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电化学测量技术

C10-电化学测量技术
C10-电化学测量技术

第十章电化学测量技术[1-3]

腐蚀测量技术涉及范围较广,如电化学测量,金相显微技术,表面能谱与电镜,偏光椭圆仪,超声波测厚,材料力学试验与测量,以及生物鉴定与丰富培养试验等。

由于绝大多数腐蚀过程的本质是电化学性质的,在腐蚀机理研究、腐蚀试验及其工业腐蚀监控中,广泛地利用金属/电解质界面(双电层)的电化学性质,所以电化学测试技术已成为重要的腐蚀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实际腐蚀体系是千变万化和十分复杂的,因此当把实验室的电化学测试结果推广到实际应用时,必须十分谨慎,而且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其它定性或定量的试验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评定和鉴证。总之,在考虑电化学研究方法优点的同时,应十分注意它的局限性。

以下介绍部分电化学测量的实验装置、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10-1电化学测量技术的实验装置

一.电解池

电解池的结构和电极的安装对电化学测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正确设计和安装电解池体系,是电化学测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设计和安装电解池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便于精确测定电极电位。为此,所有实验均应采用三电极电解池。为了减小溶液的欧姆电压降对电位测量和控制的影响,应将参比电极通过鲁金毛细管靠近研究电极,且毛细管位置要选择适当,一般与研究电极表面的距离为毛细管直径的2倍。

2.应使研究电极表面上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从而使电位分布均匀,为此要根据电极的形状和安装方式正确地选择辅助电极的位置。(a)研究电极为平面电极时,辅助电极也应为平面电极,且两个电极的工作平面要相互平行,电极背面要绝缘;如果研究电极的两面都工作,则应当在其两侧各放一个辅助电极。(b)研究电极为丝状或滴状电极时,辅助电极应为长圆筒形,辅助电极直径要远远大于研究电极的直径,参比电极要放在研究电极的中心位置。

3.电解池的体积要适当,而且要考虑到电极面积的大小以及电极面积与溶液体积之比。

电解池体积太大,消耗溶液太多,造成浪费;体积太小,在长时间的测量中,会引起溶液成份的变化,影响测定结果。电极面积的大小主要根据研究目的、设备条件(如恒电位仪的输出功率)等因素综合考虑。为了辅助电极不发生明显极化,通常采用大面积辅助电极。电极面积与溶液体积比,对不同实验要求也不同。在金属腐蚀研究中,为了避免过快的消耗溶液而使得溶液成份发生变化,电池面积与溶液体积之比不宜太大,一般要求50mL溶液/cm2电极面积。

4.电化学测量中应尽量减少外界物质对电解体系的影响。用装有研究溶液的盐桥可以减少参比电极内充溶液对研究体系的干扰。为防止辅助电极上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对研究电极的影响,通常在研究电极室与辅助电极室之间用烧结微孔玻璃隔开。

如果测量需要在一定气氛下进行,电解池必须有通气装置和水封,搅拌和恒温装置。

美国材料协会推荐使用全玻璃磨口的一立升七口圆底电解池用于腐蚀研究。电解池为圆瓶状,中间为研究电极,有两个对称的辅助电极,参比电极经盐桥上的鲁金毛细管与研究电极毗连。

二. 电极: 1.研究电极(试样),要求表面干净光亮,有准确的暴露面积,便于连续操作,应当使电力线均匀分布。

2.参比电极,必须是可逆电极,它在规定条件下具有稳定而重现的可逆电极电位。对参比电极的要求是:(1)可逆性好,不易极化;(2)电极电位稳定;(3)电位重现性好;(4) 温度系数小;(5)制备、使用和维护方便。

海水中银—卤化银固溶体参比电极 ①.海水中固溶胶的稳定组成

溴离子对海水中Ag (I )的溶解度影响如图1所示。在5~36盐度范围内,按照天然海水中溴的氯度比(0.00342)添加溴化钾后,a Ag+降低到原来的0.77,进而得到固—液平衡时x Agcl ≈a Agcl =0.77,即固溶体平衡组成为0.77Agcl ·0.23AgBr ,与计算值(0.76Agcl ·0.24AgBr )非常接近。

海水中氯化银电极和固溶体电极的电势漂移如图2所示。显然固溶体电极电势漂移较小,且受搅拌影响也小。

②.海水中固溶体电极的Nerst 响应

实验与计算结果见表1。电势值取3支实验电极的平均值。氯离子活度系数(γcl ),液界电势(E j )和海水密度(d s )均由文献值经计算机拟合内插得到。表中E 为实验直测电势值,E ˊ为校正E j 后的电势值(E ˊ=E - E j )。经线性回归得出以下相关方程:

E=79.6 - 53.4㏒(S) (r=0.99995) E ˊ= -28.2 - 59.1㏒a cl - (r=0.9998)

显然, E ˊ与a cl -之间具有严格的Nerst 关系。E 与S 之间的半对数关系在实用上非常方便。

③. 固溶体电极的稳定性

室温下18只固溶体电极在天然海水中的电势值除两支偏离大外,其余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2mV,随温度变化呈相同波动。

3支固溶体电极,在室温(7~28.4℃)下天然海水(盐度为30.70)中连续浸泡(1986.1—1989.11)结果表明,其电势(E)、极化电阻率(R P )及其经时变化始终一致。将E 和 R P 作为温度(t )和时间(T )的函数,可表示为 E=[E 25+α(t-25)](1+βt ) R P =[R P25+αˊ(t-25)](1+βˊT)

式中,E 25和Rp 25是25℃时的电势和极化电阻率;α和β分别是电势的温度系数和漂移系数;αˊ和βˊ分别是极化电阻的温度系数和漂移系数。由大量实测数据作自身校正法统计处理,所得结果为:

E 25=0.21mV, α=0.22mV/℃, β=-0.31mV/a

R p25=0.53k Ω·cm 2,αˊ=-0.05k Ω·cm 2/℃, βˊ=-0.02k Ω·cm 2/a

浸泡1415天的固溶体电极表面几乎仍持原色度,而氯化钾电极却变呈黄褐色。

④. 固溶体电极的标准电势(E 0ˊ)

由(2) 式得到E 0ˊ=-28.2mV(vs. SCE)。已知氯化银电极标准电势E 0Ag+Agcl ,cl - = -21.4mV(vs. SCE) 。两者相差6.8mV,与海水中Br- 对Ag(I)溶解度影响的实验结果(6.7mV )一致,由此计算得到固溶体中氯化银活度a Agcl =0.77,该合成固溶体材料在天然海水中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⑤.温度对固溶体平衡组成的影响

包括对溶度积比K sp (AgBr )/K sp (Agcl ),活度比a cl-/a Br -和过剩自由能△G AgBr 等三部分影响。已知△G AgBr = -0.582 + 5.85×103-(t+273)kJ/mol ,既温度对固溶体理想程度影响不大。海水组成保守性使c cl -/c Br -几乎与温度无关,且cl -和Br -的Kielland 值相同,故温度对a cl -/a Br -影响也不大。由不同温度的K sp (Agcl )和K sp (AgBr ),求得标准反应热△H 0Agcl =-65.97KJ/mol, △

H0

AgBr =-65.01KJ/mol,可见温度对Ksp

(AgBr)

/K

sp(Agcl)

影响也不大。因此,温度对海水中固溶体组

成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⑥.作为盐度传感器的可能性

固溶体电极是研究海水电化学性质的理想无液界参比电极,也可用作盐度传感器。由以下双液界的双标液三电极测量体系,

(E

1)(E

2

固溶体电极,标准海水(S

1)∣固溶体电极,被测海水(S)∣标准海水(S

2

),固溶体电极

可按下式直接计算海水盐度,而且受温度、搅拌和液界电势影响较小。

S = exp[(E

1㏒S

2

+E

1

㏒S

1

)/( E

1

+ E

2

)]

⑦.固溶体电极的极化电阻率

R

p

是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时参比电极的重要指标。本工作实验电极表面均用01号金相砂纸

磨光,浸泡过程中因表面形成胶体膜并逐渐深化,使R

p 逐渐减小。用80目砂布磨光后R

p

几乎减

小一半;将电极反复极化处理可使R

p 降低80℅;制成多孔电极后R

p

可减小1-2个数量级。设计

寿命5-10年的固溶体电极已成功地用于舰艇、海水管道、原油码头和滨海电厂冷却系统的阴极保护工程。

常用参比电极及其基本性能见表10-1。

表10-1 常用参比电极基本性能(25o C)[4]

持惰性的金属材料如Ag、Ni、W、Pb等,在特定情况下有时使用指定材料。

三.电势测量仪器:一般使用高阻数字电压表、pH计、离子计、直流电位差计、直流数字电压表以及用运算放大器和晶体管组成的各种高阻电压表等等。

四.电流测量仪器:可以直接使用数字式或指针式电流表串联在辅助电极线路中测量电流。也可以串联一标准电阻(如电阻箱)后用数字电压表测量电阻的端电压,再换算成电流。

这样用一个数字电压表通过双刀双掷开关,即可测电势,又可测电流。

§10-2 极化曲线的测量

一.电极电位测量

1.原理

浸在某一电解质溶液中并在其界面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导体称为电极。当金属于电解质溶

液接触时,在金属与溶液的界面处将产生电化学双电层,此双电层两侧的金属相和溶液相之间的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至今无论是用理论计算还是试验测定,都无法得到单个电极上双电层电位差的绝对值,即不能直接测定单个金属电极的绝对电极电位。

但是,电池电动势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只要将研究电极与另外一个选定的参比电极构成原电池,测量其电动势,也就是两个电极的电位差,通过比较的方法就可以确定所研究的金属电极的相对电极电位。

只要参比电极的电极电位是稳定不变的,就可以测定所研究电极的电极电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相对比较不同金属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或同一金属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如果参比电极的电极电位值是已知的,那么一系列金属的电极电位也就可以定量计算了。为此国际上统一规定,氢离子活度为1的氢电极在298K和氢气压力为1atm时的电极电位为零,此电极是标准氢电极。此外参比电极种类很多,在记录或报告试验结果时必须同时注明参比电极的种类。

2.测量技术

电极电位测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测量腐蚀体系无外加电流作用时的自然腐蚀电位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另一类是测量金属在外加电流作用下的极化电位及其随电流或时间的变化。

电极电位测量比较简单,但技巧性很强。除了研究电极外,需要一个参比电极和一个电位测量仪器,以及一个装有试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池。测量电位时必须保证由研究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的测量回路中无电流通过,或电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否则将由于电极本身的极化和溶液内阻上产生欧姆电压降而引起测量误差,影响测量精度。为了避免上述现象产生,一般选用高输入阻抗的电位测量仪器。

选定一个稳定可靠的参比电极是保证正确测量电位的另一个重要条件。高输入阻抗仪表与高电阻电极应之间的连接线当使用屏蔽线。参比电极与研究电极之间溶液电阻上产生的欧姆电压降会给电位测量带来误差,试验过程中应尽量消除。

二.极化曲线测量

1.测量原理

极化曲线测量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1) 控制电流法以电流为自变量,遵循规定的电流变化程序,测定相应的电极电位随电流变化的函数关系。在恒电流实验时,应当记录电位-时间的变化关系,即充电曲线。此外,还包括断电流法,即在断电流的瞬间,测量电极电位及其变化。控制电流法是在每一个测量点及每一瞬间,电极上流过的电流都被控制在一个规定的数值。当电流保持恒定不变使称为恒电流法,测得相应的极化曲线称为恒电流充电曲线。

(2) 控制电位法以电位为自变量,遵循规定的电位变化程序,测定相应的极化电流随电位变化的函数关系。在恒电位试验时,是记录相应电流-时间的变化曲线。控制电位法的实质是在每一个测量点及每一瞬间,电极电位都被控制在一个规定的数值。当电位保持恒定不变时称为恒电位法,测得相应得极化曲线称为恒电位充电曲线。

控制电流法和控制电位法按照自变量变化程序可以分为稳态法、准稳态法和连续扫描法

三种。

恒电位稳态法是指恒电位测量时与每一个给定电位对应的响应信号(电流)完全达到稳定不变的状态。恒电流稳态法同样如此。在测量技术上要求某参数完全不变是不可能的,考虑到仪器精度及其试验要求,例如可以规定所测量的电位在5min 内变化不超过1mV 就可以认为达到稳态。稳态极化曲线都是用逐点测量技术获得的,此即经典的步阶法。

准稳态法是指在给定自变量(恒电位时为电位,恒电流时为电流)的作用下,相应的响应信号(恒电位时为电流,恒电流时为电位)并未达到完全稳态时记录数据。因为稳态法时间太长,且因体系而异,试验测量很不方便,测量结果的重现性和可比性较差。为此,可以人为规定在每一个给定自变量水平上停留规定的同样时间,在保持时间点,读出或记录相应的响应信号,接着调节到程序规定的下一个给定自变量继续试验。例如,可以统一规定在每一个给定自变量的水平上保持5min 。例如采取逐点测量的步阶法或自动给定的阶梯波阶跃法。

连续扫描法是指利用线性扫描信号电压控制恒电位仪或恒电流仪的给定自变量(电位或电流),使其按预定的程序以规定的速度连续线性变化,用X-Y 函数记录仪同步记录给定自与响应信号,自动绘出极化曲线。由此得到的是非稳态极化曲线。控制电位连续扫描所测得的称为动电位极化曲线,控制电流连续扫描所测得的称为动电流极化曲线。控制电位的慢速连续扫描具有恒电位的性质,故又称为控制(恒)电位扫描法。 2. 测量技术

为测定极化曲线,需要同时测定研究电极上流过的电流和电极电位,因此常采用三电极体系。图10-1是稳态和准稳态测量极化曲线的基本系统装置,由极化电源(一般常用恒电位仪)、电流与电位检测仪表、电解池与电极系统组成。该三电极系统构成两个回路,极化回路即电流测量回路和电位测量回路。

测量动电位极化曲线的电位扫描系统,其特征是加到恒电位仪上的基准电压随时间呈线性变化,使得研究电极的电位也随时间呈线性变化。测量完整的极化曲线,因其极化电流的变化范围很大,有时可达4~5 数量级,此时可以使用对数转换器,直接记录E-lgi 曲线。动电位扫描测量极化曲线的测试系统装置如图10-2所示。 §10-3 金属腐蚀速度的电化学测量方法 一.

金属电化学腐蚀速度基本方程

对于一个电对反应(O + ne → R )的情况,即在电极上同时存在着氧化反应R → O + ne 及其逆反应还原反应O + ne → R 。在平衡电位平E 下,二者的反应速度相等,此时的电流称为交换电流0i 。当金属在电解液中腐蚀时,金属上存在两对或更多电对反应。譬如,锌在酸性溶液中腐蚀时,至少就有两对电化学反应:

Zn = Zn 2+ + 2e

2H + + 2e = H 2

此时金属锌的氧化速度1i 大于锌离子的还原速度1i ,有锌的净溶解,通常称为腐蚀的阳极过程;同时氢离子的还原速度2i 大于氢的氧化速度2i ,有氢的净还原反应,称为腐蚀的阴极过程或阴极去极化过程。在腐蚀电位E corr 下,锌的净氧化速度(11i )等于氢的净还原速度

(22i i -)。结果锌发生净溶解而腐蚀,其腐蚀速度为:

corr i =11i i -=22i i -

(10-1)

如腐蚀极化图10-5所示,当自腐蚀电位E corr 与两个电化学反应的平衡电位相距较远(>2.3RT/F )时,在自腐蚀电位附近,电极上的四项反应速度可以略去两项1i 和2i ,于是

corr i = 1=2i

因此在金属和溶液的电阻很小而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从图10-3中极化曲线1和2i 的交点可得腐蚀电流corr i 和自腐蚀电位E corr 。

不难看出,E corr 下的腐蚀速度corr i 与平E 下的交换电流i o 非常相似。对处于自腐蚀状态的金属电极进行极化时,将影响电极上的各项电化学反应。譬如,当对腐蚀金属进行阴极极化时,电位负移,使电极上的净还原速度增加,氧化速度减小,二者的差值为极化电流。所以,阴极极化电流为:

)()()(12121122i i i i i i i i i c +-+=---=

(10-2)

当自腐蚀电位E corr 与两个电化学反应的平衡电位1平E 和2平E 相距较远时,则略去两项1i 和

2i ,于是12i i i c -=。反应速度2i 和1i 与过电位的关系为:

)303.2exp(2c

c corr b i i η=

(10-3) )303.2exp(

1A

A

corr b i i η=

(10-4)

其中

nF

RT

b c α303.2=

, nF

RT

b A β303.2=

式中,corr i 为腐蚀电流密度,η为相对于自腐蚀电位E corr 的过电位,通常取正值,即

E E corr c -=η,corr A E E -=η,因此

???

???--=??????-=)3.2exp()3.2exp()3.2exp()3.2exp(A c c c corr A A c c corr c b b i b b i i ηηηη

(10-5)

同样,阳极极化电流为:

??

?

???--=??????-=-=)3.2exp()3.2exp()3.2exp()3.2exp(21c A A A corr c c A A corr A b b i b b i i i i ηηηη

(10-6)

这就是电化学极化下金属腐蚀速度的基本方程式。

当腐蚀电极上任意一个反应,即某一阳极反应或阴极反应以限定速度进行时,例如,金属在含氧的中性电解液中腐蚀时,去极化剂通常为氧,去极化反应为:O 2 + 4H + + 4e → 4H 2O ,在一定条件下氧到达金属表面的速度受氧的扩散速度控制,因此,金属的腐蚀速度也受氧的扩散速度控制,即i c 等于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d i ,与电位无关,这就意味着α→0,c b 为无穷大;同样,当金属钝化后,腐蚀过程受阳极反应控制,这时d i 等于钝化膜的溶解速度,与电位无关。这意味着β→0,a b 为无穷大。因此,在上述两种情况下,

???

???--=)3.2exp(1A c corr c b i i η, ??

????-=1)3.2exp(A A corr A b i i η

(10-7)

上述四式是金属腐蚀动力学方程式,是电化学测定金属腐蚀速度的理论基础。

可见,测定金属电化学腐蚀速度corr i 需要对金属腐蚀电极加以极化,使它偏离自腐蚀状态,测定该电极对外加极化的响应,就可以求出电化学腐蚀动力学参数b a 、c b 和i corr 等。如前文所述,极化的方式和程度各式各样:有控制电流法和控制电位法,可用恒交、阶跃、方波、三角波、正弦波等各种电流与电位信号;可以小幅度(微扰技术极化),也可大幅度极化。从而可得到不同的响应,也就可得到测定金属电化学腐蚀速度的不同方法,如Tafel 直线外推法、弱极化区三点法、线形极化法、恒流暂态法、恒库仑法、交流阻抗法和循环伏安法等。下面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常用方法。 二.Tafel 直线外推法测定金属腐蚀速度

根据Tafel 极化曲线方程可以测定金属腐蚀速度,当用直流电对金属腐蚀电极进行大幅度

(一般过电位>70mV )极化时,腐蚀动力学方程式可简化为:

)3.2exp(

2c

c

corr c b i i i η==或c c corr c c i b i b log log +-=η (10-8) )3.2exp(1A

A

corr A b i i η==或A A corr A A i b i b log log +-=η

(10-9)

若将η对logi 做图可得直线(如图10-4所示)。根据这一原理可测得金属的i E log -极化曲线,由其直线段的斜率求得b C 和b A 。将极化曲线的直线段外推与η=0水平线相交,交点所对应的电流密度为腐蚀速度corr i 。此方法简单、明确,但强极化使自然腐蚀过程受到干扰,电极表面容易发生变性,同时造成IR 降和浓差极化较大。

此法常用于测定酸性溶液中金属腐蚀速度及缓蚀剂的缓蚀效率。 三.线形极化法测定金属腐蚀速度

线性极化技术是采用微极化测量,快速测定瞬时腐蚀速度的电化学方法,目前已有商品专用仪器。 1. 原理。

此法基于小幅度极化(一般过电位<10mV),过电位与极化电流成线性关系这一事实。当进行微阴极极化时,由电化学动力学方程??

?

??

?

--=)3.2exp()3.2exp(

A c c c corr c b b i i ηη可知,若将指数项以级数展开,即??????+++=!

212

x x e x

,由于过电位η很小,可以略去高次项,从而得到:c corr A

c A c c c corr c i b b b b i i ηηη)3

.23.2()3.23.2(

+=+= 或 c

c A c A c c o r r

i

b b b b i η?+=)(3.2

(10-10)

由此可见,c i 与c η成正比,即在η<10mV 内,极化曲线为直线,直线的斜率称为极化电阻,即 0)(

→=ηηc c P di d R ,则P

A c A c corr R b b b b i 1

)(3.2?+= (10-11)

同理对腐蚀金属进行微阳极极化时,可得到

P

P A c A c A A A c A c corr R B

R b b b b i b b b b i =?+=?+=

1)(3.2)(3.2η

(10-12)

其中 )

(3.2A c A

c b b b b B +=

对于扩散控制的腐蚀体系,如吸氧腐蚀过程中,阴极去极化反应受氧的扩散控制,此时b c 近似于无穷大,则P

A corr R b i 1

3.2?

=

,对于钝化控制的腐蚀体系,如镍在硫酸中的阳极过程受钝化控制,此时b a 近似无穷大,则P

A corr R b i 1

3.2?

=

,由上述线形极化的基本公式,由此可见腐蚀速度与极化电阻成反比。当测得b A 、b c 、R P 后,就可求得金属的腐蚀速度。该方法简便、快速,对被测体系影响较小,故重现性很好,但此方法误差较大。 2.测定方法

测定b A 、b c 的方法主要有:

(1) 由Tafel 直线段的斜率求得;

(2) 利用弱极化区的两点法或三点法求得。 测定R P 的方法主要有:

(1) 恒流暂态法,也称恒流充电法; (2) 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法;

(3) 交流阻抗法、方波电流法和方波电压法等。

四.弱极化区三点法测定金属腐蚀速度

利用线形极化区和强极化区之间的极化数据来测定金属腐蚀速度,其过电位范围一般选择在10~70mV 之间,属于弱极化区,故称弱极化法。它可同时测定b c 、b A 和corr i 。利用弱极化区的数据可由曲线拟合法或迭代法求得b c 、b A 和corr i ,也可用三点法求得。

如图10-7所示,在阳极极化时, ))3.2exp()3.2(exp(

c

A corr A b b i i η

η--=。当设定一个η值后,即有:)10

10()(c

A b b corr A i i ηη

η-

-=。

在阴极极化时,设定同一个η值后,则得到:)1010()(A

c b b corr c i i ηη

η-

-=;同理,若再设定一

个2η值,则有 )10

10

()(222A

c

b b corr

c i i ηη

η-

-=。

令 c b x η

10=,A

b y η

-

=10

,η

η)()(A c i i r =

,η

η)()(2c c i i s =

xy x

y i y x i i i r corr corr A c =--==)11()

()()(ηη

,y x y x i y x i s corr corr

+=--=)()(2

2

r s xy y x y x 44)(22-=-+=-

则得: ]4[2

1

)]()[(212r s s y x y x x -+=-++=

]4[2

1

)]()[(212r s s y x y x y --=--+=

因此,可由实验数据η、i c 、r 、s 算出b A 、b c 及i corr 。 r

s i y x i i c c

corr 4)

(2

-=

-=

(10-13) 2

log ]4log[log 2

--+=

=

r s s x

b c η

η

(10-14) 2

log ]4log[log 2----=

-=

r s s y b A η

η

(10-15)

若用作图法可以得到更可靠的结果,即在弱极化区η=10~70mV 之内,每指定一个η值,就

可有一组η、i c 、r 、s 数据。改变η,可测得另一组数据,如此等等。将这一系列数据的r s 42-对i c 作图,2log ]4log[2--+r s s 对η作图,2log ]4log[2---r s s 对-η作图,分别得出三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分别为i corr 及b A 、b c 。当阴极过程中的扩散步骤为控制步骤时,b c →∞,x=1,r=y ,s=1+y 。当阳极过程受钝化控制时,b A →∞,y=1,r=x ,s=1+x 。 另外,根据具体情况在弱极化区还有两点法、四点法和计算机解析法等。

此法适用于电化学极化控制,且金属自腐蚀电位偏离其阴、阳极反应平衡电位较远的均匀腐蚀体系。

可用恒电位法测得弱极化曲线,从中取得若干组η、2η、(i A )η、(i c )η、(i c )2η等数据。 五.微极化范围内的恒流暂态法测定腐蚀速度

对于易钝化的金属,如不锈钢,由于腐蚀速度极低,R p 很大,使得电极时间常数很大,

因而达到稳态所需时间很长,长时间内很难保证腐蚀体系的自腐蚀电位不发生变化,因此用稳态法测定极低的腐蚀速度往往带来很大误差,为此提出了微极化下的恒流暂态法,也叫恒电流充电曲线法。这种方法不要求测定稳态数据,而是用暂态过程中的数据推算稳态下的腐蚀速度。

当溶液电阻很小或使用补偿法后,腐蚀电极的等效电路如图10-6所示。当对处于自腐蚀状

态下的电极以恒电流i 进行阴极或阳极极化时,可得到充电曲线:

)1(d

P C R t

P e

iR --=η (10-16)

用恒电流i 对电极充电,记下不同时间的电极电位,画出电位—时间曲线,即恒电流充电

曲线,然后用切线法或两点法求R p 。 1. 切线法:

由上式对t 微分得 d

P C R t

d

e C i dt d -=η 当t →0时,

d

C i

dt d =

η

这是充电曲线t=0处的斜率,以m 0表示,则d

t C i

dt d m =

=→00)(η, 令同一充电曲线的t=t 1处的斜率为m 1, 则

d

P C R t d

t t e

C i dt d m 1

1)(1-===η 由此得出

d P C R t

e m m 1

1

-= 当t=t 1时,η=η1,则)1(11d

P C R t P e iR -

-=η,将

1

m m 代入上式则: P P iR m m m m m iR 1

1001

1)1(-=-=η, 所以,i

m m m R P 1100)(η

?-=

(10-17)

根据上述原理,该方法图解如图10-7所示,实验具体做法为:

1) 用小幅度恒电流对腐蚀电极充电,得一充电曲线(可以用记忆示波器、微机数据采集器或快速记录仪来实现),其稳态时的过电位不应超过10mV ; 2) 在充电曲线的原点作切线,得斜率m 0;

3) 在充电曲线上任选一点t 1,得相应的极化电位η1,在对应曲线点处作切线,得斜率m 1;

4) 将m 0、m 1、η1和i 代入上式,求得R p 。 2.两点法

在充电曲线上选两点t=t 1和 t=2t 1,与之响应的η1和η2分别为:

)1(11d

P C R t P e iR --=η,)1(122d

P C R t P e

iR -

-=η

两式相除得:d

P

C

R t e 1

112-+=ηη,即1

121

ηηη-=-d

P

C R t e ,代入η1 所以:P P iR iR 12111212)1(ηηηηηηη-=--=,因此i

R P )2(212

1ηηη-=

(10-18)

对于扩散控制体系,b C →∞,则P

A corr R b i 1

3.2?

=,测得b A 和R p 后,代入可求得i corr 。 对于钝化体系,b A →∞,则P

c corr R b i 13.2?=

,测得b c 和R p 后,代入可求得i corr 。 §10.4 交流阻抗法及循环伏安法 一.

交流阻抗法

交流阻抗法是研究快速电极过程、双电层结构和吸附情况的常用方法,在腐蚀 及电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1. 电学知识

对于交流回路,其阻抗Z 在纯电阻上为R ,在纯电容上为

c

j

c

j ??-=

1,在纯电感上为j ωL ,其中ω为正弦波的角频率,即ω=2πf ,f 为正弦波频率。串联回路总阻抗为各部分阻抗的代数和,即c

j l j R Z ??1+

+=

并联回路总导纳Y=1/Z 为各部分导纳的代数和,即l

j c j R Y ??1

1+

+=。 2. 电解池的等效电路

在交流电通过电解池的情况下,可以把双电层等效地看作电容器,把电极本身、溶液及电极反应所引起的阻力看成电阻,因此可把电解池分解为如图10-8所示的交流阻抗电路。

图中,A 、B 表示电解池的研究电极和辅助电极两端; R A 、R B 表示研究电极和辅助电极本身的电阻; C AB 表示研究电极和辅助电极之间的电容; R L 表示溶液电阻;

C d 、C d `表示研究电极和辅助电极的双电层电容;

Z f 、Z f `表示研究电极和辅助电极的交流阻抗(电解阻抗或法拉第阻抗); C d 与Z f `的并联值称为界面阻抗。

一般电解池体系中,R A 、R B 很小,可视为开路;又因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比起双电层厚度大得多,则C AB 也很小,可忽略,因而可以认为回路不存在。

当辅助电极使用大面积惰性电极时,C d '很大,Z f '较小,故其界面阻抗可以忽略,则等效电路简化为图10-9所示情况:

对于简单的电化学极化体系,Z f ≈ R p 。

对于简化后的实验等效电路,可以有两种模拟电路形式。当溶液电阻很小或进行补偿后,可用并联模拟电路形式,否则可用串联模拟电路形式(图10-10)。 3. 公式推导

若无浓差极化,对实验等效电路来说,

2

222

2222

22111)1(11

1P

P P P

R C R C j R C R R R C R C j R R R C j R R C j R R Z d d d P

l d P d P

l P d P

l d P

l ???????+-++=+-+=++

=++

= (10-19)

即:Z=X(实部)+jY(虚部),

2

222

2221Y ,1P

P P R C R C j R C R R X d d d P

l ???+-=++= 实验上可测得不同频率下的X 和Y ,然后有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如频谱法、极限简化法、图解法、李沙育图解法、复数平面法求得电极参数R L R p 和C d 。复数平面法可同时得到电极参

数R L R p 和C d ,并得到广泛使用。 4.复数平面法求R L 、R p 和C d

以串联回路分析。因实数部分2221P R C R R X d P l ?++

=即2

221P

R C R R X d P

l ?+=-,虚数部分为2

2

2

2

1Y P

P

R C R C j d

d ??+-

=。 测得不同ω时的C s 和R s 后,计算相应的X 和Y 值。在虚数平面坐标图上绘

出所得半圆形关系曲线(图10-11)该曲线方程为:

(X-R L )2+( X-R 1) R p +Y 2=0

(X-R L -1/2 R p )2+Y 2=(1/2 R p )2

即:半径为1/2 R p 、圆心在(x= R L +1/2 R p ,y=0)的半圆。因此从图中得到CD=1/2 R p ,OA= R L ,B 点处的Y B =x B - R L ,则ωB C d R p =Y B /(x B - R L )=1,即C d =1/ωB R p 。

另外,由X 的表达式得知'

'1

1'

AD C

D R R X X R R R C P

B l P l P

d ?=--+=??,通过图中线段距离便可求得C d 值。

为了比较准确地画出复数平面上的半圆,实验采用的交流电频率范围不应太小,要求频率高端ω高>5ωB ,频率低端ω低<ωB /5。 二.循环伏安法 也叫三角波电位扫描法。常用来研究钝化金属的耐蚀性和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如图10-12为往复扫描测量过程中所得典型钝化曲线。

当从开路电位E 0逐渐向正扫描时,达到致钝电位E c ,电流下降,金属进入钝态。继续增加电位,达到E b ,电流急剧增加,此时钝态膜破裂产生蚀孔,E b 称为击破电位,其值越正,耐小孔腐蚀性能越好。当E >E b 时,将发生严重孔蚀。电位正扫达到一定电流后就换向进行回扫,回扫曲线并不与正程曲线重合,回扫到电流接近零(或与正程曲线相交)得电位E p ,称为保护电位,是金属裸面自行钝化修补的最高电位。在E b 与E p 之间,原来无孔蚀时不会产生新的孔蚀,原来有孔蚀时则不会自行愈合。当E c

循环伏安法实验装置示意图类似于图10-2,但不需要对数转换器。 思考题:

1. 单电对电极与双电对腐蚀体系的极化方程之间有何异同点?

参考文献: 1.

刘永辉编著,电化学测试技术. 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1987 2. 曹楚南编著, 腐蚀电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

3. 宋诗哲编著, 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8

4. 常用参比电极基本性能(25o C)[4]

电化学腐蚀测量

电化学腐蚀测量 1.溶液和电极: 倒入电解池待测溶液,放入1cm圆盘碳钢工作电极,饱和甘汞参比电极和铂金对电极,甘汞参比电极距离工作电极1-3mm。 2.选塔菲尔方法: 塔菲尔图参数设置如下图 碳钢采用默认电解池参数,如果使用其他工作电极,应改变电解池参数后点击确定。选定60s电位变化量时点击稳定后开始,自动电位示波,60s内电位变化量不大于2mV,自动开始扫描。亦可选择开路状态等待。 不锈钢丝扫描出的塔菲尔图如下:

扫描完成后,点击测量按钮,自动测量出腐蚀电流和腐蚀速率,亦可套入公式,计算出腐蚀速率。RST5000系列电化学工作站自动测量可以得到腐蚀速率。 如果设置参数不好做出来的图从直观上明显不对,可以手动校正,方法:点击拟合阴、阳极段,就可以对阴极曲线或阴极曲线进行手动拟合,其值也自动在设置栏下面显示。双击y 轴数值,作图的电流密度对数和电流密度可以互相转换, 腐蚀速度换算公式: 金属腐蚀速度可用腐蚀失重或腐蚀深度表示,也可用腐蚀电流密度表示。它们之间可通过法拉第定律进行换算,即 corr corr i n M i nF M 41073.3-?== υ (g/m 2h ) corr i n M d ρρυ31028.3-?== (mm/年) 式中:υ为腐蚀速度(g/m 2h );d 为腐蚀深度(mm/年);corr i 是腐蚀电流密度(μA/cm 2); M 为金属的克原子量(g);n 为金属的原子价;F 为法拉第常数; ρ为金属的密度(g/cm 3 )。 注:1.以上内容摘自《电化学测试技术》刘永辉 编著 P360~361; 以钢铁为例:M=56g ,n=2,ρ=7.83cm g , 则腐蚀速度为: corr coor i i n M 24 1004.11073.3--?=?=υ (g/m 2h ) 腐蚀深度为:

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测试题

高二化学选修四《电化学基础》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Ag:108 第I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7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51分)1.下列金属防腐的措施中,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 A.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 B.金属护拦表面涂漆 C.汽水底盘喷涂高分子膜 D.地下钢管连接锌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镀时,通常把待镀的金属制品作阳极 B.氯碱工业是电解熔融的NaCl,在阳极能得到Cl 2 C.氢氧燃料电池(酸性电解质)中O 2通入正极,电极反应为O 2 +4H++4e- ===2H 2 O D.下图中电子由Zn极流向Cu,盐桥中的Cl-移向CuSO 4 溶液 3.下列有关电化学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4.用铁丝、铜丝和CuSO 4 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Cu—2e =Cu2+ B.构成电解池时Cu极质量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 C.构成电解池时Fe极质量一定减少 D.构成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工作后就可能产生大量气体 Fe Cu

5.如图,将纯Fe棒和石墨棒插入1 L饱和NaCl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接负极,N接正极,当两极产生气体总量为22.4 L(标准状况) 时,生成1 mol NaOH B.M接负极,N接正极,在溶液中滴人酚酞试液,C电极周围溶液变红 C.M接负极,N接正极,若把烧杯中溶液换成1 L CuSO 4 溶液,反 应一段时间后,烧杯中产生蓝色沉淀 D.M接电源正极,N接电源负极,将C电极换成Cu电极,电解质溶 液换成CuSO 4 溶液,则可实现在铁上镀铜 6.为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以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其反应原理如下: 电池:Pb(s)+PbO 2(s)+2H 2 SO 4 (aq)=2PbSO 4 (s)+2H 2 O(l) 电解池:2Al+3H 2O Al 2 O 3 +3H 2 电池电解池 A H+移向Pb电极H+移向Pb电极 B 每消耗3molPb 生成2molAl 2O 3 C 正极:PbO 2+4H++2e=Pb2++2H 2 O 阳极:2Al+3H 2 O-6e=Al 2 O 3 +6H+ D 7 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 选项X Y A.MgSO 4CuSO 4 B.AgNO 3Pb(NO 3 ) 2 C.FeSO 4 Al 2 (SO 4 ) 3 D.CuSO 4AgNO 3 8 2O 7 2-)时,以铁板作阴、阳极,处理 过程中存在反应Cr 2O 7 2+6Fe2++14H+=2Cr3++6Fe3++7H 2 O,最后Cr3+以Cr(OH) 3 形式除 去,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阳极反应为Fe-2e-=Fe2+ B.电解过程中溶液pH不会变化 C.过程中有Fe(OH) 3沉淀生成 D.电路中每转移12mol电子,最多有 Fe C 饱和NaCl溶液 电源 M N

电化学测量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电化学测量实验报告 篇一:电化学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实验地点:同实验者:电化学测试技术材料楼417 管先统sQ10067034010 朱佳佳sQ10067034007吴佳迪sQ10068052038杨小艳sQ10068052028 实验一铁氰化钾的循环伏安测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 2.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用技术; 3.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二、实验原理 铁氰化钾离子[Fe(cn)6]3-亚铁氰化钾离子[Fe(cn)6]4-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Fe(cn)6]3-+e-=[Fe(cn)6]4-φθ=0.36V电极电位

与电极表面活度的nernst方程式为φ=φ θ’ +RT/Fln(cox/cRed) 在一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2V)正向扫描到 转折电位(+0.8V)期间,溶液中[Fe(cn)6]4-被氧化生成[Fe(cn)6]3-,产生氧化电流;当负向扫描从转折电位(+0.6V)变到原起始电位(-0.2V)期间,在指示电极表面生成的[Fe (cn) 6 4-]3-被还原生成[Fe(cn)产生还原电流。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6], 应在加入电解质和溶液处于静止下进行电解。在 0.1mnacl溶液中[Fe(cn)6]4-的电子转移速率大,为可逆 体系(1mnacl溶液中,25℃时,标准反应速率常数为5.2×10-2cm2s-1;)。三、仪器和试剂 电化学分析系统;铂盘电极;铂柱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电解池;容量瓶。0.50mol·L-1K3[Fe(cn)6]; 0.50mol·L-1K4[Fe(cn)6];1mol·L-1nacl四、实验步骤 1.指示电极的预处理 铂电极用Al2o3粉末(粒径0.05μm)将电极表面抛光,然后用蒸馏水清洗。2.支持电解质的循环伏安图 在电解池中放入0.1mol·L-1nacl溶液,插入电极,以

腐蚀电化学实验报告

精心整理 腐蚀电化学分析 杨聪仁教授编撰 一、实验目的 以电化学分析法测量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 二、实验原理 2-1均匀腐抑制剂及以免产生所以大阴极面积对小阳极面积的情形应尽量避免。 孔蚀腐蚀 孔蚀是会在金属上产生空孔的局部腐蚀类型。此类型的腐蚀若造成贯穿金属的孔洞,则对工程结构会有相当的破坏效果。但若没有贯穿现象,则小蚀孔有时对工程设备而言是可接受的。孔蚀通常是很难检测的,这是因为小蚀孔常会被腐蚀生成物覆盖所致。另外蚀孔的数目及深度变化也很大,因此对孔蚀所造成的破坏不太容易做评估。也因为如此,由于孔蚀的局部本质,它常会导致突然不可预测的破坏。蚀孔会在腐蚀速率增加的局部区域发生。金属表面的夹杂物,其他结构不均匀物及成份不均匀处,都是蚀孔开始发生的地方。当离子和氧浓度差异形成浓淡电池时也可产生蚀孔。

间隙腐蚀是发生于间隙及有停滞溶液之遮蔽表面处的局部电化学腐蚀。若要产生间隙腐蚀,必须有一个间隙其宽度足够让液体进入,但却也可使液体停滞不流出。因此,间隙腐蚀通常发生于开口处有百万分之几公尺或更小宽度的间隙。 粒间腐蚀 粒间腐蚀是发生在合金晶界及晶界附近的局部腐蚀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若金属均匀腐蚀时,晶界的反应只会稍快于基地的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晶界区域会变得很容易起反应而导致粒间腐蚀,如此会使合金的强度下,甚至导致晶界分裂。 应力腐蚀 金属 播时, 当腐蚀 当金 因此摩擦 2-2腐蚀速率之测试 在实验室中一般用来评估材料的耐蚀性及腐蚀行为有下列几种方式: (1)计划性间歇测试法(Planned-intervaltests) 腐蚀反应是涵括环境反应与金属反应两者。计划性间歇测试法(ASTMG31)可显示两件事:环境之侵蚀性(corrosivity,reactivity)是如何随时间在改变,以及金属腐蚀度(corrodibility)是如何随时间在改变,溶液侵蚀性是由于腐蚀生成物浓度增高,溶液中所含原侵蚀性物种逐渐消耗短缺,或因微生物在溶液中生长或死亡等原因而随时间在改变。金属腐蚀度通常会因腐蚀生成物有趋势在金属表面

电化学测量方法 PDF

电化学测量方法 PDF 一、电化学测量方法的分类 ??第一类电化学热力学性质的测量方法 ??第二类单纯依靠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的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动力学性质的测量。 ??第三类在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的控制和测量的同时引入光谱波谱技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体系电化学性质测量方法二、电化学测量的基本原则要进行电化学测量研究某一个基本过程就必须控制实验条件突出主要矛盾使该过程在电极总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降低或消除其他基本过程的影响通过研究总的电极过程研究这一基本过程。三、电化学测量的主要步骤 ??1、实验条件的控制 ??2、实验结果的测 量 ??3、实验结果的解析四、电化学测量的基本知识 ??1、电极电势的测量和控制 ??2、电流的测量和控制 ??3、电化学测量的基本元件介绍 1、电极电势的测量 ?当用电势差计接在研究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时测量电路中没有电流流过此时测得的研究电极电势VV开E但是使用电压表作为测量仪器电路中不可能完全没有电压VV开i测R池 i测R仪器? E所以对测量和控制电极电势的仪器有一系列的要求。 ?要求测量仪器有足够高的输入阻抗以保障测量电路中的电流足够小使得电池的开路电压绝大部分都分配在仪器上同时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小还不会导致被测电池发生极化干扰研究电极的电极电势和参比电极的稳定性。 ?要求仪器有适当的精度、量程一般要求能准确测量或控制到1mV。 ?对暂态测量要求仪器有足够快的响应速度具体测量时对上述指标的要求并不相同也各有侧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电流的测量和控制极化电流的测量和控制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方式 ?在极化回路中串联电流表适当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精度测量电流。这种方式适用于稳态体系的间断测量不适合进行快速、连续的测量 ?使用电流取样电阻或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将极化电流信号转变成电压信号然后使用测量、控制电压的仪器进行测量或控制。这种方法适用于极化电流的快速、连续、自动的测量和控制。 ?另外还可能对

腐蚀电化学实验报告

腐蚀电化学实验报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腐蚀电化学分析 杨聪仁教授编撰 一、实验目的 以电化学分析法测量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 二、实验原理 2-1 腐蚀形态 腐蚀可被定义为材料受到外在环境的化学侵蚀而导致退化的象。大多数材料的腐蚀包含了由电化学引起的化学侵蚀。我们可根据被腐蚀金属的表面,简便地将腐蚀型态分类,如图一。有许多类型易被辨识,但各种腐蚀类型彼此间都有某种程度的关连。这些类型包括: 均匀或一般侵蚀腐蚀应力腐蚀 化学或两金属腐蚀冲蚀腐蚀 孔蚀腐蚀涡穴损伤 间隙腐蚀移擦腐蚀 粒间腐蚀选择性腐蚀 均匀或一般侵蚀腐蚀 均匀腐蚀是指当金属处于腐蚀环境时,金属整个表面会同时进行电化学反应。就重量而言,均匀腐蚀是金属所面临的最大腐蚀破坏,尤其是对钢铁来说。然而,它很容易藉由保护性镀层、抑制剂及阴极保护等方法来控制。 化学或两金属腐蚀

由于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电化学电位,因此当要将不同金属放在一起时,必须格外小心,以免产生腐蚀现象。两金属化学腐蚀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阳极与阴极的比率,也就是面积效应(area effect)。阴极面积大而阳极面积小是一种不利的面积比率,因为当某特定量的电流经过金属对时,例如不同尺寸的铜极及铁极,小电极的电流密度会远大于大电极,因此小阳极将会加速腐蚀。所以大阴极面积对小阳极面积的情形应尽量避免。 孔蚀腐蚀 孔蚀是会在金属上产生空孔的局部腐蚀类型。此类型的腐蚀若造成贯穿金属的孔洞,则对工程结构会有相当的破坏效果。但若没有贯穿现象,则小蚀孔有时对工程设备而言是可接受的。孔蚀通常是很难检测的,这是因为小蚀孔常会被腐蚀生成物覆盖所致。另外蚀孔的数目及深度变化也很大,因此对孔蚀所造成的破坏不太容易做评估。也因为如此,由于孔蚀的局部本质,它常会导致突然不可预测的破坏。蚀孔会在腐蚀速率增加的局部区域发生。金属表面的夹杂物,其他结构不均匀物及成份不均匀处,都是蚀孔开始发生的地方。当离子和氧浓度差异形成浓淡电池时也可产生蚀孔。 间隙腐蚀是发生于间隙及有停滞溶液之遮蔽表面处的局部电化学腐蚀。若要产生间隙腐蚀,必须有一个间隙其宽度足够让液体进入,但却也可使液体停滞不流出。因此,间隙腐蚀通常发生于开口处有百万分之几公尺或更小宽度的间隙。 粒间腐蚀 粒间腐蚀是发生在合金晶界及晶界附近的局部腐蚀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若金属均匀腐蚀时,晶界的反应只会稍快于基地的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晶界区域会变得很容易起反应而导致粒间腐蚀,如此会使合金的强度下,甚至导致晶界分裂。 应力腐蚀 金属的应力腐蚀破裂(SCC)是指由拉伸应力及腐蚀环境结合效应所导致的破裂。在SCC期间,金属表面通常只受到很轻微的侵蚀,但局部裂缝却很快沿着金属横断面传播。产生SCC所需的应力可以是残留应力或施加应力。裂缝会开始于金属表面上的蚀孔或其他不连续处。在裂缝开始成长时,其尖端会开始向前,此时作用在金属上的拉伸应力会在裂

(完整word版)电化学测试实验报告

电化学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地点:8号楼8313 姓名:徐荣 学号:SX1806015 指导教师:佟浩

实验一铁氰化钾的循环伏安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 2. 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用技术; 3. 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铁氰化钾离子[Fe(CN)6]3-亚铁氰化钾离子[Fe(CN)6]4-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Fe(CN)6]3- + e-= [Fe(CN)6]4-φθ= 0.36V 电极电位与电极表面活度的Nernst方程式为: φ=φθ’+ RT/F ln(COx/CRed) 在一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2 V)正向扫描到转折电位(+0.8 V)期间,溶液中[Fe(CN)6]4-被氧化生成[Fe(CN)6]3-,产生氧化电流;当负向扫描从转折电位(+0.6 V)变到原起始电位(-0.2 V)期间,在指示电极表面生成的[Fe(CN)6]3-被还原生成[Fe(CN)6]4-,产生还原电流。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应在加入电解质和溶液处于静止下进行电解。在0.1M NaCl溶液中[Fe(CN)6]4-的电子转移速率大,为可逆体系(1M NaCl溶液中,25℃时,标准反应速率常数为 5.2×10-2 cm2s-1)。 三、仪器和试剂 电化学分析系统;铂盘电极;铂柱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电解池;容量瓶。 0.50 mol·L-1 K3[Fe(CN)6];0.50 mol·L-1 K4[Fe(CN)6] ;1 mol·L-1 NaCl 四、实验步骤 1. 指示电极的预处理 铂电极用Al2O3粉末(粒径0.05 μm)将电极表面抛光,然后用蒸馏水清洗。 2. 支持电解质的循环伏安图

电化学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电化学测试技术 实验地点: 材料楼417 同实验者: 管先统 SQ10067034010 朱佳佳 SQ10067034007 吴佳迪 SQ10068052038 杨小艳 SQ10068052028

实验一铁氰化钾的循环伏安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 2. 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用技术; 3. 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铁氰化钾离子[Fe(CN) 6]3-亚铁氰化钾离子[Fe(CN) 6 ]4-氧化还原电对的标 准电极电位为 [Fe(CN) 6 ]3- + e-= [Fe(CN)6]4-φθ= 0.36V 电极电位与电极表面活度的Nernst方程式为 φ=φθ’+ RT/Fln(C Ox/CRed) 在一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2V)正向扫描到转折电位(+0.8V)期间, 溶液中[Fe(CN) 6]4-被氧化生成[Fe(CN) 6 ]3-,产生氧化电流;当负向扫描从转 折电位(+0.6V)变到原起始电位(-0.2V)期间,在指示电极表面生成的[Fe(CN) 6]3-被还原生成[Fe(CN) 6 ]4-,产生还原电流。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 应在加入电解质和溶液处于静止下进行电解。在0.1MNaCl溶液中[Fe(CN) 6 ]4-的电子转移速率大,为可逆体系(1MNaCl溶液中,25℃时,标准反应速率常数为5.2×10-2 cm2s-1;)。 三、仪器和试剂 电化学分析系统;铂盘电极;铂柱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电解池;容量瓶。 0.50mol·L-1 K 3[Fe(CN) 6 ];0.50mol·L-1 K 4 [Fe(CN) 6 ] ;1 mol·L-1 NaCl 四、实验步骤 1. 指示电极的预处理

电化学测试方法

电化学测试一般步骤: 1. 玻璃仪器、对电极清洗 三口电解池,棕色容量瓶(高氯酸),容量瓶(硫酸),烧杯,移液管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加入洗洁精放在超声池中超声半小时,再用自来水冲洗3-4次,然后用超纯水冲洗3-4次,沥干,放入铬酸清洁液24h以上,取出后用超纯水清洗3-4次,再存放在1M的硝酸溶液中,用前取出用超纯水冲洗3次,晾干。 Pt对电极清洁,在1M硝酸溶液中扫2次C乂或,50圈,200mV/S,扫完一次之后再更换溶液接着再扫,直到氢的吸脱附区形状,10圈,,200mV/S)(3个特征峰全出),用完之后再放置在1M硝酸溶液中保存。 碳棒电极,先清洗,然后在1M硝酸溶液中扫CV(或,50圈), 用完之后再放置在11M硝酸溶液中保存。 2. HCI04L)溶液配置 现配现用。取1L的棕色容量瓶,用超纯水清洗多遍(至少3遍),用干净并且干燥的移液管移取8ml %优级纯高氯酸(进口的高氯酸,3个月用完,分解出氯离子)至容量瓶中,定容。 买一个pH计。 3. 参比校正 所有的电解池、参比电极、对电极在测试前用L HClO4润洗3 次。在含有电解液的五口烧瓶中通氢气1h至饱和,以Pt丝为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待校正参比电极为参比电极,(1)直接读三电极体系的开路电压,开路电压就是参比电极的电位;(2)扫CV先测开路 电压,然后在开路电压正负10mV区间来扫CV扫描速度1mV/s,电压稳定时电流为0处所对应的电压值为参比电极校正电位。

参比电极应每天测试前校正防止电位漂移。 4. 工作电极准备 抛光粉和麂皮 电极打磨处理,最细的AI2O3,走8字30次,水洗、硝酸洗、碱洗、醇洗,盖帽子,照出人影。 墨水滴制备:称量2mg催化剂样品放入试管中,再用移液枪加入800微升乙醇和5微升5%Nafion溶液,超声混合30min-60min,到样品均匀分散到溶液中为止。(以20%?业Pt/C,载量为5ug为例) 墨水滴制备:称量2mg催化剂样品放入试管中,再用移液 枪加入800微升乙醇,超声混合30min-60min,到样品均匀分散到溶液中为止。再滴1滴%勺Nafion到电极表面。(以20%?业Pt/C,载量为5ug为例) 催化层涂覆:用移液枪移取10卩L混合液,分多次涂覆在玻碳电极表面,干燥后待用。(如下图) 表面有气泡:

电化学测试题及答案 (1)

电化学 1. pH = a 的某电解质溶液中,插入两支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a ,则该电解质可能是 ( ) A 、NaOH B 、H 2SO 4 C 、AgNO 3 D 、Na 2SO 4 2.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 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 2(s)+H 2O(l)==Zn(OH)2(s)+Mn 2O 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 2(s)+H 2O(1)+2e —=Mn 2O 3(s)+2OH —(aq) C .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 .外电路中每通过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 3.下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 a 电极是负极 B. b 电极的电极反应为:===---e OH 44↑+222O O H C.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4.下图中能验证氯化钠溶液(含酚酞)电解产物的装置是D ( ) 5.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 化钇(Y 2O 3)的氧化锆(ZrO 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 2— 。下列对该燃 料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熔融电解质中,O 2— 由负极移向正极 B .电池的总反应是:2 C 4H 10 + 13O 2→ 8CO 2 + 10H 2O C .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O 2 + 4e — = 2O 2— D .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 4H 10 + 26e — + 13O 2—== 4CO 2 + 5H 2O 6.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 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3Zn + 2K 2FeO 4 + 8H 2O 3Zn(OH)2 + 2Fe(OH)3 + 4KOH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 —2e — +2OH —= Zn(OH)2 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 —3e — + 5 OH — = FeO -24 + 4H 2O C .放电时每转移3 mol 电子,正极有1mol K 2FeO 4被氧化 D .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7.金属镍有广泛的用途。粗镍中含有少量Fe 、Zn 、Cu 、Pt 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备高纯度的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已知:氧化性Fe 2+<Ni 2+<Cu 2+)( ) A 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Ni 2++2e - =Ni B 电解过程中,阳极质量的减少与阴极质量的增加相等 C 电解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只有Fe 2+和Zn 2+ D 电解后,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中只有Cu 和Pt 放电 充电

电化学测量方法

电化学测量方法 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应化0901 学号:200967090125 姓名:宁波

电化学测量方法 概述:电极电势、通过电极的电流是表征总的、复杂的微观电极过程特点的宏观物理量。电化学测量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包含电极过程各种动力学信息的电势、电流两个物理量,研究它们在各种极化信号激励下的变化关系,从而研究电极过程的各个基本过程。 Summary:Electrode potential, the current passing through the electrodes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otal, complex micro electrode process macroscopical physics quantity.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of the main task is through the electrode process kinetics of various measurements contain information potential, current two physical quantities, study them in various polarization signals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changes, thus studying electrode process of all the basic process. 测量方法分类:基于电化学的测量规律、按照对应出现的时间顺序,电化学测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电化学热力学性质的测量方法,基于Nernst方程、电势-pH图、法拉第定律等热力学规律;第二类是依靠单纯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的控制和测量进行的动力学性质的测量方法,研究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测定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第三类是在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的控制和测量的同时,结合光谱波谱技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引入光学信号等其他参量的测量,研究体系电化学性质的测量方法。 电极的四个基本过程: 1)电荷传递过程(charge transfer process):电化学步骤。2)扩散传质过程(diffusion process):主要是指反应物和产物在电极界面静止液层中的扩散过程。

电化学测量

电化学测量 一、名词解释 1、恒电位法:在恒电势电路或恒电势仪的保证下,控制研究电极的电势,按照人们预想的规律变化不受电极体系发生反应而引起阻抗的变化的影响,同时测量相应电流的方法。 2、稳态极化曲线:当电极过程的各个基本过程,如双电层充电、电荷转移、扩散传质等达到稳态时所测得的极化曲线。 3、线性电位扫描:控制电极电势?以恒定的速度变化即常数=dt d ? ,同时测量通过电极的电流。 4、交流阻抗法:以小振幅的正弦波电势(或电流)为扰动信号,使电极系统产生近似线性关系的响应,测量电极系统在很宽频率范围的阻抗谱,以此来研究电极体系的方法就是交流阻抗法。 5、电化学工作站:由计算机控制的电化学测试仪称为电化学工作站。 6、支持电解质:为了有效的消除电活性物种传质形式中的电迁移现象,同时也为了能很好的将界面电势差限制在离电极不远处,所加的高浓度惰性电解质叫支持电解质。 7、暂态电极过程:从极化条件突然改变各个子过程做出响应开始创建新的稳态要经历的不稳定的变化的过渡阶段称为暂态电极过程。 8、电位阶跃法:控制电极电势?按一定规律变化,同时测量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或电量随时间的变化。 9、双电流脉冲法:为了在浓差极化之前的短暂时间内消除双电层的影响所采用的测量方法。 10、溶液的欧姆压降:研究电极到参比电极的鲁金毛细管口之间的这段溶液电阻引起的欧姆电压降。 11、辅助电极:用来通过电流以实现研究电极的极化电极。 12、电化学稳态: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电化学系统的参量变化甚微,基本上可以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电化学稳态。 13、液接电位:两种组成不同的溶液接触时,由于界面两侧粒子扩散速度不同而在该接面上产生的电势差叫做液接电位。 14、三体系电极:由研究电极、参比电极和辅助电极组成的电极体系叫三电极体系。 15、参比电极:是测量电势的比较标准,它在测量过程中具有已知且稳定的电极电势。 16、控制电流法(电流阶跃法):控制电极电流,按某一指定的规律变化,同时测量电极参数对时间t 的变化。 17、弥散效应:弥散效应是指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不能保持初始波形,各谐波分量以各自的相速传播,造成波形拉长,上升沿变缓,波形出现高频震荡的现象。

C10-电化学测量技术

第十章电化学测量技术[1-3] 腐蚀测量技术涉及范围较广,如电化学测量,金相显微技术,表面能谱与电镜,偏光椭圆仪,超声波测厚,材料力学试验与测量,以及生物鉴定与丰富培养试验等。 由于绝大多数腐蚀过程的本质是电化学性质的,在腐蚀机理研究、腐蚀试验及其工业腐蚀监控中,广泛地利用金属/电解质界面(双电层)的电化学性质,所以电化学测试技术已成为重要的腐蚀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实际腐蚀体系是千变万化和十分复杂的,因此当把实验室的电化学测试结果推广到实际应用时,必须十分谨慎,而且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其它定性或定量的试验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评定和鉴证。总之,在考虑电化学研究方法优点的同时,应十分注意它的局限性。 以下介绍部分电化学测量的实验装置、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10-1电化学测量技术的实验装置 一.电解池 电解池的结构和电极的安装对电化学测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正确设计和安装电解池体系,是电化学测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设计和安装电解池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便于精确测定电极电位。为此,所有实验均应采用三电极电解池。为了减小溶液的欧姆电压降对电位测量和控制的影响,应将参比电极通过鲁金毛细管靠近研究电极,且毛细管位置要选择适当,一般与研究电极表面的距离为毛细管直径的2倍。 2.应使研究电极表面上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从而使电位分布均匀,为此要根据电极的形状和安装方式正确地选择辅助电极的位置。(a)研究电极为平面电极时,辅助电极也应为平面电极,且两个电极的工作平面要相互平行,电极背面要绝缘;如果研究电极的两面都工作,则应当在其两侧各放一个辅助电极。(b)研究电极为丝状或滴状电极时,辅助电极应为长圆筒形,辅助电极直径要远远大于研究电极的直径,参比电极要放在研究电极的中心位置。 3.电解池的体积要适当,而且要考虑到电极面积的大小以及电极面积与溶液体积之比。 电解池体积太大,消耗溶液太多,造成浪费;体积太小,在长时间的测量中,会引起溶液成份的变化,影响测定结果。电极面积的大小主要根据研究目的、设备条件(如恒电位仪的输出功率)等因素综合考虑。为了辅助电极不发生明显极化,通常采用大面积辅助电极。电极面积与溶液体积比,对不同实验要求也不同。在金属腐蚀研究中,为了避免过快的消耗溶液而使得溶液成份发生变化,电池面积与溶液体积之比不宜太大,一般要求50mL溶液/cm2电极面积。 4.电化学测量中应尽量减少外界物质对电解体系的影响。用装有研究溶液的盐桥可以减少参比电极内充溶液对研究体系的干扰。为防止辅助电极上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对研究电极的影响,通常在研究电极室与辅助电极室之间用烧结微孔玻璃隔开。 如果测量需要在一定气氛下进行,电解池必须有通气装置和水封,搅拌和恒温装置。 美国材料协会推荐使用全玻璃磨口的一立升七口圆底电解池用于腐蚀研究。电解池为圆瓶状,中间为研究电极,有两个对称的辅助电极,参比电极经盐桥上的鲁金毛细管与研究电极毗连。

电化学测量技术论文

《电化学测量原理与技术》 课程报告 电化学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的测定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14年05月 1、前言 电流密度是描述电路中某点电流强弱和流动方向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单位 时间内通过某一单位面积的电量,方向向量为单位面积相应截面的法向量。指向 由正电荷通过此截面的指向确定。交换电流就是当电极处于平衡状态(即不被极化)时,发生再同一电极上的海原反应的绝对电流密度或氧化反应的绝对电流密度。是电学和冶金研究上的相关术语。当电极反应处于平衡时,电极反应的两个

方向进行的速度相等,此时的反应速度叫做交换反应速度。相应的按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的电流密度绝对值叫做交换电流密度,用jo表示。其大小除受温度影响外,还与电极反应的性质密切相关,并与电极材料和反应物质的浓度有关。在金属防腐蚀领域交换电流密度又被称为自腐蚀电流密度。 阴阳极化曲线相交于一点,具有共同的电位,相交点的电位是整个金属电极的非平衡的稳定电位,称之为混合电位;当金属腐蚀时,则称之为腐蚀电位或自然腐蚀电位。对应于腐蚀电位的电流密度称为腐蚀电流密度或自然腐蚀电流密度。交换电流密度属于电化学腐蚀动力学的,一般而言,交换电流越大,腐蚀速率就越快。 2、测量方法 2.1 测量原理 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表示平衡状态下电极的反应能力,是在平衡电极电位下电化学反应正向和逆向的单位反应的比速度和单向电流密度。交换电流密度是定量描述电极反应可逆程度的物理量。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越大,电极传输氧化还原反应电流的能力越强,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可逆程度也就越好。 由电化学理论可知当有电流通过不可逆电极时,不可逆电极的电势值会偏离无电流通过时的平衡值,这种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在强极化条件下电极极化过电势η和极化电流密度j之间关系如下; η=a+b log j 式中,a、b为塔菲尔常数,对于阴极极化过程: a=ac=-2.303 RT/(azF)log j。 b=bc=2.303 RT/(azF) 其中,j。为交换电流密度;z为电子转移计量系数,a为对称系数(或传递系数)。根据上述两式可求得-log j。=a/b,先测定铂碳复合电极的过电势和极化交换电流的变化关系曲线(即电极的极化曲线),确定出塔菲尔常数a、b的值,然后利用所求算可计算出交换电流密度。 2.2 极化曲线的测量 极化电位与计划电流或极化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极化曲线。测定 Tafel曲线有两种方法,在给定的电流密 度下测定电极电位,电流或电流密度是 自变量,电极电位是因变量,是电流密 度的函数,即E=f(i),这种方法称为恒 电流法。还有一种测量方法,是在给定 的电极电位下测量其相应的电流密度,

电化学测量原理及方法

第三部分 电化学测量 第一章 电化学测量的基本知识 1、学习电化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如下: 对”未知”施加扰动信号 得到相应信号 判断分析得”已知” 扰动信号:是测量条件的选择与控制;响应信号:是试验结果; 分析判断:是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2、三电极与两回路 a 、三电极与两回路的实测图: 三电极与两回路的原理图: b 、两回路 ① 极化回路(串联电路)由:极化电源、WE 、CE 、可变电阻以及电流表等组成。 功能:调节或控制流经WE 的电流;目的:实现极化电流的变化与测量 ② 测量回路(并联电路)由:控制与测量电位的仪器、WE 、RE 、盐桥等组成。功能:实现控制或测量极化的变化;目的:测量WE 通电时的变化情况 c 、三电极的优点 研 WE 辅助CE 通 回为了记录通电后WE 电位变化,需RE 极化电源经典恒流法测量电路

① 可以同时测量极化电流和极化电位; ② 三电极两回路具有足够的测量精度。 d 、两类溶液体系 ① 被测体系:研究电极所处的溶液体系。 ② 测量体系:参比电极所处的溶液体系。 3、三电极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要求 a 、电解池/容器:是装电解质溶液、WE 、CE 所用,是一种容器,要求稳定性好,不溶出杂质,不与电极物质、电解液发生反应,大部分无机电解质是玻璃的,强碱电解液例外,具体要求如下: ① 化学稳定性高; ② 体积适中,太小:研究体系浓度变化;太大:浪费。 浓度变化: ,可见c 与J0有关→η。 ③ 鲁金Luggin 毛细管距离;太近:电位测不准;太远:较大的 欧姆压降;距离(管直径) ,这是半定性半定量关系。 ④辅助电极的位置、大小及形状; 位置:与WE 平行放置;大小:S CE >5S WE 。 φ 研-φ参=φ研-φ界+IR Ω ⑥ 恒电位测量中,电解池的内阻要小。 b 、参比电极 作用:比较,本身电位的稳定。 应具备的条件: ① 可逆电极(浓度不变,电位不变);这是热力学说法,符合Nernst 方程。 ② 参比电极是不极化电极(i 0→∞);实际上i 0不可能∞,所以需要控制流经RE 的电流非常小,即:I 测<10-7 A/cm 2。 0J nFkc = CE 消除边缘效应,实现 电力线的均匀分布 CE WE 等势面 0.1~0.3l d mm ≈=

电化学原理与方法复习题

1请你简要论述一下,电化学研究方法中,暂态测量技术有哪些?以及暂态研究技术的应用有哪些? 暂态测量技术是研究暂态电极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的技术。扰动处于平衡态的电极系统的暂态技术称为松弛方法。表征电极系统的参量(电极电势、电流、浓度分布、电极表面状态等)明显变化的阶段所处的状态称为暂态。常用的暂态技术是控制电极电势E 或电极电流I按一定规律变化,同时直接测量I或E对时间t的变化,或间接测量它们对与t 有关的物理量(如正弦波角频率)的变化,它们分别称为控制电势法和控制电流法。 控制电势法:控制电势阶跃暂态测量方法也可分为传荷过程控制下的小幅电势阶跃暂态测量方法,以及极限扩散控制下的电势阶跃技术。其中常用的小幅度电势阶跃技术有:电势阶跃法和方波电势法;大幅度电势阶跃法又多用于平板电极、球形电极和超微点击的测试。 电势阶跃法暂态实验开始前,电极电势处于开路电势;实验开始时(t=0),电极电势突跃至某指定恒定值E1,直至实验结束(图1a)。实验上也可将电势阶跃法中的电流I经积分器得到流经电极的电量Q。习惯上将测Q-t关系称为计时电量法,而将测I-t关系称为计时电流法。 方波电势法电极电势E在某一指定恒值E1持续时间t1后,突变为另一指定恒值E2,持续时间t2后又突变回E1值,如此反复多次(图1b)即为方波电势法。 线性扫描电势法电极电势E按恒定速率变化,即d E/d t为常数,也称动电势伏安法,它可以是单程的,称线性扫描电势法(图1c),也可以是来复的,称为循环伏安法或三角波电势法(图1d)。本法常测量I-E的相对变化关系,称循环伏安图。伏安图的定量解析比较复杂,往往需采用数值解法。但伏安图上的峰可以用来鉴别参与电极反应的物质,包括反应中间物,因此动电势伏安图有电化学谱图之称。它已成为研究电极反应机理(尤其是复杂电极反应机理)和电极表面覆盖层的重要工具。 控制电流法:控制电流阶跃暂态测量方法,习惯上也叫做恒电流法。是指控制流过研究电极的电流按照一定的具有电流突越的波形规律变化,同时测量电极电势随时间的变化(称为计时电势法),进而分析电极过程的机理、计算电极的有关参数或电极等效电路中各元件的数值。在该方法中,流过电极的电流的波形有很多种,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某一时刻电流发生突越,然后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恒定在某一数值上。常用的阶跃电流波形有:电流阶跃、断电流、方波电流和双脉冲电流等。 电流阶跃法在暂态实验开始以前,电极电流为零;实验开始时,电极电流i由零突跃至某一指定恒值i1,直至实验结束为止(图2a),然后记录E-t关系,习惯也称计时电势法。 断电流法在暂态实验开始以前,电极电流为某一指定恒值i1,让电极电势基本上达

(仅供参考)电化学测量方法期末总结

第三章电化学测量实验的基本知识 3-2三电极两回路体系 三电极体系:可同时测定和控制通过电极的电流和电位,并且有足够的测量精度。 使用超微电极作为研究电极时,可采用两电极体系。 三个电极: WE:研究电极or工作电极,该电极上所发生的电极过程是我们 的研究对象。 RE:参比电极(两电极体系没有RE)用来测量研究电极电位 CE:辅助电极or对电极,只用来通过电流,实现研究电极极化 两个回路: 极化回路(左侧),包括P,mA,CE,WE。 电位测量回路(右侧),包括V,RE,WE。 极化回路中有极化电流通过,因此极化电流大小的控制和测量在此电路中进行。 电位测量回路中对研究电极的电位进行测量和控制,回路中几乎没有电流通过。 ●极化时电极电势测量和控制的主要误差来源 溶液欧姆压降:iRu=jl/κ 降低溶液欧姆压降:加入支持电解质,使用鲁金(Luggin)毛细管(最佳组合是小的球形电极和细的鲁金毛细管接近电极表面,距离为毛细管外径的两倍) (桥式补偿电路,运算补偿电路,断电流法) 3-4参比电极 ●参比电极的一般性要求: (1)电极可逆性好。 (2)不易极化。 (3)具有良好的恢复特性(温度系数小) (4)电位稳定。 (5)电位重现性好。 (6)低电阻。 (7)若电极式金属的盐或氧化物,则要求其溶解度很小。 (8)考虑使用的溶液体系的影响。 常见的水溶液体系参比电极: 1)可逆氢电极,Pt,H2∣H+ 将铂片与铂丝焊接,将铂丝严密的封入玻璃管中,再在铂片上镀上铂黑。 氢电极中毒的三种情况: ?溶液中含有氧化性物 ?溶液中含有易被还原的金属离子 ?铂黑强烈的吸附能力 2)甘汞电极,Hg∣Hg2Cl2(s)∣Cl- 3)银-氯化银电极,Ag∣AgCl∣Cl-

电化学测量方法习题

电化学研究方法练习题 1. 画出由三电极体系构成的两回路测量示意图;说明两回路的作用以及利用三电极测量的优点;说明各回路中各主要元件的组成与要求以及精确测量的注意事项。 2. 要想测一个交换电流密度i0很小的热力学平衡体系的平衡电位,在溶液处理与测量电路中各采取那些措施,才能保证测量精度。 1. 说明稳态过程的含义与特点? 2. 说明恒电位仪的使用注意事项? 3. 说明各种极化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4. 画出经典恒流法测定稳态极化曲线的电路示意图,说明电路控制原理及条件。 5. 设计测定微观分散能力的方案及结构分析。 1.说明暂态过程的含义和特点? 2.画出具有4个步骤的等效电路? 3.利用等效电路简化原理?说明利用交频信号测定溶液电导应如何选择信号的频率及电解池? 1.说明极限简化法求解RL、Rr、Cd的方法,以电流阶跃、断电流法为例。 2.什么叫过渡时间?说明影响过渡时间的因素。 3.画出大幅度恒流阶跃下的电位~时间响应曲线,说明曲线各段形成原因及极化顺序。 1.利用多孔电极等效电路简化原理,说明恒电位阶跃测定真实表面积的实验条件、原理及结果分析。 2.说明方波电位法测定微分电容曲线的实验条件、原理及应用。 1.画出单程电位扫描的响应曲线,说明峰的形成原因。 2.在有电化学反应发生的电化学范围内,说明测定R c、C d的注意事项及公式表达,响应曲线。 3.如何用电势扫描法(单程电势扫描及三角波电势扫描循环伏安),判断电极体系的可逆性? 1.交流阻抗测量技术采用小幅度正弦交流电,说明采用这种信号的理由/原因? 2.说明交流阻抗测量技术的特点? 3.说明利用载波扫描法测定微分电容曲线的原理? 4.用等效电路简化原理说明测量溶液电导应如何设计电解池及如何选择测量信号的频率。 5.在交流阻抗研究方法中,采用的扰动信号是什么信号?研究浓差极化存在时,采用的是大幅度信号吗。 1.试分析极化曲线各区段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及相应的动力学规律,如何利用极化曲线各区段测定动力学参数. 2.在电化学测量时为什么要分析电极过程的各个基本过程.为什么和怎样把所要研究的过程突出出来.举例说明之. 1.有什么办法可测得稳态极化曲线﹖ 2.何谓控制电流法和控制电位法﹖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实现﹖为什么﹖ 3.试根据试验室现有的仪器画出几种测定稳态极化曲线的实验线路图,并分析线路中各部分的作用﹖

电化学测试方法

电化学测试一般步骤: 1.玻璃仪器、对电极清洗 三口电解池,棕色容量瓶(高氯酸),容量瓶(硫酸),烧杯,移液管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加入洗洁精放在超声池中超声半小时,再用自来水冲洗3-4次,然后用超纯水冲洗3-4次,沥干,放入铬酸清洁液24h以上,取出后用超纯水清洗3-4次,再存放在1M的硝酸溶液中,用前取出用超纯水冲洗3次,晾干。 Pt对电极清洁,在1M硝酸溶液中扫2次CV(或,50圈,200mV/S),扫完一次之后再更换溶液接着再扫,直到氢的吸脱附区形状,10圈,,200mV/S)(3个特征峰全出),用完之后再放置在1M硝酸溶液中保存。 碳棒电极,先清洗,然后在1M硝酸溶液中扫CV(或,50圈),用完之后再放置在11M硝酸溶液中保存。 2.HClO4L)溶液配置 现配现用。取1L的棕色容量瓶,用超纯水清洗多遍(至少3遍),用干净并且干燥的移液管移取8ml %优级纯高氯酸(进口的高氯酸,3个月用完,分解出氯离子)至容量瓶中,定容。 买一个pH计。 跟大化所一款的移液枪。 3.参比校正 所有的电解池、参比电极、对电极在测试前用L HClO4润洗3次。在含有电解液的五口烧瓶中通氢气1h至饱和,以Pt丝为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待校正参比电极为参比电极,(1)直接读三电极体系的开路电压,开路电压就是参比电极的电位;(2)扫CV,先测开路电压,然后在开路电压正负10mV区间来扫CV,扫描速度1mV/s,电压稳定时电流为0处所对应的电压值为参比电极校正电位。 参比电极应每天测试前校正防止电位漂移。

4.工作电极准备 抛光粉和麂皮 电极打磨处理,最细的Al2O3,走8字30次,水洗、硝酸洗、碱洗、醇洗,盖帽子,照出人影。 墨水滴制备:称量2mg催化剂样品放入试管中,再用移液枪加入800微升乙醇和5微升5%Nafion溶液,超声混合30min-60min,到样品均匀分散到溶液中为止。(以20%商业Pt/C,载量为5ug为例) 墨水滴制备:称量2mg催化剂样品放入试管中,再用移液枪加入800微升乙醇,超声混合30min-60min,到样品均匀分散到溶液中为止。再滴1滴%的Nafion到电极表面。(以20%商业Pt/C,载量为5ug为例) 控制浓度: 催化层涂覆:用移液枪移取10μL混合液,分多次涂覆在玻碳电极表面,干燥后待用。(如下图) 表面有气泡: 5.电极极化(活化催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