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外包与扩展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业务外包与扩展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业务外包与扩展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业务外包与扩展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传统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对资源的直截了当操纵,适合于市场环境相对稳固的情形,企业通过规模效益得到进展。然而在强调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今天,拥有大量的子公司、设备或雇佣大量的职工并不一定能达到此目的,相反,这种对原材料-制造-分销-销售全过程操纵的治理模式差不多不再具有吸引力。

在当前如此一个竞争世界中,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企业与环境特点动身,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治理强调的是把要紧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企业完成,这确实是所谓的业务外包(Outsource)。

实施供应链治理的企业能够通过业务外包,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Insourcing)更多的竞争优势,在业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扩展企业。本章在界定核心竞争力涵义的基础上,要紧讨论企业业务外包策略,并研究了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问题,对扩展企业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进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其关键资源也由资本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制造力。技术创新进展日新月异,信息的瞬时万变使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制造力又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感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压力。

企业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方面。取自于组织外部环境的资源,并不具有某一组织专门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以及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缺资源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在谁能够猎取这些资源的权益上,不同组织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只是由于不同组织在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稳性,才导致在资源猎取和利用上的庞大差异性。因此,决定稀缺资源猎取和利用上?quot;异质性,其全然缘故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差异。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的前提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分析,因为外部资源本身不具有某一组织的特性,而只有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互作用之后,整合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便具有了企业特点。

因此,如何依照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觉、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而这一决策的前提仍旧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存。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这也确实是企业自制与业务外包决策的动身点。

一、现代企业竞争特点的分析当今企业竞争差不多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所面临的外界环境与所采取的竞争行为,会因时刻、竞争对象以及顾客的不同而变

化。在那个动态意义下的竞争,要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竞争对象的不断开创与抵消。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凭借的资本是本企业的竞争特色,企业必须制造出与竞争者的不同之处,才能在猛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任何一个特色或资源,都不能永久坚持不变。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开创出新的竞争特色。以汽车为例,日本汽车业早在能源危机之前,就领先推出省油小汽车,同时只需要4~5年的时刻就能开发出新的车型,他们因而就能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可见,企业只有在原有竞争优势抵消之前,开创出新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竞争的焦点不断转移与改变。一样企业成立之初,关注的焦点大多为产品,只要产品好,顾客就会上门购买。等到企业进入成长时期,企业逐步意识到竞争者的威逼,专门自然地会将焦点置于竞争者上。然而,以竞争者为焦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在变化,会产生许多市场机会,企业不应只将自己局限于现在,而忽略了以后的进展潜力。因此,在产品处于成熟时期,企业会将焦点转移到新的市场机会,找到对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3)竞争主体多元化。在全球竞争日益猛烈的环境下,竞争不再只是局限于两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模式的不断变化,竞争的主体可能发生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供应链之间,还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组织之间,如此,竞争的主体将会显现多元化,并增加企业竞争的猛烈程度。

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用户需求以及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现代企业要在猛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发觉与培植核心竞争力上做工作。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第一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行政和谐机制,或是一种契约组织,强调的差不多上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则,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所具有的专门的生产特性。以这一理论作指导,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对企业决策机制、供应机制、生产机制、销售机制等区分都不再考虑生产成本,而仅仅关注交易成本,背离了现实,无法有效说明现实企业实践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迅速兴起同时也源于主流企业战略理论的缺憾。在治理科学的进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是体会治理,20世纪初至40年代信奉科学治理,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末风行行为科学,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崇尚战略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麦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治理理论的主流。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波特提出的五性分析模型,即在对企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者、替代者、潜在竞争者(产业潜在进入者)五种力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将以结构-行为-绩效为要紧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治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结构、产业

内优劣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壁垒后的相互勾结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说明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得连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学分析。然而波特的理论没能突破把企业视黑箱的局限,它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并没有专门好地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实践。

鉴于以上缘故,有些人把阻碍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归结为它所拥有的专门能力,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并由此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从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企业理论和战略治理领域的一支奇芭。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一)竞争力(Competence)与能力(Capability)

依照世界经济论坛的看法,所谓企业竞争力,确实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等特性比竞争对象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也确实是说,是企业和企业家在适应、和谐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竞争力和能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但相互补充的企业战略的新范式,前者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后者涵义更为广泛,涵盖了整个价值链。关于企业来说,能力是企业某项业务运营的前提条件,是生存进展的基础,是进入竞争舞台的门票;而竞争力则是企业在竞争舞台上脱颖而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但竞争力的形成又依靠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若把企业竞争力看作是一个层次结构,其能力结构便能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竞争力的表层,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表达,要紧表现为一系列竞争力衡量指标;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竞争力的中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决定了竞争力衡量指标的分值;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土壤和真正的源泉,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企业竞争力能够看作是企业的连续进展、后劲增长、资产增值和效益提高的能力。因此,就企业本身来说,竞争力因素大体上包括以下5个方面:

1)采纳新技术的速度和技术改造的进度;

2)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状况;

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产品的质量优势;

5)综合成本的降低和各种开支的节约。

另外,宏观方面的金融政策、税率高低、法制情形、知识产权的爱护等,对企业竞争力都有重要的阻碍。

能够说,竞争力是特定企业个性化进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并不位于公司的某一个地点,而是充斥于公司不同的研究、开发、生产、采购、仓储以及市场营销等部门。它往往表达了意会知识的积存,关于竞争对手而言,既无法完全仿照,更无法完全交易。它是根植于企业中的无形资源,不像实物资源会随使用而折损;相反,它是组织中集体学习的结晶,将在不断的应用和分享过程中得到改进和精炼。

(二)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逐步转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领域,因为从长远考察,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进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产生更高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差不多上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所谓核心竞争力,我们能够定义为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例如,本田公司的引擎设计及制造能力,联邦航空公司的追踪及操纵全世界包裹运送的能力,都使他们在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即使制造的产品看起来不如何样,像万宝路公司生产极多的相关性专门低的产品,但它却能利用核心能力,使公司整体蓬勃进展,扩大了原先局限于香烟的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不同形式的核心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由于信息、专长、能力等在本质上仍是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而组织专门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组织的特有资源,因此,我们能够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四、核心竞争力的诊断分析

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供应链治理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供应链中具有专门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在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并使之得到连续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点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

1)顾客价值: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的奉献;

2)竞争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不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仿照;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不断推衍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诊断和分析第一要从外部环境开始,分析企业是否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有核心产品,然后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分析的要紧内容包括:支持企业核心产品和主营业务的技术优势和专长是什么,这种技术和专长的难度、

先进性和专门性如何,企业是否能够巩固和进展自己的专长,能为企业带来何种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力强度如何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门性和持久性在专门大程度上由它存在的基础来决定。一样说来,那些具有高技术难度或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体会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一样技术难度或个别技术骨干基础上的专长,具有更显著的专门性。

为了使企业具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爱护和进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对现有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和对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诊断和分析,还应涉及企业进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分析。要紧包括企业对现有技术和专长的爱护与进展、对新技术信息及市场变化趋势的追踪与分析、高层领导的进取精神与预见能力等。

五、培养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能够在供应链中长久进展,并不是光靠表面的策略,关键是企业能否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它向外进展。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一成不变,或是永久存在的,就像企业的职工有走有来一样,核心竞争力也会新陈代谢。品牌知名度需要企业的实力来爱护,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要想永久爱护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如此的组织中,成员具有充沛的学习能力,他们会不断更新现有的技术,开发更有竞争力的新技术。

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价值与风险

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 摘要:企业竞争优势源于对顾客的深刻理解及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把握。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但要确立企业发展的战略意图,还需创造独特的企业价值链及整合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在这种态势下,外包策略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资源外包作为一种战略性商业创新方案开始为更多的企业所采用。外包的实质是企业和服务商之间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问题,加之市场及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实施外包过程中存在种种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管理,则企业不但无法从中受益,反而会受损。鉴于此,对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风险问题应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从而指导企业正确实施外包。 一、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概述 1.基本概念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长,该领域的外包愈发成为世界经理人关注的热点。从最初传统的信息技术资源外包(IT Outsourcing)到时下方兴未艾的应用服务外包(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简称ASP),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在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信息技术资源外包,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将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简称IS)或信息功能整体或部分地移交给外部的服务商来完成。严格意义上的外包,还意味着将企业信息技术部门(包括设备和人员)整体交由外部服务商来管理,直至成为后者的一个部门。其出发点相当简单,即:相对于企业部组织而言,如果外部服务商能以更富有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则该任务应交由外部服务商来完成;反之,则应保留在企业部完成。企业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功能及活动的许多领域选择利用外包。诸如数据中心的运作、通信、PC机的引进及维护、系统开发等,都可以是外包的容。

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228 《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中旬刊)总第566期 一、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 外包是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内部特定的工序或流程转移到外部完成,从而使企业内部工序流程协调转变为与外部企业之间市场交易协调的过程。若外包交易对象的经济属性为服务性的则称为服务外包。世界服务外包业发展先于中国服务外包业。当前世界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增长迅速,BPO增长快于ITO,服务外包业务持续拓展。参与服务外包的群体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服务外包继续以国际服务外包(离岸)为主,以在岸和近岸外包为辅。地区分布上,欧洲服务外包所占市场份额增长很快,将取代美国成为最大发包市场。 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中国承接商所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其他为国内服务外包的收入在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认为服务外包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策调整,环境改善的前提下,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印度在过去的10多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培养积累人才,成功成为当今服务外包接包第一大国,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接包业务中占有最大份额。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在2006年推出了“千百十”工程,并且在逐步改善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引导服务外包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同年我国服务外包业ITO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BPO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其他为国内服务外包的收入。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尚处于初级阶段,即外包业务以ITO为主,地域发展上以在岸外包业务为主。随着我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推进和政策环境的调整,我国服务外包业必然向着更加合理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接包水平的提高将使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服务的大单越来越多,业务重点由日本向欧美转移。 2.在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增强,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以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大大提高,政府率先将事务性业务以整体采购的方式外包给本地有潜力但需要扶持的接包商,支持其发展壮大。同时鼓励企业把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部分分离出来,培育国内的外包市场,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进程。 根据Gartner2005年数据显示,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占63%,欧洲占26%。我国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出现结构性矛盾。2006年开始启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 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这些政策的有力实施,必然会带动我国服务外包接包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来自欧美市场的更多订单,在欧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国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尚未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建立在不同地区、国家的要素相对成本差异的前提下。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空间流动受到种种限制,因而不同国家、地区的资源组合或禀赋结构不同,而要素稀缺度的区别又决定了要对相对价格或成本的差异。以西方模式理解并承包项目将吸引大批跨国公司,印度在此领域有明显优势。印度目前的主要优势在于低成本、英语熟练和劳动力技能较高能方面。新加坡已被列为发展速度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服务外包中心,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外包枢纽,特别是更高端的3/4枢纽之一。跨国公司高端紧密服务运营,以及其他高技能的服务(如研发、设计服务)几乎都选择在新加坡进行。其比较优势是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有力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高效畅通的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中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 2.认识不足,产业政策及知识产权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政府和社会对服务外包业的认知较晚,导致了产业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1991年开始,印度对承接软件和IT服务外包的企业实行20年内免除所得税,以及设备进口关税,而后在软件园和经济区政策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我国政府没有实施服务外包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一些现存政策调整滞后不利于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如有关电信管制政策对服务外包业务实行许可和审批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政策调整滞后等。我国知识产权方面还不够完善,跨国公司对其知识产权的担忧,也制约了我国外包服务的发展。 3.接包商服务水平不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较低 我国大部分服务外包接包商尚未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研发和营销网络,技术人员与客户沟通能力较弱。软件企业发展不成熟,主要表现在软件企业规模小,高层次国际质量认证缺乏。中国软件企业多数是100人一下的中小企业,,最大的也只有3000多人,而印度10000人以上规模的软件公司有数百家。中国软件企业数量几乎是印度的两倍,但通过CMM高级认证的企业数量却比印度少很多。最后,我国服务外包业缺乏承接欧美市场的经验,这表明中国企业必须在探索中谋求发展。 三、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对策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是服务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根据以上对于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与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从国 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仲 丹 程 鑫 南京工业大学 [摘 要]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现状,提出解决合理发展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服务外包业 发展趋势 对策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分析及思考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分 析及思考 姓名范欣鹏 班级B110412 学号B11041219

一、当前国内外服务外包(BPO)产 业发展情况 案例内容 2004年末,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为了应对烟草市场猖獗的造假现象,决定利用东软呼叫中心平台及其他一些高科技解决方案,主动出击,打击不法香烟的造假贩假市场。 根据合同协议,东软针对红塔集团提出的具体防伪打假的需求,整合先进技术手段及呼叫中心配套设施等自身资源,提供集IVR技术(互动式语音应答)、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技术等一体的防伪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全自动的7×24小时交互式电话语音服务。消费者直接拨叫查询热线,就可以根据语音导航进行操作,系统将自动结合数据进行直接比对校验,同时,防伪系统还为消费者提供了假烟举报方法。 通过合作,红塔利用先进的IT和客户服务技术实现了对自身品牌和消费者利益的双重保护,有力地的打击了造假者地嚣张气焰,维护了烟草市场的稳定。 分析总结 客户服务职能外包的内容主要包括客户分析、客户关怀、订单履行及管理和客户技术支持。中国的客户服务职能外包最早由IT 硬件厂商带动,将客户中心以及现场支持服务进行外包,相对其他职能领域起步较早。根据IDC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客户服务职能外包产业规模达到 4.5亿美元,其中近5%为提供离岸外包收入。未来四年,客户服务外包市场仍将保持快速的发展,至2010年,预计该市场将增长到12.2亿美元。 客户服务职能外包需求的来源主要来自电信、离散制造(家电、IT等设备厂商)以及金融行业。服务已经成为现今企业不可或缺的业务职能,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专业资源;而客服中心在绝大多数企业作为成本中心,企业通常用成本、运作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作为客服中心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因为越来越多的

企业业务外包的价值

企业业务外包的价值 企业实施业务外包最主要原因是为了控制和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核心业务能力和积蓄能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要业务外包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然后将剩余的其他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 企业业务外包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总体战略 企业的业务外包策略必须与其总体战略相匹配。企业的总体战略不仅决定了企业的自制/外包决策,而且还影响外包对象、外包模式,以及供应商的选择。企业的总体战略不同,外包策略也相应有所区别。与{HYPERLINK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1911245.html,/view/1750197.htm"|企业总体战略不匹配的外包策略不仅会使外包收益大打折扣,相反可能使企业陷于外包风险之中,从而损害其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性质 企业要成功实施业务外包,必须选择正确的外包对象,即要确定哪些业务适合外包,哪些业务必须自制。可以据此将企业从事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例如的研发、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等)是企业投入资源最多,对企业存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业务;往往也是企业擅长的、能创造高收益、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业务活动。而非核心业务围绕核心业务,对企业的战略重要性相对较低。比如,制造企业的财务活动、人力资源业务,以及后勤等业务,就属于非核心业务。从核心能力的角度来说,核心业务是的载体,必须保留在企业内部,不当的核心业务外包有可能导致企业核心能力的丧失。而非核心业务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相对较弱,因而,可以根据需要将这类业务外包,甚至通过市场直接采购,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资产专用性程度 专用性程度低的资产使用面较广,使用难度不大而且易于获得,对于这类资产,市场交易是理想的选择。对于资产专用性程度中等的产品或业务来说,可以实行外包,利用外部供应商实现。 外包供应商的选择 外包供应商的选择在制定业务外包策略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如何选择最为合适的供应商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选择外包供应商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获取资源,还是降低成本?目的不同,对外包供应商的选择依据也不同。 外包过程的管理 由于业务外包是一种界于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的中间形式,厂商和外包供应商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外包供应商比厂商拥有更多关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等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另外,合作双方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无效的沟通机制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外包的失败。因此,强化对外包过程的管理非常必要, 业务外包主要模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业务外包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整体外包和部分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研发外包、,以及无中介的外包和利用中介服务的外包等。 首先,根据业务活动的完整性可以将业务外包分为整体外包和部分外包。所谓部分外包,指企业根据需要将业务各组成部分分别外包给该领域的优秀的服务供应商。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分外包,企业根据需要将劳资关系、员工聘用、培训和解聘等分别外包给不同的外部供应商。一般来说,部分外包的主要是与核心业务无关的辅助性活动,如临时性服务等。当企业的业务量突然增大,现有流程和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业务的快速扩张时,可以通过部分外包,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学生:彭倩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指导老师:邵柏春商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系 一、服务贸易概述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商业流程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 服务外包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展方向。全球制造业总体上可认为是从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历了“欧洲—美国一日、韩一台湾、东南亚一中国大陆”的演化格局,而全球服务外包目前正从爱尔兰等发达国家向印度、菲律宾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按照服务外包的供需分布,其可分为外包需求地、优先供应地、第二供应地和供应争取地四类,其分类基本上与经济发展状况一致,如中国属于第二供应地。印度和爱尔兰的发展质量较高,如印度除在IT咨询和知识流程外包上需要有待改善,爱尔兰的知识流程外包处于正在发展阶段,其他方面都达到了公认的完善阶段。而

中国除品质保证/测试、菲律宾除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和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除应用管理和支持与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俄罗斯的品质保证/测试,波兰除应用管理和支持与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外,其余指标均处于正在发展或不成熟阶段。就中国而言,在IT咨询、套装软件设施和知识流程上处于不成熟或未发展阶段,而应用管理和支持、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和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则处于正在发展阶段,显示出与印度和新西兰等承接服务外包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 二、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周游,徐丹(2010)认为政府的支持、制造业的强大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电信通讯、能源,交通方面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良而且成本低廉)以及高素质、低成本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提供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掌握核心技术、熟练外语的国际型软件开发人才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的缺乏、社会各界对服务外包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等的认知程度的不足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纠纷处理机制不规范和监控制度不健全又构成了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仲丹,程鑫(2009)分析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业结构不断升级、业务规模增长迅速,但我国的服务外包业仍然存在着不具有比较优势、对服务外包的认识不足、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制度尚不完善以及接包商服务水平不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较低等方面的劣势,这将极不利于我国外包服务业的发展。

企业资源外包动因与决策选择

企业资源外包动因与决策选择 近年来,全球业务外包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据调查,全球业务外包量在1998 年达2350 亿美元,最近几年的年均增长幅度都超过20% GartnetGroup对200余家全球超大型企业决策人物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1 年有近80%的全球化企业开始运用资源外包,外包市场达3180 亿美元的规模。现在,许多北美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已把我国作为其主要开拓的业务外包场,我国也将在资源外包的浪潮中面临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研究企业资源外包对我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资源外包的动因根本原因:市场的竞争环境特点。市场的变异性增强,买方市场上顾客购买欲望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由于技术变革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焦点由成本竞争转向产品性能、服务质量乃至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创新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永恒主题。为了保证这种创新能力,企业应将其它附加值较小的中间环节工作都外包出去,以集中有限优势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竞争由区域转向全球,行业的界限已越来越难分清。一个企业要面对全球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这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有效的营销手段,还需要有合理组织结构可有效地控制不同区域的业务。这要求企业采取某种管理模式能够整合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资源,外包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

技术基础: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管理 模式,扩展了企业的界限。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集成制造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间跨越时空障碍的合作日益方便,大大降低了企业协作的交易费用,企业可结成动态联盟,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活动上,而把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通过把企业的内外部优势资源进行迅速有效的整合,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 指导思想:战略管理理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主导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其能力所决定的。一家公司的能力差别是特殊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差别。特殊能力也叫核心竞争力,其最重要的特点是竞争对手无法仿效,或仿效起来难度很大。不可仿效特征的战略意义在于核心能力使企业处于竞争优势的地位。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集中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发并创造自己的核心能力。 资源外包决策选择 (一)外包决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资源外包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回答自身是否应该外包。 因此企业在选择外包策略时,应该从财务、技术风险和企业战略综合三 方面来考虑资源外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1.财务方面。财务方面的考虑是选择资源外包的主要原因,从规模经济和管理水平两方面与外包商进行比较,帮助企业判断外包商是否具有成本优势。如果外包可以削减开支,增强成本控制,重构企业组织结构,能解放部分资源用于其它目的,此项业务就可以外包。 2.技术方面。影响技术风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技术成熟度和技术

业务外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文档资源★★★ 摘要:业务外包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实施业务外包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文章在澄清业务外包概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影响业务外包战略的主要因素,如企业的总体战略、业务的性质、资产专用性程度、供应商的选择,以及外包过程的管理等。 关键词;业务外包;核心能力;影响因素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放弃传统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战略,转而借助于业务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化厂商,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业务。研究表明业务外包正成为世界商业发展的趋势,外包策略也正在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应对竞争的经营手段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巩固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奎因(James Quinne)指出:“在过去,资源外包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但是现在,资源外包却可能是智慧型企业运作的关键”(毕小青、彭晓峰,2000)。 然而,业务外包并不是一件赶时髦的跟风之举,成功的业务外包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企业的总体战略、业务的性质、资产专用性程度、供应商的选择,以及对外包过程的管理等,真正的业务外包是企业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和评价自身资源基础上的理性策略。 二、业务外包内涵及其模式 1.业务外包内涵。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正式提出业务外包概念。根据他们的观点,所谓业务外包,指企业基于契约,将一些非核心的、辅助性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化厂商,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通过实施业务外包,企业不仅可以降低经营成本,集中资源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同时,业务外包还能使企业保持管理与业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业务外包主要模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业务外包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整体外包和部分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研发外包、人力资源外包,以及无中介的外包和利用中介服务的外包等。 首先,根据业务活动的完整性可以将业务外包分为整体外包和部分外包。所谓部分外包,指企业根据需要将业务各组成部分分别外包给该领域的优秀的服务供应商。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分外包,企业根据需要将劳资关系、员工聘用、培训和解聘等分别外包给不同的外部供应商。一般来说,部分外包的主要是与核心业务无关的辅助性活动,如临时性服务等。当企业的业务量突然增大,现有流程和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业务的快速扩张时,可以通过部分外包,利用外部资源,不仅获得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尽快解决企业业务活动的弹性需求。而整体外包时企业将业务的所有流程,从计划、安排、执行以及业务分析全部外包,由外部供应商管理整个业务流程,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调整。在这种外包模式下,企业必须与承包商签订合同,合约内容应包括产品质量、交货期、技术变动,以及相关设备性能指标的要求。整体外包强调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长期合作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因为一次性的背叛和欺诈在长期合作中将导致针锋相对的报复和惩罚。外包伙伴可能会失去相关业务,因此,这种合作关系会使因机会主义而产生的交易费用降到最低限度。 其次,根据业务职能可以将业务外包划分为生产外包、销售外包、供应外包、人力资源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以及研发外包。业务外包理论强调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部分,如果某一业务职能不是市场上最有效率的,并且该业务职能又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那

企业业务外包的动因及策略

企业业务外包的动因及策略 杨供法 春节过后,“爱立传记出手机生产’的消息就像一位重磅炸弹在国际金巴市场产生巨大反向,国内舆论同样反应激烈。大家在谈论这件事时,即感叹通讯市场竞争的残酷,又为昔日手机巨人一一爱立信感到忧伤。某些国产手机生产向听说爱立信不再经艺手机生产业务,认为国产手机的机会来了。在过事件的进一步了解后发现爱立新此举决非正态,而是理智的 战略转型,将除中国以外的手机生产中最低级的、利润最少的、把零件组装成成品的这一生产过程外包给新加坡Fkextronics公司,自己则将目标锁定在手机的R&D和市场营销业务上,以巩固其在全球手机市场中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关键资源正由资本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瞬息万变,使得企业感到在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面临更大的压力。美、英等国许多大公司部在改变传统的做法,将那些能够由供应向完成的事情,尽量由供应商去干。充分利用协作企业当成重要的经营战住。例如,耐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却没有生产过一双完整的鞋;波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自已只生产座舱和翼尖,技音747飞机的450多万个零部件,大都是由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有关企业提供;通用汽车公司后世界500强之首,仍坚持自己“做整车”的定位,把年营业额高达200亿美元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Delphi公司分离出去。实际上摩托罗拉、诺基亚和高通等世界著名手机生产商,都在进行着比例不等的外包生产,这都是企业为保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生产流程业务外包,优化产业链的结果。 一、业务外包的理念 业务外包(WM)又称资源外包,它是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加工方式外包给专业的、高效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种管理策略。业务外包结束了自给自足的组织模式,把非核心技术工艺的大部分分包给别人,而在核心技术上区别于竞争对手,这已成为全球成功企业的共同做法。 业务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我们在企业的“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上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并且也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这种活动不至于把我们与客户分开,那么应该把它外包给世界上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去做,这样有利于企业更多的创造价值。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然后将其余的业务外包给最好的企业。由于企业的能力与资促多寡各有不同,如今,没有任何公司可以什么自做而且出做得好的。所以必须集中资源与力量,起挥一个或几个力所能及或专长的领域,并在该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成为该领域的领导厂行,否则,只有退出该领域,将此业务外包范其他厂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烂桶板原理”指出,木桶的最大盛水量不是由组成木桶最长的桶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桶板决定的,要增加木桶盛水量,必须将短木板加长,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决定也符合该原理。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薄弱的要素决定的,企业要将每个薄弱要素都做到和最好的一样好是不太可能的,外包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将企业这个“桶”打散,将那些“短板”抽出,由外面的“长板”所替代,获后再将自己的和外面提供的所有长木板捆绑在一起,这样,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和最长木板决定的容量一样了。 由于“外包”企业比非“外包”企业减少2/3的出务麻烦,使欧美企业“外包”规模年增长率达到35% 。高技术企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企业的“外包”比例是最大的,几乎占总“外

“外包”:企业经营新模式

“外包”:企业经营新模式 摘要:“外包”这种管理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已经形成的社会分工与协作组织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与演化,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我国企业应借鉴这种新的模式。 一、“外包”的内涵 “外包”(Outsourcing),英文一词的直译是“外部寻源”,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我国的台湾宏基就是一典型的成功外包的案例。他们进行了流程再造,将在台湾生产的系统转变为在台湾生产主板、外包装和监视器等关键零部件,其他部件则外包给市场地厂商生产,然后在市场地组装销售,从而提供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这种模式推出后,库存时间从100天降到50天,资金周转率提高了一倍,新产品提前上市一个月,产品也更能迅速满足消费者个性的需求。 “外包”这种管理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已经形成的社会分工与协作组织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与演化。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福特公司就开始了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基础上形成流水作业线,生产出具有规模效益的T型车的生产组织实践,并实现了零部件供应的外部化。发展到本世纪下半叶,标准化、全球化的组装生产模式已普及到全球。从工业时代的全球化的协作生产到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外包是一个不断演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这种变化有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市场的环境特点是企业实行“外包”的根本原因。目前市场竞争环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市场的变异性增强,买方市场上顾客购买欲望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由于技术变革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焦点由成本竞争转向产品性能、服务质量乃至新产品的开发速度的竞争。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创新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永恒主题。以制药业为例,开发一种重要的药物,由于开发成本的上升,失败概率的增大,所有大制药公司所采取的一种对策是,与一些有前途的生物技术研发公司进行合作,甚至与竞争对手合作,即把研发这块业务部分外包给他人。采用此种战略,有望很快推出新产品。②竞争的地域逐渐由区域转向全球。在全球建立一种有效的市场,困难相当大,它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卓越的营销手段,还需要如何构建和控制业务以确保企业的全球利益的问题,这不是企业仅凭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企业采取某种管理模式能够整合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资源,外包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如上述的宏基公司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扩张了企业的界限。过去由于市场交换中的信息搜寻、协作分工而付出的成本比较高昂,所以企业必须把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活动集中在自己的内部进行。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集成制造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间跨越时空障碍的合作日益便利,大大降低了企业协作的交易费用,企业可以和其他的企业结成动态联盟,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活动上,而把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通过把企业的内部优势资源和外部优势资源进行迅速有效的整合,企业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竞争优势。 3、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建立外包模式提供了指导思想。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是现代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推动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对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实力明显增强,人才体系和产业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信息产业的定位是产品制造为主。即将到来“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由产品制造业向信息服务业升级,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服务外包产业也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一、服务外包的基本概念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 按照接包方与发包方所处的地域,可以将服务外包分为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按照业务的类别,可以将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 服务外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依附于其他产业,并受其他产业的成熟度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因此,服务外包产业涵非常广泛,没有清晰的产业边界,其业务种类也随着其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分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服务外包产业,服务是根本,外包是形式。由于服务区别于有形产品的生产,客户的需求在不断更新和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服务外包要求人们运用跨学科、复合学科的知识,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来实施服务,并且要持续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以贴近客户的需求。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日前发布的《2009外包产业发展报告》中. ,同比增长约24.5%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达到年前三季度,1463.6亿人民币,指出,2009 2000亿。预计全年收入将接近所,BPO从产业构成来看,ITO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前三季度占总体市场规模的57.2% 28.7%,呈加速发展态势。。但从发展趋势来看,BPO的增长速度达到占比重为42.8%亿元,约占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从发包地区来看,在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252.7,市场潜力巨大;离岸服务外包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同比增长25.7%89.9% 。210.9亿元,同比增长18%有所放缓,市场规模约为)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三大集群,东西映射,以及特色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逐渐形成了的良好格局。发展”三大经济圈,形成了服务外包产”“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围绕业三大集群。每个集群各城市,整合资源、协作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产业整体发展,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正逐步体现。中西部地区,例如成渝经济区、、等地,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东部三大集群发挥各自,

第三章 业务外包与扩展 第一节 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传统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对资源的直接控制,适合于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企业通过规模效益得到发展。但是在强调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今天,拥有大量的子公司、设备或雇佣大量的职工并不一定能达到此目的,相反,这种对原材料-制造-分销-销售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 在当前这样一个竞争世界中,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企业与环境特点出发,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企业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业务外包(Outsource)。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Insourcing)更多的竞争优势,在业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扩展企业。本章在界定核心竞争力涵义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企业业务外包策略,并研究了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问题,对扩展企业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其关键资源也由资本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力。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瞬间万变使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创造力又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感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压力。 企业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方面。取自于组织外部环境的资源,并不具有某一组织独特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以及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缺资源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在谁可以获取这些资源的权利上,不同组织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只是由于不同组织在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衡性,才导致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巨大差异性。因此,决定稀缺资源获取和利用上?quot;异质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差异。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的前提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分析,因为外部资源本身不具有某一组织的特性,而只有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互作用之后,整合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便具有了企业特征。 所以,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而这一决策的前提仍然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这也就是企业自制与业务外包决策的出发点。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论文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论文精选 一、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服务业全球化目前正 处在蓬勃兴起阶段,它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 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并对各国在世界产业 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 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 的竞争和挑战。 1我国面临着通过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一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加 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机遇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 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 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 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 济的重大影响将日益显现。这既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输出服务业FDI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在承接服务业外 包方面,发展中国家已占据主导,特别是印度,凭借其人力资源、语言,金融 体制、政府支持和熟悉国际市场等优势,承接外包独占鳌头。 我国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优势主要有, 一是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 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服务业吸收外资有很大潜力; 二是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三是 我国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四是我国坚持 对外开放的政策,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在制度创新 和特殊功能区域开放开发方面走在前列,具备在服务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的基础等。因此,一些国际机构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 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2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产业发 展的初创期,在很多国家,服务外包为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 的贡献,特别是印度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2007年2月,印度 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CS)宣布与三家中国公司合资成立国内首家大型外包技术公司。作为印度的四大rr服务商之一,TCS中国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 三个中国新兴外包产业聚集的城市都设立了中心,并将其战略定位在“要做中 国最大的外包公司”。近年来,TCS在中国相继拿下了多个重大服务外包项目。种种迹象表明,以TCS为代表的“印度象”正在开始分食中国市场。

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

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 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传统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对资源的直接控制,适合于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企业通过规模效益得到发展。但是在强调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今天,拥有大量的子公司、设备或雇佣大量的职工并不一定能达到此目的,相反,这种对原材料-制造-分销-销售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 在当前这样一个竞争世界中,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企业与环境特点出发,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企业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业务外包(Outsource)。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Insourcing)更多的竞争优势,在业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扩展企业。本章在界定核心竞争力涵义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企业业务外包策略,并研究了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问题,对扩展企业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其关键资源也由资本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力。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瞬间万变使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创造力又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感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压力。 企业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方面。取自于组织外部环境的资源,并不具有某一组织独特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以及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缺资源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在谁可以获取这些资源的权利上,不同组织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只是由于不同组织在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衡性,才导致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巨大差异性。因此,决定稀缺资源获取和利用上?quot;异质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差异。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的前提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分析,因为外部资源本身不具有某一组织的特性,而只有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互作用之后,整合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便具有了企业特征。 所以,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而这一决策的前提仍然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

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价值(1)

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价值(1) 一、人力资源治理的十字路口对中国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治理的概念无疑是一种舶来品。十几年前,当“人力资源”这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走下豪华邮轮,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其影响力就像飓风一样,迅速地席卷了整个中国。几年之间,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更换了一块门牌:“人事部”、“劳资部”、“行政部”等等,都由于这位贵客的到来而变成了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部”。毋庸讳言,这场人力资源治理理念、方法与技术的布道,对中国企业治理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人的价值得到空前进步,人本意识逐渐获得企业认同。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接受人力资源这一全新观念洗礼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留意力放在了人力资源治理的具体操纵层面上,而很少考虑以下一些重要题目:人力资源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何用系统化的思维建立人力资源治理体系?人力资源应采取怎样的治理模式?人力资源治理者应具备怎样的胜任素质?对上述题目的忽视,往往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治理的实践过程中,轻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不能系统地考虑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内外部环境,盲目引进治理技术、教条运用治理思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

是治标不治本,而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因收效甚微而将日趋变得谨慎,有些企业甚至开始质疑人力资源治理的价值所在,人力资源部分离“战略伙伴”的愿景仍然远不可及甚至渐行渐远。更为糟糕的是,随着专业外包服务的兴起以及e-HR在人力资源治理中的广泛应用,企业似乎找到了性价比更优的替换方案。关于人力资源部分存在必要性的讨论开始蔓延。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如何发展?抑或是由于职能外包而消亡?企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必须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人力资源治理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提升员工个人绩效来改善组织绩效,人力资源要创造价值,其基础在于能够理解并执行公司整体战略。单个的人力资源职能(比如招聘、培训等)或与企业战略没有衔接的封闭的人力资源体系,都不能有效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人力资源系统(此处不是指e-HR系统)是企业治理系统甚至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把人力资源治理与更大的战略体系结合考虑,才可能为企业创造高绩效价值。事实上,人力资源治理有两个层面:技术性人力资源治理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职能,如招聘、薪酬与福利等。技术性人力资源治理更多的是基于流程的事务处理,标准化、重复性是其主要特点,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较小。战略人力资源治理包括提供服务直接支持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职能,比如通过劳动力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