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种类和分布

泥鳅的种类和分布
泥鳅的种类和分布

1 .种类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本属种类较多,有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泥鳅(Misgurnus dabryanus)、内蒙古泥鳅(埃氏泥鳅)( Misgurnus bipartitus )、青色泥鳅(Misgurnus lividus)、拟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guichcnot)、二色中泥鳅(Mesomisgurnus bipartitus)等。在全世界有10 多种,外形相差无几,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泥鳅。

最近几年来在我们国家,又发展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和日本的川崎泥鳅。

2 .分布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1.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16-170,背鳍2,7,臀鳍2,5-6。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2.花鳅,体长4-12cm,为体高的6-7倍,为头长的4-6倍,头很侧扁。眼间隔狭窄。吻颇长,眼小,侧位而高,有小而直立两叉须。鼻孔近于眼,背鳍无硬棘,始点为腹鳍前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圆形。侧线完全。鳞很小。背部及体侧各有较大黑斑点一行,

另有三行小点于体侧上部,尾鳍上方有一明显黑点,背、尾鳍有几条黑斑,头上有许多小黑点,有条黑纹由吻达眼。

3.大鳞泥鳅,体长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5-6.2倍,为头长的

4.7-6.2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达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侧线鳞102-107。背鳍2,6,不具硬刺。臀鳍2,5。尾柄较高,具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肛门位臀鳍起点前。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理论与方法

海南大学2015年实习报告 作者:彭宇飞 教师:黄渤 学院:海洋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学号: 20122113310028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理论和方法 一、前言 海洋又称为“蓝色国土”,其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生物资源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充分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丰富的的海洋生物资源是我国实施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海域辽阔,从南到北纵跨近44 个纬度,海岸线全长超过32000 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超过18000公里,岛屿岸线长约14000公里,邻接大陆的海区从南到北可划分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总面积约470 多万平方公里。在生物学角度上,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无脊椎动物资源、脊椎动物资源和藻类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海洋资源即如何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则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海洋资源利用方式。在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应当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 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力争交给后代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在海洋产业大发展的21 世纪,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将是我国“蓝色革命”的主体。海洋环境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如何科学、合理、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而前提是我们需要对我国的海洋生物物种资源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故规范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理论和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具体内容 1、总体概述 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任务以及调查程序和质量管理,包括工作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质量检查和成果归档等技术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2008)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 12763.1—1991 3、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任务 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任务是指查清全国或区域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受威胁因素等,客观反映海洋生物物种资源数量、利用和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数量消减动态及原因,提出海洋生物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议。 4、调查的基本程序 4.1调查准备

植物种类及分布报告原版

植物种类及分布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园座落在美丽的北塔湖畔旁,她犹如一个绿色而宁静的公园,校内绿化达到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特色格局。每当我们漫步于校园间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些许惬意!但经我们初步调查,大多同学对校园植物了解甚少,对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们自己多去了解一下校园植物及其分类。同时,作为二中的学子,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给大家身心带来宁静致远的二中校园。所以,我们小组同学决定对学校各种树木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主要对植物种类、用途、分布、习性等进行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使大家更熟悉校园植物,并初步锻炼我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 学校校园内所种植的各类木本植物。(花卉、野生类等植物不列为本次研究范围)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小组讨论。 四、研究时间 第一次研究时间:2013年10月17日——2013年10月18日:商讨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及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细说明。 第二次研究时间:2013年11月20日——2013年11月23日,组长杨晨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实地参观及调查,并作好相关记录。 第三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2日——2013年12月6日,由组长杨晨带领小组成员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实地采集树木标本,作好相关记录。

第四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7日——2013年12月13日,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老师。 第五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14日——2013年12月15日:小组讨论,并总结这次研究性活动。 第六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16日——2013年12月17日小组进行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员:杨晨(组长)、毕成(副组长)、李于慧、黄露、范文轩 六、指导老师:杨立轩 七、研究过程 1、研究讨论:小组成员有了初步的一些构思及想法,确定研究主题,商讨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及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细说明。 2、实地调查:由指导组长杨晨带领小组同学参观并初步熟悉校园内树木的分布及种类,并做好相关记录。利用校园的建筑分布图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 3、采集标本:利用课余的时间,小组成员分为三组,一组成员为组长杨晨、副组长毕成,二组成员为黄露,李于慧,三组成员为范文轩。分别对校园植物进行采集,组员将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装在透明的标本袋中,在标本袋上做好相关标记;不认识的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查阅资料和咨询老师以确定树木的相关信息。 4、询问查阅:组长杨晨带领组员将所做植物标本拿去咨询老师,弄清树木的名称和特性。另外,咨询老师实地介绍各类树木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植物的经验。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问题及其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 2 ?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各种威胁。 ?教学内容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的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我国已知的海洋生物为2.6万种,占全球海洋已知物种数的10%,拥有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种类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的生态环境。 活动: 调查舟山沿海或自己生活的附近的海洋 生物分布情况,与四五十年前的分布状况有 没有不同?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最后 得出本地目前的渔业资源结构。 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主要可归纳为: 1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 人类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加之沿海和海洋工程项目的重大建设,都对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人类为了从海洋及海岸获得食物、医药原材料等海洋物资,使得绝大多数具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生物在部分地区被开发利用。捕捞业不仅过度仅利用诸多鱼类和脊椎动物,同时许多非商业性的捕捞也捕杀了大量的海洋生物。

思考与讨论: 舟山传统的捕捞有哪些特点?你知道传统的四大鱼类吗?新兴的捕 捞方式有哪些优点? 2. 海洋污染较为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生物或污染生物是导致海洋生物病害的根本原因。来自 城市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和农药的过量排放、航运业的排入、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以 及空气中传送的有害物质,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污染。 海洋污染的特点 是,污染源多、持续性 强,扩散范围广,难以 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 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 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 藻)的光合作用,从而 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 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 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 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 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 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 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 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 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 3. 生态环境的改变 人类填海造地,采伐红树林,海滩挖沙,采矿和开 采石油天然气等活动都严重改变了局部海域的自然环 境,使海洋生物承受巨大的环球压力,而所有这些人为 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作用又是多方面的。 在大 的河流上建设水库水电站、因 沿途截流和气候影响而连续的断流,都会对入海口 岸处及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40多年来我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红树林有 哪些生态效益吗?

我国主要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作物种类作物作物简介主要分布地区 谷类作物水稻 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 稻、早稻和中晚稻、糯 稻和非糯稻。短日照作 物 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 江流域、珠江流域。 小麦 按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 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 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 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 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玉米 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玉米是一种碳4植物, 雌雄同柱。 中国的玉米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 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 豆类作物大豆大豆是喜温作物,夏季 宜有高温,适于我国北 方温带地区栽培。 中国大豆主产区有黑龙江、吉林、内 蒙古、辽宁、安徽、河南省等。 薯芋类作物马铃薯 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 之一,其营养价值高、 适应力强、产量大,是 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 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 米。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 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甘薯 日照甘薯属喜光的短日 照作物,茎叶利用光能 的时间长,效率高。喜 温,不耐寒 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以淮海平原、 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最多。 油料作物 油菜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 料作物 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近年 有“北移南迁”趋向,如黄淮海平 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向日葵 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 作物之一,主产区北纬 35°至55°之间。 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分布在东北、西北 和华北地区,如内蒙古、吉林、辽宁、 黑龙江、山西等省、自治区。 糖料作物甘蔗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 量大,喜高温 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十分有限,主要分 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 云南六省。 甜菜 甜菜生长期短,耐盐碱 干旱,喜温凉 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 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 棉花主要纤维作物 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 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各棉区中,新疆 光热条件是最适宜种植棉花的,棉花

海洋资源的分类

世界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前景 目录 一.海洋自然地理概况二.海洋资源种类三.海洋生物资源四.海底油气资源五.深海矿产资源六.海洋空间利用:滩涂、港湾、水体七.海洋保护八.总结 内容摘要: 海洋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晚于陆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开发领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重返海洋不是幻想,而是一项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开发利用陆地资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而且要树立全球海洋观念,既充分利用自己管辖的海洋资源,又积极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资源。 关键字: 世界海洋概况资源种类开发前景 一. 海洋自然地理概况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km2,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亿km2,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世界海洋的水量比高于海平面的陆地的体积大14倍,约13.7亿km3。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40m,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m。假如地球具有平均的球面整个表面就会被2400m深的海水所覆盖。世界上的海洋分为主要部分(洋)附属部分(海),洋共有4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二. 海洋资源种类 海洋开发已经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为当代的“三大尖端技术”。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底油气资源、深海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滩涂、港湾、水体) 。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其中,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制盐业等为传统海洋产业,海洋增养殖业、海洋石油开采业、海洋旅游业及海洋药业等都属新兴产业。 三、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特别是其中鱼类资源的数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物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有些专家用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年产量)作为估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数量的基础,其结果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t。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t。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t。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状况。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1989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约8575万t。1990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估计(正式统计数字尚未见报道)为1亿t,其中海洋渔业产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长。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渔业产量分别为:太平洋0.54亿t,大西洋0.24亿t,印度洋0.6亿t。 在接近2万种鱼类中,目前比较重要的捕捞对象800多种,其中年产量超过100万t的共8-10种,年产量10-100万t的品种60-62种,年产量1-10万t的品种约280种,年产量0.1-1万t的品种约300种。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潜力。世界大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国专家所估

老鼠的种类及分布

老鼠的种类及分布 褐家鼠 别称:沟鼠、大家鼠或挪威鼠。属于啮齿目,鼠科。是最常见的和危害最大的一种家鼠。 形态特征:成年鼠一般体长17-20厘米,体重200-300克。鼻端圆钝,耳短厚,向前折不能达到眼部。尾长略短于体长,尾上鳞环比较清楚,鳞环间尚有较短的刚毛。后足较粗大,长33毫米。雌鼠乳头6对。全身毛色因栖息地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背毛一般有棕褐、灰褐、棕灰、棕黄等颜色,头及背部杂有黑色毛,腹毛一般灰白色,足背俱白色。 生活习性:栖息地非常广泛,主要栖息于住宅墙根屋角、厨房、畜圈、厕所、垃圾堆、下水道以及随着季节和作物的成长迁居到附近的耕地、菜地、沟边、路旁、河堤上。其掘土挖洞能力强。活动多在夜间,每夜外出吃食两次。一次在天刚黑后,一次在黎明前,行动敏捷,视觉差,但听觉、嗅觉和触觉都很灵敏。攀登能力较差,行动时多沿墙根壁角。记忆力较好,警惕性高,在活动期间遇到惊扰,立即隐避。对环境的变更很敏感,遇新出现物体(即使是食物)常回避一段时间。繁殖力特强,如食物条件丰富,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年产6-8胎,每胎产仔鼠7-10只。幼鼠3-4个月后又可进行繁殖,食料充足差不多能1月1次。寿命约1-2年。性情粗暴,常因争食和求偶而打斗。 食性危害:食性很杂,喜食多汁而含脂高的食物。在住宅区

主要盗食粮食作各种食品,也吃垃圾、粪便。在野外主要以各种成熟的作物为食。能为害水稻、花生、番芋、荸荠、蔬菜、甘蔗等多种作物。会游泳,从水稻播种起就在秧田食稻种,随后危害嫩秧植株,孕穗期为害最烈。也吃小鱼、小虾、小蟹、昆虫等。对饥渴的耐力较差,故取食较频繁。 分布:很广,属于世界性分布的鼠类,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场所几乎都有它的踪迹,往往可以随各种交通工具而扩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家鼠。据传该鼠数量最多,约占全球鼠类的三分之一。 黑线仓鼠 别称:小仓鼠、花背仓鼠、搬仓腮鼠或纹背仓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 形态特征:成年鼠一般体长10厘米左右,体重30-40克。体形较小,体肥壮。吻钝、耳圆、腮部有颊囊。背毛黄褐色,脊背中央有一黑色条纹。吻侧、腹面及四肢下部均为灰白色,与背部毛色分界明显。四肢短,尾短还不到体长的四分之一。 生活习性:栖于草原、半荒漠、农田、山坡等处,偶尔进入室内。喜独居。日夜都活动,清晨和黄昏活动最为频繁。活动范围较小,多在数10米以内。没有冬眠习惯,但冬季较少出洞。主要靠嘴内左右各一颊囊搬运粮食贮入洞内越冬。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年四季均能繁殖。每年4-5月、8-9月各有一个繁殖高峰;一般每年4-5胎,每胎产仔鼠5-8只。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概况(精)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概况 我国拥有4.7×106km2的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类是主要的生物资源。 鱼类资源据《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统计,我国海洋鱼类有1 694种,其中硬骨鱼类有1 519种,占89.7%;软骨鱼类有175种,占10.3%。 在我国整个海域,鱼类种数的分布呈南多北少的趋势,南海种类最多,黄、渤海种类最少。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其中常见的鱼类159种,主要经济鱼类约50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鲅鱼、鲐鱼、鲳鱼、棱鱼、鳀鱼、鲆鱼、鲽鱼、鲱鱼、鳕鱼、真鲷、白姑鱼、黄姑鱼、东方鲀、鲈鱼、鳐鱼、鲻鱼等。 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近百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马面鲀、银鲳、鲐鱼、鳀鱼、海鳗、鲍鱼、鲽鱼、鲻鱼、灯笼鱼、石斑鱼、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25种,如大黄鱼、带鱼、蓝圆鲹、竹荚鱼、金线鱼、鳗鱼、鲱鲤、蛇鲻、鲐鱼、石斑鱼、金枪鱼等。 南海大陆坡海域的鱼类有205种,南海诸岛海域的鱼类有523种。主要种类有短鳍拟飞鱼、鲣鱼、鲔鱼、旗鱼、金枪鱼、箭鱼、鲨鱼以及众多的珊瑚礁鱼类。 头足类资源我国海域的头足类有91种。头足类资源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小,约占全国海洋渔业产量的2.2%。主要种类有针乌贼、太平洋丛柔鱼、短蛸、长蛸、日本枪乌贼、长枪乌贼、双喙耳乌贼、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等。

虾、蟹类资源我国海域的虾类有300多种,磷虾类有42种,蟹类有600 多种。我国海域中虾和蟹的种数从北向南依次增加。 渤海和黄海的主要虾、蟹类有中国对虾、中国毛虾、周氏新对虾、脊尾白虾、口虾蛄、三疣梭子蟹、泥足隆背蟹等。 东海的虾类有100多种,主要经济虾类有中国毛虾、须赤虾、鹰爪糙对虾、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等。东海的蟹类以梭子蟹数量最多。 南海北部的虾类有200多种,主要种类有刀额新对虾、短沟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须赤虾、中华管鞭虾等。南海北部海域仅梭子蟹就有40多种,如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珠脊梭子蟹等。

镰刀菌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Fusarium)种类鉴定 前言 镰刀菌无性时期在分类上原属于半知菌亚门,根据《菌物词典》2001年第9版现属于无性真菌类,有性时期为子囊菌门。镰刀菌因其在无性阶段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形似镰刀而称之。镰刀菌属是在1809 年Link从锦葵科植物上发现第一株镰刀菌定名为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 Link)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镰刀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44 种和7个变种[2]。它们分布极广,在地球上所能及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踪迹。镰刀菌历来是真菌学和植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镰刀菌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其中的许多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往往使农作物遭受重大病害,如麦类赤霉病、棉花枯萎病、水稻恶苗病、玉米青枯病、甘薯蔓割病、瓜类枯萎病等[4],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人类栽培的各种作物如稻、麦、棉、麻、油、茶、果树和蔬菜等,均易受到镰刀菌的侵袭而发生各种病害[4 ~ 7]。许多重要的萎蔫病害曾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许多毁灭性的植物病害。前苏联曾有报道,当种植的甘蓝为感病品种时,镰刀菌所引起的萎蔫病害可使产量降低50%-95%。在前苏联亚麻种植区亚麻萎蔫病发生也极为普遍,且有病的亚麻种子油是有毒的,会引起人畜中毒。花卉植物如紫苑、石竹等等也遭受萎蔫病的损害[8],有时危害严重到需要停止栽培的地步。除上述病害外,镰刀菌也是根腐病和各种农作物及其他植物贮存期间腐烂病的重要病原,被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含有毒质,常使人类和家畜中毒[12]。此外,镰刀菌可引起动物病害,如镰刀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镰刀菌毒素(Fusariotoxin)毒性很强,污染人类食品和禽畜的饲料,会造成雏鸡、鸭、鹅、鸽子、黄牛、水牛、猪、羊、马、驴等禽畜镰刀菌毒素中毒,是常见的病害。 镰刀菌作为病原微生物也能侵入人体,引起人类的真菌病。如茄病镰孢等镰刀菌可引致人足部溃疡、眼角膜溃疡和大骨节病等。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物质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非急性中毒,甚至死亡。据报道串珠镰孢某些菌珠能产生腐马素,它与人类食管癌有关[6]。 同时,镰刀菌的可利用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农业方面,一些镰刀菌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分泌植物激素—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许多镰刀菌是昆虫的病原真菌,还有一些镰刀菌可以寄生在真菌及线虫一类植物病原物上。近年来,人们利用弱致病性镰刀菌的交叉保护作用,来防治作物的镰刀菌病害。同时利用镰刀菌对寄生性植物杂草和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寄生特性,应用于生物防治[12]。在工业生产上,镰刀菌可转化甾族化合物,又称类固醇,此类激素药物对机体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有机工业合成中应用镰刀菌发酵工艺使化工产品发生了工艺革新[11]。另外,利用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生产真菌蛋白在英国已经注册,获准生产。 由此可见,镰刀菌是非常重要的真菌之一,而研究镰刀菌的各个方面都要以分类为 5

数据分析-分布类别

各种分布 泊松分布 Poisson分布,是一种统计与概率学里常见到的离散概率分布。 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为: 泊松分布的参数λ是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内随机事件的平均发生率。泊松分布适合于描述单位时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 泊松分布的期望和方差均为 特征函数为: 泊松分布与二项分布 当二项分布的n很大而p很小时,泊松分布可作为二项分布的近似,其中λ为np。通常当n≧10,p≦0.1时,就可以用泊松公式近似得计算。 事实上,泊松分布正是由二项分布推导而来的。 泊松分布可作为二项分布的极限而得到。一般的说,若 ,其中n很大, p很小,因而不太大时,X的分布接近于泊松分布。这个事实有时可将较难计算的二项分布转化为泊松分布去计算。 应用示例 泊松分布适合于描述单位时间(或空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如某一服务设施在一定时间内到达的人数,电话交换机接到呼叫的次数,汽车站台的候客人数,某放射性物质发射出的粒子,机器出现的故障数,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一块产品上的缺陷数,显微镜下单位分区内的细菌分布数等等。 卡方分布 卡方分布( 分布)是概率论与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概率分布。n 个独立的标准

正态分布变量的平方和服从自由度为n 的卡方分布。卡方分布常用于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的计算。 若n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ξ?、ξ?、……、ξn ,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也称独立同分布于标准正态分布),则这n个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平方和构成 一新的随机变量,其分布规律称为卡方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即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其中参数n称为自由度。正如正态分布中均值或方差不同就是另一个正态分布一样,自由度不同就是另一个分布。记为或者。 卡方分布与正态分布 卡方分布是由正态分布构造而成的一个新的分布,当自由度n很大时,分布 近似为正态分布。对于任意正整数x,自由度为 k的卡方分布是一个随机变量X 的机率分布。 期望和方差 分布的均值为自由度n,记为E( ) = n。分布的方差为2倍的自由度(2n),记为D( ) = 2n。 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是概率统计中的重要分布之一。 顾名思义,均匀,表示可能性相等的含义。 (1) 如果,则称X服从离散的均匀分布。 (2) 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则称随机变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第三节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海洋生物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或海洋水产资源。 一、海洋生物资源分类 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其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种和种下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相对稳定。海洋生物资源按种类分为:①海洋鱼类资源,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88%。其中以中上层鱼类为多,约占海洋渔获量的70%,主要有鳀科、鲱科,鲭科、鲹科、竹刀鱼科、胡瓜鱼科和金枪鱼科等。底层鱼以鳕产量最大,次为鲆、鲽类。经济鱼类中,年渔获量超过100万吨的有:狭鳕(明太鱼)、大西洋鳕、毛鳞鱼、远东沙瑙鱼、美洲沙瑙鱼、鲐、智利竹荚鱼、秘鲁鳀、沙丁鱼和大西洋鲱等10种;②海洋软体动物资源,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7%,包括头足类(枪乌贼、乌贼、章鱼),双壳类(如牡蛎、扇贝、贻贝)及各种蛤类等;③海洋甲壳类动物资源,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5%,以对虾类(如对虾、新对虾、鹰爪虾)和其它泳虾类(如褐虾、长额虾科)为主,并有蟹类、南极磷虾等;④海洋哺乳类动物,包括鲸目(各类鲸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及食肉目(海獭)等。其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炼工业用油。其中鲸类年捕获量约2万头;⑤海洋植物,以各类海藻为主,主要有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和绿藻等11门,其中近百种可食用,还可从中提取藻胶等多种化合物。 当前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捞对象仅限于少数几种,而大型海洋无脊椎动物、多种海藻及南极磷虾等资源均未很好开发利用;捕捞范围集中于沿岸地带,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7.4%的大陆架水域,却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据估计,海洋中有机物平均单产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亿吨碳转化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鱼产品约2亿吨,迄今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一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资源。二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三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业(如放养鱼、贝类和虾等),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毛汉英) 1、海洋动物资源 1)鱼类资源分类: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5757万吨,占 89%。 ①依层次分: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

植物分类表-(1)

植物分类表-(1)

植物分类 植物界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 万种左右)。 1 藻类植物(Algae) 藻类植物是一群古老的植物,地球上已知的藻类植物答约有3万余种,主要分布于淡水或海水中,分为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两种,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褐藻门phaeophyta。 我国的土地面积广大,江河、湖海面积也大,海岸线长,沿岸地形复杂,藻类植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藻类植物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各种维生素和有机碘,如发菜、石莼、海带、裙带菜、鹅肠菜等可以食品。在海边沿岸生长的藻类,既是鱼类的食料,又是鱼类极好的产卵场所,可以保护鱼卵及鱼苗的发展。藻类化石还是是探矿的指示生物,它们常常是矿藏的伴生物。 2 地衣植物门(Lichens) 地衣(Lichenes)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由于菌、藻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上、结构上、生理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所以把地衣当作一个独立一门看

待。本门植物约有500属,25,000余种。多数地衣是喜光植物,要求新鲜空气,不耐大气污染,因此,大城市及工业区很少有地衣生长。但地衣的耐寒和耐旱性很强,能在岩石、沙漠或树皮上生长,在高山带、冻土带和南北极,其他植物不能生存,而地衣独能生长繁殖,并形成一望无际的广大地衣群落。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变为土壤,为以后高等植物分布创造了条件,地衣是植物分布的先导。 3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在植物界的演化进程中,苔藓植物代表着从水生逐渐过渡到陆生的类型。约23000种。通常分为苔纲(Hepati-cae)和藓纲(Musci)两纲。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将角苔从苔纲中分出,设角苔纲(Anthocerotae),与苔纲和藓纲并列。遍布世界各地,多数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如林下土壤表面、树木枝干上,沼泽地带和水溪旁、墙角背阴处等,尤以森林地区生长繁茂,常聚集成片。我国约有2800种。习见种类有葫芦藓(Funaria)、地钱(Marchantia)、泥炭藓(Sphagnum)等。 4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现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湿生或

海洋生物资源

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约占地球生物物种总数的80%以上据统计,已知的海洋生物大约有300 000种,而且这些可能仅仅只占所有海洋生物种类的一小部分,海洋生物环境所具有的这种物种多样性构成了资源化学多样性的基础。海洋生物以它独特的生活方式—栖息、运动、洄游、摄食、排泄、生长繁殖、御敌等,生活在复杂而多变的海洋环境里,海洋环境具有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等迥异于陆地环境的特点,海洋生物也随之产生了与陆地生物不同的代谢途径和机体防御机制,具有陆上生物所不具有的化学结构奇特、新颖以及特异的高活性、高药效的活性物质。 ● 浮游植物 一类自养性的浮游生物,具有叶绿素或其它素体,能吸收光能(太阳辐能)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自己制造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这类浮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单细胞藻类--硅藻、甲藻、绿藻、蓝藻、金藻、黄藻等。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producer ,属于初级生产力,其中有些细菌又是还原者decomposer)。由于需要吸收日光能,一般分布于海洋的上层或称真光层(euphotic layer)。 ● 浮游动物 这是一类异养性的浮游生物,也就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而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这类浮游生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的有孔虫、放射虫和纤毛虫;水母类的水螅水母,钵水母和栉水母;轮虫类的单卵巢轮虫;甲壳类的枝角类、桡脚类、磷虾类、樱虾类及部分介形类(状肢类)、端足类和糠虾类等;毛颚类;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和异足类;被囊动物的有尾类和海樽类;以及各类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的浮游幼虫(包括鱼类的仔鱼、稚鱼等)。它们的生活水层不限于真光层,可以分布到较深水层;大多是滤食性的,也有捕食性的,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耗者(consumer),主要属于次级生产力。 ● 小型底栖动物 小型底栖动物对异养微生物的摄食、胁迫和调控过程具有全球尺度的效应,因此深入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研究与生态模拟,离不开小型底栖动物这一重要生物参数。由于小型底栖动物特有的生殖对策,生命周期短(每年平均3一5代),生长繁殖速度快,生活史中无浮游幼虫阶段,便于野外取样和实验室培养等,使其成为海洋环境监测和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理想指示类群,特别适于在实验室和现场用来测定人类扰动对水域生态系统影响的污染评价。近几十年小型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的一个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此外,在海洋中生活的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高温、低温、无氧)生活的海洋线虫是研究转基因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很好的分子生物学模型 (一).海洋环境污染

蔬菜枯萎病镰刀菌种类研究

蔬菜枯萎病镰刀菌种类研究 刘一景 (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山西太原 030000 ) 为了明确蔬菜枯萎病镰刀菌种类,为检疫、病害防治、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运用形态学鉴定的方法,对来源于4个主 要蔬菜种植区的5种蔬菜上分离纯化得到的1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进行菌落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研究。最后,从镰刀菌的致病性、产生及防治、培养基类型与菌株生长的关系、研究方法的改进4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 枯萎病镰刀菌;鉴定;蔬菜;致病 径,并取其平均值。③菌落质地及颜色测定:观察转接 到PSA 培养基上培养1周后的菌落质地,即气生菌丝是否茂盛,是否为棉絮状、羊毛状、绒状或毡状等,菌丝颜色,基物表面颜色,基物颜色(培养基有无变色,菌株有无分泌色素)。在Bilai ’s 培养基上接菌的方法同PSA 培养基,培养条件相同,1周后观察菌落颜色,是否疏松。米饭培养基上每试管接入2块菌,重复4次,25℃条件下恒温培养20d 后,观察颜色。1.2.2形态特征试验方法。①分生孢子特征的测定:待PSA 培养基上的菌株培养2周后,制作临时玻片。在显微镜10×40倍数下进行检测。分别观察小型分生孢子和大型分生孢子的数量状况、形状、着生方式、有无分隔及分隔数,大、小型分生孢子各随机选取30个,测量其长和宽,最后进行显微摄影并记录。②产孢细胞特征的测定:判断产孢细胞是属于单瓶梗还是复瓶梗,并且观察其长度,最后进行显微摄影。1.2.3综合鉴定方法。根据上述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测定结果按Booth (1971)、Nelson (1983)、Brayford (1993)和Leslie (2006)的分类系统,结合《常见镰刀菌鉴定指南》对镰刀菌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7]。首先利用镰刀菌组和种的检索表,初步查出供试菌株的分类地位,再和同一组中相类似的种类进行相对应项目的比较,最后根据综合性状鉴定出所得菌株的种名。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2.1.1菌株Fc01。①培养性状:平均生长速度为4.3cm 。在PSA 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棉絮状,最初白色,后变浅驼色,基物表面浅黄色至驼色,基物不变色(A )。在Bilai ’s 培养基上菌丝稀疏,白色。在米饭培养基上呈黄色(B )。②形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多,椭圆形、肾形、瓜子形等,0~2隔,大小为5.8~20μm ×2.8~4μm (C )。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目前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约2000万hm 2。枯萎病是影响蔬菜生产最 主要的病害之一[1]。特别是由于保护地的特殊环境条件和长期连作,土壤中的病原菌量积累越来越多,使枯萎病之类的土传病害发生逐年加重[2]。镰刀菌(Fusari-um)是引起枯萎病的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侵害多种农作物[3]。镰刀菌是植物维管束系统的寄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但破坏作物的输导组织维管束,而且在菌体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危害作物,造成作物萎蔫死亡,严重时影响产量和品质[4]。 由于镰刀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许多科学家不断地对镰刀菌的形态、生理、致病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因镰刀菌形态复杂,又易受到营养和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所以给镰刀菌的分类鉴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科学家提出了挑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5,6]。在我国,从谷类粮食、蔬菜中检测出镰刀菌的现象屡有报道,但对其有效防治和准确的鉴定还有欠缺,对镰刀菌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因此,研究和明确一个地区的镰刀菌种类,对于检疫、病害防治、资源利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主要蔬菜枯萎病镰刀菌种类进行鉴定,了解镰刀菌种类资源状况,丰富真菌资源,为由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株。镰刀菌(Fusarium )菌株根据来源不同作物分别标记为,黄瓜(Fc01、Fc02、Fc03、Fc04、Fc05、Fc06、Fc07、Fc08),西瓜(Fw09),茄子(Fe10、Fe11),番茄(Ft12),油菜(Fr13)。1.1.2供试培养基。PDA 培养基,PSA 培养基,Bilai ’s 培养基,米饭培养基。1.2试验方法 1.2.1培养性状试验方法。①菌株的活化:从储存的菌株中挑取菌丝,转接到PDA 培养基上于25℃条件下培养5d 。②菌落生长速度测定:PSA 培养基上接菌,每皿2块,重复2次,于25℃下培养4d 后,测量菌落直 A B C D E 图1菌株Fc01形态学 特性 2018年第7期现代园艺1 3〇

分类与分布加法原理

第一章计数原理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 1.从3名女同学和2名男同学中选1人主持本班的某次主题班会,则不同的选法种数为().A.6 B.5 C.3 D.2 解析“完成这件事”即选出一人作主持人,可分选女主持人和男主持人两类进行,分别有3种选法和2种选法,所以共有3+2=5种不同的选法.答案 B 2.已知集合A{1,2,3},且A中至少有一个奇数,则这样的集合有().A.2个B.3个C.4个D.5个 解析满足题意的集合A可以是{1},{3},{1,2},{1,3},{2,3}共有5 个,故选D. 答案 D 3.5名同学报名参加两个课外活动小组,每位同学限报其中一个小组,则不同的报名方法共有().A.10种B.20种C.25种D.32种 解析5名同学依次报名,每人均有2种不同的选择,所以共有2×2×2×2×2 =32种报名方法. 答案 D 4. 如图所示为一电路图,从A到B共有________条不同的 线路可通电.

解析∵按上、中、下三条线路可分为三类:上线路中 有3条;中线路中有1条;下线路中有2×2=4(条).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共有3+1+4=8(种). 答案8 5.在2012年奥运选手选拔赛上,8名男运动员参加100米决赛.其中甲、乙、丙三人必须在1、2、3、4、5、6、7、8八条跑道的奇数号跑道上,则安排这8名运动员比赛的方式共有________种. 解析分两步安排这8名运动员. 第一步:安排甲、乙、丙三人,共有1、3、5、7四条跑道可安排,所以安排方式有4×3×2=24(种). 第二步:安排另外5人,可在2、4、6、8及余下的一条奇数号跑道安排,所以安排方式有5×4×3×2×1=120(种). ∴安排这8人的方式有24×120=2 880(种). 答案 2 880 6.某校高三共有三个班,其各班人数如下表: (1)从三个班中选一名学生会主席,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从1班、2班男生中或从3班女生中选一名学生任学生会生活部部长,有 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解(1)从三个班中任选一名学生,可分三类: 第一类:从1班任选一名学生,有50种不同选法; 第二类:从2班任选一名学生,有60种不同选法; 第三类;从3班任选一名学生,有55种不同选法. 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知,不同的选法共有N=50+60+55=165种.

高中地理-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最新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 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本课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及其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重点分析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与形成的原因,以及人类在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问题及有关解决的措施,以有关的数据与图标说明海洋生物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未来人类如何在开发海洋的同时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生物可持续为人类提供资源。 【知识构建】 本课主要包含三大模块,一是介绍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用途与特点;二是保护传统渔场,开拓捕捞空间,介绍世界传统渔场的形成、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指出在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三是海水养殖增殖与海洋药品与保健品的开发,及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初级产品,而且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其框架结构图如图1。

【教学目标】 1.掌握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 2.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途径和方式。 3.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洋生物资源的类型,世界渔场的分布及形成原因,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点在于运用有关资料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能从文字和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还要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尽量用书面语言简洁、完整地作出表达。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海洋生物资源的相关照片、文字介绍、视频等材料,用于

课前交流。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课堂活动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