化⑧。哈蒙德认为会议间隔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其频率大于每月一次,但他没有说是不是一个季度一次⑨。“洛布古典丛书”也与哈蒙德持同样的观点,我国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在翻译相关段落时也持同样的观点 10。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公民大会是

逐月开的。如密西尔、奥利瓦、瓦德-凯瑞等,瓦德-凯瑞更认为它在每个月的固定日子召开 1。综

合比较,此论得到更多的证据支持。修昔底德在记述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时,曾说斯巴达

的公民大会是习惯的、惯常的 12。这表明斯巴达的公民大会是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一年一次、一

季一次似乎都间隔太久。希罗多德曾经记述在马拉松战役前夕,斯巴达托称月亮没圆不能出征 13。

显然,月圆在斯巴达的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联系斯巴达公民大会本身与宗教有着

19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①

⑤⑥⑦⑧⑨ 10 1 12

13K .M.T .克里姆斯:《古代斯巴达》,第485—486页。H .米歇尔:《斯巴达》(H .M i c h e l l ,S p a r t a ),剑桥1964年版,第146页。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莱库古传》(P l u t a r c h 'L i v e s L y c u r g u s ),洛布古典丛书,伦敦1921年版,V I .3。普鲁塔克:《莱库古传》,V I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 h u c y d i d e s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P e l o p o n n e s i a nW a r ),洛布古典丛书,伦敦1919年版1928年重版,I .10。

波桑尼阿:《希腊纪事》(P a u s i a s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G r e e c e ),洛布古典丛书,伦敦1926年版,I I I .12.10。

S .荷恩布洛瓦:《牛津古典辞书》(S .H o r n b l o w e r ,T h e O x f o r dC l a s s i c a l D i c t i o n a r y ),牛津1996年版,第1501页。

参见K .M.T .克里姆斯:《古代斯巴达》,第488页。

N .G .L .哈蒙德:《斯巴达的莱库古改革》(N .G .L .H a m m o n d ,“T h e L a y c u r g u s R e f o r ma t S p a r t a ”),《希腊研究杂志》(J o u r n a l o f H e l l e n i c S t u d y )1950年,第70卷,第43页。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第93页。

参见H .米歇尔:《斯巴达》,第146页;帕维尔·奥利瓦:《斯巴达及其社会问题》,第92页。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I .67。

希罗多德:《历史》(H e r d o t u s ,H i s t o r i a s ),洛布古典丛书,伦敦1920年版,V I .106。

特殊的关系①,同时处理军事行动又是公民大会的重要职能,那么在每个月的满月之时召开公民大会的观点与其他的观点相比显得更为合理。

大瑞特拉颁布之后,斯巴达公民大会的政治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瑞特拉的最后一句规定:“要让人民拥有权力。”权力的内容在大瑞特拉的第三句中作了规定:“在这里(或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或取消法律”,结合上下文可知,应是国王或元老院在公民大会前提出议案。

大瑞特拉对公民大会的权力、会期、会址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公民大会和普通民众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这些规定使得公民大会初步摆脱了贵族的控制,推进了斯巴达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莱库古改革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世纪末8世纪初,在雅典,定期召开公民大会直到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改革才初步确定下来。可见,大瑞特拉的改革使斯巴达的政治民主化来得比雅典更早。

大概自公元前7世纪前期,斯巴达公民大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政治地位和平民性质进一步提升。公元前399年,下层公民基那敦密谋起义。消息传到斯巴达城内,色诺芬说,监察官来不及召开公民大会,甚至“小公民大会”(l i t t l e a s s e m b l y)都来不及召开,临时召集了在斯巴达城内的长老就马上采取行动。在这里,公民大会被放在首先考虑之列,此后是小公民大会,最后才是长老会议。显然,公民大会在斯巴达的政治生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德圣克罗阿、卡特里奇等人曾经指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是个橡皮图章,其主要证据有三:一是公民大会没有独立提案权,或者说普通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没有发言的机会,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公民大会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只是附和贵族和国王的意志;三是公民大会的召开与否掌握在贵族手中。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公民大会并非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大概在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之后,色奥彭浦斯王在位时期,斯巴达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其中涉及到公民大会的内容:一是设置了代表普通公民利益的民选监察官②;二是对公民大会举行了新的规定,据普鲁塔克记载,色奥彭浦斯、波吕多洛斯任国王时,在瑞特拉中加进了一条:“如果公民大会意欲采纳一条歪曲的决议,元老和国王有权休会。”③这一改革文献告诉我们,自莱库古改革建立斯巴达公民大会之后,斯巴达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显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公民大会在原先的表决权的基础上得到了审议权,即对国王、长老提出的议案加以审议修订的权力。按普鲁塔克的记述,最初公民大会不允许提出议案,但可以对长老或国王的议案表示反对或支持,也就是说只能投票或表示支持或表示反对,但不能修正原先的议案。普鲁塔克接着说,后来公民大会利用增加字句的办法来歪曲或曲解提交给他们的议案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色奥彭浦斯的新法案规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元老和国王有权休会。但色奥彭浦斯并没有取消公民大会的审议权,致使加以限制,所以如果与公民大会刚刚成立时相比,其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力无20世 界 历 史 2008年第1期

①②

③④大瑞特拉的第一条就是创立宙斯崇拜和阿波罗崇拜。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A r i s t o t l e,P o l i t i c s),洛布古典丛书,伦敦1932年版,1313a25;参见吴寿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1页;又见普鲁塔克:《莱库古传》,V I I。

普鲁塔克:《莱库古传》,V I。

普鲁塔克:《莱库古传》,V I。

疑增加了。公民大会的主要成员是平民,所以公民大会是否有独立意志的关键是看公民队伍大多数的平民的意识是否得到伸张。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在这次会上,国王阿基达马斯与监察官先后发言,提出不同的主张。阿基达马斯要求暂缓宣战、寻求仲裁,而监察官主张立即宣战,最后公民大会表决认为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三十年和约”已被破坏,必须宣战。随后,斯巴达采取了紧锣密鼓的措施进一步向雅典施压,并不惜宣战①。这里首先,公民大会有在不同意见间进行选择的权力,其次,斯巴达采取的这些措施显然与阿基达马斯和监察官的建议都不一样,应该是这次公民大会独立做出的决议。这些说明公民大会的独立意志并没有完全取缔。又如,公元前418年,阿基斯一世率军进攻阿尔哥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阿基斯一世擅自撤军,致使整个战争功亏一篑。回国后,斯巴达人要拆毁阿基斯一世的住宅,处以巨额罚款。后经阿基斯一再恳求,斯巴达人同意免予处罚,但设置了一个十人委员会,规定阿基斯不经委员会同意不得自作主张。显然只有公民大会才能代表斯巴达人,反过来如果全体斯巴达有这样的主张,那也会在公民大会上获得合法性。因此,这个决议显然也是公民大会独立做出的②。再如,公元前415年的公民大会。这一年,雅典发动远征西西里的战役。叙拉古、科林斯代表来到斯巴达,参加了斯巴达的公民大会,要求立即支持西西里。但监察官和其他官员只打算派人要求叙拉古不要投降,不准备采取军事行动支持西西里。这时,恰好雅典名将阿尔西比阿德斯叛逃到斯巴达。阿尔西比阿德斯随后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指出了雅典的薄弱之处。最后,斯巴达公民大会放弃了原先的主张,接受了阿尔西比阿德斯的建议,决定立即兵分两路,一支进攻雅典本土,一支直奔西西里③。显然,在这几个例子中,公民大会并不是橡皮图章,而是对斯巴达的政局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公民大会内部的不同意见和辩论通常被视作公民大会是否拥有独立意志和真实权力的标准之

一。芬利认为,既然斯巴达公民被教育得只知道服从,那么公民大会内部就不可能有辩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前文所述,色奥彭浦斯的改革就是在公民大会有权对议案进行讨论、修订的情况采取的。具体实例如公元前475年的公民大会,此时斯巴达刚刚退出希波战争,雅典建立了提洛同盟,成为东地中海的海上霸主。斯巴达元老院、公民大会一致主张对雅典宣战,以恢复斯巴达的海上领导权。这时,赫托伊马里达斯(H e t o e m a r i d a s )向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提出反对意见。最后,公民大会采纳了他的意见④。又如公元前432年的公民大会,监察官在表决时要求按观点不同,分别站队,显然公民大会内部存在不同的观点。公元前378年,在审理斯巴达海外总督斯福德里阿斯(S p h o d r i a s )擅自进攻雅典时,斯巴达公民就分成三派:监察官要处以死刑,国王克里奥布鲁托斯(C l e o m b r o t u s )主张敕免,还有不少人介于两者之间⑤。最后的结果虽然是国王的意见得以通过,但它告诉我们,公民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不同意见,这种不同意见必然反映到公民大会内部。显然,斯巴达公民大会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必然会有讨论、争论,只不过这种讨论不及雅典公民大会那么激烈精彩。

21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

④⑤参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I .87、88、126。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V .6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V I .88-93。狄奥多罗斯:《历史集成》(D i o d o r u s o f S i c i l y ,T h e L i b r a r y o f H i s t o r y ),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1970年版,X I .50。色诺芬:《希腊史》,V .4.23-26。

其次,斯巴达公民大会并非没有独立提案权。笔者认为卡特利奇等人所说的没有独立提案权的关键是没有代表普通公民的提案权,就雅典而言,因为雅典的提案权掌握在四百人会议或五百人会议手中,而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主要由普通公民组成。诚然,大瑞特拉规定国王和长老会议拥有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力,但我们并不能将国王和长老会议的这一权力扩大化,认为他们垄断了所有的提案权,更不能认为斯巴达的平民就绝对地没有了提案权。事实上,斯巴达没有雅典那样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但是,斯巴达的普通公民同样拥有提案权。

其依据一是代表平民利益的监察官拥有提案权。斯巴达监察官何时建立不得而知,但可以确知在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斯巴达设置了代表平民利益的监察官。它由普通公民选举产生,一年一任。所有公民不分贫富均有权当选①。所以,监察官主要代表了普通公民的利益。斯巴达监察官共有五位,虽不像雅典的四百人会议或五百人会议那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但它同样属于一个代表平民利益的集体性的权力机构。引人注目的是,监察官有权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如公元前432年的公民大会,国王和监察官在雅典是否违背三十年和约、是否发动对雅典的战争问题上出现分歧,国王主张暂缓对雅典发动战争,而监察官则主张立即对雅典发动战争。最后,监察官将分歧提交公民大会。显然,这里监察官与国王一样拥有提案权。公元前3世纪末,阿基斯四世改革时,为了减轻改革阻力,他授意亲信监察官吕山德向公民大会提出改革议案,后被公民大会批准②。这里为什么国王不向公民大会直接提出议案,显然监察官与公民大会直接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他们的提案更易为公民大会所接受。应该指出,监察官同样没有垄断提案权。

依据之二是普通平民也拥有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利。如前所述,公元前475年,赫托伊马里达斯在公民大会上提出议案,反对对雅典宣战,最后公民大会采纳了他的意见③。赫托伊马里达斯虽然属于贵族阶层,但他显然不是以元老院和国王的名义,而是以公民的身份提出新建议的。又如,雅典演说家埃斯奇尼斯(A e s c h i n e s)曾经说:一次,一位善于演讲但名声恶劣的人在公民大会上提出自己的议案,公民大会准备对他提出的议案进行表决,这时一位元老赶到会场指责公民大会竟允许这样的人发言,建议指定一位不善演讲,但具有勇敢、公正、智慧的人将他的演说尽可能完美地重述一遍④。这里,新的发言人没有指定为元老贵族,只是有道德人品方面的要求,说明公民在理论上拥有发言权。

依据之三是长老会议并没有真正行使提案权。从历史材料看,古典时期斯巴达的长老会议很少活动。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两次,一是公元前6世纪,国王阿那克桑德里戴斯没有男性后裔,监察官要求他重新娶妻生子,但阿那克桑德里戴斯称其妻无错,不肯休妻,监察官与元老院商量后决定,同意阿那克桑德里戴斯在不离婚的情况下娶妻生子。这里不是长老会议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倒像是监察官向长老会议提出议案。另一次是基那敦起义,因为消息来得突然,监察官来不及召开公民大会,色诺芬说甚至“小公民大会”都来不及召开,临时召集了在斯巴达城内的长老就马上采取行动,秘密逮捕了基那敦。显然,这里的长老会议是不得已而召开22世 界 历 史 2008年第1期

①②

③④参见掘作:《斯巴达的“检察官”》,《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阿基斯和克里奥蒙尼斯合传·阿基斯传》(P l u t a r c h'L i v e s,A g i s a n dC l e o m e n e s,A g i s),洛布古典丛书,伦敦1921年版1982年重版,I X.1。

狄奥多罗斯:《历史集成》,X I.50。

爱斯奇尼斯:《反对提马科》(A e s c h i n e s,T h e S p e e c h e s o f A e s c h i n e s,A g a i n s t T i m a r c h),洛布古典丛书1988年版,第145页。

的。反过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老会议不见活动,如此一来,哪里有由长老会议提出的议案?可见,在古典时期,斯巴达的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公民大会的运行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监察官是公民大会的实际召集人。如公元前405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雅典被迫向斯巴达将军吕山德求和。但吕山德告诉雅典使节必须到斯巴达向监察官汇报①。战争与议和是国家最重大的事务,理所当然应当由全体公民讨论决定,监察官并没有权力独自决定,但之所以向监察官回报,其原因在于监察官是公民大会的召集人。公元前383年,阿堪杜斯(A c a n t h u s )和阿波罗尼亚(A p o l l o n i a )的使节来到斯巴达,监察官在听取了他们的出使目的之后,将他们带到了公民大会上②。原本处于休会状态的公民大会何以可以听取外国使节的演讲呢?显然色诺芬略去了一个细节,即监察官先召集公民大会,后让来使在大会上进行陈述。公元前399年,国王阿基斯在厄利斯受到非礼貌的待遇,于是监察官和公民大会都觉得气愤,决定对厄利斯宣战,宣布战令的就是监察官。这里,监察官和公民大会一起完成了对厄利斯宣战这一政治程序,显然,监察官在这一程序处于主动的地位,正是它召开主持了公民大会,又是他最后宣读了公民大会的决议③。公元前389年,阿开亚人遭到阿卡奈亚人的入侵,向斯巴达求援,监察官和公民大会都认为有必要支持阿开亚人,于是决定派遣亚偈西劳率领两个军团开赴阿开亚④。这里显然也是由监察官主持召开了公民大会。监察官还控制着公民大会的过程。如公元前432年的公民大会,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次会议开始的情况,但在会议进行表决的关键时刻,是监察官亲自把问题提交公民大会,并且临时决定更改大会的表决方式,即用分队站立的方式取代呼声表决⑤。这里,很明显,监察官在会议进程中,控制着大会的程序。可以想见,监察官是斯巴达公民大会的召集人和象征⑥。

其次,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公民大会不得不调整会期,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原则。史书上很少见到定期召开的公民大会,更多的是不定期召开的。在色诺芬记述的八次公民大会中,公元前405年的那一次是临时召开的,此时雅典遭受斯巴达军队的包围,为克服困境派全权代表到斯巴达求和,斯巴达监察官在他们到达之时召开公民大会⑦。公元前403年,国王波桑尼阿和吕山德围攻雅典的庇利乌斯港,两位指挥官之间发生矛盾,波桑尼阿暗中指示庇利乌斯港内的雅典人向他求和,雅典使者与他接触之后,被随军监察官派往斯巴达国内,然后守卫城墙的雅典人也派使者到斯巴达,他们在斯巴达公民大会上通报了各自的要求,看来这次公民大会也不是按固定会期召开的⑧。公元前383年,阿堪杜斯和阿波罗尼亚的使节来到斯巴达,先向监察官通报,然后监察官将他们带到了公民大会上,这次公民大会也不可能是按固定会期召开的⑨。另外,公元前399年,国王阿基斯在

23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

⑥⑦⑧⑨

色诺芬:《希腊史》(X e n o p h o n ,H e l l e n i c a ),洛布古典丛书,伦敦1947年版,I I .2.17-19。色诺芬:《希腊史》,V .2.11。色诺芬:《希腊史》,I I I .2.23。色诺芬:《希腊史》,I V .6.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I .87。A .安德鲁斯:《古典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第13—14页;A .H .M .琼斯:《莱库古的“瑞特拉”》(A .H .M.J o n e s ,“T h e L y c u r -g a nR h e t r a ”),E .巴狄安编:《古代社会与制度》,第168页。

色诺芬:《希腊史》,I I .2.19。

色诺芬:《希腊史》,I I .4.38。

色诺芬:《希腊史》,V .2.11。

厄利斯受到羞辱,监察官和公民大会气愤万分①;公元前383年,底比斯使节到斯巴达,他们也到斯巴达公民大会发表了演讲②。这两次大会也不大可能等到固定时刻再开会。所以,从这些情况看,斯巴达的公民大会有不少是不定期召开的。

总之,从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至公元前4世纪初,斯巴达公民大会在斯巴达政治生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它与监察官一道构成斯巴达立法机制的核心,其地位之高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国王和长老会议。古典作家多次把斯巴达政体称作混合政体。如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说斯巴达政体体现了均衡原则③,又说斯巴达政体不能简单地称为君主制、寡头制或民主制,而应称为混合政体④,亦即各派势力均衡。柏拉图虽然没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在当时的希腊持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柏拉图⑤,亚里士多德本人也持同样的观点⑥。但是他们只从静态的结构上进行分析,没有从动态的政治运作加以研究。如果我们考虑到贵族会议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国王的提案必须经过公民大会的批准,那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结论:在古典时期,斯巴达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因素超过了贵族因素,斯巴达的政治实际上是特殊形式的民主制度。

公元前4世纪中期,斯巴达公民大会失去了以往的政治影响。其原因主要是斯巴达贫富分化加剧,公民队伍解体。公元前4世纪初斯巴达颁布法律,允许赠送财产和土地,变相地承认了土地私有。从此,斯巴达富人大肆侵吞土地,公民人数急剧减少。在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还有公民10000人左右,土地私有令颁布之后不久,公民人数就减少为1900人,公元前4世纪末,减为1000人。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斯巴达公民人数更减为700人,其中只有100人是全权公民⑦。随着公民人数减少,国王的权力日益突出,监察官日益成为王权的附庸,公民大会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公元前383年,斯巴达在国外的驻军首领富比达斯擅自带军进攻底比斯⑧。公元前379年,另一位驻外将领斯福德里阿斯又擅自率军进攻阿提喀⑨。这两次军事行动都没有得到公民大会的授权。监察官和公民大会对这种藐视国家权威、擅自开战的行为极为愤怒,要处以死刑;这两位罪犯都因亚偈西劳的干预被宣布无罪。亚偈西劳先是为富比达斯辩护,称处罚与否要视其行为是否对斯巴达有利10,然后又为斯福德里阿斯辩护,称其是一员斯巴达需要的勇士。最后,两位将领都被免予处罚。在这两次事件中,公民大会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希腊世界的政治制度,讨论到迦太基时,谈及斯巴达的公24世 界 历 史 2008年第1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0色诺芬:《希腊史》,I I I.2.23。

色诺芬:《希腊史》,V.2.33。

柏拉图:《法律篇》(P l a t o,L a w s),伦敦1970年版,692a。柏拉图:《法律篇》,712d。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65b3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0b20。

普鲁塔克:《阿基斯传》,V.4。

色诺芬:《希腊史》,V.2.24;V.2.32。

色诺芬:《希腊史》,V.4.15。

色诺芬:《希腊史》,V.2.32;V.4.26。

民大会。他说:

“(迦太基)两王和长老们在一致同意的条件下,可以决定任何案件是否提交人民(公民

大会)公议,但人们(公民大会)对于他们未经一致同意提出的案件,却也一样可以进行讨论。又,对于国王和长老们一致同意而提出的案件,人民在大会上并不专限于听受原案而后予以通过或批准,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最后决断,出席大会的人民谁都可以起来反对执政人员提交的议案。公民大会的这种权力在斯巴达和克里特的政体中是没有的。”①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到了在迦太基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的两种可能,一是国王和长老们的意见一致,国王和长老们可以决定是否向公民大会提交。这时又分为提交和不提交两种类型。不提交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公民大会是否批准都可以获得法律效力。这是第一种类型。如果提交,那么公民大会就可以对其加以审议,作出自己的判断,甚至通过与提交者意愿相反的法案。这是第二种类型。二是如果意见不一致,此时问题自然要提交公民大会,接受公民的审议,最后通过的议案可能与某一方的意见一致,也可能与双方的意见都不一致。这是第三种类型。亚里士多德指出:迦太基政体的基本特点与斯巴达一样,迦太基、克里特和斯巴达的政制是相似的②。但它们之间也有某些些微的区别,亚里士多德指出第二种类型的审议权就是克里特和斯巴达所没有的,也就是说,在斯巴达,只要国王和长老会议的意见一致,那么议案就自然获得了法律效力,是否提交公民大会无关紧要,提交也只是一种形式,公民大会无权讨论。显然相对于古典时期初期,公民大会的权力已经大为削弱,只能对贵族无法作出决断的事务进行讨论、表决。

到公元前3世纪时,阿基斯改革时,公民大会的权力已经微乎其微了。阿基斯的改革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于是他首先扶植吕山德担任监察官。吕山德首先向长老会议提出议案,主张取消债务、分配土地。长老会议内部分为两派,不能给以肯定。然后,吕山德再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进行讨论,最后公民大会基本上同意了阿基斯的改革主张。这里我们可以将其与基那敦起义时的决策程序比较,监察官首先向长老会议提出议案,而不是像此前直接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这说明昔日公民大会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这种情形也大致上反映了普鲁塔克所说的:先由长老会议审议,再提交公民大会表决。一年之后,支持改革的吕山德监察官任期满,吕山德建议阿基斯与同僚国王克里奥布鲁托斯要保持高度一致,指出:监察官之所以有权主要是国王之间意见不一致,如果两个国王保持步调一致,那么监察官就无可奈何③。这里,吕山德所述的监察官抑制国王的权力显然是指古典时期的情形,当时监察官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是公民大会的召集人,同时也可以说是公民大会政治地位的晴雨表。现在,当两位国王意见一致监察官就无可奈何,这一方面说了监察官的政治地位的下降,也说明了公民大会政治地位的下降。可见,到了这个时候,公民大会终于成为真正的橡皮图章。克列奥美涅斯三世改革时,监察官、公民大会都被抛在一边。克列奥美涅斯通过政变手段取消了监察官,绕开了公民大会,强行推行改革。公民大会已经可有可无了,我们在公元前4世纪之后也很少看到公民大会的活动。

总体说来,在斯巴达的历史上,公民大会毋庸置疑是一个重要的权力机构。但在不同的历史时25古代斯巴达的公民大会

①②③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3a 5-1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2b 25-27。

普鲁塔克:《阿吉斯》(P l u t .A g i s ),X I I .

26世 界 历 史 2008年第1期

段,公民大会所拥有的权力与地位并不完全一样。大体上,斯巴达国家建立伊始,斯巴达公民大会已经产生。但直到公元前7世纪初,它一直是贵族统治的装饰物,是某些史家所说的橡皮图章。在这之后,公民大会在斯巴达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运行方式与雅典公民大会有较大的差别,我们不能以雅典公民大会来评判斯巴达公民大会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它与监察官一道构成古典时期斯巴达立法机制的核心,使得斯巴达政制成为特殊的民主政治。自公元前4世纪初,斯巴达公民大会逐步失去了政治意义,至公元前3世纪,完全退出了斯巴达政治舞台。

[本文作者祝宏俊,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南京210036。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北京 100006]

(责任编辑:国洪更)

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会议预告

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将于2008年11月上旬在武汉召开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共同承办,学术会议的主题:1.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2.面向未来的世界近代史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和新资料。会议的通知和邀请函将于2008年春发出,望广大会员准备文章,参加学术讨论。

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2007年12月15日

S U MMA R I E SO FA R T I C L E S

D e m o c r a t i c

E l e m e n t s i n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L i f e o f C l a s s i c a l S p a r t a

Y a n S h a o x i a n g

I n a n c i e n t a n d m o d e r n w o r k s,S p a r t a n g o v e r n m e n t w a s(i s)g e n e r a l l y r e g a r d e d a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o l i g a r c h y.T h i s p a p e r a r g u e s t h a t t h e r e w e r e d e m o c r a t i c e l e m e n t s i n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l i f e i n c l a s s i c a l S p a r t a s i n c e i t w a s a c i t i z e n-c o m m u n i t y.T h e k i n g s a n d t h e P r e s b y t e r i a n c h u r c h e s w e r e n o t s o p o w e r f u l i n t h e r e a l i t y o f p o l i t i c a l l i f e,a s l e g a l l y t h o u g h t s o.T h e s u p e r v i s o r e f f e c t i v e l y c o n t r o l l e d o v e r t h e k i n g s,t h e a s s e m b l y p l a y e d a d e c i s i v e r o l e i n e l e c t i o n,d e c l a r i n g w a r s a n d m a k i n g p e a c e n e g o t i a t i o n.T h e S p a r t a n s c l e a r l y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t h e i r r o l e s a s c i t i z e n s a n d s o l d i e r s.T h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S p a r t a n g o v e r n m e n t i n t h e c l a s s i c a l a g e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c i t i z e n s w e r e s a t i s f i e d w i t h t h e i r p o l i t i c a l p o s i t i o n s.

T h e A s s e m b l i e s o f A n c i e n t S p a r t a N a t u r e

Z h u H o n g j u n

T h e g e n e r a l a s s e m b l y 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o l i t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i n a n c i e n t S p a r t a a n d i t s a u t h o r i t y a n d s t a t u s v a r i e d i n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h i s t o r y p e r i o d s.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t h e g e n e r a l a s s e m b l y e m e r g e d r i g h t a f t e r 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S p a r t a n.B u t u n t i l t h e b e g i n n i n g o f t h e7t h c e n t u r y B.C.,i t h a d b e e n a d e c o r a t i o n o f t h e a r i s t o c r a c y. T h e g e n e r a l a s s e m b l y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 l i f eo f S p a r t a.N e v e r t h e l e s s,t h em e t h o d w h i c h t h e S p a r t a n g e n e r a l a s s e m b l y w o r k e d w a s g r e a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a t o f t h e A t h e n s',w h i c h m a d e u p o f t h e c o r e o f t h e S p a r t a nl e g i s l a t i o n s y s t e m,a n dt r a n s f o r m e dt h e c l a s s i c a l S p a r t a n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i n t o a s p e c i a l k i n d o f d e m o c r a c y.F r o m t h e b e g i n n i n g s o f t h e4t h c e n t u r y B.C.,t h e S p a r t a ng e n e r a l a s s e m b l y g r a d u a l l y l o s t i t s p o l i t i c a l v a l u e,a n d t o t a l l y r e t r e a t e d f r o mt h e S p a r t a n p o l i t i c s b y t h e3t h c e n t u r y B.C..

公民基本权利(配套练习题)

公民基本权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一项是我国宪法界定公民资格的依据?() A.出生地主义原则 B.血统主义原则 C.国籍 D.以血统主义为主、以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 2. 人们以是否规定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为标志,将宪法分为近代意义宪法和现代意义宪法,作为这一标志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B.1791年法国宪法 C.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D.1936年苏联宪法 3.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情况不是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条件? ( ) A. 公民在年老时 B. 公民在患疾病时 C. 公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时 D. 公民在丧失劳动能力时 4.关于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属性,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政治权利和自由 B、人身自由 C、文化权利 D、言论自由

5. 下列哪项权利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中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 出版自由 B. 宗教信仰自由 C. 平等权 D. 批评建议权 6. 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项的表述正确?() A、正在劳动教养的人因为无人身自由而不享有选举权 B、被取保候审的年满18周岁的公民没有选举权 C、精神病患者因为无政治行为能力而自始无选举权 D、被判有期徒刑的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有投票权 (二)多项选择题 1.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人可以具有中国国籍?() A.赵某,出生于中国大陆,父亲为美国公民,母亲为中国公民 B.钱某,出生于法国,父亲为中国公民,母亲为日本公民 C.孙某,出生于柏林,父母双方均为中国公民,1980年移民德国,定居柏林(德国采用出生地主义的国籍原则) D.李某,出生于中国,父亲为无国籍人,母亲也国籍不明 2. “二战”后制定的国际人权公约包含下列哪些?() A.联合国宪章 B.世界人权宣言 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 D.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公约二、多项选择题 3. 在我国,公民行使选举权的条件包括?()

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

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看看你在第几层? 2017-03-23 23:13 来源:图情范儿快递/农业 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看看你在第几层? 作者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实践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的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快的15年,也是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剧的15年。如何客观分析、及时掌握社会阶层变化情况,正确判断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根据变化的国情、社情适时调整社会政策,无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基本情况 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往往取决于多个指标。一个社会中存在着多样化的资源,分别是以权力方式体现的组织资源、以财富方式体现的经济资源、以教育文化科技等方式体现的文化资源、以人际关系体现的关系资源。这几种资源的多寡,综合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职业之所以是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标志,因为其往往与一个人所占有的资源品种和数量关联度高。2002年,由陆学艺先生领衔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该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1999年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和调研为依据,以各阶层所占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作为划分原则,对社会群体进行大的聚类分层,划分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 现在看,1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阶层的人数增加了,一些阶层的资源占有状况变化了,一些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也有所变化,但是,十个社会阶层的分类仍然是能够站住脚的。因为,十个阶层的资源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十个阶层的排列位序也仍然成立,符合现实条件下人们的普遍感受。下面对各社会阶层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斯巴达三百勇士影评

斯巴达三百勇士影评 这是一部“史诗式”的电影。故事题材取自古代“波西战争”的历史:波斯入侵希腊,遭到以斯巴达城邦为首的势力的抵抗。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300名斯巴达勇士在希腊中部的门户——温泉关抵御50万波斯铁骑,在轰轰烈烈的战役和伟大的胜利之后,300勇士全部战死。电影描写了以列奥尼达为首的300勇士在前方的战斗,也描写了列奥尼达的王后在后方争取出兵支援前方的政治斗争。 电影中的故事有足以让一个真正的男人热血沸腾的全部因素:正义、勇敢、责任、牺牲、亲情、友情、爱情。在看完电影后我也想起了开头那首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古代诗歌,虽然它是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句子。 但是《斯巴达》的暴力场面甚至超越了“血腥”,到达“残忍”、“恐怖”的级别。电影中每一次武器的挥舞,镜头内都会鲜血四溅。甚至人头被砍下瞬间的慢镜、被苍蝇围绕的尸体的特写也频频出现。从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片名的字幕设计上都可以发现血红是整个电影的基调色彩。虽然用暴力因素刺激眼球是好莱坞常用的手段,但是用这种手段表现如此恢宏的主题近些年却也是少见。 电影中勇士们的战斗的动力是“尊严、荣耀、自由”,这几个词被主人公们挂在嘴上。古希腊人确实将“尊严、荣耀”视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但是“自由”绝对不能列入古希腊的人价值

观之内。我们知道,古希腊社会是一个奴隶制社会,“自由”的概念不可能成为那个时代人挂在嘴上的说辞。更何况在斯巴达,实行的是军事政治,是寡头政治,就像影片开头讲的那样,城邦对于男性公民的挑选与训练是相当严苛的,体质弱者可能在出生时就被遗弃。因此,“自由”这个帽子是好莱坞给斯巴达勇士们扣上的。影片中的斯巴达城邦的“民主”议院也是不真实的,希腊民主制的典型是雅典城邦,而斯巴达城邦的政治形态正好和雅典相反。显然,这个斯巴达议院也只是美国两院的翻版,用来传达影片的意识形态。电影中斯巴达人“Freedom”的呼唤,和《蜘蛛侠》那句臭名昭著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样令人作呕。 另外是很多好莱坞影片当中都存在的:歪曲东方人的形象。影片中的波斯人被描写成野蛮、残忍、贪婪、色情的民族。他们形如鬼魅,与怪兽为伍,习惯被奴役,又掌握着许多神秘的魔法。这是马可波罗以来西方人对于东方一致的想象,是殖民者对于殖民地的歪曲的想象,直到现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如此。我们可以在《金刚》中发现矮小丑陋的“猪尾巴”形象,也在《加勒比海盗》中看见好莱坞是怎样描写加勒比地区的原住民。 自动化1003 3100502080 任作为

有关《勇士》观后感(精选3篇)

有关《勇士》观后感(精选3篇) 有关《勇士》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勇士》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勇士》观后感1 电影《勇士》,那童年记忆中的课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正是这部电影所要讲的故事。 勇士的故事是否能够讲得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明白当时两大阵营的力量悬殊,从而理解红军是置之死地而后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穿越彝区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后,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是志在必得的战略任务,强渡大渡河就成了敌我双方厮杀的重要一战,也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红军巧布奇兵,以两个团的兵力伪装红军主力压向大渡河,然后猛然直奔泸定桥。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涌现。一提起长征,我们都觉得非常熟悉,在小学课本、媒体报道、文艺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但是我们往往把长征从大战略、大格局上来讲述,很少有影视作品从细节入手,去表现长征中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表现长征中某些具体的阶段。而恰恰是这些红军中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对信念的坚守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铸成了长征创造的

人类奇迹。 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长征经历的许多事件中,选择哪一段、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人物来重塑电影《勇士》。毛主席在延安曾跟斯诺说过:“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毛主席这段话说明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飞夺泸定桥非常重要。在《勇士》中,我用6个字回溯这个过程:过河、跑路、过桥。勇士们过的河可不是“妹妹你坐船头”过的河,而是孙营长率领的17位勇士以生命为代价强渡的大渡河;勇士们跑的路可不是今天“跑男”们穿着旅游鞋跑的路,而是勇士们穿着草鞋在崇山峻岭里穿越人类极限的奔跑;勇士们过的桥不是今天的人们开着汽车奔向旅游景点走过的桥,而是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的没有桥板的泸定桥……这6个字的故事筑起了勇士之魂,我想他会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跟随着勇士走进这场世界历史上的经典战役。 如果说长征精神以气壮山河的坚韧、不屈不挠的意志,改写了现代中国的历史,给那个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以强烈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那么《勇士》中表现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则是长征途中,甚至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最重要的“淬火点”,或者说是“熔点”。 《勇士》观后感2 今天晚上六点,在锦绣会堂观看了《勇士》这一部电影,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和以前看过的相似的“抗日神剧”或是其他题材的抗战片类似,便没有抱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可是影片远比我想象中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梁 励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繁荣,史家辈出,史籍浩翰,历史教育发达。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借鉴”功能;历史教育已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古代历史启蒙教材的编撰对普及历史教育和传播历史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教育也在摆脱经学的束缚中得到曲折发展;古代历史教育中秉笔直书、寓论于史、文史不分和史家标准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继承与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讨分析 Abstract:The flourishing o f histo ry research in a ncie nt China w as at tributed to the wo rk o f histo ria ns o f different g enera-tio ns,the adv anced histo ry education and a v ast co llectio n o f histo r y boo ks.T he rule rs g enera lly r eso r ted to ex perience o f their pr edecesso rs fo r refe rence.Histo ry educa tion became o ne of the mo st im po rta nt contents in a ncient scho oling.T he compiling o f enligh tened histor y bo oks a lso helped spread the know ledg e.All these,to ge the r with such featur es as the combination o f histor y with lite ratur e,the differ ent sta ndards of histo rians,ar e all w or thy o f ana ly sis a nd r esea rch.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87(2002)03-0077-0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泱泱大国,史家辈出,史籍浩瀚,自古以来历史教育发达,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先生就曾希望:“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1]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垂鉴”和“育人”的社会功能,本着“述往事,思来者”的精神,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一、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历史教育,以发挥其“垂鉴”的作用 历代统治者为谋安邦兴国、长治久安之策,总把历史作为资治的龟镜、治乱的药石而加以重视。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就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代统治者对“史”的重视旨在于发挥其“借鉴”的功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防重蹈历史覆辙。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大力提倡,史学才成为显学,这对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兴盛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国史官设置较早,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周代已有了史官机构,史官各掌其职,“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已《史通·史官建置》)当时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史官不仅是行政官员,也往往是兼职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教育贵族子弟,史籍也成为学生学习阅读的必修教材。西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士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其大一统的主张。为培养人才,他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孔子所修订的《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教育国学弟子,从中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的编年史,历史教育已成为太学的必修科目。 三国东吴的国君孙权就喜读《诗》、《书》、《左传》、《国语》等历史典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认为“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兵家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并告诫大将吕蒙,认真读史书,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吕蒙不负国君之望,刻苦学习历史典籍,“学识英博”,使人“刮目相看”,成为古今美谈。 南朝刘宋明帝时,为繁荣学术和培养史学专门人才,曾在都城建康开办史学专科学校,由“儒史百家,莫不该览”的著名学者何承天主持。同时还开设“总明观”,作为历史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这一举措,使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历史研究的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二汉求士,率先经术;近代取人,多由文史”(《南史》卷五十九,《江淹传》)的局面。 唐代君主以隋亡为鉴,为防“覆舟”,对历史研 【作者简介】梁励(1956~),男,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收稿日期】2002-06-15

中国十大阶层的消费差异

中国十大阶层的消费差异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可化为十大阶层。这十个社会阶层是: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

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有重要的影响力。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 5、办事人员阶层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

《斯巴达三百勇士》观后感和心得

《斯巴达三百勇士》观后感 《300斯巴达勇士》观后感 “自由”、“荣誉”是西方的主旋律。300人守在峡谷对抗百倍于己的帝国军队是捍卫自由与尊严。借《斯巴达300勇士》浅谈斯巴达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间的共同与差异。 第一,作为一国国王,危机关头,面对百倍自己军队的敌人。他带着自己的卫士,勇敢的出征了,尽管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那种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敢担当。西方人自古崇尚荣誉与责任。在现代社会表现为强烈的信托责任感,重视信誉。西方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第二,斯巴达人的淘汰和训练机制,虽然很残酷,但处于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大都保持了成为勇士的基础条件,敏锐,坚韧,不退缩,敢于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就人才培养来说非常专业,抓住了一个勇者所具备的素质进行培养。从国王小时候的训练中可以看出。这也是这部神话电影中为传奇所做的铺垫。同样一个顶尖的企业,其员工素质必然出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可借鉴其选拔勇士的过程。真枪实弹,淘汰,生存,竞争,才能使一个人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培养出优秀素质的员工。看似残酷,实质是去其糟糠捡其精华。

第三,三百勇士,抵挡住了数十万大军,不仅是因为三百勇士的骁勇,同样是因(请你继续关注好范文网:)为三百勇士占据了地利之势,无后顾之忧,面向前方,一心杀敌。当叛徒将敌人从背后引来,三百勇士虽然勇猛无比,却也被迅速消灭。双方实力没有变化,只是波斯人找到了破解他们的方法,一个方法战胜了另一个方法。做事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企业同样如此,常人看来不寻常的事情,其中必有原因。就像300斯巴达勇士能挡住十万大军一样。只要找出奇迹发生的关键,便可创造奇迹。顶尖企业高层无不有这样一双慧眼,他们总能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抓住其枢纽,扬长避短,正确看待与分清局势。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损失。 第四,波斯人之所以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可以看到他们有许多种作战方式,不死部队,怪物,骑兵等,甚至收买长老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显示了波斯人不断创新的思维。反观斯巴达人,他们顽固守旧,兵种单一,手段僵化,缺乏多样性。而且作为一国国王,在外敌入侵时却无力调动军队来保卫自己的国家,显现了他们的制度是多么的僵化,丝毫不灵活。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无法有效有力的应对。所以他们在出征时,就注定要悲壮的死去。影片最后虽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那只是导演良好的愿望而已。这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一个企业是否可以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时间的节约,成本的降低,都体现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制度服务于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 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推崇程朱理学。发展至清代,其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学经典本就强调道德教育,因而有以上观点。 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但从教育内容、社会需要和教育实践来看, 中国古代教育又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有利于人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如“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把六艺作为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直到清代, 还有人提倡六艺教育。六艺当然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 “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它是政治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按今人的研究, 六艺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文武并重, 诸育兼备, 相成相济二是知能兼求,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因而, 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经学”从汉代起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它们的阐释、研究。经学本身, 是一种未分化的学问, 因而经学教育包括后世看来属于许多学科的内容。经书都产生于学科尚未分化之际, 此时, 各门学科都包含在一般的知识之中。教育内容不断完善,设置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律学,南朝时期宋的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四馆并立。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清还设翻译科,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设置俄罗斯文馆,其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第一所俄文学校。

斯巴达300勇士分镜头稿

斯巴达300勇士的分镜头稿场次:两人全裸对话 镜号画面内容 景 别 机 位 时 间 备 注 1 从人物的背后拍摄。 黑夜,一轮圆月高悬 在天幕照着一手撑 墙裸体的雷奥尼达、 影子反射在墙上 全 景 固 定 4秒 风 声、 蛐 蛐 声 2 雷奥尼达面部表情 沉重、转脸侧着望向 躺在床上的妻子 近 景 固 定 9秒 风 声、 蛐 蛐 声、 狼 嚎 声

3 雷奥尼达抚摸裸体 妻子的背,从腰间慢 慢的往上摸直至脖 子。妻子熟睡得侧脸 特 写 从 左 往 右 摇 12 秒 蛐 蛐 声、 鸟 叫 声。 4 妻子摁了一声,把手 放在头下,并说你的 嘴唇可以吻你触碰 的地方,雷奥尼达低 头不语 中 景 固 定 7秒 皮 肤 摩 擦 被 子 的 声 音 5 妻子微微一笑,并说 还是先知让你失去 了欲望 近 景 固 定 3秒 从 雷 奥 尼 达 的 视 线 角 度 拍 摄

6 雷奥尼达微笑着说, 一个被灌醉的少女 所说的话无法剥夺 我对你的欲望。 拍摄面部表情 近 景 固 定 5秒 从 妻 子 的 视 线 角 度 拍 摄 7 画面沉默近 景 固 定 1秒 从 雷 奥 尼 达 的 视 线 角 度 拍 摄

8 妻子起身,手托头 部,说道:那你为何 如此冷漠? 中 景 固 定 3秒 从 正 侧 面 拍 摄, 鸟 叫 声 9 雷奥尼达说道:因为 她虽然只是、一群色 老头的性奴隶、先知 的话还是足以摧毁 我所热爱的一切、 拍摄面部表情 近 景 固 定 14 秒 正 面 拍 摄, 鸟 脚 声

10 妻子说;所以你才会 辗转难眠离开温暖 的被窝吗?妻子表 现的有点小生气。拍 摄面部表情 近 景 从 下 往 上 摇 2秒 从 雷 奥 尼 达 的 视 线 角 度 拍 摄 11 雷奥尼达低头不语、 气氛压抑、有点小争 吵,拍摄面部表情 近 景 固 定 1.5 秒 从 妻 子 的 视 线 角 度 拍 摄 12 妻子迅速的直起身 子说道:只有一个女 人的话能影响你的 心情 中 景 固 定 2.5 秒 从 雷 奥 尼 达 的 正 面 拍 摄

电影《勇士》观后感

勇者无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律.长征》道尽了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造就的。 《勇士》这部电影从一个个普通的士兵着手,突破了以往从战略的角度来描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固有格局。前有强兵守候,后有追兵死咬,侧有散兵袭扰,英勇的红军排除艰难险阻已不可能而可能提前一小时到达了泸定桥,这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靠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一双双穿着草鞋磨起水泡的双脚,而且是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仰。有些战士还没有跑到就活活的累死了,他们有些可能才十五六岁啊!可能在现在他们就在在操场上奔跑,在课堂上聆听,在家里有父母关心的高中学生。正是这般如花的年纪,他们选择了拿起冰冷的步枪,怀着对土豪劣绅的怨恨反抗着这黑暗的世界,他们是多么的顽强,可敬! 勇士们过得河不是柳树倒映,柳絮飘落的河,而是孙营长率领的17位勇士以生命为代价强渡的大渡河;勇士们跑得路不是微风习习,跑步鞋踏过的绿道,而是勇士们穿着草鞋在崇山峻岭里,用一天二百四十里穿越的人类极限;勇士们过的桥不是车来车往奔向工作和家人

走过的桥,而是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的只有一条条冷冰冰铁链的泸定桥。 如果说长征精神所体现的是红军将士义无反顾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那么电影《勇士》刻画得就是为理想而战,为信念而奔跑的一个个鲜活的红军战士。如果长征精神也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一次挑战,那么电影《勇士》表现的也是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英勇善战的超凡经历。体现了红军战士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之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只有通过述说来感受红军战士自置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列宁曾今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忘记了过去艰苦的革命岁月,那我们就不会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让我们敬老爱幼吧,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要孝敬父母,关爱他人。 让我们热爱生活吧,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公民,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努力过好每一天。 让我们发奋图强吧,作为一个国网的员工,我们更要有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 这难道不是先烈们奉献一生的英切期盼吗?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通过对我国从夏王朝到近代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中的十一次重大教育变革事件的梳理,总结了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并探讨了它们对今天的教育变革的启示。 标签: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启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加大了教育变革的力度,对教育变革的实践和研究正在各个层面热烈地进行着。 当前,我国的教育变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上,对本国的教育变革历史沿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就我国古代教育变革中的重大事件和它们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变革的重大事件 如果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去考察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在从夏王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段有几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十一次意义比较重大、影响比较深远的教育变革大事。 1.我国的教育发源很早,相传五帝时就有了现在解释为用来宣讲教令的学校——“成均”。但现在一般认为如同《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里提到:“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设西序为小学”那样,真正的学校形成于夏代称为“序”的机构。《礼记·王制》里也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1],指出夏代把以前只具有比较单一的养老敬老功能的“序”改变成可以兼教习射的教育机构。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制度化、系统化。受社会发展和西周社会特有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等级和职责都比较分明、比较完善的学校组织体系;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视学制度;确定了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的教学内容。这样,西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紧密联系、合为一体,“以‘化民成俗’为旨归的西周社会教育化制度代代相袭,堪称中国古代教化之源,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朝统治力量的衰微和频繁的战乱,造成西周宗法制社会形态逐渐解体、“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逐渐消亡、学术挣脱官府的控制向民间扩散,同时,由于封建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以孔子为代表的大批思想家应运而生纷纷开办私学,促使教育从国家行政中分离出来,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许多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 4.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在继续执行秦王朝几百年间形成的一些有效的教育制度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统一了文字,立博士、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3]来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采取“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推行以“昌明法度、匡正异俗”为目的的社会教

评《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分析》

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严铭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 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 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 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

《斯巴达300勇士》观后感1000字

《斯巴达300勇士》观后感1000字 好久没有泪目过了。 这是近期看过的让我泪目的片子。并不是感到悲伤,而是被感动。 斯巴达人跟波斯人对抗的故事。300个肌肉男跟数十万变态物种对抗的故事。 波斯想让斯巴达人臣服,波斯的国王不仅斩杀了来挑衅的来使,而且带了300精英,直接出征。 他们停在了一个叫温泉关的地方,开始了浴血奋战。 整个片子据说都是在室内完成的,但是给观众带来的确是史诗般的效果。 片子的色调是冷色。只有在送别和回家的镜头,是暖暖的阳光色。 300勇士们每个人都露着腹肌,穿着小三角裤,披着红色的袍子。 镜头都十分文艺。即使是战斗场面,都像油画一样美丽。 开始情节缓慢的甚至我想放弃了。 没想到后面高燃,为了让周周看看战斗场面,我都倒回去看了一遍。 斯巴达人的英勇和无畏打动了我。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己的荣耀,自己的老婆孩子,从不回头,从不投降。 只有战死沙场的勇士,没有苟且偷生的奴隶。

波斯兵多得数不清,光是射击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住。斯巴达国王哪能被吓着,他们嘲笑说:“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在荫凉里杀个痛快”。 国王在最后一战, 丢下头盔,因为沉重的头盔影响了他的视线。 丢下圆盾,因为沉重的圆盾影响了他的敏捷。 他对那个叛徒说:愿你能好好活下去。 这是斯巴达人最为侮辱的一句话,他们的信仰是英勇的战斗,而不是躲避在阴凉下!!! 最后他投出了他的长矛,刺向了波斯王的座驾,这是对胜利的一种向往,对敌人的一种蔑视和宣告!!! 但是300人始终还是敌不过万人大军的。经过几轮较量,最后他们都是回归尘土了。 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的传给了后人。 永不撤退,永不投降,这就是斯巴达!

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

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 李春玲 2012-8-19 14:40:53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传统的社会分层研究最为关注的是经济分层(如收入、财富)和工作领域中的区分(如职业、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等),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把消费分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和文化消费品日益丰富,人们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消费观念、消费实践和消费方式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人们投入工作方面的时间相对缩短,工作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从而,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位置不再完全取决于人们在工作场所中的身份状态,个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人对他的看法,因而,消费也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分层位置的重要因素,或者说,消费也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 我们根据各个家庭拥有家用电器和耐用品数量,计算出一个家庭耐用品指数,并采用这一指数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分层的指标。本文采用数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此数据的样本数为6193。 一、家庭耐用品指数与消费分层 本研究基于14种家庭耐用品的拥有量来计算家庭耐用品指数,14种家庭耐用品被区分为四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第一类包括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这是当

前中国人认为的现代家庭生活所必需的、最起码的三大件家用电器,这三大件代表了最初级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二类包括电话、手机、组合音响、影碟机、空调机和微波炉,这几类家用电器代表了一种更丰富和更全面的现代生活方式,同时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的家庭实现了基本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三类包括电脑、摄像机、钢琴和摩托车,这几件物品的价格明显比第一类和第二类高,它们代表了更高档次的现代生活方式;第四类是家用轿车,家用轿车比第三类物品更昂贵,它代表了最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家庭耐用品指数的计分方法是:拥有一件第一类或第二类物品为1分,拥有一件第三类物品为4分,拥有一件第四类物品(家用轿车)为12分。表1列出了16~70岁人口的家庭耐用品指数的得分情况以及各类得分所代表的消费水平。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大约2/5的人的家庭耐用品指数得分低于3分,这些人的家庭基本上不具备基本的现代生活用品(三大件——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略超过1/5的人得分在3~5分之间,他们的家庭拥有了现代生活的基础家用设备,即拥有三大件(第一类物品)但没有或只拥有一两件更高层的家庭电器或耐用品(第二类物品);略超过1/5的人得分在6~10分之间,这些人的家庭实现了中等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在满足了现代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舒适和娱乐,我们可以把这类家庭称之为小康之家,它们不仅拥有三大件第一类物品,而且还拥有3件或更多的第二类物品,但通常不拥有第三类物品;大约1/10的人得分在11~19分之间,他们的家庭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不仅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而且,通常还拥有一件或更多件第三类物品,这些家庭可以称之为富裕家庭或较高消费家庭;极个别的人得分在20分以上,他们中大部分人拥有家用轿车,这些家庭算是高消费家庭。

斯巴达三百勇士观后感

《300斯巴达勇士》观后感 “自由”、“荣誉”是西方的主旋律。300人守在峡谷对抗百倍于己的帝国军队是捍卫自由与尊严。借《斯巴达300勇士》浅谈斯巴达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间的共同与差异。 第一,作为一国国王,危机关头,面对百倍自己军队的敌人。他带着自己的卫士,勇敢的出征了,尽管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那种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敢担当。西方人自古崇尚荣誉与责任。在现代社会表现为强烈的信托责任感,重视信誉。西方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第二,斯巴达人的淘汰和训练机制,虽然很残酷,但处于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大都保持了成为勇士的基础条件,敏锐,坚韧,不退缩,敢于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就人才培养来说非常专业,抓住了一个勇者所具备的素质进行培养。从国王小时候的训练中可以看出。这也是这部神话电影中为传奇所做的铺垫。同样一个顶尖的企业,其员工素质必然出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可借鉴其选拔勇士的过程。真枪实弹,淘汰,生存,竞争,才能使一个人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培养出优秀素质的员工。看似残酷,实质是去其糟糠捡其精华。 第三,三百勇士,抵挡住了数十万大军,不仅是因为三百勇士的骁勇,同样是因为三百勇士占据了地利之势,无后顾之忧,面向前方,一心杀敌。当叛徒将敌人从背后引来,三百勇士虽然勇猛无比,却也被迅速消灭。双方实力没有变化,只是波斯人找到了破解他们的方法,一个方法战胜了另一个方法。做事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企业同样如此,常人看来不寻常的事情,其中必有原因。就像300斯巴达勇士能挡住十万大军一样。只要找出奇迹发生的关键,便可创造奇迹。顶尖企业高层无不有这样一双慧眼,他们总能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抓住其枢纽,扬长避短,正确看待与分清局势。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损失。 第四,波斯人之所以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可以看到他们有许多种作战方式,不死部队,怪物,骑兵等,甚至收买长老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显示了波斯人不断创新的思维。反观斯巴达人,他们顽固守旧,兵种单一,手段僵化,缺乏多样性。而且作为一国国王,在外敌入侵时却无力调动军队来保卫自己的国家,显现了他们的制度是多么的僵化,丝毫不灵活。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无法有效有力的应对。所以他们在出征时,就注定要悲壮的死去。影片最后虽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那只是导演良好的愿望而已。这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一个企业是否可以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时间的节约,成本的降低,都体现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制度服务于经济,经济又使国泰民安。所以一个良好的制度是企业在竞争中游刃有余的法宝。制度是活的是可以改变的,如何能让生产效率最高,如何使得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优的分配。永远是一门有价值的学问。所以企业所讲不断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 最后,斯巴达人之所以失败,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团结。他们有实力,严格的培训制度培养了大批具备勇士条件的斯巴达人。但除三百勇士外,其余无所作为。机制的腐化不仅耽误了最佳决策时间还造成叛徒的出现。斯巴达人不团结,这是他们最大的诟病,也是他们失败的最大原因。企业中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一定是具有非凡的魅力可以让大家凝聚起来。领导者需要维持各种需求之间的一个平衡,做出大家只有使得大家心中都有希望,有信仰,才能创立一个非凡的企业。其信仰和希望(景愿)即是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悠长,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我国古代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谈起,对其发展经历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分析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关键词:古代高等教育官学私学修身高等教育系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的场所,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措施传授高深文化知识,研究高深学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经沧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影响着现代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本文拟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对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启示。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概况(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高等教育位于学制结构金字塔的尖端,它的产生时间晚于一般学校教育,而且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据古籍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应该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雏形。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要求生产力必须显著发展,文化教育方面要求有可提供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以及有作为传授知识和培养官吏的专门教育人员。而处在奴隶社会初中期的虞商时期还难以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只有到了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官吏,加之文字的成熟,才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周代金文中关于周天子带领群臣及学生在“学宫”习射和作乐舞,这里的“学宫”即大学,已基本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所以,虞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可视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二)官学中的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事业起于朝廷,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统治走向崩溃的时候,“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失至民间,私人办学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景观。从此以后,整个古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就一直存在着官学和私学两种类型。在官学类型中,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汉代太学,即由“大学”一词衍生出来,是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此后历代都有设立,而名称不尽一致:晋武帝咸宁二年创办国子学;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后逐渐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除此之外,东汉末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艺术大学──鸿都门学,它是“近代世界文学艺术大学的嚆矢”;三国时曹魏建立的五经课试法,其中由“门人”升入“弟子”的制度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南朝刘宋政权设立的儒学、史学、文学、玄学四个学馆的分馆授业制度是分科教育的开端;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与专业训练,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科学校。(三)私学中的高等教育私学是中国历代私人办理的学校,是封建社会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程度分,私学有蒙养教学和经师讲学,后者相当于大学。故私学中也有部分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很多思想家借助私学这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扩大本学派思想的影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之一,他招收生徒,传授学问,以教学为主,并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后学身上。汉代以后,私学分为蒙馆之学和专家之学两个层次,基础教育通常在十五六岁以前完成,之后就必须进入私家经师的学馆去深造,私家经师多为当世的著名学者。汉以后的私家经馆,培养了大批不求功名的学术人才,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宋时期,私家经馆发展为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宋朝有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嵩阳书院等;明朝的东林书院也办得颇有特色;到清朝时期,出现了书馆官学化,绝大部分书院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不管怎样,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书院为历朝学术的繁荣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