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

公开课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教版第二章认识空气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分子。本课题是学生首次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初三学生,对做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但同时,初三学生活泼好动,爱发表见解,爱表现。在课堂上,作为我会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同时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三、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物质是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四、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1.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学法指导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并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及课本上的相关实验现象,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及丰富的想象力,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的有关知识来解释一些问题。

五、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分子的定义引入:当你知道

空气是几种物质成分组成以后,你可能会问:那些物质本身又是怎样构成的呢?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是分子、原子、离子微粒构成的。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分子。【活动一】在教室里洒一些花露水【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香水是香精分子和酒精分子混合而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扩散运动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了。【板书】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并举例说明: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活动二】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反应展示两种溶液的颜色的气味。【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解释】生成的是固体小颗粒,因此是烟。【追问】浓盐酸和浓氨水并没有接触,为什么在空气中出现大量白烟?【解释】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形成白烟。并通过图片介绍氯化铵的微观生成。【讨论】1、通过两个实验,总结物理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本身的否变化。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解释】通过不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因分子相同,化学性质一样进行解释。【小结一】分子的定义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学生观察并闻气味,感受化学试剂的物理性质。学生思考、回答但出现烟和雾的不同描述以表格的形式,讨论两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

及其分子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引入新课,直奔主题从身边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例子进一步强化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引导学生从宏观表象走进微观世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类比能力和语言叙述能力,让学生在与别人交流合作中,增强协作精神。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分子的性质【多媒体】一滴水的质量为克。 -26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克。

一滴水的体积为毫升。 -23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立方厘米。 22一滴水中大约有×10个水分子,假设你每秒钟可以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地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也要让你数上将近13万亿年。【提问】从中看出分子具有什么性质?【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一点【设问】分子还有哪些性质?【活动三】: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性质。振荡,观察现象。 A、B两个小烧杯中,A 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B通过实验知杯装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道:氨水遇【追问】氨水并没有与酚酞直接接触,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酚酞变红【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联系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分子的这种性描述实验现象。质?【设疑】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湿衣服在阳光下

比在阴凉处酚酞溶液变红哪个更容易晾干?【解释】这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活动与探究3】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注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氨分子运动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得出结论:压?为什么?这说明固、液、气三态他们分子间间隔大小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关系是?【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体间隔>液体间隔>固体间隔。【讲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在受热时学生踊跃回答身边的例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子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并得出:空气。因为空气分子间隔大,所以易推。课堂小结,形成体系【讲】我们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就这些。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节课我们知道物质是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还学习分子的性质。分子具有哪些【齐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性质?在不断运动,并且温度越高,运动的速率越快;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练习巩固,学以致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和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1.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有 A.相同的物理性质B.不同的物理性质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2.下列有关水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固态时水分

子是静止不动的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C.水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 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D.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3.保持五氧化二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磷原子 B.氧原子 C.磷原子和氧原子D.五氧化二磷分子 4.在喷洒某些药物对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时,会闻到特殊气味,这说明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质量小 C.分子不断运动D.分子原子构成 5.新切的马铃薯片与固体碘、碘溶液和碘蒸气接触,都会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的质量相同 B.同种分子的体积相同 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率相同 6.下列对分子的认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B.“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C.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 7.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B. C. D.8.化学课外活动中,老师为大家演示了如左下图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右下图所示。

小丽同学根据实验原理,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与用玻璃棒做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

9.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实验操作】 a.向B、C、E 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 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②。作业布置,巩固提高板书设计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一、分子的定义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间隔>液体间隔>固体间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往实验探究中我们只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而现在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可以仿真实验、放大实验或在微观层面上解释实验的发生,更利于突破难点,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通

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在学法指导中自己只做到了浅出,深入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设计上不够精练,部分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注重表面的热闹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深程度剖析。

教学反思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在学法指导中自己只做到了浅出,深入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设计上不够精练,部分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注重表面的热闹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深程度剖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的教学设计

分子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建立分子、原子,完成对化学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合作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引入)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提问)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特征呢?(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 (创设情景)(提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阅读教材P63图3-6 (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小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我们今天首先学习分子 (板书)专题一分子 (创设情景)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金秋十月桂花香、“流感”、“非典”时期带上口罩、 (提问)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强调是保持化学性质,是否保持物理性质呢?氧气是无色的,而液氧是淡蓝色的) 分子有什么特点呢?阅读教材P64第二段 (归纳) 2、分子的特点: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中含有1.67X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0X10-26千克)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初中化学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氢气、氮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提问)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吗?用化学式表示氢分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运动的(闻到花香说明构成香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2、微粒间有空隙(半杯酒精和半杯水混合后小于一杯) 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的性质: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B、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C、分子之间有空隙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等,都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表现出来的。不能说一个氧气分子的状态是固态、液态或是气态。 四、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题〗1. 判断:分子大,原子小。 2.判断: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3.简答: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描述氢气燃烧的化学过程? 五、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中子(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小结:①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中中子数为零;②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③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等量关系;④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同。 四、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注》(1)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为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20160301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一、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H 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定义式:Ar 精确应用: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实际质量就大 计算应用: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以用来比较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 1.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他层不超过8个(对前20号元素而言)。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体积很小,质量占原子质量绝大多数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 (4)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 不变: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改变: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微粒电性(从不带电到带电)、化学性质 可能改变:电子层数(阴离子不变,阳离子变少) (5)原子和离子的稳定性 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原子更稳定 对于其他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离子更稳定 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有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必然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取决于具体的反应)。 2.分子的主要特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气味,氨水、盐酸的挥发等),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三相变化的本质,压缩气体的原理,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小的原因),原子也具有以上特点,以稀有气体单质为例可以说明。 3.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比如NaCl晶体)。 考点与考题类型: 1.如何证明分子在运动及分子间的间隙 2.利用4个相等计算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 3.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4.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点 5.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和相关计算 6.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教案

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 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 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 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 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 础。 【重点难点】 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 第1课时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 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 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0301汇编

学习-----好资料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一、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 1?原子的构成 r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 电)原子* (不带电) 体积很小,质量占原子质量绝大多数'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原子核所带 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显电性。 3?定义式:Ar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标准碳原子的 质量(kg)— 12 精确应用: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实际质量就大计算应用: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以用来比较几种原子的实际 质量大小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 1.电子排布一一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他层不超过8个(对前20号元素而言)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中子(不带电) H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 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 (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v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 (4 )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 不变: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改变: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微粒电性(从不带电到带电)、化学性质 可能改变:电子层数(阴离子不变,阳离子变少) (5)原子和离子的稳定性 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原子更稳定 对于其他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离子更稳定 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有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 必然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取决于具体的反应)。 2?分子的主要特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气味,氨水、盐酸的挥发等),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三相变化的本质,压缩气体的原理,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小的原因),原子也具有以上特点,以稀有气体单质为例可以说明。 3?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比如NaCI晶体)。 考点与考题类型: 1?如何证明分子在运动及分子间的间隙 学习-----好资料 2?利用4个相等计算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学习重点: 1.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课堂学习: 一、引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一张名片,让学生了解名片上的有关信息。[问题情景]自然界千万种物质有没有自己的名片呢?你能帮他们设计他们的名片吗?请大家设计物质水的名片。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展示同学的设计成果。 [师生讨论] 名片中的化学式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信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化

学式? 二、师生互动: [学生比赛]分4—6个小组进行书写知道的物质化学式比赛,然后展示学生的比赛结果。 [问题情景] 以上都是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你们能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 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教师设疑] 为什么以上的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物质的微观来认识这个问题。 [实验展示] 化学书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设疑] (以写出水的化学式为例) 1.从构成水的微观可知,在水分子存在的原子的种类有哪些? (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2.从构成水的微粒可知,在水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多少? (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让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微观构成得到它们的化学式 [小结] 1.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为依据的。[教师讲解]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O”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的固定的 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 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 [练习]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 一、理论指导 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2.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运用

人教版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 硫酸锌ZnSO4(显著特征:含有SO4 CO3 NO3 OH NH4 PO Cl等原子团) 4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 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不同物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案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扬中市长旺中学施正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 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化学上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2、写出你所知道物质的化学式 【新授】阅读思考:1、什么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演示讲解:如课本图示说明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组成 讨论交流:思考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得到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哪些信息? 小结点拨:2、化学式的含义?表示物质和物质的组成元素 ?揭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关系 如为“分子式”,则还可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其分子的构成。 如:“H2O”“2H2O” 联想与启示: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请试着书写出铝单质、氦单质、金刚石;氧气、氮气等物质的化学式,体会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有什么差异,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小结:如何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 一、单质的化学式 (1)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 v金属单质单质

江苏省九年级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 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 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2、为什么氧气、氢 气、水的性质不同 呢? 创设情景: 1、我们学过水通电 生成氢气和氧气,你 能有分子原子的观 点解释这个化学变 化吗? 2、投影 水分解过程的微观 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是什 么?不变的又是什 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 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谈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并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 己的观点。是不同层 次的学生在交流中 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从宏观物质走 进微观世界,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 原子的基础上解释 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学生从微观角度巩 固和加深对化学变 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 学生明确化学变化 的本质,明确分子、 原子的本质区别。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③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 (3)相对原子质量 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2011-2012学年九年级粤教版初中化学 一. 教学内容: 2.1 空气的成分 2.3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能够解释“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说出我国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来源 5、了解并关注空气质量日报,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环保意识。 二. 重点、难点: 1.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 教学程序 2.1 空气的成分 1、引言: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 2、提问: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3、探究活动一: 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 4、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 5、学生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6、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7、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8、探究活动二: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9、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10、归纳: 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 上升约51 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11、讲解: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 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12、提问:瓶内约54 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 13、思考、分析。 14、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使用过量的红磷。 15、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51(或大于51 ),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 16、分析原因 17、解答: 小于五分之一: 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 大于五分之一: (没有安装止水夹或止水夹夹得不紧,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过慢) 18、知识点总结: (1)P 红磷+2 O 氧气 ??→?点燃52O P 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51 ;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19、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就是以观念统领化学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零散的微粒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 一、从教学设计看 课前延伸部分: 在第一次备课中,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所学的微粒观的知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在第二次备课中,通过几个题目,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主回忆所学的微粒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所学的微粒的知识,费时较多。因此,在第三次备课中,在这两个题的后面又加上了让学生归纳所学的微粒知识。 课内探究探究 第一次备课中,我把与微粒相关的内容都放在课内探究部分,课堂内容太多,学生遗忘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简答题学生知道是那么回事,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整个课堂是老师硬拖着学生往前赶。因此在第二次备课中,把部分微粒的性质和构成的知识点放在课前延伸部分,让学生在课前回顾、整理有关微粒的知识,为课堂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做好基础。学生画出水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在第三次备课时将问题分解,让学生在画微观示意图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在自主应用,内化观念部分的题目,第一题与课前延伸有些重复,于是在第三次备课中改为信息题。 二、从效果达成看 本节课主要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主要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理想模型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反过来会用微粒观的知识去解释宏观现象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以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思维,帮助完善物质的微粒观。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有课前延伸部分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和微粒性质的运用,引导学生物质的三种表述形式是统一的,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初中化学所包含的微粒观的内容。在课内探究部分,通过学生的展示,

中考化学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2019-2020年中考化学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 二、分子 1、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 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 为1时,可省略不写。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 四、相对原子质量(A r ):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易错易混 1、 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练习1 1.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氮气 B .氯化钠 C .金刚石 D.五氧化二磷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分子的质量很小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 】 A .金和金刚石 B .水和氨气 C .汞和氯化钠 D .干冰和硫酸铜 4.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 . 铝原子与铝离子的化学性质相 同 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汞 B .氧气 C .金刚石 D .硫酸铜 6.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电子数 B .质子数 C .中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7.硒在光照下导电能力提高近千倍,可用作静电复印硒鼓的材料。元素周期表中“硒”的 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硒元素说法错误.. 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

物质的组成 教学设计

第3节物质的组成 第一课时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纯净物都有固定的元素组成; 2、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 化学式的定义及含义。 三、预习导航: 1、用和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称为该物质的化学式。 2、试一试:①单质是的纯净物,可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的物质有、、,有些非金属气体如氧气、氮气、氢气等的一个分子里含有两个原子,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 ②化合物是纯净物,化合物的种类很多,请写出前面学过的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1、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而无宏观意义的是() A、H B、N 2 C、CO 2 D、2H 2 O

2、水的化学式为H 2O,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 2 O 2 。关于它们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氢气 B、都含有1个氢分子 C、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 D、都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合物中原子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 B、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C、单质分子的化合价为零 D、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一定相同 B、在所有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一种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能表现不同的化合价 D、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H 2 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 B、在H 2 O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C、在HCl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 D、Fe有可变价+2价和+3价,但在Fe 2O 3 中铁元素显+3价 六、学习记忆卡: 乐亭县新寨镇新寨初级中学李秀凤 2015年10月20日

专题复习《微粒构成物质》教案

专题复习《微粒构成物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认识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说出微粒的三种基本特征;学会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及原子中粒子的带电情况。 4、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会画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会辨别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象的分析,得知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和微粒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和思考宏观物质,学会建立宏观和微观的思维方式。通过微粒的模型构造来了解微观粒子的结构,知道微观结构决定宏观物质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通过物质的微观学习,让学生体验物质的微观世界,培养学生的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和分析等能力。认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运动的科学视角是化学不同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及微粒的基本特征,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1、能运用微粒的角度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微粒的模型构造来想象微观粒子的结构 2、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辨别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示一瓶香水,然后喷洒香水,让学生闻到香水的味道。 [设问]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水的味道? 二、合作交流 1、微粒的基本特征 [设疑]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水的味道呢?你们有看到香水的粒子吗? [填空] 现象说明物质是由构成,这些微粒的小、小,这些微粒在运动。[设疑] 为什么我们可以将空气打进车轮胎中? [填空] 微粒之间存在。 [投影] 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填空] 物质微粒之间的间隙:固态液态气态(填“>、=、<) 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填空]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投影] 干冰是由构成的,铜是由构成的,金刚石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