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 说课稿

海陆变迁 说课稿
海陆变迁 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学院:城市学院指导教师:陈习琼老师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保家浩班级:20131611 学号:201316114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所讲的内容是世界地理概况,而本节课是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三部分内容。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喜玛拉雅山形成图、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首先,只有学生明确了各种海陆变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灵活举例和说明。也就是说,举例说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而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才是关键。其次,因

为海陆变化的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等方面,所以,举例说明也要关注这几个角度。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的学说基本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地壳变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应该能达到逐条说出的程度,这个“说出”不是要求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对即可。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表面上看,是要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实际上是需要学生理解火山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基于这种理解,模拟演示就不能仅仅“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还应该模拟演示火山、地震的发生过程。

(2)教学目标的实践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海陆是在变迁的吗?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话题,却不宜过早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引导学生经历类似以下的科学探究过程:做出猜想或者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设计验证实验──进行实验观测获取事实资料──进行结论检验──表达交流。尽管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但是一些重要的过程是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完成的。我们假设海陆是在变迁的,我们的证据有哪些?这些证据可靠吗?地壳变动的动力来源于哪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的。例如,关于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和特殊动物种类的相似性,可以通过撕报纸进行模拟;关于大陆的漂移,可以用几块泡沫板漂浮在水面上进行模拟;关于山脉的形成,可以用挤压书本来模拟;关于火山的爆发,可以用土豆泥包裹番茄酱,然后进行加热来模拟,等等。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就是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来才会有更多新的地理发现。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可能因为过度关注结果,在学生还没有提出设想之前,就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我们好像很顺利地

就能达成本节课的目标,实际上却忽视了我们的最高目标──学生的发展。因为,我们的包办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机会。同样,我们为了能够顺利看到“预期的现象”,将本该交给学生去完成的实验,变成了多媒体演示或者教师演示,这种看似“顺利”的背后,是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机会。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只会按照别人的指令行动的机器或者是有想法无行动的“空想家”。3.进行科学史教育就像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理论发展与变革一样。板块构造学说是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这两种独立的地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本节内容再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科学史教育机会。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教材上有什么就提什么,还需要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前生今世”进行丰富,对学说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培养学生既尊重科学又不畏权威的科学品质和优良情感。

(3)三维目标的确立

①知识与技能: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如火山和地震。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球板块模型、课本插图

二、教法分析

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结合本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导学案,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通过讲述“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并根据已有的体验,想象这种变迁形成的过程,这可以从分发挥学生学生的思维。

(二)、竞赛教学法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三)、教学模型演示法

这节课的知识对初一是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我在课上采用了模型演示,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全球海陆分布”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三、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有必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本课中,我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读图方法、语言表达、阅读方法、讨论方法、观察方法、归纳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模拟探究

蓝色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我们刚才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有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让学生观察大陆漂移示意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