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所承受的竖向荷载

剪力墙所承受的竖向荷载
剪力墙所承受的竖向荷载

剪力墙所承受的竖向荷载,一般是结构自重和楼面荷载,通过楼面传递到剪力墙。竖向荷载除了在连梁(门窗洞口上的梁)内产生弯矩以外,在墙肢内主要产生轴力。可以按照剪力墙的受荷面积简单计算。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受力分析实际上是二维平面问题,精确计算应该按照平面问题进行求解。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精度高,但工作量较大。在工程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剪力墙的受力特点,进行简化计算。

整体墙和小开口整体墙

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整体墙类似于一悬臂柱,可以按照悬臂构件来计算整体墙的截面弯矩和剪力。小开口整体墙,由于洞口的影响,墙肢间应力分布不再是直线,但偏离不大。可以在整体墙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联肢墙

联肢墙是由一系列连梁约束的墙肢组成,可以采用连续化方法近似计算。

壁式框架

壁式框架可以简化为带刚域的框架,用改进的反弯点法进行计算。

框支剪力墙和开有不规则洞口的剪力墙

此两类剪力墙比较复杂,最好采用有限元法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计算。其计算判断过程是由整体参数来判断的有关计算方法有那些注意的问题,希望大家展开讨论. 还有个比较重要而且需要进一步理解的概念是:协同工作原理基本的原理是这样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变形规律是完全不相同的。框架的侧移曲线是剪切型,曲线凹向原始位置;而剪力墙的侧移曲线是弯曲型,曲线凸向原始

位置。在框架—剪力墙(以下简称框-剪)结构中,由于楼盖在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在同一高度处框架、剪力墙的侧移基本相同。这使得框—剪结构的侧移曲线既不是剪切型,也不是弯曲型,而是一种弯、剪混合型,简称弯剪型。在结构底部,框架将把剪力墙向右拉;在结构顶部,框架将把剪力墙向左推。因而,框—剪结构底部侧移比纯框架结构的侧移要小一些,比纯剪力墙结构的侧移要大一些;其顶部侧移则正好相反。框架和剪力墙在共同承担外部荷载的同时,二者之间为保持变形协调还存在着相互作用。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即为协同工作原理。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其正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规定计算,但在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剪力墙各墙肢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对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

强部位及以上一层,应按墙肢底部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弯矩设计值采用,其他部位可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

800直径圆柱模板计算书

800直径圆柱模板计算书 计算依据: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4、《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一、工程属性 新浇混凝土柱名称KZ2 柱直径D(mm) 800 新浇混凝土柱高度(mm) 3700 柱箍截面类型钢带 二、柱箍布置

立面图 剖面图三、荷载组合

有效压头高度h =G4k/γc =29.87/24=1.245m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值 Smax =0.9max[1.2G4k+1.4Q3k ,1.35 G4k+1.4×0.7Q3k]=0.9max[1.2×29.87+1.4×2,1.35×29.87+1.4×0.7×2]=38.056kN/m2 Smin =0.9×1.4Q3k =0.9×1.4×2=2.52kN/m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值 S ˊmax =G4k =29.87kN/m2 S ˊmin =0 kN/m2 四、面板验算 面板类型 覆面竹胶合板 面板厚度t 1(mm) 18 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 2 ) 37 面板弹性模量E(N/mm 2 ) 10584 梁截面宽度取单位宽度即b =1000mm 。 W =bh2/6=1000×182/6=54000mm3 I =bh3/12=1000×183/12=486000mm4 1、强度验算 验算简图

弯矩图 M max=0.361kN·m σ=M max/W=0.361×106/54000=6.685N/mm2≤[f]=13N/mm2 满足要求! 2、挠度验算 验算简图 变形图

竖向荷载计算--分层法例题详解

例:如图1所示一个二层框架,忽略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用分层法计算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梁、柱杆件的 线刚度值( EI i l )。 图1 解:1、图1所示的二层框架,可简化为两个如图2、图3所示的,只带一层横梁的框架进行分析。 图2 二层计算简图

图3 底层计算简图 2、计算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与弯矩传递系数 采用分层法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则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应乘以0.9的修正系数。底 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 2 ,其余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 1 3 。各层梁的弯 矩传递系数,均为1 2 。 图4 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

图5 各梁柱弯矩传递系数 3、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 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时,梁、柱的线刚度值均采用修正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如: G节点处: 7.63 0.668 7.63 3.79 G H G H GH GH GD Gj G i i i i i μ==== ++ ∑ GD 3.79 0.332 7.63 3.79 GD GD GH GD Gj G i i i i i μ==== ++ ∑ H节点处: 7.63 0.353 7.63 3.7910.21 HG HG HG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3.79 0.175 7.63 3.7910.21 HI HI HI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10.21 0.472 7.63 3.7910.21 HE HE HE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同理,可计算其余各节点的力矩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见图6、图7。

柱子承载力计算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三、框架柱承载力计算 (一)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柱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混凝土基本原理》中相同(混凝土规范7.3)。如图所示。 即非抗震时: (3-62) (3-63)其中: (3-64)但考虑地震作用后,有两个修正,即: ◆正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保证“强柱弱梁”,对柱端弯矩设计值按梁端弯矩来调整。(混凝土规范11.4.2,抗震规范 6.2.2,6.2.3)即: 一、二、三级框架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为: (3-65)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6)其中: ——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 弯矩设计值之和,如图所示;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 矩设计值之和的较大者,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0;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按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采用实配钢筋截面面积和材料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计算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的较大者。 其可按有关公式计算。 ——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 1.4,二级取 1.2,三级取 1.1。

求得节点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后,一般情况下可按弹性分析所得的节点上下柱端弯矩比进行分配。 对于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可不调整,直接采用内力组合所得的弯矩设计值。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一、二、三级框架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 1.5,1.25,1.15,且底层柱纵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柱剪力设计值(混凝土规范11.4.4,抗震规范 6.2.5) 为了保证“强剪弱弯”,柱的设计剪力应调整。 一、二、三级的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按下式调整: (3-67)一级框架和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模板荷载计算

本方案是以木模板、钢管脚手排架的模板支撑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泵送、预拌商品混凝土、机械振捣的施工工艺条件下,对施工荷载进行了计算,并应用了统计学原理,获得不同截面梁、板的施工荷载值,不仅减化了计算工作量,并能方便查找应用。 关键词:模板钢管支撑混凝土施工荷载分项系数侧压力荷载组合1施工荷载计算的计算依据 施工荷载的计算方法应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本文仅适用于木模板、钢管脚手排架、钢管顶撑、支撑托的模板支撑系统;采用泵送、预拌商品混凝土,机械振捣的施工工艺,并依据原《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92,附录中有关“普通模板及其支架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的取值标准。 2模板支撑系统及其新浇钢筋混凝土自重的计算参数: 模板及其支架的自重标准值应根据模板设计图确定,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可根据实际重力密度确定,钢筋自重标准值可根据设计图纸确定,也可以按下表采用:钢筋混凝土和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和设计值统计表 材料名称单位标准值分项系数设计值备注 平板的模板KM/m2 0.3 1.2 0.36 包括小楞 梁的模板KN/m2 0.5 1.2 0.6 展开面积 普通混凝土KN/m3 24 1.2 28.8 楼板的钢筋KN 1.1 1.2 1.32 每立方米混 凝土的含量 梁的钢筋KN 1.5 1.2 1.8 模板及支架KN/m2 0.75 1.2 0.9 层高≤4m 3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的取值标准: 施工活荷载的取值标准应根据不同的验算对象,对照下表选取,对于大型设备如上料平台、混凝土输送泵、配料机、集料斗等的施工荷载,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并在大型设备的布置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 施工活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统计表 序号计算构件名 称 荷载类型单位标准值分项系数设计值备注

高层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荷载估算

高层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荷载估算 1.2 高层建筑结构作用效应的特点 1.2.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 建筑结构所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在低、多层建筑中,由于结构高度低、平面尺寸较大,其高宽比很小,而结构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也很小,故结构以抵抗竖向荷载为主。也就是说,竖向荷载往往是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 建筑结构的这种受力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发生变化。 在高层建筑中,首先,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图1.2.1-1所示的框架可知,各楼层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框架柱轴力为: 边柱 N=wlH/2h 中柱 N=wlH/h 即框架柱的轴力和建筑结构的层数成正比;边柱轴力较中柱小,基本上与其受荷面积成正比。就是说,由各楼层竖向荷载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很大,建筑物层数越多,底层柱轴力越大;顶、底层柱轴力差异越大;中柱、边柱轴力差异也越大。 其次,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作为整体受力分析,如果将高层建筑结构简化为一根竖向悬臂梁,那么由图1.2.1-2、图1.2.1-3所示其底部产生的倾复弯矩为: 水平均布荷载 Mmax=qH2/2 倒三角形水平荷载 Mmax= Qh3/3 即结构底部产生的倾复弯矩与楼层总高度的平方成正比。就是说,建筑结构的高度越大,由水平作用对结构产生的弯矩就更大,较竖向荷载对结构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增加更快,其产生的结构内力占总结构内力的比重越大,从而成为结构强度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 1.2.2 高层建筑结构的变形特点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变形主要是竖向构件的压缩变形。由于各竖向构件的应力大小不同,因而其压缩变形大小也不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的找平, 同时由于各竖向构件的基底轴力大小不同,若不对基底应力进行调整,也可能导致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最大的顶点位移为: 水平均布荷载△max=qH4/8EI 倒三角形水平荷载△max= 11qH4/120EI 式中EI为结构的 从以上可看出,结构顶点位移与其总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则又比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累积效应增加更快,这就说明,高层建筑结构对结构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竖向变形分析_范峰

DOI:10.14006/j.jzjgxb.2010.07.015 文章编号:1000-6869(2010)07-0118-07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竖向变形分析 范峰1,王化杰1,支旭东1,黄刚2,祝恩淳1,王宏2,沈世钊1 (1.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4)摘要: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施工过程中结构竖向变形累积问题尤为突出,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建立了适于结构施工模拟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综合时变结构离散分析法与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实现了超高层结构施工 全过程分析;将整个结构按照施工过程划分成一系列材料参数、几何参数、荷载边界条件不同的平衡体系;通过对各平衡体 系的有限元求解,实现了考虑徐变效应的施工全过程模拟,获得结构各施工阶段的竖向变形、层间压缩量以及框筒内外相 对竖向变形,分析了施工过程中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竖向变形。将模拟结果与一次性加载和不考虑徐变的施工模拟结果对 比表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变形计算应考虑施工过程和徐变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建议方法 的可行性。 关键词:混合结构体系;施工过程;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时变结构;徐变 中图分类号:TU973.14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FAN Feng1,WANG Huajie1,ZHI Xudong1,HUANG Gang2,ZHU Enchun1,WANG Hong2,SHEN Shizhao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150090,China; 2.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Co.Ltd,Wuhan430064,China) Abstract: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is one of the highest buildings of the world,of which the cumulation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 and worth investigating.A refined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onduct full-process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like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in which the discrete analysis method of time-varying structures and the age-adjusted effective modulus method were both used.I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a series of stages,each with a structural system that was part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with different material parameters,geometrical parameters,loading and boundary conditions.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in consideration of creep of concrete was simulated successfull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the analytical method developed.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tage,the total vertical deformation,inter-floor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and the relative deformation between the outer frame and the core-wall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form analysis of the stage-wise full-process of construction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reep 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conventional analysis of the whole building under the total load from all self-weight and construction applied to the structure‘in one go’shows that,the cumulative effect on the deform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creep effect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analyzing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and the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suchlike.Finally,the calculated results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monitoring results. Keywords:hybrid structure system;construction process;age-adjusted effective modulus method;time-varying structure;creep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J01B02),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HITQNJS,2007029)。 作者简介:范峰(1971—),男,安徽安庆人,工学博士,教授。E-mail:fanf@https://www.360docs.net/doc/ac15904626.html, 通讯作者:王化杰(1982—),男,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E-mail:huajie_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c15904626.html, 收稿日期:2009年6月 811

柱子承载力计算

柱子承载力计算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三、框架柱承载力计算 (一)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柱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混凝土基本原理》中相同(混凝土规范)。如图所示。 即非抗震时: (3-62) (3-63)其中: (3-64)但考虑地震作用后,有两个修正,即: ◆正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保证“强柱弱梁”,对柱端弯矩设计值按梁端弯矩来调整。(混凝土规范11.4.2 一、二、三级框架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为: (3-65)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6)其中: ——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如图所示;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的较大者,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0;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按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采用实配钢筋截面面积和材料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的较大者。其可按有关公式计算。 ——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二级取,三级取。 求得节点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后,一般情况下可按弹性分析所得的节点上下柱端弯矩比进行分配。 对于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的柱,可不调整,直接采用内力组合所得的弯矩设计值。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一、二、三级框架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且底层柱纵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柱剪力设计值(混凝土规范11.4.4 为了保证“强剪弱弯”,柱的设计剪力应调整。 一、二、三级的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按下式调整: (3-67)一级框架和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8)

模板及支撑系统的施工荷载计算

模板及支撑系统的施工荷载计算摘要:本文是以木模板、钢管脚手排架的模板支撑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泵送、预拌商品混凝土、机械振捣的施工工艺条件下,对施工荷载进行了计算,并应用了统计学原理,获得不同截面梁、板的施工荷载值,不仅减化了计算工作量,并能方便查找应用。 关键词:模板钢管支撑混凝土施工荷载分项系数侧压力荷载组合 1施工荷载计算的计算依据 施工荷载的计算方法应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本文仅适用于木模板、钢管脚手排架、钢管顶撑、支撑托的模板支撑系统;采用泵送、预拌商品混凝土,机械振捣的施工工艺,并依据原《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92,附录中有关“普通模板及其支架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的取值标准。 2模板支撑系统及其新浇钢筋混凝土自重的计算参数: 模板及其支架的自重标准值应根据模板设计图确定,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可根据实际重力密度确定,钢筋自重标准值可根据设计图纸确定,也可以按下表采用: 钢筋混凝土和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和设计值统计表 3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的取值标准: 施工活荷载的取值标准应根据不同的验算对象,对照下表选取,对于大型设备如上料平台、混凝土输送泵、配料机、集料斗等的施工荷载,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并在大型设备的布置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 施工活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统计表 4混凝土楼板的施工荷载计算: 现浇混凝土楼面板的施工荷载主要有新浇混凝土、钢筋、模板和支撑系统的自重,以及

施工活荷载组成,针对验算的具体对象,采用相应的荷载组合方式,现以100mm厚的混凝土楼面板举例,进行施工荷载组合设计值的计算,依此类推得到不同厚度楼板的施工荷载组合设计值,以便查表应用。 100mm楼板施工阶段恒荷载的计算与统计 楼板施工活荷载的计算与统计 100mm楼板的施工荷载组合计算与统计 不同厚度楼板施工荷载组合设计值的统计表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第6章竖向荷载作用下力计算 §6.1 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 §6.1.1.板传荷载计算 计算单元见下图所示: 因为楼板为整体现浇,本板选用双向板,可沿四角点沿45°线将区格分为小块,每个板上的荷载传给与之相邻的梁,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可等效为均布荷载。 图6-1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

图6-2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等效荷载 一.B~C, (D~E)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 ??+? 6.09KN/m 1.5m[1-2(1.5/6)(1.5/6)]2=1 7.128KN/m 活载:222 ???+? 2.0KN/m 1.5m[1-2(1.5/6)(1.5/6)]2=5.625KN/m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 ???+? 3.83KN/m 1.5m[1-2(1.5/6)(1.5/6)]2=10.772KN/m 活载:222 ???+? 2.0KN/m 1.5m[1-2(1.5/6)(1.5/6)]2=5.625KN/m 梁自重:3.95KN/m B~C, (D~E)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17.128 KN/m+3.95 KN/m=21.103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3.95 KN/m+10.772 KN/m=14.747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二. C~D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 ??? 6.09KN/m 1.2m5/82=9.135KN/m 活载:2 ??? 2.0KN/m 1.5m5/82=3KN/m 楼面板传荷载:

模板计算荷载

1.模板及支架自重 模板及支架的自重,可按图纸或实物计算确定,或参考表3-3:表3-3楼板模板自重标准值 2.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标准值 普通混凝土用24 kN/m3,其他混凝土根据实际重力密度确定。 3.钢筋自重标准值 根据设计图纸确定。一般梁板结构每立方米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自重标准值:楼板1.1kN;梁1.5kN。 4.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 计算模板及直接支承模板的小楞时:均布活荷载2.5kN/m2,另以集中荷载2.5kN进行验算,取两者中较大的弯矩值; 计算支承小楞的构件时:均布活荷载1.5kN/m2; 计算支架立柱及其他支承结构构件时:均布活荷载1.0kN/m2。

对大型浇筑设备(上料平台等)、混凝土泵等按实际情况计算。木模板板条宽度小于150mm时,集中荷载可以考虑由相邻两块板共同承受。如混凝土堆积料的高度超过100mm时,则按实际情况计算。 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水平面模板2.0kN/m2;垂直面模板4.0kN/m2(作用范围在有效压头高度之内)。 6.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标准值 影响混凝土侧压力的因素很多,如与混凝土组成有关的骨料种类、配筋数量、水泥用量、外加剂、坍落度等都有影响。此外还有外界影响,如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混凝土的温度、振捣方式、模板情况、构件厚度等。 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最大侧压力一般与其成正比。但当其达到一定速度后,再提高浇筑速度,则对最大侧压力的影响就不明显。混凝土的温度影响混凝土的凝结速度,温度低、凝结慢,混凝土侧压力的有效压头高,最大侧压力就大;反之,最大侧压力就小。模板情况和构件厚度影响拱作用的发挥,因之对侧压力也有影响。 由于影响混凝土侧压力的因素很多,想用一个计算公式全面加以反映是有一定困难的。国内外研究混凝土侧压力,都是抓住几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典型试验或现场实测取得数据,再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后提出公式。

竖向荷载统计和内力计算

荷载统计 一、恒荷载统计(标准值) 1.屋面(不上人屋面) 防水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0.4 KN/m2 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0.015?20=0.3 KN/m2 找坡层:40厚水泥石灰焦渣砂浆0.3%找平0.04?14=0.56 KN/m2 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0.015?20=0.3 KN/m2 保温层:80厚矿渣水泥0.08?14.5=1.16 KN/m2 结构层:100厚钢筋混凝土板0.1?5=2.5 KN/m2 20厚混合砂浆纸筋石灰面0.02?18=0.36 KN/m2 合计g k=5.58 KN/m2 2.楼面 10厚陶瓷地砖面层0.01?22=0.22KN/m2 10厚1:2.5水泥砂浆结合层0.01?20=0.2KN/m2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0.02?20=0.4 KN/m2 100厚钢筋混凝土板0.1?25=2.5 KN/m2 20厚混合砂浆纸筋石灰面0.02?18=0.36 KN/ m2 合计g k=3.68 KN/m2 3.墙体自重 (1)外墙

240mm厚烧结空心砖及贴砖0.24?18+0.5=4.82 KN/ m2 保温层:80厚矿渣水泥0.08?14.5=1.16 KN/m2 两面10mm厚混合砂浆抹灰0.01?17?2=0.34 KN/m2 合计g k=6.32 KN/m2(2)内墙 240mm厚烧结空心砖及贴砖0.24?18+0.5=4.82 KN/ m2两面10mm厚混合砂浆抹灰0.01?17?2=0.34 KN/m2 合计g k=4.66 KN/m2(3)女儿墙 10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0.1?25?0.24=0.6KN/ m2 240mm厚烧结空心砖及贴砖0.24?18+0.5=4.82 KN/ m2两面10mm厚混合砂浆抹灰0.01?17?2=0.34 KN/m2 合计g k=5.76 KN/m2 4.门窗自重 (1)铝合金门窗0.4 KN/m2 (2)木门0.2 KN/m2 (3)玻璃门0.2 KN/m2 5.构件自重 (1)梁自重:(横向框架梁) 教室:(300mm?600mm) 0.3?0.6?25=4.5 KN/m 10mm厚水泥砂浆0.01?17?[(0.6-0.1)?2+0.3]=0.221 KN/m

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竖向变形控制

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控制 1.变形差产生原因和危害 与一般的多层利高层建筑相比,超高层结构的设计除了需要在结构体系选择、抗震设计、抗风设计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之外,还需要考虑非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内力分析。非荷载作用主要包括温度作用和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等。由于超高层结构高度可能在两三百米以上,以及不同竖向构件在压应力水平、材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还有混凝土材料的徐变、收缩等非荷载作用时,因此超高层结构必然产生不可忽视的竖向变形及差异。 在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角柱、边柱的竖向变形差异来自多个方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个部位垂直构件的截面轴向应力有高有低。在结构施工时,核心筒施工往往先于周边框架柱施工,造成结构各部分受荷时间有先有后。加上混凝土的弹性压缩、收缩、徐变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最终会使得结构构件产生可观的竖向变形及变形差异。这些变形将给设备安装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在结构中产生附加力矩。 常规结构设计中重力荷载一般采用线弹性静力分析,结构一次生成,荷载一次施加,然后与活荷载、风、地震等荷载进行线性组合,而没有考虑结构的刚度、荷载是逐步完成的,实际上结构生成和重力荷载的施加是一个逐层生成的过程。对于超高层建筑结构,不考虑整个结构随着施工过程逐层找平,重力荷载逐层施加这一实际结构生成

状况,将使得上部结构过早参与下部结构的变形协调,引起结构尤其是上部结构变形和内力畸形。 2.国内外工程研究现状 在国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高层建筑的竖向变形筹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的Russell H G等人对两幢钢筋混凝十高层建筑竖向变形进行了跟踪测试,其中高197m的Lake Point Tower,经过3年后柱的最大轴向变形超过了200mm;高262m的Water Tower Place经过五年后柱与墙的轴向变形差超过23mm,虽然该建筑在层13~14设有刚性转换层,第32层为刚度很大的设备层,但竖向构件间的轴向变形差异依然很明显。这些与时间和环境相关的超高层结构竖向构件变形及差异,将使相邻的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产生附加应力,还可能影响设备的安装使用。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结构的竖向变形及著异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杨丽、郭忠恭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构件徐变和收缩的有关理论和公式,得竖向构件由于徐变和收缩产生的非弹性缩短,认为超过lOOm 的高层混凝土结构应该考虑徐变和收缩的影响。 3. 国内现行规范对竖向变形差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商层建筑混凝十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对超高层结构考虑柱、墙竖向变形及差异问题进行考虑。 JGJ3—2010中5.1.9条:

柱子承载力计算

柱子承载力计算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三、框架柱承载力计算 (一)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柱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混凝土基本原理》中相同(混凝土规范)。如图所示。 即非抗震时: (3-62) (3-63)其中: (3-64)但考虑地震作用后,有两个修正,即: ◆正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保证“强柱弱梁”,对柱端弯矩设计值按梁端弯矩来调整。(混凝土规范11.4.2 一、二、三级框架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为: (3-65)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6)其中: ——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如图所示;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的较大者,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0;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按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采用实配钢筋截面面积和材料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的较大者。其可按有关公式计算。 ——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二级取,三级取。 求得节点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后,一般情况下可按弹性分析所得的节点上下柱端弯矩比进行分配。 对于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的柱,可不调整,直接采用内力组合所得的弯矩设计值。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一、二、三级框架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且底层柱纵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柱剪力设计值(混凝土规范11.4.4 为了保证“强剪弱弯”,柱的设计剪力应调整。 一、二、三级的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按下式调整: (3-67)一级框架和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8)

柱模板计算书

柱模板计算书 品茗软件大厦工程;工程建设地点:杭州市文二路教工路口;属于结构;地上0层;地下0层;建筑高度:0m;标准层层高:0m ;总建筑面积:0平方米;总工期:0天。 本工程由某某房开公司投资建设,某某设计院设计,某某勘察单位地质勘察,某某监理公司监理,某某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由章某某担任项目经理,李某某担任技术负责人。 柱模板的计算依据《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著、《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等规范编制。 柱模板的背部支撑由两层(木楞或钢楞)组成,第一层为直接支撑模板的竖楞,用以支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第二层为支撑竖楞的柱箍,用以支撑竖楞所受的压力;柱箍之间用对拉螺栓相互拉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柱模板支撑体系。 柱模板设计示意图 柱截面宽度B(mm):600.00;柱截面高度H(mm):600.00;柱模板的总计算高度:H = 3.00m; 根据规范,当采用溜槽、串筒或导管时,倾倒混凝土产生的荷载标准值为 2.00kN/m2;

计算简图 一、参数信息 1.基本参数 柱截面宽度B方向对拉螺栓数目:1;柱截面宽度B方向竖楞数目:3;柱截面高度H方向对拉螺栓数目:1;柱截面高度H方向竖楞数目:3;对拉螺栓直径(mm):M12; 2.柱箍信息 柱箍材料:木楞; 宽度(mm):80.00;高度(mm):100.00; 柱箍的间距(mm):450;柱箍合并根数:1; 3.竖楞信息 竖楞材料:木楞;竖楞合并根数:2; 宽度(mm):60.00;高度(mm):80.00; 4.面板参数

4-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1横向框架计算单元 竖向荷载作用下,一般选取平面结构单元,按平面计算简图进行内力分析,根据结构布置和楼面荷载分布情况,本设计取6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本设计中所有板均为双向板,为了简化计算,对板下部斜向塑性绞线与板边的夹角可近似取45°角,由于框架柱的间距不相等,通过主梁和次梁对板的划分不同,计算单元宽度应按照各个板的实际传荷情况而确定,如图4-1。图中横向阴影所示荷载传给横梁,纵向阴影所示荷载传给纵梁。 图4-1 标准层横向框架计算单元 4.2恒荷载计算 由于本设计次梁较多,在计算框架梁上荷载时应该先计算次梁自重和次梁传递的荷

载,再将次梁自重和次梁传递的荷载,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可近似地看成一个集中力,因此在框架节点处还应作用有集中力矩。 4.2.1 标准层次梁恒荷载计算 1、5或7轴线次梁上线荷载 1)AB 跨的次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4-2所示。 图4-1 AB 跨的次梁上的荷载分布 次梁自重:m kN m m m kN q /13.350.025.0/253 =??=次; 根据《实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第二版),对于双向板楼面荷载传递按45°塑性绞线方向分为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均折算成等效均布面荷载。 三角形荷载:q 8 5,梯形荷载:() q αα?+-3 221,其中,0l a α=。 对于BC 跨中有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同时在同一跨中出现,按理应该按照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求解,但为了简化计算,本设计中的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按上述方法计算,且按上述方法计算的荷载也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44.04800/21001==mm mm α; ( ) () 22323 1211 /18.3/54.444.044.02121m kN m kN q ααq =?+?-=?+-='; m kN m m kN l q q /68.61.2/18.3201 1=?=?'=; m kN m kN m kN q q q AB /49.162/68.6/13.31=?+=+=次; 2)BC 跨的次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4-2所示。 图4-2 BC 跨的次梁上的荷载分布 31.02400/7502==mm mm α; ()()2232322 /79.3/54.431.031.02121m kN m kN q ααq =?+?-=?+-='; m kN m m kN l q q /84.275.0/79.3202 2=?=?'=; 25.03000/7503==mm mm α; ()()2232323 /04.4/54.425.025.02121m kN m kN q ααq =?+?-=?+-='; m kN m m kN l q q /03.375.0/04.4203 3=?=?'=;

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

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 AI计算模板时的荷载标准值 AI.1模板自重标准值,应根据模板设计图纸确定。肋形楼板 及无梁楼板模板的自重标准值,可按表AI采用。 表AI楼板模板自重标准值kN/m2 AI.2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对普通混凝土可采用24kN/m3,对其他混凝土可根据实际表观密度确定。 AI.3钢筋自重标准值,应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对一般梁板结构,每立方米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自重标准值可采用下列数值: 楼板1.1kN; 梁1.5kN。 AI.4施工人员和设备荷载标准值: AI.4.1计算模板及直接支承模板的小楞时,对均布荷载取2.5kN/m2,另应以集中荷载2.5kN进行验算,比较两者所得的弯矩值,按其中较大者采用;AI.4.2计算直接支承小楞结构构件时,均布荷载取1.5kN/m2; AI.4.3计算支架立柱及其他支承结构构件时,均布荷载取1.0kN/m2。 注 1对大型浇筑设备如上料平台、混凝土输送泵等按实际情况计算。 2混凝土堆集料高度超过100mm以上者按实际高度计算。 3模板单块宽度小于150mm时,集中荷载可分布在相邻的两块板上。 AI.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对水平面模板可采用2.0kN/m2;对垂直面模板可采用4.0kN/m2(作用范围在新浇筑混凝土侧压力的有效压头高度之内)。 AI.6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标准值,一采用内部振捣器时,最大侧压力可按下列二式计算,并取二式中的较小值。 F=0.22γc t0β1β2v1/2 (A1) F=γc H (A2) 式中:F——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m2); γc——混凝土的表观密度(kN/m3);

4.2 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按照箍筋配置方式不同,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配置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柱(图4.2.1a),称为普通箍筋 柱;一种是配置纵向钢筋和螺旋筋(图)或 焊接环筋(图4.2.1c)的柱,称为螺旋箍筋柱或 间接箍筋柱。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工程结构中,几 乎不存在真正的轴心受压构件。通常由于荷 载作用位置偏差、配筋不对称以及施工误差 等原因,总是或多或少存在初始偏心距。但 当这种偏心距很小时,如只承受节点荷载屋 架的受压弦杆和腹杆、以恒荷载为主的等跨 多层框架房屋的内柱等,为计算方便,可近 似按轴心受压构件计算。此外,偏心受压构件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承载力验算也按轴心受压构件计算。 一、轴心受压构件的破坏特征 按照长细比的大小,轴心受压柱可分为短柱和长柱两类。对方形和矩形柱,当≤8时属于短柱,否则为长柱。其中为柱的计算长度,为矩形截面的短边尺寸。 1.轴心受压短柱的破坏特征 配有普通箍筋的矩形截面短柱,在轴向压力N作用下整个截面的应变基本上是均匀分布的。N较小时,构件的压缩变形主要为弹性变形。随着荷载的增大,构件变形迅速增大。与此同时,混凝土塑性变形增加,弹性模量降低,应力增长逐渐变慢,而钢筋应力的增加则越来越快。对配置HPB235、HRB335、HRB400、RRB400级热轧钢筋的构件,钢筋将先达到其屈服强度,此后增加的荷载全部由混凝土来承受。在临近

破坏时,柱子表面出现纵向裂缝,混凝土保护层开始剥落,最后,箍筋之间的纵向钢筋压屈而向外凸出,混凝土被压碎崩裂而破坏(图4.2.2)。破坏时混凝土的应力达到棱柱体抗压强度。当短柱破坏时,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相应的纵向钢筋应力值=E s=2×105×mm2=400N/mm2。因此,当纵向钢筋为高强度钢筋时,构件破坏时纵向钢筋可能达不到屈服强度。设计中对于屈服强度超过400N/mm2的钢筋,其抗压强度设计值只能取400N/mm2。显然,在受压构件内配置高强度的钢筋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不经济的。 2.轴心受压长柱的破坏特征 对于长细比较大的长柱,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的初始偏心距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轴心压力N作用下,由初始偏心距将产生附加弯矩,而这个附加弯矩产生的水平挠度又加大了原来的初始偏心距,这样相互影响的结果,促使了构件截面材料破坏较早到来,导致承截能力的降低。破坏时首先在凹边出现纵向裂缝,接着混凝土被压碎,纵向钢筋被压弯向外凸出,侧向挠度急速发展,最终柱子失去平衡并将凸边混凝土拉裂而破坏(图4.2.3)。试验表明,柱的长细比愈大,其承截力愈低,对于长细比很大的长柱,还有可能发生“失稳破坏”。 由上述试验可知,在同等条件下,即截面相同,配筋相同,材料相同的条件下,长柱承载力低于短柱承载力。在确定轴心受压构件承截力计算公式时,规范采用构件

500×500柱标准规定模板计算书

500×500柱模板计算书 柱模板的背部支撑由两层组成,第一层为直接支撑模板的竖楞,用以支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第二层为支撑竖楞的柱箍,用以支撑竖楞所受的压力;柱箍之间用对拉螺栓相互拉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柱模板支撑体系。 柱模板设计示意图 柱截面宽度B(mm):500.00;柱截面高度H(mm):500.00;柱模板的总计算高度:H = 3.00m;

计算简图 一、参数信息 1.基本参数 柱截面宽度B方向对拉螺栓数目:0;柱截面宽度B方向竖楞数目:3;柱截面高度H方向对拉螺栓数目:0;柱截面高度H方向竖楞数目:3; 2.柱箍信息 柱箍材料:木方; 宽度(mm):60.00;高度(mm):80.00; 柱箍的间距(mm):450;柱箍合并根数:1; 3.竖楞信息 竖楞材料:木方;竖楞合并根数:1; 宽度(mm):60.00;高度(mm):80.00;

4.面板参数 面板类型:胶合面板;面板厚度(mm):18.00; 面板弹性模量(N/mm2):6000.00;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f c(N/mm2):13.00; 面板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1.50; 5.木方参数 方木抗弯强度设计值f c(N/mm2):13.00;方木弹性模量 E(N/mm2):9000.00; 方木抗剪强度设计值f t(N/mm2):1.50; 二、柱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按《施工手册》,新浇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最大侧压力,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取其中的较小值: F=0.22γtβ1β2V1/2 F=γH 其中γ-- 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4.000kN/m3; t -- 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取2.000h; T --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取20.000℃; V -- 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取2.500m/h; H -- 模板计算高度,取3.000m; β1-- 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取1.200; β2-- 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取1.000。 分别计算得20.036 kN/m2、72.000 kN/m2,取较小值20.036 kN/m2作为本工程计算荷载。

柱模板支撑计算书

柱模板支撑计算书 一、柱模板基本参数 柱模板的截面宽度 B=600mm , 柱模板的截面高度 H=800mm ,H 方向对拉螺栓1道, 柱模板的计算高度 L = 6000mm , 柱箍间距计算跨度 d = 600mm 。 柱箍采用双钢管48mm ×2.9mm 。 柱模板竖楞截面宽度60mm ,高度50mm 。 B 方向竖楞4根,H 方向竖楞5根。 面板厚度15mm ,剪切强度1.2N/mm 2,抗弯强度12.0N/mm 2,弹性模量9000.0N/mm 2。 木方剪切强度1.4N/mm 2,抗弯强度11.0N/mm 2,弹性模量9000.0N/mm 2。 柱模板支撑计算简图 二、柱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强度验算要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和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设计值;挠度验算只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产生荷载标准值。 新浇混凝土侧压力计算公式为下式中的较小值: 800

其中 γc —— 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4.000kN/m 3; t —— 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0时(表示无资料)取200/(T+15),取3.000h ; T ——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取15.000℃; V —— 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取2.500m/h ; H —— 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总高度,取6.000m ; β—— 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取0.900。 根据公式计算的新浇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 F1=28.680kN/m 2 考虑结构的重要性系数0.90,实际计算中采用新浇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 F1=0.90×28.690=25.821kN/m 2 考虑结构的重要性系数0.90,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F2=0.90×4.000=3.600kN/m 2。 三、柱模板面板的计算 面板直接承受模板传递的荷载,应该按照均布荷载下的简支梁计算,计算如下 面板计算简图 面板的计算宽度取柱箍间距0.60m 。 荷载计算值 q = 1.2×25.821×0.600+1.40×3.600×0.600=21.615kN/m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 和截面抵抗矩W 分别为: W=22.500cm 3 I=16.875cm 4 (1)抗弯强度计算 f = M / W < [f] 其中 f —— 面板的抗弯强度计算值(N/mm 2); M —— 面板的最大弯距(N.mm); 21.62kN/m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