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临床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_王兆安

甘露醇临床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_王兆安
甘露醇临床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_王兆安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甘露醇作为治疗颅内高压常用药,在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挽救患者生命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药疗效显着,无“反跳”现象。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因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损伤,因此,静脉滴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静脉炎与外渗 静脉炎相关因素及处理由于静脉滴注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引起血浆pH改变、机械刺激、各种微粒因素、药物浓度的影响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20%甘露醇为高渗性利尿脱水剂,快速滴注进入人体,分布于组织外液中,其渗透作用可将细胞内及血管外液摄入血管,同时以高渗性利尿作用使组织压很快降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发挥作用。另外,甘露醇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增加氧利用率使组织压尽快降低,并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但也会对局部静脉产生一定的损伤而引起静脉炎。经临床观察20%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与局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有关,也与甘露醇的温度有关。有报道把20%甘露醇对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与生理盐水作对照研究,静脉滴注2次,两者无差别,大于4次时,静脉滴注甘露醇的血管周围出现炎症、血管内淤血现象,则说明多次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损害作用。据有关报道,甘露醇加温35℃后溶液中的微粒数量明显减少到最低水平。处理方法:静脉滴注甘露醇时,应尽量减少在同一静脉连续穿刺的次数,使血管壁在使用后得以修复,以提高血管的使用率。使用甘露醇时,应尽量使药液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当出现静脉炎时,及时局部热敷,还可局部超短波理疗或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血管外渗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当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组织时,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同时提高了组织液的压力,造成梯度的反差,促使更多的液体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中去,加重了皮肤、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局部肿胀、刺痛。临床护理中处理甘露醇外渗有多种方法,效果不尽相同,用50%硫酸镁湿敷在临床上是较为简便易行的减轻外渗的方法,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此外用烫伤膏外涂,%奴夫卡因局部封闭,或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局部浸润注射等,均可缓解局部症状。应注意的是禁止局部热敷,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促使组织坏死,同时还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局部水肿。甘露醇外渗有时伴局部淤血,因局部组织损伤不仅来自本身,还有外渗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对局部组织及血管的刺激,造成血管痉挛,导致局部淤血。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在静脉输液时选择粗而通畅的血管,尽量少用或不用手、足背的小静脉。(2)静脉穿刺时,一旦渗出肿胀,即使有回血,也应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2 静脉滴注速度问题

浅谈甘露醇的使用方法

浅谈甘露醇的使用方法 甘露醇的药理机制和特点,及其副作用。 20%的甘露醇是六碳多元醇,其分子量为163是尿素的三倍,PH值为5-7。为高渗透压性脱水剂,无毒性,作用稳定。 甘露醇静脉注入机体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仅有一小部分(约为总量的3%)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绝大部分(97%)经肾小球迅速滤过,造成高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同时它能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产生利尿作用。所以甘露醇对机体的血糖干扰不大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仍可应用。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此外,甘露醇还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作用广泛的中介基团羟自由基,防止半暗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近年已将甘露醇作为神经保护剂用于临床[。 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不仅是单纯的利尿,而且主要在于造成血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吸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常用剂量为0.25-0.5克/kg。次成人一次用量。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⑴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BBB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⑵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⑶颅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期血肿扩大;②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 (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为病灶扩大或中线结构移位加重的征象。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并应加用速尿40mg,并可短期内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

甘露醇的药理机制和特点、及其副作用

甘露醇的药理机制、特点及其副作用20%的甘露醇是六碳多元醇,其分子量为163是尿素的三倍,PH值为5-7。为高渗透压性脱水剂,无毒性,作用稳定。 甘露醇静脉注入机体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仅有一小部分(约为总量的3%)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绝大部分(97%)经肾小球迅速滤过,造成高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同时它能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产生利尿作用。所以甘露醇对机体的血糖干扰不大,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仍可应用。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此外,甘露醇还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作用广泛的中介基团羟自由基,防止半暗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近年已将甘露醇作为神经保护剂用于临床[。 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不仅是单纯的利尿,而且主要在于造成血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吸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常用剂量为0.25-0.5克/kg ?次(成人一次用量)。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⑴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BBB(Blood 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⑵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⑶颅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期血肿扩大;②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 (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 适应症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利尿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症、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不良反应 (1)水和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 (2)寒战、发热、过敏、口渴; (3)排尿困难; (4)血栓性静脉炎; (5)外渗可致组织水肿、皮肤坏死; (6)头晕、视力模糊;

(7)渗透性肾病。 禁忌 (1)已确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无尿患者; (2)严重失水者; (3)活动性颅内出血者(颅内手术除外); (4)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脑充血; (5)糖尿病患者; (6)过敏体质者; (7)肾病患者;肌酣值大于正常者。 注意事项 (1)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滴速为5~10ml/min,以免出现局部坏死。 (2)甘露醇遇冷易结晶,故应用前应仔细检查,如有结晶,可置热水中或用力振荡待结晶完全溶解后再使用。 (3)若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 (4)若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损伤的表现,应复查K、Na、Cl、BUN、Cr等,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免造成肾衰。 (5)使用12小时后无尿者,应停用。 (6)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7)用药期间应监督①血压;②肾功能;③电解质浓度;④尿量。 甘露醇注射液 功能主治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5.对某些药物过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6.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 7.术前肠道准备。 用药禁忌 1.已确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无尿患者,包括对试用甘露醇无反应者,因甘露醇积聚引起血容量增多,加重心脏负担。 2. 严重失水者。

甘露醇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复方甘露醇注射液 商品名:丰海露 汉语拼音:fufang ganluchun zhusheye 【药品介绍】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甘露醇、葡萄糖和氯化钠。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是高渗制剂,通过高渗性脱水产生直接的药理作用,消除脑水肿,能使脑水分含量减少,降低颅内压。主要成份甘露醇为单糖,在体内不被代谢,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极少被重吸收,起到渗透利尿作用。(1)组织脱水作用。提高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内(包括眼、脑、脑脊液等)水份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组织水肿,降低眼内压、颅内压和脑脊液容量及其压力。1g甘露醇可产生渗透浓度为5.5m0sm,注射100g甘露醇可使2000ml细胞内水转移至细胞外,尿钠排泄50g。(2)利尿作用。甘露醇的利尿作用机制分两个方面:①甘露醇增加血容量,并促进前列腺素i2分泌,从而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包括肾髓质血流量。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皮质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②本药自肾小球滤过后极少(<10%)由肾小管重吸收,故可提高肾小管内液渗透浓度,减少肾小管对水及na+、cl-、k+、ca2+、mg2+和其它溶质的重吸收。 由于输注甘露醇后肾小管液流量增加,当某些药物和毒物中毒时,这些物质在肾小管内浓度下降,对肾脏毒性减小,而且经肾脏排泄加快。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每1克葡萄糖可产生4千卡(16.7千焦)热能,用来补充热量,另外也有一定的组织脱水作用。 钠和氯是机体重要的电解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对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和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占血浆阳离子的92%,总渗透压的90%,故血浆钠量对渗透压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常血清氯浓度为98~ 106mmol/l。人体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和肾脏进行调节,维持液体容量和渗透压的稳定。 [药代动力学] 甘露醇口服吸收很少。静脉注射后迅速进入细胞外液而不进入细胞内。但当血甘露醇浓度很高或存在酸中毒时,甘露醇可通过血脑屏障,并引起颅内压反跳。利尿作用于静注后1小时出现,维持3小时。降低眼内压和颅内压作用于静注后15分钟内出现,达峰时间为30~60分钟,维持3~8小时。肾功能正常时,静注甘露醇100g,3小时内80%经肾排出,t1/2为100min。 葡萄糖口服吸收迅速,进入人体后被组织利用,也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贮存。一般正常人每分钟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为6mg/kg。 氯化钠在胃肠道,通过肠粘膜细胞的主动转运,几乎全部被吸收。钠主要由肾脏排泄。 [适应症]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 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利尿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 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治疗的主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AS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血脂异常作为ASCVD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为当前预防与治疗ASCVD 的主要方式。临床常规检验提供的血脂参数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与甘油三酯(TG)。其中LDL-C水平与ASCVD的发病风险相关性最大,LDL可通过血管内皮进人血管壁内,在内皮下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后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因此,应将LDL-C作为控制血脂异常的主要干预靶点。他汀类药物能明显的降低LDL,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最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是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首选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同时还可增加肝脏细胞表面LDL受体以增强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减少体内LDL水平,从而通过上述药理机制发挥调脂作用。本院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氟伐他汀(来适可)、普伐他汀(富利他之)、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等。本文通过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强度、药动学特征、不良反应等方面来介绍各药物的特点,以保障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作用强度: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需使LDL-C降低至<1.8、 2.6或 3.4mmol/L(详见相关指南)。不同他汀类药物降LDL-C强度差异明显,以LDL-C降幅38%为例,每日需氟伐他汀80mg、普伐他汀40mg、辛伐他汀20mg、阿托伐他汀10mg、瑞舒伐他汀<5mg。结合本院各他汀药物剂量和常规用法用量(富利他之20mg,qn;来适可40mg,qn;舒降之20mg,qn;阿乐、立普妥20mg,qd,尤佳10mg,qd;可定10mg,qd),可推算普伐他汀(富利他之)、氟伐他汀(来适可)具有低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而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具有中等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50%)。可见同等剂量他汀类药物

甘露醇

甘露醇 【药品名称】 通用名:复方甘露醇注射液 【药品介绍】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甘露醇、葡萄糖和氯化钠。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是高渗制剂,通过高渗性脱水产生直接的药理作用,消除脑水肿,能使脑水分含量减少,降低颅内压。主要成份甘露醇为单糖,在体内不被代谢,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极少被重吸收,起到渗透利尿作用。 (1)组织脱水作用。提高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内(包括眼、脑、脑脊液等)水份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组织水肿,降低眼内压、颅内压和脑脊液容量及其压力。1g甘露醇可产生渗透浓度为5.5m0sm,射100g甘露醇可使2000ml细胞内水转移至细胞外,尿钠排泄50g。(2)利尿作用。甘露醇的利尿作用机制分两个方面:①甘露醇增加血容量,并促进前列腺素I2分泌,从而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包括肾髓质血流量。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皮质肾小球滤过率升高。②本药自肾小球滤过后极少(<10%)由肾小管重吸收,故可提高肾小管内液渗透浓度,减少肾小管对水及Na+、Cl-、K+、Ca2+、Mg2+和其它溶质的重吸收。由于输注甘露醇后肾小

管液流量增加,当某些药物和毒物中毒时,这些物质在肾小管内浓度下降,对肾脏毒性减小,而且经肾脏排泄加快。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每1克葡萄糖可产生4千卡(16.7千焦)热能,用来补充热量,另外也有一定的组织脱水作用。钠和氯是机体重要的电解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对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和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占血浆阳离子的92%,总渗透压的90%,故血浆钠量对渗透压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常血清氯浓度为98~106mmol/L。人体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和肾脏进行调节,维持液体容量和渗透压的稳定。 [药代动力学]甘露醇口服吸收很少。静脉注射后迅速进入细胞外液而不进入细胞内。但当血甘露醇浓度很高或存在酸中毒时,甘露醇可通过血脑屏障,并引起颅内压反跳。利尿作用于静注后1小时出现,维持3小时。降低眼内压和颅内压作用于静注后15分钟内出现,达峰时间为30~60分钟,维持3~8小时。肾功能正常时,静注甘露醇100g,3小时内80%经肾排出,t1/2为100min。葡萄糖口服吸收迅速,进入人体后被组织利用,也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贮存。一般正常人每分钟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为6mg/kg。氯化钠在胃肠道,通过肠粘膜细胞的主动转运,几乎全部被吸收。钠主要由肾脏排泄。 [适应症]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

基化衍化物普伐他汀(Pravastatin)。 体内过程: 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的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相对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他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除氟伐他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 除普伐他汀外,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有效控制血脂成了众多血脂异常患者及家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患者从某些媒体上、广告上听说了哪种药物好,就自行去购买服用;有些人一听说他汀类药好,就非要医生给他开他汀类药物不可。殊不知,药不对症,即使用了他汀类药物,效果也不一定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有它的适应人群,并非人人皆可。 人体血液中脂质一种或几种成分的升高或降低,叫做血脂异常。过去,将其中某些脂质成分的升高称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现在则统称为血脂异常。

甘露醇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甘露醇注射液 商品名称: 汉语拼音: 主要成份本品主要成份:甘露醇。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1. 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2. 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3. 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4. 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5. 对某些药物过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6. 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 7. 术前肠道准备。 主治疾病外伤性脑积水,外伤性脑水肿,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坏死,Fanconi综合征,范可尼氏综合征,脑疝,高眼压症,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脑水肿 规格型号 250ml:50g。 用法用量 1. 静脉给药:(1) 成人。利尿。常用量为按体重1~2g/kg,一般用20%溶液2.0m1静脉滴注,并调整剂量使

尿量维持在每小时30~50m1。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按体重0.25~2g/kg,配制为15%~25%浓度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当病人衰弱时,剂量应减小至0.5g/kg。严密随访肾功能。鉴别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按体重0.2g/kg,以20%浓度于3~5分钟内静脉滴注,如用药后2~3小时以后每小时尿量仍低于30~50ml,最多再试用一次,如仍无反应则应停药。已有心功能减退或心力衰竭者慎用或不宜使用。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先给予12.5~25g,10分钟内静脉滴注,若无特殊情况,再给50g,1小时内静脉滴注,若尿量能维持在每小时50m1以上,则可继续应用5%溶液静滴;若无效则立即停药。治疗药物、毒物中毒。.0g以20%溶液静滴,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100~500ml。 (2) 儿童。利尿。按体重0.25~2g/kg或按体表面积60g/m2,以15%~20%溶液2~6小时内静脉滴注。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按体重1~2g/kg或按体表面积30~60g/m2,以15%~20%浓度溶液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病人衰弱时剂量减至0..g/kg。鉴别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按体重0.2g/kg或按体表面积6g/m2,以15%~25%浓度静脉滴注3~5分钟,如用药后2~3小时尿量无明显增多,可再用1次,如仍无反应则不再使用。治疗药物、毒物中毒。按体重2g/kg 或按体表面积60g/m2以5%~10%溶液静脉滴注。2. 口服给药:肠道准备。术前4~8小时,10%溶液1000ml于30分钟

神经外科甘露醇的应用

神经外科甘露醇的应用(3) 甘露醇的滴速 滴速越快,血浆渗透压就越高,脱水作用就越强,疗效会越好。然而要注意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滴速过快可能导致致命疾病的发生。短暂的血容量升高可能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过多的利尿可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可引起血粘稠度增高,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过快的滴速可能对肾功能有损伤作用。 一般要求在20min内滴完。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而定。 甘露醇的应用时间 一般7±3d,个别严重者14±3d 。 甘露醇应用时程长(>3d)会导致其脱水效果逐渐下降。 甘露醇的不良反应 内环境紊乱,水电解质失衡。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并发血尿,及时发现停药后多可逆转。 输注时血管刺激性较强,输注静脉出现疼痛、发红等变化,并发静脉炎,应及时予热敷、硫酸镁湿敷等处理。甘露醇加温输入方法,可控制静脉炎症状。 输注中发生渗漏,严重时可致局部皮肤坏死。一旦发生渗漏,需及时处理,可采取50%硫酸镁局部湿敷、0.01%酚妥拉明溶液浸湿纱布湿敷、烫伤膏外敷等措施,可改善微循环,消除水肿,防止组织坏死。如外渗伴有局部淤血,可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注射,可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从而减轻或阻止液体的外渗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如处理不及时,超过24h多不能恢复,对已发生局部缺血,严禁使用热敷,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氧耗增加,加重组织坏死。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少见,偶见哮喘、皮疹,甚至致死。需及时停药,抗过敏对症用药治疗。 当给药速度过快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眩晕、心律失常、畏寒、视物模糊和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伴有心功能不全者易诱发心衰。 甘露醇应用的并发症 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BBB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颅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

甘露醇

技术标准 本品为甘露醇的灭菌水溶液。 1 品名:甘露醇注射液 2 剂型:大容量注射剂 3 规格:250ml:50g 4 代码:Y406 5 处方: 5·1基准处方 甘露醇200.0 g 注射用水加至1000 ml 5·2 标准生产量:1800000 ml/批所用的原辅料及数量 名称代码数量 甘露醇Y103 360.0 Kg 针用活性炭F101 900g 注射用水F108 至1800000 ml 6 生产工艺及操作要求: 6·1 配制(C级、温度18~26℃、湿度45~65%):本工序包括称量、浓配、稀配等。 6·1·1 称量:在备料间根据指令核对原辅料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家、数量,与本公司检验报告单一致。称量前校准天平、电子秤并检查是否在效期内。按处方要求进行原辅料的称量,并填写称量记录。剩余原辅料扎紧袋口,标明原辅料名称、批号、剩余量、使用人,放置于暂存架。换品种清场时,将剩余料密封,贴上卡片,标明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日期,退回脱包间,返至仓库。 6·1·2 浓配:取规定量甘露醇在浓配间投入到放有适量注射用水(80~90℃)的SH-Ⅰ浓配罐中,搅拌溶解,使成50%~60%的浓溶液,加0.03%(g/ml,以

稀配体积计) 针用活性炭,搅拌混匀,煮沸(100℃)15-20分钟,用钛棒过滤器加压过滤,内循环10分钟,泵入稀配罐。 6·1·3 稀配:在稀配间向SH-Ⅰ稀配罐中加注射用水至全量的约80%,加0.02%(g/ml,以稀配体积计)的针用活性炭,补加注射用水至全量,搅拌、回流15分钟,测pH值(规定:5.0~5.5,若不符合规定用稀盐酸或1M氢氧化钠调整)、含量(98.5%~102.5%)符合规定后,降温至60~70℃,用钛棒过滤器和0.65μm的膜滤芯加压过滤,终端用0.65μm的膜滤芯过滤至灌装。生产结束后,操作者做好清场卫生工作(按清场操作规程和配制灌装系统清洗消毒规程),并做好记录。 6·2 制袋灌封(A级,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用SRD4A型非PVC膜软袋大输液生产线操作。 6·2·1上膜 将检验合格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膜放置到膜架上,由开卷架完成自动送膜工作。 6·2·2 印字 设置印版(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核对品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是否正确,开机进行试操作,检查打印的位置和清晰程度,确保准确无误。印刷工位属于热转印技术,主要是通过加热加压的办法使色带上的颜料与色带基材剥离,转于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外表面,附着结合,从而在软袋的外面印上与药品有关的内容。印字温度145~170℃,印字时间0.02秒,印字压力0.25-0.40MPa。 6·2·3 开膜和塑料输液容器接口的预热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经过设备上的开模器时,膜的一侧被打开;同时塑料输液容器接口从料盘经传送装置输送到接口预热器,预热温度120-140℃,预热时间约为1.1秒。 6·2·4 袋周边焊接和塑料输液接口焊接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经过焊接模具时,模具的上下两个部分对接,经加热加压,完成膜的周边焊接,热合温度125-145℃,热合时间约1.0秒;该工序热合的时间、压力、温度可调。可根据情况调节操作参数,以便获得最佳的热合效果。 6·2·5 接口焊接和袋体冷却 经预热的塑料输液接口被放入膜的开口侧,经加热加压,完成接口与膜的焊接,焊接温度135-150℃,压力为0.25-0.40MPa。同时袋体进入冷却模具,冷却水进入冷却模具夹层。 6·2·6 接口冷却

甘露醇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甘露醇注射液 英文名称:Mannitol Injection 汉语拼音:Ganluchun Zhusheye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D-甘露糖醇。辅料为:注射用水。 其化学结构式为: 分子式:C6H14O6 分子量:182.17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6)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 (7)术前肠道准备。 【规格】250ml:50g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 (1)利尿。常用量为按体重1~2g/kg,一般用20%溶液250m1静脉滴注,并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30~50m1。 (2)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按体重0.25~2g/kg,配制为15%~2 5%浓度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当病人衰弱时,剂量应减小至0.5g/kg。严密随访肾功能。 (3)鉴别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按体重0.2g/kg,以20%浓度于3~5分钟内静脉滴注,如用药后2~3小时以后每小时尿量仍低于30~50ml,最多再试用一次,如仍无反应则应停药。已有心功能减退或心力衰竭者慎用或不宜使用。 (4)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先给予12.5~25g,10分钟内静脉滴注,若无特殊情况,再给50g,1小时内静脉滴注,若尿量能维持在每小时50m1以上,则可继续应用5%溶液静滴;若无效则立即停药。 (5)治疗药物、毒物中毒。50g以20%溶液静滴,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100~500ml。 (6)肠道准备。术前4~8小时,10%溶液1000ml于30分钟内口服完毕。 2.小儿常用量 (1)利尿。按体重0.25~2g/kg或按体表面积60g/m2,以15%~20%溶液2~6小时内静脉滴注。 (2)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按体重1~2g/kg或按体表面积30~6 0g/m2,以15%~20%浓度溶液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病人衰弱时剂量减至0.5g/kg。 (3)鉴别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按体重0.2g/kg或按体表面积6g/m2,以1 5%~25%浓度静脉滴注3~5分钟,如用药后2~3小时尿量无明显增多,可再用1次,如仍无反应则不再使用。 (4)治疗药物、毒物中毒。按体重2g/kg或按体表面积60g/m2以5%~10%溶液静脉滴注。

甘露醇注意事项

x 20%甘露醇注射液作为中国药典收录国家基本药物,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青光眼、大面积烧烫伤等引起的水肿、腹水等常用药、首选用药,在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神经学科疾病治疗中尤其重要。本文回顾性总结了甘露醇在神经学科疾病中的使用情况,提出临床应用中的一些误区及用药经验。 甘露醇的应用误区 ⑴ 只要考虑颅内病变,首先予20%甘露醇静脉点滴。就目前情况看,只要怀疑脑出血或脑梗死时,大部分现场急救的医务人员都会立即应用20%甘露醇。实际上,甘露醇的说明书上很清楚地注明,颅内活动性出血者禁用(开颅手术除外),且除非有脑疝迹象,否则在最初几个小时内不用或慎用甘露醇。甘露醇使血肿以外的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增大,从而促使血肿扩张或加重活动性出血。有研究表明,自发性脑出血后8小时内开始使用甘露醇的患者,其血肿增大的发生率(85.7%)显着高于8小时以后使用甘露醇的患者(17.2%)。Hallenbeck等临床研究及动物试验证明,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塞确有疗效,但疗效的好坏程度与局部脑血流量及减轻脑水肿的程度无关。 ⑵ 不了解颅内压,甘露醇用量过大。甘露醇应用最好在颅内压监测下,调整用药。临床上多将颅内压大于 2.7kpa,作为需要进行颅内降压治疗的界值。提出控制颅内高压阈值的目的是使在防治脑疝形成的同时,也应防止医源性过度降颅压而引起不良后果。 ⑶ 甘露醇用时过长。甘露醇用量过大、用时过长,可使肾小管变性及堵塞,以致出现少尿或氮质血症;实验证明静脉注射甘露醇96小时内即可见到肾脏损害,大量快速静脉点滴时,可造成渗透性肾病(又称甘露醇肾病);甘露醇还可进入血脑屏障破坏区,加重局部脑水肿;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或血浆渗透压超过320mmol/L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酸中毒等。 ⑷ 甘露醇静脉点滴,越快越好。甘露醇的输入速度以10ml/min~15ml/min为宜,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调整。甘露醇输入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血容量剧增,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以致头痛、视力模糊,同时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⑸ 脱水时,不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过度脱水。 ⑹ 甘露醇含糖量高,静脉滴注可致血糖升高。甘露醇是一种结晶糖醇,甜度相当于蔗糖的57%~72%,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在空气中不氧化,在人体内代谢与体内胰岛素无关,不是口腔微生物作用的适合底物而不致龋齿。甘露醇作为脱水药和渗透性利尿剂,临床应用不会导致血糖增高,且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以及防龋齿的甜味剂。 甘露醇临床应用经验 20%甘露醇脱水作用快、强,作用时间较长。注药后10min~20min内颅内压开始下降,0.5h降到最低水平,可使颅内压降低50%~90%。约1h后颅内压开始回升,约4h~8h 回升到用药前水平。一般用量:1.d~2g.d,0.25g/次~0.5g/次,3次/d~4次/d。输入速度以10ml/min~15ml/min为宜。 甘露醇应用注意点 (1)静脉点滴过快,短时间内血容量剧增,循环负荷过重而致心衰或肺水肿,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儿童与老年人。 (2)甘露醇中加入氨茶碱、维生素C可提高疗效,减少用量。 (3)每克甘露醇约排尿10ml,进行性肾衰、肺水肿、颅内活动性出血(开颅手术除外)者慎用,老年及心衰者联合速尿,应用中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甘露醇

甘露醇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 (1)作为一种高渗性的药物,甘露醇主要的作用机理是使脑组织发生渗透性脱水,使脑含水量降低,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2)输入甘露醇后发生暂时性的高血容量,使早期脑血流量暂时性升高,同时血液稀释,血黏度下降,红细胞变形性增加,所有这些作用使到脑组织的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使脑小动脉反射性收缩,脑血容量下降,导致颅内压的下降; (3)甘露醇能够抑制脑脊液的生成,降低脑脊液的重吸收,使脑脊液的量减少,从而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在临床上的应用的一些体会: 1 .甘露醇的作用时间较快,但是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约6~8小时,因此,多需要4~6小时应用一次,也就是说,一天3~4次为宜; 2.甘露醇的用量:1~2克/kg体重/次;老人和小孩,体质虚弱的病人用量相对要小; 3.对于硬膜下积液的患者,甘露醇的应用要特别谨慎,不用的话可能患者的颅内压不能控制,但是如果量太大可能使积液的范围增大; 4.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手术后不能应用甘露醇,相反,应当多补液,使脑组织尽快复位;我到基层会过一次诊,手术后仍然应用甘露醇,患者一直有头痛,考虑是低颅压引起,停用甘露醇后好转。 5.甘露醇的副作用最主要的是肾功能损害,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尿量、尿的颜色、肾功能情况;另外也要每隔3天左右查一次血电解质。 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急性脑血管疾病不论轻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甘露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有效药物之一。合理应用甘露醇,并注意监测有关指标,有助于提高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救治效果,并能避免其不良反应。 一、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脑水肿及其产生机制 ·急性脑梗死引起脑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脑缺血缺氧。在早期先出现细胞性脑水肿,若缺血缺氧迅速改善,细胞性脑水肿可减轻或消失;若缺血缺氧时间超过数小时至数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脑屏障损害,又可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进一步妨碍脑血流,使局部脑缺血缺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

她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得副作用她汀类药物(statins)就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与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她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 V、脂蛋白得合成与分泌。 她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她丁、辛伐她汀、普伐她汀、美伐她汀)与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她汀、阿托伐她汀、西立伐她汀、罗伐她汀、pitavastatin)就是最为经典与有效得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得治疗。 她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得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与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 辛伐她汀(Simvastatin)就是洛伐她汀(Lovastatin)得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她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它得羟基化衍化物普

伐她汀(Pravastatin)。 体内过程: 洛伐她汀与辛伐她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得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相对于洛伐她汀与辛伐她汀,普伐她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她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她外周细胞内得胆固醇合成。 除氟伐她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 除普伐她汀外,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有效控制血脂成了众多血脂异常患者及家属迫切需要解决得问题。有得患者从某些媒体上、广告上听说了哪种药物好,就自行去购买服用;有些人一听说她汀类药好,就非要医生给她开她汀类药物不可。殊不知,药不对症,即使用了她汀类药物,效果也不一定好,这就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她汀类药物有它得适应人群,并非人人皆可。 人体血液中脂质一种或几种成分得升高或降低,叫做血脂异常。过去,将其中某些脂质成分得升高称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现在则统称为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主要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脂代谢异常就是由先天性遗传基因缺陷、后天得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以及其她环境因素等引起,比如普通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

临床甘露醇应用原则

甘露醇的药理机制和特点,及其副作用。 20%的甘露醇是六碳多元醇,其分子量为163是尿素的三倍,PH值为5-7。为 高渗透压性脱水剂,无毒性,作用稳定。 甘露醇静脉注入机体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仅有一小部分(约为总量的3%)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绝大部分(97%)经肾小球迅速滤过,造成高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同时它能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产生利尿作用。所以甘露醇对机体的血糖干扰不大,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仍可应用。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此外,甘露醇还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作用广泛的中介基团羟自由基,防止半暗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近年已将甘露醇作为神经保护剂用于临床。 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不仅是单纯的利尿,而且主要在于造成血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吸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常用剂量为0.25-0.5克/kg.次成人一次用量。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⑴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BBB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⑵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⑶颅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期血肿扩大;②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 (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为病灶扩大或中线结构移位加重的征象。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并应加用速尿40mg,并可短期内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脉滴注,每日1~2次,以上两药可同时或交替应用。 (4)临床症状较轻,病人神志清楚,无剧烈头痛、呕吐,眼底检查未见视乳头水肿者,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或小灶脑梗死可暂不用脱水剂。 (5)脱水剂一般应用5~7天。但若合并肺部感染或频繁癫痫发作,常因感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脑水肿加重,脱水剂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应用脱水剂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是否已达到了脱水的目的,又要预防过度脱水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如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 总结 1:用药时机不推荐甘露醇用作预防脑水肿。 对甘露醇的使用时机还没有统一的观点,还有待于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