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损伤的研究现状

混凝土损伤的研究现状
混凝土损伤的研究现状

混凝土结构损伤的研究现状

一、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机制及分类

混凝土是由粗骨料、细骨料和水泥浆组成的非均质混合物,其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并不仅仅是这几种材料性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与其内部的组成结构紧密相关。这一特点决定了混凝土材料的非均质性和物理性态的复杂性。这使得混凝土在承受外载之前,由于干缩、泌水等原因,已存在大量的微孔隙和界面裂缝,且这些缺陷的分布完全是随机的。当混凝土受到外界作用以后,弥散在材料内部的微裂缝开始逐渐长大,并随着荷载的变化,在部分区域出现贯通,直至形成宏观大裂缝。混凝土的破坏是结合缝的产生、成核、扩展、分叉、和失稳的过程。

混凝土具有微观、细观、宏观等不同的层次结构,以往对于混凝土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层次,把混凝土均匀化为宏观均质连续材料,不考虑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这种均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宏观力学性能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要想深入研究混凝土的工作机理还应从混凝土的细观组成结构入手,抓住材料非均质性的特点,揭示混凝土结构宏观表现的内在机制。现在通常先在细观层次建立了混凝土的数值模型,分析混凝土损伤破坏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宏观层次提出了混凝土损伤断裂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宏、细观两个层次的相互联系与补充对混凝的破坏行为进行研究。

从细观角度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性是由其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变化决定的。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混凝土在多种尺度下都表现出了非均质性。根据复合材料的观点,将混凝土结构分为三级。第一级,即混凝土。可将砂浆视为基相,骨料视为分散相。骨料和砂浆的结合面为薄弱面,该处常因各种原因产生结合缝。混凝土的破坏首先从这里开始。第二级,即砂浆。可将水泥视为基相,砂视为分散相。砂和水泥的结合面也是薄弱面,也产生结合缝,但其尺寸笔砂浆和骨料之间的结合缝至少小一个量级。第三级,即硬化水泥浆。硬化水泥浆也不是匀质材料,其中包裹着一些未被水化的水泥颗粒及孔隙,他们就是缺陷。因此可将硬化水泥浆胶体视为基相,将这些缺陷视为分散相。水泥浆体的破坏可能从这些缺陷开始,裂纹由于克服硬化水泥浆分子间的引力而扩展。未被水化的水泥颗粒尺寸通常比砂和水泥浆的结合缝至少小几个量级。

从损伤力学的观点来看,如果混凝土体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则混凝土体中原有损伤将会有所发展并会导致出现新的损伤,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体中将会出现宏观裂缝,而宏观裂缝的端部又将会发生新的损伤及产生新的损伤区,再经积累而引起裂缝的扩展,直至混凝土体的破坏,由上可见,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实际上是损伤、损伤积累、宏观裂纹出现、宏观裂纹扩展交织发生的过程。

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机理

在上述损伤机制下,混凝土的裂纹扩展存在四个阶段:

(1)预存微裂纹阶段。即在混凝土成形过程中,由于水泥浆硬化干缩,水分蒸发留下裂隙等原因,使构件中预存原始微裂纹。它们大都为界面裂纹,极少量为砂浆裂纹,这些裂纹是稳定的。这些裂纹的存在是混凝土具有初始损伤的原因之一。

(2)裂纹的起裂和稳定扩展阶段。在较低的工作应力下,构件内部的某些点会产生拉应力集中,致使相应的预存微裂纹延伸或扩展,应力集中则随之缓解,如果荷载不再增加,

将不会产生新裂纹,卸荷时少量裂纹还会闭合,这一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是线性的。当预存裂纹起裂后,如果继续加载,并使荷载维持在一个应力水平下,即长期破坏的临界应力(一般低于材料强度的70% -80%), 裂纹将继续扩展,有的深入砂浆。有的互相结合形成大裂纹,同时又有新裂纹形成,如停止加载裂纹扩展将趋于停止,这一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通常也称这一阶段为连续损伤阶段。

(3)裂纹的不稳定扩展阶段。当荷载超过临界值时,裂纹将继续扩展,聚合砂浆裂纹急剧增多,即使荷载维持不变,裂纹也将失稳扩展,造成破坏。

(4)完全破坏阶段。

通过大量研究,现在逐渐把研究混凝土破坏过程的关键放在混凝土断裂前的微裂纹扩展、汇合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力学行为上。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扩展机理及其数值模拟计算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断裂力学、损伤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复合材料理论的发展,有关研究不断深入,在研究混凝土损伤断裂、裂缝扩展、粘结机理、弹性模量估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就国内损伤力学及其应用研究的状况而言,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理论而且能够应用的成果偏少。另外,由于损伤试验研究的难度较大,有关试验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仅有的试验也还是仅停留在单个构件的层次上。

为了确定结构强度随裂纹扩展的变化规律及裂纹的萌生位置,断裂力学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是材料强度理论的重大发展。断裂力学是研究含缺陷(或裂纹)材料和结构的抗断裂性能,以及在各种工作环境下裂纹的平衡、扩展、失稳规律的一门学科。然而,混凝土是含有大量微裂缝的固体,有时还有宏观裂缝的存在。这些裂缝的稳定和发展对混凝土的强度、变形乃至结构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混凝土存在较大的断裂过程区,将线弹性断裂力学直接用于混凝土是不成功的,理论与试验结果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离散性和一定程度的尺寸效应,仅可用于定性比较,而不能用于定量分析。

之后,损伤力学被引入我国。由于混凝土是一种含有初始缺陷的多相复合材料,外力作用以前就会有初始损伤存在。受力后,其内部沿着骨料界面产生许多微裂纹,其开裂面大体上同最大拉应变或拉应力垂直,裂纹主要是沿着骨料界面发展,使混凝土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出现“应变软化”效应。因此,混凝土的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很小的应力应变下就已发生,随着荷载的增加损伤不断累积,直至破坏。

事实上,损伤理论比较适用于分析混凝土的破坏机理是因为:(1)、混凝土的开裂过程即损伤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并在很小的应力或应变下就己经产生微裂缝了,也就是说混凝土是种裂纹敏感性材料;(2)、裂纹的扩展几乎和最大主应力是垂直的,可以通过确定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损伤来确定裂纹的发展方向;(3)在荷载作用以前,混凝土内部既存的微缺陷可以作为初始损伤来处理。

目前形成的混凝土损伤分析成果中,大部分介绍的是在静力作用下材料或者结构的损伤特点,这点很有意义。近年来随着危害性较大的震害发生,对结构的动力损伤发展规律的研究刻不容缓。地震作为随机性动力荷载作用于结构,使得结构的强度、力学特性变化复杂,研究其损伤特性,对分析结构在复杂多变的外部作用下的安全稳定性、估算其寿命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混凝土的宏观裂缝通常是由细观的微裂缝、孔隙等缺陷扩展、汇集演变形成。混凝土损伤发展所经历的时间占构件总寿命的较大比重。因此将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相结合是研究混凝土结构破坏机理的有效手段。

目前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混凝土损伤理论,但尚未出现比较公认的普遍的理论,其情形与20 世纪50 年代塑性理论大发展的状况比较相似。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寻求新的损伤理论。具体说,混凝土损伤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模型的应用研究。目前大多数混凝土损伤模型的提出从理论上解释了某些现象,在理论框架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损伤力学在混凝土结构如大坝、桥梁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的结合及他们的联合应用研究。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都属于破坏力学的范畴,两者各有不同又相互关联,因此混凝土领域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的衔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显得日益突出。

(3)混凝土材料宏观变形响应和损伤细观演化之间的关联研究。固体力学损伤理论的发展主要是沿着细观力学和连续唯象理论这两个分支.细观力学主要是探索材料内部损伤的形态和演化过程,但其与宏观现象脱离而难以反映细观损伤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连续唯象理论则虽然能够描述损伤的宏观表现及其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但却不能揭示细观层次上的损伤形态和演化发展。损伤力学应用于混凝土、岩石等脆性固体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晚,其损伤模型大都是唯象的。另外,混凝土损伤过程的细观机制又十分复杂,人们难以在力学模型上穷尽对其机制的力学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细观过程的宏观唯象本构模型的研究日显重要。

(4)混凝土结构层次上的损伤力学实验研究。它既是损伤力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又是应用研究能否得到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混凝土结构损伤的分类

材料的变形和损伤是不可以分割的,因此按材料变形的性质和状况,可以将损伤分为以下几类:

1.弹性损伤弹性损伤是由应力在弹性材料的作用中而产生的。材料发生损伤后,没有明显的不可逆变形,所以又是脆弹性损伤。如高强度混凝土、岩石等材料产生的损伤。

2.弹塑性损伤弹塑性材料中由应力作用而引起的损伤。材料损伤时,同时产生残余变形。如中强度混凝土、复合材料等工程材料出现的损伤。

3.循环损伤这类损伤由应力的重复而引起的,并为循环次数的函数。根据应力水平的不同,又可以分低周疲劳损伤和高周疲劳损伤。

4. 徐变损伤材料在蠕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损伤,有时也称为粘塑性损伤。在给定温度下,这类损伤是时间的函数。对于混凝土而言,即使在常温下,恒定的应力会引起徐变而产生损伤。

5.动力损伤也称剥落损伤。在冲击荷载和高速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弹性损伤和弹塑性损伤。

五、如何确定混凝土的裂缝损伤

(1)通过肉眼、显微镜、一射线等观察;

(2)用光弹贴片法、应变片法及全息照像法等观测,

(3)测定混凝土的体积变化

(4)测定通过混凝土的弹性波的速度变化,

(5)检测混凝土破坏的噪音

(6)测定混凝土电阻率的变化

(7)通过混凝土结构组织的模型试验观察

六、混凝土损伤的研究方法

由于损伤场的形成实质上是材料细微观的变异,因此要了解损伤的成因和其微结构形态和特征,同时必须使用细观理论和材料学的方法。故混凝土结构损伤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四种:宏观方法、细观方法、微观方法、统计学方法,另外宏、细、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也产生并得到发展。

(1).宏观方法

宏观方法也称唯象学方法。它是从材料的宏观现象出发并模拟宏观的力学行为。方法的核心是在本构关系中引入损伤变量,采用带有损伤变量的本构关系来真实的描述受损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这种方法的基础是连续介质力学和不可逆热力学。由于损伤的机制不同和用来描述损伤场的变量不同,从而有可能得到不同种描述损伤演化的方程。宏观方法由于是从宏观现象出发并模拟宏观力学行为,所以方程及其参数的确定往往是半经验半理论的,其研究的结果也可直接的用来分析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缺陷是不能从细、微观结构层次上弄清楚损伤的形态和变化。但是这种方法考虑的因素相对简单,便于建立方程,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2)微观方法

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材料微结构(微裂纹和微孔洞)的形态和变化及其对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损伤演变的物理机制,对建立宏观唯象学的力学模型是十分必要的。透镜、扫描电镜的发明和近代实验力学方法、手段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分子或原子的微观尺度去观察损伤的物理现象。但现在微观结构的变异和宏观的力学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解释仍然是个难题,因此仅仅使用微观方法很难解释宏观的现象并用于宏观现象的计算和分析。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微观观察的现象来帮助解释损伤演变过程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

(3)细观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适当尺寸的构元,对于构元可以看作均匀介质,而整体材料是不均匀的,通过获得构元的损伤特性来解释材料或者结构的宏观破坏机制。

(4)统计学方法

这种方法用统计学理论来研究结构或者材料中的损伤。在损伤的初期,微裂纹、微空洞等缺陷是随机性的。这一阶段,损伤变量场可以抽象为一个具随机性特征的场变量。因此可以用细观方法研究个体微缺陷,再用统计学方法归纳出损伤场变量。

对混凝土裂缝的研究

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班级: 08级建工5 学号: 0801010530 姓名: 2011年 06月

摘要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石以及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并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在混凝土内出现微裂缝。这种微细裂缝的分布不规则且不连贯,在荷载或应力作用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贯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即通常所说的裂缝。 开裂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原材料的选取与配合比的选择不当、施工方法和措施有误、建筑物所处的条件影响以及结构不合理等。混凝土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干燥收缩、不均匀沉降、结构应力集中等都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在实际工程中, 往往是各种因素多重作用引起混凝土开裂。宽度小于或等于0.05mm的裂缝通常对使用无大的危害, 叫做无害裂缝, 而结构物的有害裂缝不仅会降低力学性能和承载力, 而且直接影响结构耐久性, 缩短使用寿命。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 或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 特别是避免出现有害裂缝。国内外对裂缝宽度都有相应的规定, 如我国的CCES 01-200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允许裂缝宽度就明确规定干湿交替和冻融环境下的一般构件为0.2mm;水中和土中环境下为0.3mm。混凝土由于各种收缩引起的开裂问题一直是混凝土结构物裂缝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混凝土结构受力裂缝;

目录 摘要......................................................................................................... I 一、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成因.. (1) (一)混凝土因自身特性产生裂缝...........................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4) (三)混凝土结构受力裂缝 (4) (四)施工工艺及流程造成的裂缝 (5) 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6) (一)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6) (二)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6) (三)做好裂缝计算 (6) (四)做好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6) (五)做好后浇带的施工 (7) 三、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 (7) (一)表面修补法 (7) (二)灌浆、嵌缝封堵法 (7) (三)结构加固法 (7) (四)混凝土置换法 (7) (五)电化学护法 (7) (六)仿生自愈合法 (8) 四、结束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研究与发展现状

开题报告 高性能混凝土是在现代高强混凝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用新型的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和料,是使混凝土达到高性能的主要技术措施,前者能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增大坍落度,控制坍落度损失,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工作性;后者能填充胶凝材料的孔隙,参与胶凝材料的水化,除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外,还改善混凝土的界面结构,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将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和料,既改善了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工业废料,有效地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符合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健康发展。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最早在美国提出。1990年5月在美国马里,由美国国家标准与工艺研究院(NIST)和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主办的讨论会上,将HPC定义为具有所要求的性能和匀质性的混凝土。这些性能主要包括:易于浇注捣实而不离析,力学性能好,早期强度高,韧性好,体积稳定性好,在恶劣条件下使用寿命长等。 高性能混凝土概念的提出至今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由于国际上广泛认识到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和高强度等特性,用其替代传统的混凝土以及建造在严酷环境中的特殊结构物,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先进性,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各国的很大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已将高性能混凝土作为跨世纪的新材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和开发,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适应了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要求,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大量利用工业废渣,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便于施工,节约能源,己被各国普遍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从1996年开始,我国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先后2次设立科技攻关项目,进行高性能混凝土的创新研究,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几十所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承担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及“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的研究课题,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其基本性能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其基本性能 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建筑业也在不断发展。几乎每天都有旧的建筑物要拆除,每天都有新的建筑要兴建。无论是从废旧建筑物上拆下的废弃混凝土,还是新建筑物兴建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渣,都属于建筑垃圾。这些垃圾影响了城市生活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把它们运送到郊外进行掩埋,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运费,会给城市郊区造成二次污染。其次,堆放掩埋这些建筑垃圾又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将建筑垃圾(此处主要包括废弃混凝土块、碎砖块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变的越来越重要了。 另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也发生着很多变化,从最早的木材、石块到现在的各种合成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最重要且使用量最大的当数混凝土了。在现在建筑物中,几乎找不到没有使用混凝土的。目前,全世界混凝土的年产量约28亿立方米,我国的混凝土年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约13~14亿立方米。混凝土原材料中其骨料占混凝土总量的75%(1),由此可推断,其骨料的使用量有多大。总有一天地球上的骨料回消耗殆尽。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各国开始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二、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日本、德国等国家重建家园,就注意到了废弃混凝土的问题并开始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且已召开

过三次有关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专题国际会议(2)。如今,再生混凝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共同的研究课题了,有些国家还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和促进其研究的进行。随着我国政府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也已经开始鼓励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了。 1、日本 日本是一个面积小资源少的岛国,它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研究方面起步早,做的也比好的。日本政府早在1977年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处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工厂(3)。日本建设省在1992年提出了控制建筑副产品排放和建筑副产品在利用技术开发的5年计划并于1996年10月制订了再生资源法旨在推动建筑副产品的再利用,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4)。日本已经对再生混凝土的吸水性、强度、配合比、干缩性、耐冻性等性质做了系统的研究。目前,日本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已达到70%左右了。 2、美国 美国政府制定了《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倒。美国不但鼓励再生混凝土的利用,而且还对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和试验。比如美国密歇根州的两条公路就是使用的再生混凝土。通过对其的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干缩率要比天然骨料的混凝土要大。美国的CYCLEAN 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的回收利用路面沥青混凝土,其质量与新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料相同,而成本降低了1/3,同时节约了垃圾清运和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 混凝土在受力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裂缝,影响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裂缝自愈合混凝土可以在不影响结构尺寸和美观的情况下,在混凝土出现裂缝后,自动分泌出的粘结液流出深入裂缝,粘结液可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恢复并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1 裂缝的危害以及形成的原因 土木工程结构中,钢筋和混凝土是最常使用的两种材料。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材料性能的限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裂缝,裂缝对结构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外荷载的作用下,结构的破坏都是由混凝土中裂缝的逐渐发展所导致;另一方面,裂缝的存在会导致裂缝处钢筋发生锈蚀,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及耐久性能。裂缝产生的原因可描述如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承受两大类荷载:第一类荷载包括静、动荷载和其他荷载;第二类荷载即变形荷载。结构的裂缝就是由这两大类荷载引起的,概括起来裂缝的主要成因如下:1)由于外荷载(动、静荷载)的直接作用引起的裂缝;2)由外荷载作用引起的结构次内力,由此产生裂缝;3)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即结构由温度变化引起自身的收缩膨胀从而引起变形,当变形得不到满足,则在结构内部引起应力,

应力超过某一限值后产生裂缝。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工程实际中的裂缝产生的原因,属于变形变化(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约占80%以上;属于由荷载引起的约占20%左右。2 混凝土本身的愈合能力 在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研究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基于混凝土本身潜在的愈合能力的研究,实际体现在对于其机理和愈合效果的研究。J.Stefan(1995)将混凝土试件冻融破坏后,放置水中2~3个月后混凝土几乎能全部恢复损失的共振频率,并且裂缝中有钙矾石晶体和氢氧化钙晶体。此实验是在有水环境中且产生了水泥水化产物,这说明混凝土自愈合可能的形成原因是混凝土中未水化完全的水泥再次水化。国内也有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实验和研究,并更进一步得到确切结论。程东辉、潘洪涛对混凝土的这种自愈合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其愈合的四方面原因,其中水泥浆体水化就是主要原因。且对于3mm左右的裂缝,当其暴露于水环境大于600小时,裂缝可以完全愈合。但是可愈合的裂缝宽度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否会改变该研究并未进行探索。于是又有学者在这方面展开了研究。姚武、钟慧的研究发现混凝土的自愈合能力存在一个损伤阈值,损伤小于损伤阈值时随损伤的增大,自愈合率也增大;损伤大于损伤阈值则随损伤的增大,自愈合率减小。李厚祥、唐春安等通过试验分析得到了在一定水压梯度下,一周后可能自愈合的混凝土裂缝宽度。结果

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应用面之广,使用次数之多是很少见的。尤其中近年来,一种较新的混凝土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运用到许多实际工程项目中,那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 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列举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外研究应用中的重要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随着我国建筑向高层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HPC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体积稳定性

目录 引言 (1) 1 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1) 1.1 背景 (1)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2) 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和应用分析 (2) 2.1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 (2)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 (3) 2.3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和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3) 3 高性能混凝土质量与施工控制 (4) 3.1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及其选用 (4) 3.2 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 (6) 3.3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7) 4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8) 4.1 高耐久性能 (8) 4.2 高工作性能 (8) 4.3 其它 (8) 5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9) 5.1 研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必要性 (9) 5.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可行性 (9) 5.3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10) 6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前景 (10) 结论 (11) 致词 (12) 参考文献 (13)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土 木工程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应用面之广,使用次数之多是很少见的。尤其中近年来,一种较新的混凝土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运用到许多实际工程项目中,那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 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列举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研究应用中的重要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随着我国建筑向高层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HPC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体积稳定性 ~ I ~ 目录 摘要………………………………………………………………………………………... I 目录……………………………………………………………………………………….?

第一章引 言 ..................................................................... ................................................. 1 1 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现 状 ..................................................................... .. (1) 1.1 背 景 ..................................................................... (1)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 向 ..................................................................... ........................ 2 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和应用分 析 ..................................................................... .. (2) 2.1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 念 ..................................................................... (2)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 能 ..................................................................... (3) 2.3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和应用中所面临的问 题 .......................................................... 3 3 高性能混凝土质量与施工控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其基本性能论文

目录 摘要 (2) 第1章研究的目的、方法、现状 (3)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1.2 研究的方法 (3) 1.3 研究的现状 (4) 1.3.1 国外研究现状 (4) 1.3.2 国内研究现状 (4) 第2章再生混凝土在粗、细骨料及再生墙体领域研究现状 (5) 2.1 再生混凝土及再生墙体的基本性能 (5) 2.1.1 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6) 2.1.2 再生墙体的基本性能 (7) 2.2 再生混凝土粗、细骨料研究现状 (7) 2.3 再生墙体研究现状 (8) 第3章促进废旧材料再利用健康发展的对策探索 (9) 3.1 废旧材料再利用的基本方法 (9) 3.1.1 回填掩埋法 (9) 3.1.2 加工骨料法 (10) 3.1.3 还原再利用 (10) 3.1.4 堆山造景的处理方式 (10) 3.2 废旧材料再利用在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1) 3.3 废旧材料再利用建议 (11) 3.3.1 创新废旧材料再利用管理模式 (12) 3.3.2 产学研政联动、提升废旧材料再利用技术水平 (12) 3.3.3、增强宣传教育、提高废旧材料再利用产品的社会认可度 (12) 3.3.4 推进废旧材料再利用产业化 (12) 第4章结论及展望 (13) 4.1 结论 (13) 4.2 展望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A (15) 致谢 (17)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建筑业的快速增长消耗大量环境资源,与此同时爷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多数建筑废弃物用于基础回填,属于低等级循环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令人满意。在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建设目标的现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已变成不可逃避的课题。 本文在废旧材料回收方面的研究,首先对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的目的、再生利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废旧材料再利用的发展趋势;其次对再生混凝土在粗骨料、细骨料以及再生墙体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再生混凝土和再生墙体的基本性能展开阐述;最后本文总结了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的一般处理方法,通过分析废旧材料再利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废旧材料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建筑废弃物,低级循环,可持续发展,再生利用

关于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分析与防治的研究

关于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分析与防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3T17:14:04.7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邱志文[导读]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其施工流程涉及到的技术应用手段极其全面,同时整个施工具有较长的周期,又兼顾非常大的危险系数 天津金隅混凝土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其施工流程涉及到的技术应用手段极其全面,同时整个施工具有较长的周期,又兼顾非常大的危险系数,所以,在施工中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与有效防治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混凝土裂缝做出详细的分析,并给出施工中裂缝防治的有效措施,希望为其它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裂缝防治措施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多,而在混凝土结构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裂缝,给整个构件的整体性以及刚度大小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建筑物达不到预定的使用年限。 2、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原材料的问题 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材料是由水泥及水、石子等施工材料按照科学的配比掺加一定量的外加剂混合而成。在混凝土的配比过程中,若配比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过关,则会在施工中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比如说,一些负责原材料采购的人员一味的追求工程成本,选择价格较低的材料,使原材料的质量与设计中的规范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施工中出现部分质量问题。其次,选购配料中砂石时,砂石的大小以及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会使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内部出现不严密的情况,引起裂缝的出现。另外,配比过程中,若没有对水的使用比例进行良好的控制,会使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内部稳定性降低,引起混凝土裂缝。 2.2温度把控不严格 在混凝土施工中,引起混凝土裂缝的又一个原因是混凝土的水化热。当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在成型并发生硬化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较多的热量。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升高,会使其表面的拉力增大,而温度在发生下降时,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反差,使混凝土内部的稳定性有所降低,从而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其次,混凝土结构构件外部的湿润度也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并发生凝结的过程中,内部水的湿润度呈现出固定的数据,并不会轻易的发生变化,但混凝土结构构件外部环境中的湿润度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若混凝土构件的外表面湿润度出现不均匀变化时,会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稳定性,从而出现混凝土的裂缝,甚至会引起构件的断裂问题。 2.3施工中的操作不规范 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主体是相关的施工人员,如果施工人员的技术不过关,或者是相关的施工操作不规范的话,则会引起混凝土出现裂缝。此外,在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若早期的混凝土模型设计不够合理,就会使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整体拉力出现过大的情况,增大其内部钢筋的承受能力,造成其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引起外部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裂缝。 2.4混凝土的输送距离较长 在一些大规模的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混凝土,一般都是在施工之前由配比站输送到施工现场,若在运输的过程中没有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保护,则可能会使部分的混凝土出现凝聚的情况,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承压能力。将该种混凝土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极易导致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出现裂缝。 2.5养护不到位 若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没有进行及时、足够的养护,致使混凝土暴露在空气中时间太长,导致混凝土出现较大的体积收缩,则会使混凝土的强度严重不足,引发混凝土出现开裂。因此,将混凝土处于湿润的状态下,给混凝土提供合适的硬化条件,有效避免裂缝的产生,简言之,正确的养护是有效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的关键步骤之一,。 3、混凝土工程中裂缝的防治措施 3.1原材料的控制 3.1.1水泥的控制 在混凝土工程的施工中,要根据混凝土浇筑模具类型选择相应标准的水泥。如果建设的工程具有较大的混凝土体量,则要选择水化热较小的配料,以此有效防止混凝土在凝固时出现较多的热量。而降低混凝土凝固时产生的热量,则需对水泥中含有产热量较大的因子进行减少,例如C3A等等,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凝固温度的变化。其次,要选择那些细度较小的骨料,有效降低水化热热量的发散速度,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3.1.2外添剂的控制 因为外添剂会产生一定的降热、缓凝以及除泡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外添剂的合理控制,降低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概率。首先,减水剂的添加会使混凝土的水灰比得到有效降低,进而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以及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有效避免混凝土裂缝。其次,缓凝剂的添加会使混凝土的固化速度有所降低,从而降低混凝土由于水化热而产生的热量,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概率。另外,外加剂的添加会使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有效除去内部的一些气泡,从而加强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3.2温度的控制 3.2.1入模温度的控制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入模过程中,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结构,并科学计算水化热产生热量,从而减少混凝土内部结构与外部表面的温度差,提高其施工质量,并有效的减少裂缝的出现。 3.2.2浇筑温度的控制

混凝土裂缝的研究

常州市职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混凝土裂缝的研究专业建筑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起讫日期 2012年 10 月 16 日

摘要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石以及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并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在混凝土内出现微裂缝。这种微细裂缝的分布不规则且不连贯,在荷载或应力作用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贯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即通常所说的裂缝。 开裂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原材料的选取与配合比的选择不当、施工方法和措施有误、建筑物所处的条件影响以及结构不合理等。混凝土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干燥收缩、不均匀沉降、结构应力集中等都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在实际工程中, 往往是各种因素多重作用引起混凝土开裂。宽度小于或等于0.05mm的裂缝通常对使用无大的危害, 叫做无害裂缝, 而结构物的有害裂缝不仅会降低力学性能和承载力, 而且直接影响结构耐久性, 缩短使用寿命。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 或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 特别是避免出现有害裂缝。国内外对裂缝宽度都有相应的规定, 如我国的CCES 01-200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允许裂缝宽度就明确规定干湿交替和冻融环境下的一般构件为0.2mm;水中和土中环境下为0.3mm。混凝土由于各种收缩引起的开裂问题一直是混凝土结构物裂缝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混凝土结构受力裂缝

目录 摘要......................................................................................................... I 一、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成因.. (1) (一)混凝土因自身特性产生裂缝 (1) (二)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4) (三)混凝土结构受力裂缝 (4) (四)施工工艺及流程造成的裂缝 (5) 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6) (一)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6) (二)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6) (三)做好裂缝计算 (6) (四)做好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6) (五)做好后浇带的施工 (7) 三、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 (7) (一)表面修补法 (7) (二)灌浆、嵌缝封堵法 (7) (三)结构加固法 (7) (四)混凝土置换法 (7) (五)电化学护法 (7) (六)仿生自愈合法 (8) 四、结束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78166

高性能混凝土地研究与发展现状 摘要: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产生地背景和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地认识与定义,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地国内外地研究与发展现状,同时,还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发展中地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定义;耐久性;存在问题高性能混凝土(,)是世纪年代末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地一种全新概念地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这种混凝土有可能为基础设施工程提供年以上地使用寿命.区别于传统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地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出其独特地优越性,在工程安全使用期、经济合理性、环境条件地适应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地效益,因此被各国学者所接受,被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地发展方向.高性能混凝土产生地背景传统地混凝土虽然已有近年地历史,也经历了几次大地飞跃,但今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地严峻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地发展,各种超长、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在严酷环境下使用地重大混凝土结构,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工程等地建造需要在不断增加.这些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大,使用环境恶劣、维修困难,因此要求混凝土不但施工性能要好,尽量在浇筑时不产生缺陷,更要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进入世纪年代以来,不少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早年修建地桥梁等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维修或更新.年美国国家材料咨询局地一份政府报告指出:在美国当时地.万座桥梁中,大约有.万座处于不同程度地破坏状态,有地使用期不到年,而且受损地桥梁每年还增加.万座.年在提交美国国会地报告“国家公路和桥梁现状”中指出,为修复或更换现存有缺陷桥梁地费用需投资亿美元;如拖延修复进程,费用将增至亿美元.美国现存地全部混凝土工程地价值约万亿美元,每年用于维修地费用高达亿美元.在加拿大,为修复劣化损坏地全部基础设施工程估计要耗费亿美元.在英国,调查统计了个工程劣化破坏实例,其中碳化锈蚀占%,环境氯盐锈蚀占%,内部氯盐锈蚀占%,混凝土冻蚀%,混凝土磨蚀%,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硫酸盐化学腐蚀%,其他各种不常发生地腐蚀破坏%.我国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非常严重.建设部于世纪年代组织了对国内混凝土结构地调查,发现大多数工业建筑及露天构筑物在使用~年后即需大修,处于有害介质中地建筑物使用寿命仅~年,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使用及维护条件较好,一般可维持年.相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处于露天环境下地桥梁耐久性与病害状况更为严重.据年全国公路普查,到年底我国已有各式公路桥梁座,公路危桥座,每年实际需要维修费用亿元,而实际到位仅亿元.港口、码头、闸门等工程因处于海洋环境,氯离子侵蚀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构件开裂、腐蚀情况最为严重.年交通部四航局等单位对华南地区座码头调查地结果,有%以上均发生严重或较严重地钢筋锈蚀破坏,出现破坏地时间有地距建成仅—年.()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地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地使用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传统混凝土地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每用水泥,大概需要.以上地洁净水,砂、以上地石子;每生产硅酸盐水泥约需.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而大气中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地原因之一.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生产?昆凝土所消耗地能源和造成地污染相对较小或小得多,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地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已在不少地方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有些大城市现已难以获得质量合格地砂石.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地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因此,未来地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地再生利用,未来地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地,尤其是耐久地.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高性能混凝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地.高性能混凝土地定义与性能对高性能混凝土地定义或含义,国际上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地理解,各个国家不同人群有不同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建筑物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大批废旧混凝土建筑物被拆除,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废弃混凝土,同时在新的建筑施工中,也产生大量的废弃混凝土。据综合统计[1],每生产100 m3的混凝土,将产生1~1.5 m3的废混凝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废混凝土的数量还将逐年增多。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废弃混凝土可达1亿吨。如此大量的废混凝土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而且每年的占地和处理费用数额庞大,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环境保护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废弃混凝土加以高效回收利用十分必要。这也促使了世界各国加强对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再生集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RAC)是指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加工、分级成再生集料,部分代替或全部代替天然集料配制而成的新混凝土,简称再生混凝土[2]。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废弃混凝土处理困难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用建筑废物循环再生集料代替天然集料,可以减少建筑业对天然集料的消耗,从而缓解天然集料日趋匮乏的压力并降低大量开采砂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因此,再生混凝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混凝土,是今后混凝土的一个发展方向。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自“二战”后,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应用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前苏联、德国、日本等国就开始对废混凝土进行了处理和再生利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召开了5次有关废混凝土再利用的专题国际会议,提出混凝土必须绿色化。有些国家还采用立法形式来保证废弃混凝土循环再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在1976年,RILEM设立了“混凝土的拆除与再利用技术委员会”,针对废弃混凝土的处理与循环再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技术研究也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重视,1994年,联合国又增设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作为其专门的机构。再生混凝土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我国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在一定时期内混凝土原材料危机还不会十分突出,因而对再生混凝土的开发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废物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如何能够变废为宝,将大量的废混凝土制作成再生混凝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并对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立项研究。 目前我国的再生混凝土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实验室阶段,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只有一些局部的试验性应用,缺乏较系统的应用研究,技术上也缺乏较完善的再生混凝土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研究表明[5]:再生混凝土在原材料、配合比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与普通混凝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现行普通混凝土标准、规范已不能够适合再生混凝土。所以,在我国开展再生混凝土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摘要】再生混凝土是一种环保材料,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再生混凝土是指对废弃的混凝土进行回收再利用,是按照一定程序对废弃混凝土进行加工,并按照一定级配进行混合加工,可以将废弃混凝土当做粗骨料进行配制。本文对再生混凝土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还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人员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研究;意义;现状;问题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的建筑日新月异,很多就建筑物被拆除,新型建筑不断兴起,这也使得城市的形象越来越美。在对旧建筑进行拆除的过程中,会占用土地资源,还会污染周围环境,不利于城市以及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人员对再生混凝土进行了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对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 1.再生混凝土研究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筑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建筑的种类以及功能越来越多,旧的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型高层建筑以及多功能建筑不断兴起,这在美化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环境问题。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要在建筑施工中加强环保意识。混凝土是建筑施工中必须用到的一类材料,建筑工程的增多,使得混凝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但是建筑更新比较快,在旧建筑被拆除后,大量的混凝土也面临着浪费的问题,旧建筑拆除工作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会产生较多的污染问题。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研究,加强对施工材料的重复利用,还要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占用,这样才能促进建筑行业更加健康的发生。再生混凝土是建筑行业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其主张对废弃的混凝土进行破碎、清洗、筛分以及加工处理,通过一定级配混合可以形成粗骨料,可以制成新的混凝土,这有效提高了混凝土的利用率,而且符合现代社会对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减少建筑施工带来的环境问题。 2.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再生混凝土有着较多的特性,其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热导率比较低,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再生混凝土的密度也比较小,自重比较轻,在应用的工程中,可以减轻建筑自重。再生混凝土有着较强的和易性,为其坍落度比较低,施工单位想要提高其流动性,可以加入适量外加剂。我国相关机构对再生混凝土进行研究,发现再生混凝土有着较高的强度以及耐久性,适合在建筑工程中大力推广。

混凝土损伤的研究现状

混凝土结构损伤的研究现状 一、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机制及分类 混凝土是由粗骨料、细骨料和水泥浆组成的非均质混合物,其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并不仅仅是这几种材料性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与其内部的组成结构紧密相关。这一特点决定了混凝土材料的非均质性和物理性态的复杂性。这使得混凝土在承受外载之前,由于干缩、泌水等原因,已存在大量的微孔隙和界面裂缝,且这些缺陷的分布完全是随机的。当混凝土受到外界作用以后,弥散在材料内部的微裂缝开始逐渐长大,并随着荷载的变化,在部分区域出现贯通,直至形成宏观大裂缝。混凝土的破坏是结合缝的产生、成核、扩展、分叉、和失稳的过程。 混凝土具有微观、细观、宏观等不同的层次结构,以往对于混凝土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层次,把混凝土均匀化为宏观均质连续材料,不考虑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这种均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宏观力学性能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要想深入研究混凝土的工作机理还应从混凝土的细观组成结构入手,抓住材料非均质性的特点,揭示混凝土结构宏观表现的内在机制。现在通常先在细观层次建立了混凝土的数值模型,分析混凝土损伤破坏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宏观层次提出了混凝土损伤断裂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宏、细观两个层次的相互联系与补充对混凝的破坏行为进行研究。 从细观角度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性是由其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变化决定的。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混凝土在多种尺度下都表现出了非均质性。根据复合材料的观点,将混凝土结构分为三级。第一级,即混凝土。可将砂浆视为基相,骨料视为分散相。骨料和砂浆的结合面为薄弱面,该处常因各种原因产生结合缝。混凝土的破坏首先从这里开始。第二级,即砂浆」将水泥视为基相,砂视为分散相。砂和水泥的结合面也是薄弱面,也产生结合缝,但其尺寸笔砂浆和骨料之间的结合缝至少小一个量级。第三级,即硬_ 化水泥浆。硬化水泥浆也不是匀质材料,其中包裹着一些未被水化的水泥颗粒及孔隙,他- 们就是缺陷。因此可将硬化水泥浆胶体视为基相,将这些缺陷视为分散相。水泥浆体的破坏可能从这些缺陷开始,裂纹由于克服硬化水泥浆分子间的引力而扩展。未被水化的水泥颗粒尺寸通常比砂和水泥浆的结合缝至少小几个量级。 从损伤力学的观点来看,如果混凝土体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则混凝土体中原有损伤将会有所发展并会导致出现新的损伤,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体中将会出现宏观裂缝,而宏观裂缝的端部又将会发生新的损伤及产生新的损伤区,再经积累而引起裂缝的扩展,直至混凝土体的破坏,由上可见,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实际上是损伤、损伤积累、宏观裂纹出现、宏观裂纹扩展交织发生的过程。 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机理 在上述损伤机制下,混凝土的裂纹扩展存在四个阶段: (1)预存微裂纹阶段。即在混凝土成形过程中,由于水泥浆硬化干缩,水分蒸发留下裂隙等原因,使构件中预存原始微裂纹。它们大都为界面裂纹,极少量为砂浆裂纹,这些裂纹是稳定的。这些裂纹的存在是混凝土具有初始损伤的原因之一。 (2)裂纹的起裂和稳定扩展阶段。在较低的工作应力下,构件内部的某些点会产生拉应力集中,致使相应的预存微裂纹延伸或扩展,应力集中则随之缓解,如果荷载不再增加,

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017年12月上Mechanical and ElccLrical EquipmenL ManagemenL 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孙冬帅员,刘畅圆 (1.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130607;2.吉林省吉宇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吉林长春130607) 摘要:再生混凝土是利用建筑废弃物为原材料制作加工而成的混凝土,符合绿色建材、生态建筑的发展要求。本文介绍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23-0181-02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建筑、道路、交 通、桥梁等设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建筑物拔地而起,消耗了能源资源。与此同时旧城改造、老旧建筑的拆除,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废弃混凝土的数量逐年增加。习惯上将废弃混凝土做填埋处理,浪费了土地资源。因此对废弃混凝土加工处理,制成建筑材料,不仅能够减少处理建筑垃圾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还能节约能源资源,降低原材料成本,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式之一。 2再生混凝土的性能 建筑物在拆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混凝土,将这些混凝土破碎,通过清洗、分级等处理方式,制成再生骨料,用再生骨料以一定比例替代砂石,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即为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制成的混凝土与天然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相比,其孔隙率较高,密度小,吸水性较大,强度较低,热膨胀系数高,抗震性能好,经济性好。 再生骨料的处理工艺可分为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一级处理工艺是通过破碎、筛分方式得到粒径为5耀40mm 的再生骨料,可应用于C30以下的混凝土;二级处理工艺是通过加温、破碎、筛分处理工艺得到的再生骨料,可以 应用于C30以上的混凝土,二级处理的再生骨料需要高温加热,消耗大量的能源,价钱明显提高,不够经济,一般不采用此处理方法。 3再生骨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再生骨料的研究始于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开发废弃混凝土,并对其重新开发利用。随着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提出,各国对环保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再生混凝土成为各国研究的共同课题,有些国家甚至制定专门的法律以保证此项研究的顺利进行。 日本对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有些企业把研究的焦点汇聚在再生骨料的加工上,在废弃建筑物拆分现场设立再生骨料加工点,现场破碎废弃混凝土,制成再生骨料,这样节省了从建筑垃圾现场到加工厂的运输费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日本高度重视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利用,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制定了多项法规,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并先后在多地建设了再生混凝土的加工厂,1998年,日本的建筑垃圾利用率就达到了 56豫。 美国也是再生混凝土应用较多的国家之一,美国有大量的公路采用再生混凝土作为原材料,这些再生混凝土广泛应用于路面基层以及底基层的铺设中。美国多个州制定了再生骨料的生产规范,并制定了相关法律,为再生混凝土的生产、使用提供法律保障。美国的一家公司,完全回收利用了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其质量达到了普通混凝土的使用标准,费用仅为其三分之二。 苏联在70年代末就大量使用废弃混凝土,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德国的再生混凝土主要应用于公路路面,并 规定,再生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必须符合天然混凝土的国家标准。 由于历史因素,我国关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关于统一的质量标准,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此项研究的热情却空前高涨,形成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我国的合宁(合肥一南京)高速公路维修过程中,全部 使用再生混凝土,经过多年的使用,效果喜人。 4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关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再生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再生骨料由废弃混凝土制作而成,由于废弃混凝土表面孔隙较多,因此较普通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各方面性能有所差别,学者对于再生混凝土的各项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陈宗平咱1等人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并得出结论: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破坏过程和形态相似。肖建庄咱2等人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发现再生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较普通混凝土增加,且增加量随再生骨料的用量增多而增大。 4.2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 再生骨料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混凝土相吻合,但却存在差距。由于再生骨料表面孔隙率高,再生混凝土的用水量便成为研究的热点,用水量的增加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因此学者针对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做了大量研究,一 些学者通过在再生骨料表面喷涂憎水剂的方式降低拌合 用水量,还有的学者在拌合前对再生骨料进行湿润处理,让其水分处在饱和的状态,再依据普(下转第18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