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康复

神经康复
神经康复

1。神经康复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

2。Kernig征: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膝关节可被伸至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Brudzinski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4。跨阈步态:周围神经病变时常出现足部下垂不能背屈,行走时或是拖拽病足,或是将该侧下肢抬得很高,落脚时足尖先触地面,主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5。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缩。病因不清,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压迫下腕关节被牵拉并掌屈、过度牵拉、输液渗出、手意外小伤害等有关。常于卒中后1--3个月发生,多突然起病,节段性疼痛、水肿、血运障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活动后症状和体征加重。

6、半暗带:脑卒中时在坏死的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有一些不同程度受损的脑细胞,但细胞完整性尚保存,这些细胞与周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水肿形成为半暗带,具有双向性,治疗及时,正确可逆转为正常细胞,否则,坏死软化。

7。小字征:因手指、腕、臂强直,产生写字强直,落笔不直,字行不整,字越写越少。

8。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与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

9。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病因不明的大脑退行性变性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

10。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其中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是常见类型。

11。脑膜炎:凡感染或炎症性反应仅累及软脑膜者(包括软脑膜和蛛网膜)称为软脑膜炎或脑膜炎。

12。脑炎: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炎症性反应者称为脑炎。

13。脑膜脑炎:脑炎时脑膜的损害可相继或同时受累。

14。脑病:对非生物原性致病因素(理化因素、中毒、缺氧、变态反应等因素)损害脑实质而产生的弥漫性脑损害,则称为脑病。

15。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升降、倾斜等。

16。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17。痉挛:痉挛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运动障碍表现之一,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腱反射的亢进。

19。脑卒中:也可称为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21。日常生活活动:是人在独立生活中反复地进行的、最必要的基本活动。

22。神经干叩击试验:即按压或叩击神经干,局部出现针刺性疼痛,并有麻痛感向神经支配区放射为阳性,可帮助判断神经断端位置和生长情况。

23。肌张力:指肌肉静止或放松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检查时可根据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肢体时的阻力来判断。

24。阵挛:是在深反射亢进时,用一持续力量使被检查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则该深反射涉及的肌肉就会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

2。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如何?如何防治?

答:临床特点表现为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缩。防治:1、病因防治:避免上肢受外伤(即使是小损伤)、疼痛、过度牵张、长时间垂悬,已有水肿者应避免输液。2 、患侧上肢的被动运动:可防止肩痛、维持各关节的活动度,但应非常轻柔,以不产生疼痛为度。3、交感神经阻滞:星状交感神经节阻滞对早期SHS非常有效,可使其减轻或消失,对第2期效果差。4、类固醇制剂:口服/肩关节或腱鞘注射类固醇制剂对肩痛较好,减轻局部炎症。5、高位胸交感神经切断术,6、物理因子治疗。

3。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何纠正?

答:误用综合征是指不正确的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综合征。常见韧带、肌腱、肌肉等损伤,骨关节变形,痉挛状态加重,强肌和弱肌不平衡的加剧,痉挛步态的习惯化等。常在没有进行康复治疗或康复治疗不当的情况下发生。要重视康复各个阶段的治疗,特别是要训练弱肌,抑制强肌,强调运动模式的恢复,避免片面追求肌力治疗。

6。如何根据格拉斯昏迷量表得分及昏迷时间长短将脑外伤分型?

答:根据格拉斯昏迷量表得分及昏迷时间长短将脑外伤分为4型,轻型:GCS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之内。中型:GCS9--12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6小时。重型:GCS6--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特重型:GCS3--5分。

10。脑性瘫痪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几型?

答: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11。简述脑瘫临床症状的主要特征

答:脑瘫临床症状的主要特征;1.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2、某种固定的运动模式;3、抗重力运动困难;4、分离运动困难;5、发育不均衡;6、肌张力不平衡;7、原始反射残存;8、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9、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12。简述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答: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较同龄儿明显落后,异常姿势,肌张力增高,紧张甚至痉挛,僵硬,强直,下肢检查时可见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Babinski征等阳性,出现髌、踝阵挛及异常反射等。 13。简述共济失调型脑瘫的临床表现。答:临床表现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小脑症状,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基底宽,不敢迈大步,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眼球震颤极为常见,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肌张力低下,语言缺少抑扬声调,而且徐缓,本型不多见,多与其他型混合。 14。脑瘫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脑瘫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运动发育评定。2、姿势的评价;3、反射发育评定;4、肌张力的评价;5、作业疗法评价;6、语言功能的评定;

7、功能独立性评定;8、感知认知评定 15。对脑瘫患儿各种姿势进行评价时,对其仰卧位的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答:1、观察其自发运动的质和量;2、注意对称性及优势姿势模式,是否出现一侧下肢伸展增强和对侧屈曲姿势加重(非对称性);3、头部的位置,观察患儿头部是否正中位,是否常偏向一侧,头部与肩胛带,骨盆运动的分离情况;4、向坐位拉起,有无头的后垂,两肩有无向伸展方向的抵抗,两下肢是否出现屈曲,有无代偿性脊柱后弯;5、骨盆和四肢,骨盆是否有前倾,后倾,能否完成骨盆随意抬起,四肢是否有分离动作, 16、简述对脑瘫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答:1、由头向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2、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3、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4、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5、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6、康复训练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不能以偏概全。 17、简述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答:临床特点:1、肢体静止性

震颤,2、运动障碍,3、肌肉强直,4步态异常,5、平衡功能障碍,6、高级脑功能障碍,7、吞咽功能障碍,8、自主神经功能障碍,9、活动和参与受限,10、继发性功能障碍。(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与平衡障碍为主要特点) 18、简述良性位置性阵法性眩晕的治疗原则及体位训练方法。答:治疗原则:指导患者反复处于引发症状的位置,通过简单的前庭锻炼驱散壶腹嵴终顶上的耳石碎片或通过复位法使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微粒进入椭圆囊以消除症状,抗眩晕药无效,对于锻炼无效的症状严重者,可通过外科手术方法达到缓解(单孔神经切断术,激光行迷路闭塞术或后半规管堵塞术)。体位训练方法:目的是使沉积物从嵴顶松动脱落。患者闭目正坐床上,向一侧侧卧至一侧枕部接触床面,保持此头位直到诱发的眩晕消失后再坐起,30秒后再向另一侧侧卧,每3小时两侧交替进行1次,直到眩晕症状消失为止,症状多在1--2天内减轻,通常于7--14 天内消失。

19、Barthel指数评定的内容有哪些?答:进食、修饰、洗澡、穿衣、如厕、排尿、排便、步行、轮椅、行走、上下楼梯。 20、徒手肌力评定分级。答: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产生关节运动,2级关节不抗重力可作全范围运动,3级关节抗重力可作全范围运动,4级关节抗部分阻力可作全范围运动,5级关节抗充分阻力可作全范围运动。 21、脑卒中患者软瘫期如何指导向健侧翻身训练答:向健侧翻身时,取Bobath握手,伸展肘关节,肩关节90°屈曲位,头转向健侧,由双上肢,肩部带动躯干翻向健侧,随后旋转骨盆,带动下肢翻向健侧,治疗师对患侧下肢可给予最小限度的辅助。 22、针对脑瘫的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答:1、主要是防止脑瘫的产生,研究和采取正确的措施,预防能够导致脑瘫的各种原因,如预防妊娠期感染及其他不良因素,正确接生,正确处理高胆红素血症等,2、是对已经造成损害的脑瘫患儿,采取各级进行综合康复,使脑瘫患儿得以身心全面发育,3、是对已经发生残疾的脑瘫,应通过各种措施,预防残障的发生,尽可能保存现有的功能,通过各种康复治疗方法和途径,积极预防畸形,挛缩的发生,以减少残障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23。试述神经康复的目标答:神经康复的目标是采用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多种有效措施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减轻神经系统病损后导致的功能残疾或残障程度,使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试述Bobath 神经发育疗法的理论基础答:Bobath认为,运动功能的整合中枢包括脊髓,脑干,中脑,皮质4个水平,下位中枢受上位中枢控制,脑损伤引起的症状,除运动发育迟缓外,必然出现上位中枢控制解除的释放症状,即种种原始反射亢进的异常姿势和运动,尤其是中脑和皮质损伤引起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障碍,在CP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obath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体,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强调促进正常运动必须首先抑制异常姿势,同时也强调一定要按小儿神经发育的顺序及规律促进运动发育,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是按照由近端向远端的顺序,在治疗中,只有改善了头,颈,躯干的运动之后,才有可能改善四肢的功能,只有控制了肩胛带的稳定性后,才有可能发展上肢的精细动作。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康复概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实践方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需要边学习,边操作,方能更好的掌握,以获得更确实的临床康复经验。 第一章康复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的概念 2、掌握康复的工作内容 3、掌握康复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康复的内容 2、康复的治疗过程 3、康复的发展史 第二章物理治疗学 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 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 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 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 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 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 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 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 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 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11、熟悉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 14、熟悉运动量控制的内容 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大纲 一、运动疗法的定义 1、运动疗法的定义 2、运动疗法的分类 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分类 1、常规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3、运动再学习 三、运动疗法的基础

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 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 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 四、运动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3、牵引 五、运动中的生理及治疗作用 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他 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禁忌 1、临床应用 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3、运动疗法的禁忌 七、运动处方 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率、治疗持续时间、 3、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规的运动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关节活动基础 2、掌握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的具体方法 3、掌握被动运动具体训练方法 4、掌握不同关节的关节活动具体方法 5、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概念 6、了解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7、掌握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 8、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标准 9、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应用的选择 10、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1、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操作程序 12、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关节松动术的具体操作 13、掌握软组织牵伸的概念 14、掌握被动牵伸的种类及操作 15、掌握主动抑制的概念和方式 16、掌握肌肉牵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7、掌握肌肉牵伸的程序 18、了解牵伸的局部放松技术 19、掌握人体主要肌群的牵伸技术 20、掌握肌力的概念 21、熟悉影响肌力的因素

动眼神经解剖[1]

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1。解剖 (1)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2)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3)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

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 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4)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额桥束→正中核(皮质下会聚中枢)→双侧内直肌收缩使两眼会聚。 (5) 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应光刺激→视神经→视皮质→额桥束→缩瞳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括约肌同侧直接缩瞳,对侧间接缩瞳。(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则病损在对侧视神经,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则病损在同侧视神经)。物体由远而近亦出现缩瞳调节反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扩瞳。?2.临床意义 (1)眼球运动障碍因眼肌瘫痪而出现斜视、复视(健侧实像,患侧虚像)。?1)动眼神经麻痹征 ①提上睑肌瘫痪上睑下垂,眼裂窄小. ②上,下、内直肌,下斜肌瘫痪眼球外斜向下(上斜肌作用所致). ③眼球向瘫痪肌运动方向转动则复视;向相反方向转动,不复视。 ④瞳孔括约肌瘫痪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调节反应消失。?2) 动眼神经核性病损因双侧核靠近而出现双侧性不完全性眼轮匝肌轻瘫(面神经亦有支配故)。眼外肌先瘫(如上睑下垂),眼内肌后瘫(瞳孔调节障碍,会聚差)。如中脑肿瘤.?3) 动眼神经核下性病损因两侧动眼神经较分开,多出现单侧性完全性麻痹。无眼轮匝肌轻瘫.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概述】 1.概念:颅脑损伤是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所致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 丧失、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严重、导致的功能障碍多以及多发生于青壮年的特点。导致颅脑损伤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工伤、暴力打击伤、火器伤等 2.临床分类: 按损伤方式:开放性和闭合性 按损伤机制及病理改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分别是: (1)脑震荡:这是一种很轻的原发性脑损伤,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而无明显结构上的变化。意识丧失历时数十分钟,同时可伴 有面色苍白、冷汗、双瞳孔放大或缩小全身松弛、生理反射消失。清 醒后上述表现消失,而出现头痛、头昏、眩晕、轻度恶心、呕吐等, 并有逆行性遗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2)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伤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昏迷时间可为数小时数日、数周、数月不等,同时伴有立即出现的阳性神 经系统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发作等。生 命体征变化也与损伤程度有关,轻者只有短暂的脉搏快弱、呼吸浅慢、 血压偏低等征,而重者可因出现呼吸衰竭、呼吸骤停而死。 (3)脑干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致命性损伤,一般是指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在内的损伤。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分为原发性脑干损伤和继发性 脑干损伤(多由脑疝造成)。1)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特殊部位的脑 挫伤,重者多短期内死亡,轻者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为伤后立即陷入深 度而持久的意识障碍,昏迷达数周或数月,并表现出严重的生命体征 紊乱,也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发作。常伴有双瞳孔对称性散大或缩小或 不等大,光反射消失或迟钝,也可有眼外肌麻痹。2)继发性脑干损伤: 常为脑疝所致,脑疝有颞叶沟回疝和小脑扁桃体疝之分。颞叶沟回疝 常为意识障碍逐渐恶化,并出现病灶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光反射迟 钝以至于消失,对侧肢体瘫痪加重。如未加控制,将出现频繁的去大脑 强直发作,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小脑扇桃体疝直接压迫延髓,常有 剧烈的头痛,以枕后或前额为显著,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并有血压升 髙,脉搏徐缓而洪大,一般无意识障碍,甚至有临死前数分钟内神志清

神经康复学教学大纲

《神经康复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神经康复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神经康复的基本理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相关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神经系统疾患是临床上导致残疾的主要疾病,主要有肢体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等,涉及各年龄段的人群,同样也是康复的主要对象。神经康复主要是针对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残疾进行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二)课程的任务 随着康复医学知识的大力宣传和普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康复的认识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社区康复,可以使更多神经疾患的残疾人受益,提高其生活质量。神经康复的主要目标是采用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多种有效措施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进程,减轻神经系统病损后导致的功能残疾和残障程度。 二、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神经康复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掌握各类神经系统疾患的临床特点、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结局和健康教育。如能运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基本知识开展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残疾进行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三、教学时数分配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神经康复学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康复中理论基础及病史与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的诊断内容及检查方法。 熟悉神经康复学的概念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了解神经康复在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地位。 讲授内容 神经康复中理论基础及病史与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授课重点、难点: 1.重点: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及病史与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2.难点:神经康复中理论基础及病史与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脑卒中康复 目的要求 掌握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康复评定、康复治疗。 熟悉脑卒中的概念、流行病学、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主要功能障碍和康复结局。

神经康复试题

1。神经康复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 2。Kernig征: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膝关节可被伸至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Brudzinski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4。跨阈步态:周围神经病变时常出现足部下垂不能背屈,行走时或是拖拽病足,或是将该侧下肢抬得很高,落脚时足尖先触地面,主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5。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缩。病因不清,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压迫下腕关节被牵拉并掌屈、过度牵拉、输液渗出、手意外小伤害等有关。常于卒中后1--3个月发生,多突然起病,节段性疼痛、水肿、血运障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活动后症状和体征加重。 6、半暗带:脑卒中时在坏死的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有一些不同程度受损的脑细胞,但细胞完整性尚保存,这些细胞与周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水肿形成为半暗带,具有双向性,治疗及时,正确可逆转为正常细胞,否则,坏死软化。 7。小字征:因手指、腕、臂强直,产生写字强直,落笔不直,字行不整,字越写越少。 8。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与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 9。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病因不明的大脑退行性变性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 10。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其中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是常见类型。11。脑膜炎:凡感染或炎症性反应仅累及软脑膜者(包括软脑膜和蛛网膜)称为软脑膜炎或脑膜炎。 12。脑炎: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炎症性反应者称为脑炎。 13。脑膜脑炎:脑炎时脑膜的损害可相继或同时受累。14。脑病:对非生物原性致病因素(理化因素、中毒、缺氧、变态反应等因素)损害脑实质而产生的弥漫性脑损害,则称为脑病。 15。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升降、倾斜等。16。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 17。痉挛:痉挛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运动障碍表现之一,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腱反射的亢进。 19。脑卒中:也可称为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21。日常生活活动:是人在独立生活中反复地进行的、最必要的基本活动。 22。神经干叩击试验:即按压或叩击神经干,局部出现针刺性疼痛,并有麻痛感向神经支配区放射为阳性,可帮助判断神经断端位置和生长情况。 23。肌张力:指肌肉静止或放松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检查时可根据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肢体时的阻力来判断。 24。阵挛:是在深反射亢进时,用一持续力量使被检查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则该深反射涉及的肌肉就会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 1。昏迷 答: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包括浅昏迷和深昏迷。浅昏迷:意识丧失,患者没有睁眼反应。语言丧失。自发运动减少,但强烈的疼痛刺激可见患者有痛苦表情,防御动作等,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无明显改变。深昏迷:自发运动完全消失,对外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眼球固定,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等均消失,生命体征常有变化。2。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如何?如何防治? 答:临床特点表现为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 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 缩。防治:1、病因防治:避免上肢受外伤(即使是小 损伤)、疼痛、过度牵张、长时间垂悬,已有水肿者 应避免输液。2 、患侧上肢的被动运动:可防止肩痛、 维持各关节的活动度,但应非常轻柔,以不产生疼痛 为度。3、交感神经阻滞:星状交感神经节阻滞对早 期SHS非常有效,可使其减轻或消失,对第2期效果 差。4、类固醇制剂:口服/肩关节或腱鞘注射类固醇 制剂对肩痛较好,减轻局部炎症。5、高位胸交感神 经切断术,6、物理因子治疗。 3。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 如何纠正? 答:误用综合征是指不正确的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综 合征。常见韧带、肌腱、肌肉等损伤,骨关节变形, 痉挛状态加重,强肌和弱肌不平衡的加剧,痉挛步态 的习惯化等。常在没有进行康复治疗或康复治疗不当 的情况下发生。要重视康复各个阶段的治疗,特别是 要训练弱肌,抑制强肌,强调运动模式的恢复,避免 片面追求肌力治疗。 4。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康复训 练? 答:影响因素康复训练:1、功能训练恢复1、 改善口面部肌群运动功能训练,2、增加舌运动训练, 3、增加吞咽反射训练, 4、声带内收训练, 5、增加 喉上抬能力,6、咽收缩训练,7、吸吮及喉抬高训练, 8、空吞咽训练。2、功能代偿技术改变体位,通过 食物的自身重力进食,改变咽腔体积,促进吞咽,减 少吸入。3 5。简述偏瘫的康复治疗。 6。如何根据格拉斯昏迷量表得分及昏迷时间长短将 脑外伤分型? 答:根据格拉斯昏迷量表得分及昏迷时间长短将脑外 伤分为4型,轻型:GCS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为 20分钟之内。中型:GCS9--12分,伤后昏迷时间为 20分钟--6小时。重型:GCS6--8分,伤后昏迷或再 次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特重型:GCS3--5分。 7。脑性瘫痪 答: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 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 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 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8。Bobath法 答:是神经发育学疗法之一,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 Bert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建的 治疗脑性瘫痪的理论与方法,是当代治疗小儿脑瘫的 主要手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治 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如脑瘫, 偏瘫等疾患,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 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 9。关键点、 答:治疗师通过对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抑制,使 患儿痉挛减轻,同时又可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 Baboth把这个特定部位称为关键点。 10。脑性瘫痪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几型? 答: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 动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 低下型、混合型。 11。简述脑瘫临床症状的主要特征 答:脑瘫临床症状的主要特征;1.四肢和躯干的非对 称;2、某种固定的运动模式;3、抗重力运动困难; 4、分离运动困难; 5、发育不均衡; 6、肌张力不平 衡;7、原始反射残存;8、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9、 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12。简述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答: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较同龄儿明显落后,异常姿 势,肌张力增高,紧张甚至痉挛,僵硬,强直,下肢 检查时可见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 Babinski征等阳性,出现髌、踝阵挛及异常反射等。 13。简述共济失调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答:临床表现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小脑症状,步态 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基底宽, 不敢迈大步,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眼球震颤极 为常见,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 成,肌张力低下,语言缺少抑扬声调,而且徐缓,本 型不多见,多与其他型混合。 14。脑瘫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脑瘫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运动发育评定。2、 姿势的评价;3、反射发育评定;4、肌张力的评价; 5、作业疗法评价; 6、语言功能的评定; 7、功能独 立性评定;8、感知认知评定 15。对脑瘫患儿各种姿势进行评价时,对其仰卧位的 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答:1、观察其自发运动的质和量;2、注意对称性及 优势姿势模式,是否出现一侧下肢伸展增强和对侧屈 曲姿势加重(非对称性);3、头部的位置,观察患儿 头部是否正中位,是否常偏向一侧,头部与肩胛带, 骨盆运动的分离情况;4、向坐位拉起,有无头的后 垂,两肩有无向伸展方向的抵抗,两下肢是否出现屈 曲,有无代偿性脊柱后弯;5、骨盆和四肢,骨盆是 否有前倾,后倾,能否完成骨盆随意抬起,四肢是否 有分离动作, 16、简述对脑瘫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答:1、由头向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 育的规律;2、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 常运动模式的诱导;3、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 能力;4、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5、诱发和强 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 个运动的协调运动;6、康复训练的方式方法要因人 而异,不能以偏概全。 17、简述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 答:临床特点:1、肢体静止性震颤,2、运动障碍, 3、肌肉强直,4步态异常,5、平衡功能障碍,6、高 级脑功能障碍,7、吞咽功能障碍,8、自主神经功能 障碍,9、活动和参与受限,10、继发性功能障碍。(临 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与平衡 障碍为主要特点) 18、简述良性位置性阵法性眩晕的治疗原则及体位训 练方法。 答:治疗原则:指导患者反复处于引发症状的位置, 通过简单的前庭锻炼驱散壶腹嵴终顶上的耳石碎片 或通过复位法使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微粒进入椭圆 囊以消除症状,抗眩晕药无效,对于锻炼无效的症状 严重者,可通过外科手术方法达到缓解(单孔神经切 断术,激光行迷路闭塞术或后半规管堵塞术)。体位 训练方法:目的是使沉积物从嵴顶松动脱落。患者闭 目正坐床上,向一侧侧卧至一侧枕部接触床面,保持 此头位直到诱发的眩晕消失后再坐起,30秒后再向另 一侧侧卧,每3小时两侧交替进行1次,直到眩晕症 状消失为止,症状多在1--2天内减轻,通常于7--14 天内消失。 19、Barthel指数评定的内容有哪些? 答:进食、修饰、洗澡、穿衣、如厕、排尿、排便、 步行、轮椅、行走、上下楼梯。 20、徒手肌力评定分级。 答: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产生 关节运动,2级关节不抗重力可作全范围运动,3 级关节抗重力可作全范围运动,4级关节抗部分 阻力可作全范围运动,5级关节抗充分阻力可作全 范围运动。 21、脑卒中患者软瘫期如何指导向健侧翻身训练 答:向健侧翻身时,取Bobath握手,伸展肘关节,肩 关节90°屈曲位,头转向健侧,由双上肢,肩部带动 躯干翻向健侧,随后旋转骨盆,带动下肢翻向健侧, 治疗师对患侧下肢可给予最小限度的辅助。 22、针对脑瘫的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答:1、主要是防止脑瘫的产生,研究和采取正确的 措施,预防能够导致脑瘫的各种原因,如预防妊娠期 感染及其他不良因素,正确接生,正确处理高胆红素 血症等,2、是对已经造成损害的脑瘫患儿,采取各 级进行综合康复,使脑瘫患儿得以身心全面发育,3、 是对已经发生残疾的脑瘫,应通过各种措施,预防残 障的发生,尽可能保存现有的功能,通过各种康复治 疗方法和途径,积极预防畸形,挛缩的发生,以减少 残障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23。试述神经康复的目标 答:神经康复的目标是采用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多种有 效措施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减轻神经系统病损 后导致的功能残疾或残障程度,使患者回归家庭和社 会,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试述Bobath神经发育疗法的理论基础 答:Bobath认为,运动功能的整合中枢包括脊髓,脑 干,中脑,皮质4个水平,下位中枢受上位中枢控制, 脑损伤引起的症状,除运动发育迟缓外,必然出现上 位中枢控制解除的释放症状,即种种原始反射亢进的 异常姿势和运动,尤其是中脑和皮质损伤引起的立直 反射和平衡反射障碍,在CP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obath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体,抑制异 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强 调促进正常运动必须首先抑制异常姿势,同时也强调 一定要按小儿神经发育的顺序及规律促进运动发育, 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是按照由近端向远端的顺序, 在治疗中,只有改善了头,颈,躯干的运动之后,才 有可能改善四肢的功能,只有控制了肩胛带的稳定性 后,才有可能发展上肢的精细动作。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前言 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本共识围绕重症患者功能及相关临床问题,将神经重症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概述、神经重症康复管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第一部分概述 1 概念 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2 目标 加快神经重症患者功能恢复进程,降低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原则 3.1 加强监护,保障康复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3.2 具备条件者,尽早离床,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3.3 在评定基础上,确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3.4 确定超早期标准化ABCDE组合康复程序[1] A唤醒,B呼吸训练,C适度镇静,D谵妄的监控,E早期移动和\或运动练习。 3.5 可以选用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药辩证施治。 3.6 营养支持,循序渐进恢复患者耐力。 3.7 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整体康复。

神经康复重点1

神经治疗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康复学:研究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 2、Kerning征: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膝关节可被伸至135°以 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Brudzinski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 为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4、肌张力:指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肌肉的紧张程度。检查时可根据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肢体时的阻力来判断。 5、脑卒中的定义: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死亡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疾 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6、废用综合征:长期安静、卧床,或长期支具、石膏、夹板固定的患者出现以生理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可有 局部和全身改变。 7、误用综合征:是指不正确的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症候群。常见韧带、肌腱、肌肉等损伤,骨关节变形,痉挛状态加重, 强肌和弱肌不平衡的加剧,痉挛步态的习惯化等。 10、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分进行抗阻运动或主动用力时,处于静止状态的其他部分可产生不随意运动反应。 11、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运动,患者完成某项关节活动引发的该肢体其他关节肌肉的一组固定的没有选择的运 动。 12、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偏瘫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多突然出现,也可缓慢隐蔽发生。表 现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甚至挛缩。 13、Bobath握手: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攥拳,患侧拇指位于上方。 14、双侧桥式运动:治疗师帮助患者将两腿屈曲,双脚在臀下平踏床面,让患者伸髋将两臀部抬离床面。如患侧髋外旋 外展不能支持时,治疗师可以帮助将患膝稳定住。 15、脑疝(shàn):颅内高压进一步发展致各腔室间压力不均,从而推压部分脑组织向解剖间隙移位,引起脑组织的移位 即称脑疝。 16、创伤后遗忘(PTA):脑外伤后记忆丧失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的时间。 16、认知:是指人们认识与知晓(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推理及表象过程。 17、注意:是对事物的一种选择性反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使人们清晰的认知周围现实中某 一特定的对象,避开不相关的事物。 18、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反应,是对获得的信息的感知及思考(又称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9、感知障碍:指在感觉输入系统完整的情况下,大脑对感觉刺激的认识和辨别障碍,表现为失认症与失用症。 20、脑性瘫痪(CP):是自受孕开始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21、Bobath法:又称神经发育学疗法,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建的治疗脑性 瘫痪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如脑瘫、偏瘫等疾患。 22、关键点:治疗师通过对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抑制,使患儿痉挛减轻,同时又可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Bobath把 这个特定部位称为关键点。 23、多发性硬化(MS):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性疾病,侵犯大脑、脊髓白质、皮质下结构、脑干、小脑与视神经等。 CNS散在分布的多数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是其特点。 24、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变性疾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略多于女性, 致残率为25%。为康复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5、小字征:帕金森病患者因手指、腕、臂强直,产生写字强直,落笔不直,字行不整,字越写越小的一种特殊症状。 26、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体 位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 27、痴呆(AD):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 28、脊髓炎:是指由于生物源性感染如病毒、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所致的,或感染后、接种后所诱发的脊髓 灰质和(或)白质的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29、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是病毒感染、自体免疫等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所致的急 性(或亚急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神经根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 30、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或神经功能未恢复正常。 31、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升降、倾斜等。

中医康复新技术

张店区中医院开展康复新技术 2012-06-07 作者:张店区卫生局来源: 近日,张店区中医院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康复知识培训,特邀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体检中心主任胡智宏教授前来授课。市卫生局、市残联相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市中心医院、市八院、市职防院及淄川区医院等医院康复界同仁共60余人参加了培训学习。 此次培训的主题是关于澳大利亚生物力学矫形鞋垫(ICB)和脉冲治疗仪两项国际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培训结束后,胡智宏教授亲自为大家示范治疗了部分病人,治疗效果明显,并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和好评。 ICB矫形鞋垫适用用于任何性别、年龄段的人群,任何患有下肢生物力学异常或由这些异常引起的足部机械问题的人群需要穿着足部矫形鞋垫。常见的“O”腿、“X”腿、“内八”脚、“外八”脚、足内翻、足外翻、扁平足等多种病症都是ICB矫形鞋垫可以治疗的。 智能脉冲仪可缓解肌肉痉挛、解除因此和关节位置异常引起的多种疼痛如肩关节半脱位、肩周炎、腰骶部疼痛、颈部疼痛等多种疾病。 ICB矫形鞋垫、脉冲治疗仪两项康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偏瘫病人及多种骨关节疾病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丰富康复治疗手段,促进我院甚至全市康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康复事业的发展。 博恩智能多功能电子脉冲治疗仪 智能多功能电子脉冲治疗仪,是河南博恩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引进多项国际先进技术、综合科研而成的新一代尖端医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新颖、超前、豪华,部分技术拥有国家专利,部分配件在治疗仪领域属于首次采用。 最新技术祥介: 博恩智能多功能电子脉冲治疗仪的光能波热疗技术,能将人体组织及病变组织加热通过其热场效应,达到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降低肌肉及结缔组织张力,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博恩智能多功能电子脉冲治疗仪的体外治疗技术是经人体病变相应体位,使低频电流的电子顺经络的走向反复移动。而电子移动的速度与力度是一切药物、热疗所无法比拟的,它能使病变组织在瞬间达到舒气活血、调整机能、加强新陈代谢,起到消炎,消肿,解痉,止痛的作用。西医理论认为:应用各种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磁学等理化反应,继而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生理效应,起到调节、促进、维持、恢复或代偿各种生理功能,影响病理过程和克制病因的作用。 该智能多功能电子脉冲治疗仪就是根据这一机理,利用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该产品同时具有强大的药物导入功能,配合一次性电极片在短时间内迅速将药离子大剂量地直接导入局部组织,使仪器的治疗功能与药物的功效同时发挥,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产品功能、特点】 1、国际先进远红外热疗; 2、国内首创全息生物无创检测技术; 3、国际先进技术的完美组合; 4、无创伤体外药离子靶向导入技术; 5、超豪华的设计理念; 6、激光超导治疗技术; 7、传统中国医学针灸、按摩、推拿、刮痧、锤敲等应用技术。 宁夏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 科室介绍:是医院学科建设的重点专科现有科室员工名其中主任医师名主治医师名住院医师名硕士研究生名本科学历名学科带头人冶尕西 近年来随着科室业务的发展每年门诊人次和住院病人都以%的速度递增根据专科特色发展需要,医院将针灸科更名为针灸康复专科,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传统医学(又是特色疗法)和现代医学康复技术的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一方面积极挖掘整理中医传统的诊疗技术,利用各种途径引进新技术,开发新项目。积极学习和引进适宜技术。挖掘整理民间简便验廉的实用技术,充分发挥现有的

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 1、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得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得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与睫状肌,司对光与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得功能见表7-20、?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与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得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与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得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得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与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得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与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4) 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额桥束→正中核(皮质下会聚中枢)→双侧内直肌收缩使两眼会聚。?(5) 瞳孔对光反射与调节反应光刺激→视神经→视皮质→额桥束→缩瞳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括约肌同侧直接缩瞳,对侧间接缩瞳。(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则病损在对侧视神经,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则病损在同侧视神经)。物体由远而近亦出现缩瞳调节反射。交

神经修复技术

1神经修复技术简介 一定程度的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修复已成现实,部分传统临床观念认为无治疗或无有效方法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和损害治疗大门已被打开,一门新兴学科-神经修复学。而近年来,神经修复学却逐步成为热门的神经科学领域内的独特学科。神经修复技术正在神经修复学的背景下诞生,专门研究神经系统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神经学技术。 2研究背景 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和损伤后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者亟待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及面临的最难以逾越的严峻挑战。由于中枢神经组织在结构上的脆弱性和功能上的复杂性,其损伤往往息味着巨大的、不可逆的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随着世界人口数量剧增,交通日益发达,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及各种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颅脑和脊髓外伤、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和催患神经退变性疾病人数急剧上升者一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幸福指数的热切希望,使神经修复和再生研究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医学热门主题 3神经修复技术原理 (1)多细胞:种类有嗅鞘细胞、神经干/祖细胞、雪旺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鼻粘膜嗅干细胞等。 (2)多途径:通过脑脊髓实质内注射(手术和CT引导下),鞘内注射(根据损伤部位穿刺注射到损伤局部,颈椎穿刺、胸椎穿刺、腰椎穿刺、小脑延髓池穿刺),血管内移植等多种途径。链接买卖 (3)多手段:包括神经电刺激、针灸、主动运动-目标强化神经康复疗法、药物等多种治疗手段。 神经修复技术采用细胞移植等物理因素神经刺激或调控、药物或化学等各种干预策略,在原有神经解剖和功能基础上,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再生修复和重塑、重建神经解剖投射通路和环路、调控和改善神经信号传导、最终实现神经功能修复。该技术临床应用已经成功使一部分脊髓损伤、截瘫站起来,许多大小便无法控制的患者通过治疗使损伤平面下降,大小便得以控制,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4神经修复技术特点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 概述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

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制定脑卒中的康复指南,规范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康复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传统康复医学模式的挑战。 二、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指南 1.脑卒中康复体系 医院和康复中心康复 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加强住院脑卒中病人医疗管理的模式、是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文献中所描述的卒中康复模式包括: a) 急性期卒中病房: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为独立病房,收治急性期的病人,常是发病1周内的病人,强调监护,病人住院数天,一般不超过1周。

最新整理神经康复题目word版本

单选, 1:在运动控制中主要起乘上启下作用的神经中枢结构是 c A 脊髓 b小脑 c脑干 d 大脑皮层 e 基底节 2:长期使用电脑键盘打字易损伤下列哪个神经 a A正中神经 b尺神经 c 桡神经 d 肌皮神经 e臂丛神经 3:关于肌张力的描述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d A肌张力增高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b肌张力减低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c 肌张力减低的同时肌力也相应减低 d肌张力增高伴有震颤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e肌张力检查需要患者很好的配合 4:查体发现患者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发音清晰,语调正常,但错语较多,难以理解。最可能的失语类型是 b A Broca失语 B Wernicke 失语 C 命名性失语 D 传导性失语 e 失读5: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b A 上睑下垂 b内斜视 c 复视 d 外斜视 e 光反射消失 6.脑卒中不包括( e ) A 脑血栓形成 B 脑栓塞 C 脑出血 D 蛛网膜下腔出血 E 脑炎 7.患者,女,65岁,因脑卒中入康复科治疗。入院时FIM指数评分30分,经训练后增加到80分,此时患者要求出院,据此患者FIM指数结果,提示该患者出院后的ADL (B) A.基本能完成B需要部分帮助 C.需要很大帮助 D.完全需要帮助 E.难以判断 8.患者,男,53岁,脑梗死2个月,上肢可随意出现曲肌共同运动,肌张力增 高,被动伸直肘关节时在肘关节活动范围末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该患者运动评价为(C) A.Brunnstorm 1期 B. Brunnstorm 2期 C. Brunnstorm 3期 D. Brunnstorm 4期 1 E. Brunnstorm 5期 (2)按修订后的Ashworth量表评定该患者肌张力为A A.1级 B .1加级 C .2级 D .3级 E.4级 9、血管损害最常见的原因是 A A 动脉粥样硬化 B.动脉炎 C.血管畸形 D.血管外伤 E.肿瘤 10、按盖尔维斯顿定向遗忘实验,一般认为脑外伤患者脱离了PTA应该要求其 GOAT实际得分达到 A;100分B;75分C;72分 D65分 E;25分 11、下列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中,哪一项不是主要的 A;损伤因素的解除B神经再生 C功能重组D;突触改变 E;特定能力学习 12、瘫患儿主要损伤部位是( c) A 大脑皮层 B 锥体束 C 手足徐动型脑锥体外系或基底神经节 D 小脑 13、下列反射属于原始反射的是(A ) A 侧弯反射 B 牵张反射 C 背屈反射 D 伸展反射 14、患儿因肌肉收缩在时间、力量、范围和方向上不协调,造成语言不清晰属( C )

2021年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1. 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

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欧阳光明(2021.03.07)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