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重点笔记上册

九年级化学重点笔记上册
九年级化学重点笔记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续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研究,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等。

2.化学变化: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3.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性质,如灯泡通电发光)等。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溶于水等。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收集呼出的气体:排水法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2.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处的最低保持水平。

3.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盐酸,产生大量气泡,粉末消失;锌粒中加入盐酸,产生气泡。

4.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5.氢氧化纳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物。

6.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以洗干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一空气

1.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1/5的结论。

2.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3.空气中所含的体积: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5.纯净物: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红磷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等分别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

6.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

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为懒惰气体,常用作保护气和霓虹灯(物理性质)。

7.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其中无色易形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

课题二氧气

1.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氧气不易溶于水。

2.硫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发出淡蓝色的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

3.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4.木炭在空气里燃烧:红热状;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白光,剧烈燃烧。

5.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6.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生红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加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铁丝加热时,集气瓶底部要放水或细沙)

7.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8.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在氧气中燃烧的较剧烈),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氧化剂)。

10.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慢,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课题三制取氧气

1.常用制取氧气的办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

2.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3.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

4.氯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5.高锰酸钾——加热>猛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6.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7.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也就是压强原理。用手紧握试管,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如果气密性好,空气就会从出口出来,在水中可看到气泡,反之,如果气密性不

好,气体就会从没密封好的接口出溢出。停止加热时,要把导管移除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否则,水会倒流使试管破裂。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会放出水蒸气,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流到试管底部,炸裂瓶底。

8.工业上制取大量的氧气主要利用了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沸点,在低温条件下加压,把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蒸发,由于氮的沸点比氧的沸点低,因此氮首先从液态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水的组成

1.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2.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正极处的试管中生成氧气,负极处的试管中生成氢气,比例是1:2

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空气密度

1.293g/L),纯氢靠近火焰时,声音很小,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4.水——通电>氧气氢气

5.氧气氢气——点燃>水

6.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二氧化碳、氧化铁、高锰酸钾都是化合物。

7.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就叫做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铁、高锰酸钾和水都是氧化物。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氢气、氮气、氧气都是单质。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1.物质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如氨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在常温下的挥发等都是分子在运动着。在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就是水受热加快蒸发的原因。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5.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课题三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很浑浊。

2.明矾: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淀,达到净水的目的。

3.投药消毒是化学变化。

4.利用漏斗、滤纸、烧杯过滤液体的步骤: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的边缘始终低于漏斗边缘;液面始终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装过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5.活性炭的作用:过滤不溶性物质,吸附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及色素。

6.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7.软水:不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8.肥皂遇到硬水易起浮渣易生水垢,起泡多的是硬水,不易起泡的是软水。

9.生活中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10.制取蒸馏水时,在底部放入沸石(或碎瓷片),防止加热时出现爆沸。

11.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过滤。纱布的作用是隔离。

课题四爱护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80多种。

2.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3.工业上,减少污染物产生;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4.氢气氧气——点燃>水

5.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原子核带正电既核电荷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既核外电子数。

3.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既电子数),公式表达: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5.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原子核跟原子体积之比,相当于蚂蚁跟体育场体积之比。因此,原子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6.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这种碳原子叫做碳12,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它的质量1/12等于1.66*10(-27)kg)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r为下脚标,小写))。

7.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每一份的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1/12*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1.66*(-27)kg。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26)kg/(1.66*(-27)kg=16(约),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8.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

(1):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不能作为计算公式)

(3):符号:Ar(r为下脚标,小写)概念与元素氩不能混淆。

课题二元素

1.元素的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分子和水分子都含有氧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都为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2.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地壳里氧(48.6%)、硅(26.3&)、铝(7.73%)、铁(4.75%)的含量较多。

3.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4.书写符号时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5.元素的偏旁:

(1)金属:“钅”和汞。

(2)非金属:气态“气” 固态“石” 液态“氵”

6.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7.常见的元素:

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氢 H 1

氦 He 4

碳 C 12

氮 N 14

氧 O 16

氟 F 19

氖 Ne 20

钠 Na 23

镁 Mg 24

铝 Al 27

硅 Si 28

磷 P 31

硫 S 32

氯 Cl 35.5

氩 Ar 40

钾 K 39

钙 Ca 40

锰 Mn 55

铁 Fe 56

铜 Cu 63.5

锌 Zn 65

银 Ag 108

钡 Ba 137

铂 Pt 195

金 Au 197

汞 Hg 201

碘 I 127

课题三离子

1.跟原子、分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3.核外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现在发现核外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5.稀有气体元素:如氖、氨等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由于它们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化学惰性”,所以,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和只有一个层且具有2个电子数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6.金属元素:如钠、镁、铝等,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属于不稳定结构。

7.非金属元素:如氧、氯、硫、磷等,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或等于4,小于8),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属于不稳定结构。

8.离子的概念: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9.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

10.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11.离子符号的书写:电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加正负)。

12.离子所带电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13.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

1.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史 1、火的使用是化学发展的始端;(人与野兽有了本质区别,原始人使用工具由石器进入铜器) 2、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方面做出功勋卓绝贡献。 3、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统称原子--分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三、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2、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3、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二是“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实验1-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序号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 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 有无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水沸腾液态的水无 2 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变成粉末蓝色粉末的胆矾无 3 蓝色硫酸铜溶液 无色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蓝色的 氢氧化铜沉淀 有 4 颗粒状石灰石 (或大理石) 产生气泡 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有 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2、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 粒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 另一种物质的微粒 外观区别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区分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 4、常见的物理变化:物质溶解,物质的三态(固液气)之间的变化,如熔化等,形状改变,位置改变等。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4、常见的化学变化:所有物质的燃烧,金属的锈蚀,食物的变质、腐烂,动植物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酿酒,炼铁,去垢等。 三、注意事项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 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 四、例子(只要看开始的反应物和反应后的物质是不是同一种即可,即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如果你都会做,明白为什么,说明这部分你懂了哦!) 1、蜡烛融化(物) 2、蜡烛燃烧(化) 3、酒精挥发(物) 4、火树银花(化) 5、沙里淘金(物) 6、 杯水车薪(化) 7、卫生球消失(物)8、 活性炭净水(物) 9、百炼成钢(化)10、 液氮医疗麻醉(物)11、 海水晒盐(物)

12、锅炉爆炸(物)13、米饭烧焦(化) 14、蜡炬成灰(化) 15、木已成舟(物)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 二、化学性质 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 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 2、氧气(O 2)和二氧化碳(CO 2 )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 2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方法二:二氧化碳(CO 2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方法三:二氧化碳(CO 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 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7、科学探究是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科学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初三上册 第一单元化学笔记复习课程

化学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化学、分子、原子. 物质组成、结构 性质变化规律 如:农药、化肥、药物、材料、能源、环境 二、火 ↓ 物质的变化﹙火药、造纸、陶瓷﹚ ↓ 道尔顿、何伏加德罗﹙原子论、分子写说﹚ ↓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 绿色化学纳米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冰→水→水蒸气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生锈、腐烂、燃烧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实验: ﹙1﹚水的沸腾﹙物理变化﹚ 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 ﹙2﹚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 现象: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 ﹙3﹚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变化﹚ 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4﹚石灰石+ 稀盐酸 现象:有汽泡产生 二氧化碳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现象:物理变化:形状改变 状态﹙固―液―气﹚改变 化学变化: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形状: 内容:可燃性、热稳定性、酸性、毒性、氧化性、可与……发生反应 例:木条燃烧―木条能燃烧 铁生锈―铁会生锈 变化→性质:能、会、可以、易、难 2、物理性质: 内容:色、状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 决定 三、性质用途 反应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取用原则 1、安全:不闻、不摸、不尝 2、节约: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药品放回指点容器内 二、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取用 ﹙1﹚仪器 试管用途注意 1、少量药品反应容器1、固体:最少:盖满试管底部 2、可直接加热最多:1/3 液体:最少:1-2ml 最多:1/3 2、预热 广空瓶用途注意 装固体药品瓶塞倒放 用完立即盖 ﹙2﹚取用方法 A.存放:广口瓶 B.块状:仪器:镊子药匙 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 C.粉末状:仪器:药匙、纸槽 步骤:一横二送三自立 2.液体药品取用 ﹙1﹚仪器用途注意胶头滴管吸取滴加少量悬空垂直 液体药品不碰壁橡胶帽总在上

沪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第1--6章经典笔记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笔记)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五分之一的体积。 ?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 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不易形成气压差,水不易进入集气瓶,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 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

14.在空气中灼烧铜丝的实验: ?实验现象:亮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2△2CuO 15.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呢? 答:点燃蜡烛,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16.酒精洒在桌子上起火,立即用湿抹布铺盖; 浓硫酸滴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17.铁生锈的实验,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用食盐水可以加速铁的锈蚀。 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棕色固体生成,烧杯中的水沿导管内内壁上升。 18.物质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两类。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海水、矿泉水、汽水、各种溶液、各种合金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水(蒸馏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19.氮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 不活泼(稳定) ,一般情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0.氮气的用途 制氮肥、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液氮用于医疗手术、灯泡填充气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走进化学实验室 ?重点: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以及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 ?难点:识图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 识图简述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识图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和实验目的; 分析反常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 ?知识框架图: 实 验 室基本操作加热 仪器 酒精灯 火焰温度:外焰内焰焰芯 (填>或<) 四不原则 酒精量不超过灯内容积( ) 不能向燃着的灯内添加酒精 不能用两酒精灯互相点火 不能吹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直接加热仪器 试管 用途: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简易气体发生器 注意: 要预热并()加热,不骤冷 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斜持、口不对人,加热固体管口要倾斜 蒸发皿(不是玻璃仪器):用于液体蒸发 烧杯垫石棉网加热,用于溶解配制溶液,作反应容器 计量 仪器 托盘天平 精确度称准到0.1ɡ 使用 称量前:调零,垫纸或放玻璃器皿(潮湿、腐蚀性药品) 称量时:称量物放左盘,砝码放左盘,加砝码要用镊子,由大 到小最后移动游码 称量后:砝码放回盒,游码归零 量筒 用途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 注意 不能受热,不作反应容器,不配溶液 俯视(),仰视() 使用规格适当,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胶头滴管 用途吸取滴加少量液 使用(四不原则)不倒置,不平放,不伸入容器,不碰容器壁 实验室基本操贮存 仪器 集气瓶收集贮存(),广口瓶贮(),()瓶或滴瓶贮存液体 固定支 撑仪器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拇指不按短柄处 铁架台(含铁夹铁圈):用于固定过滤或加热装置 其它漏斗、玻璃棒、胶塞、导管、水槽、试管刷等

初三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 第一章 1.导言:介绍一下化学这门学科 2.变化:①物理:只是形状,状态的改变 ②化学: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会伴随发光发热(完成习题P11,P27习题1,7) ①②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②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3.性质:①物理:色,态,味,熔点,沸点,凝固点,导电性,密度,硬度等 ] ②化学:发生化学变化时才变现出来的性质 4.实验操作,药剂和仪器使用注意点 (1)三不原则:①不用嘴尝 ②不用手拿 ③不用鼻子闻(招手入鼻法) 节约原则:未说明用量时,按最少量量取,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mL (2)药品的取用 a.固体①粉末:钥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竖②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竖 ! b.液体①大量:直接倾倒②用滴管吸取 c.注意点①瓶盖倒放,防止污染试剂②标签对准手掌心,防止腐蚀标签③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液体洒落 (3)仪器使用 a.滴管:吸取或转移少量液体 注意点:①转移时滴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进去②清洗后橡胶头朝上摆放 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唯一用途)无0刻度 读数:①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②若仰视,则读数偏大,用时偏少 *

③若俯视,则读数偏小,用时偏多 c.酒精灯:用来加热的仪器 三禁止:①禁止用嘴吹,应用灯帽盖灭 ②禁止过火 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火焰①外焰,温度最高②内焰③焰心 酒精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二,最少不少于三分之一 d.天平①精确到 … ②若干燥无腐蚀性,垫滤纸称量 ③若液体或有腐蚀性,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e.试管加热①若固体,试管口向下倾斜45°,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②若液体,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试管口向上倾斜 d.试管破裂的原因:①未预热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 ④加热后直接清洗⑤加热后直接放在实验台上⑥试管底部靠在焰芯上 e.试管洗干净的标准: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5.实验P3 (1)碳酸氢铵(NH4HCO3):白色固体 " (2加热+水+二氧化碳 (3)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有刺激性气味。管口有小水珠,有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4)保存:低温密封 6.实验P5 现象: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水倒吸 结论:①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主) ②酸能除锈 ③食盐能加快铁生锈 !

2020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一】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例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化学性质)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物理性质)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化学变化)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 E、木棒受力折断(物理变化) F、铁生锈(化学变化)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化学变化)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分析】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正确的实验操作。

初三化学学霸笔记(上册)(1)

领红包:支付宝首页搜索“933314”即可领取支付宝红包哟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八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 2、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4、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 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实验观察的内容: 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药品取用的原则: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3、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 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1)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红约1S后取出。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具体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见书本P15)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量液体体积--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读数只能精确到0.1毫升。 (三)称量物质的质量--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游码先归O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内(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用湿抹布扑盖。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离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非常详细)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 知识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变化实质:(1)有新物质生成(2)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知识点2 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P10 习题:1、(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2、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3、(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汇总沪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知识点1: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本P11-12页) 知识点2:红磷燃烧实验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课本P13页笔记) 第二章 知识点1:氧气的性质(课本P3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2:氧气的制法(看课本P35-36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3:催化剂(课本P36页笔记) 知识点4、二氧化碳性质(课本p41-4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5:二氧化碳制取(课本P43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6: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课本P42页课本笔记) 知识点7:水的组成实验(P48页电解水实验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8:水的净化方法(课本P49页笔记) 知识点9:硬水和软水检验的方法、硬水软化的方法(课本49页笔记) 第三章 知识点1:微粒的性质(课本63-64页笔记) 知识点2:原子的构成(课本68-69页笔记) 知识点3:离子(课本71页笔记—阴离子、阳离子、离子与化合价的关系等) 知识点4:化合价的计算(依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0) 知识点5:符号的含义(课本81页笔记—写在不同位置上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元素符号的含义、化学式的含义) 知识点6:结合元素周期表考察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等知识点) 知识点7:关于化学式的计算(课本P85-86页: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原子总数、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等) 知识点8:化学式的读写(课本第一页笔记) 知识点9:物质的分类(课本P76页笔记) 知识点10:原子结构中的计算(公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四章: 知识点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发光、放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知识点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课本93页笔记) 知识点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课本P94页笔记) 知识点4:质量守恒定律(书本102页笔记)(常考题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物质组成元素、物质化学式、参加反应的或反应生成气体质量、根据物质质量增加或减少判断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等) 知识点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知识点6:与化学方程式有关的计算(试卷最后一题计算、物质质量比、各物质分子个数比等) 第五章: 知识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反应)(课本第114-116笔记) 单质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反应生成+2价亚铁;氧化铁与稀硫、盐酸反应生成+3价铁)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3.绿色化学:无毒无害的原料及条件,减少废物排放,最好是零排放,产品要环保健康安全。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全集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继续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中考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打好基础,力争在明年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学生分析 我校九年级有50名学生,据杨老师说其中女生学习较好,我要尽快熟悉学生,了解他们在八年级学习成绩,提前做好优等生提升和差生的促进工作。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

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堂笔记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正确) 物重=砝码+游码 “左码右物”(错误) 物重=砝码-游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初三化学上学期笔记

初三化学上学期笔记 第一课走进化学世界 1、什么是化学? 2、怎样学习化学?①学习化学的方法:实验探究;②学习化学的工具是:元素周期表;③化学学习的特点是:三个关注(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3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①药品的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匙或纸槽;块状固体,镊子;少量液体,滴管;一定量液体,量筒或滴管;实验中未说明用量,一般用最少量;液体1-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②物质的加热。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灯芯剪平齐,加酒不过肩,加热在外焰,内焰温度低,熄灯用帽盖,嘴吹最最忌)。给固体物质加热(试管固定铁架台,铁夹离口三分一,受热试管口下倾,免使回水管遭裂,固体平铺近管底,移动火焰匀受热,用毕待冷再拆卸,洗净放稳莫着急)。给液体物质加热(盛液不过三分一,外壁试干防烧裂,木夹持管手握柄,45度倾斜来加热,液面液底匀受热,管口对空不对人)。 ③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标准: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聚滴也不成股流下。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特殊油污:附有难溶于水的碱、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清洗,附有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用浓盐酸洗,油污用热碱如碳酸钠清洗。 ④气体的收集。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第二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及其它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练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中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人教版_初三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精华)

初中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一、化学用语 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 非金属:O氧H氢N氮Cl氯C碳P磷S硫 金属:K钾Ca钙Na钠Mg镁Al铝Zn锌Fe铁Cu铜Hg汞Ag银Mn锰Ba钡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硫酸根磷酸根铵根 OH-NO3-CO32-SO4 2-PO43-NH4+ 2、化合价口诀 (1) 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五氮磷三价铝; 铜汞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四价碳;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2) 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常见磷酸根;通常负价除铵根。 (3) 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 NH4+ +2价 Ca2+、Ba2+、Mg2+、Zn2+、Cu2+、 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2价O2-、S2-、CO32-、SO4 2-、-3价PO43- 3、必须熟记的常见物质的俗称、化学名称、化学式、用途 俗称化学名称化学式用途 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碳单质 C 金刚石做钻头、切割玻璃石墨做铅笔芯、电极 水银汞Hg温度计 干冰二氧化碳固体CO2人工降雨,致冷剂水水H2O 最常见溶剂 双氧水过氧化氢H2O2消毒剂 铁锈氧化铁Fe2O3 生石灰氧化钙CaO食品干燥剂 熟石灰、消石灰(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改良酸性土壤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等)碳酸钙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盐酸氢氯酸(氯化氢) HCl除铁锈 天然气、沼气、瓦斯甲烷CH4燃料 酒精乙醇C2H5OH燃料、乙醇汽油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 ===2H2O+O2↑ (3) 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2KCl+3O2↑ (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2H2↑+O2↑ (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8)炼铁原理:3CO+Fe2O3===2Fe+3CO2 (9)生灰水[Ca(OH)2 ]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 ===CaO+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