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早期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 提纲

第3讲  早期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 提纲
第3讲  早期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 提纲

第三讲早期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

在我们对希腊哲学进行了一个导论性的介绍之后,我们现在正式步入正题。

引领自然哲学家走出迷思的是这样两个基本的问题:

什么?什么,即是说,事物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我们说

现象变来变去没个定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

怎样?这些事物变来变去,如何进行解释?即事物到底

是怎样存在变化的?

第一节伊奥尼亚派(米利都派和爱菲斯派)

伊奥尼亚派主要包括四个哲学家,分部在米利都和爱菲斯城市,这两个城市都位于伊奥尼亚地区(东西分文化的交汇处,小亚细亚),所以一般统称为伊奥尼亚学派。

一水本原说:哲学之父泰勒斯(Thales,约BC.585年)1、生平轶事。

博学者

科学家、技术专家

两个著名的典故

A、知识、哲学与财富

B、仰望星空故事的蕴义

2、泰勒斯的主要思想——水本原说

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为什么是水?

观察: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气里产生。

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的来源。

古埃及的影响。

★泰勒斯的意义不在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

误的,而在于他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世

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中国古老的思想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

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

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

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

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

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

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

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

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

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二无定说: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约公元前570年)

1、万物本原不定(infinite)

2、人类生命的起源:朴素的进化论。

3、补偿原理:因果必然性观念。

从无定本原中分离出来——叫做生成

反过来复归于无定本原——叫做消亡

补偿原理是说,有生成就必然伴随有消亡。之所以会有补偿发生,是因为生成是对本原的一种消耗和损害,所以必须要有些东西归还回去。

三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公元前546/545)

这个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他提出气是万物本原。气综合了水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他最具有启发性的新思想在于:质上的差异的原因是量的差异。

四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BC504-501年)

1、生平著作。

A、王族。高傲。清高。离群索居。

B、著作。天书残篇。《论自然》。

2、火本原说与逻各斯logos

★希腊哲学有两个很明显的对立倾向,即主张运动和主

张静止两个阵营,赫拉克利特是坚持变化的阵营。(后面

爱利亚学派主张静止。)所以赫拉克利特是一个相当重要

的代表人物。

A、火本原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

定的分寸上熄灭。

火是世界的本原,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具体燃烧

和熄灭的东西,即火;第二个是世界的秩序,即一个永

恒不变的规则

★?一切都转化为火,火转为一切,有如

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

B、这个规则就是logos

Logos和火是同一本原的两个方面。一个具体一个抽象。

?世界的构成是不足,焚烧是多余?,?火在升腾中判决和处罚万物?

3、生成辩证法

这种生成的辩证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教材15页]

转化关系/ 和谐关系/ 同一关系/ 相对关系

★★★★★赫拉克利特的几个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命题。★★★★★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后来又有人说?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

河流?。]

B、?战争乃万物之父?。[?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C、?猪在污泥中取乐?。[到底谁是猪?]

D、?狗咬他不认识的人?。[有眼不识泰山]

E、?人的性格是他的守护神。?[性格决定命运?]

4、政治伦理思想

a、坚持法治。★★★?人们应当为法律而战斗?。

b、反对希腊的多神崇拜。

c、反对灵魂不死灵魂轮回。

★人的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在于追求火的规律,追

求自然的真理,而不是享乐。享乐的人的灵魂是

湿漉漉的,这是灵魂的堕落。

d、平等。对于所有人来说,存在着一个可以达到的共同的宇宙,所有人都分享

了火的普遍理性和普遍规律。

第二节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32/531年)。他创立了一个神秘主义学术和宗教团体,

他的学说都是以秘传的方式传播。据说残忍密教禁忌。

一数学净化灵魂,让灵魂不朽

1、注重净化灵魂,渴望纯洁和不朽。

[借用了来自奥尔弗斯教的灵魂转世说]

2、而净化灵魂的手段:音乐和哲学。这两者都关系到和谐。

★数学研究是一种比任何其他生活都更纯粹的

生活,它可以把人们从对特殊事物的思考中解

放出来,引导他们思考永恒而有序的数的世界,

没有功利性,所以能够净化灵魂,所以他们把

对数学的沉思当作哲学和宗教生活的主要内

容。而且我们都发现,数字或者数学公理似乎

都是不变的,永恒的,所以这个学派认为,通

过研究数学可以将灵魂净化到同数学一样永恒

的层次。

二数本原说:形式概念的诞生

数才是万物本原,数目是多,不是一,而且数是不变的,永恒的。数才是本原,他们的理由如下:

第一,一切事物都有数目。

第二,从数出发,可以推演出世界。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意义,即创立了形式这个概念。

这种抽象形式的思想对理智推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

的,特别是对以技术科学来说,形式化是最基础的第

一步骤。通过形式化,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来重

新安排组合事物,然后再还原成具体的产品。可以说,

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数学几何等抽象性思维

的发展,是很难得到大的发展的。

第三节爱利亚学派(公元前6—5世纪)

★★★这一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

(伊奥尼亚的中心思想:世界本原是单一的,但是却是变化的)

(毕达哥拉斯:世界本原是多,但是不变)

一理神论: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 约公元前540年)

克塞诺芬尼与阿那克西美尼同时,有的人还说他早于泰勒斯。他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点:

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

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不会变来变去,他在哪里都始终如一,具

有普遍性和唯一性。

克塞诺芬尼的神,不是人格神,而是统摄万物的最高原则,原因或者实体,是人的理智能够认识到的最高对象。这就是deism理神论(和theism有神论区别)。

总的说来,克塞诺芬尼的主要意图很简单,就是要把哲学引向最大限度的稳定性,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500年)

1、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在理论上把世界的本原看做“永恒不变的一”的观点就是他确立起来的。

2、巴门尼德提出来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它从来不变化,没有任何部分,永远不可毁灭。

A、巴门尼德同意世界上似乎存在着各种各样变化多端的事物,但这些变化

和多样性的存在都是幻觉。——因为他更加信服逻辑推理,而不是眼睛

所看见的东西。

B、他的逻辑原则:只有存在者(存在)存在,不存在者(无)是不存在的,

或者说不存在者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C、★★★从这个地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思维这里就是指我们的思想意识,存在就是指“有”,指作为认识对象的

存在本身。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呢?

[“思维与存在同一”这个命题是有问题的。我们

只能说,思维和存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但是这个联系不是一种必然联系。]

巴门尼德——海德格尔——无中生有——上帝——老子

巴门尼德否定了“非存在者存在”,也就是说,他否定了“虚无”存在。换句话说,就是虚无这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虚无和存在是一对矛盾,不可能同时存在。

这个思想引出了一个西方哲学史中的重大问题: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虚无不存在?或者换一个问法,?为什么世界存在着,而不是虚无,为什么存在着世界,而不是一无所有??这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世界是如何起源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解答:存在与虚无

科学家的解答:大爆炸理论。

宗教的解答:上帝。

中国道家的解答:“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是这里的无是指充塞天地的道本身。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

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郭象

庄子注)大白话就是说,无就是无,怎么可能生出

有来?有还没有被生出来,那么有当然也不能生出

其他东西,那么是什么东西在生成?答案是,天地

本身就是有,就是存在着的东西,天然存在,它自

己在不断生成。

西方:超越性

中国:内在的超越性

D、世界存在的主要特性:

永恒的、不生不灭,无始无终。

连续性。

完满的不动的一。

2、巴门尼德的思想,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是,他的世界本原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具体存在于世界中的实在,是一个“球体”,处于时间和空间中。

第二点,巴门尼德区分了真理和意见。

★巴门尼德关于意见和真理的区分,对整个哲学史

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区分就是后来一直

延续下来的感性和理性的区分。

三芝诺悖论(Zenon,约公元前468年)

1、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或者说是他老师理论的坚决的捍卫者。

2、芝诺对他老师的捍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捍卫世界是一的观点,

第二是捍卫世界是静止不动的观点。(反证法)

论证世界是一的。(无穷大的苹果?)

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四个悖论。

A 、二分法。

B、阿基里斯追乌龟。[混淆了两个运动是性质不同的东西,简单说,就是

速度差别]

C、飞矢不动。

D、运动的相对性悖论。

A □□□□□□□□

B □□□□□□□□→

C ←□□□□□□□□

★芝诺悖论的根本错误是混淆了时间和空

间的性质。空间可以分割成无限的距离,

但是时间是不可分割的,这两者之间是完

全不同性质的东西。

第四节元素派

什么是元素?

元素这个词是stoichenon,本来意思是指字母。古希腊哲学家用它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性质的最小单元。

一、恩培多克勒(Enpedocles,约BC495-435年):四根说★生平及轶事

浪漫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应该是法语roman这个词,法语词里面,romantique就是浪漫的意思,而roman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小说?的意思。

1、四根说

水火土气

2、爱与恨

恩培多克勒素朴、幼稚、天真的意境美

类比: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绒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

3、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还用四根说来解决认识方面的问题。

在人的认识能力上:

在认知过程方面:他提出了流射说。

(这是一种符合论)

★恩培多克勒的思想的意义:在于他的唯物主义光辉,他不乞灵于神仙鬼怪,而是把一切解释为四元素和爱恨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关系。

二、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BC500-428):种子说

★生平

伯里克利的老师

因不敬神而入狱

客死他乡

那么他不敬神这个事情的由来是什么呢?

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自然》。

提出了种子说和奴斯说。

1、种子说

宇宙万物是由一种他称之为种子的物质微粒构成的

种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

是构成事物的最小元素

事物的产生和消灭是种子的结合和分离造成的

事物在永恒地变化着

2、心灵/奴斯学说(nous)

世界的原动力来自于奴斯

奴斯是万物中最细的、最纯的东西(独立的、纯粹的精神)

它无处不在

是宇宙中和人的身体中的推动力和控制力

★阿娜克萨戈拉的贡献:把心灵的原则引入了事物的本质,区分了心灵和物质。

第五节原子论

原子论是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

大智若愚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

原文: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故事大意: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一、世界的本原:原子和虚空

原子(atomon)本义:不可分割的最小颗粒。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没有虚空,世界是无法理解的,特别是无法理解运动和多样性。

原子不生不灭、永恒、不可见

二原子的性质

原子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处于漩涡运动之中

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结合与分离,从而形成万物不同的状态

★今天的宇宙本身:一种分形模式[图片]

人类的心灵和灵魂是更精细的原子构成的

原子的属性更多的是几何学的,而不是物理学的

★混淆了现实具体和抽象的界限

三关于感觉的两种学说:流射说与约定说

那么原子论怎么解释?认识?(看)问题的呢?

1、流射说

★类比:蜡块说

2、约定说

“感觉不是按照真理,而是按照意见显现的。事物的真理是:只有原子和虚空。甜是约定的,苦是约定的,热是约定的,冷是约定的,颜色是约定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3、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区分感觉与理智[教材30页]

*****************

关于自然哲学的总结(教材30页)

两条基本线索:

★一和多

★变与不变

?前苏格拉底哲学?包含着各种伟大的思想萌芽,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源头。 思想极限和转折:由自然转向人本身

★主观性问题→认识能力

★知识→转向行动:人应该如何行动和生活

这一转向最终的标志性人物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和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柏拉图像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

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1〕。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治,民主的理想最终成为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苏格拉底认识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决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们很可能盲目行事,也往往会意气用事。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建立在个体的感觉、体验和情绪之上,人数多不一定能产生理性、正义和民主。因此,基于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苏格拉底反对“无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民主”。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权力泛用,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的意见,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可以随意地否定少数的意见,甚至可以任意处置少数,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更坏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今天可以任意处置少数人的多数人,明天则有可能成为被另外的多数所随意处置的少数人,这将使社会最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很显然,苏格拉底已经超越了古希腊的民主理论,为近代自由民主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身后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就说明了无限的民主和直接的民主实际上正是对人权最有杀伤力的践踏,多少政客和暴君借民主之名煽动民众消灭自己的对手,实行恐怖政策,最后民主的空壳下是独裁和暴政。 他是智者,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他进行大胆扬弃。他是哲人,不媚俗,不屈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并为之勇敢奋斗,直至殉难。不少真正有见地又有悲悯关怀的哲学家都认同并附议这么一种说法:从古到今,有两个人的死影响深远,一为苏格拉底,一为耶稣基督。正是这二人的殉道式的受难,才激起了人们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从而导致今日人们能尊重理性,宽容不同观点和意见,才有今日的多元繁荣。而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更是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广为流传。他因被指控创立新神、不信旧神以及借讲课之名行诱惑教唆青年之实而被判处死刑。当时的雅典有这么一条规定:被判处死刑的人如逃出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买命——即用钱赎罪。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出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却都被他拒绝了。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苟且偷生都等于向邪恶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素描像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生平经历。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

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袁曦 摘要:古希腊哲学是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成果,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苏格拉底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他哲学思想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从其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基本的哲学思想内容及影响三个方面作了论述。从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方面说明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详细阐述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和他的诘问艺术,最后通过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在理论和生活方面对后世影响,说明了苏格拉底哲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道德;美德;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背景 “西方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因此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赵林《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问题》)苏格拉底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和那个时代哲学思想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生于BC469年的雅典,当时的雅典正处于希波战争时期。战争胜利后建立起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该同盟的建立使雅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上的发展为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支持,从此雅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苏格拉底是在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元前442年雅典开始由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掌握大权。黑格尔评价伯利克里说“从个人人格力量方面说,没有一个政治家能够比得上他”[1]伯利克里的执政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他的极盛时期。 雅典民主制的基础是公民政治,伯利克里制定政策平衡公民内部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了公民民主权利。他完善了各种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约复杂的运行机制: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500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执行机关,陪审法庭既参与立法活动也参与司法活动。这种制度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雅典民主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了。这里面有深刻的阶级和社会根源。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奴隶和妇女没有任何民主权力,“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2]由城邦的财富是没有自由的奴隶创造的,而奴隶掠夺来的,这样就与希腊其他城邦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其中著名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给雅典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耗和人员伤亡,使雅典城内一大部分人变的像落魄贵族一样。从此雅典的一切矛盾都开始显现出来,政府失去控制,社会失去平衡,繁荣昌盛和和平被饥饿瘟疫和战争所替代。雅典从此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doc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 解析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一种心灵的转向。在以前,古希腊的很多智者对于伦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但是苏格拉底通过把哲学的研究转向自我,即所谓的把哲学引到人间,苏格拉底认为自然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自然学到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把人与自然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苏格拉底创造了灵魂不灭说。在这之前就有了如此的说法,但是之前的人对灵魂的了解较为模糊,并没有具体化或细化。但苏格拉底把灵魂看成一种与物质拥有一种本质不同的实体,人的死亡,不过是这种实体的分散罢了,并没有消失。 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他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事物的意见确实随着实践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苏格拉底还认为善是一切事物最终的原因,这些想法的确立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还发明助产术,他对于知识的传授不是靠灌输,而是采用一种反问的方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循序渐进的反问,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无知。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子与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慧欣 学号201434004505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论语 指导教师蕾 2015年12月24日

摘要 学术界关于子与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法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子及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道德观部分主要介绍子与格拉底思想中的“两种理性”;宗教观则主要就两人不同的信仰进行对比。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中西各面的巨大差异,这与他们的起源时代有莫大的联系。子和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哲学的起源时代,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中国,研究西乃至于世界。 关键词:子、格拉底、哲学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o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has a long history,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 has a lot of research.Here, I try to think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two thinkers of the past.Therefore, I’ll compare Confucius and Socrates'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article.Morality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different “rational”;Religion 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faiths of them. Until today,We are also deeply feel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ir origin time of those two cultur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were like now.Confucius and Socrat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m two is also the research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Key words Confucius, Socrates, philosophy,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人五百人会议。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二.主要的哲学思想 1.知识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洁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 理的方法。基本内容分为三步。(1)出发点是“自知其无知”,事先不 提出任何独断的原则。驳斥自然哲学家就重要间题提出的论证是彼此 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限度,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的放弃求知的原则。(2)手段是通过对知识的爱(爱洛斯)和彼此的谈 话、诘难以寻求真知识,同时也推进了问答者彼此的友谊。(3)目的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哲学主题、哲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 关键词:苏格拉底;理性;美德;知识;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立为核心。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就是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这就把知识也就是一般概念放在了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就是他的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也因为他强调的道德(善),知识和理性主义深刻的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由“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说,“自我”、“伦理”、“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本原”。苏格拉底的伦理学不是一般具体研究“自我”应如何适应环境谋求幸福的哲学,而是一种道德哲学,研究“自我”伦理的本质——即“自我”的理念。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不是古希腊智者们所说的“人”,而是理性的、道德性的实体。“理性”是人们共同制定出来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因而一切“理念”(概念、范畴以及推理规则),即使是有关“自然”的,在它的根底里都蕴含一种道德的命令即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在苏格拉底心中,自然的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的最后根源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于人,在社会的人,在人的理性,在人人必须遵守的一种理性的强制,在人的本质——德性;“理念”的最后根据,不在自然,而在理性的“自我”,在人,在社会的人,而不像智者主张的那样在感性的人,生物的人。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道德哲学的一个命题:道德与知识的同一性。[1] 一、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论”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挚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内在与心灵的原则。在苏格拉底看来,一般的或共同的美德就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而不道德就等同于无知。最高的知识就是对于“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概念的认识。因此,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恶。“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避恶向善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

最新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精品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 引言:公元前八到五世纪,城邦生活已经显现出了的萌芽。下文来试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欢迎大家阅读!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就有了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政治哲学的主题关注公共政治生活方式,回答了正义如何实现、德性如何可能等相关问题。这一思想萌芽是从神话政治观念中孕育而生的,与城邦政治的早期发展,城邦政治观念的产生和早期自然哲学家对政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一、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产生的条件 (一)神话政治观念的孕育 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大多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从对神话的解释中解释现实世界。哲学是从神话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们运用拟人化的想象对周围种种事物做出朴素的猜测。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也就在神话阶段孕育而生了。 荷马史诗将宇宙内部分成了神、英雄和普通人等几个等级,体现了正义、平等的思想,赫西俄德的神话诗对平等的认识也对古典政治哲学家有所启发。在他们的神话故事中,就有了这样的描述,神把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给予人间的每个人,这体现了平等的价值追求,有了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的人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公共生活,这体现了公共政治生活的方式,然而这样的表述却是对现实的批判。他们试图通过神话故事观照现实,认为城邦生活应当追求自然正义,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要以自然正义为向度。 (二)城邦政治生活的发展 公元前八到五世纪,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城邦政治生活已经显现出了政治哲学的萌芽。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其有所信仰,在古希腊,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的共同体就是城邦,城邦有公共的政治空间,广场位于城邦的中心,广场中祭坛的圣火永不熄灭,人们在广场中祭祀、讨论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进行公共的政治生活,他们信仰城邦公共生活中的精神、规则和制度,以正义、智慧、德性、尊严为共同的信仰。亚里士多德说“离开城邦的人,非神即兽”,人与城邦是连为一体的,城邦利益也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这体现了整体主义国家观的萌芽。 雅典城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之后,迎来了民主政治时代的辉煌,公民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对城邦的治理方式有了不同的探索。他们也开始追问城邦中的人在什么意义上才有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过城邦的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城邦作为信仰的共同体,如何实现人的德性,在人类生活中如何实现自然正义等问题。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自称是爱智者他一生最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他叫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认识你自己”让我们到底要认识什么1、感悟生命的重要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中首先包含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

前苏格拉底哲学大纲

前苏格拉底哲学 他们追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万物从何而来? 万物由什么构成? 我们如何解释自然事物的多元性? 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描述自然?大纲 米利都学派 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 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由古希 腊学者泰勒斯创建。米利都学派开 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 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 释世界. 米利都学派的学者大多 出身于古希腊伊奥尼亚地区的海 港城市米利都。其表现出来的重要 性并不在于它的成就,而在于它所 尝试过的东西。 泰勒斯Thales(624-546 BC) 哲学的启始;万物皆水;曾利用 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准确地 预测了一次日蚀,数学上的泰勒斯 定理以他命名。他对天文学亦有研 究,确认了小熊座,被指出其有助 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首个希腊 人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日。他 亦曾估量太阳及月球的大小。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mander(610-547 BC) 万物源于一种简单的“元质”, 它是无限的永恒的中立的。万物生 于此,寂灭归于此,命数所定,依

时序而行互补其所失。而在这一种永恒的运动里就产生了世界,认为生物是演化而来,万物包括人是由鱼演化而来,认为大地是圆柱,太阳甚至比大地还大(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倍)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585-525 BC) 万物皆气,认为气的凝聚程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物质,大地像圆桌一样。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582-496 BC) 认为万物皆数。数学与神学的结 合始于他。最大的发现是勾股定理。 他创立了一种宗教:灵魂轮回和吃 豆子罪恶。认为存在着许多但有限 个世界,并坚持大地是圆形的,不 过则抛弃了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 阿尔克莽Alcmaeon of Croton(450 BC左右)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535-475 BC) 认为万物皆火“这个有秩序的宇 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 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 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 度熄灭”;万物皆流“人不能两 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对立统一“对 立面的斗争产生了运动,而运动达 到了同一,世界有一个统一,但那 是一种有分歧而得到的同一”尽管 他相信变化但是他也相信存在永 恒。辩证法的奠基人。 埃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 Xenophanes(570-470 BC)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2)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 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 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 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 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 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 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 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 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 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 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 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 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 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 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 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 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 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 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 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 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 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 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2. 至善理论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内确立了理性精神,即试图通过逻辑推理的理性认知,从芜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普遍本原。而苏格拉底开始了从自 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型,试图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并且因此依据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讨了 有关人、社会和伦理的各种问题。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又可以说是探讨善和至善的伦理学。他同意智 者们提出的“哲学应当是人学”的观念,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他 的伦理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作恶是由于无知。三句话的实质是:美德即 知识。他肯定在具体的善之上存在着一般的普遍的善即至善。苏格拉底认为:善、美德不论它们有

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

读《“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 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雅典人,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为后人带来了实用哲学,开启乐一个新的时代和领域。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不平常的一生: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斯村。父亲是一名雕刻家,母亲是一个接生婆,自小家境贫穷,因此从小随父学习雕刻。自父亲去世后,他受到一位好心人的资助,走进了知识的世界。多方面的学习使他的学识有了极大的提高,20岁时,苏格拉底学习自然科学,30岁时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成了一名不取报酬的社会道德教师。40岁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生活中,苏格拉底对人态度诚恳温和,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他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谈话生动活泼,无拘无束,表现出高度的修养,他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然而,就是一位这样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忱的爱国者,却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中有许多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这里只列举其中的一部分讲一下。 哲学的要务是以人为本——把哲学从天上转到人间 苏格拉底一生所追求的智慧和知识并不像其政敌所理解的那样是地下天上。他的主要贡献则是把哲学的注意力从天上转到人间,他更关注于人与社会,经常思考什么是正义、真理、智慧、虔敬、善、德性等问题。正是由于苏格拉底的努力,使得西方哲学完成了第一次重大转向,即从自然的关怀转向人文的关怀,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人、社会与国家,转到对人自身的反思,弘扬一种开拓人类知识大道的科学理性精神。这一切为后继哲学的发展奠定了人本主义的立场和基础。 “自知”与“毋过” 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发展了先贤们“自知”、“毋过”的品德,更使其哲学化,成为一种准则。因为如果基于一般道德格言而言,“自知”就是为了“毋过”, 只有“自知”才能“毋过”,“自知”是“毋过”的根本,所以苏格拉底选择“自知”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且苏格拉底认为,“自知”不仅体现在道德方面,更体现在知识方面。他不仅告诫普通人,更是对自然哲学家们的警示。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正确的对待传统知识,并把实践理论、思辨理性、道德哲学和知识论统一起来,立足于实践理性的道德哲学,寻求一种确定的,永恒的真理。我认为苏格拉底的这一哲学观点我很赞同,“自知”与“毋过”至今都很实用。 “知识”与“德性”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肯定知识是一切美德的基础,人不会明知故犯,为恶是出于无知。认为没有人自愿趋恶,或做他认为是恶的事情,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人的目的在于幸福。掌握所有一切知识是没有必要的,遵循般的知识,未必能使人行为公正和得到幸福,只有掌握关于善、恶这门科学的知识。才能便人幸福。为辱作恶的程度取决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无知导致恶行,在智慧和深谋远虑的指导下,可导致较大的善。知识和知识的使用是分不开的,知识在于使人获得幸福,而幸福又是和智慧分不开的。反对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道德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即把握达到直正善的途径。 苏格拉底认为, “知识”与“德性”是同一的, “知识”是“德性”的根本。这一命题的阐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对现实的影响

西方哲学 题目: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 姓名张彬 学号 年级专业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苏格拉底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谁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所以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苏格拉底的思想有:知识论、目的论、美德论、方法论。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灵的转向。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