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改善民生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改善民生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改善民生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凸显出一些关乎民生的棘手问题尤其是教育、看病、养老和住房这四方面。教育、医疗和住房三种高额费用支出被人们视为是压在他们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群众要求政府解决这方面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因此本文主要立意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应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从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多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构筑民生财政的具体建议。.通过国内外对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审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演进轨迹,判断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展趋势,解析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寻求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策略,以求达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民生优化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凸显出一些关乎民生的棘手问题尤其是教育、看病、养老和住房这四方面。教育、医疗和住房三种高额费用支出被群众视为压在他们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近年来,群众要求政府解决这方面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财政预算报告,2011年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包括六项举措,即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及城市棚户区改造;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促进经

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1.1.2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有了大幅下降,同时政府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领域的支出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这种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我国财政从过去的“生产型财政"向目前“公共财政”的转轨。然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注民生、执政为民”这一新时期政府执政理念所客观要求的模式相比,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还不是最优的,需要有进一步的优化调整。2003年我国入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7年已达26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当人均GDP处子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豹时期。如果对各种矛盾处理不当,就容易激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为此优化调熬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期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财政要以提供人民群众生存所必需的公共服务为己任。鉴于此,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审视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发展轨迹,判断现行财政支出结构演迸趋势,解析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寻求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的策略,这将对实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新时期我国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2文献综述

1.2.1西方财政支出理论综述

财政支出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威廉·配第。威廉·配第(1862)在其

著作《赋税论》中,论述了根据政府职能的需要,限定财政支出的一般范围;并

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认为财政支出应以提高国家生产力、振兴产业

为目标,增加生产性支出及社会救济支出。

亚当·斯密(1776)在英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毽的研究》中提出的财

政支出理论建立在拖的自南主义国家观的基础上,主张严格限定国家职麓范围。

他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应当压缩到最低限度,并主要用于国防、公共设施建设和

王室开支等地方。

瓦格纳(1890)在对许多囡家财政支出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瓦格纳法

则"。瓦格纳法则主要指的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表现为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里不断上升的趋势,并认为财政支出呈上舟趋势的最

根本的原因是:工业化一人均收入增加一政府活动扩张一财政支出比率提高,并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

凯恩斯(1936)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患和货币理论》中提出了需求管理理

论,拓宽了政府职能的领域。他认为,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政府应扩大开支,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加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1974)在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财政支出状

况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之后,提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对公共资本比例要求较高,焉在“起飞"实现之蜃会暂时有所下降,面当经济步入“成熟"阶段时又会上升,

其上升与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予特定的收入阶段及它对瓷本的要求的理论。他认为公共消费支出的增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公共消费品的收入弹性。虽然收入弹性难以准确衡量,但从经济发展的仝过程来看,这一弹性~般要大于1。此外,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将突显,这就要求政府提供各种管理服务来协调和处理由增长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些都将譬|起政府各种管理费支出的增加,导致整个公共消费支幽的迅速增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谣方经济学者更多地借助计量经济模型从数学的角度通过研究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确定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案。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研究目的不同而选择的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不同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异。

Aschansuer和Greenwood(1985)以及Baroo(1991)等经济学家认为,尽管政

府消费会对家庭带来效用,儇由于增加税收是为消费支出融资,会降低投资收益率,甚至削弱投资刺激。因此增加政府消费很可能对经济的增长有负效应。Devarajan、Swaroop和Zou(1996)通过对21个发达网家的5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认为公共支出中的资本构成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经常性支出对增长有负效应,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也对增长有负的效应。

Geoffrey J.Wyatt(2005)用时闻序列模型对11个国家和30多个工业企

业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了政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影响全要素增长率水平的结论。在支出结构中,政府对经济服务和公共设施的支出对企业生产率有正反相抵消的影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持对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有负面的影响;国防支出对一些工业的生产增长有正的影响;还表明,教育支出理论上应该对经济有极强

的促进作用,但实际上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模糊。

1.2.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国家,特

殊的国情决定了政府职能必定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时

间尚短,还未有系统的理论形成。具体可以分为90年代前的为计划经济服务的研究和90年代以后的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研究。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在这个时期,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集中于建设性支出,即主要为发展经济提

供服务,因此,相关研究也以此为出发点。例如薄一波提出了“二、三、四’’理

论,主要内容为;通常情况下,我国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二

十,或略高于一点;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或略高

于一点;我国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四十,或略高于

一点。

二、90年代以后的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项怀诚(2000)在指出,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调整和优化的基本方向是财政

资金要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性领域,同时适当增加对政权建设、科

教文卫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项目的支出。①刘沧溶和赵志耘(1998)

在《中国财政理论前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公共支出结构是随着该国不同

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还受该国宏观经

济调控的制约。①张馨(2001)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问题研究》一书中认为,从

公共支出来看,应当重点研究“公共性’’与“外溢性”的问题;从资本支出来看,

则应当研究“资本性”和“国有性"问题。陈共(2003)在《积极财政政策及其

财政风险》一书中提出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根据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

理界定;同时还要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

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郭庆旺、吕冰洋等(2003)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及经验分析认为政府财政总支

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同时生产性支

出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比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对科学研

究的投资支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远远高于对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投资支出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

张海星(2004)利用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数据,应用内生增长理论构建计

量经济模型,对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R&D投资与经济增长

的相关性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后发现,这三种公共投资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经济增长效应。

尹宗成(2006)根据我国1978—2003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和脉冲

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不同种类的财政支出对GDP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对GDP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社会文教支出,其次是经济建设支出。

学术界对决定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主要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但对关乎社会民生方面的支出关注甚少。本文在既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历史的梳理,对国外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分析和对我国财政支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经济学分析。进而提出如何确定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民生财政,实现我国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用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内容共分为4章:

第1章为引言部分。其内容为说明本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介绍国内外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简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本课题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为理论研究,主要介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内涵。从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分类、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对其优化调整的评价标准。

第3章主要说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关注民生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路径和重点。借鉴外国部分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而来分析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

第4章以民生支出为重点,从财政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的支出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关财政支出的发展,并指出了现行财政对民生支出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主要提出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财政调整的对策建议。从财政支出范围的科学界定、具体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等。

1.3.2研究方法

一、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分析法是经济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比较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通过比

较、借鉴分析,寻求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实现途径。

二、采用历史与现实的总结、国内与国外的对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1.4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可能的创新

一、本文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发展趋

势,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

的政策建议。其间通过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的论证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二、表格及数据分析,文章的论述更具有客观性。

三、针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及从生产性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型的重点领域,

从原则、制度和具体策略多个层次提出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1.4.2不足之处

一、由于个人理论积累不充足和时间的制约,本文在理论把握、结论阐述等

方面都还欠缺一定理论深度,研究主题的不少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我国在2007年公布了财政支出新的分类标准,但由于目前搜集到的数

据都是按照旧的分类标准统计的,为保持数据的统一性,本文仍然采用旧的分类

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数据的统计又因此不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准确性。

第二章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内涵

2.1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各类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工具,它反映了一国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政和方向;而影响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领域。政府在公共财政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本国民众的意愿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预算,制定出能够反映民意并能实现经济效率和公平最佳平衡的财政支出结构。

2.1.1财政支出结构的分类

财政支出结构与财政支出的分类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方法,可以将政府的财政支出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而也就形成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

法:

一、按政府的职能划分,可以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理费和其他支出、债务支出与财政补贴等五大类。其中经济建设费包括:基本

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和公交流通部门事业费和支农支出等;社会文教费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版、通信、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等方面的经费;国防支出包括各种武器和军事设备支出,军事人员给养支出,有关军事的科研支出,对外军

援助支出,民兵建设事业费支出,用于实行兵役制的公安、边防、武警部队和

防队伍等的各种经费;行政管理支出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构等所需的各种经费。财政支出职能结构的分类方法是研究财政支

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也是本文所采用的分类研究方法。

二、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划分可将公共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

支出两种。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等。转移性支出则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三、按财政支出的管理权限划分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全国性财政支出和地方性财政支出。在我国,依据政权级次,财政支出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结构,其中后四项为地方支出。按财政支出行政结构分类体现了明显的纵向层次性,同时它与国家政权保持内在统一性。

四、按财政支出的支出用途划分,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理论,将财政支出分为积累性支出、补偿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财政支出结构还有许多其他分类方法,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1.2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实现其职能的基本经济手段,它体现了政府的政策和意志,

但财政支出总量及各项支出的数量,对于政府来说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要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如何正确界定政府的职能,这是研究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财政分配源于政府职能,财政是政府履行其职能

的重要物质经济基础。因此,财政支出结构根本上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支

出结构的调整必须依据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国内外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表明,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不仅取决于

政府职能,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也必然存在差异,这主要表

现在政府财政投资职能及其投资范围的限定。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市场机制较完善,财政职能的重点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和调节收入分配,其具体投资范围限定于对基础设施、储备战略物资以及补充或增加特定主体的资本等的投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言,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领域和产业需要政府投资兴建或扶持,财政支出不仅要满足政权运转和经济建设需求,而且还要承担公平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职能,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投资职能较重,投资范围要更广一些。

2.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

在目前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财政支出结构与一国可支配财力、支出目

的、财政体制、经济发展阶段等的适应程度。

对我国而言,这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l、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要与政府的财力水平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处在转轨

时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方面。但政府所掌握的财力是有限的,特别是目前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较小而政府财力不足,因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要根据我国政府财力来确定。

2、财政支出结构必须与支出目的相适应,不能偏离政府的财政支出目的。财

政支出要满足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社会公共需要,我国现阶段财政的紧要任务就是加大对“民生"支出的力度,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

3、财政支出结构必须与财政体制相适应。与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支出结构,能

够获得财政体制的有力推动而实现自身的转化;与财政体制不相适应的支出结构,因其与财政体制之间存在着经常性摩擦,会削弱自身转化的能力,从而加剧二者之间的不协调,甚至引起结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当前我们要按照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要求来设计和管理财政支出。

4、财政支出结构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超越或滞后于经济发

展阶段。支出结构的转换是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的,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

就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支出结构,而支出结构的进一步转换,又能够推进经济增长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发展极度不平衡,因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来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分配。

二、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是指支出结构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度性,即指各个要素的动

态平衡。它并不意味着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有所侧重的平衡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个要素在支出结构中会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我们强调协调不是说要取消这种差别,而是要在承认这种差别的基础上实现各个要素相互促进和发展。

三、效益性原则

优化的、合理的支出结构应当是具有高效益的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效益是指

由于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而带来的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可以说财政投资是微观和宏观效益;盈利性与非盈利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而公共财政支出本身是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而服务的,其受的影响因素多,产出大多是并无直接物质成果,其效益更多的体现在宏观领域里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四、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指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虽然经过了多年的

改革,但是我国一些旧的不合理的财政体制仍根深蒂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政府职能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因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依据,循序渐进地进行。

总之,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应该符合适应性、协调性、效益性和渐进性四项

原则。同时社会共同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也决定了财政支出内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我们在考察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合理与否时就需要具有多视角的考量方法。

2.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评价标准

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评价,应根据财政支出结构本身的特点及其结构效益的特点,确定一定的评价原则。财政支出结构具有总体性、多层次性、多样性特点,决定了财政支出结构难以仅用单一指标和量化指标来评价,而必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分析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财政的三大职能即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财政就应

当通过相应的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来实现这三大职能目标。这三大职能反映到财

政支出的目标上就表现为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一致的四大经济目标:经济增

长、物价稳定、公平分配和国际收支平衡。

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应当体现这四大经济目标:

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经济增长上。当经济不断增长,结构调整日趋合理时,全社

会的福利水平必然提高,公共财政及民生财政的职能必然能够实现。

物价稳定是衡量财政支出结构是否优化的又一较好指标。财政支出结构的效

益一方面体现在稳定物价的经济效益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稳定物价、稳定社会、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社会效益上。

公平分配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既要

起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作用,又要起到消除市场缺陷、促

进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作用。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也要充分体现平衡国际

收支的要求。

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3.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需要优化调整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教育、看病、养老和住房等对一些人来说还是特别难的问题。教育、医疗和住房三种高额费用支出被群众视为压在他们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近些年来,群众要求政府解决这方面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根据今年财政预算报告,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到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这也是我国年度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从预算安排看,2011年,国家将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今年中央财政支出2/3将用于民生。这一比例,让代表委员掂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民生财政,就是指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而这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根据经

济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证实了这一论断。如美国1980年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和民用安全设施方面的支出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59.4%,北欧一些福利国家的这一比例更大。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但财政支出结构远远没有转型。依据联合国2010年提供的数据,“卫生和教育"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最高的国家:例如瑞典、丹麦、法国、德国等国家此比例都高达13—15%;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为10-12%;俄罗斯、巴西、泰国等国为6—7%;印度的虽然比较低,仅为5%。但我国的这一比例比印度还要低,只占4.5%。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支出扎隋况与我国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以整个社会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为例:阿根廷(65.1%),智利(65.9%),哥斯达黎加(65.1%),巴西(54.2%),墨西哥(52.9%),秘鲁(37.5%),我国这一比例在2009年刚刚达到21%,而这一年是我国非常强调民生和社会建设的一年,此前年份这一比例还要低一些。可见,我国的社会公共支出比例就是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也是非常低的。所以,根本的问题,不是一般地增加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而是要实质性地改变财政支出结构,要逐步加大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财政支出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真正实现财政支出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职能。诚然,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在短期内都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实现共同富裕也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指日可待的。

3.2国外部分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3.2.1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表3-1 2009年4个发达国家各分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单位:%)

3.2.2部分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表3-3 2009年6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9年)整理所得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六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文教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是很大

的,如埃及高达22.3%,其中教育占比都高于10%,韩国高达20.3%;各国社会保

障也占很大比重。而相反,经济建设比重、行政管理比重和国防比重相对较小。

从各国实践看,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范围大体是社会保障、教育及科学研

究、国防和行政管理等项目。中央政府侧重于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如国防、社

会保险、社会福利支出等;地方政府侧重于资源配置,比如教育、公用事业等社

会服务。财政支出的重点在一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如发展

中国家财政的经济支出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3.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

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变

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方面,如1978年财政支出

中的经济建设支出占64.1%,用于教科文卫等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比重一般不超过

总开支的15%。因此,我们称计划经济财政是生产型财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转

而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经济建设支出大幅度下降,到了2003年该项支

出占财政支出的23.4%。因而我们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称为公共财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

i000美元,2007年已达2600美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