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检测题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化学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检测题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化学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检测题 新人教版选修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天然皮革属于( )

A.纤维素制品B.脂肪类物质

C.橡胶制品D.蛋白质

答案:D

2.下列的糖类中,不能被人类消化吸收的是( )

A.蔗糖B.淀粉

C.纤维素D.麦芽糖

解析:A.蔗糖在人体消化系统被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在小肠内吸收,不符合题意;B.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淀粉在小肠内被胰液和肠液彻底转化为葡萄糖,被人体所吸收,不符合题意;C.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为人体不能产生分解纤维素的酶,符合题意;D.麦芽糖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成葡萄糖被吸收,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学校运动会中,某同学长跑后感到头晕乏力(血糖降低的原因),口服下面哪种物质可有效缓解其症状( )

A.葡萄糖B.矿泉水

C.补血口服液D.鸡蛋

解析:血糖降低需要补充糖类,葡萄糖是糖,正确;矿泉水中不含有糖类,错误;补血口服液针对贫血的,错误;鸡蛋含蛋白质的,错误。

答案:A

4.(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有关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A.产生CO2B.浓硫酸表现出还原性

C.放出大量的热D.蔗糖表现出还原性

解析: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答案:B

5.下列行为不属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是( )

A.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B.积极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

C.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

D.沉迷网络聊天和游戏

解析: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合理饮食;(2)适度锻炼;(3)良好习惯;(4)心理健康。因此D符合题意。

答案:D

6.利用厨房用过的废食用油,加入强碱共煮后可制得下列物质中的( )

A.蜡烛B.机油

C.肥皂D.面霜

解析:此题是皂化反应的实例,选C。

答案:C

7.蛋白质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的反应属于( )

A. 加成反应

B. 聚合反应

C. 水解反应

D. 酯化反应

答案:C

8.人体内所必需的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

A.K B.Ca

C.Na D.Fe

解析: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能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A项错误;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和青少年缺乏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B项正确;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钠能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C项错误;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D项错误。

答案:B

9.医生建议某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多食海带,这是由于海带中含有较丰富的( )

A.铁元素B.钙元素

C.碘元素 D. 维生素

答案:C

10.下列物质在常温下易溶于水,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 淀粉

B. 葡萄糖

C. 蔗糖

D. 乙酸乙酯

解析:常温下,淀粉和乙酸乙酯都不溶于水,A、D不正确;葡萄糖易溶于水,但不能发生水解反应,B不正确。

答案:C

11.下列广告语对应商品中含有的物质有误的是( )

A.“红梅味精,领先(鲜)一步”——蛋白质

B.“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乙醇

C.“吃了钙中钙,腰不疼了,腿不痛了,腰杆也直了”——碳酸钙

D.“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丙三醇

解析:A.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不是蛋白质,错误;B.衡水老白干说的是酒,主

要成分是乙醇,正确;C.钙中钙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正确;D.大宝保湿成分是甘油——丙三醇,正确。

答案:A

12.1998年江西曾发生误食工业用猪油的中毒事件,调查原因是工业品包装中混入有机锡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猪油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猪油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C.猪油发生皂化反应,反应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猪油皂化反应完全后,反应液静置分为两层

解析:猪油是脂肪,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B正确;皂化反应水解后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不显示酸性,所以不能使石蕊变红,C错误;由于猪油皂化反应后,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都溶于水,不分层,故D错误。

答案:B

13.各种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全部被吸收氧化放出能量

B.油脂直接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同时放出能量

C.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被吸收氧化放出能量

D.维生素被吸收消化放出能量

解析: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一部分重新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糖或脂类物质,以满足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则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A项错误;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属于吸热反应,进而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能量,或作为合成人体所需其他物质的原料,B项错误;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最终水解为葡萄糖(C6H12O6),部分葡萄糖在体内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人体利用,C项正确;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是不需要经过消化而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D项错误。

答案:C

14.优质香肠色泽红艳,间有白色夹花,滋味咸口带甜,细品时芳香浓郁。其中大部分是瘦猪肉和小部分肥猪肉,但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加入较多淀粉。要简单鉴别香肠中加入有淀粉,可选用的物质是( )

A.碘酒B.新制银氨溶液

C.硝酸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结合题意,碘酒遇淀粉变蓝色,能鉴别出淀粉,A正确;新制银氨溶液鉴别有醛基类物质,如葡萄糖,B错误;硝酸鉴别蛋白质,C错误;氢氧化钠溶液使油脂水解,可鉴别油脂,D错误。

答案:A

15.维生素C具有的性质是( )

A.难溶于水B.强还原性

C.强氧化性D.加热难分解

解析: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容易失去电子,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碱性溶液中很容易被氧化,加热易分解,因此B正确。

答案:B

16.下列有关维生素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人体缺少维生素C,易患夜盲症、干眼症等眼疾

B.维生素C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

C.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应在高温下烹调,才能充分提高维生素C的功能

解析:人体缺少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A错;维生素C属于水溶性维生素,B错;维生素C在高温下易被氧化,D错。

答案:C

17.有人分析一些小而可溶的有机分子样品时,发现它们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这些样品很可能是( )

A.脂肪B.氨基酸

C.葡萄糖D.油类

解析:油脂、糖类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除含有碳、氢、氧元素外还含有氮元素。

答案:B

18.下列不属于糖类的是( )

A.纤维素B.酶

C.果糖D.麦芽糖

解析:纤维素属于糖类中的多糖;酶是蛋白质或RNA;果糖属于糖类的单糖;麦芽糖属于糖类中的二糖。

答案:B

19.能防止贫血的一种元素是( )

A.铁B.碘

C.铜D.镁

解析:贫血是因为缺少铁元素,所以铁为防止贫血的元素。

答案:A

20.茶油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高品质的食用油,茶油中的主要成分属于( )

A.淀粉B.油脂

C.蛋白质 D.糖类

解析:茶油是食用油,应属于油脂类。

答案:B

21.医疗上给病人输的药液中,常含的糖是( )

A.葡萄糖 B.蔗糖

C.淀粉D.红糖

解析:医疗上给病人输的药液中,常含的糖是葡萄糖。

答案:A

22.下列有关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淀粉水解可以制得葡萄糖

B.碘酒可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而死亡

C.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盐

D.光导纤维遇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不会被损坏

解析:光导纤维遇盐酸不会被损坏,但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从而短路,D错误。

答案:D

23.下列生活中的化学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

A.用米汤检验加碘盐中的碘酸钾(KIO3)

B.用食用醋除去热水瓶中积存的水垢

C.用纯碱(Na2CO3)溶液洗涤沾有油污的器具

D.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棉花与蚕丝

解析:米汤中含丰富的淀粉,淀粉遇碘单质变蓝,遇到化合态的碘没有颜色变化,A错;水垢中主要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钙,醋酸可与其反应生成易溶的醋酸钙,B正确;纯碱(碳酸钠)属于强碱弱酸盐,CO2-3易水解:CO2-3+H2O HCO-3+OH-,C正确;棉花是纤维素,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在灼烧时有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D正确。

答案:A

2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油是纯净物

B.淀粉遇碘水变蓝色

C.葡萄糖能发生水解反应

D.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解析:植物油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A错;淀粉遇碘水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征反应,B对;葡萄糖是单糖,不发生水解,C错;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D错。

答案:B

25.区分羊毛织品和尼龙布最简单的方法是( )

A.灼烧并闻气味B.观察外观

C.放在水中比较柔软性 D.手摸,凭手感区分

解析:羊毛属于蛋白质,灼烧时有特殊的气味,而尼龙布没有该性质。

答案:A

26.亚油酸在玉米油中的含量高达60%以上,经常食用玉米油可降低胆固醇,有防止冠状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玉米油被誉为“健康油”“长寿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油属于酯类,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纯净的玉米油属于纯净物

C.亚油酸能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也能使溴水褪色

D.玉米油营养价值高是因为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解析:玉米油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属于酯类,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错;天然油脂大多为混甘油酯,属于混合物,B错;亚油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羧基与OH-反应,使酚酞褪色,C正确;油脂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含量越高,其营养价值越高,D错。

答案:C

27.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是( )

A.葡萄糖B.纤维素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糖类是人体的能量的重要来源,葡萄糖属于糖类,所以选A。

答案:A

28.变质的油脂有难闻的哈喇味,这是因为发生了( )

A.氧化反应B.加成反应

C.取代反应D.水解反应

解析:油脂的结构中有不饱和键,所以容易被氧化而变质,选A。

答案:A

29.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当地摄入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C.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能放出大量热量

D.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油脂,不溶于水,A正确;蛋白质属于多糖,蛋白质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B正确;葡萄糖在人体中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C正确;油脂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

答案:D

30.坏血病患者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

A.水果和蔬菜B.鱼肉和猪肉

C.鸡蛋和鸭蛋D.糙米和肝脏

解析:坏血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在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尤其是橘子和辣椒,维生素C的含量非常丰富;因此患有坏血病的人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答案:A

31.脂类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它的作用是( )

①构成细胞膜的一种成分②促进糖类代谢③备用能源物质④参与一切生命活动⑤提供能量⑥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③⑤⑥D.①④⑤

答案:B

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米富含淀粉

B.加碘食盐含有碘酸钾(KIO3)

C.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就是维生素

D.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都是金属元素

解析:大米中,富含的营养素是淀粉,A正确;碘酸钾中含有碘元素,所以食用碘盐可以为人体补充碘元素,B正确;维生素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是六大营养素之一,不等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钴、铜、锌、铬、锰、钼、碘、硒,前者指物质,后者指元素,C错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中碘、硒是非金属元素,D正确。

答案:C

3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高中化学平衡图像专题Word版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基础知识: 对于反应mA(g) + nB(g) pC(g)+qD(g) △H<0 m+n>p+q 条件改变变化结果 K变化平衡移动反应A的浓度C(A)A转化率C的含量条件改变ν逆ν正变 化 1C(A)增大 2C(A)减小 3C(C)增大 4C(C)减小 5温度升高 6温度降低 7压强增大 8压强减小 9加催化剂 课时探究 探究一、图像绘制,读图解题 例题1:氨气有广泛用途,工业上利用反应3H2(g)+ N2(g)2NH3(g) 来合成 氨气;某小组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在a b两种条件下分别加入相同浓度 时间t/min02468 条件a c(H2)/10-2mol·L-1 2.00 1.50 1.100.800.80 条件b c(H2)/10-2mol·L-1 2.00 1.30 1.00 1.00 1.00 12 1 T2 下同),△H 0,根据表格数据请在下面画出c(H2)-t图: (2)a条件下,0~4min的反应速率为;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 ; 平衡常数为; (3)在a条件下,8min末将容器体积压缩至原来的1/2,11min后达到新的平衡,画出 8min~12min时刻c(H2)的变化曲线。

探究二、图像解题方法 1、反应mA(g) + nB(g) pC(g)+qD(g) △H <0 m+n>p+q 反应速率和时间图如图所示 ,t 1时刻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 ①图1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②图2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③图3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④图4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⑤图5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2、①对于反应mA(g)+nB(g) pC(g),右图所示, 请判断温度大小:T 1 T 2,△H 0 ②对于反应mA(g)+nB(g) pC(g),右图所示, 请判断温度大小:T 1 T 2,△H 0 P 1 P 2, m+n p 探究三、陌生图像的解题技能 1、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图像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该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关联?能用关联解决问题? △H 0 mA(g)+nB(g) pC(g) ①y 是A 的浓度,△H 0,m+n p ②y 是C 的含量, △H 0,m+n p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化学平衡练习题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2(g) 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分别是L、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L,O2为L B.SO2为L C.SO2、SO3(g)均为L D.SO3(g)为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 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B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C、D的物质的量的比值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 %,若此时A 的转 化率为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若x=1,则P >a B .若x=2,则P <a C .若x=3,则P=a D .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 和B 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 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 的转化率为( ) A .40% B .50% C .60% D .70% 7.在1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 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 3 N 2+3H 2, 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为a%。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都不变,分别通入下列初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也为a %的是( ) A .3molH 2+1molN 2 B .2molNH 3+1molN 2 C .2molN 2+3molH 2 D .++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g),起始时SO 2和O 2分别为20mol 和 10mol ,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 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 3的物质的量及SO 3的转化率分别为( ) A 10mol 10% B 20mol 20% C 20mol 40% D 30mol 80% 9.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Y 2Z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n (Y )=n (Z ),则Y 的转 化率为( ) A . %1005 ?+b a B .%1005) (2?+b b a C .%1005)(2?+b a D .%1005) (?+a b a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选修1·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叫碳水化合物(通式为C n(H20)m),但其实此名称并不能真实反应糖类的组成和特征,如鼠李糖C6H12O5是糖却不符合此通式,而符合此通式的,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却不是糖类。 2、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葡萄糖的还原性: 和银氨溶液反应: ; 和新制Cu(OH)2反应: 。 4、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源 ①葡萄糖提供能量的方程式:; ②粮食中的糖类在人体中转化成葡萄糖而被吸收,在体内有三条途径,即:a、直接氧化供能;b、转化成糖元被肝脏和肌肉储存,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的质量分数比正常值低时,糖元就释放出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c、转变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 5、蔗糖和麦芽糖是二糖,它们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6、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分子式(C6H10O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里,长时间或高温可产生糊化。它能水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过程可表示 为,也可在酸的 催化下逐步水解,其方程式。淀粉的特性:I2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这是实验室检验淀粉或I2存在的重要原理。 7、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它是白色,无色无味的物质,是一种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在酶或浓硫酸催化下发生 水解,其化学方程式为。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失误和废物的排泄……。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1、影像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决定因素) 化学反应是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2)外因(影响因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增加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的量,因其浓度是个定值,故不影响反应速率(不考虑表面积的影响)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由于压强对固体、液体的体积几乎无影响,因此,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③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有正负之分。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增大;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减慢、不特别指明时,指的是正催化剂。 2、外界条件同时对V正、V逆的影响 (1)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急剧增加,V逆逐渐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V正急剧减小,V逆逐渐减小

(2)加压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V正、V逆均增大,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增大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增大的倍数;降压V正、V逆均减小,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减小的倍数。 (3)升温,V正、V逆一般均加快,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加的倍数;降温时,V正、V逆一般均减小,吸热反应减小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减小的倍数。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1)V正=V逆,如对反应mA(g)+nB(g)======pC(g) ①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A的速率相等。 ②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B的速率之比为m:n (2)各组成成分的量量保持不变 这些量包括: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体积、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反应的转换率等。 (3)混合体系的某些总量保持不变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及体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等不变。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练习题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练习 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填空题 1、为了有效控制雾霾,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大气质量,研究并有效控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使用清洁能源显得尤为重要。 (1)已知:4NH3(g)+5O2(g)4NO(g)+6H2O(g)H=·mol-1 N2(g)+O2(g)2NO(g)H=+·mol-1 则4NH3(g)+6NO(g)5N2(g)+6H2O(g)的H=。 (2)某化学小组查阅资料知2NO(g)+O2(g)2NO2(g)的反应历程分两步: 第一步:2NO(g)N2O2(g)(快)H1<0v1正=k1正c2(NO);v1逆=k1逆c(N2O2) 第二步:N2O2(g)+O2(g)2NO2(g)(慢)H2<0 v2正=k2正c(N2O2)c(O2);v2逆=k2逆c2(NO2) ①2NO(g)+O2(g)2NO2(g)的反应速率主要是由_______(填“第一步”或“第二步”)反应决定。 ②一定温度下,反应2NO(g)+O2(g)2NO2(g)达到平衡状态,请写出用k1正、k1逆、k2正、k2逆表示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升高温度,K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利用活性炭涂层排气管处理NO x的反应为:xC(s)+2NO x(g)N2(g)+xCO2(g)△H<0;理论上,适当增加汽车排气管(内壁为活性炭涂层)长度______(填“能”或“不能”)使NO x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无毒尾气而排放,其原因是。 (4)一定量的CO2与足量的碳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反应:C(s)+CO2(g)2CO(g)。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则800℃时,反应达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5)氢气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M g2Cu是一种储氢合金。350℃时,Mg2Cu与H2反应,生成MgCu2和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Mg2Cu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后,充入一容积为V的密闭容器,此时容器内压强为p。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a A()+b B()c C(g)+d D()。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 B减少了,C增加了n mol,D增加了,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则在 上述平衡混合物中再加入B物质,上述平衡________。 A.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不移动D.条件不够,无法判断 (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重新相等,则正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3、工业合成氨N 2+3H22NH3,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通常用活性铁作催化剂,加活性铁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进行,下列选项一定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V(H2) B单位时间内每消耗amolN2的同时生成3amolH2 C单位时间内每断裂amol氮氮三键的同时生成3amol氢氢单健 D.C(N2):C(H2):C(NH3)=1:3:2 E.气体总密度不变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17818

《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叫碳水化合物(通式为C n (H 20)m ),但其实此名称并不能真实反应糖类的组成和特征,如鼠李糖C 6H 12O 5是糖却不符合此通式,而符合此通式的,如甲醛HCHO 、乙酸C H3CO OH 却不是糖类。 2、葡萄糖分子式C 6H 12O 6,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葡萄糖的还原性: 和银氨溶液反 应: 3224324422()()23()Ag NH OH CH OH CHOH CHO Ag NH CH OH CHOH COONH H O +????→+++水浴加热↓↑; 和新制Cu(O H)2反 应: 22422422()()()2Cu OH CH OH CHOH CHO Cu O CH OH CHOH COOH H O +??→++△↓。 4、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源 ①葡萄糖提供能量的方程式:6126222666;0C H O O CO H O H +?? →+酶 △<; ②粮食中的糖类在人体中转化成葡萄糖而被吸收,在体内有三条途径,即:a 、直接氧化供能;b 、转化成糖元被肝脏和肌肉储存,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的质量分数比正常值低时,糖元就释放出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c 、转变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 5、蔗糖和麦芽糖是二糖,它们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122211261266126C H O H O C H O C H O +??→+酶 (蔗糖)(葡萄糖)(果糖)122211261262C H O H O C H O +??→酶(麦芽糖)(葡萄糖) 6、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分子式(C 6H 10O 5)n ,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里,长时间或高温可产生糊化。它能水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过程可表示为6105n 6105m 1222116126C H O C H O C H O C H O ??→??→??→酶酶酶()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也可在酸的催 化下逐步水解,其方程式6105n 26126nH O C H O nC H O ???→稀硫酸()淀粉+葡萄糖。 淀粉的特性:I2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这是实验室检验淀粉或I2存在的重要原理。 7、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它是白色,无色无味的物质,是一种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在酶或浓硫酸催化下发生水解,其化学方程式为 6105n 26126nH O C H O nC H O ????→酶或浓硫酸()纤维素+葡萄糖。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失误和废物的排泄……。 第二节 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类物质,结构可用(重点,可参看教材·略)来表示,R 相同的甘油酯叫单甘油酯,R 不同的甘油酯叫混甘油酯。天然油脂为混甘油酯,属于混合物。 2、油脂的成分:常温下呈液态的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它们统称为油脂。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的不饱和键越多,熔点越低。油脂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完整版)高中化学三大平衡

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中,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包括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看是三大平衡,其实只有一大平衡,既化学反应平衡。所有关于平衡的原理、规律、计算都是相通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将他们割裂开来。 化学平衡勒夏特列原理(又称平衡移动原理)是一个定性预测化学平衡点的原理,内容为: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反应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改变。 比如一个可逆反应中,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的移动使得增加的反应物浓度又会逐步减少;但这种减弱不可能消除增加反应物浓度对这种反应物本身的影响,与旧的平衡体系中这种反应物的浓度相比而言,还是增加了,转化率还是降低了。 1、不管是电离、水解还是沉淀溶解,一般情况下,正反应的程度都不高,即产物的浓度是较低的,或者说产物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除外。 2、弄清楚三类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浓度: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从而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朝着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4.化学反应:某一物质将电离的离子反应掉,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1、电离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离子化速率(即电离速率)等于其分子化速率(即结合速率) (如:水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同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可逆过程) 范围:弱电解质(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 外界影响因素:1)温度:加热促进电离,既平衡向正反向移动(电离是吸热的) 2)浓度:越稀越电离,加水是促进电离的,因为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向离子数目增多的方向移动) 3)外加酸碱:抑制电离,由于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增多,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水解平衡 定义:在水溶液中,盐溶液中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根离子能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过程。 范围:含有弱酸根或弱碱根的盐溶液 外界影响因素:1)温度:加热促进水解,既平衡向正反向移动(水解是吸热的,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2)浓度:越稀越水解,加水是促进水解的,因为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 3)外加酸碱盐:同离子子效应。

高中化学平衡试题详细答案

化学平衡反应试题 1.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说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B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A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所以选项D可以说明。分解反应式可知,反应前后体积不变,所以压强和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不变的,因此A 不正确;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容积始终是不变的,但质量 水变化的,所以选项B可以说明;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的质量和混合气的总 的物质的量的比值,物质的量不变,但质量是变化的,所以选项C也可以说明。答案选A。2.下列说法中,可以证明反应N2+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3v(H2) = 2v(NH3) B.3v正(H2) = 2v逆(NH3) C.3v(N2) = v(H2) D.2v正(N2) = v逆(NH3) 【答案】D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所以如果反应速率的方向相反,且满足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就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状态,因此根据方程式可知,选项D正确。 3.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A(s)+2B(g)=当C(g)+D(g),下列能表示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B)正=V(D)逆 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气体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D.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均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是化学平衡状态。A中反应速率的方向相反,但 不满足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不正确。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容积始终是不变的,但质量是变化的,所以B正确;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 后体积是不变的,所以气体的物质的量和压强都是不变的,因此CD不正确,答案选B。4.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3Y(g)2Z(g)达到平衡时有50%的Y转化为气体Z,若X的转化率为25%,则起始时充入容器的X与Y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A. 3:2 B. 2:3 C. 1:3 D. 1:2 【答案】B 【解析】设起始时充入容器的X与Y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和y,则根据方程式可知︰=1︰3,解得x︰y=2︰3,答案选B。 5.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08 mol/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为了有效控制雾霾,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大气质量,研究并有效控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使用清洁能源显得尤为重要。 (1)已知:4NH3(g)+5O2(g)4NO(g)+6H2O(g)?? ?H = -905.48 kJ·mol-1 N2(g)+O2(g)2NO(g)?? ?H = +180.50 kJ·mol-1 则4NH3(g)+6NO(g)5N2(g)+6H2O(g)的?H =????????????? ?。 (2 N (g) v2正=k2 ①(g) ②(g)2NO 达式 (3N (g) M 2、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后,充入一容积为V的密闭容器,此时容器内压强为p。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a A(?)+b B(?)c C(g)+d D(?)。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0.5n mol,C增加了n mol,D增加了1.5n mol,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则在上述平衡混合物中再加入B物质,上述平衡 ________。 A.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不移动? ??????????????D.条件不够,无法判断 (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重新相等,则正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3、工业合成氨N 2+3H22NH3,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理 A.3V(N2 B C D.C(N2 E. F. (3) (4)450 (5)填字母代号)。 a.高温高压b.加入催化剂c.增加N2的浓度d.增加H2的浓度e.分离出NH3 二、选择题 4、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高中化学09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一、几大影响因素对应的基本v-t图像 1.浓度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改变浓度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曲线: 2.温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进行;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着放热的方向进行。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知识梳理

由曲线可知:当升高温度时,υ正和υ逆均增大,但吸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要大于放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即υ吸>υ放,故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当降低温度时,υ正和υ逆 <υ放,故化学平降低,但吸热方向的速率降低的倍数要大于放热方向的速率降低的倍数,即υ 吸 衡向着放热的方向移动。 3.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加且方程式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反应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曲线[举例反应:mA(g)+n(B)p(C),m+n>p] 由曲线可知,当增大压强后,υ正和υ逆均增大,但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的速率增大的 倍数大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对于上述举例反应来说,即'υ正增大的倍 数大于'υ逆增大的倍数),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当减小压强后,υ正和υ 均减小,但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的速率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的速率逆 减小的倍数(对于上述举例反应来说,即'υ正减小的倍数大于'υ逆减小的倍数),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注意】对于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气体反应来说: *若容器恒温恒容,则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等),虽然容器中的总压强增大了,但实际上反应物的浓度没有改变(或者说:与反应有关的气体总压强没有改变),故无论是反应速率还是化学平衡均不改变。 *若容器恒温恒压,则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等),为了保持压强一定,容器的体积一定增大,从而降低了反应物的浓度(或者说:相当于减小了与反应有关的气体压强),故靴和她均减小,且化学平衡是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移动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对已达平衡状态的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g)+3H2(g)2NH3(g) △H<0,达到平衡时,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催化剂υ(正)、υ(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 B.加压,υ(正)、υ(逆)都增大,且υ(正)增大倍数大于υ(逆)增大倍数 C.降温,υ(正)、υ(逆)都减小,且υ(正)减小倍数小于υ(逆)减小倍数 D.在体积不变时加入氩气,υ(正)、υ(逆)都增大,且υ(正)增大倍数大于υ(逆)增大倍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总是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4.对于任何一个平衡体系,采取下列措施后,一定会使平衡移动的是()A.加入一种反应物 B.对平衡体系加压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5.对平衡CO2(g)CO2(aq) △H= kJ/mol,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增压B.降温减压 C.升温减压D.降温增压 6.2007年10月10日,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尔特生日的当天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奖励他在表面化学领域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合成氨反应在铁催化剂表面进行时效率显着提高,就是埃尔特的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合成氨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铁做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且有利于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

(完整版)高中化学平衡移动习题及答案.doc

化学平衡移动 一、选择题 1.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 H2(g)+ Br 2(g)2HBr(g) B . N2(g) + 3H2(g)2NH 3 (g) C. 2SO2(g) +O2(g)2SO3(g) D . C(s)+CO2(g)2CO(g) 【解析】对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时化学平衡不移动。 【答案】 A 2.对于平衡CO2(g)CO2 (aq)H=- 19.75 kJ/mol ,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 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增压 B .降温减压 C.升温减压 D .降温增压 【解析】正反应放热,要使平衡右移,应该降低温度;另外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 的反应,所以为了增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应该增大压强,故选 D 。 【答案】 D 3.在常温常压下,向 5 mL 0.1 mol ·L-1 FeCl3溶液中滴加0.5mL 0.01 mol ·L-1的NH 4SCN 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FeCl3+ 3NH 4SCN Fe(SCN) 3+ 3NH 4Cl ,所得溶液呈红色,改变下列条件,能使溶液颜色变浅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H 4Cl 晶体 B.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 C.向溶液中加少量无水CuSO4,变蓝后立即取出 - D.向溶液中滴加 2 滴 2 mol ·L 1的 FeCl3 【解析】从反应实质看,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是: 3 + + 3SCN - Fe Fe(SCN) 3, Fe(SCN) 3溶液显红色,加入 NH 4Cl 晶体,因为在反应中NH 4 +、 Cl -未参与上述平衡,故对此平衡无影响;加水稀释各微粒浓度都变小,且上述平衡逆向移动,颜色变浅;CuSO4粉末结合水,使各微粒浓度变大,颜色加深;加 2 滴 2 mol ·L-1FeCl3,增大 c(Fe3+ ),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加深 (注意,若加入FeCl3的浓度≤ 0.1 mol L·-1,则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相当于稀 释 )。 【答案】 B 4.合成氨工业上采用了循环操作,主要原因是() A.加快反应速率 B .提高 NH 3的平衡浓度 C.降低 NH 3的沸点 D .提高 N 2和 H2的利用率 【解析】合成氨工业上采用循环压缩操作,将N2、 H 2压缩到合成塔中循环利用于合 成氨,提高了N2、H 2的利用率。

高中化学平衡图像全面分类总结实用汇总

化学平衡图像题专题分类总结 一、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法 1、步骤: (1)看图像。一看面,即看清楚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意义;二看线,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终点、交点、拐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浓度、压强、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的变化趋势(2)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做判断。根据图像中体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对比,做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2、原则: (1)“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包括横坐标、纵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先确定横坐标(或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再讨论纵坐标(或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2)“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则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 二、常见的几种图像题的分析 1、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像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1】对于达平衡的可逆反应X+Y W+Z,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度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则图像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A、Z,W为气体,X,Y中之一为气体() B、Z,W中之一为气体,X,Y为非气体 C、X,Y,Z皆为气体,W为非气体 D、X,Y为气体,Z,W中之一为气体 2、浓度-时间图像 此类图像题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解题时要注意各物质曲线的拐点(达平衡时刻),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关系等情况。 【例2】今有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若反应开始 经t1秒后达平衡,又经t2秒后,由于反应条件改变,使平衡破坏,到t3秒时 又建立新的平衡,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五年高考试题汇编---化学平衡汇编

五年高考试题汇编-----化学平衡 1.(2017全国I 卷)下图是通过热化学循环在较低温度下由水或硫化氢分解制备氢气的反应系统原理。 通过计算,可知系统(Ⅰ)和系统(Ⅱ)制氢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得等量H 2所需能量较少的是_____________。 (3)H 2S 与CO 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 2S(g)+CO 2(g) COS(g) +H 2O(g)。在610 K 时,将0.10 mol CO 2与0.40 mol H 2S 充入2.5 L 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 ①H 2S 的平衡转化率1α=_______%,反应平衡常数K =________。 ②在620 K 重复试验,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3,H 2S 的转化率2α_____1α,该反应的?H _____0。(填“>”“<”或“=”) ③向反应器中再分别充入下列气体,能使H 2S 转化率增大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 H 2S B. CO 2 C.COS D.N 2 2.(2017全国II 卷)27.(14分) 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正丁烷(410C H )脱氢制1-丁烯(48C H )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 ()()()410482C H g C H g H g =+ 1H ? ②()()()()4102482C H g O g 1 C H g H O g 2 +=+ 12H 119 kJ mol -?=- ③()()()222H g O g 1 2 H O g + = 13H 242kJ mol -?=- 反应①的1H ?为________1 kJ mol -。图(a )是反应①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 _____________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填标号)。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增大压强 D .降低压强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卷及答案

2009 年苏州市两区联考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卷 命题人:吴光明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含单项选择题(第 1 题~第 23题,共 23 题 69分)、非选择题(第 24 题~第 26题,共 5题 31分)共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 上,等待监考员收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的签字笔填 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 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14 Cl-35.5 Na-23 Fe-56 Al-27 Cu -64 第 I 卷(选择题,共 69分) 一、本大题共 23 题,每题 3分,共 69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 1.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钾单质 B. 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 从海水中可以得到 NaCl ,电解熔融 NaCl 可制备 Na D. 利用潮汐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下列物质与反应的分类正确的是 A .纯碱、醋酸钠分别属于碱和盐 B .酒精属于氧化物 C .氯水和氨水都属于弱电解质 D .铝与强酸、强碱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图正确的是 5.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2008 年 1月 2 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每桶 100美 元的关口。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B .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工业水平发展的标志是乙烯的产量 C .石油的主要成分与植物油相同 4. A .H 2O 的结构式: H - O -H B 235 92 U 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的燃料。 H 2O 2的电子式: H +[ ∶ ∶ ∶] 2-H + .14C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395 2 U 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 子数之 差是 A .235 B . 143 C .92 D . 51 C . CO 2的比例模 D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化学选修 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 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 .焓变( 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符号:△H.单位: 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 ”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 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 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 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 常温是指25,101. 标况是指0,101.

7. 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 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 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 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 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

高中化学平衡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平衡的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一、高考展望: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的初步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本理论。从历年高考经典聚焦也不难看出,这是每年高考都要涉及的内容。从高考试题看,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①有关反应速率的计算和比较;②条件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判断; ③确定某种情况是否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④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⑤转化率的计算或比较;⑥速率、转化率、平衡移动等多种图象的分析。要特别注意本单元知识与图象结合的试题比较多。从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主要形式有:⑴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各物质的反应速率;⑵根据给定条件,确定反应中各物质的平均速率;⑶理解化学平衡特征的含义,确定某种情况下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⑷应用等效平衡的方法分析问题;⑸应用有关原理解决模拟的实际生产问题;⑹平衡移动原理在各类平衡中的应用;⑺用图象表示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或者根据图象推测外界条件的变化;⑻根据条件确定可逆反应中某一物质的转化率、消耗量、气体体积、平均式量的变化等。预计以上考试内容和形式在今后的高考中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从考题难度分析,历年高考题中,本单元的考题中基础题、中档题、难题都有出现。因为高考中有几年出现了这方面的难题,所以各种复习资料中高难度的练习题较多。从新大纲的要求预测命题趋势,这部分内容试题的难度应该趋于平缓,从2005年高考题看(考的是图象题),平衡方面的题目起点水平并不是太高。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抓牢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二、考点归纳: 1. 化学反应速率: ⑴.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计算式:v =Δc /Δt来理解其概念: 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消耗的时间(Δt)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Δc)有关; ②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作为标准。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 + nB(g) pC(g) + qD(g) 的:v(A)∶v(B)∶v(C)∶v(D) = m∶n∶p∶q ③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慢。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⑵.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Ⅱ. 条件因素(外因)(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①.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活化分子总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②. 压强:对于气体而言,压缩气体体积,可以增大浓度,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增大气体压强时,不能改变反应气体的浓度,则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③. 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等”即 V正=V逆>0。 (2)“动”即是动态平衡,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 (3)“定”即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 (4)“变”即条件改变,平衡被打破,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5)与途径无关,外界条件不变,可逆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都可建立同一平衡状态(等效)。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mA+nB xC+yD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v(B耗)=v(B生) ②v(C耗):v(D生)=x : y ③c(C)、C%、n(C)%等不变 ④若A、B、C、D为气体,且m+n≠x+y,压强恒定 ⑤体系颜色不变 ⑥单位时间内某物质内化学键的断裂量等于形成量 ⑦体系平均式量恒定(m+n ≠ x+y)等 4.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可逆反应中旧化学键的破坏,新化学键的建立过程叫作化学平衡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④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移动。 5.等效平衡 在条件不变时,可逆反应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即由正反应开始或由逆反应开始,最后所处的平衡状态是相同;一次投料或分步投料,最后所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某一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只与反应条件(物质的量浓度、温度、压强或体积)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正向或逆向)无关。 (1)等温等容条件下等效平衡。对于某一可逆反应,在一定T、V条件下,只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相当(即根据系数比换算成生成物或换算成反应物时与原起始量相同),则无论从反应物开始,还是从生成物开始,二者平衡等效。 (2)等温、等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或有改变同一可逆反应,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两初始状态的物质的量比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两平衡等效。 (3)在定温、定容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 6.化学平衡计算时常用的2个率 (1)反应物转化率=转化浓度÷起始浓度×100%=转化物质的量÷起始物质的量×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