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

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

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1.6MPa, 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

第1.0.3条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第1.0.4条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耗热量

第一节热负荷

第2.1.1条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第2.1.2条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热负荷

Qn=q·A10-3 (2.1.2-1)

式中Qn—采暖热负荷,kw;

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

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表2.1..2-1

建筑物类型住宅居住区综合学校办公医院托幼旅馆商店食堂餐厅影剧院大礼堂体育馆

热指标(W/m2)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

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

二、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

Qtk=k1Q`n (2.1.2-2)

式中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

Q`n—通风、空调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KW;

k1—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可取0.3-0.5.

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

Qsp=0.001163(mv(tr-t1))/T (2.1.2-3)

式中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筑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

v —用热水单位每日热水量,L/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选用;

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取用;

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取用。

T—每日供水小时数,住宅、旅馆、医院等一般取24h。

计算居住区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时可按下式计算:

Qsp·j=qsA10-3 (2.1.2-4)

式中Qsp·j—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qs—居住区生活热水热指标,当无实际统计资料时,可按表2.1.2-2取用;

A—居住区的总建筑面积,m2。

四、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

Qsmax=k2Qsp (2.1.2-4)

式中Qsmax——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Qsp——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k2——小时变化系数,根据用水单位数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规定取用。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热指标表2.1.2-2

用水设备情况热指标(W/m2)

住宅无生活设备,只对公共建筑供热水时2.5-3

全部住宅有浴盆并供给生活热水时15-20

注:冷水温度较高时采用较小值,冷水温度较低时采用较大值;

热指标中已包括约10%的管网热损失在内。

第2.1.3条生产工艺最大热负荷和凝结水回收率应采用工艺系统的设计数据。

计算热力网最大生产工艺热负荷时,应取用经各工业企业核实的最大热负荷之和乘以同时系数之值。同时系数可取0.7-0.9。

第2.1.4条没有工业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及生产工艺热负荷的设计资料时,对于现有企业应采用生产建筑和生产工艺的实际耗热数据,并考虑今后可能的变化。对于资料或实际耗热定额计算。

第2.1.5条计算热力网热负荷时,生活热水热负荷按下列规定取用:

一、干线采用采暖期生活热平均热负荷;

二、支线当用户全部有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当用户无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

第二节年耗热量

第2.2.1条采暖平均热负荷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平均热负荷

Qnp=Qn(tn-tp)/( tn-twn) (2.2.1-1)

式中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

Qn —采暖设计热负荷,kw;

tn—室内设计温度,°C,可取18°C;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

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

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

Qtkp=Qtk(tn-tp)/( tn-twtk) (2.2.1-2)

式中Qtkp—采暖期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

Qtk—采暖期通风或空调设计热负荷,kw;

tn—通风或空调建筑的室内设计温度,°C;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

twtk—冬季通风或空调室外计算温度,°C。

第2.2.2条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Qspx=Qsp(tr-tlx)/( tr-tl) (2.2.2)

Qspx—非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

Qtk—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tr—生活热水设计温度,°C;

tlx—夏季冷水温度(非采暖期平均水温),°C;

tl—冬季冷水温度(采暖期平均水温),°C。

第2.2.3条民用建筑的全年耗热量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全年耗热量

Qnn=0.0864Qnpn (2.2.3-1)

式中Qnn—采暖全年耗热量,GJ;

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

n—采暖期天数。

二、通风或空调全年耗热量

Qntk=0.0036ZQtkpn (2.2.3-2)

式中Qntk—通风或空调全年耗热量,GJ;

Qtkp—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

Z—采暖期内通风、空调装置每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

n—采暖期天数。

三、生活热水全年耗热量

Qns=0.0864[Qsp+Qspx(350-n)] (2.2.3-3)

式中Qns—生活热水全年耗热量,GJ;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Qspx—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n—采暖期天数。

第2.2.4条生产工艺热负荷的全年耗热量应根据运行天数,昼夜工作班数和各季节热耗不同等因素进行计算。

第2.2.5条当热力网由多种热源供热,对各热源的负荷分配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应绘制延续时间图。各个热源的年供热量由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确定。

第三章供热介质

第一节供热介质选择

第3.1.1条对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供热的城市热力网宜采用水作供热介质。

第3.1.2条同时对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的城市热力网供热介质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当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主要负荷,且必须采用蒸汽供热时,应采用蒸汽作供热介质;

二、当以水为供热介质能够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包括在用户处转换为蒸汽),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水作供热介质;

三、当采暖、通风、空调热负荷为主要负荷,生产工艺又必须采用蒸汽供热,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水和蒸汽两种供热介质;

第二节供热介质参数

第3.2.1条热水热力网最佳设计供、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考虑热源管网、户内

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3.2.2条当不具备确定最佳供、回水温度的技术经济比较条件时,热水热力网供、回水温度可以按以下的原则确定:

一、以热电厂为热源时,设计供水温度可取110-150°C,回水温度约70°C。采用一级加热供水温度取较小值;采用二级加热(包括串联尖峰锅炉)取较大值;

二、区域锅炉房为热源,供热规模较小时,采用95-70°C°C的水温,供热规模较大时,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应采用较高的供水温度;

三、区域锅炉房与热电厂联网运行时,应采用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力网最供、回水温度。第3.2.3条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城市热力网,在非采暖期,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发展制冷热负荷。此时供热介质的参数,应根据制冷机组的技术要求确定。

第三节水质标准

第3.3.1条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溶解氧小于或等于0.1mg/L;

二、总硬度小于或等于0.7mg-N/L

三、悬浮物小于或等于5mg/L;

四、PH(25°C)7-8.5

注:(1)闭式热水热力网允许采用锅炉排污水作为补给水,PH(25°C)值可大于8.5;

(2)当供热系统中没有热水锅炉时,第二款的规定可按碳酸盐硬度执行。

第3.3.2条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采用炉外化学处理时,其水质应条符合第3.3.1条的规定;当热力网设计供水温度等于或小于95°C时,或采用炉内加药处理,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总硬度小于或等于6mg-N/L;

二、悬浮物小于或等于20mg/L;

三、PH(25°C)大于7。

第3.3.3条开式热水热力网补给水质量除应符合第3.3.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再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第3.3.4条城市蒸汽热力网,由用户热力站返回热源的凝结水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总硬度小于或等于50ug-N/L;

二、含铁量小于或等于0.5mg/L;

三、含油量小于或等于10mg/L.

第四节补水率及凝结水回收率

第3.4.1条闭式热水热力网的补水率,不宜大于总循环水量的1%。

第3.4.2条蒸汽热力网中,采用间接加热的热负荷,其凝结水回收率不应小于80%.

第四章热力网型式

第4.0.1条热水热力网宜采用闭式双管制。

第4.0.2条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水热力网,同时有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多种热负荷,在生产工艺热负荷与采暖热负荷所需供热介质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热负荷比例较大,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闭式多管制。

第4.0.3条当热水热力网满足下列条件,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开式热力网:

一、具有水处理费用较低的补给水源;

二、具有与生活热水热负荷相适应的廉价低位能热源。

第4.0.4条开式热水热力网在热水热负荷足够大,且技术比例较大,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

第4.0.5条蒸汽热力网的蒸汽管道,宜采用单管制。当符合下列情况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

一、当各用户间所需蒸汽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负荷比例较大,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

二、当用户按规划分期建设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随热负荷的发展分期建设。

第4.0.6条蒸汽热力网是否设置凝结水管道,应根据用户凝结水质量、回水率、凝结水管道,应根据凝结水质量、回水率、凝结水管网投资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当不设置凝结水管时,应在用户内对凝结水及其热量充分利用。

第4.0.7条蒸汽热力网设有凝结水管时,用户热力站应设凝结水箱,用水泵将凝结水送回热源。热水网凝结水管设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任何时候凝结水管设计时,应采用措施保证任何时候凝结水管都充满水。

第4.0.8条自热源向同一方向引出的长度超过3km的干线之间,宜设连通管线。连通管应设在干线中部,同时可作为输配干线使用。

连通管线应按热负荷较大干线切除故障段后,其余热负荷的70%计算;对于只供发民用建筑用热的管网,可只按其余采暖热负荷的70%计算。

第4.0.9条当城市由两个或多个热源供热时,各热源热力网干线宜连通;技术经济合理时,热力网干线可连接成环状管网。

第4.0.10条对供热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户,有条件时应由两个热源供热,或者设自备热源。

第五章供热调节

第5.0.1条对于只有单一采暖热负荷的热水热力网,应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中央质调节或中央质——量调节。

第5.0.2条当热水热力网有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多种热负荷时,应按采暖热负荷进行中央调节,并保证运行水温能满足不同热负荷的需要,同时根据各种热负荷的用热要求在用户处进行辅助的局部量调节。

对有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水热力网,在按采暖热负荷进行中央调节时,应保证:闭式热力网任何时候供水温度不低于70°C;开式热力网任何时候供水温度不低于60°C。当生活热水温度可以低于60°C的标准时,上述规定的温度可相应降低。

第5.0.3条供给生产工艺热负荷用热的热力网,采用局部调节。

第六章水力计算

第一节设计流量

第6.1.1条采暖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n=3.6 [Qn/c(t1-t2)](6.1.1)

式中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n—采暖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供水温度,°C;

t2—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C。

第6.1.2条通风、空调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tk=3.6Qtk/c(t1t-t2t) (6.1.2)

式中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tk—通风、空调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t—冬季通风、空调相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供水温度,°C;

t2t—冬季通风、空调相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C。

第6.1.3条闭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根据用户加热器的连接方式按下

列方法计算:

一、与采暖系统并联连接

1、平均流量

Gsp=3.6Qsp/c(t`1-t`2)(6.1.3-1)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n——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2——生活热水加热器上相应的回水温度,°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t`2) (6.1.3-2)

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Qs·max——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2——生活热水加热器相应的回水温度,°C,可取30-40°C。

二、与采暖系统两级串联或两级混合连接

1、平均流量

Gsp=3.6[Qsp/c(t`1-θ2)]·[( tr-tlr)/(tr-tl)] (6.1.3-3)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θ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期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C;

tr——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

tlr——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lr=θ2-Δ

Δ可取5-10 °C;

tl——冷水计算温度,°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θ2)]·[( tr-tlr)/(tr-tl)] (6.1.3-4)

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θ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C;

tr——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C;

tlr——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lr=θ2-Δ

Δ可取5-10 °C;

tl——冷水计算温度,°C。

第6.1.4条开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网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平均流量

Gsp=3.6Qsp/c(t*1-tl)(6.1.4-1)

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l——冷水计算温度,°C。

2、最大流量

Gs·max=3.6Qs·max/c(t*1-tl)(6.1.4-2)

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l——冷水计算温度,°C。

第6.1.5条闭式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gb=Gn+Gtk+Gsp (6.1.5)

式中Ggb——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第6.1.6条双管开式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gb=Gn+Gtk+Gsp(6.1.6)

式中Ggk——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第6.1.7条热水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量调节时,应采用各种热负荷的热力网流量曲线相叠加得出的最大流量值,作为设计流量。

第6.1.8条热水热力网支线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与干线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相同,但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力网流量应按以下规定取用。

一、当生活热水用户有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

二、当生活热水用户无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负荷最大流量。

第6.1.9条蒸汽热力网的设计流量,应按各用户的最大蒸流流量之和乘以同时系数确定。当供热介质为饱和蒸汽时,设计流量包括补偿管道热损失产生的凝结水的蒸汽量。

第 6.1.10条凝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道的设计流量乘以用户的凝结水回收率确定。

第二节水力计算

第6.2.1条热力网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应采用下列数值:

一、蒸汽管道0.0002m;

二、热水管道0.0005m;

三、凝结水及生活热水管道0.001m;

第6.2.2.条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

经济比摩阻数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

一般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

第6.2.3条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的支线,比摩阻可大于

300pa/m.。

第6.2.2条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经济比摩阻数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

一般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

第6.2.3条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的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 /m。

第6.2.4条蒸汽热力介质的最大允许设计流速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过热蒸汽管道

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的管道80M/S

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道50m/s

二、饱和蒸汽管道

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的管道60m/s

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道35m/s

第6.2.5条蒸汽热力网应根据管线起点压力和用户需要压力降,选择管道直径。

第6.2.6条以热电厂为热源的蒸汽热力网,管网起点压力应采用技术经济计算确定的汽轮机最佳抽(排)汽压力。

第6.2.7条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蒸汽热力网,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热力网主干线起点压力宜采用较高值。

第6.2.8条蒸汽机热力网凝结水管道设计比摩阻可采用100pa/m。

第6.2.9条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可按表6.2.9推荐的数值取用。

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比值表6.2.9

补偿器类型公称直径(mm) 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

蒸汽管道热水及凝结水管道

输送干线

套筒或波纹管补偿器(带内衬筒)<=1200 0.2 0.2

“冂”型补偿器200-350 0.7 0.5

“冂”型补偿器400-500 0.9 0.7

“冂”型补偿器600-1200 1.2 1.0

输配管线

套筒或波纹管补偿器(带内衬筒)<=400 0.4 0.3

套筒或波纹管补偿器(带内衬筒)450-1200 0.5 0.4

“冂”型补偿器150-250 0.8 0.6

“冂”型补偿器300-350 1.0 0.8

“冂”型补偿器400-500 1.0 0.9

“冂”型补偿器600-1200 1.2 1.0

第三节压力工况

第6.3.1条热水热力网供水管道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供热介质的汽化压力,并应留有30-50kpa的富裕压力。

第6.3.2条热水热力网的回水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不应超过直接用户系统的允许压力;

二、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50kpa。

第6.3.3条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要的静态压力,静态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应使热力网任何一点的水汽化,并应有30-50kpa的富裕压力;

二、与热力网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充满水;

三、不应超过系统中任何一点允许压力。

第6.3.4条开式热力网非采暖期运行,回水压力不应低于直接配水用户热水供应系统静水压力再加上50kpa之和。

第6.3.5条热水热力网的定压方式,应满足用户系统所需的作用压头要求。

第6.3.6条热水热力网的定压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定压力点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通常设在热源处。

第6.3.7条城市热水热力网设计时,应在水力计算的基础上绘制各种主要运行方案的主干线水压图。

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还应绘制必要的支干线水压图。

第6.3.8条城市蒸汽热力网,宜按设计凝结水量绘制凝结水管网的水压图。

第四节水泵选择

第6.4.1条当热水热力网采用中央质调节时,热力网循环水泵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一、循环水泵的总流量应不小于管网总设计流量,当热水锅炉出口至循环水泵的吸入口装有旁通管时,尚应计入流经通管的流量;

二、循环水泵的扬程应不小于设计流量条件下热源、热力网,最不利用环路的压力损失之和。

三、循环水泵应具有工作点附近较平缓的流量——扬程特性曲线,并联运行水泵的型号宜相同;

四、循环水泵的承压、耐温能力应与热力网设计参数相适应;

五、应尽量减少循环水泵的台数,设置三台以下循环水泵时,应有备用泵,当四台或四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时,可不设备用泵。

第6.4.2条当供热系统采用中央质——量调节时,若采用连续改变流量的调节,应选用调速水泵;若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调节,宜选用扬程和流量不等的泵组。

第6.4.3条多台水泵并联运行时,应绘制水泵和热力网水力特性曲线,进行水泵选择。

第6.4.4条中继泵站的位置及参数应根据热力网的水压图确定。

第6.4.5条热水热力网补水装置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闭式热力网补水装置的流量,应根据供热系统渗漏量与事故补水量确定,一般取允许渗漏量的4倍;

二、开式热力网补水泵的流量,应根据生活热水量大设计流量和供热系统渗漏之和确定;

三、补水装置的压力应小于补水点管道压力加30-50KPa,如果补水装置同时用于维持热力网静压力时,其压力尚应满足静态压力的要求;

四、闭式热力网补水泵宜设二台,此时可不设备用泵;

五、开式热力网补水泵宜设三台或三台以上,其中一台备用。

第6.4.6条热力网循环水泵与中继水泵吸入侧的压力,应不低于吸入口可能达到的最高水温下饱和蒸汽压力加50KPa,且不得低于50KPa.

第七章管网布置与敷设

第一节管网与布置第二节管道敷设

第三节管道材料及连接第四节附件与设施

第五节热补偿

第一节管网与布置

第7.1.1条城市热力网的布置应在城市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考虑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与各种地上,地下管道及构筑物、园林绿地的关系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技术经济比

较确定。

第7.1.2条热力网管道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城市道路上的热力网管道一般平行于管路中心线,并应尽量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同一条管道应只沿道的一侧敷设;

二、穿过厂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应沿公路敷设;

三、通过非建筑区的热力网管道应沿公路敷设;

四、热力网管道选线时应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裂带、滑坡危险地带以及地下水位高等不利地段。

第7.1.3条管径等于或小于300mm的热力网管道,可以穿过建筑物的地下室或自建筑物下专门敷设的通行管沟内穿过。

第7.1.4条热力网管道可以和自来水管道、电力10kv以下的电力电缆,通讯电缆,压缩空气管道,压力排水管道和重油管道一起综合管沟内。但热力管道应高于自来水管道和重油管道,并且自来水管道应做绝热层和防水层。

第7.1.5条地上敷设的城市热力网管道可以和其它管道敷设在一起,但应便于检修,且不得架设在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方。

第二节管道敷设

第7.2.1条城市街道上和居住区内的热力网管道应采用地下敷设。当地下敷设,当地下敷设困难时,可采用地上敷设,但设计时应注意美观。

第7.2.2条工厂区的热力网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设。

第7.2.3条热力网管道地下敷设时,宜采用不通行管沟敷设或直埋敷设;穿越不允许开挖检修的地段时,应采用通行管沟,当采用通行管沟有困难时,可采用半通行管沟。

第7.2.4条管沟敷设有关尺寸应符合表7.2.4的规定。

管沟敷设有关尺寸名称尺寸表7.2.4

地沟类型有关尺寸名称

管沟净高(m) 人行通道宽(m)管道保温表面与沟墙净距(m)管道保温表面与沟顶净距(m) 管道保温表面与沟底净距(m) 管道保温表面与净距(m)

通行管沟>=1.8 >=0.6 >=0.2 >=0.2 >=0.2 >=0.2

半通行管沟>=1.2 >=0.5 >=0.2 >=0.2 >=0.2 >=0.2

不通行管沟-- _ >=0.1 >=0.05 >=0.15 >=0.2

注:考虑在沟内更换钢管时,人行通道宽度还应不小于管子外径加0.1m。

第7.2.5条对于公称直径等于或小于500mm的热力网管宜采用直埋敷设,当敷设于地下水位以下时,直埋管道必须有可靠的防水层。

第7.2.6条工作人员经常进入的通行管沟应有照明设备和良好的通风。人员在管沟内工作时,空气温度不得超过40°C。

装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沟每隔100m应设一个事故人孔。没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沟每隔200m 宜设一个事故人孔。

整体混凝土结构的通行管沟,每隔200m宜设一个安装孔。安装孔宽度不小于0.6m并应大于管沟内最大一根管外径加0.4m,其长度至少应保证6m长的管子进入管沟。

第7.2.7条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的管道的管沟或检查室外缘,直埋敷设或地上敷设或地上敷设管道保温结构表面与建筑的最小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应符合表7.2.7的规定。

第7.2.8条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穿越行人过往频繁工区,管道保温结构距地面不应小于2m;在不影响交通的地区,应采用低支架,管道保温结构距地面不应小于2m;在不影响交通的地区,应采用低支架,管道保温结构距地面不应小于0.3m。

第7.2.9条开式热力网直埋敷设管道,当管径大于200mm与污水管道平行敷设时,最小水

平净距不得小于3m。

开式热力网直埋敷设管道,不得穿过垃圾场,墓地等污染地区,与这些地区最小水平净距应在30m以上。

第7.2.10条管道跨越水面、峡谷地段时,在桥梁主管部门同意的条件下,可在永久性的公路桥上架设。

管道架空跨越通航河流时,应保证航道和净宽与净高符合《全国内河通航标准》的规定。管道架空跨越不通航河流时,一般情况下管道保温结构表面与50年一遇的最高水位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跨越重要河流时,还应符合《全国内河通航标准》的规定。

管道架空跨越不通航河流时,一般情况下管道保温结构表面与50处一遇的最高水位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跨越重要河流时,还应符合河道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热力网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其它管线的最小距离表7.2.7

建筑物,构筑物或管线名称0.5 与热力网管道最小水平净距(m) 与热力网管道最小垂直净距(m)

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2.5

建筑物基础:对于管沟敷设热力网管道0.5 -

对于直埋敷设闭式热力网管道Dg<=250 2.5 -

Dg>=300 3.0 -

对于直埋敷设闭式热力网管道 5.0 -

铁道钢轨钢轨外侧3.0 轨底1.2

电车钢轨钢轨外侧2.0 轨底1.0

铁路、公路路基边坡底脚或边沟的边缘1.0 -

通迅,照明或10 kv以下电力线路的电杆1.0 -

桥墩(高架桥,栈桥)边缘 2.0 -

架空管道支架基础边缘 1.5 -

高压输电线铁塔基础边缘35-60KV 2.0 -

110-220KV 3.0 -

通迅电缆管块1.0 0.15

通迅电缆(直埋)1.0 0.15

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35kv以下 2.0 0.5

110kv 2.0 1.0

燃气管道

对于管沟敷设热力网管道压力<150kpa 1.0

压力150-300kpa 1.5 0.15

压力300-800kpa 2.0 0.15

压力>800kpa 4.0 0.15

对于直埋敷设热力网力管道压力<300kpa 1.0 0.15

压力<800kpa 1.5 0.15

压力>800kpa 2.0 0.15

给水管道1.5 0.15

排水管道1.5 0.15

地铁5.0 0.8

电气铁路接触网电杆基础3.0 -

乔木(中心)1.5 --

灌木(中心)1.5 --

道路路面- 0.7

地上敷设热力网管道

铁路钢轨轨外侧3.0 轨顶一般5.5,电气铁路6.55

电车钢轨轨外侧2.0 -

公路路面边缘或边沟边缘轨外侧0.5 -

架空输电线路1KV以下导线最大风偏时1.5 热力网管道在下面交叉通过导线最大垂度时1.0

1-1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2.0 同上2.0

35-11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4.0 同上2.0

22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5.0 同上5.0

33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6.0 同上6.0

50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6.5 同上6.5

树冠0.5(到树中不小于0.2)-

公路路面- 4.5

注:1、当热力网管道的埋设深度大于建(构)筑物基础深度时,最小水平净距应按土壤内摩擦角计算确定;

2、热力网管道与电缆平行敷设时,电缆处的土壤温度与月平均土壤自然温度比较,全年任何时候对于电压10kv的电缆不高出5°C时,可减小表中所列距离;

3、在不同深度并列敷设各种管道时,各种管道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其深度差;

4、热力网管道检查室,“冂”型补偿器壁龛与燃气管道最小水平净距不应小于其深度差;

5、在条件不允许时,经有关单位同意,可以减小表中规定的距离。

河度敷设管道必须远离浅滩,锚地,选择在较深的稳定河段。对于一至五级航道河流,管道(管沟)应敷设在航道底标高2m以下,对于其它河流,管道(管沟)应敷设在河底标高1m 以下。

第7.2.11条热力网管道同河流、铁路、公路等交叉时应尽量垂直相交。特殊情况下,管道与铁路或地下铁路交叉不得小于60度角;管道与河流或公路交叉不得小于45度角。

第7.2.12条地下敷设管道与铁路或不允许开挖的公路交叉,交叉段的一侧留有足够的抽管检修地段时,可采用套管敷设。

第7.2.13条套管敷设时,套管内不宜采用填充式保温,管道保温层与套管间宜留有不小于50mm的空隙。套管内的管道及其它钢制部件应采取加强防腐处理。

第7.2.14条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和管沟宜设坡度,其坡度不小于0.002。进入建筑物的管道应坡向干管。

地下敷设的管道可不设坡度。

第7.2.15条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的覆土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管沟盖板或检查室盖板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2m;

二、当采用不预热的无补偿直埋敷设管道时,其最小覆土深度不应小于表7.2.15的规定。表7.2.5

管径(mm)50-125 150-200 250-300 350-400 >450

覆土深度(m)车行道下0.8 1.0 1.2 1.2 1.2

非车行道0.6 0.6 0.8 0.8 0.9

第7.2.16条燃气管道不得穿入热力网不通行管沟。当自来水、排水管道或电缆与热力网管道交叉必须穿入热力网管沟,应加套管或用厚度小于100mm的混凝土防护层与管沟隔开,同时不得妨碍热力管道的检修及地沟排水。套管应伸出管沟(检查室)以外,每侧不应小于1m。

第7.2.17条热力网管道与燃气管道交叉且垂直净距小于300mm时,燃气管道应加套管。套管两端应超出管沟1m以上。

第7.2.18条热力网管道穿过建筑物时,管道穿墙处应封堵严密。

第7.2.19条地上敷设的热力网管道同架空输电线或电气化铁路交叉时,管网的金属部分(包括交叉点两侧5m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

第三节管道材料及连接

第7.3.1条城市热力网管道一般采用无缝钢管、钢管卷焊管。管道钢材号应符合表7.3.1的规定。管道钢材的质量及规格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第7.3.2条热力网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管道与设备、阀门等需要拆卸的附件连接时,应采用法兰连接。对于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的放气阀,可采用螺纹边接。

第7.3.3条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5oC地区,露天敷设的不连续运行的凝结水管道放水阀门及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10oC地区,露天敷设的热水管道设备附件均不得采用灰铸铁制品。

热力网管道钢材钢号及适用范围表7.3.1

钢号适用范围钢板厚度

A3F、AY3F Pg<=1.0MPat<=150oC <=8mm

A3、AY3 Pg<=1.6MPat<=300oC <=16mm

A3g、A3R、20、20g及低合金钢可用于本规范适用范围的全部参数不限

城市热力网蒸汽道及室外采暖计算温义低于-30oC地区露天敷设的热水管道,应采用钢制阀门及附件。

第7.3.4条弯头的钢材质量,壁厚不小于管道厚。焊接弯头宜双面焊接。

第7.3.5条钢管焊制三通,支管开孔应进行补强,对于承受干管轴向荷载较大直埋敷设管道。应考虑三通干管的轴向补强。

第7.3.6条热力网管道所用的变径管应采用压制或钢板卷制。其材质应小低于管道钢材质量。壁厚不小于管道壁厚。

第四节附件与设施

第7.4.1条热力网管道干,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第7.4.2条热水热力网输送干线每隔2000-3000m、输配干线每隔1000-1500m装设一个分段阀门。蒸汽热务网可不安装分段阀门。

第7.4.3条热水、凝结水管道高点(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的高点)应安装放气装置。第7.4.4条热水、凝结水管道的低点(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的低点)应安装放气装置。热水管道的放水装置应保证一个放水段的排放时间不超过表7.4.4的规定。

热水管道放水时间表7.4.4

管道公称直径(mm)放水时间(h)

Dg≤300 2~3

Dg350~500 4~6

Dg≥600 5~7

注:寒冷地区采用表中规定的放水时间较小值。停热期间供热装置无冻结危险的地区表中的规定可放宽。

第7.4.5条蒸汽管道的低点和垂直升高的管段前应设起动疏和经常疏水装置。同一坡向的管段,顺坡情况下每隔400~500mm,逆坡时每隔200~300mm应设起动疏水和经常疏水装置。

管道中的蒸汽在任何运行工况下均为过热状态时,可不经常疏水装置。

第7.4.6条经常疏水装置与管道连接处应设聚集凝结水的短管,短管直径为管道直径的1/2~1/3,短管底部设法兰堵板。经常疏水管应连接在短管侧面。

第7.4.7条经常疏水装置排出的凝结水,宜排入凝结水管道。

第7.4.8条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1.6MPa且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350mm的管道上的闸阀应这装旁通阀。旁通阀的直径可按阀门直径的十分之一选用。

第7.4.9条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600mm的阀门,应采用电动驱动装置。由远动系统操作的阀门,其旁通阀亦应采用电动驱动装置。

第7.4.10条管径大于500mm的热水热力网干管在低点、垂直升高管段前、分段阀门前宜设阻力小的永久性污装装置。

第7.4.11条地下敷设管道安装套筒补偿器、阀门、放水和除污装置等设备附件时,应设检查室。检查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净空高度不小于1.8m;

二、人行通道宽度不小于0.6m;

三、干管保温结构表面与检查室地面距离不小于0.6m;

四、检查室的人孔直径不小于0.7m,人孔数量不小于两个,并应对角布置。当热水热力网的检查室只有放气门或检查室净空面积小于4m2时,可只设一个人孔;

五、检查室内至少设一个集水坑,并应置于人孔下方;

六、检查室地面应低于地沟内底不小于0.3m。

第7.4.12条当检查室内的设备、附件不能从人孔进出时,应在检查室顶板上设安装孔。安装孔的尺寸和位置应保证检查室最大设备的出入和便于安装。

第7.4.13条当检查室内装有电动阀门时,应采取措施,保证电动驱动位置安装地点的空气温度、湿度满足该装置的技术要求。

第7.4.14条当地下敷设管道只需安放气阀门且埋深很小时,可在地面设检查井口。放气阀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工作人员在地面进行操作。

第7.4.15条中高支架敷设管道,安装阀门、放水、放气、除污装置的地方应设操作平台。操作平台的尺寸应保证维修人员操作方便。平台周围应设防护栏杆。

第7.4.16条低架敷设管道上,露天安装的电动阀门,其操作装置和电气部分应安装防护罩,防止雨水侵入和无关人员触动。高支架敷设管道,安装阀门电动驱动装置的操作平台上方宜设防雨棚。

第7.4.17条在跨越河流、峡谷等地段,必要时应沿架空道设检修便桥。检修便桥宽度不应小于0.6m,并应设防护栏杆。

第7.4.18条地上敷设管道与地下敷设管道连接处,地面不得积水,连接处的地下构筑物应高出地面0.3m以上,管道穿入构筑物的孔洞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措施。

第7.4.19条地下敷设管道固定支座的承力结构宜采用耐腐蚀材料,或采取可靠的防腐措施。

第7.4.20条管道活动支座一般采用滑动支座或刚性吊架。当管道敷设于高支架、悬臂支架或能行管沟内时,宜采用滚动支座或使用减摩材料的滑动支座。

当管道运行时有垂直位移且对邻近支座的荷载影响较大时,应采用弹簧支座或弹簧吊架。第五节热补偿

第7.5.1条热力网道的温度变形应充分利用管道的转角管段进行地自然补偿。选用补偿器时,宜根据敷设条件采用维修工作量小和价格较低的补偿器。

第7.5.2条采用弯管补偿器或轴向波纹管补偿器时,设计应考虑安装时的冷紧。

第7.5.3条当敷设热力网管道的场地狭小,且工作压力不大于1.6MPa时,地下敷设和低支

架敷设的管道,可采用套筒补偿器。采用套筒补偿时,应计算各种安装温度下的补偿器安装长度,并保证管道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最低温度下、补偿器留有不小于20mm的补偿余量。第7.5.4条采用波纹管轴向补偿时,管道上应安装防止波纹管失稳的导向支座。当采用套筒补偿器、球形补偿器、铰接波纹管补偿器、补偿管段过长,亦应在适当地点设导向支座。第7.5.5条采用球形补偿器、铰接波纹管补偿器,且补偿管段较长时宜采取减小管道摩擦力的措施。

第7.5.6条当一条管道直接敷设于另一条管道上时,应考虑两管道在最不利运行状态下热位移不同的影响,防止上面的管道滑落。

第八章管道机械强度计算

第8.0.1条进行管道机械强度计算时,供热介质计算参数按下列规定取用:

一、蒸汽管道承用锅炉、汽轮机抽(排)汽口、减温减压装置的最大工作压力和温度;

二、热水热力网供、回水管道的计算压力均取用循环水泵最高出口压力加上循环水泵与管道最低点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水压力,计算温度取用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设计温度;三、凝结水管道计算压力取用户凝结水泵最高出口压力加上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水压力,计算温度取用户凝结水箱的最高水温;

四、管道工作循环最低温度,对于全年运行的管道,地下敷设时取30℃,地上敷设时取15℃,对于只在采暖期运行的管道,地下敷设时取10℃,地上敷设时取5℃。

第8.0.2条热力网管道的许用应力、管子壁厚计算,采用现行的《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SDGJ6的方法进行。

第8.0.3条地上敷设和地下管沟敷设热力网道的补偿值、作用力和力矩以及应力验算采用现行的《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SDGJ6的方法进行。

第8.0.4条直埋敷设热力网管道的补偿值、作用力和力矩计算必须考虑土壤约束作用的影响。

无补偿直埋敷设管道锚固段的轴向温度应力应考虑由于管道少量横向位移和管壁波纹效应引起的实际应力降低现象,计算时应乘以0.8的土壤约束度系数。

直埋敷设管道应力验算仍按现行的《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SDGJ6的方法进行。

第8.0.5条管道作用于固定支座的水平荷载应考虑最不利运行状态,按下列规定计算:一、固定支座的水平荷载应包括管道由于活动支座摩擦力产生的轴向力、内压力不平衡力(当安装套筒补偿器、波纹管补偿器时应考虑产生此项荷载的可能)、补偿器反力等;

二、计算固定支座轴向推力时,应考虑固定支座两侧管道水平荷载的抵消作用,考虑固定支座两侧管道由支座摩擦力、补偿器反力引起的水平荷载抵消时,水平荷载较小一侧荷载数值应乘以0.7的系数;

三、当固定支座承受分支管道引起的侧向水平荷载时,侧向水平荷载按第一款规定计算,当有双向分支管时,只考虑荷载较大一侧支管的水平荷载。

第九章中继泵站与热力站

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中断泵站

第三节民用热力站第四节工业热力站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9.1.1条中继泵应尽量靠近设泵站的热力网管。热力站应量靠近供热范围的负荷中心。第9.1.2条中继泵站、热力站应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当中继站、热力站设备的噪声较高时,应加大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使周围建筑物处的噪声符合国家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69的规定,必要时应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

第9.1.3条中继泵站、热力站的站房应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

第9.1.4条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多层站房应考虑用于设备垂直搬运的安装孔。门和安装孔的大小应保证站内需检修更换的最大设备的出入。

第9.1.5条站内地在有坡度,保证管道和设备排出的水引向排水系统。当站内排水不能直接排入室外管道时,应设集水坑和排水泵。

第9.1.6条站内地坪到屋面梁底(层架下弦)的净高,除应考虑通风、采光等因素外、尚应考虑起重设备的需要,具体规定如下:

一、当采用固定吊钩或移动吊架时,不应小于3m;

二、当采用单轨吊车时,应保持吊起物底部与吊运所越过的物体顶之间有0.5m以上的净距;

三、当彩和桥式吊车时,除遵守第二款规定外,还应考虑吊车安装和检修的需要。

第9.1.7条站内各种设备和阀门的布置应便于操作和检修。

站内宜设有检修场地,其面积应根据水泵或其它设备的要求确定,并在周围留有宽度不小于0.7m的通道。当考虑设备就在检修时,可不设检修场地。

第9.1.8条站内各种热水管道及设备的高点应设放气阀,低点应设放水阀。

第9.1.9条站内架设的管道不得阻挡通道、不得跨越配电盘、仪表柜等设备。

第9.1.10条管道与设备连接时,管道上宜设支、吊架,尽量减小加在设备上的管道荷载。第二节中断泵站

第9.2.1条应尽量减少中继水泵的台数,设置三台以下水泵时应有备用泵,当四台和四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时,可不设备用泵。

第9.2.2条水泵机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相邻两个机组基础间的净距;

1.电动电容量小于55KW,不小于0.8m;

2.电动机容量等于或大于55KW,不小于1.2m。

二、当考虑就地检修时,至少在每个机组一侧留有大于水泵机组宽度0.5m的通道;

三、相邻两个机组突出部分的净距以及突出部分与墙壁间的净距,应保证泵轴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并不应小于0.7m,如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则不应小于1.0m;

四、中继泵站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

五、水泵基础应高出站内地坪0.15m以上。

第9.2.3条中继水泵吸入母管和压出母管之间应设装有止回阀的旁通管。

第9.2.4条中继泵站内应设起重设备,当起重量大于2t时,应适当提高起重设备的机械化水平。

第三节民用热力站

第9.3.1条民用热力站最佳供热规模,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当不具备技术经济比较条件时,集中热力站的规模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新建居住小区,以每个小区只设一座热力站为宜;

二、旧有小区,在照顾原有采暖系统的同时,宜减少热力站个数。

第9.3.2条用户采暖系统配热力网的连接方式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当热力网水力工况能保证用户内部系统不汽化不超过用户内部系统的允许压力,热力网供回水压差大于用户系统阻力,且用户采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等于热力网设计供水温度时,应采用不降温的直接连接;

二、当热力网水力工况符合第一款规定,但用户采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低于热力网设计供水温度时,宜采用有混水降温装置的直接连接;

三、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用户采暖系统应条用间接连接;

1.建筑物采暖系统高度高于热力网水压图供水压力线或静态压力线时;

2.采暖系统承压能力低于热力网回水压力时;

3.热力网供回水压差低于用户采暖系统阻力,且不宜采用加压泵时;

4.有其它特殊要求时。

第9.3.3条当生活热水热负荷较小,且与闭式热力网连接时,生活热水加热器与采暖系统可采用并联连接;当生活热水热负荷较大时,生活热水加热器与采暖系统宜采用两级串联或两级混合连接。

第9.3.4条采暖系统混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混水装置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G`n=uGn (9.3.4)

式中G`n---混水装置设计流量;

u---混水装置设计混合比,u= t1-θ1/θ1-t2;

t1---热水网设计供水温度,℃;

θ1---用户采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

t2---采暖系统设计回水温度,,℃;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二、混水装置的扬程不应小于混水点以后用户系统的总阻力;

三、采用混合水泵时,不应少于两台,其中一台备用。

第9.3.5条当热力站入口处热力网供回水压差小于用户需要时,可设加压泵;加压泵宜布置在热力站总回水管道上。

当热力网末端需设加压尖的热力站较多时,应设热力网中继泵站,取代分散的加压泵。

第9.3.6条热力站加热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间接连接采暖系统的应尽量选用工用可靠、传热性能良好的回热器。生活热水系统还应根据水质情况选用易于清除水垢的加热设备;

二、列管式、板式加热器计算时应考虑换热表面污垢的影响,传热系数计算时应乘以0.6~

0.85的污垢修正系数;

三、容积式加热顺计算传热系数时宜按考虑水垢热阻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加热器可不设备用。加热器台数的选择和单台能力的确定适应热负荷的分斯增长,并考虑供热可靠性的需要。

第9.3.7条热力站加热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加热布置时,应考虑清除水垢、抽管检修的场地;

二、并联工作的加热器宜按同程连接设计;

三、加热器组一、二次侧进、出口应设总阀门,并联工作的加热器,每台加热器一、二次侧进、出口宜设阀门;

四、当容积式加热器热水出口管上装有阀门时,应在每台容积式加热器上设安全阀,当每台容积式加热器出口管不设阀门时,应在生活热水总管阀门前设安全阀。

第9.3.8条间接连接采暖系统的补水质量应保证加热器不致迅速结垢,必要时应对补给水进行软化处理。

第9.3.9条热力站热力网供、回水总管上应设阀门,并应在供水或回水管道上设流量调节装置。

热力站内各分支管路的供、回水管道上应设阀门,有条件时宜设流量调节装置。

第9.3.10条热力站热力网供水总管上及用户系统回水总管上,应高除污。

第9.3.11条水泵的基础应高出地面0.15m;水泵基础之间、水泵基础距墙距离不应小于0.7m;当地方狭窄时,两台水泵可做联合基础,机组之间突出部分的净距不应小于0.3m;但两台以上水泵不得做联合基础。

第9.3.12条位置较高而需经常操作的设备处应设操作平台扶梯和防护栏杆等设施。

第9.3.13条热力站内软化水、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系统的设计,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锅炉房设计规范》GBJ41,《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的规定执行。

第四节工业热力站

第9.4.1条蒸汽系统应按下列要求设疏水装置;

一、过热蒸汽管路的最低点、流量测量孔板前和分汽缸底部应设起动疏水阀;

二、分汽缸底部和饱和蒸汽管路安装起动疏水阀处还应安装经常疏水器;

三、换热设备的凝结水出口应安装经常疏水器。

第9.4.2条蒸汽总管和蒸汽分支管应装设阀门。

第9.4.3条城市蒸汽热力网用户宜采用闭式凝结水回收系统,热力站中应采用闭式凝结水箱。当凝结水量小于10t/h或距热源小于500mm时,可采用开式凝结水回收系统,这时凝结水温度不应低于95℃。

第9.4.4条凝结水箱的总储水量一般按10~20min最大回水量计算。

第9.4.5条凝结水箱一般设两个,对于单纯采暖用的凝结水箱其水量在10t/h以下时,可只设一个。

第9.4.6条凝结水泵不应少于两台,其中一台备用。选择凝结水泵时,其流量应按进入凝结水箱的最大回水流量计算;扬程应按凝结水管网水压图的要求确定,并留有30~50MPa的富裕压力。

凝结水泵的布置应符合第9.3.11条的规定。

第9.4.7条热力站内应设凝结水取样点。取样管宜设在凝结水箱最低水位以上,中轴线以下。第9.4.8条工业热力站内设备的选择、安装要求应符合第9.3.6条、第9.3.7条的规定。

第十章保温与防腐涂层

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保温计算

第三节保温结构第四节防腐涂层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10.1.1条热力网道及设备的保结构设计,应按国家现行的《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4272、《设备和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J8175和本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10.1.2条供热介质设计温度高于50℃的热力管道、设备、阀门一般应保温。

在不通行管沟敷设或直埋敷设条件下,热水热力网的回收管道、与蒸汽管道并行的凝结水管道以及其它温度较低的热水管道,在技术经济合量的情况下可不保温。

第10.1.3条通行管沟、半通行管沟、检查室和其它需要操作人员接近维修的地方,设备及管道保温结构表面温度不得超过60℃。

第10.1.4条保温材料及其制品,应具有以下主要技术性能;

一、平均工作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值不得大于0.12W/m·K并应有明确的随温度变化的导热系数方程式或图表;

对于松散或可压缩的保温材料及其制品,应具有在使用密度下的导热系数方程式或图表;

二、密度不应大于400kg/m3;

三、除软质、散状材料外、硬质预制成型制品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0KPa;半硬质的保温材料压缩10%时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200KPa。

第10.1.5条保温层设计时应优先采用经济保温厚度。对供热介质温度降、环境(土壤、管沟)温度、保温层表面温度有技术要求,且经济保温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技术条件确定保温层厚度。

第二节保温计算

第10.2.1条经济保温厚度计算方法应参照国家标准《设备和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J8715

执行。

第10.2.2条按规定的散热损失、环境温度等技术条件计算双管或多管地下敷设管道的保温层厚度时,应选取满足技术条件的最经济的保温层厚度组合。

第10.2.3条经济保温厚度计算及年散热损失计算,供热介质温度按下列规定取用:

一、热水热力网按运行期间运行温度的平均值取用;

二、蒸汽热力网按热源出口处蒸汽温度取用;

三、凝结水管道按设计最高温度取用。

第10.2.4条经济保温厚度计算及年散热损失计算,环境温度按下列规定取用:

一、地上敷设按热力网运行期间室外平均温度取用;

二、不通行管沟、半通行管沟和直埋敷设的管道,埋深大于两倍管道保温外径(管沟当量外径)时,按热力网运行期间管道(管沟)中心埋深处自然土壤平均温度取用;埋深小于两倍管道保温外径(管沟当量外径)时,按热力网运行期地表面土壤平均温度计算;

三、通行管沟敷设的管道按40℃取用。

第10.2.5条按规定的供热介质温度降条件计算保温层厚度时,供热介质温度取用设计最高温度、环境温度按下列规定取用:

一、地上敷设时,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二、通行管沟敷设时,采用40℃;

三、其它类型的地下敷设时,采用最低月土壤(或地表)平均温度。

第10.2.6条按规定的土壤(管沟)温度条件计算保温层厚度时,应按下列规定选取供热介质温度和环境温度:

一、蒸汽热力网供介质温度取最高设计温度,土壤自然温度(地表温度)取最高月平均温度;

二、热水热力网应分别按下列两种供热介质温度和环境温度计算,并取保温厚度较大值。

1.冬季供热介质温度取最高设计温度,环境温度按第10.

2.5条第二或第三款规定取用;

2.夏季环境温度取土壤(地表)最高月平均温度,供热介质温度取用同时期的运行温度。

第10.2.7条按规定的保温层表面温度条件计算保温层厚度时,应按下列规定选取供热介质温度和环境温度;

一、蒸汽热力网共热介质温度按设计最高温度取用;

环境温度:地上敷设时,按历年最热五天的平均气温(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取用;室内敷设按室内可能出现的最高温度取用;地下敷设时按第10.2.6条第一款取用;

二、热水热力网分别按下列两种供热介质温度和环境温度诸,并取保温厚度较大值。

1.冬季供热介质温度取用设计最高温度;

环境温度:地上敷设时,取用室外采暖计算温度;室内取用室内设计温度;地下敷设按第10.2.5条第二款或第三款取用;

2.夏季环境温度取土壤(地表)最高月平均温度;供热介质温度取用同时期的运行温度。

第10.2.8条当采用复合材料时,耐温高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应作内层保温,其厚度按界面温度确定;即内层保温材料的外表面温度应等于或低于外层保温材料的允许最主使用温度。第10.2.9条采用软质保温材料计算层厚度时,应按施工压缩后的密度选取导热系数,保温层的设计厚度为施工压缩后的保温层厚度。

第10.2.10条计算管道总散热损失时,由支座、补偿器和其它不保温附件产生的附件加热损失可按表10.2.10给出的热损失附加系数计算。

管道散热损失附加系数表10.2.10

热力网敷设方式散热损失附加系数

地上敷设0.25

管沟敷设0.20

直埋敷设0.15

第三节保温结构

第10.3.1条保温层外应有性能良好的保护层,保护层的机械强度和防水性能应满足施工、运行的要求,对于预制保温结构还要适应运输的需要。

第10.3.2条管道采用硬质保温材料时,直管段每隔10~20m及弯头处,应预留伸缩缝,缝内填充柔性保温材料,伸缩缝外防水层应搭接。

第10.3.3条地下敷设管道严禁采用吸水性保温材料进行填充式保温。

第10.3.4条直埋敷设管道采用柔性保护层时,保温层必须采用憎水性硬质、半硬质保温材料,保温层应做成连续整体结构。

直埋管道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或采用吸水、柔性保温材料时,必须采用防水性能可靠的刚性保护层。

第10.3.5条阀门、法兰部位宜可采用拆卸式保浊结构。

第四节防腐涂层

第10.4.1条热水热力网或季节运行的蒸汽热力网管道及附件,应涂刷耐热、耐湿、防腐性能良好的涂料。

第10.4.2条常年运行的室内蒸汽管道及附件,可不涂刷防腐涂料。室外常年运行的蒸汽汽管道也可涂刷耐常温的防腐涂料。

第10.4.3条架空管道采用普通铁皮作保护层时,铁皮内表面应涂刷防腐涂料,施工后外表面应刷面漆。

第十一章城市热力网的供配电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11.1.1条热力网电力装置的设计,应与工艺设计相互配合,正确选择供配电系统及电机控制方式,达到人身安全,供电可靠,电能质量合格,便于维修。

第11.1.2条热力网的电力装置和照明系统设计,除应遵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电气设计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节供配电

第11.2.1条热力站及泵站的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各站在热力网中的重要程度,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与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J52第二章的原则确定。

第11.2.2条热力网中按I类负荷要求供电的泵站或热力站,当主电源电压下降或消失时应投入备用电源,并应采用有额定延时的自动切换装置。

第11.2.3条泵站或热力站的高、低压配装置一般宜集中布置在专用的配电室内,但泵台数较少时可不设专用的低压配电室。

第11.2.4条泵站或热力站的配电线路宜采用放射状。

第11.2.5条泵电机的配线均应采用钢管保护,并设置防水弯头。

第11.2.6条在泵附近应设置开停泵按钮。

第11.2.7条不设人工换气装置的地下或半地下阀室的电气装置的控制元件应配置在地面以上的室内。

第三节照明

第11.3.1条下列地方采用电气照明:

一、经常有人工作的通行管沟内;

二、有电气传动装置的检查室;

三、有栈桥和独立支架的操作台上装有电气传动装置、调节器、检测仪表的地方。

第11.3.2条在经常有人工作的地管沟内,地下及半地下阀室内的照明灯具应采用防潮型。第十二章热工检测与控制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汇总

古诗 1、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课文 1、《春夏秋冬》

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2、《姓氏歌》 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诸葛、东方, 上官、欧阳…… 6、《古对今》 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 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8、《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9、《荷叶圆圆》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秋季人教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一年级数学有效作业设计

一年级数学有效作业设计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差异”已成为教学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更关注“学生”,注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并在不同层次上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实现“人人有才,人人成材”的教育理想。曾几何时,做作业成了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程序。于是,我们的学生,变成了作业的奴隶。他们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家长回家后第一件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每天早上一来到学校,首先就是拿出作业给老师检查,如果做了,一切则无事,反之就要遭到责备。久而久之,作业也成了学生的一个包袱;成了一个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活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抑,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书写没有格式,计算没有用心,作业没有认真。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设计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让学生快乐地做数学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结合自己教学一年级时的一些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年级的数学作业设计的尝试和体会。 一、运用“说一说”,超越书面作业 心理学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有序调控教学的方法。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但已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之一年级学生的手指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作业是非常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可一年级学生又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为了让学生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使给学生布置一道“说”的家庭作业。即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二、立足“玩一玩”,进行有效练习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全集(人教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全集一、字(同偏旁的字:) 单人旁:你、们、他、借、像、做、什、伙、伴、位、提手旁:找、扫、把、拉 心字底:总、忘、想、念、意、思、急、息、 门字框:问、间、闭 口字旁:叶、呢、吧、呀、吓、叫、吹、吃、听、唱走字旁:赶、起 言字旁:认、语、诗、谁、请、许、说、话 虫字旁:蚂、蚁、虾 耳朵旁:阳、那、都 禾字旁:秀、香、和、秋 竖心旁:快、忙、情、怕 草花头:花、草、苗 宝盖头:完、家、定 走之底:这、边、远、运、进、过、道、选、连、送人字头:全、会 绞丝旁:红、绿、级、练、给 立刀旁:到、刚 王字旁:玩、球 足字旁:跑、跟、跳 反文旁:收、放、故 两点水:冷、净、凉

三点水:江、河、湖、海、沙、淡、没、洋、洗、活 方框儿:因、园 女字旁:奶、妈、姑、妹 双人旁:得、往、很 木字旁:桃、树、林、机、桥 二、词语 1、课本中出现的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春风拂面春暖花开五颜六色百花盛开 和风细雨万紫千红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蒙蒙细雨2、其他四字词语 古往今来千山万水诗情画意四面八方 夕发朝至飞驰而过各种各样自言自语 3、亮晶晶凉冰冰绿油油胖乎乎光秃秃兴冲冲红润润懒洋洋慢吞吞静悄悄 4、飞来飞去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 说来说去写来写去游来游去 5、又香又甜又大又圆又高又大又细又长又白又胖又大又红又大又多 6、懒洋洋地(晒太阳)慢吞吞地说兴冲冲地走进来 7、鸟蛋凉凉的——凉凉的鸟蛋小路长长的——长长的小路 杨树高高的——高高的杨树

8、碧绿碧绿的叶子(荷叶、小草、菜地) 雪白雪白的棉花(浪花、梨花、贝壳) 火红火红的太阳(花儿、朝霞、高粱) 金黄金黄的落叶(麦田、稻田、油菜花) 9、高兴——高高兴兴大小——大大小小 多少——多多少少红火——红红火火 许多——许许多多来往——来来往往 干净——干干净净明白——明明白白 10、青青的假山青青的小虾青青的草地绿绿的草坪绿绿的小草绿绿的叶子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月儿 弯弯的小船有趣的问题难忘的日子满意的笑容 美丽的风景精彩的球赛雪白的贝壳高远的蓝天 挺拔的松树茂密的树林会心的微笑透明的翅膀淘气的娃娃美丽的夏夜可口的松果闷热的天气 亮晶晶的眼睛绿油油的荷叶多彩的季节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碧绿的菜地宽宽的街道 高高的楼房鲜艳的红领巾轻巧的桥 美丽的衣裳快乐的时光长长的房子 了不起的创举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 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温暖的春天 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 三、拼音: 平舌音:

一年级语文找不同类的练习题

一、用“\ ”划掉不同类的词语。 1、小刀电话电视电灯 2、星星月儿小鸟太阳 3、马车骑车火车卡车 4、苹果鸭梨青草葡萄 5、耳目手鱼 二、读一读,找出不是一类的词语,在下面画横线。 6、树枝小虫鱼儿小鸟 7、太阳月儿小船星星 8、扇子裤子花伞风筝 9、香蕉南瓜鸭梨西瓜 10、彩色红色黄色绿色 11、口耳目人

12、马牛鸡羊 13、爸爸妈妈明明奶奶 14、鹰虎狗狮 15、弟弟妈妈老师姐姐 16、游泳洗衣扫地洗碗 17、西瓜黄瓜萝卜白菜茄子 18、铅笔本子面包尺子小刀 19、毛巾洗衣粉牙膏脸盆牛奶 20.水稻小麦玉米米饭高梁 21.包子面粉面条米粥饺子 22.乌鸦麻雀燕子白鹅老鹰 我能找出一个不同类的词语,并且把它圈出来。 1.拔河拍球做操骑车跑步跳高足球 2.洗菜烧水种树唱歌 3.穿衣睡觉吃饭哭笑 4.爸爸妈妈大哥小弟爷爷儿子孩子 5.老师学生朋友雪人 6.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大众

7.肚皮耳朵身体嘴巴 8.声音右手尾巴 9.动物黄牛马儿公鸡兔子 10.猴子牛群松鼠黑狗青蛙 11.熊猫大象白猫燕子 12.天鹅鸭子金鱼 13.杏子黄桃苹果西瓜水果 14.红枣豆角萝卜梅花 15.面包牛奶牙膏大米木耳 16.铅笔尺子作业书本彩旗 17.东西衣服雨衣雨伞花布礼物报纸香水尖刀 18.沙发台灯电视木床飞机 19.青草禾苗树木绿叶竹林田野 20.景色河流火山竹排小船小桥 21.星星白云蓝天太阳风景弯月 22.闪电大风高山雨点尘土 23.菜园公园商场森林学校马路房间广场 24.北京中国故乡江南 25.惊奇漂亮美丽鲜艳明亮 26.扁的响亮安静 27.仔细高兴快乐30、足球皮球篮球排球乒乓球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要点汇总【原创】

统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会写字及组词 1 春夏秋冬 春(春风)(春雨)(春天)(春日) 风(风雨)(风云)(大风)(东风) 冬(冬天)(立冬)(冬日)(冬雪) 雪(大雪)(风雪)(雪人)(雨雪) 花(开花)(花白)(雪花)(白花花) 飞(飞鸟)(飞天)(飞虫)(飞机) 入(入学)(入口)(出入)(入门) 2 姓氏歌 姓(姓名)(姓李)(姓王)(姓吴) 什(什么)(干什么)(为什么) 么(多么)(什么)(好么)(对么) 双(双手)(双目)(双耳)(双人) 国(中国)(国画)(立国)(国学) 王(国王)(王后)(王子)(大王) 方(对方)(大方)(比方)(东方)

3 小青蛙 青(青蛙)(青天)(青鱼)(青年)清(清水)(清明)(清早)(清白)气(天气)(力气)(和气)(正气)晴(晴天)(晴好)(晴日)(晴空)情(友情)(同情)(心情)(人情)请(请问)(请人)(回请)(申请)生(学生)(花生)(生气)(出生) 4 猜字谜 字(生字)(字画)(名字)(字体)左(左右)(左手)(左耳)(姓左)右(右手)(右耳)(左右)(山右)红(红花)(火红)(口红)(红木)时(小时)(时间)(有时)(四时)动(生动)(动心)(开动)(动手)万(万里)(万国)(万年)(十万) 二、易写错的字 春: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 雪:上面是雨字头,不要写成“雨”字。入:撇短捺长。姓:左边不要写成“忄”。

双:左边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国:里面是“玉”,不要写成“王”。 方:上面有“丶”,不要写成“万”。 气:共四笔,不要写成“乞”。 晴: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 字:下面是“子”,不要写成“于”。 左:被包部分是“工”,不要写成“土”。万:上面没有点,不要写成“方”。 三、会认字 霜吹落降飘游池入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清晴眼睛保护害事情请让病相遇喜欢怕言互令动万纯净阴雷电阵冰冻夹 四、多音字 落的降什少好重相 五、反义词 出——入降——升好——坏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课时:数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第二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布置

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布 置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布置 作业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战场。组织学生做适当的数学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新课程改革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理念。那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布置怎样的数学作业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觉得不能是单一地做数学题,而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丰富起来,让作业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做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下面我就将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针对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好动好玩的特点来谈谈作业的布置。 1.让学生“说一说”。 一年级学生的手指发育还不健全,加之如果学生写不好数学作业还会遭到教师、家长的批评,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书面作业,非但不利于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可是一年级学生虽然不太会写,却很愿意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非常渴

望与人交流的,六七岁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基于这一认识,我让孩子回家“说一说”,即把你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 2.让学生“玩一玩”。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传统观念常把学与玩分开,认为学就是学,玩就是玩。学好了,才能玩,学不好,就不能玩。长此以往,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乐趣,做家庭作业只是完成任务,根本不投入情感,更谈不上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我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例如在《比多少》教学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用4个杯子装一样多的水,然后分别放入1、2、3、4块方糖,猜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比高矮”的作业是:回家和家长排排队,看看谁最高谁最矮(巩固比高矮的方法,创设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10以内的加法”作业:和爸爸妈妈玩凑数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反应能力,提高口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春夏秋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一》教学设计 李小妮教学目的: 1、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 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2、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 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 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 方存在疑问?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了数1—10的数。 我学会了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 我学会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在作比较的时候,我有时分不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呢? 加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减法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对于你们的问题,我们结合具体事例大家 一起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 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 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作比较。 师:瞧!小兔请客了,快来帮忙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图一)

师:有几只小兔?椅子够吗?杯子呢?谁想到办法解决了? 生1:画“0,,表示小兔的只数,画‘‘\/”表示椅子数,画“△”表示杯子数,画的时候一个一个对齐。很容易就比较出来了,椅子不够,杯子够了。 多 生2:可以分着数一数,小兔有6只,椅子有5把,杯子有8个,小兔多,椅子少,这样就知道椅子不够;小兔少,杯子多,这就说明杯子够了。 师:同学们说的这两种办法都很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 师:那怎么比轻重、高矮呢?来帮淘气解决一下问题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图二) 生1:从第一幅图中的天平上看出,3个橘子和1个萝卜一样重,说明萝卜重,橘子轻。 生2:从第二幅图中的天平可以看出,3个萝卜和1个菠萝一样重,说明萝卜轻,菠萝重。 生3:这样可得出橘子比萝卜轻?萝卜比菠萝轻,也就是说橘子最轻,菠萝最重。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真棒1再看看这三个小朋友谁最高?谁最矮?(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图三) 生1:小红和小明都在跟淘气比。 生2:淘气就像一把尺子,是他们比较的依据。 生3:小红比淘气矮,小明比淘气高,说明小明最高,小红最矮。 师:小红、小明都是以淘气为标准,跟淘气作比较,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淘气成了作比较的标准尺度,跟他比就能知道谁高谁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数的计算。 师:说一说,3在生活中可以表示什么?0呢? 生1:数字3可以表示3个人,3棵树,3盆花。 生2:数字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 生3:数字0还以表示开始,表示起点,比如直尺上的0。

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方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方案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设计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让学生快乐地做数学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结合自己教学一年级时的一些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年级的数学作业设计的尝试和体会。 一、运用“说一说”,超越书面作业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低段学生的学习更应该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获得数学知识。 1.说简单的一句话 如上册“生活中的数”设计的作业“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家长注意纠正量词的搭配)。该作业通过对数的表述,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有条理的说话 又如“分类”单元的作业回家后跟父母讲述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这样既可以理顺自己的思路,又可以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3.说完整的“三句话” 如初步认识加减法(上册三单元开始)后,要不断鼓励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清主题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回家了说一说在生活中

发现的加减法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也是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时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经常设计口述类作业,会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应用得日趋准确、广泛。这类作业易操作,便于检查反馈,特别适合一年级新生开学的第一个月布置。 二、立足“玩一玩”,进行有效练习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我把一些作业设计成“玩”。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感受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如“分类”的作业是回家帮家中的房间内的东西进行分类,看谁分得清楚、合理。再如学生掌握了“0——10”以内的加、减法后的作业是回家和家长拿一定量的扑克牌,一人出一张扑克,利用扑克上的数进行加减法的运算,算对了,家长手中的的扑克就归孩子,算错了就要找出错因,直到家长手中的扑克牌被孩子赢光了为止,学生在玩中提高口算能力,掌握方法。 三、体现“用一用”,设计实践作业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用”的能力,在学完1——10的数后,设计了以下练习,如写一写你知道的一个电话号码,你知道的一辆车的车牌号码。你几岁了,用学过的数写一句话,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中的数和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多变的作业形式也使学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专题为“识字”,安排了四课识字:《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和《猜字谜》。目的是要求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口语交际”是听故事,讲故事,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怎样做到说话时既连贯又完整。语文园地是对本单元内容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在主动识字的基础上,喜欢积累优美词语,爱上阅读。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一”,包括“口语交际”和“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 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并能背诵部分韵文。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收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积累词语。 1. 春夏秋冬………………………………………………………… 2~3课时 2.姓氏歌………………………………………………………………2~3课时 3.小青蛙………………………………………………………………2~3课时 4.猜字谜………………………………………………………………1~2课时 语文园地一……………………………………………………………2~3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勤于动手、善于发现的能力。 第二单元 本单元围绕“爱”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通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74“连加、连减”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第六单元的又一难点内容。之前我们的学习只需一步就可完成计算,而在此课,要分为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要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使课堂更生动,学生积极性更高,教材编排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连加、连减计算前各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利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是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目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学情分析】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基本关系的最新论述。反复单一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往往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首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对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认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另外,一年级的孩子仍然以游戏玩耍为精神食粮,孩子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过程进行学习;而且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稳定持续15到20分钟。因此,教学时我设计小青蛙回家的故事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把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具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外作业设计(5——8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次课外作业 设计教师:杨希明 学校: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 在○里填“>”、“<”、“=”。 5○11-5 7○12-5 14-6○9 11-2○4 7+4○7+58+8○7+9 12-6○14-7 13-6○14-6 2. 15-( )=7 4+( )=11 11-( )=5 ( )-9=3 9+( )=14 12-( )=8 7+( )=12 13-( )=6 ( )+6=11 13-( )=4 ( )+8=15 ( )-6=6 9+( )=13 9+( )=11 9+( )=15 9+( )=17 9+( )=14 9+( )=12 二、直接写得数。 13-6= 8+7= 11-3= 14-5= 6+9= 15-7= 17-8= 14-7= 9+6= 11-7= 12-7= 3+8= 14-6= 13-5= 4+8= 12-9= 8+6= 16-7= 13-4= 11-9= 12-8= 13-7= 11-6= 13-9= 三、算一算,想一想,你会发现什么? 8 + 6 = 7 + 5 = 6 + 5 = 9 + 3 = 14—8= 12—7= 11—6= 12—9 = 14—6= 12—5= 11—5= 12—3= 8+()=15 7+()=13 5+( )=14 6+( )=12 15— 8 = 13—6 = 14—5 = 12—6 = 15—( )= 13—( )= 14—( )=

四、我会用破十法来算: 五、列式计算。 1、一个加数是7, 另一个加数是9, 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12, 减数是4, 差是多? 3、15比8多多少? 4、6比12 少多少? 六、解决问题。 1、飞机场上有11架飞机,飞走了5架, 现在有多少架? 2、盒子里的小皮球取出9个, 还剩下7个, 盒子里原来有几个小皮球? 3、大生有13个气球, 里面有8个红气球, 其余的是黄气球, 黄气球有多少个? 4、动物园有兔子15只,羊8只,牛6只。 (1)羊和牛一共有多少只?(2)其中白兔有5只,黑兔有多少只?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83页)-人教版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学会按顺序数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 五、巩固练习 让小朋友把书翻到2---3页,圈出2个小朋友,1位老师,5朵花,7只鸟……板书设计: 数一数 1、2、3、4、5、6、7、8、9、10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多少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作业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作业设计 第1节:复习加减混合(1) 一、算一算。 二、算一算。 4+3-2= 4-2+3= 2+3+4= 9-6+3= 8-2-2= 9+1-5= 4+5-7= 3+7-2= 1+4+5= 10-4-4= 2+7+0= 7-6+5= 8-1-3= 2+6-7= 3+3+3= 7+2-5= 10-6+5= 9-2-2= 9-8+5= 10-4+5= 三、在□填数。

□+5=9 □+7=10 □+3=8 2+□= □+3=7 5+□=10 四、填空后写出四个算式 10 6 □○□=□□○□=□□○□=□□○□=□

复习加减混合(2) 一、算一算。 9-4= 7-7= 10-5= 6+3= 8+2= 10+0= 10-0= 0+9= 5+5= 10-6= 9-9= 0+0= 0-0= 9+1= 10-1= 二、算一算。 3+7-5= 8-6+2= 10-7+0= 9-6+5= 10-6+0= 8-7+1= 3+2+4= 10-3-7= 10-6+2= 8-8+8= 10-9+7= 9+3-8= 8+2-7= 4+5+1= 7-7+6= 2+3-5=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10 ()+2=8 ()+()=10 9+()=10 8+()=9 4+()=9 ()+6=8 ()+2=7 ()+7=8 4+()=10 认识图形(1) 一、填空。 (1)长方形有()条边,正方形有()条边,三角形有()条边。 (2)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长方形。 (3)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4)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 (5)硬币是()的。 二、 有()

(2018精编版)新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识字1 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认识“霜、吹”等8个生字和2个偏旁 会写“春、风”等7个字和横斜钩1个笔画。 通过朗读、看图和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和短语的意思,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借助形声字特点以及熟字比较的方法识记8个生字,借助插图和动作演示理解词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 (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 (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2.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识字2 姓氏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7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 2、老师教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说一说班上的同学还有哪些姓氏? 4、做课本上的问答游戏。

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方案(最新整理)

一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规划 新理念不仅带来了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对作业的布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认识到作业设计是教学的组成部分,练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更应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深化。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要善于给学生提供富于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层次性的作业材料,以此增加学生的积累。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尝试,以下是对本学年作业设计的规划。  一、口述类作业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低段学生的学习更应该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获得数学知识。 1、说简单的一句话 数一数设计的作业是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家长注意纠正量词的搭配)。该作业通过对数的表述,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有条理的说话

分类的作业:回家后跟父母讲述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这样既可以理顺自己的思路,又可以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3、说完整的“三句话” 初步认识加减法后,要不断鼓励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清主题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回家了说一说在生活中发现的加减法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也是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时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经常设计口述类作业,会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应用得日趋准确、广泛。这类作业易操作,便于检查反馈,特别适合一年级新生开学的第一个月布置。 二、书面类作业(注意趣味性和层次性) 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作业的设计理应关注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加作业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能力得到展示。书面作业一般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挑战题。 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计算后,设计2道必做题目,(口算)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同步教案

目录 识字 1 春夏秋冬 (3) 2 姓氏歌 (6) 3 小青蛙 (9) 4 猜字谜 (12) 课文 1 吃水不忘挖井人 (15) 2 我多想去看看 (17) 3 一个接一个 (19) 4 四个太阳 (22) 5 小公鸡和小鸭子 (24) 6 树和喜鹊 (28) 7 怎么都快乐 (30) 8 静夜思 (33) 9 夜色 (36) 10 端午粽 (38) 11 彩虹 (41) 识字 5 动物儿歌 (45) 6 古对今 (47) 7 操场上 (49) 8 人之初 (51) 课文 12 古诗二首 (53) 13 荷叶圆圆 (57) 14 要下雨了 (60) 15 文具的家 (62) 16 一分钟 (64) 17 动物王国开大会 (67) 18 小猴子下山 (70) 19 棉花姑娘 (73) 20 咕咚 (76) 21 小壁虎借尾巴 (79)

1 春夏秋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