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摘要】:土地荒漠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正为世人所瞩目,并已成为联合国重要的工作议程。文章概述了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特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干旱现状防治措施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划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始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至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我国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的祖先,在创造文明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生态环境创伤。由于乱砍滥伐,盲目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历代战乱的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农田荒芜,草原褪色,植被锐减,滚滚黄沙掩没了农田与城镇。在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至黑龙江省北部边缘之间形成了一道万里风沙线,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不断被扩张的沙漠所蚕食,而最终葬身于沙海;曾经是林木葱郁,经济繁荣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因大批的森林被砍伐,地表裸露,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沟壑万千;东、西、北三面为黄河环绕的鄂尔多斯高原,过去是一个森林茂密,草绿花香的草原生态系统,近300年来,因开垦种植,过度放牧,使它变成了“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荒凉景象。昔日山青水秀的长江两岸及其源头,森林也因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和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仍然尤存。

几年来,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扩展,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仅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特点,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

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仅我国北方地区就有荒漠化土地175.8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疆自治区与辽宁省国土面积的总和。

我国在沙质荒漠化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使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从沙漠中新辟农田130多万公顷,4400平方公里严重退化的草场由于封育得到了恢复和保护,产草量增加20%。但由于人们认识不一,管理体制不顺造成各部门之间的步调不一,农业发展思路不正确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项事业至今仍处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状态。荒漠化面积近几十年来呈不断扩展之势,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的速度,六七十年代每年约为1560平方公里,到八十年代每年约达210。平方公里。现在不仅北方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分布有广大荒漠化土地,就是湿润、半湿润地区也出现以风沙和水土流失为标志的荒漠化土地。国务院新近批准的我国沙漠化治理规划决定建立防、治、用有机结合的防治体系。这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治理荒漠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性,主要取决于不同干旱区域的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的特点。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不仅共同发生作用,而且在其不同的组合中往往是既具有积极的影响,又具有消极的作用。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80年代的平均气温普遍比70年代增加了0?3~0?5℃,北京市增加了1℃,由于气候变暖,实际蒸发量加大,按照最大可能蒸发量计算的干燥指数加大,大于10℃的活动积温增加30~60℃,在周期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干燥度增加0?5~1?2,致使土地干旱,土壤墒情较低,农区耕地不能播种,牧区牧草不能返青,土地裸露时间过长,为风蚀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如河北省丰宁县80年代平均降雨量比50年代降低13%,90年代干旱趋势更加明显。在内蒙古东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湖泊众多,从80年代以后逐渐缩小干涸。以哲里木盟为例,20世纪60年代境内有大小湖泊600余处,常见积水的有400多处,积水面积290 km2,而在1984年水利资源调查时,湖泊减少到325个,常年有水的湖泊仅剩143个,水域面积只有67 km2。在河北省坝上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一些有名的湖泊都已干涸,如棺材山淖尔、黄盖淖尔、张飞淖尔等,甚至大型湖泊安固里淖也只有雨后才有少量积水;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口的过快

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数十年来,由于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其生产功能凌驾于生态功能之上,造成了本区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有关资料表明,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草原面积约150万hm2,占总面积的80%,到目前已减少到51万hm2,而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40万hm2增加到现在的80万hm2。结果造成了坝上地区草原退化、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例如:近10 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这一方面科尔沁草原地区西辽河的断流和大批湖泊淖尔的干涸是最有力的证据。地下水超采之后近层土壤水分减少,土地干旱加重,从而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增大,为荒漠化和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干旱地区有限的水资源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而我国大部分干旱区缺乏这一认识,只注重水资源的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对其生态功能认识不足,结果引发了人为生态灾难。如由于上游地区拦蓄用水过度,使下游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严重不足,沙漠化迅速发展,沙漠化土地从1975年的3 400 km2扩大到1986年的近6 000 km2。同样,由于塔里木河上游拦蓄用水过大,使下游地区经常断流,结果造成下游地区沿岸大批胡杨死亡,绿洲萎缩或消失,沙漠化土地迅速发展。由于生产用水增多,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现象也较普遍。如河北省尚义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把种植错季蔬菜作为当地农民新的增收渠道,但蔬菜耗水量大,局部区域30 m以上的浅层水已开发枯竭,开始打80 m左右的深井,开采中层水。此类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否则后果严重。

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农牧交错区群众长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土地得不到很好的保育,土壤的贫瘠加速了荒漠化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个别地方政府在指导当地经济建设中也同样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的做法也较普遍。

2?1?5机制不健全,治理效果较差

长期以来,由于土地产权不清,造成管理不善,是导致超载放牧、乱垦滥伐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土地及其上面的附属物归公有,群众已习惯于自然放牧,谁养的牛、羊多,占有的资源就多,收入就高,形成了无限度的超载放牧,而土地的生产力却无人问津,这样就加速了生态恶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国家花钱搞生态建设,其治理成果难以长期巩固,增加了管护难度,其治理效益也难以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由于治理成果产权不清,造成群众的自觉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管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

3?1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面积约262.2万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3%,且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沙漠化土地西起新疆,东达黑龙江,形成长达550 km的弧形带,断续分布于我国北部。因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造成的荒漠化更是遍及全国。

3?2 土地荒漠化类型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不同的外营力作用于不同物质或地貌组成的地表,所形成的土地荒漠化类型也复杂多样(如前所述的4种类型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地域差异明显。如西北干旱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荒漠化、盐渍化,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的水蚀性荒漠化,华北平原的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城市郊区和工矿周围的土地污染和土地损毁等。

3?3 土地荒漠化速度快,呈扩大和加剧趋势

土地荒漠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在我国早已存在,尽管我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远未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十年,随着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速度。如我国北方沙漠化面积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每年增加1 560 km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扩展速度加快,每年达2 100km2。我国南方荒漠化也呈快速扩大趋势。长江流域10个省13个水土流失重点县调查表明,1982年这些县水土流失面积比50年代增加了37%~75%。据最新调查资料,我国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 460 km2的速度扩展。

3?4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后果严重

土地荒漠化是一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其危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比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要严重。它不仅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时间延续几代人不可逆转[3]。据估算,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4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66.54亿元,全国约有4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数以千计的水利设施、城镇、农田受到风沙、山洪、泥石流的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供求关系紧张,部分地区温饱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荒漠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4.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1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更新改换品种,已发展适合舍饲圈养的小尾寒羊28万只、奶牛8 700头;二是把11?7万hm2天然草场全部承包到户,打破了吃“大锅草”的局面,解决了管护问题;三是帮助农民种植高效牧草4万hm2,建牛羊圈舍2万间,使大面积草场得到恢复;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错季蔬菜,解决了农民“花钱”问题,为大面积退耕还草奠定了基础。

4?2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

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4?3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

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及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4?4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土地荒漠化整治服好务

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我国北方沙化区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当紧缺。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在流域用水上,要上、中、下游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上、中、下游各段的用水量,保证下游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保证合理水位,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浅层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沙化。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应该坚持。如沽源县二道渠乡西山坡村1998年以来,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 hm2,通过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错季蔬菜,1999年全村实现总收入15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 080元,群众已主

动退耕还草166?7 hm2。

4?5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运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要在各级学校成立学生自愿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组织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规范和约束人们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为荒漠化土地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6注重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

在国家加大治理投入的基础上,本着明晰所有权,落实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落实土地产权。一方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增加融资渠道,加快治理速度;另一方面,治理成果归个人所有,增加了群众个人管护的积极性,解决了生态环境建设中治理成果难以长期巩固的难题。

总之,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坚决反对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遵循资源开发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适度的原则以及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方能促进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永强,郭新华.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对策. 2006.6

(2)刘嘉俊,范雪蓉. 论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特点及防治对策. 1999.6

(3)李竹青.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意义及其对策. 1999.3

(4)宋文新,张建波.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2003.4

(5)汤磊,傅雪冬. 土地荒漠化浅谈. 2007.11

(6)方欣.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现状.2009.4

(7)刘淑珍,柴宗新,张建平,范建容. 我国西南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1998.3 (8)朱震达. 土地荒漠化------21世纪全球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1994.6

(9)陈根长. 土地荒滇化;中国经济的巨大威胁

(10) 于淑萍.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2006.2

(11) 张海峰,尚永升,刘玲. 土地荒漠化的预测及防治. 2006.11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近年,中国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完)

现状: 2017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荒漠化防治有关情况。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均呈现由极重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根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沙漠化: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治理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DOC)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知识交流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 [思维导 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考点一荒漠化 EF基础落实--------------------------- ■ 仁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1) 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⑵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荒漠化的危害 (1) 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⑶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 ?荒漠化的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_______________ 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f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一一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 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 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 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 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深化整合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摘要: 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 主要成因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

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2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 防风固沙 2.1.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2 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 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 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 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治理,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然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当代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过大。然而,荒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它将荒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还就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创新发表了看法。 作者樊胜岳,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高新才,1961年生,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展荒漠化的治理,近半个世纪以来,荒漠化研究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荒漠化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研究表明(朱震达等a,1989; 朱震达等b,1994),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 56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 1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47%。当前荒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因此,需要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主要表现方式 荒漠化成因是荒漠化治理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对此,论者的意见大体上可归纳为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种观点。前者多认为荒漠化是自然过程,主要因气候干旱而造成,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f.k.hare,1988)。而后者多认为,荒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 ①。 实际上,荒漠化的成因用不同的时间尺度来衡量, 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在10年尺度上讨论荒漠化的成因,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的加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这个结论目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人类活动引起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态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过程。我们从荒漠化过程中人类主要行为方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认识人口压力引起脆弱生态地区荒漠化的机制。 1.滥垦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它有两种方式: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不断下降,农牧民在粮食单产较低的生产条件下为增加粮食产量盲目开荒,其规模较小,但量大、面广,数量难以统计。二是有组织的开荒,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据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等10省(区)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草地被开垦6.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各类放牧场和割草场[注解:李吉均:《在"新亚欧大陆桥与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干旱区地理》1996年第19卷第1期。]。由于过分强调"以粮为纲",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过3次大规模开荒,开垦草地在6.67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范围从最北部的呼伦贝尔到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直至青海共和。开垦为农田的草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降水量少而不稳,土壤富含沙质,风力强大,风季与干季及植被无叶期同步。开垦后,由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人均占有耕地

关于土地荒漠化现象的类型和防治

关于土地荒漠化现象的类型和防治摘要: 关键字:

1.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及分类 1.1土地荒漠化的概念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土壤是孕育生命的根基。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1994年《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中提出了其基本概念,“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①这是对于荒漠化的广义概念。狭义的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1.2土地荒漠化的类型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土地沙质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及技术性土地荒漠化。 土地沙质荒漠化 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沙漠边缘,除自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烧柴 问题等,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衰竭。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沙尘暴是一种在风蚀荒漠化分布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是衡量一个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①李香云,王立新,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2004年2月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1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2.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2.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2.1.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 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例如:近10 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 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 3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 3.1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

中南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论文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1501班常江周 2016/5/4 本文主要围绕荒漠化问题现状、危害、治理方面进行论述,期间也得到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一定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现状及其防治 常江周 摘要: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荒漠化问题更是严重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中国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中国荒漠化问题依然严峻。本文将从中国荒漠化现状,成因危害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新时期治理荒漠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荒漠化;现状;治理;防治对策 引言 针对荒漠化概念问题,学术界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讨与论证。从1949年法国学者Aubreville首次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1968年Le Houerou将其定义为“典型的荒漠景观和土地形式向近期内没有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扩展。荒漠化过程发生在荒漠边缘年均降水量100-200mm得干旱地带”。虽然概念未被学术界认同,但有关荒漠化概念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讨论的内容。此后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采用了荒漠化这一名词,并明确定义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荒漠的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UN-COD,1977)。[1]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气候变化最终被列为荒漠化的成因之一,并体现在《21世纪议程》商定的荒漠化定义之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得土地退化”。该定义也被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所采用。[2]中国学术界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亚太地区荒漠化防治会议的观点,认为荒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3]中国荒漠化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4]。而俗称的荒漠化指沙质荒漠化,在中国荒漠化类型里,它是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目前,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有约十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5]。在我国,从上世纪开始,荒漠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用于荒漠化治理。从1996年政府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到2015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监测,中国荒漠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备,荒漠化治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新时期治理任务依旧艰巨,荒漠化面积大,沙区生态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保护与巩固任务任重道远,而且我们仍然面对着3002.93万公顷土地沙化的危险。沙区开垦,超载放牧,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给荒漠化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6]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新时期荒漠化现状,成因,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为中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中国荒漠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和部分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7]根据最新发布的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结果表明,截止2015年10月,我国沙漠化总面积216.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69.93%;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01万平方公里,占9.58%;盐渍化土地面积17.19万平方公里,占6.58%;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3万平方公里,占13.91%。各种荒漠化类型中以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

土地荒漠化分类,成因,危害,治理 一、土地荒漠化分类 狭义的土地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广义土地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沙质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海洋荒漠化、城市荒漠化、高寒荒漠化等。)的总过程。 综合上述对荒漠化理解,我认为常见荒漠化类型包括: 一、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沙漠边缘,除自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烧柴问题等,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衰竭。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二、盐渍荒漠化 也属荒漠化的常见类型,也称盐漠化,我们把土壤表层30cm以内,可溶性盐离子总量超过1%时称盐碱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再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 高且排水不畅的地带,蒸发作用使土壤成土母质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积聚地表而形成。多于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有关,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得农作物发生生理干旱,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产生荒漠化效应。此类荒漠化多见于华北平原和青海省境内。 三、石质荒漠化(石漠化) 由于人为作用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导致土壤流失,土层变薄,使基岩逐步裸露的过程,主要分布于降水多、风力大或坡度陡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基岩山区,水土流失引起石漠化很严重。特别是在云贵高原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表现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更为突出。山地石漠化又包括山坡石漠化、沟谷石漠化、滩地石漠化等。 四、海洋(水域)荒漠化 一个国家的领海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领海的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是一个国家土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海洋也存在着类似的荒漠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赤潮导致生物生产力下降,石油污染导致海面蒸发下降,出现的荒漠化效应.我们要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引起十分的重视。 五、城市荒漠化 发生在城市内,由于人口增加和地表性质改变而出现类似荒漠环境效应的环境有害 化过程。因为城市表现出的气候暖干化,城市石漠化、城市贫水化、地面干燥化、城市风沙活动、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都于荒漠有类似的效应。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六、高寒荒漠化 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地区,因低温引起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也被 称做寒漠。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鲁东大学 地理与规划 学院20 -20 学年第 一 学期 《 地理中国 》课程论文 课程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正文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 要】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现象,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不仅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而且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论文主要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成因; 现况; 防治策略 【正 文】 1荒漠化的定义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所以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他三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环境污染。 2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以及现状 目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我国西部,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2.1西北地区现状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2.2西南地区现状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土地沙漠化导致土壤的肥力草地的面积以及河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很重要。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成因 气候因素。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 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 目前沙漠化仍在继续,沙漠仍在不断扩张。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以下3个区域: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占40.5%;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共13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