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末试题

马克思期末试题
马克思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是:()

A.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的本质问题

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本能活动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4、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7、真理是:()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8、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突出地说明了价值具有的:()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9、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先进的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1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道德、逻辑学、政治思想B.法律思想、文学、逻辑学

C.哲学、艺术、宗教D.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13、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些观点是:()

A.群众史观B.英雄史观

C.杰出人物有重大历史作用的观点D.机械论观点

14、商品是:()

A.一切物品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15、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7、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是:()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18、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A.《共产主义原理》B.《共产党宣言》C.《哥达纲领批判》D.《国家与革命》

1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0、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

A.各尽所能,按劳分配B.各尽所能

C.按需分配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和乡村的差别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2、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表现在:()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B.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C.推动了民主法制的建设D.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D.社会基本矛盾

5、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B.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C.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D.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6、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

7、辩证否定观认为:()

A.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8、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执政党应:()

A.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B.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C.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D.对资本主义的东西应予坚持的排斥和抵制

三、判断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在标题后打上√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因而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2、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亲身实践。

3、人类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4、所有唯心主义思想都是无价值的。

5、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都只是谋生的手段。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7、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8、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9、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1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四、问答题(简要回答问题。每小题为10分,共40分)

1、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哪些?

3、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试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五、材料分析与论述题(任选其一):(14分)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者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2、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论和辩证法

C.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

3.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D.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意识

4.黑格尔曾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不畏困难勤奋努力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包含的哲理是:( )

A.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和准备B.事物都是联系的

C.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7.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8.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得以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得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得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得以实现

10.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13.马克思曾写到:“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这句话是要着重说明:( )

A.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B.社会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C.社会交往是科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D.社会交往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

14.商品是:( )

A.一切物品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15.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1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17.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 )

A.垄断地位B.独裁身份C.垄断利润D.垄断价格

18.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的主体是:( )

A.市场经济B.发达国家C.跨国公司D.发展中国家

19.“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

A.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

B.无需借鉴别国的经验

C.可以照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D.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20.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具体说来消亡的是:( )

A.国家的全部职能B.国家的全部机构

C.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D.政治国家即作为阶级压迫的国家机器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C.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辩证否定观认为:( )

A.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反映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

A.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C.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D.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各形式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6.商品的价值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交换价值的基础D.商品的本质属性

7.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其原因在于:( )

A.当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D.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B.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过程

三、判断题

1.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2.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6.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切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8.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9.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不受价值规律的约束。

10.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问答题(每小题为1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2.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3.试说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4.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材料或论述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任选其一,14分)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样的?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旧中国经济文化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了我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这也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多的困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根源。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克思考题总结

1.实证主义。①也称实证论,由孔德提出。它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依赖于“经验分析”的行为科学。《实证哲学教程》的出版标志孔德实证主义的形成。实证主义的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②在社会科学及方法论等问题上,实证主义认为,对于所有科学(或哲学),其理论的形成背后都受一定的规律约束。因此,应通过对描述和规范陈述做出逻辑上的区分,才能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观点。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结论,要摒弃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保持价值中立。因为要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某种观点、形成某个结论一开始就是单纯依赖其在现实中本身的优势地位、掺杂个人浓厚的价值判断、主观色彩进行说明,其后的论证就不会有任何意义。 2.文化保守主义。①文化保守主义是探讨解释学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保守性问题。②科学方法论二元论带来的后果是是社会科学的视角局限在解释学的保守性,不愿去接受变化,这是一种“保守的文化历史主义”。②二元论被解释学与科学分析的哲学两者相互对抗推至极端,造成了社会科学从内部分裂了。一方面,出现了只满足于传统的解释,而对文化现象的世界的构造意图于不顾的“解释学主义”,即“文化保守主义”,文化退回自己的传统,否认文化的世界性意义。③解释学的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立场限制了其在方法论上的应用范围。 3.“方法论多元论”。①即“方法论多元主义”,韦伯当时是反对科学方法论一元论一统天下的,可经验实证的因果分析并非为唯一的科学的方法,所以他提出一种与李克特尔的观点完全不同的系统的或综合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的观点。他相信,社会学研究应走一条方法论多元主义的道路,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寻求某种平衡。②按这种要求,一种社会学研究就不仅应具有各种基于前理解的概念范式之上,还应具有各类基于基本的观察事实上的说明的方法。③哈贝马斯赞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这种方法论多元主义的看法的。在他看来,方法论多元主义是韦伯的方法论的一个优点,因为这种观点使韦伯既超越了李克特尔等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又避免了实证主义。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著作等于无形中批判了这两种片面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4.“价值中立”。①“价值中立”是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考试题具体完整版

马克思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B、可感知性C、具体性D、真实性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全面看法是(C) A、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 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4、“鸟尽弓藏,兔死狗空”说明了(A)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事物的发展性 D、事物的联系性 5、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天生就有的,“上智”与“下愚”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B) A、唯物主义可知识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折衷注意诡辩论 D、形而上学绝对论 6、“巧妇难为无米炊”,这说明(D) A 、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7、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B)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C、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D、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毫无关系

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是指(C)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没有区别 B、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是毫不相同 C、社会形态的规律是客观的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的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是(D)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 10、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特征是(A) A、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B、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普遍成为商品 C、劳动力的价值决定有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1、下列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应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成为可变资本是因为(D) 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值 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劳动里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剩余价值 13、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他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C)A、150﹪,100﹪ B、150﹪,200﹪C、150﹪,300﹪ D、100﹪,200﹪ 14、价值规律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被动表现出来,这说明(A)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根本的特点。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 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 其次,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 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 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3.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4.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1.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马克思考试题

绪论 一、单选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C 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B) A 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 B 与时俱进 C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D 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 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4.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 A辩证法 B科学社会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8.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C ) A 工业革命 B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起义 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二、多选题: 1. 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BCD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科学社会主义 C 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ACD ) A 德国古典哲学 B唯物史观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D.笛卡尔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BCD ) A.科学发展观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A )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D )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 A.形象性B.能动性 C.客观性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小计:分已经批改 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 A、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3、哲学是()。 A、自觉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个人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从()来把握。 A、唯物主义角度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 C、辩证法角度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8、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A、是统一的,因而在表现形式上是同样的 B、是对立的,因而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C、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D、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表现形式上是同一的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9、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着 参考答案: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卷面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6.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 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7.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校园嗨市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 卷共8 页90分钟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试题卷和答题卷分开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统一的观点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B A、源泉和动力 B、方向和道路 C、结构和功能 D、形式和状态 4、唯心主义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B A、绝对主义 B、不可知论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7、“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 0 、真理是:C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11、“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马克思必考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基本内核是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基本内核是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基本特征、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这个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个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概念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出的科学解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他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包括了三个阶段: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辨析:古希腊学者克拉底鲁(Kratylos)“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判断,比较其老师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判断,更彻底地揭示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或绝对性。 错误。克的判断否定了静止状态的存在,割裂了运动的绝对性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因而实际上抺煞了人们认识世界运动的可能性。而赫的判断则主张绝对运动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克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