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腹膜后巨大囊性淋巴管瘤1例

右侧腹膜后巨大囊性淋巴管瘤1例

淋巴管瘤的三大危害

大多数在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但也有迟发者或老年发病。临床上虽可分为上述三型,但常混合存在,因此有人认为病变基本一致,不需要再分类。而有人强调海绵状与囊性者需要区分,因两者治疗不一样。现分述如下: (一)单纯性淋巴管瘤表现为群集、深部、张力性水疱,组成斑片状,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但常见于颈、上胸、肢体近端等处。单个水疱大小在1~3mm,一般不超过1cm,内容似粘液。有时带有血性水疱,呈淡紫色和暗红色。水疱下方的皮下组织有轻度的弥散性水肿,偶见整个肢体肿胀。有些水疱间甚至顶部皮肤可呈疣状外观,如破后流出浆液性液体。损害的范围变异很大。也可发生在海绵状淋巴管瘤之上方,特别常见于舌部。有时发生蜂窝织炎,可使肿物暂时增大。如发生在舌部,则发生舌炎,特别容易并发上呼吸道感染。 (二)海绵状淋巴管瘤这是淋巴管瘤中常见的一种,可以很小,但也可很大,甚至侵及一个肢体。病损为境界不清、海绵状皮下组织肿块或弥漫性肿胀,质软,硬度如脂肪瘤。除非伴有血管瘤,一般表面无颜色改变。据统计,52%的损害侵犯头颈部,30%在下肢,16%在臂及腋部,20%在躯干。发生在颊部及舌部者多为单纯海绵状淋巴管瘤,而颈、腋、口腔底部及纵隔者以合并囊性者为多见。 (三)囊性淋巴管瘤通常为多房性、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但不能压缩,大多发生于颈部,尤其是颈后三角,偶有发生于腋、腹股沟及腹膜后区者。通常进行性增大,膨胀性扩大,但也可不变大,很少数病例还可自然消退。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或下达纵隔。在颈前三角者,则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如有感染及出血,可使肿瘤迅速增大,以致呼吸障碍,发生喘鸣声,舌咽困难或死亡。继发感染后常伴随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败血症。 淋巴管瘤对人体并非无害,可以生长很大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如侵及舌部,可以大得口腔不能容纳,以致舌尖只能凸出口腔之外,牙齿及下颌骨水平外移,口腔不能闭合。如发生周期感染、溃疡、肿胀,结果纤维化而进一步使肿瘤增大。如发生于头颈部,侵犯口腔底部、气管或纵隔,可引起呼吸道阻塞而致死。继发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的损害,可使病损增大而威胁生命。 淋巴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通常继续生长而扩大。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的血管瘤医院进行诊治,在接受正规的治疗的同时,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探讨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通过文献及我院收治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1例的临床资料、诊治方法、病理特点及短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腹腔囊状淋巴管瘤临床上较少见,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及漏诊,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的首选有效方法。 标签: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外科手术;治疗 囊状淋巴管瘤(Intraperitoneal huge fetal cystic lymphangioma)又称囊状水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物,婴幼儿,儿童多见,成人中极少见,而腹部淋巴管瘤更为罕见,我院于2014年8月11日收治1例成年女性腹部巨大囊状淋巴管瘤,因较为罕见特报告于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5岁,彩超检查发现左上腹巨大肿块2月入院,平时无明显腹痛腹胀发作,无发热等其他不适症状,病程内无体重降低病史,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和肿瘤病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肺正常。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左侧肋缘下2cm深触有囊性感包块,边界尚清,活动度一般,包块表面未触及结节状,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MRI、CT 和彩超提示左上腹囊性占位,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住院治疗经过:患者在全麻下,取左侧腹直肌纵切口,见横结肠近脾曲位置见一约7cm×5cm×3cm大小的囊性包块,其上端呈指状突起,深入胰尾后方,下端接近脾脏下极,完整游离切除囊肿。标本肉眼观:囊肿7cm×5cm×3cm,多房性,各房相通,囊壁菲薄、透明,囊内充满无色稀薄液体。术后病理诊断:囊状淋巴管瘤。患者术后随访2月复查未复发。 2 讨论 2.1病因淋巴管瘤目前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淋巴管的畸形或发育障碍,属先天性良性错构瘤。它的形成在多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管与淋巴系统隔绝后,原始淋巴管继续增长,导致淋巴液聚集,淋巴管扩张,形成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分为单纯性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弥漫性淋巴管瘤4种[1]。其中囊状淋巴管瘤: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伴有胶原和平滑肌,此型又可分为单纯型、空洞型及囊肿型3个亚型,囊肿型淋巴管瘤(水瘤)相对多见,呈单发或多发,以颈部、纵隔和腋下等区域多见。1913年Koch[2]发现并报道囊性淋巴管瘤,其在女性中的发现报道多于男性。在影像学检查中位于上腹部[3],婴幼儿多见,且多见于幼儿颈部、腋下,成人中极少见,而腹部淋巴管瘤更罕见[4]。本例为腹腔内囊状淋巴管瘤,临床发病罕见。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第一节概述 一.腹膜后间隙和腹膜后器官 腹膜(peritoneum)是由间皮细胞和弹性纤维所组成的一层浆膜,薄而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其总面积甚大,根据其被覆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层和脏层,两者相互延续。 腹膜后间隙(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指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腹后壁和后腹膜之间的区域,常简称为“腹膜后”。是一个疏松组织构成的大间隙,范围甚大。腹膜后隙内有胰、十二指肠的大部分、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器官结构。并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以恶性居多,约占70%。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第二节正常腹膜后器官超声表现 第三节常见腹膜后肿瘤超声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一.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 (一)脂肪肉瘤(liposarcoma)超声表现:①一般生长缓慢,肿块大,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大多可有包膜回声,境界叫较清;②肿瘤内部回声大部分呈分布不 均匀,多为弱回声或中等强回声;③CDFI:肿瘤内部无或见点状血流信号。 (二)脂肪瘤(lipoma):超声表现:类似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一般稍强,比较均匀,有时可见细线状回声,后方回声可稍增强,与脂肪 肉瘤难以鉴别。 (三)纤维肉瘤(fibrosarc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椭圆形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欠均匀,有完整包膜。 (四)纤维瘤(fibroma):超声表现:大多为低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低回声内部常可见条状的彩色血流信号。 一.神经组织起源的肿瘤 (一)神经鞘瘤(neurilemmoma):超声表现: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多有完整包膜,当肿瘤生长较大时,内部易出血坏死,彩色多普勒显示, 肿瘤内部多无血流信号或仅见稀疏点状血流信号。 (二)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neurilemmoma):超声表现:类圆形的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包膜完整,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为主,间夹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 无回声区,肿块似有包膜。 (三)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分叶状的实质性肥均质性肿块,其内一般呈低回声为主,间夹有点状机斑片状强回声,部分区域有 不规则无回声,边界模糊,肿瘤内部可见散在的彩色血流信号,这边可见丰富 彩色血流绕行。 二.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 (一)囊性畸胎瘤(cystic teratoma):超声表现:可有多种形态,诸如脂液分层征、面团征、瀑布或挂面征及杂乱无章征。囊肿可呈圆球形,也可是分叶状或不 规则的。

概述淋巴管瘤的种类

【概述】淋巴管瘤的种类有哪些 【内容导读】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所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是对人体还是有危害的,淋巴管瘤的种类很多,因此,很多患者朋友们都很容易混淆,那么淋巴管瘤的种类有哪些呢? 淋巴管瘤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毛细淋巴管瘤 表现为群集,深在,张力性水疱,组成斑片状,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常见于颈部、上胸部、肢体近端等处。有时带有血性水疱,呈淡紫或暗红色。水疱下方的皮下组织有轻度的弥散性水肿,偶见整个肢体肿胀。有些水疱间甚至顶部皮肤可呈疣状外观,破后可流出浆液性液体,损害的范围变异很大。 2、海绵状淋巴管瘤 这是淋巴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很小,但也可以很大,甚至侵及一个肢体。病损为境界不清、海绵状皮下组织肿块或弥漫性肿胀,质软,硬度如脂肪瘤。除非伴有血管瘤,一般表面无颜色改变。 发生在颊部及舌部者多为单纯海绵状淋巴管瘤,而发生在颈、腋、口腔底部及纵隔者以合并囊性者为多见。淋巴管瘤对人体并无害,可以生长得很大造成畸形,甚至死亡。 如侵及舌部,可以大得口腔都不能容纳,以至舌尖只能突出口腔之外,牙齿及下颌骨水平外移,口腔不能闭合。如发生周期感染、溃疡、肿胀,结果纤维化而进一步使肿瘤增大。如发生于头颈部,侵犯口腔底部、气管或纵隔,可引起呼吸道阻塞而致死。继发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的损害,可使病损增大而威胁生命。 3、囊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通常为多房性、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但不能压缩,大多发生于颈部,尤其是颈后三角,偶有发生于腋下、腹股沟及腹膜后区者。通常进行性增大,膨胀性扩大,但也可不变大,很少病例还可自然消退。 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或下达纵隔。在颈前三角者,则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如有感染及出血,可使肿瘤迅速增大,以致呼吸障碍,发生喘鸣声、吞咽困难或死亡。继发感染后常伴随上呼吸道感染,最后引起败血症。

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原因 导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过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病,这个病其实很多人都不幸的得过,但是有的人在安全的治疗下已经摆出了这个病状,可是有的人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过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病,这个病其实很多人都不幸的得过,但是有的人在安全的治疗下已经摆出了这个病状,可是有的人还是限于水火之中,相信大家都愿意来仔细了解一下这个病到底是什么情况,是由什么引起的,小编通过专业的调查研究写出来下面的结论,希望各位读者仔细阅读,对你们有用的方面你们就学习一下,总而言之,祝愿你们远离病魔。 1)腹腔淋巴结复发率:1966年全日本统计,淋巴结复发率10%。一般报道1.9%~11.7%。 (2)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原因及途径:恶性肿瘤细胞比正常组织容易离散。是由于瘤组织含钙低,癌组织释放透明质酸酶,肿瘤组织间液含有高的溶酶体及组织蛋白酶促使瘤细胞自肿瘤实体离散,以阿米巴样运动穿透基底膜和结缔组织间隙。毛细淋巴管通透性高,一般无完整基底膜,在内皮细胞间有暂时的裂隙,使瘤细胞易于以阿米巴样运动穿进入淋巴管内。国内齐春莲等报道进展期胃癌125例,其中20例有淋巴管癌栓,占16%。而无淋巴管癌栓者105例,占84%。前者淋巴结转移率100%。后者为70.48%。 瘤细胞在淋巴管内以单个瘤细胞或瘤细胞30~60分钟即可到达淋巴结中间窦及髓窦增殖。有时瘤细胞可绕过淋巴结在下站淋巴结转移,称跳跃式转移。一般认为淋巴结有机械性过滤作用和生物性屏障作用,即瘤细胞可被淋巴结免疫反应杀灭。故不是说所有的淋巴结均发生转移。有关这方面的解释有paget提出的“种子和土壤”学说及ewing提出

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还能治好吗

肝癌日常高发的恶性肿瘤疾病,如果病情持续恶化,且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危及病人生命。众所周知,肝癌晚期恶化到晚期,癌细胞极易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在给病人身心带去巨大痛苦之时,更会增加治疗难度,危及病人生命。此时,不免很多病人及家属会问,肝癌晚期腹腔淋巴结转移还能治好吗?的疑问。 近年来,在多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肝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临床上,由于肝癌恶性高,病情发展快,很多病人在确诊时,病情多已恶化到晚期,癌细胞在病人机体内肆意游离,极易形成腹腔淋巴结转移,导致病人腹部有肿块,出现腹水、腹胀等现象。 临床上,由于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会给病人身心带去巨大痛苦,且会增加治疗难度,很多病人及家属担心出现“人财两失”,而放弃治疗,放弃生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指出,肝癌晚期腹腔淋巴结转移,形成新的继发性癌灶,虽然会增加治疗难度,但并不等于只能坐以待毙。如果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病情,辩证选择科学合理疗法,完全有希望,有机会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目前,当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如果继续治疗,如何选择治疗方法,才能早日康复呢? 肝癌淋巴转移病人在积极治疗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病情,辩证选择治疗方法,是病人早日减轻痛苦,实现康复的前提。因此,病人在治疗前需注意两点:一是,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常见的局部治疗无法消灭游离癌细胞,应注重全身治疗;二是,长期遭受癌毒侵蚀,病人身体虚弱,机体耐受力较差。 肝癌淋巴转移怎么治效果最好?一般来说,晚期肝癌大多已经发生转移,无法进行手术切除,临床上,晚期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及中医药治疗,也可视情况采取放射治疗,无论化疗或放疗都应结合中医药治疗,以便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放疗仅适用于肿瘤范围局限的晚期肝癌患者,切因为放射线缺乏选择性,对人体正常细胞也会造成伤害,因此晚期肝癌的放疗应慎用,若适合放疗,应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以起到增敏减毒的作用,合并放疗治疗肝癌能减轻放射线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因其不仅能够抑制肿瘤,而且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西医治疗的毒副作用,在肝癌的各个时期均应采用。中医治疗晚期肝癌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症病灶本身;其次,中药对健康细胞的伤害比较小,一般不会因治疗本身的原因对体力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逐渐得到恢复,逐步增强免疫力。 目前,汲取中医药精华的“三联平衡疗法”深受病人青睐与信任。该疗法在治疗中,多采用天然中草药,从病人整体入手,通过对病人机体内环境阴阳平衡调节,有效改善病人致癌内环境,帮助病人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存活期。经过数十年发展,该疗法已帮助诸多病人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以上就是对“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还能治好吗?”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引起广大肝癌病人重视。肝癌晚期病情恶化,死UR那会增加治疗难度,危及病生命,但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选择科学合理的疗法,得到全面周到的护理,都有助于病人早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策略附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病变一例

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治策略附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病变一例 发表时间:2018-10-31T13:46:51.6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刘海鹏1,2 何晓娜3 陈晓1,2 [导读] B超、CT、MRI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均有重要指导价值,完整的手术切除是腹膜后淋巴管瘤最理想的治疗方式。 (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三科;2.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3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一例腹膜后淋巴管瘤误诊为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术前诊断为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胰腺粘液性囊腺瘤;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腹膜后,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结论B超、CT、MRI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均有重要指导价值,完整的手术切除是腹膜后淋巴管瘤最理想的治疗方 式。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以淋巴管系统发育畸形为特征的疾病,即由异常增生的淋巴管组成、瘤内充满淋巴液的肿块。增生的淋巴管生长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具备类似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的特征,因此并非真正肿瘤。淋巴管瘤比较常见,无明显种族和性别差异,多发人群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且80%以上患儿发病在2岁以前,50%-60%出生时即发病。本文结合作者收治不典型腹膜后淋巴管瘤1例,结合文献复习,对腹膜后淋巴管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入院。既往无手术、外伤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T 36.2℃,P 72次/分,R 18次/分,BP 96/67mmHg,神清,精神可。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正常4次/分,移动性浊音阴性。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生化全项、凝血酶原时间、传染病全套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CEA 4.59ng/ml,AFP、CA199、CA125、CA72-4无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门静脉系彩色多普勒超声示门静脉内径1.4cm,平均速度10.1cm/s,为单向入肝血流,管腔通畅。门静脉血流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胰腺体尾部囊性病灶,大小约5.0cm*3.3cm,无回声,与胰腺分界欠清,内可见多条分隔光带,内透声好。腹部CT(平扫+增强)示胰腺体部后下方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范围约5.0cm*3.0cm*5.6cm,边界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病变包绕肠系膜上静脉,与部分脾静脉前缘关系密切,与胰腺边界欠清。CT诊断:胰腺体尾部占位,粘液性囊腺瘤多考虑。腹部MRI示胰腺体尾部可见不规则囊状占位影,DWI呈低信号,大小约 5.2cm*3.7cm*5.7cm,肿块内可见多发线样分隔。核磁诊断: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诊断:胰腺体尾部占位-胰腺粘液性囊腺瘤?经多学科讨论,决定行剖腹探查术,胰体尾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腹膜后,胰腺体尾部的后下方,横结肠系膜根部,形状不规则,大小约 5cm*3cm*3cm,呈淡黄色脂肪样,囊性,质软,包膜完整,与胰腺、十二指肠、横结肠系膜、脾静脉关系密切,病变包绕肠系膜下静脉。余腹腔脏器未见异常。遂完整切除病变,术中切开标本见肿瘤壁薄、光滑,内含囊液呈黄色粘稠乳糜样。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良性病变,多考虑腹膜后淋巴管瘤。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纤维脂肪组织中散在大小不等的管腔,管壁不规则,厚薄不等,管内衬单层立方、扁平细胞,核较小,排列规则。免疫组化染色:管壁内皮CD34(+),D2-40(-),WT-1(-),CR(-)。病理诊断:(腹膜后肿物)淋巴管瘤; 讨论 一、发病原因 淋巴管瘤发生原因目前并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管的先天发育异常,使正常淋巴不能经静脉引流,淋巴结构异构或淋巴管增生扩大所致;也有学者认为是因感染、肿瘤、手术、或退行性变导致淋巴管的阻塞,管径渐增大,最终导致形成囊肿;也有人认为是由收集髂区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和静脉系统之间的连接发生异常,导致淋巴结中的淋巴静止。 二、疾病分类 淋巴管瘤可以发生在体内含有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约95 %发生在颈部和腋窝(颈部约占 75 %,腋窝占 20 %),其它部位少见。传统上习惯把淋巴管瘤分为以下3类: 1)海绵状淋巴管瘤:是最常见的一种淋巴管瘤,多见于唇、舌、颊、颈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变形。该类淋巴管瘤不能被压缩,一般不侵及皮肤,但可侵及黏膜,在黏膜表面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 2)囊状淋巴管瘤:又称囊性水瘤,是淋巴管瘤最常见的类型,也是腹膜后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在颈部、乳房、腋窝、腹部、腹股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囊性包快,该病变一般界限清楚,有波动感,不能被压缩,穿刺可抽出淡黄色的液体。 3)单纯性淋巴管瘤:又称毛细淋巴管瘤,非常少见,常见于肢体近端,是由细小的薄壁淋巴管组成,其外观像米粒大小的囊肿,突出于皮肤表面,破溃后可流出淋巴液,很少孤立存在,常为多个淋巴管瘤无规则的排列在一起。 三、临床表现 由于淋巴管瘤属于良性病变,生长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当肿块长到一定大小时,临近的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受到压迫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周围正常的组织器官受压萎缩,导致功能障碍,或因肿块感染、出血、扭转、破裂等原因出现相应的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肠梗阻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本例患者仅有腹部胀痛,无其他特殊不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四、鉴别诊断 腹膜后淋巴管瘤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腹膜后胰腺区囊性淋巴管瘤主要与胰腺浆液性、粘液性囊腺瘤加以鉴别,增强CT为首选,且粘液性囊腺瘤预后较差;另外也应与胰腺假性囊肿鉴别,后者患者多有胰腺炎及胰腺外伤史;本例病例术前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囊腺癌待排;(2)囊性畸胎瘤、肿瘤囊性变、肠囊肿及消化道重复畸形等疾病相鉴别,囊性畸胎瘤有脂质成分,并可见周围性钙化,容易鉴别;肿瘤囊性变由于肿瘤坏死液化,壁厚且不规则,增强可见壁结节增强;肠重复畸形囊肿一般与所在肠管走行方向一致,呈管状单房厚壁结构;肠囊肿大多呈单房结构,少见分隔;(3)女性患者需与卵巢囊肿鉴别,卵巢囊肿下缘与子宫附件关系密切,下腹部可触及囊性肿块,多为圆形,表面光滑,一般可活动。蒂扭转、破裂或感染时刻产生急腹症。腹膜后淋巴管瘤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淋巴瘤的总结

诊断是从影像表现中,经过思维,得出来的结论,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影像表现。说出诊断时,请先说出依据,最好有图片说明 这也是我诊断的第一例儿童淋巴瘤 我看片子首先发现是右下腹有一软组织密度块影 腹腔内肠系膜增厚明显 标示下,,这个是什么? 回盲部的肠管肠管壁明显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

这个标示的肿块向盆壁浸犯, 这些箭头指的是什么? 错,是肠系膜 是增厚的肠系膜,肠管在旁边咧

这个才是肠管 中间是强化的血管 这些都是增厚的肠系膜 中间有强化的血管 大网膜 腹膜播散的 双肾淋巴瘤 肾淋巴瘤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与最新影像诊断进展之一(图文并茂)https://www.360docs.net/doc/ac19064968.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6&fromuid=2

胰腺淋巴瘤 男,24岁。阵发性腹痛伴消瘦半年。 病理: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核是属于炎症性病变,有一般慢性炎症的规律,肠系膜也会增厚,但边缘一般是模糊的

我之所以能诊断对,是因为对淋巴瘤有一定认识,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下,自己也是个总结 淋巴瘤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病,各处有各处的影像表现 结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男,75岁,腹胀,进食后不适,大便次数增加10天。 肠道淋巴瘤特点:CT表现: 1.肠壁增厚明显,范围较长。 2.肠梗阻征象不常见(淋巴瘤引起肠壁固有肌层增厚但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 3.病变肠段内局部积气—回肠NHL特征性征象(①肠壁蠕动能力下降;②肠壁粘膜破坏,病变肠段的气体不能通过血液循环吸收)。 4.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固有层内的植物神经丛受侵,导致肠壁肌张力下降. 5.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发生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瘤都有自身特点 但也有共性,我没看过相关文献,自己工作总结,不一定对,大家姑且听之 我总结几个字 浸润结节均质强化高中低 全身各处淋巴结,要不就是浸润,要不就是结节表现 均质是指淋巴瘤一般只有两种密度,均匀软组织,和坏死 很均匀的那种,当然,坏死很明显的,就很难诊断 强化高中低,是指: 颅内和腮腺强化明显 纵隔,腹膜后中度强化 肾,脾,胰等器官是轻度强化 腮腺占位病变读片之一(病理回复可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9064968.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5&fromuid=2 这个也是小孩淋巴瘤,也就是burkitt淋巴瘤

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

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 超声对上腹部淋巴结的显示与部位、大小有关。胃周淋巴结分布常见部位为贲门旁、小弯侧、幽门上、肝动脉、腹腔动脉、脾门、脾动脉、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后、腹主动脉周围;在良好的显示条件下,以肝脏、胃、胰腺、脾脏为声窗,以大血管为解剖标志,超声能显示5mm大小的淋巴结。胃癌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64.1%,准确度为72.6%。 淋巴结转移漏诊与淋巴结大小有关,5mm以下淋巴结超声难以显示,此外,肥胖、胃肠内容物的干扰可能导致1cm以上淋巴结超声不能显示而漏诊。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假阳性并不少见,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统计假阳性率达13.2%,主要是由于超声难以准确鉴别淋巴结转移(恶性)与胃癌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良性)。 大小通常被认为是判断淋巴结性质的重要指标,恶性淋巴结较良性淋巴结大,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直径S4mm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达18.4%,5—9mm为45.7%,≥10mm 达70.6%,淋巴结越大,发生转移可能性越大,10mm以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以淋巴结长径≥1.1cm为诊断淋巴结转移标准,灵敏度达81.3%,特异度仅为56.5%,难以鉴别良恶性;以淋巴结长径≥2.1cm或横径≥1.6cm为诊断恶性LN的诊断标准,灵敏度低,仅为30%左右,但特异度高达90%以上,提示淋巴结长径≥2.1cm或横径≥1.6cm时恶性可能性大,但以此为诊断淋巴结转移标准,漏诊率高达67.7%~70.8%。虽然良恶性淋巴结大小有统计学差异,但两者大小重叠范围较大,大小判断淋巴结性质价值有限。 超声对良恶性淋巴结诊断结果 诊断指标灵敏度(%)特异度(%) 长径≥11cm81.356.5 ≥1.6cm47.976.1 ≥2.1cm33.395.7 横径≥1.1cm50.084.8 ≥1.6cm29.293.5 不规则16.795.7 融合状16.7100 浸润状l2.5100 回声不均16.7100 除了淋巴结大小外,淋巴结形状及回声也常用于判断淋巴结性质。恶性淋巴结多呈圆形,以弱回声为主;在健康人及良性病变(如胆囊炎、肝炎或肠炎等)中,良性淋巴结多呈扁平状或细长形、等回声或稍强回声,所以最初认为良恶性淋巴结回声形状不同,两者可以区分;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常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这些肿大的良性淋巴结常呈弱回声圆形结构,与恶性相似,声像图不易区分。 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典型声像图仍有助于判断,淋巴结呈不规则形、融合状、回声不均、边界呈浸润状均为转移性淋巴结典型表现,特异度达95%以上,上述征象之一均提示恶性可能性大,但恶性淋巴结出现上述表现并不多,诊断淋巴结转移灵敏度低于20%。

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怎么治疗

文章导读 患了癌症基本上已经离死不远了,这是很多癌症患者确诊后第一时间想到的。虽然现代医学技术水平比较高,但攻克癌症还是一种梦想罢了,所以我们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预防癌症。一些患者在临床诊断的时候,被检查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那么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是不是癌症转移呢?应该如何治疗这种疾病? 治疗 如果淋巴结活检后确诊,根据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就可以了。 如果仍然不可确诊起源,而有可以肯定是恶性肿瘤,本病人手术最佳。但是可惜由于位置限制,不适宜手术。 放疗是主要的手段了。 另外如果想提高疗效,配合点化疗是可以的。 食物疗法 1 去皮大蒜头90克,鸭蛋2粒,加水适量同煮,鸭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每日2-4次,可以治初期颈淋巴结核。 2 鲜刀豆壳30克,鸡蛋1个,酒,水煎服,治颈淋巴结核初起 3 紫菜猪肉汤--猪瘦肉100克,紫菜25克共煮汤,加适量食盐,味精调味食用。有清热、化痰,软坚作用。适用于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结核,脚气病等症 4 夏枯草煮猪肉--夏枯草30克与猪瘦肉50-100克,共煮汤,煮熟后加食盐调味,喝汤。有清热,散结,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压,头痛眩晕,颈淋巴结肿,肺结核,乳房结核,痢疾,传染性肝炎等症 5 荸荠、海蜇(浸泡去盐)各50-100克,煎汤分2-3次饮下,此即的“雪羹汤”,有清热化痰、消积软坚及降低血压之效,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嗽、淋巴结核和原发性高血压等症。 6 楞子蒸鸡肝--瓦楞子6-10克,于火上烧煅,研成细末与鸡肝1-2具拌匀,同蒸熟食用。有消积化痰,补肝肾,养血作用。适用于淋巴结核,肺结核,小儿疳积等症。 7 用生芋头3公斤,晒干研末,另用陈海蜇300克(洗去盐)及马蹄300克,两味加水煮烂去渣,配入芋头粉制成丸如绿豆大,用温开水送服,每次6克,一日三次;或用鲜芋头洗净放锅内蒸熟剥去皮,酱油调味,每日当菜吃。治瘰疬,颈淋巴结核等症。 8 海藻,生牡蛎各30克,玄参15克,夏枯草10克(或海藻.夏枯草.香附.浙贝母各10克),水煎服,治淋巴结核肿。

淋巴瘤晚期死前症状是什么

淋巴瘤晚期死前症状是什么? 1、发热 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后者约见于1/6霍奇金病患者。早期发热者霍奇金病约占30%~50%,但非霍奇金淋能上能下瘤一般在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较广泛时才发热。热退时大法淋淳可为本病特征。 2、皮肤瘙痒 这是霍奇金病较特异的表现。局灶性瘙痒发生于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部淋巴引流的区域,全身瘙痒大多发生于纵隔或腹部有病变的病例。 3、酒精疼痛 约17%~20%霍奇金病患者,在饮酒后20分钟,病变局部发生疼痛。其症状可早于其他症状及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当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缓解后,酒精疼痛即行消失,复发时又重现。酒精疼痛的机理不明。 4、结外病变的症状 1)胃肠道: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发生淋巴瘤病变最多于胃肠道,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占13%~25%,霍奇金病仅2%.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腹胀、肠梗阻和出血等。侵及部位以小肠为多,其中半数以上为回肠,其次为胃。结肠很少受累。原发性小肠肿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多见,可以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脂肪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多发生于空肠。胃肠道病变一般通过肠系膜淋巴管,由腹膜后淋巴结播散而来。 2)肝胆:肝实质受侵可引起肝区疼痛。肝内弥漫浸润或肿大淋巴结压探测总胆管时,可发生黄疸。霍奇金病累及肝脏者约15%有黄疸。 3)骨骼:临床表现有局部骨骼疼痛及继发性神经压探测症状。 4)皮肤:非特异性损害常见的有皮肤瘙痒症及痒疹。瘙痒在霍奇金病较为多见(占85%),可先于其他皮疹而出现,严重汗闭也偶可见到。 5)扁桃体和口、鼻、咽部淋巴瘤侵犯口、鼻咽部者,临床有吞咽难、鼻塞、鼻衄。

常见肿瘤TNM分期

常见肿瘤TNM 分期食管癌 原发肿瘤(T )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T1侵及固有层或粘膜下层 T2侵及肌层 T3侵及外肌 T4侵及邻近结构 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转移无法评估 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没有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下胸段肿瘤: M1a 腹腔淋巴结转移 M1b 其他远处转移中胸段转移: M1a 不适用 M1b 非区域淋巴结和/或其他远处转移

上胸段肿瘤: M1a颈淋巴结转移 M1b其他远处转移 分期 0期Tis NO MO I期T1NO MO n A期T2NO MO T3NO MO n B期T1N1MO T2N1MO 川期T3N1MO T4任何N MO w期任何T任何N M1 IV A期任何T任何N M1a IV B期任何T任何N M1b

t±d 胃癌 原发肿瘤(T )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上皮内癌未浸润固有膜 T1 肿瘤侵及固有层或粘膜下层 T2 肿瘤侵及肌层或浆膜下层* T2a 肿瘤侵及肌层 T2b 肿瘤侵及浆膜下层 T3 肿瘤穿透浆膜(脏层腹膜),未侵及邻近结构** ,*** T4 肿瘤侵及邻近结构** ,*** 注:*肿瘤穿透肌层,进入胃结肠或肝胃韧带,或进入大网膜、小网膜,但未穿 透覆盖这些结构的脏层腹膜,这种情况肿瘤就为T2,如果穿透了这些结构的脏层腹膜肿瘤就为T3。 ** 胃的邻近结构包括脾、横结肠、肝、膈肌、胰腺、腹壁、肾上腺、肾、小肠和后腹膜。 *** 肿瘤由胃壁延伸到十二指肠或食管,由包括胃在内的浸润最严重处的深度决定T。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转移无法评估 N0 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有1~6 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有7~15 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3 大于15 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注:*不论切除及检查的淋巴结总数,若所有的淋巴结都没有转移,定为pN0远处转移(M )

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囊状淋巴管瘤我们也叫做是囊状水瘤,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生容易使病人的呼吸道或者消化道受到压迫,从而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疾病,所以我们不能小瞧囊状淋巴管瘤这样的病症,一旦发现患上了囊状淋巴管瘤,我们必须及时的去治疗,我们不但可以采用注射疗法来对付囊状淋巴管瘤,而且还可以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一起看看下文的详细介绍。 水囊瘤虽属良性病变,但可向周围组织甚或主要器官浸润生长,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大多数水囊瘤均应积极治疗。若病变较小,确无任何症状的患儿可随诊观察1~2年。 1.注射疗法 大的、深部的囊状淋巴管瘤,多有指状突起沿着筋膜间隙伸延至肌肉和大血管、神经、重要器官之间。不易达到全部切除,因此应首选注射疗法。 2.手术治疗 在不具备注射治疗,或注射无效、复发者仍应手术治疗。对有气管和纵隔受压者应作紧急手术。原则上应尽早手术切除,并力求彻底。但由于肿瘤壁菲薄如纸,往往累及邻近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故术中出血较多,囊壁难分离、易破裂,舌下神经和面神经下支易被忽略切断,导致术后面部畸形和复发等。 3.坏死疗法

坏死疗法可克服手术治疗缺点,治疗安全、效果好,治愈复发少,操作简单,不受年龄和部位限制。 4.对症治疗 囊状水瘤较易发生感染,致淋巴管发生阻塞,或囊腔感染化脓,预后严重,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如肿胀阻塞口底、舌根、咽部,则需做气管切开以缓解呼吸困难。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那就是囊状淋巴管瘤,我们知道囊状淋巴管瘤会导致患者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受到压迫,令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消化系统疾病等问题,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原因

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过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病,这个病其实很多人都不幸的得过,但是有的人在安全的治疗下已经摆出了这个病状,可是有的人还是限于水火之中,相信大家都愿意来仔细了解一下这个病到底是什么情况,是由什么引起的,通过专业的调查研究写出来下面的结论,希望各位读者仔细阅读,对你们有用的方面你们就学习一下,总而言之,祝愿你们远离病魔。 1)腹腔淋巴结复发率:1966年全日本统计,淋巴结复发率10%。一般报道1.9%~11.7%。 (2)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原因及途径:恶性肿瘤细胞比正常组 织容易离散。是由于瘤组织含钙低,癌组织释放透明质酸酶,肿瘤组织间液含有高的溶酶体及组织蛋白酶促使瘤细胞自肿瘤实 体离散,以阿米巴样运动穿透基底膜和结缔组织间隙。毛细淋 巴管通透性高,一般无完整基底膜,在内皮细胞间有暂时的裂隙,使瘤细胞易于以阿米巴样运动穿进入淋巴管内。国内齐春莲等报道进展期胃癌125例,其中20例有淋巴管癌栓,占16%。而无 淋巴管癌栓者105例,占84%。前者淋巴结转移率100%。后者为70.48%。

瘤细胞在淋巴管内以单个瘤细胞或瘤细胞30~60分钟即可到达淋巴结中间窦及髓窦增殖。有时瘤细胞可绕过淋巴结在下站淋巴结转移,称跳跃式转移。一般认为淋巴结有机械性过滤作用和生物性屏障作用,即瘤细胞可被淋巴结免疫反应杀灭。故不是说所有的淋巴结均发生转移。有关这方面的解释有paget提出的“种子和土壤”学说及ewing提出的“动力学”假说。前已述及淋巴道内的转移瘤细胞除主要来源于原发病灶直接侵入淋巴管 至淋巴结外,血循环中瘤细胞可通过组织间隙侵及淋巴管到淋巴结。进入静脉循环的瘤细胞能在肺内形成第一转移灶,可以进一步形成第二及第三转移灶。 (3)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度的研究:众所周知,分析胃癌淋巴转移及复发淋巴转移数量,对胃癌预后判断及指导其进一步治疗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故国外报道:在338例胃癌手术病例中共检出附属淋巴结10134个,每例病人平均约30个。根据每例胃癌病人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之比例,称之谓淋巴结转移度。将上述病人按转移度分为0%、-25%、-50%、>50%四组。随访转移度0%组5年生存率为73%;-25%组为43%;-50%组为22.6%;>50%组为7.4%,表明5年生存率随着淋巴结转移度上升而下降,此外随着转移度的上升,窦组织细胞的增生减少。胃癌间质淋巴细胞的浸润随着转移度的上升而减少。肿瘤的深度与胃浆面的侵犯程度与与转移度的上升呈正比关系。所以,淋巴

癌症淋巴结转移特点

癌症淋巴结转移特点 1、食管癌淋巴转移 比较常见,约占病例的2/3。中段食管癌常转移至食管旁或肺门淋巴结,也可转移至颈部、责门周围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下段食管癌常可转移至食管旁、贲门旁、胃左动脉旁及腹腔等淋巴结,偶可至上纵隔及颈部淋巴结。淋巴转移部位依次为纵隔、腹部、气管及气管旁、肺门及支气管旁。 2、结肠癌淋巴转移 直肠齿状线以上的淋巴引流分上、中、下三组方向。向上沿直肠后淋巴结或骶前淋巴结经髂总血管旁淋巴结或系膜根部淋巴结达腹主动脉淋巴结。中组,向两侧延盆膈肌内侧,经侧韧带内淋巴结扩散至髂内淋巴结而后上行。下组穿过盆膈肌经坐骨直肠窝内淋巴结向上达骼内淋巴结,向下穿越括约肌、肛门皮肤至腹股沟淋巴结。一般距肛缘8公分以上的直肠淋巴引流大部向上、中方向行走,但淋巴管被癌细胞梗塞时也可向下引流。距肛缘8公分以下的直肠淋巴引流则大部分向下,故该段直肠的癌肿的切除应连同肛门及其周围脂肪一并清除。直肠癌的淋巴转移机会较结肠癌多,且越向下端机率越高。 3、肺癌淋巴转移 癌细胞经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先侵入邻近的肺段或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然后根据肺癌所在部位,到达肺门或气管隆凸下淋巴结,再侵入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最后累及锁骨上前斜角肌淋巴结。纵隔和气管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在同侧,也可以在对侧,即所谓交叉转移。也可向腋下或上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4、肝癌淋巴道转移 肝门、肝周、胰腺周围以及腹膜后淋巴结常被累及,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亦可见。

5、鼻咽癌颈部淋巴结 约占全身淋巴结的1/3。鼻咽腔的淋巴管又非常丰富,故颈淋巴结转移为鼻咽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和部位,而且转移出现早、发生率高。鼻咽癌的远处转移率较高,其远处转移部位可以是单处也可以是多处。常见远处的转移的部位为骨、肺、肝。而骨转移中又以脊柱、骨盆、四肢为多见,亦可发生胸腔、腹腔、纵隔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部位转移,远处转移是血行转移的结果,头颈部血液循环丰富,凡有颈淋巴结转移者,瘤细胞侵入大静脉的机会就多,很容易发生血行转移,这也可能是鼻咽癌发展快、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放疗的疗效分析

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放疗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20T13:41:18.6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2期作者:何明 [导读] 食管癌患者重要死亡原因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既往研究显示70%以上有远处淋巴结转移。 (淮安市肿瘤医院放疗科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接受外放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后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对肿大淋巴结区局部常规分割照射,总剂量4O~55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33%,部分缓解为48%,总有效率达81%。有淋巴结压迫症状的38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有效率100%。中位生存期为305d,1、2年生存率分别为55%、20%.放疗未出现明显不能耐受的消化系统毒性反应。结论: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对放疗较敏感,用常规分割50Gy的剂量就可达到姑息治疗效果,减轻痛苦并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食管肿瘤放射疗法腹腔淋巴结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073-01 食管癌患者重要死亡原因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既往研究显示70%以上有远处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转移程度系食管癌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食管癌伴腹腔淋巴结转移有其特殊性。食管癌伴腹腔淋巴结转移AJCC国际TNM分期标准第7版(2009)将其归为远处转移即M 期,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远比实质脏器转移要好得多。现就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性术后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性术后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随访资料完整的63例,所有病例均为食管鳞癌,未接受过术后放疗及化疗。其中,男47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74岁(41~74岁)。腹腔淋巴结转移由增强CT确诊,淋巴结主要位于腹主动脉旁及胃周等,增强后可表现为特征性的环形强化。放疗前有自觉症状者38例(主要为腹胀腹痛及腰背酸痛)。所有患者放疗前经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食管复发及远处转移,kps评分均为90分以上。 1.2 放疗方法 采用6MVX线给予局部区域常规放疗,其中54Gy33例(1.8Gy*30),50Gy30例(2.0Gy*25),靶区确定根据腹腔增强CT及MRI所示病灶确定靶区,边界一般外放1~2cm。通常采用盒式4野,同中心照射,野内肾脏体积<1/3,脊髓受照剂量<40Gy放疗期间每周查血常规监测白细胞数值。 1.3 评价指标 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CR+PR为有效。放疗结束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腹腔增强CT或MRI,进行肿瘤大小比较。放疗副反应分级按RTOG常用毒性标准(CTC 2.0版)。 1.4 随访与统计方法 通过电话、书信及身份证查询,生存时间从发现腹腔淋巴结转移算起,随访截止2015年8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315d。 2.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有腹腔疼痛相关症状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放疗中11例,放疗结束27例,缓解率达100%。综合放疗结束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影像学结果CR 21例,PR 30例,SD 8例,总有效率为81%。 2.2 生存分析 截至2015年8月30日死亡52例,生存11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55%和2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 5d,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5 2d天。 2.3 死亡原因 淋巴结未控15例,全身转移27例,吻合口复发18例,非本病致死3例,放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淋巴结压迫所致的死亡比例。 3.讨论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食管癌术后局部淋巴结转移再治疗有较高的有效率,腹腔淋巴结转移虽归为远处转移,但治疗却区别于远处转移。目前临床上一旦发现腹腔淋巴结转移更多还是仅以化疗控制,当更换多个方案化疗失效后,多数患者体质状况恶化或出现多发远处转移,而失去放疗机会。因此,有效地治疗腹腔淋巴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笔者研究结果显示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放疗CR率33%,PR率48%,总有效率达81%;腹腔淋巴结压迫相关症状缓解率为100%;死亡原因中淋巴结未控所致死亡占24%,全身转移所致死亡占43%,显示出放疗是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当然主要死亡原因还是远处转移,因此化疗的地位仍很重要,只是与放疗在剂量和时间上的合理搭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放疗属于补救性治疗,仅作累及野照射,故照射范围相对较小,故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反应。食管癌术后腹腔转移淋巴结,用常规分割放疗姑息剂量50Gy就可起到减轻痛苦并延长生存期。进一步的验证需设计前瞻性的大样本研究,而且就不同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不同的照射剂量等进行分层分析,另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化疗方案及疗程以减少其对预后分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慰祺.胃癌//汤钊猷.现代肿瘤学.2版[J].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96. [2]高汝贵,李光.消化道肿瘤//刘泰福.现代放射肿瘤学[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81. [3]张瑾熔,杨蛟,吕茵,等.91例术后局部复发转移食管癌放疗疗效和预后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0,19(4):302-305. [4] Chen sB,Yang js,Yang WP,et 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fimited disease prim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esophagus[J].Dis Esophagus,2011,24(2):114-119. [5]蔡文杰,辛培玲,陈雅云.食管胸段鳞癌术后预防照射靶区初步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18):1403-14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