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的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起直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一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叙述的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

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题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对“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题目不能修改,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