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引起的大血管并发症是该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T2DM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可影响冠状动脉、脑部动脉、颈动脉及外周动脉等,严重威胁T2DM患者的生命安全。颈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的窗口,其硬化程度与冠心病、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明显相关。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反映AS最早期的病理改变,可作为早期AS的替代指标[1]。众多研究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AS发病的炎症活性标志,其水平增加可导致体内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促进AS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Fib和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西安市中心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内分泌科住院患者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T2DM诊断标准,为新发现并临床诊断为T2DM且未服用过任何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仔细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各组均排除近期内发生酮症或感染、创伤等应激情况;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慢性胰腺炎;无明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肺疾病;无妊娠、肿瘤;无口服抗凝剂和类固醇激素等影响凝血状态和糖代谢药物史。

1.2分组情况对照组:34例,HbA1c≤6.5%,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3±10.4)岁;空腹血糖(4.67±0.68)mmol/L,餐后2h血糖(6.52±1.13)mmol/L,HbA1c(5.62±0.43)%。72例T2DM 分为A组:33例,HbA1c6.5%~8.0%,其中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7±9.6)岁,空腹血糖(6.92±1.17)mmol/L,餐后2h血糖(10.37±3.25)mmol/L,HbA1c(7.23±0.69)%;B组:39例,HbA1c>8.0%,其中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8±7.2)岁,空腹血糖(8.48±1.74)mmol/L,餐后2h血糖(14.63±3.77)mmol/L,HbA1c (10.87±

2.85)%。3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3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在空腹10~12h后,次晨抽取第1次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尿酸、HbA1c及Fib,继之将75g葡萄糖溶于250~300ml温开水中,5~10min内服,服糖后120min抽取静脉血4ml送检血糖。试验中禁止吸烟、饮食和剧烈运动等。检验科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ib等指标;IMT检测应用美国产HP5500型超声诊断仪,由超声室专业医生操作。正常颈动脉超声呈典型“双线征”,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2条平行亮线,两线间垂直距离为IMT。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取左右颈总动脉远端、颈内动脉外动脉分叉下方1.0cm处分别测量3次,取其均值即为颈总动脉IMT(≥0.09cm 确定为IMT增厚,<0.09cm为正常)。斑块定义为动脉壁局限性回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刘晓霞,施秉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72例T2DM患者依照HbA1c水平分为A组33例和B组39例,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色谱法测定HbA1c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ib,颈动脉超声测定IMT。结果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Fib、IMT逐级升高,斑块发生率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且患者HbA1c水平与IM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2DM可通过Fib水平改变引起动脉内膜厚度增加,且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级增加。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颈动脉;血红蛋白A,糖基化;糖尿病,2型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140-02中图法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LIU Xiao-xia,SHI Bing-yin(Medical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osylated hemonglobin A1c(HbA1c)and the changes of plasma fibrinogen(FIB)level with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IMT)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nd the roles of FIB in the occurrence course of atherosclerosis(AS)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Methods72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and the group B according to HbA1c level.34normal healthy persons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HbA1c,FIB and IMT and were detected by chromatography,full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and carotid arte-rial ultrsound.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HbA1c level,FIB and IMT were heightened step by step,and the incidence and se-vere degree of plaque both were increased.The HbA1c level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he IMT level.Conclusio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may cause the increase of IMT by the changes of FIB,and atherosclerosis become more serious with HbA1c level increasing.

【Key words】Fibrinogen;Carotid artery;Hemoglobin A,glycosylated;Diabetes mellitus,type2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正常人从血管抽出的血液不加抗凝剂,自然凝固,经离心沉淀,下面红色部分为血细胞部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面淡黄色部分就叫血清,里面没有第5、第8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血浆的概念:正常人从血管抽出血液加抗凝剂(枸橼酸钠等),经离心沉淀,下面部分为血细胞,上面淡黄色部分就叫血浆,里面有第5、第8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这里指新鲜血浆,时间长了,第5、8、因子也就失去活性啦。)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就是加不加抗凝剂,再者上面讲的成分。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括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也就是说,血清是血浆的成分之一,现在知道血清去哪了吧 1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HbA1c的临床意义1 1.糖尿病长期血糖的监测;观察饮食和药物治疗的效果,特别是怀疑口服药物失效而不得不用胰岛素治疗时HbA1c有较高价值。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现和预防;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HbA1c水平密切相关,并发现HbA1c<7%时,糖尿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很小,而一旦HbA1c﹥7%时,则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显着增高。 HbA1c的临床意义2 3.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 大多数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HbA1c增高;对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下降的病人HbA1c也可增高。有报导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1%。最近Peters 回顾性研究报告HbA1c的测定与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密切相关,且检测方便。并认为HbA1c>7%时,一般建议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处理。HbA1c的临床意义3 4.用于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 各种应激如心肌梗塞和脑血管意外可使血糖升高,但这种高血糖、HbA1c不一定升高,若为糖尿病、HbA1c则升高。两者的鉴别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5.? 怀孕期间HbA1c是反映糖尿病控制的一个特别有用的指标。 怀孕期间血糖控制对母婴健康极为重要。糖尿病患者怀孕期间母亲的高血糖与

胎儿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都有关。保持严格的血糖控制,尤其是在胚胎发生的头3个月,母亲HbA1c结果对健康胎儿的孕育极大促进作用。 总之,HbA1c数据客观,稳定性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3月左右的糖代谢情况,同时对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早期肾病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使用PHILIPS 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即肩下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沿颈动脉,由下及上,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于血管的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内膜厚度,并观察有无AS斑块,记录斑块性质、形态、数量、质地及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血流参数,如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此病理改变主要累计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其中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且颈动脉位于颈部较浅表位置,超声易于探及,故多选择颈动脉作为检查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性改变为动脉内膜下斑片状增厚,因而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对脑梗死的发生、预后及转归有积极作用。 有报道称,25%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进行性加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导致的(李凤莉.张丽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6)。另有研究提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4%(王春雨,王海鹏,刘洁.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4-55),大量研究也都证实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且超过半数为多发斑块,以硬斑为主,软斑和混合斑也占有较大比例,且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的膨大处,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的高切应力和湍流机械损伤等因素所致(张琴,黄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7-19)。有研究将150例脑梗死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速度情况做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阻力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均低于健康人群(相远英.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80-281),提示脑梗死发生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血流缓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并影响脑部血供。且脑梗死的病情轻重程度与软斑和混合斑出现的概率呈正相关(谢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4):539-540),因此改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状态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但该药物存在影响肝肾功能、肌酶等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去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头部针刺透穴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厚度,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使病损脑细胞功能得以修复,减轻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李彦会,黄海波,王文星,杨立霞.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4,36(8):1199-1202)。有研究者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观察其对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率、斑块声学密度等指标几乎没有影响,但可有效降低

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与血红蛋白β 链 N 末端缬氨酸残基以共价键结合的稳定的化合物, 全称为: 血红蛋白β 链 (血液)-N-(1- 脱氧果糖 -1- 基) 血红蛋白β 链。反映检测前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HbA1c 诊断糖尿病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稳定产物,其具有以下优点: 离体样本稳定,常温可稳定 24 h; 生物学变异小,在 2.0% 以内; 无需空腹,可任意时间采血; 相对来讲不受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 有国际公认的参考体系,可以监测其结果的准确性; 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好于血浆 (清) 葡萄糖。 所以,HbA1c 的测定能满足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需求。 HbA1c 检测的标准化 HbA1c 的实验室测量结果准确可比,实现检测的标准化,是HbA1c 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室间质量评价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 是保证和改进实验室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国 HbA1c EQA 计划于 2000 年正式开展,与国外相比,我国HbA1c 检测的标准化起步相对较晚,但进展迅速。目前已建立并运

行比较完整的 HbA1c 参考系统。我国 HbA1c 检测的整体质量已有明显提升。 但我国 HbA1c 检测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仍面临复杂的局面和挑战;临床实验室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 HbA1c 检测的人员操作、室内质控等方面的管理亟待加强。 一些检测系统的自身性能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大多数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 方法检测 HbA1c 的精密性、准确性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不能用于糖尿病诊断,但可以用作监测方法。此外,多种因素可直接影响 HbA1c 的检测结果。 影响 HbA 1c 检测结果的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产物, 因此, 任何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因素都会干扰 HbA1c 测定, 对结果产生影响。 干扰因素包括: 血红蛋白病、衍生血红蛋白、红细胞生存周期的异常及药物等。有些干扰因素及干扰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测定方法 (方法学特异), 而有些干扰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无法克服 (非方法学特异)。 实验室应知晓 HbA1c 测定存在的干扰因素, 某些患者人群可能需要用某种特异的 HbA1c 测定方法或不适宜采用 HbA1c 来反映体内平均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余晓慧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20例,分别测定各组血清IGF-1水平、颈动脉中层厚度。结果 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IGF-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IGF-1较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显著相关性,是敏感的预警指标。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The relationship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with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 with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着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

心率血压乘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疑难病杂志 2019 年 1 月第 18 卷第 1 期Chin JDiffic and Compl Cas January 2019,Vol. 18 No. 1? 15 ? 心血管疾病专题心率血压乘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张莹,杜鑫,李劼,吴寿岭,马琳,张树华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张莹、李劼、马琳、张树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深总医院心内科 (杜鑫,吴寿岭) 通信作者:杜鑫,E-mail 52244475 @q q.c o m 【摘要】目的分析心率血压乘积(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0—2011 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溧医院对开溧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数据5 187例,并进行统计学。依据体检时R P P四 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PP <7 700 J 700矣RPP <8 961 J 961矣RPP < 10 400,RPP&10 400等4组,采用逐步线性回 归分析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1)5 187例研究对象中男3 121例,女2 066例,年龄40 ~94 岁;(2)随着R P P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J组CIMT的厚度分别为(0. 80 ±0. 17)m m、(0. 83 ±0. 19)m m、(0. 86 ± 0.19)m m、(0.89±0.20)m m;(3)将CIMT作为因变量,RPP作为自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显示:通过校正 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R PP与CIMT呈正相关,随着R P P的,CIMT逐渐增厚。结论R PP与颈动脉内膜中厚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心率血压乘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 【DOI】10.3969 / j. issn. 1671-450.2019.01.004 The correlations of rate pressure product w ithcarotidintim am edia thickness * DU Xin,LI Jie,Shouling,MA Lin,ZHANGShuhua. *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 Hospital Hebei Province, Tangshan 063000,China Correspondence author:DU Xin,E-rnaii 552444477 @ qq. 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of rate pressure product with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Metliods The data of health examination for employees of Kailuan Group in Kailu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orth China Uni- versity of Technology from 2010 to 2011 were analyzed and statistically processe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 RPP < 7 700,7 700 < RPP < 8 961,8 961 < RPP < 10 400 and RPP < 10 40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PP and ca- rotid intima - media thickness was analyzed by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s ( 1) There were 3 121 males and 2 066 fe- males aged 40 -94 years in 5 187 subjects;(2) With the increase of RPP,CIMT gradually became thicker,and the thick- ness of CIMT in four groups were (0. 80 ± 0. 17) mm,(0.83 ±0.19) mm,(0.86 ±0.19) mm,(0.89 ±0.20) mm;(3) Using CIMT as dependent variable and RPP as independent variable,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ter ad-justing for other confounding factors,it was found that RP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IMT. With the increase of RPP, CIMT became thicker. Conclusion RP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Key words】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product;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orrelation 据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 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 疾病,其中高血压导致的死亡 940万,逐渐 的心 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1]。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为静息心率 与收缩的乘积, 心肌耗氧量的指标[2],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针对RPP与动 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3],但 论尚存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是超声检查中最直观检测到的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的指标[45],国内关于 RPP与CIMT相关性的大 阐少,因此笔者据开溧 职工近年的查体据对此进行了相关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整理分析2010—2011年华北理工大 学附属开溧医院对开溧 职工进行的健康体数据,最终纳人5 187例研究对象,其中男3 121例,女 2 066例,年龄40 ~ 94岁。根据研究对象心率血压乘

人纤维蛋白原

人纤维蛋白原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人纤维蛋白原 英文名称:Human Fibrinogen 【成份】 主要组成成分:人纤维蛋白原。 【适应症】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 2.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脏损伤;肝硬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大出血和因大手术、外伤或内出血等引起的纤维蛋白原缺乏而造成的凝血障碍。 【用法用量】 用法:使用前先将本品及灭菌注射用水预温至30~37℃,然后按瓶签标示量注入预温的灭菌注射用水,置30~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制品全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以免蛋白变性)。用带有滤网装置的输液器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一般以每分钟60滴左右为宜。用量:应根据病情及临床检验结果决定,一般首次给1~2g,如需要可遵照医嘱继续给药。 【不良反应】 一般无不良反应,仅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严重反应者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禁忌】 在严格控制适应症的情况下,无已知禁忌症。 【注意事项】 1本品专供静脉输注。2本品溶解后为澄清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少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为此用于输注的输血器应带有滤网装置,但如发现有大量或大块不溶物时,不可使用。

3在寒冷季节溶解本品或制品刚从冷处取出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先使制品和溶解液的温度升高到30~37℃,然后进行溶解。温度过低往往会造成溶解困难并导致蛋白变性。4本品一旦溶解应尽快使用。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尚无研究资料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慎用,只有经过利弊权衡后认为患者确有必要使用时方可使用,并在医师指导和严密观察下使用。 老人注意事项: 尚无研究资料 【药物相互作用】 不可与其他药物同时合用。 【药理作用】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酶解变成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XIII)作用下,形成坚实纤维蛋白,发挥有效的止血作用。 【贮藏】 应严格保存于10℃以下避光干燥处。效期:在瓶签标明的有效期内使用。 【有效期】 24个月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S2*******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待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如果某位患者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空腹血糖,发现这个值为130mg/ml,处于政党范围内;但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该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已接近270mg/ml,暗示其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需要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作出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还需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修正相关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指标。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就会降低21%,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就会下降14%,发生中风的几率就会下降12%,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就会下降37%,需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几率就会下降19%,因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截肢或死亡的几率就会下降43%,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就会下降16%。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3、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健康人HbA1c为4.0%-7.7%(6.5±1.5%), 未控制的DM病人HbA1c 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HbA1c,若<8%,多不考虑糖尿病。HbA1c>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HbA1c>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背景】还记得赫赫有名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吗?Framingham危险评分来自于弗明汉心脏病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它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的发作几率。胆固醇以及非胆固醇因素如糖尿病、腹主动脉瘤、中风,都是让人惴惴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必须时刻警惕心血管事件的不期而至。 然而,你相信吗,2011年7月21日的NEJM一篇原始论文指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是继Framingham危险评分之外,又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信与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方法】来自Tufts大学的Joseph F.Polak等人筛选出来自Framingham Offspring的2965名志愿者,以平均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为暴露因素,经过平均7.2年后,观察志愿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之后,再利用多变量Cox模型分析内中膜厚度与其他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者还根据长达八年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志愿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并加入颈内动脉厚度重新分类,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否变化。 【结果】在2965名志愿者中,共有296人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周围血管病、心衰。在颈

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大PK中,颈总动脉完全败走麦城。重新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当颈总动脉厚度作为暴露因素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在1个标准差之内,而C统计量(C statistics)更是没有显著变化。而反观胜利者颈内动脉,当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为1.21,C统计量也轻度增高。此外,在把Framingham研究中的危险因素当做整体进行分类后,再观察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响力,发现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时,志愿者患病的危险率为 7.6%,瞬间秒杀颈总动脉的0%。脂质斑块通常是心血管事件的幕后黑手,不仅仅是冠状动脉,颈内动脉也未能幸免。在内中膜厚度大于1.5mm时,即有脂质斑块形成时,心血 管事件发生危险率为7.3%,且C统计量为0.014。 【讨论】当C统计量变化较小时,应该如本研究所示,观察对象重新分类,来确定新的危险因素是否真的影响观察结果。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也是一个有效评价新危险因素的指标。尽管本例研究只是局限于白种人,但是介于Framingham危险因素是一个不论国籍不论种族不论肤色四海皆宜的国际主义战士,有理由相信颈内动脉内中膜的确会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今,美国心脏病协会已经将其作为Ⅱa级危险因素写入指南,这项研究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加确凿的依据。 【结论】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球至颈动脉窦

纤维蛋白原(FIB)测试盒使用说明

纤维蛋白原(FIB)测试盒使用说明 货号:BC0050 试剂名称规格(200T)试剂主要成分 R1凝血酶试剂(液体)1ml×6瓶>100u/ml牛凝血酶,稳定剂适量,防腐剂适量。 R2纤维蛋白原标准品1ml×1瓶200~400mg/dL纤维蛋白原,缓冲液适量,稳定剂适量。R3咪唑缓冲液(IBS)75ml×2瓶 2.84×10-2M巴比妥钠,稳定剂适量。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凝固法为原理的各类半自动及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含量。 二、试剂保存和稳定性: 2~8℃保存,未开封试剂有效期内稳定。 凝血酶试剂(液体):开封后2~8℃下可稳定1周。 纤维蛋白原标准品:复溶后在2~8℃下可稳定4小时。缓冲液2~8℃保存。 三、操作过程: 1、检测前准备 凝血酶试剂:使用前轻摇颠倒混匀. 纤维蛋白原标准血浆:按标签要求用去离子水复溶。静置使其完全溶解,轻摇颠倒混匀。禁 用含防腐剂的水。 2、样本收集和处理: 新鲜静脉血与0.109gM的柠檬酸三钠按9:1(V/V)混合均匀,以3000rpm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血浆,在2~3小时内进行实验。 3、检测流程:

①、标准曲线制作:将复溶后的纤维蛋白原标准品用缓冲液分别作1:5(100μl血浆+400μl缓冲液)、1:10、1:15、1:20、1:30稀释,取此不同浓度的标准血浆各200μl,37℃预温3分钟,然后分别加入凝血酶试剂100μl(不需预温),测定凝固时间。 ②、待测血浆用缓冲液作1:10稀释,取待测血浆200μl,37℃预温3分钟,加入凝血酶试剂100μl,测定凝固时间。 ③、标准曲线绘制:以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标准品含量(mg/dL)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凝固时间为纵坐标,在双对数纸上作出标准曲线,或把FIB的浓度与相应的凝固时间输入到血凝仪中。不同稀释度的标准血浆浓度计算:以测标本时1:10的稀释倍数与其它稀释倍数的比值作为稀释系数计算。以下为范例(FIB标准血浆浓度为312mg/dL): 参比品稀释倍数稀释系数FIB浓度(mg/dL)凝固时间(s) 1:510/5=2624××× 1:1010/10=1312××× 1:1510/15=0.67208××× 1:2010/20=0.5156××× 1:3010/30=0.33104××× 待测标本FIB含量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或将标准曲线输入半自动或全自动血凝仪,标本结果即自动报出。 如果凝固时间不在标准曲线范围内,建议重新稀释病人血浆:凝固时间过长,可作1:5稀释后测定,结果乘以0.5;凝固时间过短,可作1:20稀释后测定,结果乘2。 四、测定原理: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过量凝血酶的作用下,它会由可溶的蛋白转变成不可溶的聚合物,从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称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人血红蛋白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约在7%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亲和色谱测定手段已获公认,正 常参考值为 5.89 ±).9% ( 4.99% ?6.79% )。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长期以来,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一次血糖、尿糖的测定,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并且血糖随进食和糖代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能说明前一段较长时间病情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随血糖变化而变化,可以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4?8 周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 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H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3)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V 6.79%。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岀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因此,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4) 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 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6) 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很有临床参考价值。 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国外目前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法的“金指标”。研究表明[5],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与WHO 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密切相关,可以不必考虑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OGTT )的结果,仅根据检测结果即可作岀治疗决定。HbAlc 大于7% 时,不管OGTT 的诊断是 糖耐量减退还是糖尿病,均需要药物治疗;HbAlc 小于7% 时,一般可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 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血糖严格控制的患者( HbAlc < 8% )可使视网膜病变下降76% ,肾脏病变下降56% ,神经系统病变下降6)%,心血管病变下降41%,HbAlc 每下降1% 可使微血管并发症下降35%。如果糖化血红蛋白> 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可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引起的大血管并发症是该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T2DM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可影响冠状动脉、脑部动脉、颈动脉及外周动脉等,严重威胁T2DM患者的生命安全。颈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的窗口,其硬化程度与冠心病、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明显相关。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反映AS最早期的病理改变,可作为早期AS的替代指标[1]。众多研究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AS发病的炎症活性标志,其水平增加可导致体内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促进AS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Fib和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西安市中心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内分泌科住院患者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T2DM诊断标准,为新发现并临床诊断为T2DM且未服用过任何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仔细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各组均排除近期内发生酮症或感染、创伤等应激情况;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慢性胰腺炎;无明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肺疾病;无妊娠、肿瘤;无口服抗凝剂和类固醇激素等影响凝血状态和糖代谢药物史。 1.2分组情况对照组:34例,HbA1c≤6.5%,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3±10.4)岁;空腹血糖(4.67±0.68)mmol/L,餐后2h血糖(6.52±1.13)mmol/L,HbA1c(5.62±0.43)%。72例T2DM 分为A组:33例,HbA1c6.5%~8.0%,其中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7±9.6)岁,空腹血糖(6.92±1.17)mmol/L,餐后2h血糖(10.37±3.25)mmol/L,HbA1c(7.23±0.69)%;B组:39例,HbA1c>8.0%,其中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8±7.2)岁,空腹血糖(8.48±1.74)mmol/L,餐后2h血糖(14.63±3.77)mmol/L,HbA1c (10.87± 2.85)%。3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3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在空腹10~12h后,次晨抽取第1次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尿酸、HbA1c及Fib,继之将75g葡萄糖溶于250~300ml温开水中,5~10min内服,服糖后120min抽取静脉血4ml送检血糖。试验中禁止吸烟、饮食和剧烈运动等。检验科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ib等指标;IMT检测应用美国产HP5500型超声诊断仪,由超声室专业医生操作。正常颈动脉超声呈典型“双线征”,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2条平行亮线,两线间垂直距离为IMT。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取左右颈总动脉远端、颈内动脉外动脉分叉下方1.0cm处分别测量3次,取其均值即为颈总动脉IMT(≥0.09cm 确定为IMT增厚,<0.09cm为正常)。斑块定义为动脉壁局限性回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刘晓霞,施秉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72例T2DM患者依照HbA1c水平分为A组33例和B组39例,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色谱法测定HbA1c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ib,颈动脉超声测定IMT。结果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Fib、IMT逐级升高,斑块发生率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且患者HbA1c水平与IM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2DM可通过Fib水平改变引起动脉内膜厚度增加,且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级增加。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颈动脉;血红蛋白A,糖基化;糖尿病,2型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140-02中图法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LIU Xiao-xia,SHI Bing-yin(Medical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osylated hemonglobin A1c(HbA1c)and the changes of plasma fibrinogen(FIB)level with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IMT)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nd the roles of FIB in the occurrence course of atherosclerosis(AS)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Methods72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and the group B according to HbA1c level.34normal healthy persons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HbA1c,FIB and IMT and were detected by chromatography,full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and carotid arte-rial ultrsound.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HbA1c level,FIB and IMT were heightened step by step,and the incidence and se-vere degree of plaque both were increased.The HbA1c level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he IMT level.Conclusio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may cause the increase of IMT by the changes of FIB,and atherosclerosis become more serious with HbA1c level increasing. 【Key words】Fibrinogen;Carotid artery;Hemoglobin A,glycosylated;Diabetes mellitus,type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