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人口》教学设计

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计算提供北京人口数量、面积的数据,算一算人口密度 比较比较中国(12.95亿),印度(10亿多)、美国(2.82亿)、俄罗斯(1.45亿)四国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形象感知手拉手站队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互动二读我国人口增长图看《我国人口增长图》,特别是20 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1)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三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四结合活动2,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 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二、我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的人口的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的教学设计 陈蓝蓉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本人主要采用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学教案

第4、5课时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重点、难点知识点介绍: 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直辖市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学生活动]阅读下图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人口分布,东西不均 观察课本71页3-1-2图,找出分口分界线并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以及原因 分界线分布在地区 原因:① ② ③ ④ 二:基数过大,控制增长 看课本3-1-3图回答问题 1.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 2.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速减缓,但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人口总重持续增加一段时期,在渡过高峰期后,人口总数将呈下降趋势。 看课本3-1-4图“我国人口金字塔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抗日战争时期 ②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③1959-1962三年自然灾害 ④“文化大革命”前期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共56个民族成员。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悬殊,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二、1。各民族分布特点:大,小,相互交错居住; 2.汉族集中在部和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地区 3.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 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1.泼水节2.那达慕大会 四、我国的主要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作业:优化探究课时作业

(七年级地理教案)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三部分讲授: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简单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复杂。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总结:在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知识,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

1.3中国的人口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

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 课题第二章第1节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增长,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知道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及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增加学生的危机感。 3、知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 点 难点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2、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及其带来的问题。 教具《人国人口的增长》挂图 教法充分利用教具、幻灯片、教材插图。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一二复习: 1、我国人口数量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导入)我国人口不仅数量大, 而且人口增长也快,为给我国带 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快 2、放后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较高 2000年12、95亿占世界21% 东南多、西北少 学生自读课本内容,总结目 前我国人口的特点 我国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5 30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三四3、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 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经济的发 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2、我国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 优生。 总结: 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 策,才及时地扭转了我国人口增 长过快的势头。虽然计划生育的 成绩是明显的,产生的经济效益 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我国人 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长的人口仍 在千亏以上,所以,实行计划生 育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为 什么我国还要实行计划生育 政策? 思考: 为什么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中国的人口 四、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人口增长特点 2、带来的问题 五、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目标 2、基本内容 3、具体要求教后记: 本节紧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说明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以及人口政策,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起来。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

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人口》教案

《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和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运用我国的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请同学们看一个资料,这是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大国及其人口数量:中国(1,339,724,852)、印度(1,210,193,422)、美国(312,566,000)、印尼(237,641,326)、巴西(190,755,799)、巴基斯坦(177,743,000)、尼日利亚(162,471,000)、俄罗斯(142,914,136)、孟加拉国(142,319,000)、日本(127,720,000)。 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显而易见中国位居第一位.另外再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世界面积大国标出来,看一看有哪几个?再计算一下中国人口数是他们的多少倍? 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近9.4倍;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4.3倍。而面积第二大国加拿大不在其列,我们的人口相当于加拿大的40多倍。 承转过渡: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21%,中国人手拉手站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50多圈,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的特点。 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

中国及人口及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本人主要采用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3《中国的人口》教学分析

《中国的人口》教学分析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

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一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国的人口与国情问题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 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1)农村人口多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 3)人口分布不平衡 4)人口素质偏低 以上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总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不仅影响着我国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也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板书) 议论:你如何认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一来到世上首先是消费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然后才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到了晚年,丧失了生产能力之后,则双成为一个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有些人终生是消费者而永远不能成为生产者(如严重身体残疾者。)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源,而只是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只有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及其增长才能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产生社会财富。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就会为成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并导致一系列恶果。 从上面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总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但是,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盾,人口越多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少。由此可见,人口增长过快,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造成粮食供给不足,妨碍人力资源开发,使就业问题严重等等。由于上述问题日趋尖锐,使人口问题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的人口教案

人口 【教学内容】主要讲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2.学会读“中国人口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此线东部和西部在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会调查、收集我国或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并分析其变化特点。 2.通过阅读有关数据和图表,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适应,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种种问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必须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树立正确的人客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国策。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同学们,众所周知,人类是地球的主人。目 前,全世界约70亿人口,其中人口最多的 国家又是我们中国,今天,就让我们感知这 个人口第一大国。 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并提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达到多少亿?居世界第几位? 2.引导学生体会。 假如每个中国人手牵手站在赤道上多少圈? 3.讲述: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世界的人口大国。我国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从1578年到1949年,人口增加了几亿?用了多少年?说明了这段世界中国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2)从1949年到2000年,人口增加了几亿?用了多少年?说明了这段世界中国人口1.看课文第11页的第一段,回答:人口总数达到13.40亿,居世界第一。 2.计算、讨论:约10圈 3.计算、探究、回答:

初中八年级地理word教案文档:中国的人口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第二节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厚德中学陈红梅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②知道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①运用我国人口增长图和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 趋势。 ②运用有关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结合人口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③通过查找、搜寻资料信息,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和语言 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②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掌握一定的读图技能。 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三、课时1~2个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反映我国人口拥挤热闹的情景。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录像中的情景。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人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知识。 进行新 投影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人口总数:XX年——12.95亿,占世界人口1/5。 读图提问:请大家阅读:“我国的人口增长图”,运用图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1600年以前人口为什么增长缓慢? 问题2:1949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3:1997年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为什么? 问题4:我国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怎么样? 讲解: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160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战争频繁,社会不安定,生产力年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是世界上人

口最多的国家。 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人口分布的知识是从做一做引入的。 这部分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这也是本节必须使学生理解的重点知识。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教法建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 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3、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我们同学们最喜欢放假,可是放假的时候你出去玩,坐公交车车上人满满的,到景点购票队排的长长的,吃饭去呢找不到位子,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概?会不会说中国怎么这么多人呀?这一节

我们就来说说中国人的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人口众多的图片,创设情境,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一.数量世界第一 设置活动: 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及图1-7<<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1-8<<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思考并抢答问题. 1.2000年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 2.我国2000年的人口总数是多少?占世界人口多大比例? 3.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一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一个? 4.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人口超过了5000万?这些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一部分? 5.山东省的人口大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出示下列数据: 这些有趣的数字你听说过吗? 1.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就有9个. 2.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 3.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 21。2﹪,也就是说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2019-2020年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一讲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2019-2020年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岸线共计2万多Km。

1.3中国的人口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待。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课本插图、有关图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基数大、数量世界第一 二、人口增长速度快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人口?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 2000年世界人口已达60亿,我国人口总数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2.95亿,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2%,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多中国人。 〔板书〕一、人口基数大、数量世界第一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见下页),提出问题:人口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的人口居世界的百分比各是多少?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学生活动)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柱状图回答: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个、最少的是哪个?我国人口数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它们各分布在哪里?湖南省人口数有多少? 要求学生自己活动得出结论。 二、人口增长速度快 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2000年时就达到13亿。 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51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4倍,达到13亿。根据该曲线我国从1949到1964和1964到1974及1982到2000年每增加一亿人口各要多少年并简单地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根据这个增长趋势我国到2010、2020年人口各为多少?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学生活动)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找到江苏、广西、青海、西藏的人口密度并按其大小排队,找到黑河和腾冲两地并画一直线分析我过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找出我过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和100人以下的省级行政单位和湖南省的人口密度。根据全省和有关省的人口资料完成课本13页的表格。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由学生归纳: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小结〕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事件的长短而决定的。 〔过渡〕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 〔板书〕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中国的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学会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人口分布图”,通过读图学会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所产生的问题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探究其形成原因。在涉及人口增长的环节时,要求学生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在人口分布的环节,要求学生计算人口密度,以此不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增长速度以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呢?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国的人口。 二、探究学习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的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

师总结:俄罗斯国土面积约是我国的1.8倍,而我国人口约是俄罗斯的9.6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约是加拿大的39倍,约是美国的4.3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上名幅其实的人口大国。 多媒体出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提出问题:人口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的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各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1.2%,印度占16.7%,美国占4.6%,印度尼西亚占3.5%,巴西占2.8%,俄罗斯占2.5,其他国家和地区占48.7%。 师总结: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得出我国人口的第一个特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多媒体展示“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提问: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哪些?超过8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哪些? 学生读图回答: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超过8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山东、河南、广东和四川。 师总结: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省有10个,超过8000万的省有4个,其中广东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人口超过了1亿。(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对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有了更深的感悟。)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根据课本提供的中国人口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要求学生绘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学生绘制曲线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算一算:从1950年到2010的,中国每间隔10年各增加多少人口?分析计算结果,可以获得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