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

2004年3月
第3期( 总192期)
中圉工繁往清
Chi na Indus证al
Econom y
M ar.,2004
N o.3
【公共管理】
芷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硼究*
李海舰,冯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摘要]
随着时代变化,价值来源的范围不断扩大。本文从企业角度,对劳动价值理
论、资本价值理论、客户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价值产生机理进行了阐述,指出三种价值
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主体地位不同而已。从劳动价值理
论、资本价值理论为主转向客户价值理论为主,将成为指导企业发展的必然走势。
[关键词]
企业价值来源;
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价值理论;
客户价值理论
[ 中图分类号] 砣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4)03—0052一09
企业作为经济行为主体,对于利润的追求实质上是为了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惟有价值创造出
来并得以实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得到持续发展,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成
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因而,加强对价值来源问题的深入研究成为实践对理论提出的重要课题。
所谓价值,从企业角度而言,指的是利润、效用、效益、财富、收入等。本文致力于研究企业的价
值来源渠道,目的在于拓展企业利润途径。迄今,经济发展历经农业经济、制造经济、服务经济、体
验经济四个大的时代。不同时代,财富创造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价值来源的主体随之改变。农业经
济时代,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主;制造经济时代,以资本产生价值为主;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
代,是以客户赋予价值为主。不同时代价值来源主体具有呈递性,后者并不否定前者,只不过是充
当价值创造的主角换了。
一、价值来源之一:劳动价值理论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
威廉· 配第在《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劳动是价值的来源这一基本观点。后来,李嘉图进一步深化
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坚持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来源即一元的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把劳动价值理
论发展到最高阶段,形成了科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劳动价值理论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一
百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主流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充分合理性源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的时代特征。当时,社会经济处于短缺状
态,企业形态主要是手工工场,尚未普遍采用大型机器生产,劳动力和产品往往供不应求。社会物
质财富不够丰富,企业仍然致力于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少,相应的现
[ 收稿日期] 2004—02一16
[ 作者简介] 李海舰( 1963一) ,男,山东潍坊人,中国

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
博士;冯丽(1980一),女,山东淄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
本文思想的形成曾得到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的指导,在此特别致谢。当然,文责
作者自负。
52
万方数据

代意义的服务业等部门的发展空间也较小,消费呈现物质化的特征。这个时代的企业,主要运用劳
动、资源和资本进行产品生产,但是劳动在产品的价值创造中始终是主角,占据主流地位,自然资源
和资本只是充当转移价值的角色。这是因为,一方面,劳动力相对不足,成为稀缺资源,自然资源却
相对充足;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低,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主要来源于工人的体力劳
动。体力劳动是社会产品价值中的主要生产要素。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成为
产品价值高低的衡量标准。同时,在企业生产的投入要素中,劳动投入较多,资本投入较少,企业还
没有足够的实力用资本替代劳动。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的边际产量呈
逐步上升趋势。既然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企业赚取利润的方式就是延长劳动时问,提高劳动强
度。工人越是拼命劳动,其创造的产品价值就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
2.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的现实挑战
长期以来,劳动价值论在理论和实际中一直起着支配作用。现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绝
大多数的理论家和企业家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不断对其进行深化和发
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都应给予劳动价值论以充分的肯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劳动
价值论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 1) 过去,与劳动价值论的原理相符合,付出的劳动越多,企业赚取的利润也越多;而现在,越是
增加休闲,越能获得财富。如,北京的飞宇网吧等网络娱乐产业、美国的好莱坞、香港的娱乐圈都很
火爆,他们满足了消费者对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据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美国人有1/3的
时间、2/3的收入、l /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娱乐,2015年左右,休闲娱乐业的产值将占美国国民生
产总值的一半。
( 2) 现在,制造企业中的员工结构呈现“ 三三制” 分布,即研究人员、制造人员( 狭义的劳动者) 和
营销人员各占1/3,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者即制造人员比过去大量减少,企业的利润却比过去大幅提
高。而在一些特殊行业,制造人员的数量甚至趋向于零,企业利润却在剧增。如,在中关村的一些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绝大多数是研究开发

人员,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发挥主要作用;在众多服务
行业,员工的劳动在劳动价值论中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第一、第二产业。
( 3) 现在,价值创造主体和价值获取主体发生分离,由此导致利润转移现象发生。①价值从制
造领域向销售领域转移。制造领域只获得了利润的1/10,而9/10的利润则在销售领域里实现。②
价值从销售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就手机市场而言,购买手机的费用平均只占手机使用费的1/10,
这样,销售手机的企业可能无利可图,而电信公司利润丰厚。汽车行业也是如此,购买汽车与使用
汽车的费用比大约是1:4.7。③价值从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转移。就企业内部而言,营
运环节控制制造环节,过去,分厂创造价值;现在,总部创造价值。就企业外部而言,下游环节控制
上游环节,下游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④价值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转移。
过去,价值创造主要集中于物质生产领域,从事物质生产的企业获得的利润最高;现在,教育、培训、
研发、媒体等非物质生产领域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物质生产领域。在物质生产领域,过去是一般性
劳动就能创造价值,而现在则是智力性劳动创造价值,一般性劳动只是转移价值。
二、价值来源之二:资本价值理论
1.资本价值理论的提出
过去,价值主要在物质生产制造领域由体力劳动创造出来。进入制造经济时代以后,资本日益
取代体力劳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死劳动也创
53
万方数据

造价值。①所谓死劳动,实际上就是资本②。资本不是单一的,随着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向高级发展,
企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资本形式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结构。不仅如此,资本还具
有自我升级和调整的能力,在竞争过程中,高层次资本自动控制或取代低层次资本。因此,资本形
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产生效率。当经济发展到知识和信息经济阶段,有形资本在企业
价值创造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而无形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地位急剧上升。据统计,在经济发达
国家,企业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1980年是l :1,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4:1,无形资
产的比例占了80%。现代企业的价值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生态
资本等所带来的价值,资本趋于隐性化、人性化、智能化、自然化。可见,时代发生变化,价值来源的
范围也在随之扩大,不仅劳动

创造价值和财富,资本也创造价值和财富。资本的价值创造不仅更具
决定性,而且资本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扩大。可以说,在企业家眼里,一切都是资本,一切都能产
生价值。
2.资本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
( 1) 有形资本创造价值。一是硬资本创造价值。硬资本表现为生产中使用的厂房、机器、技术
装备以及原材料、流水线等。在传统经济中,硬资本主要集中于企业的生产制造领域,企业主要在
生产制造环节进行价值创造,硬资本作为实物资本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如,在印刷出版社、
化学公司、搅拌工厂中,主要是硬资本创造企业价值。硬资本首先揭示了企业的存在,企业在财务
报表中通过列示资产和负债项目记录和衡量硬资本的财富创造量。然而,硬资本具有同质性和非
专门性的特征,容易被模仿和取代,相应的基于硬资本的企业竞争优势不能长期拥有。在新经济时
代,仅仅用硬资本来描述一个企业已经行不通了,它已经难以解释公司的业务及其界限。伴随着企
业生产制造环节的萎缩,越来越多的企业几乎可以没有硬资本。进入一个产业,也不一定需要硬资
本,如,广告公司、咨询和计算机服务公司等都大量采用了信息技术。资本形态正趋于“ 软” 化和无
形化,资本特征趋向专门化和差异性。二是软资本创造价值。软资本包括先进技术、知识产权、网
络平台、业务模式、流程再造、营销渠道、企业区位以及制度安排等,它对一个企业的价值增长起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就知识产权而言,利用专利、商标、技术许可证等能实现商业扩展,创造企业
价值。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IBM 公司通过运营专利许可证,利润大幅度增长,从1990年的3000
万美元达到2000年的10亿美元;施乐公司重点经营复印机和文件管理系统的专利版税,这笔收入
在两年内从1000万美元增加到2亿美元。②就流程再造而言,企业把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
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市场关系( 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
系) ,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互相对接、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国内海尔从1998年开始实施以
“ 市场链” 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用定单信息流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实现了“ 零距离、零库存、
零营运成本” ,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③就制度安排而言,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使差企业变成
好企业,一个不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使好企业变成差企业。一般来说,可以有四种企业制度安排:一
是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二是用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

约不讲效果;三
是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四是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
果( 罗辉,2003) 。显然,第一种制度安排是最有效的。同样的企业在第一种制度安排下运作可以创
造更高的利润收入。过去,一份辛苦一份收获;现在有了好的制度安排,一份辛苦十份收获、百份收
获甚至千份收获。
硬资本和软资本均属有形资本,只是资本在二者中的物化形式不同。过去,企业获取经济效
益,主要依赖硬资本,而硬资本是有限的。所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内会受到硬资本的

关于资本创造价值,严格说来,“ 创造” 一词并不贴切,它还有“ 产生” 、“ 带来” 等意思。

这里把资本按有形、无形、人力、组织、生态五大类阐述,但这种划分法并不一定科学。
54
万方数据

约束。现在,企业获取经济效益,转向主要依赖软资本,而软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是不断增值的。这
样,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高速增长将奠定在不断增值的软资本的供给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
趋势,软资本比硬资本创造的价值更多,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 2) 无形资本创造价值。无形资本是一种比软资本更高级的资本形态,一般而言,它“ 看不见,
摸不着” 。就企业而言,“ 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比“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价值作用更大。无形资
本也是一个庞大的资本,内容相当丰富。这里列举一二加以说明。一如思想。思想包括思路
( Ideas) 、理念、创意、点子、学习等。短缺经济时代,拥有资本( 狭义资本,指资金等) 就能获取利润。
大资本赚大钱,小资本赚小钱,无资本不赚钱。过剩经济时代,拥有思想才能赚钱。大思想赚大钱,
小思想赚小钱,无思想不赚钱。所谓财富,实际上是思想的物化。所谓企业,实际上是把“ 思想变成
财富的组织” 。通俗地讲,钱袋子来自于脑袋子。一种新思想就是一种新货币。现在,企业的最高
形态是学校,“ 把企业办成学校” 成为企业的终极追求。这是因为,竞争力来自于学习力。二如企业
文化。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会造成高昂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文化则有助于使员工的各种认识趋
于一致,从而大大减少员工的认识分歧,节约企业内部交易费用。这是因为,管理者不可能每时每
刻对每个人随时随地地纠偏,而最经济的方式则是“ 用企业文化去解决” 。过去,经济就是经济,文
化就是文化。现在,企业文化成为经济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经济因素;企业文化成为一种资本,而
且是最重要的企业资本。三如时间。时间也能

产生价值,比如,储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获
得比原来更多的资金。当今时代是速度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时间的价
值含量。据报道,西门子的管理专家作过精密计算,产品开发时间每缩短1天,可增加0.3%的商
业利润;缩短5天,可增加1.6%的商业利润;缩短10天,可增加3.5%的商业利润。现在,越来越多
的企业通过建立现代物流,用“ 第一速度” 在“ 第一时间” 里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其利润自然滚滚而来。
( 3) 人力资本创造价值。人力资本包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关系资本、社会资本等。①就知识
资本而言,其在复制和使用过程中总量不断增长,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不仅自身的价值会增值,而且
还会通过其能动作用使物质资本产生更大的增值。过去,单靠物质资本的积累,要达到几亿美元的
资本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微软的比尔· 盖茨把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有机结合,加以综合经营,在不
到20年的时间里使资本总额达510亿美元,产值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产值。②就智力资本
而言,根据最新的一项估计,在当前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中,50%~90%源自于智力资本,而非传统的
物质资本。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现代生产中,智力资本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在生产中代替和节
约了有形资本和体力劳动。③就关系资本而言,一是指企业的外部商业关系和社会关系。外部的
商业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助于企业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研究表明,2/3的成功企业
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保持长久的客户关系。二是指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企业注重
内部员工关系,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率。星巴克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关系资本的重
视,它们将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通过权力下放和有效的奖励政策,鼓励员
工们参与决策、互相交流和合作。知名的品牌和尊重员工使星巴克很具竞争力并且获利丰厚。④
就社会资本而言,目前,社会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网络价
值,超越了家庭、工作场所和官方公共机构,将人们与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联系起来。它像其他资
产一样是可以量化的,具有可转变性、可代替性以及创造其他形式资本的能力。这样,社会资本所
包含的社区关系、诚信、义务工作、社会网络及公民精神等,均属于有效益的价值,是可以参与投资
的经济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可以产生巨额回报的。
( 4) 组织资本创造价值。组织资本主要体现在专业化经济、规模化经济、范围化经

济、模块化经
济、网络化经济等多种组织形态中。①在专业化经济中,由于长期性和世界性的经济过剩,企业只
有从全能型向精专型转变,才能在竞争中获利。企业纷纷将业务归拢到最具经营优势的行业,将经
营重点放在行业价值链中企业最具优势的环节上,“ 先做减法,后做加法” ,强调核心能力。组织资
55
万方数据

本的专用性特点正是专业化经济所需要的。组织资本往往不可转让,不能进入市场交易,而组织资
本的形成和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则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易被模仿,可
享有长期的独占收益,从而对潜在进入者构成一种进入壁垒,以保护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组织
资本的专用性又对企业本身构成了一种退出壁垒,这种退出壁垒对企业产生一种推动作用,激励企
业员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降低了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②在规模化经济中,企业之间通过资产
重组、市场重组、人力资本重组、无形资本重组等方面的战略重组,使并购双方的投入资本和资源协
同作用,在协作中融合成长为企业的组织资本,整合出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
如何使并购后的企业组织成本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成为企业进行购并活动的根本目标。如,国内
的上市公司与外资进行并购,关键是把外资先进的无形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纳人企业资源一体化
的组织资本中,通过并购后的资本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获取企业投资收益。③在范围化经济
中,虽然组织资本对企业外部而言具有专用性,但在企业内部却能够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资源
共享,即通过将企业的组织资源进行低成本克隆,达到各种无形资本的无限次重复利用。这种低成
本复制用企业内部的资源转移代替了外部高昂的市场交易费用,降低了企业成本。如,总部企业的
生产、营销、研究开发设施等资源以及人才、品牌、商誉、专利、技术、管理经验等可以通过经营业务
间的关联管理向下属企业转移,帮助下属企业创造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④在模块化经
济中,“ 模块化” 和“ 平台化” 的生产方式通过整合、重构、分解、延伸组织成本,为企业创造高额利润。
“ 模块化” 使企业能够驾驭日趋复杂的技术,通过把产品分解成模块这一子系统,为设计者、制造商
和客户建立一个平台,使企业形成本质上无法转让的核心技术。如“ 汽车平台” 概念的出现,汽车厂
商集中力量搞模块建设,把零部件制造分离出去,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率。⑤在网络化
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增规律

起着主导作用。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较高的资源
投人,因此,其生产成本十分高昂,但是组织成本一旦形成,就能在企业内甚至企业间通过协同作用
实现低成本复制。这一特点使组织资本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而边际收益递增。因此,组织资本能
在不追加投资的基础上反复利用,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组织资本投资有助于激活企业物质资本
和人力资本,克服企业的x一非效率,催化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但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尽可
能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且使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率。另外,持续的
组织资本投资还使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声誉,给企业带来正的外部性效应。
( 5) 生态资本创造价值。生态资本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包括
阳光、空气、朝向、沙滩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近代以前,生态资源的生产能力处于边缘位置,而在当代却处于中心位置。过去,生态资本作为机
器所占有的无偿生产能力,它仅仅是企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必备前提。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
发展,生态资源不再是无偿的,不再是只产出不投入。长期以来,企业急功近利地发展生产导致对
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出现生态危机,人类社会生产的要素、材料和能源需求与生态资本生产的供
给之间出现供不应求的尖锐矛盾,生态资源的破坏反过来又严重抑制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所以,
充分协调生产、环境、资源和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观,企业的成长、价值
的创造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属于同一过程。可见,虽然自然是天然存在而非人力创造的,然而企业的
生存,首先要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利用。企业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同量劳动投入会体现为
不同的产品或企业价值,甚至不用劳动也能创造价值。比如,在布置高雅的餐厅里就餐,虽然享受
的是同样的美食和服务,但需要为就餐环境付费,就餐费用相应提高;再如,盖在海边附近的楼房,
虽然没有增加额外的劳动,但由于依傍了沙滩的美丽自然环境,楼房价格陡升。
经过上述资本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不难发现,资本创造价值呈现以下变化趋势:从硬资本向
软资本转移,从有形资本向无形资本转移,从显性资本向隐性资本转移,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转
移,从依靠企业内部资本向依靠企业外部资本转移。
56
万方数据

3.资本价值理论面临的现实挑战
资本价值理论顺应时代变化,大大拓宽了企业进行价值创造

的思路,扩大了价值来源的范畴,
其进步性不容忽视。但是,现实中资本价值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其局限性。企业的价值包含价值创
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两个方面,其中,价值创造能力包括研发、制造等,价值实现能力包括服务、
营销等,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价值实现比价值创造更加重要。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
来,国内经济运行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短缺经济状态转向了过剩经济状态。这一时期,
游戏规则发生重大改变,企业越来越多地面临产品价值能否实现的挑战,产品光是生产出来已经不
够了,问题的核心在于把产品卖出去、卖好价。否则,这些产品可以说是一堆“ 废铜烂铁” 。最大限
度地实现产品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实践的发展呼唤资本价值理论向客户价值理论的转变。
三、价值来源之三:客户价值理论
1.客户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
客户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由客户决定的。就顾客而言,其购买的已经不完全是产品、服务本
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极具个性化的。认可才有价值,认可就是价值。客户认可你的
产品,就有价值;客户不认可你的产品,就没有价值。客户购买得多,价值就高;客户购买得少,价值
就低。可见,客户价值理论是企业从客户的视角来看待产品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由企业决定的,
而是由客户感知的,即企业价值来源重心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了企业外部。客户在感知价值时,除关
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本身外,还关注相互间的整体关系,客户价值不仅来源于核心产品和附
加服务,更应包括维持关系的努力,通过发展良好而持续的客户关系来创造企业价值。客户价值理
论的诞生,为企业寻求更广阔的价值来源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思维范式。
2.客户价值理论的形成分析
( 1) 客户经济是客户价值理论形成的充分条件。现在,市场成为最短缺的资源。市场经济的运
行是以需求为推动力的,从微观市场上看,客户的主导作用和客户主权是市场运行的基本特点。市
场成为企业争夺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其实质是客户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有必要从市场资源的
角度来重新界定企业和客户的地位。现在,企业和客户的地位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计划经济
阶段,政府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其崇尚的是“ 政府本位论”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
轨变型,“ 政府本位” 向“ 企业本位” 转变,企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进入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不仅市场经济规则定位日益深化,而且企业经营环境因素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网络

经济
和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信息战略使传统竞争发生巨大转变,要求企业重新考虑竞争规
则。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利用网络寻找顾客的成本大大降低,企业对终端客户的争夺日趋激烈,竞
争优势主要来自吸引和保持客户的能力,客户首次被视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和企业利润的不竭源泉;
从客户角度看,客户要求优先和快捷的服务,客户确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客户有能力要求全球范
围内的最优价格。同时,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下降,忠诚客户的保持对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变得越来
越重要,但也越来越困难。调查显示,美国各企业平均每5年便会失去一半的客户。为了实现价
值,企业的真正落脚点只能放在“ 需求主导” 上,是“ 需求本位” 而不是“ 供给本位” ,是“ 客户本位” 而
不是“ 企业本位” 。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客户,客户主权时代到来。所以,“ 企业本位” 必须进一
步转向“ 客户本位” 。
过去,客户需求是标准化的;现在,客户需求是个性化的。个性化的企业供给与个性化的客户
需求对接才能实现价值。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
完全依靠规模效益来实现企业利润目标。在今天个性化需求的市场上,客户不再满足于大规模制
造出来的大众商品,而是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因此,需求波动大、变动快。客户需求的个性化越来
越要求企业进行柔性化、模块化运作,企业要从品种少、变化慢、批量大的生产经营管理转变为多品
57
万方数据

种、高速度、小批量的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
客户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共同参与产品设计和制造。企业的外部环节内部化了,企业只
有得到外部认可才能实现内部价值,获得企业利润,外部控制而且决定内部。客户具备接近世界各
地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的能力,他们要求主动参与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进入工厂和营销部
门,成为企业的合作者。维持和发展良好的客户关系是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战略。企业的开放程
度越高,顾客可参与的活动就越多。通过提高顾客参与程度,有助于改善顾客与企业的关系,提高
顾客对企业的亲和度和信任度,从而提高客户价值,进而提高企业价值。因此,现在的企业更加注
重与客户进行个性化的互动,从订货、产品设计本验、测试到交货、安装维修都要广泛地征求顾客的
建}义,给予顾客广泛参与的机会。企业还积极推动企业与客户之问的双向学习,并开辟情感渠道,
形成客户与企业休戚相关的关

系格局。客户进入企业内部以后,客户作为真正的“ 上帝” ,成为企业
的一部分。
伴随着经济的深度化发展,客户出现层次化分,不同客户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是不同的,企业
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这里,企业面临三种类型的客户,一是最大价值客户,二是最具增长
潜力客户,三是负值客户。客户层次的分化要求企业对这三类客户进行分别管理:终身锁定最大价
值客户,把最具增长潜力客户转变为最大价值客户,摆脱负值客户。企业将经营重点放在最有价值
的客户身上,注重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延长其生命周期,可为企业持续获取价值。这样一来,企
业通过与客户终身对接,提高了效率,增长了利润。但是,客户价值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越来越具
主观性。
( 2) 体验经济是客户价值理论形成的必要条件。体验经济时代到来,引致了消费的非物质化。
这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体验、销售体验。各行各业的顶
尖企业都发现,未来的竞争战略,就在体验。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客户为中
心,创造一种能够使客户参与、值得客户回忆的活动( B.约瑟夫.派恩等,2002) ,客户为了获得这种
舒适的过程而愿意为之付费。体验产生价值,体验就是价值。客户不再满足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
消费,而是希望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惊奇、震撼、激动的终极体验和难以忘怀的愉悦记忆。这样,作为
体验的策划者和制造者,企业必须改变自身的文化和行为,将经营战略的关注点转移到感情原则
上,不仅提供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还提供最终的体验。企业不是在生产产品( 服务) ,而是在
制造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在销售物质和提供服务,而是在销售氛围和提供情感体验。这里,企业不
能决定体验的价值,体验创造的价值来自消费者个人的内心反应。主观价值高于客观价值,客户的
主观感受高于产品和服务的客观存在。感受就是消费,感受高于消费,感受成了消费的最高形式。
企业要想赚取利润,就必须把物质的东西转换成具有精神的东西。而这种“ 精神的东西” ,其价值的
高低完全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这样,传统的产品观念随之发生改变,产品价值从物质层
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产品本身并不赚钱,产品里面承载的人性含量、文化含量价值更高。利润的
80%来自产品本身以外的人性含量、文化含量。企业要提升产品的精神含量,卖出文化,卖出品味。
产品的物理功能变得次要,信息功能和体验功能成为产品的核心,产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


神体验。过去企业单纯以产品本身为中心,现在企业以方案为中心,产品形态转向发现并满足客户
更深层体验的整体解决方案。它整合了产品和服务、公共关系、口碑、流行文化、广告、个人体验、标
志、雇员、氛围等元素,这样的整体解决方案知识含量多,附加值高,利润丰厚。
目前看来,企业获取利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大,只有做大,企业才有规模效益,产
品单位成本才能降低,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第二阶段是做好,只有做好,产品才能优质优
价,企业由此获得更高利润;第三阶段是做对,所谓做对,就是找准客户独特的体验需求,在全身心
地满足顾客感受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企业利润。可见,体验经济到来之后,客户的主观
感受成为衡量产品价值的主要标准,企业只有生产出满足和提高客户主观感受的体验产品,才能获
58
万方数据

得利润,增长财富。
上述分析说明,客户价值理论反映了企业价值创造呈现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从客观物品向
主观感受转移的趋势,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外部认可。而要企业与客户实现成功对接,关键是设计
出符合客户主观需求的体验产品。
3.主观效用价值理论和客户价值理论的融合
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价值论的发展,一是劳动价值论,二是效用价值论( 刘伟,2002) 。初期,两
种思想萌芽共生共有。后来,劳动价值理论占据主流地位。再后来,效用价值理论取代劳动价值理
论,效用价值理论占据主流地位。效用价值理论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客观效用价值理论和主观效
用价值理论。边际革命之后,主观效用价值理论取代客观效用价值理论,主观效用价值理论占据主
流地位。
人们衡量价值的标准,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所谓价值,实际上是以客观为载体的主观感
受。客观价值基于产品的核心本质,是其固有的价值,能够客观衡量。主观价值基于产品的象征意
义和其他相关价值。主观价值附于产品上,可以增加产品的内涵。所有产品都是由客观价值和主
观价值组成的,两者都对最终价值的形成发生作用,客户依此判断产品的价格。人们通常从生理、
情感、智力、精神这四个层次上体验生活,这四个层次影响着人们对产品价值的判断,形成的是一种
复杂的,多层次的价值观念。当产品的价值满足了人们多个层次的需求时,价值也随之上升,形成
“ 价值加速” (特里.A.布里顿,2003),如一所房子包含五个空间递进价值:面积、体积(高度)、网络空
间( 宽带) 、社区环境、自然环境。虽然价值的衡量标准呈现多层次性,但

最终都归结为一个事实:价
值是由消费者决定的。社会发展到客户经济时代以后,客户开始将体验作为消费过程的根本,让人
感觉的东西比让人消费的东西更值钱了,客户甚至愿意为感觉付费,体验从促进企业赚钱进一步发
展到体验直接卖钱,为企业的价值增值做出贡献。至此,客户的主观感受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来
源。这里,( 主观) 效用价值理论和客户价值理论实现合流,最终走到了一起。
四、结论
企业价值来源并非是单一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系列、系统。它们之间不是一个否定一个
的关系,而是三者同时存在,只是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主体地位不同而已。①按照价值来源的主体
不同,企业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主的企业,二是以资本创造价值为主的企业,
三是以客户创造价值为主的企业。三种类型企业同时并存,但是后者的数量越来越多,由劳动、资
本创造价值为主转向客户创造价值为主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走势。②企业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
的企业可以不同的价值理论为指导。第一层次是工厂企业,以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导;第二层次是集
团公司,更适宜以资本价值理论为指导;第三层次是控股公司,更适宜以客户价值理论为指导。企
业将不同层次适用的不同价值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互相对立。③同一企业中不同类型的员
工团队适用不同的价值理论。狭义的员工团队适用劳动价值理论,而管理型团队更适用资本价值
理沦,经营型团队更适用客户价值理论。总之,时代越是向前发展,后者越加重要;企业层次越高,
后者越加重要。劳动价值理论只是价值创造理论中的一种,而非全部。企业价值来源大体上遵循
从厂家到客户、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由资本利益至高无上到客户利益至高无上的走向。
必须指出,仅仅研究三种价值理论的其中任何一种可能意义不大,前人已分别有诸多论述和争
论。但将三种价值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进行研究则是本文的首创。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角
度,所以本文只是初步构架,要对问题进行详尽和严密的论证还需要做相当艰苦的努力。
59
万方数据

[ 参考文献]
[1][美]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美]罗兰.T.拉斯特.驾驭顾客资产——如何利用顾客终身价值重塑企业战略[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 3] [ 美] 布瑞德福特· 康纳尔.公司价值评估[ M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4] [ 美] 帕特里克· 沙利文.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 M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5] [ 美] 亚德里安.J .斯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 M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 6] [ 美] 亚德里安.J .斯莱沃斯基等.利润模式[ M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 7] [ 荷] 弗兰克· 莱坎· 德普雷,勒内· 蒂森.零度管理[ M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 8] 刘伟.经济学导论[ M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9]杨永恒.客户关系管理——价值导向及使能技术[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 10] [ 美]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 .吉尔摩.体验经济[ 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 【美] 迈克尔· 哈默.企业行动纲领[ M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 12] [ 英] 乔治· 旺· 科鲁夫.知识创新:价值的源泉[ M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3][日]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4][美]托马斯.A.斯图尔特.“ 软” 资产——从知识到智力资本[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5][美]特里.A.布里顿,戴安娜· 拉萨利.体验——从平凡到卓越的产品策略[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 16] [ 美] 托马斯.H .达文波特,劳伦斯.普鲁萨克,H .詹姆斯· 威尔逊.最优理念[ M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 17] 郭京龙,李翠玲.聚焦: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理论界[ 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8][美]斯科特· 麦克凯恩.商业秀——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感情原则[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 19] 史正富.劳动、价值和企业所有权[ J ] .经济研究,2002,( 2) .
[ 20] 倪自银.顾客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 J ] .企业经济,2003,( 1) .
[ 21] 孙洪庆.智力资本论:对企业价值核心的一个认识框架[ J ] .财经研究,2003,( 4) .
[ 22] 郑玉香.企业客户资本的价值管理模式及战略评估方法[ J ]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 5) .
[ 23] 冯丽,李海舰.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 J ] .中国工业经济,2003,( 9) .
[ 24] 汪秀英.体验经济与非体验经济的比较分析[ J ] .中国工业经济,2003,( 9) .
[ 25] 曹世潮.心经济33条铁律[ M ]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 26] 胡泳.张瑞敏如是说[ 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 27] 罗辉.再造企业制度[ 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8]姜奇平.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Studyon Theori es of Val ueori gi nofCorpom ti on
UH ai —j i an,FEN GLi
(Insti tuteof Industri al
Econom i csCASS,Bei j i ng 100836,Chi na)
Abstract:The em i schan矛ngand thecategoryof val ueori gi n
i s extendedsi m uItaneousl y.
As vi

ew ed
f m mco甲orati on,thi s p印er di scusses atl en昏hthethoughtand the m echani smof val ue creati on of l abortheory
of Val ue,
capi tal theoryof Val ue and custom er
theoryof val ue.Afterw 刊,w e concl ude that
thoughthe three
theoTi es have di fkrent status i n di 珏宅rent corporati ons and di fferent ti Ines,they
are ani ntegrated system .hi s a
necessarycun- ent
forcorporati ons
to di Vert f roml abor and c印i tal
cre砒i ng Val ue to custom er creati ng val ue.
Key W ordS:Val ueori 舀nofco巾orati on;1abor theoryofval ue;capi tal
theoryof val ue;custom ertheory
of
val l l e
60
[ 责任编辑:高
粮]
万方数据

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
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
作者:
李海舰, 冯丽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刊名:
中国工业经济
英文刊名: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年,卷(期):
2004,""(3)
被引用次数:
60次


参考文献(28条)
参考文献(28条)
1.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1998
2.罗兰 T 拉斯特 驾驭顾客资产-如何利用顾客终身价值重塑企业战略 2001
3.布瑞德福特·康纳尔 公司价值评估 2001
4.帕特里克·沙利文 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 2002
5.亚德里安 J 斯莱沃斯基 发现利润区 2003
6.亚德里安 J 斯莱沃斯基 利润模式 2002
7.弗兰克·莱坎·德普雷.勒内·蒂森 零度管理 2004
8.刘伟 经济学导论 2002
9.杨永恒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导向及使能技术 2002
10.B 约瑟夫·派因.詹姆斯·H·吉尔摩 体验经济 2002
11.迈克尔·哈默 企业行动纲领 2002
12.乔治·旺·科鲁夫 知识创新—价值的源泉 2003
13.青木昌彦.安藤晴彦 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 2003
14.托马斯 A 斯图尔特 "软"资产-从知识到智力资本 2003
15.特里 A 布里顿.戴安娜·拉萨利 体验-从平凡到卓越的产品策略 2003
16.托马斯 H 达文波特.劳伦斯 普鲁萨克.H 詹姆斯·威尔逊 最优理念 2004
17.郭京龙.李翠玲 聚焦: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理论界 2003
18.斯科特·麦克凯恩 商业秀-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感情原则 2004
19.史正富 劳动、价值和企业所有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拓展[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2(02)
20.倪自银 顾客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期刊论文]-企业经济 2003(01)
21.孙洪庆 智力资本论:对企业价值核心的一个认识框架[期刊论文]-财经研究 2002(12)
22.郑玉香 企业客户资本的价值管理模式及战略评估方法[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05)
23.冯丽.李海舰 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3(09)
24.汪秀英 体验经济与非体验经济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3(09)
25.曹世潮 心经济33条铁律 2003
26.胡泳 张瑞敏如是说 2004
27.罗辉 再造

企业制度 2003
28.姜奇平 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 2002

相似文献(1条)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唐广.Tang Guang 论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未来发展 -未来与发展2005,26(5)
一、更加注重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决定作用
企业价值评估及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发展与企业价值来源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早期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受劳动价值理论影响较大,劳动是价值来源

这一基本观点首先是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提出的,以后李嘉图进一步深化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坚持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而马克思则把劳动价值理
论发展到最高阶段,形成了科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劳动价值理论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主流价值理论.

引证文献(60条)
引证文献(60条)
1.李文华 矿井安全绩效管理系统的要素构成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煤炭 2009(12)
2.俞荣建 基于价值权力争夺的浙商企业GVG体系自主构建研究[期刊论文]-企业活力 2009(9)
3.肖曙光 人力资本主导范式下的两权融合与分离[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9(3)
4.丁志国.李晓周.赵洪丹 利润区指数模型:企业利润区定量分析范式[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9(3)
5.张希 论饭店企业价值实现问题[期刊论文]-闽江学院学报 2009(1)
6.逢咏梅 价值链价值增值与分享层次探析[期刊论文]-会计之友 2009(8)
7.张卫国 我国体育产业价值创造系统研究[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1)
8.胡乔宁.王要武.胡乔迁 企业价值链价值分配的优化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9(1)
9.边姜 试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期刊论文]-会计之友 2008(35)
10.温素彬.方苑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工
业经济 2008(10)
11.姜秀珍.金思宇 嵌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式构建[期刊论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10)
12.温素彬.薛跃 可持续发展财务论纲[期刊论文]-会计之友 2008(24)
13.颜莉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创新[期刊论文]-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8(1)
14.俞荣建.吕福新 由GVC到GVG:"浙商"企业全球价值体系的自主构建研究——价值权力争夺的视角[期刊论文]-中
国工业经济 2008(4)
15.李玉华.王会兰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期刊论文]-科学·经济·社会 2008(1)
16.宋丽平.曲庆杰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期刊论文]-北方经贸 2008(1)
17.汪旭晖 零售店铺环境对消费者惠顾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18.谭军.赵凌 基于系统耦合的休闲产业变迁分析[期刊论文]-现代经济探讨 2008(2)
19.谭军.

赵凌 基于系统耦合的休闲产业变迁分析[期刊论文]-现代经济探讨 2008(2)
20.赵家凤.朱广其 战略顾客积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选择[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8(2)
21.谭军 第X方休闲:变迁、效应与竞争优势[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7(12)
22.成长企业的价值发现:以产业投资的视角[期刊论文]-特区经济 2007(11)
23.颜莉.黄卫来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研究[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07(11)
24.邓龙安.徐玖平 基于技术范式转移的企业价值网络重构研究[期刊论文]-科学管理研究 2007(3)
25.李晏墅.李金生 基于技术形成机理的自主创新决策模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7(6)
26.文嫮 技术标准中专利分布影响下的价值链治理模式研究——以移动通信产业为例[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7(4)
27.刘新荣 文化个性与企业价值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7(2)
28.史修松 基于社会资本的企业战略分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7(10)
29.刘新荣 文化个性与和谐理论研究——水文化和谐价值解读[期刊论文]-求索 2007(2)
30.李殿伟.赵黎明 我国电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3)
31.李健.荆磊 基于租金视角的战略联盟竞争优势机理分析[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7(5)

32.王海燕 体验经济与体验质量[期刊论文]-中国质量 2006(5)
33.黎继子.刘春玲.常亚平.李柏勋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期
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6(1)
34.王海燕 质量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模式的选择[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6(4)
35.李正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6(2)
36.胡川 产权制度的分层、构成及其多维度变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6(2)
37.朱广其.吴子稳 顾客资本与竞争优势的获取[期刊论文]-乡镇经济 2006(6)
38.唐广 论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6(24)
39.赵钎 我国企业价值增长战略探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06(10)
40.成京联 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初探[期刊论文]-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1)
41.闫俊周 体验营销研究综述及启示[期刊论文]-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6)
42.朱晔.刘艺军 试论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价值取向[期刊论文]-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6(1)
43.王海燕 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的选择逻辑——基于CSI模糊识别模型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6(9)
44.杨依依 企业价值与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45.王彤 北京微电子产业的集群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46.李海舰.原磊 基于价值链层面的利

润转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5(6)
47.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期
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5(2)
48.唐广 论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未来发展[期刊论文]-未来与发展 2005(5)
49.成京联.阮梓坪 企业价值理论与企业价值评估[期刊论文]-求索 2005(10)
50.王力虎.陈春旺.张莹 基于博弈的企业合作仿真研究[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51.王力虎.盛昭瀚 客户价值创造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52.汤湘希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研究评论[期刊论文]-财会通讯 2005(6)
53.唐广 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54.陈人和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企业价值模型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55.王蓉 价值信息计量:泛会计理论的提出[学位论文]硕士 2005
56.徐越雄 银行产品定价模式转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57.文嫮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58.温素彬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59.周小虎.陈传明 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4(5)
60.吕庆华 休闲业的体验营销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管理 2004(10)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c1539543.html,/Periodical_zggyjj200403007.aspx
授权使用:武汉分公司(wfwuhan),授权号:70ecff36-0439-4fa3-9ce1-9e1300df28c8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