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治疗相关靶点及药物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治疗相关靶点及药物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治疗相关靶点及药物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6, 5(2), 19-2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journal/pi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2677/pi.2016.52004

Receptors and Related Drug Development

for Schizophrenia: Research Advances

Xiaofeng Jia, Ling H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pr. 2nd, 2016; accepted: Apr. 26th, 2016; published: Apr. 29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chizophrenia is a chronic disabling mental disorder. Because of its severity, chronicity, early age of onset, and prevalence, schizophrenia is the source of enormous human and economic costs. At present, schizophrenia is treated with typical and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However, typical anti-psychotics are effective only in treating positive symptoms, and they may result in extrapyramidal side-effects. Although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have a certain improvement in negative symptoms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o not produce the extrapyramidal side-effects, there are other side effects. Therefore, we need more effective and safer antipsychotics.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those receptors associated with schizophrenia, such as dopamine receptor,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glutamate receptor, cannabinoid receptor, sigma receptor and so on.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ptors and relevant drug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Schizophrenia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

Schizophrenia, Treatment Drugs, Receptors

精神分裂症治疗相关靶点及药物研究进展

贾晓凤,何玲*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通讯作者。

贾晓凤,何玲

收稿日期:2016年4月2日;录用日期:2016年4月26日;发布日期:2016年4月29日

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由于发病早、病程长、发病率高且病情严重,精神分裂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使用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然而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仅对阳性症状有效且同时还伴有严重的锥体外系不良反,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虽然对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有一定改善作用且锥体外系不良反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却又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开发更为安全有效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与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开发相关的靶点包括多巴胺受体、5-HT受体、Glu受体、大麻受体和sigma受体等。本文对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靶点及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靶点

1. 引言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 全球患病率接近1% [1]。

常见表现为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情感淡漠、意志行为退缩等阴性症状,注意力、执行能力、记忆能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障碍。自1911年被E. Bleule提出至今,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仍然病因未明。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与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主要的理论学说有:神经发育障碍;多巴胺功能亢进;谷氨酸功能紊乱;5-羟色胺学说等。但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全面地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这给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研究开发带来不便。本文对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相关的靶点及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Dopamine, DA)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有5种亚型。D1受体家族包括D1和D5受体,通过G蛋白激活腺苷环化酶活性。D2受体家族包括D2、D3和D4受体,通过G蛋白抑制腺苷环化酶活性。

D1和D2类受体分别与锥体外系运动调节、情感情绪、精神理智及垂体前叶内分泌调节有关。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治疗及预后都与多巴胺受体密切相关。

2.1. 1D2受体拮抗剂

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通过拮抗中枢DA D2受体,阻断DA能神经元突触前后D2受体,从而降低DA神经系统的功能,对阳性症状具有明显疗效。但对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无改善作用甚至能使其加重[2]。由于其对背侧与腹侧纹状体神经元上的D2受体无选择性,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effects,EPS),迟发型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 TD)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影像学研究表明当药物与D2受体的亲和力≥80%时,EPS明显增加。故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

2.2. 选择性D2/D3受体拮抗剂

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氨磺必利[3]对中枢DA D2/D3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对D3受体的亲和力是

贾晓凤,何玲

D2受体的2倍,而对D1、D4及D5受体几乎无亲和力,对5-HT受体、胆碱能受体、α肾上腺素受体和组胺H1受体等均不具有亲和力,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氨磺必利对中脑边缘叶作用较强,而对纹状体作用不明显,且与其他受体几乎无亲和力,故较少产生EPS。

2.3. D2/5-HT受体拮抗剂

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齐拉西酮均是5-HT和DA受体拮抗剂,对5-HT2A/DA D2受体亲和力高,此外还有弱α1和H1受体拮抗作用。对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及认知障碍均有较好疗效。齐拉西酮对阴性症状疗效更好,且不会引起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和体重增加。

2.4. 非选择性D2受体部分激动剂

D2受体部分激动剂可使DA能神经递质恢复至正常水平并维持恒定,但研究表明仅部分激动D2受体的化合物并没有明显抗精神分裂症的效应。阿立哌唑为D2/3/4受体和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4],同时亦是5-HT2A/2C受体的拮抗剂[5],临床疗效与5-HT2/D2受体拮抗剂利培酮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利培酮低[6]。2015年,美国FDA批准的抗精神分裂症新药[7]:①月桂酰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lauroxil),是阿立哌唑的前药,肌肉注射后经酶水解转变成N-羟甲基阿立哌唑,再水解转变成阿立哌唑而发挥作用。不良反应,静坐不能;②卡利拉嗪(cariprazine),是一种多巴胺D3/D2和5-HT1A受体部分激动药,同时对5-HT2A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其对D3受体的亲和力约是D2受体的10倍。卡利拉嗪对DA D3R的高选择性可能是其副作用少的原因,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时的不良反应有震颤、发晕及肌张力障碍[8]。③依匹哌唑(brexpiprazole),研究表明其治疗效果可能是部分激动5-HT1A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5-HT2A受体,具体机制不详。不良反应有体重增加,静坐不能。以上提示只有D2受体部分激动剂在其他受体(如5-HT受体和DA受体的其他亚型)上也有作用靶点时才能产生较为理想的抗精神分裂症效果。

3. 5-羟色胺受体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受体亦属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共有7大类,14个亚型。在调节睡眠、体温和精神、情绪等中枢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中枢神经系统5-HT含量及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精神类疾病。研究表明,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5-HT受体有5-HT1A、5-HT2、5-HT6受体[9]。临床前研究表明,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坦度螺酮(tandospirone),能增强低剂量氟哌啶醇的作用,特别是对认知障碍的改善[10]。5-HT2受体拮抗剂依利色林,高选择性5-HT2A受体拮抗剂M100907,在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介于阳性药氟哌啶醇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疗效,但M100907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并没有明显疗效[11]。5-HT6受体选择性拮抗剂SB271046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12]。因而仅作用于5-HT 受体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抗精神分裂症疗效。而DA受体结合5-HT受体的研究已显示出喜人的前景。尤其是2015年FDA批准的3种抗精神分裂症新药,更预示未来抗精神分裂症新药研究开发的方向:多巴胺受体与5-羟色胺受体拮抗或部分激动剂。

4. 其他与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发相关的受体靶点

4.1. 谷氨酸受体

谷氨酸受体分成两大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iGluR)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R)。iGluR根据与激动剂的选择性又分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α-氨基羧甲基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isoxozol-4-Propionate, AMPA)、海人藻酸(Kainate, KA)3个亚型,介导快信号传导。mGlu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共有8

贾晓凤,何玲

个亚型。按照其氨基酸序列和在不同的信号激活通路中的作用分为3组:第一组包括mGluR1和mGluR5,激活磷脂酸C,产生cAMP并释放花生四烯酸;第二组包括mGluR2和mGluR3,第三组包括mGluR4、mGluR6、mGluR7、mGluR8。第二、三组则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NMDA受体在突触的可塑性上起关键作用,与学习、记忆等密切相关。易化NMDA受体可能有改善精神分裂症的作用。临床实验已证实NMDA受体甘氨酸(Glycine, Gly)位点的激动剂Gly、丝氨酸(Serine, Ser)或D-环丝氨酸(D-cycloserine)可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辅助剂[13] [14]。LY2140023是美国Eli Lilly 公司开发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GluR2/3)激动剂,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LY2140023虽在减少患者阳性症状方面不如奥氮平,但其疗效仍达到了显著改善程度。更重要的是,LY2140023没有出现奥氮平用药所致的体重增加明显现象[15] [16]。ADX63365是Merck与Addex公司联合开发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阳性变构调节剂,通过NMDA受体发挥抗精神分裂症作用,动物实验证明ADX63356能够改善阳性症状和认知障碍[17]。以上提示Glu 能药物可能成为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究开发的方向。

4.2. 大麻受体

大麻受体亦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包括大麻1型(Cannabinoid receptor subtype 1, CB1)受体和大麻2型(Cannabinoid receptor subtype 2, CB2)受体。CB1受体分布在基底神经节、黑质、海马、苍白球、小脑等感官和运动控制区域,而这些区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紧密相关[18]。Hillard等[19]研究表明,CB1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存在一定关系。大麻素的主要活性物质是四氢大麻酚(Δ9-Tetrahydrocannabinol, Δ9-THC),在中枢其主要作用于CB1受体。研究表明吸食大麻会产生一系列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20],精神分裂症患者吸食大麻会导致症状加重。说明过度激活CB1受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Marco等[21]和Dalton等[22]均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CB1受体水平的变化。且CB1 受体对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多种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谷氨酸、多巴胺、5-羟色胺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23]。

CBD能够部分拮抗CB1受体,在多巴胺和谷氨酸基础性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实验中,表现出了抗精神分裂症作用。SR141716是CB1受体拮抗剂,并具有反向激动作用。与CBD类似,SR141716在多巴胺和谷氨酸基础性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中显示了抗精神病作用[24]。AM251也是CB1受体拮抗剂,Zamberletti等[25]研究证明AM251能够促进CB1受体功能恢复,改善社会隔离模型精神分裂症大鼠行为,慢性给药的效果还能持续到停药后10 d。同样AVE1625亦是一种CB1受体拮抗剂,临床前研究表明,AVE1625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并且与现有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共同用药有可能会减弱后者的APS发生率[26]。以上提示CB1受体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学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CB1受体拮抗剂有可能成为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开发的新靶点。

4.3. Sigma受体

Sigma受体由Martin等人提出。目前发现有Sigma-1和Sigma-2两个亚型,但Sigma-2受体尚未被克隆。Sigma-1受体由2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由内质网合成并位于内质网上,主要分布在情感调节区和脑干运动区,在黑质、海马、尾状核及扣带回等边缘系统中含量也较高[27],通过NMDA受体调节谷氨酸系统,参与学习、记忆,并与脑内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如DA、5-HT、NE和Ach具有相互作用[28]。

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后尸检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脑中Sigma受体密度下降,这与重复给予苯环己哌啶(PCP)造成小鼠海马Sigma受体密度显著下降的结果相一致[29] [30]。Sigma-1受体激动剂氟伏沙明、SA4503长期给药可改善PCP诱发的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而该改善作用可被选择性Sigma-1受体拮抗剂NE100抵消[31]。提示Sigma受体减少可能参与PCP造成的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临床双盲试验、交

贾晓凤,何玲

叉对照试验及随机对照试对Sigma-1受体激动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进行评估发现,氟伏沙明能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对阳性症状无改善作用,多奈哌齐、孕烯醇酮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损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脱氢表雄酮对阴性症状及认知损害有改善作用[31]。以上提示,Sigma-1受体激动剂有望成为改善认知障碍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发的新靶点。

5. 小结

药物治疗已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自氯丙嗪问世以来,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也越来越多。虽然此后的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大大降低,但仍面临着临床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以及新的不良反应。现阶段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研发如本文所述,由DADR和5-HTR 拮抗剂,转向拮抗或部分激动DADR和5-HTR,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2015年上市的卡利拉唑、依匹哌唑。此外,谷氨酸能药物,大麻受体拮抗剂,Sigma-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期望在针对相关靶点对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能够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研究开发安全、有效、可控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基金项目

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012A080201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nsel, T.R. (2010) Rethinking Schizophrenia. Nature, 468, 187-193.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38/nature09552

[2]张立勇, 陈云芳. 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15(1): 21-22.

[3]汪开达. 精神药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Brunetti, M., Tizio, L.D., Dezi, S., et al. (2012) Aripiprazole, Alcohol and Substance Abuse: A Review. European Re-

view for Medical &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16, 1346-1354.

[5]Henderson, D.C., Fan, X.D., Copeland, P.M., et al. (2009) Aripiprazole Added to Overweight and Obese Olanza-

pine-Treate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9, 165-169.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97/JCP.0b013e31819a8dbe

[6]罗毅, 诸秉根, 杜洁. 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5(6):

110-112.

[7]马帅, 温颖玲, 周伟澄. 2015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药简介[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6, 47(1): 79-105.

[8]Gyertyán, I., Kiss, B., Sághy, K., et al. (2011) Cariprazine (RGH-188), a Potent D3/D2 Dopamine Receptor Partial

Agonist, Binds to Dopamine D3 Receptors in Vivo and Shows Antipsychotic-Like and Procognitive Effects in Rodents.

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59, 925-935.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16/j.neuint.2011.07.002

[9]赵爱玲, 赵靖平. 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反应[J]. 国外医学: 精神病学分册, 2002(2):

101-104.

[10]Sumiyoshi, T., Matsui, M., Nohara, S., et al. (2001) Enhancement of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Schizophrenia by Ad-

dition of Tandospirone to Neuroleptic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8, 1722-1725.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176/appi.ajp.158.10.1722

[11]Marek, G. and Merchant, K. (2005) Developing Therapeutics for Schizophrenia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 Neu-

rorx, 2, 579-589.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602/neurorx.2.4.579

[12]Woods, S., Clarke, N.N., Layfield, R. and Fone, K.C.F. (2012) 5-HT6Receptor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Enhance

Learning and Memory in a Conditioned Emotion Response Paradigm by Modulation of Cholinergic and Glutamatergic Mechanisms.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67, 436-449.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111/j.1476-5381.2012.02022.x [13]Dall’Olio, R. and Gandolfi, O. (1993) The NMDA Positive Modulator D-Cycloserine Potentiates the Neuroleptic Ac-

tivity of D1 and D2 Dopamine Receptor Blockers in the Rat. Psychopharmacology, 110, 165-168.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07/BF02246967

[14]Goff, D.C., Tsai, G., Manoach, D.S. and Coyle, JT. (1995) Dose-Finding Trial of D-Cycloserine Added to Neuroleptics

for Negative Symptoms in Schizophren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2, 1213-1215.

贾晓凤,何玲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176/ajp.152.8.1213

[15]Mezler, M., Geneste, H.L. and Marek, G.J. (2010) LY-2140023, a Prodrug of the Group I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Agonist LY-404039 for the Potential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Current Opinion in Investigational Drugs,

11, 833-845.

[16]Kinon, B.J., Lu, Z., Millen, B.A., et al. (2011) A Multicenter, Inpatient, Phase 2,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Dose-Ranging Study of LY2140023 Monohydrate in Patients with DSM-IV Schizophrenia. Journal of Clinical Psy-

chopharmacology, 31, 349-355.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97/JCP.0b013e318218dcd5

[17]Fulmer, T. (2008) Schizophrenia Develops a Complex. Science-Business eXchange, 1, 5-6.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38/scibx.2008.129

[18]Mechoulam, R. and Parker, L.A. (2013)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and th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

21-47.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146/annurev-psych-113011-143739

[19]Hillard, C.J., Weinlander, K.M. and Stuhr, K.L. (2011) Contributions of Endocannabinoid Signaling to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Humans: Genetic and Biochemical Evidence. Neuroscience, 204, 207-229.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16/j.neuroscience.2011.11.020

[20]Sewell, R.A., Ranganathan, M. and D’Souza, D.C. (2009) Cannabinoids and Psychosi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Neu-

robiology, 21, 152-162.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80/09540260902782802

[21]Marco, E.M., García-Gutiérrez, M.S., Bermúdez-Silva, F.J., Moreira, F.A., Guimar?es, F., Manzanares, J. and Viveros,

M.-P. (2011) Endocannabinoid System and Psychiatry: In Search of a Neurobiological Basis for Detrimental and Po-

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5, 63.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3389/fnbeh.2011.00063

[22]Zavitsanou, K. and Dalton, V.S. (2011) Paranoid Schizophrenia Is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CB1 Receptor Binding

in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6, 1620-1630.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38/npp.2011.43

[23]Coulston, C.M., Perdices, M., Henderson, A.F. and Malhi, G.S. (2011) Cannabinoi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

nia? A Balanced Neurochemical Framework for Both Advers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annabis Use. Schizophre-

nia Research & Treatment, 2011, Article ID: 50172.

[24]Roser, P., Vollenweider, F.X. and Kawohl, W. (2010) Potential Antipsychotic Properties of Central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 Antagonists. The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11, 208-219.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3109/15622970801908047

[25]Zamberletti, E., Viganò, D., Guidali, C., Rubino, T. and Parolaro, D. (2010) Long-Lasting Recovery of Psychotic-Like

Symptoms in Isolation-Reared Rats after Chronic but Not Acute Treatment with the Cannabinoid Antagonist AM25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5, 267-280.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17/S1461145710001185

[26]Black, M.D., Stevens, R.J., Rogacki, N., et al.(2010) AVE1625, a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 Antagonist, as a

Co-Treatment with Antipsychotics for Schizophrenia: Improvement i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Reduction of Antipsy-

chotic-Side Effects in Rodents. Psychopharmacology, 215, 149-163.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07/s00213-010-2124-0

[27]Maurice, T. and Su, T.-P. (2009) The Pharmacology of Sigma-1 Receptors.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24, 195-

206.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1016/j.pharmthera.2009.07.001

[28]Paschos, K.A., Stavroula, V. and Ekaterini, C. (2009) Neuropeptide and Sigma Receptors as Novel Therapeutic Tar-

gets for the Pharmacotherapy of Depression. CNS Drugs, 23, 755-772.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2165/11310830-000000000-00000

[29]Ishima, T., Fujita, Y., Kohno, M., et al. (2009) Improvement of Phencyclidine Induced Cognitive Deficits in Mice by

Subsequent Sub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Fluvoxamine, but Not Sertraline. The Open Clinical Chemistry Journal, 2,

7-11.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2174/1874241600902010007

[30]Kunitachi, S., Fujita, Y., Ishima, T., Kohno, M., Horio, M., Tanibuchi, Y., Shirayama, Y., Iyo, M. and Hashimoto, K.

(2014) Phencyclidine-Induced Cognitive Deficits in Mice Are Ameliorated by Subsequent Sub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Donepezil: Role of Sigma-1 Receptors. Brain Research, 1279, 189-196.

[31]Tomihisa, N., Masaomi, I. and Kenji, H. (2012) Sigma-1 Receptor Agonists as Therapeutic Drugs for Cognitive Im-

pairment in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18, 875-883.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10.2174/138161212799436476

19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19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0-04-30T01:08:32.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郭朝霞 [导读]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所占比例更高,其攻击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郭朝霞 (新安县精神病医院 471800)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075-02 【摘要】目的探索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问题。方法 19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按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有攻击行为的研究组76例,无攻击行为的对照组117例。两组分别从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发病年龄、精神症状、诊断类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文化程度、诊断分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方面差异明显。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和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应多加关注。 【关键词】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首发 【Abstract】 Objective :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questions in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s Methods:193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had aggressive behavior. There are 76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control group) and 117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 non aggressive behavior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y analyzed in sex、education level、family history、the age of falling ill、psychiatric symptoms、diagnosis type、personality before illness and EEG (Electroencephalogram).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x、education level、family history、the age of falling ill、psychiatric symptoms、diagnosis type、personality before illness and EEG . Conclusion:There are lo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patients with non aggressive behaviors.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Key words】aggressive behavior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危害严重,难以预料,且发病率较高,攻击行为直接威胁着其他人的人身安全,对社会、家庭造成许多麻烦。近年来受到精神科临床普遍关注[1,2,3]。本文通过19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进行调查,并对照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和相关问题。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元月至2003年12月,对前来本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93例,按有无攻击行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攻击行为者76例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者117例为对照组,入组病人诊断符合CCMD-3。首发标准为首次发病、未经系统治疗。攻击行为是从病史及临床表现观察到的。男102例,女91例,年龄12~54岁,平均25.35±8.43岁。 1.2资料分析有攻击行为者76例,占39.38%,男48例,女28例,年龄12~46岁,平均2 2.63±5.68岁,对照组117例,男54例,女63例,年龄13~54岁,平均26.12±6.30岁,两组年龄经统计学处理,t = 3.96,P <0.05,有显著差异。 1.3研究方法使用自拟临床资料调查表,项目包括首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临床症状、脑电图检查、病前性格和诊断分型,对两组病人对照分析。其结果采用一般统计学处理,并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男48例,女28例;对照组男54例,女63例,两组性别卡方处理 =6.50,P<0.05,存在显著差异。有攻击行为者男性多。 2.2 文化程度本调查以高中文化程度为分界,高中文化程度以上者共68例,研究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2例,占15.79%;对照组高中以上者56例,占47.86%,两组文化程度方面经卡方处理 =19.06,P<0.05,差异明显。文化程度低者攻击行为多,文化程度高者攻击行为少。 2.3 家族史两系三代有类似病史者为家族史阳性,共52例,研究组18例,占2 3.68%;对照组34例,占29.06%,两组卡方处理=0.67,P >0.05,无差异。 2.4 精神症状阳性精神症状主要指幻觉、妄想和兴奋状态,共121例,研究组有阳性精神症状者73例,占96.05%,对照组48例,占41.03,卡方处理 =59.65,P<0.05,存在显著差异。有阳性症状者攻击行为多。 2.5 病前性格孤僻、少语、怕羞、敏感等为本研究的内向性格共86例,研究组23例,占30.26%,对照组66例,占56.41%,卡方处理 =12.68,P<0.05,差异显著。病前性格内向者攻击行为少。 2.6 脑电图异常本调查中的脑电图异常多为θ节律轻度异常,共49例,研究组28例,占36.84%,对照组19例,占16.24,两组卡方检验 =10.62,P<0.05,差异显著。有攻击行为者脑电图异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2.7 诊断分型研究组76例中偏执型36例,占42.36%,青春型19例,占26.17%,对照组偏执型38例,占32.48%,青春型1例,占0.85%,两组卡方处理值分别为:4.32和294.76,存在显著差异,有攻击行为者青春型和偏执型多。 3 讨论 3.1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所占比例更高,其攻击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直接威胁着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2 攻击行为[4] 是指伤害或试图伤害另一个体的心理、躯体状态或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国内有关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5],但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研究不多。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异常,发病率高,尤其是攻击行为对社会、家庭、医院带来许多麻烦和危害,本调查显示,青春型主要表现为兴奋话多,思维行为紊乱,知、情、意互不协调,本型攻击行为多缺乏目的性,随时随地都有发生的可能。偏执型攻击行为目标明确,常是受幻觉及妄想的支配,本调查也显示以阳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攻击行为多。这些都与既往报道[2,3]相符。 3.3 性别和年龄方面本研究显示发病年龄早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在有、无攻击行为方面,两组年龄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年龄越少其自控能力较差有关,性别方面男性攻击行为较女性多,女性发生率低,这与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男女在身体素质上的差异有关。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以及护理方法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以及护理方法 幻觉妄想:在精神病领域,妄想尤指难以纠正的病态信念,与现实不符,与个人处境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也不一致。思维涣散。表达方式混乱。 心境的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主要有二种心境障碍模式。其一是情感迟钝。这种情感消退经常伴有快感缺乏。快感缺乏是愉快情 感的消退,它经常稳定地伴随着精神分裂症。其二是主要模式是不恰当的情感。即产生与情境不相称的情绪言。 社会性退缩: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兆是对外部世界正在进行的事件缺少注意,缺乏兴趣。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一心沉湎于自己的想法中,逐渐减少与环境的接触。 百合60克,加水3碗,煎至2碗,然后取鸡蛋2个,取蛋黄搅烂,倒入百合汤中拌匀,文火煮,再加白糖或冰糖适量调味,分2次一天内服食。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情绪焦虑、多言善惊、烦躁不眠者。 枸杞子280克,猪心1个,洗净,切成小块,同放入油锅内炒熟,加食盐、味精调味。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烦躁不眠、心悸易惊者。 石菖蒲10克,猪心1个,切开洗净,加水适量,放炖盅内隔水炖熟,加精盐调味,饮汤食猪心。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情感淡漠、目瞪如愚、傻笑自语者。 莲心3克,研末,大枣10枚煎汤送服,每日1次,饭后服。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情绪焦虑、时而躁狂者。 苦瓜300克,切丝,加清水急火烧沸,换汤出苦味。瘦猪肉150克,切片,油煸后,入苦瓜丝同炒,加调味食用。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狂暴无知,便秘溲赤者。 黑木耳30克,用水浸泡发开,加豆腐300克,核桃7个(去皮),用水炖熟,连汤服食。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形瘦面红、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者。

避免暴晒: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对阳光过敏,引起光敏性皮炎,身体的暴露部位会发红、发痒,因此平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 避免诱发因素:精神病患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患病的诱发因素,以防病情复发。 注意事项:精神病人千万不能练气功,否则会加重病情。也不能喝酒、抽烟和看惊险电影,这些都会加重患者的精神刺激。 充足的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 加强防范:病人由于缺乏自知力,常会发生自我伤害或攻击他人的行为,家人应加强防范,多关心病人。尤其在病人服药时,家人应从旁监督,防止病人拒绝服药或过量服药,甚至服药自杀。 猜你感兴趣:

精神分裂症分类诊断标准

精神分裂症分类及诊断标准 F20精神分裂症 F20.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F20.1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F20.2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F20.3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F20.4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F20.5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F20.6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F20.8其它精神分裂症 F20.9精神分裂症,未特定 可采用第五位编码指明症状 F20.x0持续性 xF20.1发作性,伴有进行性损害 F20.x2发作性,伴有稳定性损害 F20.x3弛张发作性 F20.x4不完全性缓解 F20.x5完全性缓解 F20.x8其它 F20.x9观察期尚不足一年。 精神分裂症 虽然无法分辨出严格地标示病理性质的症状,但出于实践的目的,有必要将上述症状分成一些对诊断有特殊意义的、并常常同时出现的症状群,例: (a)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走以及思维广播;

(b)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知觉; (c)对病人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病人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它类型的听幻觉; (d)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它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和能力(例如能控制天气,或与另一世界的外来者进行交流); (e)伴有转瞬即逝的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 的幻觉; (f)思维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词语新作; (g)紧张性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h)“阴性”症状,如显著的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反应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的下降,但必须澄清这 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剂治疗所致; (i)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诊断要点: 诊断精神分裂症通常要求在一个月或以上时期的大部分时间确实存在属于上述(a)到(d)中至少一个(如不甚明确需两个或多个症状)或(e)到(h)中来自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符合此症状要求但病程不足一个月的状况(无论是否经过治疗)应首先诊断为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性障碍(F23.2),如症状持续更长的时间再重新归类为精神分裂症。 回顾疾病过程可发现在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之前数周或数月,有一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注意事项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任何一种疾病来说,只有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要知道错误的方法对于患者的身体来说将是非常不利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也是同样如此,那么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才是正确的呢?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郑州精神病医院专家杨俊国主任为我们总结出了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三个注意事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详细内容。 【专家解读】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注意事项 1、家属需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治疗 心理上的疏导对于患者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应对能力及个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减少社会应激,增进社会及职业功能。根据患者自身的病发程度,合理的选用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精神分裂所有的治疗都只是控制,首选药物控制,病情确诊后就得对症治疗,不要相信网上的特效药,要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服药后病情一旦减轻,也不能擅自的停药减药,否则很容易导致病情的反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2、良好的家庭护理同样重要 为了保证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正确性,除了需要重视心理治疗以外,病人还要与医生配合,其家属也要给予全面的支持,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家庭干预的一条指导性原则是家属应尽最大可能参与并投入到心理治疗中。通过对家属的教育、指导及支持可使患者获益。家庭干预的目标包括降低复发、改善功能、减少家庭负担,以及提高家庭功能。 3、切勿私自停药增减药量

专家呼吁:选择药物不当可能会影响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一 直是医学界的重大课题,治疗方法虽然有很多,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差异较大,病情也不同。 很多人私自更改药物的治疗剂量,这是不对的,精神分裂症的暂时病情缓解,可 能是假象,大家要注意巩固治疗。同时,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目前有数十种,虽 然这些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不像抗生素那样有着明确的抗菌谱,但是每一种药物都 有其相对的"靶症状",这也是要由有经验的医师来为住院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的道理。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的方法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大家应有信心、 有恒心,科学认识,正确对待,这样才能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 目前国内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采用药物控制治疗,但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药物 治疗精神分裂症就算治愈,也有非常高的复发率,相比于长期复杂的药物控制,脑立 体定向微创手术是一次性的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脑立体定向手术可在直视下、按个 体差异,精确定位,可精确的阻断精神分裂症的传导通路抑制发作,从而提高难治性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等特点。患者只要住院15天,2-3个小时的手术,病情即可得到有效控制并最终治愈。 【权威分析】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疗法为什么能治愈精神分裂症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为什么能治愈精神分裂症呢?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是通过立体定向仪对颅内病灶精确定位,在定向仪引导下与显微镜结合,在直视 下对颅内病灶进行微创修复。通过立体定向开颅术用于功能区病灶及脑深部病灶定位 神经调控,可以减少手术创伤范围,避开重要功能区、使手术并发症大大减少。脑立 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不需开颅,不需全麻、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更容易为病人所接受,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开创了中 国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新篇章,给中国广大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郑州解放军一五三医院神经外科是郑州地区唯一一家具有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 疗精神分裂症资质的医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所采用的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疗法是斥巨

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是什么 健康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关爱健康是生命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8.4‰,美国的研究,终身患病率高达13‰;我国1994年调查数据,城市地区患病率7.11‰,农村4.26‰。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尚末完全阐明。 多起病于青壮年,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可有注意、工作记忆、抽象思维和信息整合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发生精神活动衰退和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1、早发现,早治疗; 2、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作为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治疗时需足量、足疗程,并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 4、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药物选择考虑症状、副反应、个体耐受性,同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可获得性; 5、药物的剂量应个体化,并随不同的治疗阶段进行调整; 6、患者会面临心理和社会问题,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社会的干预; 7、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支持患者治疗,帮助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 8、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技能,防止反复发作,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 9、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共同应对疾病。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c3777852.html,/jsflz/2012/1130/45618.html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一、病因及病理学研究 1.1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精神疾病。基于早年的遗传学研究结果曾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包括多个微效基因突变,近几年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几项GWAS研究已经从700多个基因中筛查出近百个与精神分裂症可能关联的易感基因。美国精神疾病全基因组研究联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PGC)汇总了来自19个国家60个研究所的遗传学数据,发现五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共享着同样的致病基因(跨疾病易感基因)[3]。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可能包括多个常见微效基因突变和少数高效能罕见 基因变异,罕见基因变异可能占到约20%的贡献。这些发现让研究者非常兴奋,并且希望能够继续发现抗精神病药的遗传学靶点。未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研究除了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断改进,而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疾病致病基因需要很大的样本量。如2013年Ripke等[4]从21,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筛选出22个变异在全基因组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将样本量扩大到35,000例精神

分裂症患者和47,000名健康对照,PGC的目标研究样本是100,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未来跨国多中心的合作非常必要。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标语:“精神分裂症:一个最后揭示的现实(Schizophrenia genetics---a reality at last)” [5],反映出未来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挑战。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可以解释为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适应障碍” [6]。虽然说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遗传度,但疾病的发生通常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如起病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在城市环境中成长、使用毒品或大麻、经受过早年创伤,特别是在胚胎发育期损伤或产伤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早年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发育与成年期精神健康非常重要,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认知改变和精神病性症状,不仅仅涉及到个体注意、记忆、信息处理速度和推理过程,还包括社会认知领域的异常,如归因、意图、情感等[7]。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代表个体自我的一个重要过程,及个体行为的基础。因此社会认知的损害可以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如偏执妄想可能是个体对他人行为的伤害性错误归因所致。大量研究结果提示了环境因素作用的生物学基础,早年的忽视或者生命周期中的环境伤害,使体内

首发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临床研究 朱文明

首发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朱文明 摘要】本篇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临床上利培酮片与利培酮联合心理社会康复 治疗方法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患者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使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将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心理社会 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采用利培酮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 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临床上应用利培酮片与利培酮联合心理 社会康复治疗方法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患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的结论,发现治疗过程中影响患者恢复的种种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将治疗的方法和模 式不断地改进,从而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维思通;综合治疗;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078-02 1.实验内容 本篇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临床上采用利培酮联合心理社会康复治疗方法对 患者进行治疗是否更有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恢复。治疗过程中发现不同的 治疗方式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有着不同的影响的时候,将根据实验的实 际情况不断地改进治疗方式,从而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治 疗服务。 2.实验对象 本实验选取近期入院的50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实验数据来源,本次 试验的患者都同意接受跟踪调查,并且配合医生治疗。实验研究的患者的年龄段 在24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岁,将观察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共50名患者,其中25名患者 采用传统的利培酮片作为主要药物进行治疗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另外的25名患 者采用的是利培酮联合心理社会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作为实验的实验组组。 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之前的PANS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3.实验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3.1 变量界定 因变量:不同的治疗方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自变量:采用 何种治疗方式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前置变量: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 3.2 实验数据的收集 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的初期注射利培酮初始的时候每天1mg,连续注射三天,在第四天的时候增加到2mg。一星期后加至3mg,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主治医 生应该要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调整剂量,以个体最适宜剂量维持治疗为原则,如 果实验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医生可以对患者加用普萘洛尔等药物进行补 救治疗。利培酮联合心理社会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实验组除了与利培酮组一 样给药外,加以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社会技能训练、职业功能康复训练和心理治 疗等综合干预治疗,这些综合性的治疗方式每月进行一次,持续六个月。所有入 组患者在治疗第1、3、6个月末以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其副 反应;并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其生活质 量和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药物分类

精神分裂症药物知识简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类疾病,因发病突然、治疗过程漫长、病程多迁延而难以治愈。受病情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尽折磨,十分痛苦,往往会丧失治疗信心而半途而废。 其实,患者发病期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应予以药物治疗,并力求治疗的系统化和充分化,以期获得较好的疗效。能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及其类别如下: 1.二苯氧氮平类 代表药物有:洛沙平、氯氮平、氯噻平等。 2.苯酰胺类 代表药物有:舒必利、泰必利、舒托必利等。 3.硫杂蒽类 代表药物有:泰尔登、氯噻吨、三氟噻吨等。 4.丁酰苯类 代表药物有:氟哌啶醇、氟哌啶醇葵酸酯、苯哌利多、三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司必林等。 5.吩噻嗪类 代表药物有: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奋乃静葵酸酯、甲硫达嗪、氯丙嗪、奋乃静等。 6.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代表药物有: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舍吲哚等。 总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有很多类型。根据患者症状的轻重和临床表现,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药方各有不同,而且这些药物的作用复杂,用药的技术性和技巧性很强,所以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服用,患者切勿盲目服药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奥氮平、氯氮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舍吲哚等,这些药物多数是在氯氮平的化学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通过药物对DA、5-HT二个系统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和认知障碍的目标,相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减少了锥体外系反应和肝脏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患者使用后生活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催乳素水平升高的副作用又是新的医学问题,常常出现体重增加、泌乳、闭经、血糖血脂升高等,形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特点,但总体而言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其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其中阿立哌唑因为作用机制有较为特殊,无明显的催乳素水平升高问题。

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到底要多久

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到底要多久? 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到底要多久啊?相信这个每个患者和家人的心声,吃药、打针之事,是每位患者都不情愿的事情,可是当真的患上了某种严重的疾病后,为了及早康复,我们又不得不咬着牙吃药治疗。所以,每个患者和家人就都想知道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到底要多久? 中医专家发现也有些家属或患者本人总是打听有没有根治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是阻断受体,也就是暂时堵截过乱的信息传递,因此可以说并非治本。 中医专家认为如果没有适当量的药物作长期维持,往往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复发。这个道理,就与治疗高血压相似: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就正常了,一旦停药,暂时还看不出变化,但不消几个月,血压就又上去了。精神分裂症要医多久?从这一点看来,维持量必须服用9年、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直到有更新发明。 中医专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药几天至十几天后,病情就会明显好转。此时应该继续服药治疗剂量1-2月,然后逐渐减少,在以后的1-2月内减到原来治疗剂量的1/3到1/4左右,作为维持量。 此外,药物在体内要达到一定浓度后才会见效。但是,身体也会破坏和排泄一定份量的药物,为此必须每天予以补充,这就是‘维持量’。由于排泄药物的能力,人各不同,所以每天应该补充的药量(维持量)也不相同;也就是说,维持量有大有小,因人而异。 由上可知,想要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最好的办法是长期吃药,如果患者随意换药或减药、断药,势必引发精神症状的复发,导致病情恶化。所以,为了能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希望。另外,中医专家提醒大家如果患者在康复期间出现了某些不良症状或者出现服药后的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在他们的诊断和指导下做进一步的调整治疗。 精神病的食疗法有哪些? 在对精神病的治疗上,传统祖国医学特别注重应用食疗法。这是因为通过饮食,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达到调节疾病、控制病情的目的,做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也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尽量掌握一些精神病的食疗的办法。 对于不同的精神病症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起到控制和缓解病情的作用。 1.精神狂乱:精神病人出现精神狂乱可用白雄鸡一只,煮以五味,和作羹粥吃,又方:用白雄驻只,如常法洗治,加入真珠四两、薤白四两,再加水三升,煮成二升,食鸡饮汁。 2.精神病治疗偏方:对于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语言错妄,忪悸烦郁,忧悉惨戚,喜怒多风扇,健忘少睡,夜多异梦,狂不知人的患者,用预知子(去皮)、白茯苓、枸杞子石草蒲、茯神、柏子仁、人胡、地骨皮、远志、山药、黄精(蒸熟)、朱砂(水飞),等分为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发芡子大,每嚼服一丸,人参汤送人。 3.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苓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人参汤送下。 4.神智狂乱:意识不清,可用伏龙肝研末,水冲服一茶匙,一日服三次。 5.安神:用真珠末如豆大一团,蜂蜜调服,一天服三次,可起到很好的安神效果。 以上是通过饮食来治疗精神病患者病情的防范,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治疗精神病的办法,在这里仅是说明了一些比较好的治疗办法。如果想对于精神病的饮食有更多的了解,可咨询在线专家寻求更好的帮助。 吃什么可以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护理精神分裂患者成为了患者家属最头痛的问题.有很多精神分裂患者病情 不复的发时候还是相对正常的.但是一旦病情发作,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预防精神分裂患者复发特别 重要,下面我们就从饮食上给大家谈谈这个话题.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4. 齐拉西酮: 这个药的突出优点是不引起嗜睡,不引起肥胖,副作用小是其优点,缺点是要监测心电图,有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如果出现QT间期延长就要停药。常用剂量80-120mg/日,价格进口的40mg每粒16元多,国产的40mg大概是6元吧。 服用这个药有一点注意:要与餐同服,这样吸收的好,不这样的话,吸收的药量要减少三分之一。开始吃的时候小剂量下可能会引起患者激活,患者表现的可能会兴奋一些,继续加量就会好了,厂家宣传该药对抑郁有治疗作用。 4. 五氟利多: 唯一口服长效药物,每片20mg,每周服用2-3次,每次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片,别按说明书吃,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但是维持治疗不错,服用简单,也可以给不配合吃药的患者暗服药,方便。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一) 发布时间:2011-07-21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系:性格特点,不良事件,压力,意外因素,遗传因素等等,真正的病因不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是大

脑的疾病,作为最复杂的器官:大脑,内部结构极其复杂,以亿为单位的大脑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着异常复杂的联系。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神经递质出现了失衡,尤其是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异常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最大。那么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治疗精神疾病的原因就在于:作用于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使大脑神经递质趋向平衡和正常。 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 1、按照药物发明的先后,分为老药: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等,还有新药:奥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喹硫平,氨磺必利,利培酮等。 2、按照药理的不同又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以及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 3、按照药品的剂量,分为高效价药物:氟哌啶醇,奋乃静,利培酮等,还有低效价药物:氯丙嗪,氯氮平,喹硫平等。区分的方法是看每一片的单位:如果一片的剂量是1mg,2mg的就是高效价药物。剂量是25mg,50mg的,就是低效价药物。两种药物各自有着不同的药理特点和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4、按照药物的作用时间长短,又分为长效药:只有一种口服长效药:五氟利多,管一周,其他长效药均为针剂:哈利多,氟奋乃静癸酸酯,哌泊塞嗪棕榈酸酯,利培酮长效微球等,打一次能管2-4周的病情。以及短效药:几乎所有口服药都是短效药。。 5、价格不同又分为便宜药和贵的药物。如果经济条件不好的话,吃便宜的国产药就行,如果经济条件很好,那就吃进口的,进口的药物品质要稍好一些,但是国产药性价比更高,大家不要盲目迷信进口药。 注意:药物的疗效和价格不成正比,贵的药不一定疗效更好。

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10-09T15:03:36.7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4期供稿作者:伍光辉刘顺发覃艳惠[导读] 探讨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广西龙泉山医院 545005)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075-02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60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疗程8周。结果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1.7%,显效率65.0%,不良反应少。结论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比较适合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选用药。【关键词】阿立哌唑精神分裂症 阿立哌唑(商品名:博思清)是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有多篇报道认为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均有良好疗效,且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好。为了解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进行了开放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08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初次发病,未曾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年龄16~60岁;病程≤5年;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脑电图及X线胸透等均正常;排除神经系统及其他精神病、明显的躯体疾病、酒或药物滥用、妊娠、哺乳妇女及药物过敏者。入组对象全部取得知情同意。共入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16~60岁,平均(32.6±12.8)岁;病程1个月~60月,平均(24.7±13.9)月;偏执型36例,其他型24例。 1.2 方法 阿立哌唑初始剂量为5mg/d,此后根据患者反应调整,最大剂量30mg/d,平均(22.5±7.5)mg/d。疗程8周。如有需要可酌情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及抗胆碱能药。采用PANSS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各评定1次;同时用副反应量表(TESS)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疗效评定按PANSS减分率评定,≥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 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治疗8周后痊愈14例,显著进步25例,进步16例,无效5例,显效率65.0%,有效率91.7%。 2.2 PANSS评分变化可见,治疗第2周时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分均有明显下降,至第4周时PANSS总分及3个分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均P<0.01)。 2.3 安全性及依从性 所有患者均完成了8周的治疗。有22例现入睡困难,2例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但较轻。其他不良反应有便秘、头昏、嗑睡各4例,直立性低血压2例,坐立不安2例,心电图异常2例。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轻度升高4例,在46U/L~79U/L之间,但无相关症状和体征,继续治疗又有好转。 2.4 合并用药情况 22例患者因失眠或焦虑合并使用了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地西泮等。2例因锥体外系反应合用了苯海索。2例因坐立不安合并普萘洛尔。 3 讨论 阿立哌唑是一种喹啉类衍生物,具有部分激动多巴胺(D2)和5-羟色胺1A(5-HT1A)受体的活性,被誉为“多巴胺-5-羟色胺系统稳定剂”,国内外文献认为其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2,3]。本研究结果提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显效率为65.0% ,有效率为91.7%,与potkin[4]报道基本相符。本研究结果还发现,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时阳性症状最先改善,阳性症状评分在治疗2周末已显著下降,而阴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在治疗4周末才显著改善。 本研究结果发现,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少,且症状轻微,安全性好,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4,5]。这可能是阿立哌唑主要对突触前D2受体和5-HT1A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同时对5-HT2A受体起拮抗作用,它可根据内环境中相关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来调节它的激动和拮抗作用,从而达到系统平衡状态,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其低毒副作用的基础。对心血管不良反应较少,对血常规和肾功能也无影响。 总之,阿立哌唑是多巴胺系统稳定剂,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都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性好,比较适合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选用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75. [2] Kane TM,Carson WH,Saha AR,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ripiprazole and haloperidol versu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2002,63(9):763-771. [3] 吴仁容,李乐华.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77-179. [4] Potkin SG, Saha AR, Kujawa MJ ,et al..Aripiprazole,an antipsychotic with a novel mechanism of action with psychizophrenia and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 Arch Gen psycheiatry,2003,60(7):681-690. [5] 俞东山.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4,14(5):304-306.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谭红阳 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药剂科主管药师。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见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的、通常是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疾病里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所公布的资料,精神分裂症的年发病率为0.07‰~0.14‰。各国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精神分裂症的年发病率也有很大差异。例如,来自欧洲的资料表明,丹麦发病率较低,而英国发病率则较高。我国1994年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地区患病率为7.11‰,农村为4.26‰。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症状复杂、至今未明确其病理基础的精神障碍,多起病于青年或成年早期,具有知觉、思维、情感、认知、行为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没有意识障碍。自然病程多迁延,导致衰退和残疾。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受到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异常、神经生化异常、环境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脑部影像学等研究资料显示,该病的多数患者脑发育还存在缺陷。生物化学和精神药理学的一些研究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脑内神经递质异常有关,如脑内多巴胺活动过强、5-羟色胺功能紊乱,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系统也可能参与其生理病理过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类型、疾病的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异。不过,这类患者均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及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神经松弛药,是指能够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针对一些临床精神病症状具有有效治疗作用的一类药物。随着临床精神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而提出按主要药

精神分裂症分型

精神分裂症的类型 自克雷培林和伯乐尔起,精神分裂症就已经根据行为开始分类。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仅只用精神分裂症来统称,而是出现了紧张性精神分裂症,妄想性精神分裂症等等。对于诊断医生而言,这种分类经常是存在疑问的。如果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称自己是一个被敌人追捕的有名的人,他就有可能被归入妄想性精神分裂症,但是如果二个星期后,他不再提及敌人而是不再从椅子上离开,是否应该再把归入到紧张性精神分裂症中去呢? 虽然在分类上存在困难,但分类诊断最终可能是有价值的。将患者分类进入限制性诊断组对于研究而言是必要的。就像目前我们并不知道是否不同的原因导致了不同的精神分裂症行为模式,是否是不同的精神分裂症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治疗方式,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具体有相似行为模式的病人进行归组研究,我们就能发现上述这些疑问的答案。这就意味着将患分类。 一般,精神分裂症被为分五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未分型,这是一种混杂型,适用于那些不适合归入任何一类或者是可以归入好几类的患者。这类患者是常见的。另一类是残留型,度过了活动期的患者归入此类。剩余的三类的确是描述了活动期的症候:紊乱型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紊乱型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的不同的心理障碍中,紊乱型精神分裂症患 者是最符合人们对“疯子”的刻板印象。紊乱型精神分裂症中有三种典型的特征。一是说话的言语支离破碎,最可能出现语词新作,音联和词语杂乱。二是情感障碍,一些患者情感平淡,还有一些举动愚蠢——傻笑,做鬼脸等。第三个主要特点是行为举止混乱或者是拒绝穿衣。虽然具有以上这三种特征就可以确定为紊乱型精神分裂症,但大多数这类患者会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所有症状。他们的运动行为非常奇怪。他们可能会出现幻觉和妄想,但是不同于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那样比较完整的想象,他们的幻觉和妄想经常是破碎的而且是让人疑惑的。此外,紊乱型精神分裂症还会有严重的社会退缩,完全沉湎于他们自己的世界,有时对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几乎是无动于衷。 紊乱型精神分裂症通常是渐进性发病,且容易出现在早年。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这曾是一种常见的障碍,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运动行为上有显著的障碍,有时这种障碍以紧张性木僵的形式出现,或者是表现出完全不动,通常伴有缄默症,就是不说话,患者有可能在数周内都持续这样的状态。一些患者在木僵期间会出现很怪异的姿势。有时他们会像蜡像一样,任他们摆布,且保持这一被摆弄的姿势。然而,紧张症并不只是局限于运动性活动的减少。很多患者会在不动期和疯狂期之间转换。以上任何一种状态,患者都需要医疗急求。在兴奋期,患者有可能会伤害自己或者是他人;在木僵期,要防止他们饥饿。 虽然紧张性不动是一种消极状态,但是实际上可能相当的活跃。患者经常持续几个小时的奇怪姿势,这种姿势也被认为需要花费特别多的精力。此外,一些像蜡像一样的患者,他们会强烈地反抗他们摆弄他们的躯体——一种被称为紧张性木僵的特征。相类似的,虽然紧张症似乎会表现得极度退缩,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患者能够清晰地知道他们周围发生了什么。有一些表现出模仿言语,像鹦鹉学舌般地重复他人的话;一些表现出模仿行为,模仿他人的行动。最后勤

精神分裂症药物分类

精神分裂症药物知识简汇 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种慢性精神类疾病,因发病突然、治疗过程漫长、病程多迁延而难以治愈。受病情与药物副作用得影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尽折磨,十分痛苦,往往会丧失治疗信心而半途而废。 其实,患者发病期在接受心理治疗得同时应予以药物治疗,并力求治疗得系统化与充分化,以期获得较好得疗效。能够治疗精神分裂症得常用药物及其类别如下: 1、二苯氧氮平类 代表药物有:洛沙平、氯氮平、氯噻平等。 2、苯酰胺类 代表药物有:舒必利、泰必利、舒托必利等。 3、硫杂蒽类 代表药物有:泰尔登、氯噻吨、三氟噻吨等。 4、丁酰苯类 代表药物有:氟哌啶醇、氟哌啶醇葵酸酯、苯哌利多、三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司必林等。 5、吩噻嗪类 代表药物有: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奋乃静葵酸酯、甲硫达嗪、氯丙嗪、奋乃静等。 6、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代表药物有: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舍吲哚等。 总之,治疗精神分裂症得药物有很多类型。根据患者症状得轻重与临床表现,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得药方各有不同,而且这些药物得作用复杂,用药得技术性与技巧性很强,所以必须在专科医生得指导下才能服用,患者切勿盲目服药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奥氮平、氯氮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舍吲哚等,这些药物多数就是在氯氮平得化学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得,主要通过药物对DA、5-HT二个系统得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与认知障碍得目标,相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减少了锥体外系反应与肝脏等方面得不良反应,患者使用后生活体验与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得优势。但相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催乳素水平升高得副作用又就是新得医学问题,常常出现体重增加、泌乳、闭经、血糖血脂升高等,形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得药理学与临床学特点,但总体而言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其一定得临床应用优势。其中阿立哌唑因为作用机制有较为特殊,无明显得催乳素水平升高问题。 1、利培酮 利培酮就是目前国内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最为常用得药物之一,除成人使用疗效良好外,儿童与青少年使用也就是相对安全高效得药物之一。利培酮设计剂型较多,长效针剂、口服液、口腔崩解片与普通片剂,兼顾了临床上各种需要层次,为此价格上有差异较大,普 通 片剂相对价格便宜,能为中国一般家庭承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