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SI 折点更新进展(08-30)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CLSI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标准解读

(生物科技行业)CLSI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标准解读

CLSI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标准解读 CLSI2010更新 CLSI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标准解读第三辑 2010年CLSI药敏试验的更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杨启文王辉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TheClinicaland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CLSI)是壹个国际性、跨学科、非营利的、致力于发展操作标准的教育组织。其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on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ing)每年组织该领域专家和药厂代表等对药敏相关文件M100进行壹次修订。目前我国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均以CLSI文件作为药敏指导文件进行试验操作和报告,本文将CLSIM100-S20(2010年)的主要更新点总结如下: 壹、主要格式的更新: 下表显示了壹些在M100-S19(2009年)中位于最后的附录在M100-S20(2010年)文件中新的命名、编号和位置。表1.M100-S20的格式更新 (1)修订了“非敏感”的定义:M100-S20中对“非敏感”的定义是由于耐药菌株缺失或稀少因而仅确立了敏感性解释标准。当药物对菌株的MIC高于或抑菌圈直径低于此折点时需报告为非敏感。非敏感且不意味着菌株携带某种耐药机制。有可能MIC高于敏感折点的菌株缺乏耐药机制且且属于野生菌株,只不过其出现于敏感性折点确立后。对于“非敏感”的菌株,菌株鉴定和药敏结果需被再次确认。 (2)对“使用头孢噻吩的折点仅用于预测对其他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增加注释:在M100-S20中,头孢噻吩的折点仅可用于预测菌株对口服药物,包括孢羟氨苄,头孢泊肟,头孢氨苄和氯碳头孢的敏感性。旧的数据认为头孢噻吩的结果能够预测某些其他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可能仍然正确,但目前的数据尚不能支持此论点。 (3)在M100-S20的第26页增加第VII部分来描述筛选试验且总结他们的局限性以及对应的确证试验。该部分总结了 肠杆菌科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耐药表型初筛试验和对应的确证试验。 (4)在表1和1A的警告框内,M100-S20将头霉素类药物加入脑脊液分离菌株中不能常规报告的抗菌药物列表中。在M100-S19中,口服抗菌药物、第壹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除外静脉用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被列为脑脊液分离菌株中不能常规报告的抗菌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不是脑脊髓感染的选择药物,在M100-S20中,头霉素类药物(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和头孢替坦)也被纳入此类药物。 三、肠杆菌科菌相关的更新 (1)修订了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折点,且在折点后增加了对应 的用药方案。

2016年CLSI-M100S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张雅薇? ? 王辉(通讯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此文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3月第39卷第3期,165-169建立和完善病原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是加强微生物室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对优化临床药物选择、减缓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CLSI 制定的药敏试验标准是我国实验室遵循的指导性文件。作为CLSI批准的药敏试验标准(包括M02-A12、M07-A10和M11-A8)的补充文件,2016年M100-S26正式更名为M100S(第26版)。本文将重点解读CLSI M100S(第26版)文件[1]中的主要更新内容,以供临床实验室参考。 一、常规试验及报告药物的更新 CLSI M100S(第26版)文件新增了多种目前新上市的新药如ceftolozane-他唑巴坦、奥利万星、泰地唑胺和特拉万星作为临床选择性报告的药物,并修订了几种抗菌药物的临床药敏报告组别,见表1。

注:a A组: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b B组:常规测试,但选择性报告的药物。c C组:补充性抗菌药物,选择性地报告。d U组:仅用于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e O组:其他药物,是指对微生物有作用,但在美国不常规要求测试的药物。f其他非肠杆菌科:包括假单胞菌属和其他非苛养、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除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二、药敏折点的相关更新 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文件修订了头孢唑林对肠杆菌科的纸片法和MIC折点,并建议将头孢唑林药敏结果用于预测口服头孢菌素的药敏。当头孢唑林用于治疗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时,建议使用新修订的折点,见表2,

2020 CSCO 头颈部肿瘤指南更新要点

2020 CSCO 头颈部肿瘤指南更新要点 此次指南更新分为两个部分:2020年CSCO鼻咽癌指南更新和2020 CSCO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指南更新要点。 鼻咽癌指南更新要点 WHO将鼻咽癌分为I型、II型和III型。在流行地区,非角化癌超过95%,且与EBV病毒的感染相关,而在非流行病区,则I型鼻咽癌相对更常见。影响鼻咽癌放化疗预后的高危因素有:N3或T4N2,转移灶大结节(至少一个结节>4cm)。 今年指南新增:根据免疫组化结果明确鳞癌和其他类型头颈部肿瘤,推荐原位杂交检测以确定与EBV感染有关(针对鼻咽癌)(I级专家推荐)。 早期鼻咽癌的治疗 对于T1N0期鼻咽癌患者,I级专家推荐为单纯放疗(2A类证据),对于T1N1/T2N0-1期患者,适宜使用顺铂者,I级专家推荐为单纯放疗(2A类证据)、放疗+顺铂(1B类证据);不适宜顺铂者,I级专家推荐为单纯放疗(2A类证据)。 ①I期鼻咽癌(T1N0)应采用单纯放疗的治疗模式。 ②放疗计划应至少采取三维适形,强烈推荐强调放疗(IMRT)。 ③II期鼻咽癌(T1N1/T2N0-1)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 ④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采用IMRT技术的单纯放疗对于中期鼻咽癌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其中T2N1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远处转移发生率,提示似乎更应该同期联合化疗。 局晚期鼻咽癌的治疗 对于T1-2N2-3/T3-4任何N期患者,适宜使用顺铂者,I级专家推荐为放疗+顺铂(1A类证据)、诱导化疗序贯放疗+顺铂(1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放疗+顺铂序贯辅助化疗(1B类证据); 不适宜使用顺铂者,I级专家推荐为单纯放疗(2A类证据)、放疗+卡铂(2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放疗+奈达铂(1B类证据)、放疗+奥沙利铂(1B类证据)、放疗+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2A类证据)。 ①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对于不适合接受化疗的患者。 ②放疗+西妥昔单抗或尼妥珠单抗是可选方案,但目前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 ③诱导化疗序贯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患者的另一种治疗模式,通常用于IV期或肿瘤进展迅速的患者。 ④同期放化疗序贯辅助治疗是另一种可选治疗模式,但既往研究提示由于放疗的毒性导致完成度并不理想。 局部和/或颈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 对于局部或颈部复发患者,若适合手术且局部复发,I级专家推荐为手术(2A类证据)、再程治疗(2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治疗参照远处转移;若适合手术且颈部复发,I级专家推荐为手术(2A类证据);若不适合手术,I级专家推荐为再程放疗(2A类证据),II 级专家推荐为治疗参照远处转移。 ①对于复发性鼻咽癌患者,IMRT的广泛应用促使鼻咽原发灶的局控率超过90%,因此

2019版欧洲新生儿RDS防治指南更新要点

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更新要点 (2019版)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早产儿的重要疾病,随着近年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小胎龄早产儿存活率逐渐增加,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率仍然较高。欧洲RDS防治指南于2007年首次发布,每3年更新一次,指南包含了现代新生儿重症监护中临床医生可使用的所有资源和经验,获得欧洲儿科研究学会的大力支持。RDS的防治目标是通过干预尽可能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不良反应,包括BPD。新发表的2019版指南对截止到2018年底发表的文献证据进行严格审查后,对先前发表的4版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文旨在分析2019版指南与2016版相比的更新之处及更新原因,以帮助国内新生儿科医生深入了解RDS指南。 一、产前管理 更新要点见表1。 产前管理不完善将增加早产儿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存在RDS风险的超早产儿,如果能宫内转运至具备相应技术的医疗中心或三级医院进行救治,将改善远期预后。对于无法避免早产的孕妇,使用硫酸镁可使早产儿2岁时脑性瘫痪发生率降低30%,但远期预后仍不明确。 目前推荐对于妊娠34周内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进行产前激素治疗。产前激素治疗的最佳时机为分娩前24 h至7 d内,超过14 d疗效降低。对于妊娠34~36周孕妇,产前激素治疗可降低新生儿近期呼吸疾病风险,但并不能降低死亡率,反而增加新生儿低血糖风险。远期随访数据显示,对于择期剖宫产的足月儿(胎龄37~38周),产前激素应用并不影响远期行为、认知发育等,不能降低后期哮喘、特异性疾病发生率。对于妊娠39周内计划择期剖宫产的孕妇,应用产前激素可能减少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风险,但远期随访资料不足。 重复激素治疗可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的风险,但也可能影响胎儿生长,而且不能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目前随访(校正年龄6~8岁)虽然未发现神经系统并

【指南与规范】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一、常规试验及报告药物的更新 CLSI M100S(第26版)文件新增了多种目前新上市的新药如ceftolozane-他唑巴坦、奥利万星、泰地唑胺和特拉万星作为临床选择性报告的药物,并修订了几种抗菌药物的临床药敏报告组别,见表1。 注:a A组: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b B组:常规测试,但选择性报告的药物。c C组:补充性抗菌药物,选择性地报告。d U组:仅用于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e O组:其他药物,是指对微生物有作用,但在美国不常规要求测试的药物。f其他非肠杆菌科:包括假单胞菌属和其他非苛养、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除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二、药敏折点的相关更新 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文件修订了头孢唑林对肠杆菌科的纸片法和MIC折点,并建议将头孢唑林药敏结果用于预测口服头孢菌素的药敏。当头孢唑林用于治疗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时,建议使用新修订的折点,见表2,折点建立基于的给药方案为

1g每12h;除非复杂性尿路感染外,当患者为其他感染时,仍沿用M100-S25中头孢唑林对肠杆菌科的折点。 新版标准删除了下列药物对各菌种的折点: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对肠杆菌科的折点;替卡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替卡西林和美洛西林对不动杆菌属;美洛西林、替卡西林和氨苄西林对其他非肠杆菌科(包括假单胞菌属和其他非苛养、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除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折点。同时也删除了美洛西林和替卡西林对厌氧菌的折点。

三、常规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初筛试验、替代药物检测法和等效药物检测法鉴定抗菌药物的敏感和耐药 M100S(第26版)增加了常规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初筛试验、替代药物检测法和等效药物检测法的说明,见表3~7。 1.常规药敏试验:用于临床常规检测的纸片扩散法、肉汤或琼脂稀释法。 2.补充(非常规)药敏试验:通过常规纸片扩散法、肉汤或琼脂稀释法以外的方法检测某种或某类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且该方法无需额外试验确证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3.初筛药敏试验:结果用于预测,需要额外的试验确证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4.替代药物检测法:当目标抗菌药物的药敏无法检测或替代药物的药敏操作优于目标抗菌药物时,该药物可替代目标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5.等效药物检测法:可预测与其密切相关的同类药物的药敏结果,并通过减少多种密切相关药物的药敏检测数量以提高检测效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11月26日下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仪式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20)期间举行。 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

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2016年CLSI-M100S(第26版)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2016年CLSI-M100S(第26版)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张雅薇王辉(通讯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此文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3月第39卷第3期,165-169建立和完善病原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是加强微生物室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对优化临床药物选择、减缓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CLSI制定的药敏试验标准是我国实验室遵循的指导性文件。作为CLSI 批准的药敏试验标准(包括M02-A12、M07-A10和M11-A8)的补充文件,2016 年M100-S26正式更名为M100S(第26版)。本文将重点解读CLSI M100S(第26版)文件[1]中的主要更新内容,以供临床实验室参考。 一、常规试验及报告药物的更新 CLSI M100S(第26版)文件新增了多种目前新上市的新药如ceftolozane-他唑巴坦、奥利万星、泰地唑胺和特拉万星作为临床选择性报告的药物,并修订了几种抗菌药物的临床药敏报告组别,见表1。

注:a A组: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b B组:常规测试,但选择性报告的药物。c C组:补充性抗菌药物,选择性地报告。d U组:仅用于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e O组:其他药物,是指对微生物有作用,但在美国不常规要求测试的药物。f其他非肠杆菌科:包括假单胞菌属和其他非苛养、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除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 食单胞菌)。 二、药敏折点的相关更新 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文件修订了头孢唑林对肠杆菌科的纸片法和MIC折点,并建议将头孢唑林药敏结果用于预测口服头孢菌素的药敏。当头孢唑林用于治疗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时,建议使用新修订的折点,见表2,

2015心肺复苏指南10大更新要点

2015心肺复苏指南10大更新要点 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 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 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 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

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 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 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6、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 7、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 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9、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10、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旧指南还要求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clsi 2015 b.天然耐药中文版

警告:在菌株为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时。氨基糖甙类,一代和二代头孢菌素类在体外可能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不应报告敏感。 *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摩氏摩根菌属可能通过产生碳青霉烯升高除亚胺培南外的最小抑菌浓度,菌株敏感试验应报告为敏感。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应考虑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和妥布霉素耐药,但不应考虑阿米卡星天然耐药。

注1:肠杆菌属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氨曲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烯青霉素不存在天然耐药,所以未列出。 注2:肠杆菌属同时也对克林霉素,达托霉素,夫西地酸,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福平天然耐药。但是有些大环内酯类例外(如大环内酯类对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 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可能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四环素类天然耐药,但是对强力霉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不耐药。 注: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也对青霉素类(如: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头孢唑啉),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克林霉素,达托霉素,夫西地酸,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天然耐药。

注1:革兰阳性菌对氨曲南、多粘菌素B/粘菌素E和萘啶酸天然耐药。 注2: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同时对其他β-内酰胺类类耐药,如: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酶抑制剂复合物,头孢霉素类(除具有抗MRSA活性的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大多数病例证明β-内酰胺类治疗MRSA效果较差,目前没有可信度高的临床资料出现。

微生物CLSI更新摘要

CLSI 主要更新摘要 葡萄球菌 苯唑西林: 1、删除苯唑西林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纸片扩散法折点 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头孢西丁与苯唑西林纸片试验之间敏感性相同,但特异性高于苯唑西林 2、检测mecA介导的耐药试验: 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或MIC法试验结果可用于预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路登葡萄球菌分离株是否存在mecA介导的苯唑西林耐药性。对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路登葡萄球菌除外),检测mecA介导的苯唑西林耐药性,首选方法是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头孢西丁可被用于检测苯唑西林耐药性替代品;根据头孢西丁结果来报告其敏感或耐药 青霉素: 当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MICs≤0.12或抑菌环直径≥29mm,在报告青霉素结果为敏感前,应进行诱导β-内酰胺酶试验,β-内酰胺酶试验阳性表明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美洛西林和哌拉西林耐药。 对苯唑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报告青霉素耐药或不报告。 万古霉素: 1、删除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纸片扩散法的折点 2、测定所有葡萄球菌分离株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执行MIC试验。纸片扩散试验既不能将万古霉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中介菌株区别开来,也不能区别万古霉素敏感、中介和药敏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3、万古霉素纸片试验可检测VRSA(含VanA耐药基因)。上述菌株纸片周围表现无抑菌环(直径=6mm),应重复确定鉴定结果。凡万古霉素抑菌环直径≥7mm葡萄球菌分离株,应测定万古霉素MIC 替考拉宁: 在最近研究期间,替考拉宁制片扩散法折点值没有与万古霉素一起被重新评估。因此,替考拉宁折点值区分替考拉宁中介、耐药与敏感葡萄球菌的能力还未知 肠杆菌科 头霉素类: 在B组中增加头孢替坦 喹诺酮、氟喹诺酮类: 删除有关粪便中沙门菌或志贺菌分离株报告“喹诺酮”的建议,保留“氟喹诺酮” 碳青霉烯类: 改良Hodge试验测试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注释: 对于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可能产碳青霉烯酶,导致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MIC 值的升高,或抑菌环直径的降低。但其MIC值或抑菌环直径仍可落在敏感范围内,需要根据MIC值或抑菌环直径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改良Hodge试验作为筛选试验。 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结果:亚胺培南2-4μg/ml,美罗培南2-4μg/ml,厄他培南2μg/ml 纸片扩散法测定结果:美罗培南16-21mm,厄他培南19-21mm 当筛选试验结果在以上范围时,应进行改良Hodge试验作为确证试验,该方法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于90%

2015年CLSI药敏试验标准引入Carba NP试验

2015年CLSI药敏试验标准引入Carba NP试验 检测碳青霉烯酶 我国微生物实验室药敏试验均遵循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药敏试验标准。CLSI2015年药敏标准(M100-S25)的最大改变之处在于引入Carba NP试验和流行病学cut off值的概念。本文将重点推介Carba NP试验,以供实验室参考。 Carba NP确证试验是一种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菌属细菌中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检测方法。该试验采用比色法,目前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或感染控制,尚不推荐作为临床常规使用。研究表明,Carba NP试验在检测KPC、NDM、VIM、IMP、SPM和SME型碳青霉烯酶方面具有较好的敏感性(>90%)和特异性(>90%)。 1. Carba NP试验试剂配制说明(表1)。 表1. Carba NP试验试剂的配制 名称配制过程储存 10 mM七水硫酸锌溶液1)称量1.4g ZnSO4×7H2O1年或不超过各成分保质期 2)加入500ml试剂级纯水 3)混合,室温保存 0.5%酚红溶液1)称量1.25g粉红粉末1年或不超过各成分保质期 2)加入250ml试剂级纯水 3) 混合,室温保存 4)使用前混匀 0.1 N氢氧化钠溶液1)将20ml 1N NaOH加入180ml试剂级 纯水中 1年或不超过各成分保质期2) 室温保存 Carba NP试剂A 溶液1)取25-50ml烧杯,将2ml 0.5%酚红 溶液加入到16.6ml试剂级纯水中 2周或不超过各成分保质期 (溶液应为红色或橙色,其 他颜色均不可使用) 2)加入180ml 10mM硫酸锌溶液 3)使用0.1N NaOH溶液(或10% HCl) 调整pH值为7.8±0.1 4)4-8℃小瓶保存,避免长时间光照 Carba NP试剂B 溶液(A液+6mg/ml 亚胺培南)1)计算B液的需要量,需考虑每株待 测菌100ml/管、质控菌株和未经处理 的试剂质控。如检测两株待测菌,阳 性和阴性对照、未经处理的试剂质控, 共需500ml B液。 最多3天(4-8℃) 2)称量约10-20mg亚胺培南粉末。建 议至少称量10mg粉末。将实际称重量 除以6,以计算所需加入的A液量。 2.Carba NP试验的结果解读(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