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富兰克林的妙语故事

有一天,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1706—1790年)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发明。在这些被邀请的人当中,有一个阔太太问他:“你发明的这个避雷针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微微一笑,反问道:“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问题: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

基础梳理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向、由到的运动过程中。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社会经历了、、、,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着由到、由到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入的过程。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和 ,是 的产生和 的灭亡。 互动探究

探究一:

1、结合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谈一谈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你认为未来的人类将

会是什么样的?人类演化的过程能够说明什么?

2、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说明了什么?

3、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

深刻。这又说明了什么?

4、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由此可见,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你能列举一些你熟悉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吗?

探究二: 有人说,“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也有人说,“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你赞成那种观点,为什么?

北京时间2009年5月20日消息,据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19日报道,5月19日,

科学家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宣布,考古发现找到了人类进化中“缺失环

节”。考古学家在德国挖掘的一个0.47亿

年前类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现今猿

类、猴类和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这无疑

是人类进化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探究三: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下列()属于发展,()属于运动变化?

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

B、始祖鸟变成现代鸟类

C、恐龙灭绝

D、候鸟迁徙

E、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2、下列属于新事物的有()

A、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

B、经济全球化

C、法轮功

D、机器人抢险

E、“大锅饭”观念

F、科学发展观

G、疯牛病H、电脑算命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在判断新旧事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标准是有哪

些?试举例说明。

巩固练习

(A级)1.美国和丹麦科学家2009年5月28日公布研究成果称,北极圈内的未探明天然气约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版图内。此外,北极圈内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可能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3%到4%。这表明()A.自然界是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级)2.2009年5月19日,科学家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考古学家在德国挖掘的一具0.47亿年前类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现今猿类、猴类和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这无疑是人类进化研究中的重大发现。上述发现能证明辩证唯物主义下列观点是正确的()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自然界是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级)3.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A.邯郸学步 B.唇亡齿寒

C.吐故纳新 D.因地制宜

(B级)4.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演变的结果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A级)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C.发展观点 D.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

(B级)6.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逐渐分化,产生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6个方面人员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

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C级)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古诗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A级)8.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①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发展具有普遍性④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级)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显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是如此葱郁

茂盛,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这表明()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B级)10.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下列诗句或俗语中属于发展的是()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②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④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级)1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试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八课第一框参考答案

目标检测1~5. CDCDC 6~10. CBDBC 11、答: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代人的发展会影响和制约后代人的发展。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为后代人提供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四课_安东诺卡夫苹果教师版导学案

第四课安东诺夫卡苹果 【学习目标】 1、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概括每个部分场景的主要内容。 3、分析本文场景描写特点和作用 4、把握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难点】 1、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概括每个部分场景的主要内容。 2、分析本文场景描写特点和作用 3、把握文章的主题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勾画重要字词及疑难语句。 2、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场景知识,掌握场景功能 分析《炮兽》的三个场景,能说出场景的描写方法,体会场景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文学常识:(划出重点内容,将在黑板上脱稿展示) 1、作者简介 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道中落,他15岁就辍学,19岁外出谋生。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浦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唱挽歌,如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900)、《田间》(1892)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浦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尔文学奖。 蒲宁的创作风格: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查字典正音并积累成语(第一次见到的词语注音解释,所有成语做出解释,脱稿展示自己的重难点) 黑黪黪()鸫鸟()狺狺()雨霁()篇什() 倏忽()詈骂()荣膺()揄扬()(称赞) 倾圮()Array 拾掇()湛蓝()伛偻()深邃()无垠() 入殓()缅怀()谛听()媲美()湿漉漉() 静谧()萦绕()犄角()粗糙()馥郁() 惬意()黑魆魆()绚烂()寥阔()暮霭() 坐落()林阴道()料峭() 纡尊降贵 卷帙浩繁

高考政治 第四单元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精品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江苏单科,21,2分)某地首创一种实名制、免费发放的文化惠民卡,市民持卡可以看电影、看演出、买书,只要在签约商户进行文化消费,就可以享受折扣、积分、奖励等多项优惠。文化惠民卡的发放能够( ) ①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④调动人们文化消费意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天津文综,5,4分)“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当年蔡琴在演唱这首《你的眼神》时,就曾以特有的韵味打动过无数听众。在今春“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上,林志炫以不同以往的方式翻唱此歌,诠释经典,再次让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文艺表演应该( ) 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②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 ③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④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山东文综,21,4分)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 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江苏单科,20,2分)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这说明( ) ①文化演出市场需要加强引导 ②文化演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演出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④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江苏单科,24,2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说明( ) A.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 B.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 C.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 D.政府应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化产品 6.(2012江苏单科,23,2分)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 ) A.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7.[天津文综,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生活第八课复习题 3-4-8

文化生活第八课复习题 3-4-8

双基限时练 一、选择题 1.(201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月考)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管理,如实行微博实名制,加大对散布谣言、传播色情、网络欺诈、非法网络攻关等各种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等。这些做法() A.能够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B.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危害社会C.不利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D.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解析色情、网络欺诈等是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打击各种网络犯罪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危害社会。有利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故C项错误。A项能够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题干无关。本题未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 B 2.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大多属于落后文化 B.对落后文化应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C.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 D.人们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的眼力,拒绝污染 解析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落后文化,但落后文化不占主流,故

A项错误。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没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的必要,故B项错误。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两者不能划等号,故C项错误。 答案 D 点击中国的任何一个互联网论坛,就会发现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帖子,一天可达数千条。然而,对同一个问题很难找出完全相同的答案。据此回答3~4题。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说明() A.文化市场有喜有忧 B.人们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C.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 D.当今的文化市场非常混乱 解析考查文化生活现状。由于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A项不符合题意,C、D 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4.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市场调节的盲目性③大众传媒的快捷④文化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⑤市场调节的滞后性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 C.①③④D.②③④⑤ 解析材料中的现象属于文化生活中的可喜变化,当然不是市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导学案

《尊重他人》导学案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 实例:有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去公司,孩子一直流鼻涕,她就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擦完鼻涕随手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女士又把一张纸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当女士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时,老人依然没有说什么就把它放进垃圾桶里面。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的话,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肮脏的活,被人瞧不起!”老人这时候走过来,说:“这里是某某公司,只有公司职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妇女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了,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是否合适。”青年尊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原来,那清洁工是公司的总裁!最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尊重那些名门望族,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可是,却往往会忽视身边的某些人,比如那些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勤杂工,觉得他们衣着简陋,面容沧桑,根本就懒得拿正眼瞧他们,更不用说去尊重他们了;甚至觉得和他们打招呼、说话简直都有失身份。但是,总有一天,

这些势利行为会付出代价的。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的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的。 实例:反面例子: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极具风度的外交家。在一次会见中,周总理接待了一位从一个国力比中国要强盛得多的国家而来的领导人。在见面时,那位领导人竟然待着手套,主动要求与周总理握手。总理并没有回避,也没有多言,而是应客人的要求,与对方握了手。正当那位领导人得意洋洋地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成功地侮辱了中国的领导人时,周总理则不慌不忙地向身边的随从要了一条洁白的手帕,轻轻地擦拭着刚才握手的那只手,然后,当着那位领导人的面,将手帕丢进了垃圾箱。周围的人,无不为总理这得体而又强有力的回击叫好。 分析:人际交往中尊重是前提,任何人都不愿意和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去交往,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与道德品质,我们的和谐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去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例:澳大利亚一位74岁的老人贝克尔,将一张状纸送到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状告当时任总理的霍克,说霍克在一家商场内就养老金问题与他争论时骂他是“愚蠢的老家伙”。地方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一时舆论为之哗然。霍克总理专门就此事举行记者招待会,对自己说出这句粗野的话向这位老人公开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的确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贝克尔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分析:尊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无论任何人,我们都要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 如何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

导学案必修4-12.1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导学案】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预习内容 (一)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事物对主体的________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_____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_______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______和_______,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______.人既是价值的______者,又是价值的_________者.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_____,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_______,得到了社会对自己______的承认,从而实现了______的满足.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________.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要看他为_______,为________贡献了什么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_____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______看法和______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作为一种__________,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___________,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______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表现为 (1)价值观对人们______世界和_______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_____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价值观对______道路的选择具有重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_____,选择什么样的生活______,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主张______利益与______利益在______利益基础上的辩证统一.(1)它强调集体利益即__________的共同利益_____个人利益 (2)它不排斥_____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_____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_____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导航]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 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 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 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范缜与名流们的争论涉及哲学上的什么问题?研 究这一问题有何意义?学习本框,你将豁然开朗! 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重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 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生活中必须面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材P10“探究问题” 提示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提示:(1)×(2)×(3)× 教材P11“探究问题” 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订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点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背景材料】 材料一观察漫画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班级: 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地球起源与演变的探索 每过一年,大家都要长大一岁。一年,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这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质学家发现: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 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 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 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岀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岀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一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岀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三、学习方法 综合采用情境激趣、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个体独学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 ①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②从形式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2.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的产物。 ②文化史人们享有的一种。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 二.文化的力量

1.本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特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3.表现:文化队社会发展生产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 五、独学困惑 六、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 探究活动一: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文化:喜欢的文艺节目有哪些?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活动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七、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这表现出文化() A.一种精神力量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人类特有的现象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回答4~6题。 4.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太阳和月亮 B.长江和黄河 C.泰山和黄山 D.长城和故宫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及方法论难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笑话《体会》 一位哲学系师兄这样总结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这位哲学系师兄,把大一时的懵懵懂懂到大四时清醒地认识自我,用几句幽默的话高度精确地加以概括,确有“渐入佳境”之妙。 基础梳理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事物。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选择题)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原因(选择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__________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_________的,对未来充满_________,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_________________,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__________,勇敢地接受________与________,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质变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和场所的,是一种的、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是一种的、__________的变化。 2、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____开始的,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必要准备,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必然结果;_________又为新的_________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_________到_________,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__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事物的_________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_________ ,促成_________,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互动探究 探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发展历程 1、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发展历程和课本提示说明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请你谈一下事物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2019年第四课第一框走进青春导学案.doc

第四课第一框《走进青春》导学案 卢钊维 一、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 1、什么是青春? 2、进入青春期我们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青春期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如何看待青春期我们身体的变化? 4、青春期心理的特点有哪些? 5、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心理矛盾?(调控青春期的心理矛盾的方法有哪些?) 二、课前小测: 1、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 2、写出自己的生命箴言(最少写两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呢?( 3 分) 三、学习过程:(合作探究) (一)青春悄悄来 活动一:“我长大后”发生哪些生理变化? 让同学们填写下面的表格: 角色生理变化男生 女生 问: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将发生显著的变化。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辨析题:我们身体的成长都是同时开始,全班同学都是一样的,否则就是不正常。 (二)成长不烦恼 阅读课本37 页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自己的心理自画像吧,看看我们内心存在着哪些心理矛盾呢?这些内心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吗? 活动二:“我长大后”发生哪些心理变化? 让同学们填写下面的表格: 角色心理变化男生 女生 活动三:《小小少年》

是否说明我们遇到的烦心事都是不好的?有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或途径可以让我们的青 春期“无忧无虑乐陶陶” 四、知识框架: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 的。(1)、 青春悄悄来 2 、青春期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2)、 (3)、 3、正确认识青春期我们身体的变化: 走进青春 (1)、 1、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有:(2)、 (3)、 (4)、 成长不烦恼 (1)、 2、青春期心里充满矛盾, (2)、 我们要学会调控: (方法) 五、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将它的字母填 在题后括号内。) 2008 年 9 月份,山东滨州实验中学将正式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并规定每周不得少于 2 课时,任课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方面的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 青春期方面的问题。据此回答1~2题。 ⒈下列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青春期的心理充满矛盾②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 程中的正常现象③青少年属于未成年人,对于他们青春期的特点可以不必在意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出现一定的心理波动,家长、老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⒉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 ①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烦恼,使其快乐成长②可以消除学生的一切心 理烦恼③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排解烦恼,使其正常学习④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④

第八课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练习-2020秋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文化部开展网络表演市场整治行动 2018年2月起至4月底,文化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表演市场专项规范整治行动①。专项整治期间,文化部将部署各地依法查办一批网络表演典型案件,关闭一批价值导向严重偏差、内容格调低俗、不具备运营资质的网络表演平台,封禁一批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网络主播②,加大曝光力度,形成对违法违规网络表演平台及主播的强力震慑。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网络表演平台丰富网络表演内容③,在春节期间举办“网络过大年”“民俗直播”“非遗直播”“网络文化进基层”等活动,组织优秀主播播报各地民俗风情、非遗展演、文艺演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化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共同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思维导图】 【创新演练】 1.广电总局印发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防止追捧明星大款、

网络红人,炒作个人隐私和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这一通知体现的文化生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有() ①追捧明星炒作个人隐私是应取缔的腐朽文化②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③坚决奏响主旋律文化,反对市场对文化发展的调节④对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①错误,追捧明星炒作个人隐私不属于腐朽文化的范畴;③“反对市场对文化发展的调节”的表述错误;根据题意,《通知》要求,坚决防止追捧明星大款、网络红人,炒作个人隐私和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体现了政府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即要加强引导,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②④入选。选D。 答案:D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网络红人到网红美食、网红景点、网红图书馆、网红文化、网红经——网红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网红”,人们褒贬不一,这是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文化,网红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网络红人”的走红,契合了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以及臆想等心理,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网红”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代表。献身航天事业的优秀女飞行员余旭、武汉最美女交警张倩芳、“科普小能手”博物杂志等,他们深受网友点赞的原因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群众的热心服务,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本框题主要阐述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的相关知识,与下一框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八课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通过前面已有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国家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本节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使得政治教学能够更好、更真实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是中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真正进行社会参与,因此在对“发展的普遍性”的认识,以及“发展的实质”认识上不够精准,这也给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基本观点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难点 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感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树立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道路。 2、理性精神:通过感悟自然、社会和人之认识的发展,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3、公共参与:通过自身接触的发展成就,自觉投身到新时代社会

发展的大潮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策略 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相结合。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背诵相关知识,并随机抽查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越来越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这体现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 了解发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完成自学展示环节通过展示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和疑难困惑,为授课提供依据指导。 通过阅读明确“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通过阅读和圈划,让学生明确易错点,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 (四)合作学习 通过三个视频,小组合作讨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得出发展的普遍性,通过图片展示,辨别是否所有的运

哲学第八课二节第三框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三个基本概念; 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 使用:使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世界环境界、人生环境界两方面得到改造和提升; ⑵水平方面: ①层层分析问题水平:如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等; ②理解结合事实论证问题水平; ③综合概括水平:如概括两个境界、一个基本结论等; ⑶觉悟方面: ①要使学生增强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 ②要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树立实现“两个境界”的理想; 复习提问 (收集社会实践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选择一两个写得较好的同学谈理解和体会。教师提问) 参加社会实践前后或社会调查前后: 1.你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理解有何变化? 2.参加实践有何感想、收获或体会? 3.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水平有何变化? (设计上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理解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理解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升。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个理解,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理解世界?理解世界目的是什么? 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板书) (1)理解世界的含义(板书) 理解世界:就是准确地理解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准确理解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理解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的内容(板书)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2.改造客观世界(板书)

8文化生活 第八课 复习题

《文化生活》复习课(八) 2015/1/22 一、选择题 1.“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这些美好的人及其事迹,始终留在网页上和网民的心坎里,在网络空间里芬芳留香,而“芙蓉姐姐”“凤姐”等所谓网络红人早已不再是焦点。经历了近20载的变迁,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文化也逐渐清晰起来,网络“正能量”不断积累发酵。这说明( )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②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可以传播更多的正确的价值观念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弱点和缺陷逐渐消失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3年10月12日,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因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如《熊出没》中“光头强”整天就叫嚣“臭狗熊,我要砍死你”,拿着电锯到处挥舞。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 ) 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②人们对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面临着多种选择 ③文化传媒的商业性,追求轰动效应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④大众传媒迅速发展,采取了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形式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3.[2013·北京朝阳区二模]目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在面对精品短缺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相同题材、相同形式影视作品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文化消费意愿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 ) ①反映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特点②凸显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③表明文化发展要改变人的消费观念④要求文化生产面向群众多样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 “段子”(指以笑话、打油诗为主要内容的手机短信)是典型的草根文化,其通俗性、娱乐性为手机用户所广泛接受,市场空间巨大。但“草根”文化良莠不齐,不良“段子”频频出现。这告诉我们( ) ①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②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坚持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相统一 ④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应当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以贴近民生的视角,为观众带来生产 1

下七年级政治(下)第四课第一框(学案)

课堂同步学案七年级思想品德编辑: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学案) 第一框人生自强少年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知识目标) 2、了解自强精神的重要表现。(知识目标) 3、能感受到自强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作用。(能力目标) 4、逐步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能力目标) 5、预习提纲: (1)什么是自强? (2)自强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有哪些? (3)自强精神的表现有哪些? (4)自强不息精神对我们民族有什么影响? (5)什么是自弃?自弃的人为什么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学指导·( 5分钟) 认真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以下知识点并在书上画出。 1、自强含义 2、自强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强的作用。 2、认真阅读课本47页活动内容并回答问题 ·深化认识1·(4分钟) 1、下列关于自强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②自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务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④自强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小强是个13岁的农村男孩,在半年之内,父亲因车锅去世,母亲承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也相继去世。在邻居的帮助下,他自己耕种农田,自己做饭、收拾屋子,他还坚持上学,并且学习成绩优异。这说明() ①任何人都能做到不怕困难②他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③这是自强的表现④这是自弃的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流程二:·自学指导2·(5分钟) 1、认真阅读课本49页材料并讨论自强与成功的关系? 2、阅读课本50页材料并指出这则寓言说明什么? ·深化认识2·(4分钟) 1、有一名学生这样说:“我的初中生活可以说是在艰辛、‘转战’中度过。从家里到乡下中学要经过一条长达8公里的沟,由于道路条件差,只能步行。我每周至少回家一次。背上满满的一口袋粮食,到学校作为下一周的口粮。遇到下雨下雪,不知要摔多少次跟头,到了学校满身是泥。然而,我没有被压倒,我坚强地走了过来。在学校里,我刻苦用功,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二名。我想,客观条件虽然艰苦,但只要不畏艰辛去努力,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我就在这样的信念下读完了初中。进入高中的时候,当学习效果不佳时,我的方法就是坚持中寻找更佳的途径。一旦在摸索中掌握了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那进步是惊人的。”自觉地努力学习使他不但成了大学生、研究生、还成了一名博士生。这说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 A、个人的能力,告别是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务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 (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 (1)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多样化。

第四课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导学案:世界的物质性 【自主先学】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二、物质的概念 1.物质是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必背知识】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时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合作探究】 在过去的几年间,多个中微子验项目都检测到了疑似轻子电荷共轭一宇称破坏的象 这项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解释一个重要的本质问题为何我们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而非反物质组成的?到目前为止,物质一反物质不对称性还无法通过现代物理学得 到合理的解释,因而也成为当今宇宙学领域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 1.如何理解这里的物质和反物质?

提示:这里的物质和反物质都是字宙中存在的具体的 2.这里的物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什么 关系 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概括了字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这里的物质与物质范畴是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