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山东常攀登张秋萍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2. 皇帝独尊,王权神化

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机构的核心。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这一切规定的目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3.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共同的愿望。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 积极影响:第一,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二,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

中国古代皇帝顺序列表大全

秦赵氏 [4] [5] (皇帝之名由此始)始皇帝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三世皇帝讳子婴 汉刘氏 太祖高皇帝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高宗孝景皇帝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统宗孝成皇帝讳骜 孝哀皇帝讳欣 元宗孝平皇帝讳衎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穆宗孝和皇帝讳肇 孝殇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敬宗孝顺皇帝讳保 孝冲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威宗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孝献皇帝讳协 魏曹氏 太祖武皇帝讳操 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叡 邵陵县公讳芳 高贵乡公讳髦 元皇帝讳奂 蜀汉刘氏 昭烈皇帝讳备 孝怀皇帝讳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讳坚 世宗桓皇帝讳策 太祖大皇帝讳权 会稽王讳亮 景皇帝讳休

末皇帝讳晧 晋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讳懿世宗景皇帝讳师 太宗文皇帝讳昭世祖武皇帝讳炎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湣皇帝讳邺 中宗元皇帝讳睿 肃宗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皇帝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烈宗孝武皇帝讳曜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朝 宋刘氏 高祖武皇帝讳裕 少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前废帝讳子业 太宗明皇帝讳彧 後废帝讳昱 顺皇帝讳准 南朝 齐萧氏 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前废帝讳昭业 後废帝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鸾 炀皇帝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南朝 梁萧氏 高祖武皇帝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南朝 陈陈氏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 後主讳叔宝 隋杨氏 高祖文皇帝讳坚 炀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李氏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讳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讳祝 宋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下面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 晋王室子弟今山西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卫王室子弟今河南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今北京一带 注: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晋、卫、鲁、燕均为周王室子弟的封国,占据主导地位,故A 项解读正确;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晋、卫和鲁的封地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故C项解读正确;表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故D项解读正确。 答案:B 2.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 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 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 解析:题干中没有提到男女地位问题,体现不出男尊女卑思想,故排除A项;中国人重视姓氏与王权无关,体现不出专制王权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表明其重集体轻个人,故C项错误;重视姓氏说明中国人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家族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年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羊年,据统计,新年第一季度出生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预计2020年会有近5 000万成年男子成为光棍。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最早可上溯到( )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重血缘亲疏的宗法制 D.下级服从上级的集权制 解析:重男轻女现象是重视血缘传承、血缘亲疏观念的具体体现,这是宗法制传统对现实生活影响的产物,故选C。 答案:C 4.2015年3月26日,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组有关福建土楼的精美图片。引起大量摄影爱好者好评。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位,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禅让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辨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到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B属于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A、D指最高统治者王位继承方式。 答案:C 5.《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④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意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部族,但上天赋予了它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它不断革新。西周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并使等级秩序稳定,实行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④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论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论中国古代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目录 一、说明 (2) 二、帝王与武将之间关系的发展 (2) 1、朝代更替期间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3) 2、历史发展中武将与帝王的关系 (4) 三、帝王与武将的关系的表现 (5) 四、结论 (6)

一、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即使是封建社会也有二千年历史,而在这段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帝王与武将,在论述二者关系之前,需要提几点说明: 1、关于奴隶制时期的王与“将”。虽然中国的皇帝制开始于秦始皇,但奴隶主与当时的诸侯和大夫们职责与作用类似于君主制的帝王与武将,因而奴隶主相当于帝王,而掌管军事大权的诸侯或大夫们相当于武将,只是当时没有这些名称而已。奴隶制时实行的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和三公六卿制,君王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故而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可以说此时的君王与诸侯大夫们既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又是主与臣的关系。由于帝王之称始于始皇,,因而以下就只从秦始皇开始说起。 2、历史上的帝王与武将之间的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首先是受当时社会和历史趋势的大背景影响;其次与个人修养、性格有关,这是个人因素。帝王比较贤明大度或者武将能很好审时度势,拥有政治头脑,则这二者相安无事如李世民与魏征;但如果情况相反则斗争激烈,如秦始皇与白起。除此之外,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又随着时间而变化。这样一来,要论述帝王与武将的关系就难了。因而以下就主要讲随着历史变化,帝王与武将的关系与变化,而不具体展开个人因素下的帝王与武将的关系。 二、帝王与武将之间关系的发展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论皇帝制度

论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赵政[1][2]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郡县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更推行一种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围有严格规定,而且具奏人必须亲手缮写,奏前或奏后均不准向任何人泄露内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称为朱批),不许向任何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后,割据势力更加发展,演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再次遭到破坏。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又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内容: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

中国古代制度

六中国古代制度 ㈠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军事制度等 1、行政区划制度 夏商九州:《尚书.禹贡》载: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 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后又兴起吴、越等。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 唐:道、郡、县 宋:路、郡、县 元:设“省”。(从此,有了“省”的名称) 明清:省、府、县。(延续至今) 2、职官制度 (1)中央官职 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 秦代: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 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九卿(三公之下) 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隋)设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书、门下、内史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

第五章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

一、皇帝和皇权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 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 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捶 拊以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 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以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 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具有 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 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书奏是具有上 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 书请皇帝裁定审批。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版必修1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全是标志,故选C。 2.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A.禹B.启 C.商D.汤 答案:B 解析: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答案:C 解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指商朝时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祭祀与对外战争,将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与祭祀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活动相结合,使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因此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史实不符。 4.商朝晚期的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宗法观念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王位继承混乱无序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有子继位为王”体现的是王位继承中的宗法观念,而“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此时宗法观念大大加强,渐渐向“王位子继”发展。其他三项均不能由材料得出。

浅谈我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产生及演变

浅谈我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 摘要:我国皇帝制度源远流长,自秦王朝以来,皇帝制度便贯穿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在这漫长的2000多年里面,皇帝制度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人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皇帝制度仍是一个权威性存在的代表。本文主要从对我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产生实质着手,并简要分析在这两千多年里面,皇帝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不同时代的影响力及重要性。 关键词:古代皇帝制度产生实质演变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并不是无缘无故便存在的,那是因为我国的古代社会需要这样的制度来稳定社会的发展,是与当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一种合理的制度,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制度。对于她的产生也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一、我国古代皇帝制度及其实质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 皇帝制度是历代王朝权力中心的核心,其他一切政治、法律制度都是从这个核心中繁衍派生出来的。这决定了我国古代皇帝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整个皇权体系始终围绕金字塔顶端的这个机关开启,这是一个独立的并且是权威的体系和机构。他的权利具有单向性,即没有 任何机关可以限制其权利,多有坚持机构均为其服务。这也决定了其本质 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所有国家机器及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比较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成因和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和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为代表。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有何不同呢? 一、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古代西方: 1.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古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国,留下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罗马法。 二、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农业社会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工商业谓之末,一直受着轻视、忽视,自然也就不发达。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封闭、保守、压抑的宗法制度。这种政治重视的就是伦理。反对个人自由,反对贪图私利、越礼享乐,强调天予的尊严、国家的统一、尊卑等级的神圣、品德修养的重要,反对个性自由的发展,压抑种种人性。 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社会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权,成年公民可以参与讨论重大议案。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人人生而平等,崇尚个人的财富、个人的爱情,崇尚个人冒险和个人奋斗。 三、对后世影响: 古代中国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碍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也是现代欧洲文明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最高成就,成为地中海地区两座各有特色、交相辉映的灯塔,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弊

秦朝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皇帝”称号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就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中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在秦朝建立之前国君一般被称为“王”,当时在政治上也主要是贵族集体领导制度,“王”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贵族集团的制约。商朝时由于科技的落后人们对上天十分的敬畏,统治者更是每逢有国家大事必通过占卜的方式向上天询问吉凶,为了加强统治甚至还塑造出了“上帝”,他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着自己的行政体系,管理着风、雨、雪诸神。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皇帝”,他同殷商时的“上帝”一样都是管理大自然的神,而周王也成为沟通“皇帝”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周朝更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得上天与现实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祭祀的对象也更多转移到有利于民的自然界和英雄人物的身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更多与现世中的英雄人物相结合,甚至人民把一些上古帝王转化到现有历史的君主中去,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把“皇”与“帝”的称号集于自己一人,自称为“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公元前221年, 灭齐不久, 秦王政即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 , 兴兵诛暴乱 , 赖宗庙之灵 ,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 其议帝号。” “皇帝”制的基本内容 1.皇权至上,不可僭越。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2.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机构的核心。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这一切规定的目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3.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共同的愿望。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皇帝制”的进步性 政治上有助于政权的稳定。中国在秦朝统一全国后有着广大的疆域以及在刚刚结束的七国之战以后社会相对稳定仍然有诸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秦朝要能够稳定天下局势,采取集权体制就成为历史必然的选择,“皇帝制”使皇帝一个人处于国家政权的核心地位,在高度集权下达到对全国的统治,天下各项事务最终也都必须经皇帝同意方可施行,这样也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

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特点

中国古代得政治制度与特点 我国早期奴隶社会得专制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与内服外服制度 1.早期“国家”得出现: (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得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得历史阶段。 (2)原因:生产力得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得使用、贫富分化得产生、文字得成熟、城得出现与礼制得初步形成。 (4)政治形式:传说中得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设置官员,确定了初步得政治管理秩序。 2.“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以前,采用民主方式推举部落首领得制度被称为禅让制。夏禹死后,她得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后代。这样原始社会后期得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商朝建立以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夏商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得统治,把自己得行为说成就是天得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得方法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4.夏商得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得行政管理制度,史称内服外服制度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与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与伯。 二、等级森严得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得:为了进行有效得统治 3、内容: 一除外:除王畿以外得广大地区

二核心:将土地与人民分封 三类人:授予给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得后代 四等级: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得等级森严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五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诉职 4、实质:西周国家政权得组织形式(简称政体) 5、作用: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得统治 (2)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得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得强国 (3)有利于周文化得传播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7、弊端:受封诸侯在自己得领地内,享有很大得独立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五霸得出现,标志着分封制得瓦解。 三.血缘维系得宗法制 1、目得: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得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与土地继承上得矛盾。 2、含义: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严格得大宗小宗体制 (3)具体内容: 1)周天子以嫡长子(正妻所生得第一个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得大宗。 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相对于天子而言为小宗,在本诸侯国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得大宗与小宗得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 ◆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 ◆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 ◆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 ◆1894—1919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 ◆ ◆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 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 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 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 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人类政治制度演变基本趋势: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 ◆中美苏发展经济的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市场和计划的合理结合;不断 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 ◆维护世界和平: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对话与协商机制;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 际争端。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系:文艺复兴促进科学革命,科学革 命推动启蒙运动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 ◆二战后欧美关系变化:西欧由依附(受制)于美国到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 (或欧美关系分化)。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下降,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双方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 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