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 - (宋涛)重难点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 - (宋涛)重难点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 - (宋涛)重难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包含4个环节或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

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最重要)、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

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称,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人的劳动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规律的三大类型: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3、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政经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抽象法、归纳和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法、数学方法、逻辑和历史法。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发展,他的经济思想: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2、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发展,党的15大从4个方面阐明: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2、邓小平理论深刻的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世界形势的变化。4、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我们党必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自然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社会分工或社会分工不发达,为直接满足生产

者个人及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势。

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3、自然经济是发展缓慢、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势,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经历3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以畜牧部落从其他原始部落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耕种工具和手工工具进一步发展,引起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的初期,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

随着社会发展,商品经济经历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和发达商品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两个阶段。商品经济经的产生具备2个条件:1、存在社会分工。2、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2、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3、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价值(反映人和人的关系)。两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决定二因素

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是指事先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每个体魄健全的人都能进行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二者的区别: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可能成为简单劳动,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全社会看二者区别是相对固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一般情况下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量折合为简单劳动量的比例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

商品价值形式指的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货币。

价值形式发展过程: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5Kg谷物)

2、扩大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5Kg谷物、1把斧头、7m麻布、6mg黄金…)

3、一般价值形式(25Kg谷物、1把斧头、7m麻布、6mg黄金…=1只绵羊)

4、货币价值形式(25Kg谷物、1把斧头、7m麻布、1只绵羊…=6mg黄金)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因为金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金银不可能天然就是货币;但由于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便于携带等自然特性,所以他们天然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优势。

货币的本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中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纸币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

流通中货币需求量取决于以下3个因素:1、待售商品总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再多也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通货紧缩:在市场流通中收缩货币供应量or减少纸币发行量使少于市场上媒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以减轻纸币贬值程度or使纸币升值,使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提高货币购买力。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它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部门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

第三章市场经济

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有两种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其基础就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区别?

商品经济是从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社会成员间如何实现劳动互换和经济联系的方式上or说从社会生产中个人劳动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方式上来界定的经济形式。表明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劳动互换和劳动联系、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其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而市场调节是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实现合理有效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其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计划经济。

市场调节的缺点:盲目性、滞后性、浪费性。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也是市场的最基本内容):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买方市场:以买方为主导、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买方型市场格局。

卖方市场:以卖方为主导、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卖方型市场格局。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 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数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

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价值增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1、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可变资本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发生量的变化,是因为它转化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发挥作用,结果产生剩余价值。 2、为正确的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这种剥削程度大小的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的比,即m’=m/v

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c+v+m(其中c表示不变资本)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另一个是可变资本总量V。以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

增加M的两个途径:1、增加V,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2、提高m’即从每个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m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法多样但概括起来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eg,工人工作日为8h,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h,剩余劳动时间也是4h,则m’=100%。如果延长工作日到10h,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剩余劳动时间变为6h,则m’=150%

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eg,工作日长度为8h,必要劳动时间为4h,剩余劳动时间4h, 则m’=100%,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2h,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到6h,则m’=300%从而剥削程度提高2倍。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都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按照工人劳动时间支付工资。

计件工资:依据工人所完成产品数量或作业量而支付的工资。

名义工资(货币工资):资本家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实际工资: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第五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剩余价值量越大;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下降。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剩余价值率提高。3、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差额越大,有利于资本积累。4、预付资本的多少。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被剥削的工人越多,剩余价值量越大。

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

相对过剩人口:大量的失业人口。有3种表现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指在城市时而被解雇、时而被雇用的过剩人口。

2、潜在的过剩人口。指农村的失业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指那些职业极不固定、从事家内劳动和打短工的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第六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产业资本: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公式

G-W-A、Pm 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货币资本: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第一阶段资本数量不变,形态变化。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公式W-A、Pm…P…W’商品资本: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资本形态和数量都发生变化。第三阶

段为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公式:W’-G’、G’表示已经增值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条件。生产资本: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经过商品的销售,既收回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本价值,又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一三阶段是流通过程,二阶段是生产过程。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全部过程。资本循环公式:G-W-A、P…W’…G’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1、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2、生产资本的循环:P…W’-G’·G-W-…P 3、商品资本的循环:W’-G’·G-W…P…W’。三种循环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价值增值为目的。任何一个产业资本的循环都同时处在所有三种循环之中,每一种循环都以其他的循环形式为前提,而每一种循环形式的反复进行都必然包含其他形式的循环在内,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1、产业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能同时存在于循环的某一个阶段上和处于某一种资本形态上,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并存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中断。2、产业资本家的三部分资本,其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的进行循环,顺次通过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形式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相机进行转化(即继起性)。

资本周转次数:在一定时间(通常指一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循环的次数。n=U/u。其中U表示“年”,u表示一定数量的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n表示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

固定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固定资本磨损分为有形磨损(或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或精神磨损)。固定资本有形磨损有两种原因引起1、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使用所形成的,使用强度越大,持续使用时间越长,物质磨损越重2、由于自然力作用形成的,如金属工具生锈、木制设备腐烂…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也由两方面原因引起:1、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使原有机器设备的价值降低

2、由于出现了效率更高更加完善的机器设备,从而引起原有的机器设备贬值

按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不变资本

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

生产资本可变资本

固定资本

按生产资本的价值

产业资本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

流动资本

货币资本

流通资本

商品资本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数量越小,反之。2、影响年剩余价值数量。M=vnm’M 表示年剩余价值, 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3、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即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可变资本。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n表示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率M’=m’vn/v=m’n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资本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所构成,而它的实物形态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Ⅰ)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Ⅱ)。每个部类包括若干生产部门,每个部门中又包括若干企业。(详见教材97~10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周期性。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4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其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被倒闭,生产下降,物价下跌,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萧条阶段特点: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

复苏阶段特点:市场销售逐步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度到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的特点:市场繁荣,生产上涨,企业规模扩大或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城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第七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包含三个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W=c+v+m

生产成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商品价值-生产成本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利润+生产成。用k表示生产成本,p代表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由W=c+v+m转化为W=k+p

二者的联系: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它们本是同一个东西,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相同。二者的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资本(p’=m/C)

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Eg:假定全部垫支资本为10000,其中不变资本为8000,可变资本为2000,生产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2000,则C=8000c+2000v=10000,m’=2000m/2000v=100%,而p’=2000m/10000C=20%

影响利润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3、不变资本的节约,在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的节约使同量剩余价值与较小资本相比,利润率高。4、资本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年利润率越高。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在竞争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条件下形成的;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而等量资本又会追加等量利润;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生产性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而引起的费用,如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系的费用。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的运动引起的流通费用,即在商品买卖过程中,有商品变为货币和货币变为商品而支出的费用,如商业店员工资、广告费、办公费、簿记费、商店设备等

利息率= 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量eg:一个100万的借贷资本,一年获4万元利息,那么它所依据的利息率就是4/100=4%,习惯说成是年利率4%或年利四厘

银行利润是通过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而形成的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很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资本称为股份资本。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

股份公司的功能:1、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3、有利于企业财务的完整和稳定。

股份公司作为法人组织,其组织结构称为法人治理结构,一般包括权力结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相应的一般需要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三种机构的具体形式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监事会。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Eg: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一年可分得的股息6元,而银行的存款年利率是3%,那么这张股票的价格就是6/3%=200元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封建地租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两大基本阶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直接对立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三个主要阶级间的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以及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级差地租: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产生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形成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源泉: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形态:由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第一形态(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优劣而生产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第二形态(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增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是Ⅱ的基础。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形成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形成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eg:某土地一年能收取地租2000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4%。如果通过银行存款要想在一年内获得2000元利息,则需存入银行50000元货币资本。因此土地价格=2000/4%=50000元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重难点

英语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双重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6条):(论述题)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未来发展创造条件。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学生在年龄、性 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特点。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英语课程应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的等级要求组织教学和评价活动。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尽可能在真实语境中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通过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 识等方面。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创造性地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英语学习资源如广播,网络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三、课程设计思路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 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 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精品】“资源与运营管理”课程考核重难点练习.doc

“资源与运营管理”课程考核重难点练习 第一单元招募并留住伙伴 一、考核知识点:ZSK26工作描述 (一)练习题 1.昌盛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要做一份公司某一岗位的工作描述,工作的(D )不是这份工作描述必须包括的。 (A)主要目的(B)主要任务 (C)主要范围(D)主要模式 2.小方是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职员。近日,部门经理要求他做一份公司某一岗位的工作描述,不是这份工作描述必须包括的是该项工作的(D )。 (A)主要目的(B)主要任务 (C)主要范围(D)任职资格 3.小刘是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的职员。近日,部门经理要求他做一份公司某一岗位的工作描述,这份工作描述必须包括该工作的(A ). (A)主要目的、主要任务、工作范围(B)主要职能、主要任务、主要目的(C)主要职能、主要任务、工作范围(D)主要目的、工作模式、工作范围 4.工作的范围是工作描述书中必须包括的内容,工作的范围不包括(D )。 (A)所管理的人员数目(B)工作的任务 (0向谁汇报(D)所承担责任的级别 5.人力资源部门有各种关于职位的资料,(C )是人力资源部门最重要的文件。 (A)任职资格 (B)人员规范 (C)工作描述 (D)招聘广告 (二)教材索引 参见《资源与运营管理(上册)》(第二版)第11页。 二、考核知识点:ZSK27人员规范 (一)练习题 1.如果有现成的(B ),就需要检查该文件是否是最新的,并且检查它是否真实反映了团队的需求,如是否需要用某个空缺职位来填补团队中刚好存在的技能或知识空缺。 (A)工作描述(B)人员规范 (C)任职资格(D)业绩标准 2.理想的人员规范应该具备的要点不包括(B )。 (A)与该项工作直接相关的技能(B)与该工作直接相关的职责 (C)与该项工作直接相关的知识(D)与该项工作直接相关的能力 3.人员规范是用来描述从事某项工作的理想人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要点的文件,这些要点包括(A )。①技能、知识和能力②经验③个人品质和情况④工作目的和范围(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关于人员规范的概念及要点,说法正确的是(C )。 (A)人员规范定的越高,所招聘的人员越能胜任工作的需要

怎样确定课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确定课的重点和难点 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一、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之“纲”教材的编排大多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深,从中引出新知识。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之“纲”,学生掌握了此项内容,才能纲举目张,触类旁通。因此确定教学重点要认真分析教材。 例如:在进行《七色光》这节课是我们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0课第1课时。 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光的传播、光的色散与合成设计了四课内容。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有些物体是透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线路是可以改变的,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本课教学内容从光的折射角度设计了“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和“制造彩虹”两个活动,从光的合成角度设计了“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活动。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和“制造彩虹”部分。

然后进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半年的科学课程,对“科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仅限于表象化的认识,对于探究实验更是所知甚少。所以,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勤于探究、勇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本部分内容原为小学自然学科五年级的课程,现在前移到三年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只做原则性的要求,学生只要大体了解即可,而对折射的概念也不要求具体掌握,对折射的角度不再进行深入的探究。 然后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并从中体会到实验活动的乐趣。而难点在于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为了有效的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我在课前从实验器材到教学方法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示范引领、合作探究、动手实验、趣味比赛等多种形式,以此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以“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彩虹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彩虹是什么样的?”导入教学,然后引导进行讨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能见到彩虹?”。在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演示、讲解后,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继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彩虹。最后,通过旋转陀螺比赛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白光由七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4.1复习笔记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 最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促进作用 早期的商业在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在经济上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a.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b.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加速准备经济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初步确立。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最终确立起来。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 ①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a.流通公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教学流程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听随堂课中,经常发现有些老师有内容来不及上,导致拖堂;有的是整堂课的气氛很平淡,缺少层次感;再有就是环节很多,上课像赶时间。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更具体的讲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基本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参考语文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三、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只有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才能明确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3章)【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1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无产阶级带领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地建立起来。 (2)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步骤是互相联系、互相衔接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3)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存在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阶级。 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④过渡时期的历史阶段: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时止。 ⑤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变革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控制着旧社会的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是没收的政策,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国民经济命脉,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2)改变民族资本 民族资本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在经济上具有两重作用。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通过赎买逐步地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实现的。 (3)改变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先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开始,然后进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改造是从流通入手的,首先组织手工业供销小组或者供销合作社,然后在生产上逐步组织起来,发展成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办法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与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光学参数与成像特性、平面与平面镜成像系统、光学系统中的成像光束限制、光度学相关概念及应用、像差理论以及典型光学系统等内容,注重论述光学原理的同时,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大量实例。各章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下: 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 重点:光程概念、马吕斯定律、费马原理、完善成像概念及条件、物像虚实判断、光的全反射条件、折射定律及反射定律的证明方法、光学计算中的符号规则、单个折射面及反射面的成像放大率及物像位置关系、过渡公式(转面公式)以及拉赫不变量的物理意义等。 难点:以积分的方式理解费马原理、掌握应用光学中马吕斯定律与物理光学中马吕斯定律的区别、单个折射面及反射面的成像公式、放大率公式、过渡公式。 解决办法:理解好费马原理表达的物理意义,掌握应用光学与物理光学研究内容的区别,同时鼓励学生对书本中的重点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推导,以加强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 重点:理想光学系统的共线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概念及特点、利用光学系统基点和基面特点作图法求解物像位置与大小、牛顿公式及高斯公式、解析法求解物像位置与大小、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公式(轴向放大率、角放大率以及垂轴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多个理想光学系统组合分析与计算、厚透镜的光焦度公式与焦距公式。 难点:图解法求解理想光学系统中物像关系、解析法求解理想光学系统中物像关系、高斯公式和牛顿公式的准确应用、多光组组合成像公式、光焦度概念、薄透镜与厚透镜的光焦度公式。 解决办法:充分理解理想光学系统中基点和基面特性,并学会用多种作图方法尝试解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范文

.. . … . word. …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学习指南】 一.本章是全书的基础,所以要透切理解本章所介绍的基本概念,例如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Amdahl 定律,CPU 性能公式,局部性原理,MIPS 定义,MFLOPS 定义等等。 1.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按功能划分为多级层次结构。 2. 计算机系统结构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软件,硬件功能分配和对软件、硬件界面的确定,即哪些功能由软件完成,哪些功能由硬件完成。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的界面;计算机组成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计算机实现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 3.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1) 通常把计算机系统按照其性能和价格的综合指标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 微型等。 (2) 按用途可分为科学计算、事务处理、实时控制、家用等。 (3) 按处理机个数和种类,可分为单处理机、多处理机、并行处理机、关联处理机、 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SMP (对称多处理机)、MPP (大规模并行处理 机)、机群系统等。 (4) Flynn 分类法。按照指令流和数据流的不同组织方式,将计算机系统结构分为以下 四类: ?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Single Instruction stream Single Datastream ) ?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 (Single Instruction stream Multiple Datastream ) ?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 (Multiple Instruction stream Single Datastream ) ?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Multiple Instruction stream Multiple Datastream ) (5)式分类法。提出用最大并行度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分类。分为: ? 字串位串WSBS (Word Serial and Bit Serial ) ? 字并位串WPBS (Word Parallel and Bit Serial ) ? 字串位并WSBP (Word Serial and Bit Parallel ) ? 字并位并WPBP (Word Parallel and Bit Parallel )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原理 (1) 加快经常性事件的速度(Make the common case fast)。 (2) Amdahl 定律:系统中某一部件由于采用某种更快的执行方式后整个系统性能的提高与这种执行方式的使用频率或占总执行时间的比例有关。 Fe 表示(改进前可改进部分占用的时间)/(改进前整个任务的执行时间),Se 表示(改进前改进部分的执行时间)/(改进后改进部分的执行时间),则: ? 改进后的整个任务的执行时间为: )1(0Se Fe Fe T T n +-=, 其中0T 为改进前的整个任务的执行时间。 ? 改进后的整个系统加速比为: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武汉大学2014、2011年研]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研;武汉大学2014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

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资本有机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研;山西财经大学2015、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要素市场[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①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科学各课重难点

五(上)年级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⒈种子发芽实验(一) 重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的过程,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思维。 ⒉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⒊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坚持观察,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意识到生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⒋蚯蚓的选择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对环境的选择。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⒌食物链和食物网 重点: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⒍做一个生态瓶 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并制作一个生态瓶。 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⒎改变生态瓶 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⒏维护生态平衡 重点:能够分析、推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知道人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第二单元光 ⒈光和影 重点:研究光和影的关系。 难点: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有理由地表述光和影的关系。 ⒉下的影子 重点:观察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难点:对观察记录的整理并有所发现 ⒊光是怎样传播的 重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难点:寻找多重证据来证实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⒋光的反射 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描述光遇到障碍物后的传播路线。解释人的眼睛是怎样看到景物的。 ⒌光与热 重点:光越强热量越多。 难点: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得到有效的实验数据。 ⒍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重点:两个对比实验,认识物体的颜色、照射的角度与物体吸热本领的关系。 难点: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并用数据说明物体的颜色、照射的角度与物体吸热本领的关系。 ⒎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重点: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难点: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⒏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重点: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教学难点: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⒈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方法,能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⒉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重点:火山、地震和板块构造运动是由于地球部的运动造成的,它们会改变地球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入

艺术概论课程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章小结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二、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再现说) 4.形象性 5.主体性 6.审美性 三、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回答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为什么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3)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一、本章小结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因此,我们主张第6种说法,即“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模仿说 2.游戏说 3.表现说 4.巫术说 5.生产劳动说 三、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3)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 (4)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如何突破体育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突破体育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育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定义、区别及关系 1.定义。体育教学重点是指在一次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着重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体育教学难点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或技能时比较困难的、容易出错的地方。 2.区别。体育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着重要达成的目标,体育教学难点是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对出现困难情况的预判;一般体育教学重点是从体育教学目标的角度进行确定,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哪个地方比较困难,据此准确找出教学难点。例如:蹲踞式跳远完整技术练习,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原因,快速准确的助跑踏板和快速充分的起跳的结合就是这项技术的难点;体育教学重点可以是一个面,而教学难点则是一个点,例如:如果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那么各部位协调有序的发力则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可以是一个技术点,也可以是某方面的能力,甚至是意志品质方面。 3.关系。体育教学重点和难点两者即一致又不一致,有的教学重点同时又是难点。但一般而论,两者形成的根据不同,在多数情况下,是有区别的,重点对同一个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应该掌握的关键,而难点的出现则不是普遍,它往往出现在部分或少数学生之中。重点的掌握利于难点的克服,攻克难点也利于重点的学习。有时难点和重点无关。重点内容学生接受不一定都困难,难点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我们在备课时总是先确定本课内容的重点。然后,根据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只要突破了重点,课的任务就基本达到了。 二、突出体育教学重点的方法 1.准备活动法。体育教学课的准备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为基本部分教学内容做好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准备,使准备部分内容自然、有序地过渡到基本部分教学内容。 2.讲解强调法。在体育教学中,讲解时有意识地强调教学重点,可以加深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从而使他们更深人地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通常教师可采用提问、提示、启发、引导、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等多样教学方式来强调教学重点,在采用上述教学方式时,所运用的语言艺术可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第二,要用简炼、准确的术语进行讲解,来表达所教技术的动作结构和要点;第三,要用条理分明富有逻辑性的讲解语言,来说明教学的程序和练习的方法。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市场经济)【圣才出品】

第3章市场经济 3.1 复习笔记 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特征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1)资源配置 ①资源配置的概念 资源配置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以满足社会需要。 ②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a.市场方式 市场方式是指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经济资源配置主要是由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由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 b.计划方式 计划方式是指通过社会管理机构所制定的计划,采取指令性的和指导性的计划指标,来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无所谓市场机制,

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它不是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不是社会制度发展的产物。 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a.商品经济是从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实现劳动互换和经济联系的方式上,或者说从社会生产中的个人劳动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方式上来界定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表明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劳动互换和劳动联系、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所以,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b.市场经济是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实现合理有效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它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因而,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计划经济。 2.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 (1)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可以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由于市场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内在联系,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供过于求时,则价格下降,商品生产者在追逐价高利大的利益驱动下,将生产要素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出,投入供不应求的部门,正是生产要素的这种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流动,促使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部门,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又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盈利,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市场或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又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①自发性和盲目性

体育课教材重点难点汇总

体育课教材重点难点汇总 1.跨越式跳高: 重点:起跳 难点:助跑与起跳相结合 2. 蹲踞式跳远: 重点: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难点:助跑快而步点准确、板前不减速地起跳和腾空后的蹲踞动作。 3. 立定跳远: 重点:摆臂与蹬地的配合,双脚起跳双脚同时落地, 难点:动作配合协调。 4. 跑步、齐步互换: 动令在右脚,听到齐步的口令后继续向前走2步,然后齐步走。 (不进行重难点分析) 5. 掷垒球: 重点:背后过肩、肩上屈肘、快速挥臂, 难点:蹬地转体,协调用力 6. 1前滚翻: 重点:两腿迅速蹬直、 难点:团身。 6.2肩肘倒立: 重点:翻臀、举腿升髋压垫

难点:展髋夹肘。 7. 山羊分腿腾跃: 重点:提臀分腿顶肩 难点:抬上体。 8. 1篮球:原地运球 重点:拍球的部位 难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8.2 双手胸前传接球: 重点、难点:传接球的手法和手脚动作的配合。 9. 足球:颠球: 重点:脚踢球的部位 难点:两脚的协调配合。 10. 快速跑:快速跑的特点:强度大,时间短,以最快速度跑完较短距离的全程。 重点:途中跑; 难点:有力的后蹬和蹬摆的协调配合。 11. 耐久跑:耐久跑对改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最有效,:培养参与者坚毅、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和战胜困难的精神的有效运动项目。 重点:途中跑; 难点:合理分配体力和培养意志品质。另外,跑进中蹬摆协调配合也: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

12.接力跑: 重点:在高速奔跑中顺利地完成传接棒; 难点:接棒人的起动时机和传接棒时机的确定。 12. 跨栏跑: 重点:跨栏步和跑跨结合技术。 难点:跨栏步的起跨技术、保持身体平衡、节奏感。 13. 跳高:跳高对增强下肢力量,发展弹跳力,提高人体的灵巧性和协调性都有显著效果。 重点: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难点:过竿技术。 14. 跳远: 重点: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结合。 难点:助跑快、踏跳准、板前不减速。 15. 三级跳远: 重点:三次跳跃的协调配合和维持身体平衡; 难点:合理的三跳节奏并保持三跳的水平速度。 17:推铅球: 推铅球对发展腿部、腰腹和上肢爆发力及身体的协调性,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重点:最后用力。难点:滑步与最后用力的结合。 18: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重点:前掷时的用力顺序,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进行的工作,而能否正确的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关键。但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设计时往往有许多教师不能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意义和特征把握不准,缺乏一些确定重难点的方法所致。为此,本文就教学重难点的含义、特征以及确定方法作些讨论。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1. 教学重点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对于形成重点的三个方面,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育人重点和问题重点。而按重点的地位和作用又可把重点分为全书重点、章节重

点(或单元重点),还有课时重点。全书重点一般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起核心作用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是重点的最高层次,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就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这是由于“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之中,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支撑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是贯穿于全章节或单元的主干知识、技能与方法,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如全书重点大,属于中等层次;课时重点是指课堂教学时的重点。课时重点可以是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也可以不是。如,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教学时就会专门拿一节补救课(或称为纠错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即课时重点,但问题解决后,若它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不起支撑和奠基作用,则它就不再是重点了。对这类只限于该节课的重点(一旦该节课学习结束后它就不再是重点了),我们称其为“暂时重点”。 数学教学重点(简称为“数学重点” )是由其在数学知识体系和数学育人系统(又可称为数学德育系统或数学文化教育系统)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决定的。它是数学教材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数学重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内容和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 主导和关键作用,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后继学习的基础性和育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