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29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 1 —

目录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1)

第二章发展环境 (7)

第三章指导思想 (9)

第四章发展目标 (10)

第二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3)

第五章推进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 (14)

第六章加强军民融合创新 (18)

第七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9)

第八章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20)

第九章建设质量和品牌强省 (21)

第十章坚持强化供给优化需求 (22)

第三篇系统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23)

第十一章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23)

第十二章实施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 (31)

第十三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35)

第十四章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37)

第十五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44)

— 2 —

第十六章拓展信息经济发展新空间 (49)

第十七章促进产业融合业态创新 (50)

第十八章推动民营经济加速发展 (53)

第四篇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54)

第十九章优化城镇化格局 (54)

第二十章创新城镇化发展方式 (58)

第二十一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62)

第二十二章健全城市住房体系 (62)

第二十三章推动城乡一体化 (63)

第五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5)

第二十四章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 (65)

第二十五章推进陕北转型持续发展 (67)

第二十六章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69)

第二十七章推进重点板块突破发展 (70)

第六篇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74)

第二十八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74)

第二十九章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77)

第三十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79)

第三十一章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81)

第三十二章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84)

第三十三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

第七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7)

— 3 —

第三十四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87)

第三十五章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88)

第三十六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91)

第八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93)

第三十七章推进易地搬迁脱贫 (93)

第三十八章大力发展生产脱贫 (94)

第三十九章完善生态补偿脱贫 (94)

第四十章发展教育事业脱贫 (95)

第四十一章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95)

第九篇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97)

第四十二章保持就业稳定 (97)

第四十三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97)

第四十四章推进教育现代化 (98)

第四十五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01)

第四十六章建设健康陕西 (103)

第四十七章推动人口均衡发展 (107)

第十篇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108)

第四十八章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08)

第四十九章建设信息陕西 (114)

第五十章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体系 (115)

第五十一章加强水生态建设 (118)

第十一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2)

— 4 —

第五十二章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123)

第五十三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124)

第五十四章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25)

第五十五章健全统一市场体系 (126)

第五十六章推动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 (129)

第五十七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30)

第五十八章推进法治陕西建设 (133)

第十二篇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 (134)

第五十九章塑造开放新格局 (135)

第六十章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138)

第六十一章发挥开发区开放引领作用 (139)

第六十二章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140)

第六十三章打造“海外陕西” (141)

第十三篇加强规划保障实施 (142)

第六十四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43)

第六十五章健全规划实施和评估 (143)

第六十六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144)

— 5 —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 6 —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17.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 3.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铁路营业里程4900公里,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36条。水利建设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展开,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建成投运,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5.4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比“十

— 7 —

一五”末翻了一番,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达到7400多公里。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沣西新城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数西部第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引领支撑作用继续增强;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宝鸡副中心、渭南东大门、铜川资源转型等“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大西安建设稳步推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成效明显。累计转移转化农业人口6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9%。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区域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社会民生呈现新亮点。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4.2%,与全国差距缩小2.6和6.7个百分点。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1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6.9%和96%,医改经验被誉为中国的“陕西样本”。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移民搬迁使174.7万群众搬进新居,218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解决,600万人口实现脱贫,“气化陕西”覆盖所有县区。文化、体育、广播— 8 —

影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建设获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深入实施,五年完成造林绿化2294万亩、保护恢复湿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43%,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5%。“一河两江”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1370万吨、118万米,单位GDP 能耗下降16.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强力推进关中治污降霾三年行动计划,煤炭消费减量替代1400万吨,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为国Ⅴ,5市1区优良天数达到68%以上,延安、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美丽陕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开放汇聚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机构改革、简政放权走在前列,压缩机构和编制7%和10%,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6%,各类市场主体增长84%。陕西获批国家创新型省份,西安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韩城省内计划单列和神木、府谷省直管县试点扎实推进,高陵、华县、横山撤县设区。政府定价范围缩减54%。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先后组建粮农、环保等14个集团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煤化集团跻身世界500强,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3.4%,农村综合、生态文明、社会民生、民主法治等改革协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全面启动,丝博会暨西洽会、欧

— 9 —

亚经济论坛等影响力大幅提升,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咸阳国际机场获批72小时过境免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达到5个,全国引进单笔最大的外资项目三星电子建成投产。累计引进外资178亿美元,进出口接近3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10.5%。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推进。

实践证明,“十二五”是陕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的五年,是全面改革不断深化、外向型经济实现突破的五年,是民生社会事业显著改善、人民福祉不断提升的五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干部群众创新实干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必须向中央基准看齐,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必须把发展牢牢抓在手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夯实富民强省的基础;

——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在共建共享中增进人民福祉;

——必须以改革开放强动力增活力,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

——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发展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 10 —

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陕西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结构调整进入倒逼阶段,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尚未有效形成;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科教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程度不高,创新潜能释放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金融等要素市场有待完善,投资环境仍需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走出去”步伐仍需加快,开放型经济体系不够健全,融入全球分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升。

表1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 11 —

第二章发展环境

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 12 —

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TPP和TTIP设臵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制造业回归,新兴经济体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继续领跑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难度加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从全省看,经过多年发展,陕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势能潜能加速释放,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打造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创新城镇化发展方式、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重大使命赋予了陕西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环境欠账较多、发展理念尚未适应新常态等短板仍未有效突破,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徘徊,经济下行

— 13 —

压力持续加大,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繁重。

综合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风险同在。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坚持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聚焦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的理念标定工作基点、转变方式方法、推动实际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提振发展信心,矢志追赶超越,努力推动陕西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确保与全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追赶超越,转型升级,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新局面。

— 14 —

第四章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5%和45%,多元支撑、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45%以上,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外向度超过15%,富裕陕西建设提高到新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0%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20万人。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物价指数保持稳定,和谐陕西建设迈上新的境界。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现代化。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法治陕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国有资本证券化率达到40%左右,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8%。政府

— 15 —

管理运行水平明显提升,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省级重大文化项目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陕西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基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超过45%;治污降霾取得显著成效,关中、陕北、陕南优良天数分别达到275天、290天和295天以上,关中、陕南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30%和20%,陕北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渭河水质稳中有升,汉丹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美丽陕西建设展现新的景象。

到2030年,陕西基本迈入高收入省份行列,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后期阶段,产业发展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展示形象发力点,各项制度充满活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的局面基本形成。

— 16 —

表2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 17 —

第二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速释放新需求,努力创造新供给,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努力在创新驱动— 18 —

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第五章推进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

第一节推动管理创新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臵的导向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到2020年,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 1.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

系统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攻方向,以资本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开展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等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力争在军民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构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创新中心。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发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平台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完善创新评价和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推广“延长模式”。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设立

— 19 —

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和落实职务发明、专利许可等制度,加强侵权查处。

激发创新活力。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打造一批院所引领型的创新产业集群和孵化基地。完善工研院运行体制,建立面向市场、科研团队负责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臵和收益管理办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比例。

专栏1 管理创新工程

— 20 —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 摘要 在陕西,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陕西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陕西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 resent S ituation and D evelopment P rosp ects of the I ndustrial S tructure in Shaanxi P 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s cha 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 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 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Shaanxi's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embodied;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fo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o find the ri ght dir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 xi.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s to read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present some results comparing the overall comparison.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three, one" of the situation but still qu ite reasonabl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roperty, do not form a clear leading industries, i ndus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ptimization of indust 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a cluster effect play. [Key words]:Shaanxi P rovince;Industrial S tructur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C ompetitive P ower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经过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陕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三秦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陕西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掀开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一、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大发展,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跃 1978年以来,陕西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经济模式,国民经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实现了三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跃,从1978-1995年,长达17年之久,跨上1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5%;第二次跨跃,从1995-2001年,用了6年跨上了2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6%;第三次跨跃,是十六大后,从2002年至今几乎每年增加近千亿元的规模,分别跨跃了3000、4000和5000亿元的历史大关,2007年达到5465.79亿元,年均增长12.6%。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6.4倍,翻了4.1番,年均增长10.4%。1994年以来,除2001年增长9.8%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增长速度创近19年新高,增速在全国居11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国民经济总量中,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0.5:51.9:17.6,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改革开放后,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第三次产业。经过三十年努力,陕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比重大幅度提高,二产比重稳定上升,一产比重下降,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能源、机械、化工、建筑业为主体的二产和以交通、电信、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由30.5%下降到10.8%,下降了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上升2.4个百分点为54.3%,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占总量的比重突破30%,达34.9%,上升17.4个百分点。 非公制经济崛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已达45.6%,比2000年的40.1%提高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极大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经济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陕西人均生产总值仅291元,经历了10年风雨,到1988年迈上千元台阶,到2005年,经过17年奋力拼搏跨上万元大关,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14607元,是1978年291元的5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倍,翻了3.6番,年均增长9.1%。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1美元,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财政实力增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趋好等因素的带动下,全省财政收入30年经历了两个飞跃阶段。第一次是1978-1996年,为稳步增长期,全省财政收入由19.76亿元到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7.22亿元,年均增长10.4%,递增速度低于同期经济总量1.1个百分点;第二次由1996-2007年,为快速增长期,以20.3%的递增速度快速增长,比前18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完整版)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劳动合同

合同编号:___________劳动合同书 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劳动者):__________________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

双方确认:在签订本合同前,甲方已将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应乙方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全面如实告知了乙方。 乙方承诺:与其他任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实体或组织不存在劳动关系,并且保证所提供的与本人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和各类资格证书、证明真实无误。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 住所:———————————— 联系电话:————————————乙方(劳动者)姓名:———————————— 户籍所在地:———————————— 现居住地址:———————————— 身份证/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 通讯地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本着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一条本合同期限为第种类型合同: ㈠固定期限:期限为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为个月,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㈡无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其中,试用期为个月,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自年月日起至 完成时止。 二、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 第二条甲方根据工作需要聘用乙方在岗位从事工作。本岗位(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工种。 第三条乙方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详见岗位说明。 第四条乙方的工作地点为。 第五条乙方应按所在岗位和工作内容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第六条根据工作需要,经双方协商一致,甲方可以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工作地点;经考核,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的,甲方可以合理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考核及岗位变更按甲方依法制定的相关制度执行。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具有关中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本文首先简介陕西省"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以及"一线两带"建设的提出的背景,并对"一线两带"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作出分析。 关键词:一线两带背景分析 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i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of important ways. shanxi"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guanzhong grow to hav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group.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tion in shanxis province,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cept and range and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posed, and "a line two belt"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make analysis. Keywords A line with two back ground analysis 一、"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 陕西是中国的腹地,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又是中心的中心。从中国地图上看,陕西的版图很像一个跪式的兵马俑,关中地区似缠绕在兵马俑身上的一条腰带,这就是“一线”的概念。2002年3月和7月,国家科技部相继批准了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此为“两带”的概念。 "一线两带"就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涵盖整个关中地区。包括关中地区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地级市和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3个县(市、区),

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 文) 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2011年3月2日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克服了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努力探寻促进发展新空间,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超预期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002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45亿元,增长5.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第二产业增加值5403.53亿元,增长18%,占53.9%;第三产业增加值3629.55亿元,增长11.7%,占36.2%。 二、农业

抽样调查显示,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64.9万吨,较上年增长3%。其中夏粮产量449.3万吨,秋粮产量715.6万吨。 继续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产业。全年造林面积36.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7.8%;板栗产量5.2万吨,增长12.4%;核桃产量6万吨,下降31.9%。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42%,植被覆盖率达到71.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生猪存栏减幅趋缓,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年水产品产量6万吨,增长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59.51亿元,增长19.7%。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3593.66亿元,增长20%;轻工业565.85亿元,增长18.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1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08.8亿元,增长33.7%。其中,能源化工工业5100.14亿元,增长34.3%;装备制造业2607.01亿元,增长34.8%;有色冶金工业1259.72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陕西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网上服务信息系统操作手册

陕西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网上服务信息系统 操 作 手 册 2012年07月

目录 第1章系统简介 (3) 第2章安装环境 (3) 2.1系统运行需求: (3) 2.2登陆准备: (4) 2.3证书安装: (4) 第3章使用说明 (5) 3.1系统登陆 (5) 3.2单位管理 (6) 3.2.1 单位基本信息变更 (6) 3.3个人管理 (9) 3.3.1 个人新参保登记 (9) 3.3.2 个人信息变更申报 (17) 3.3.3 个人停保申报 (19) 3.3.4 个人续保申报 (22) 3.4年度申报 (26) 3.4.1年度工资申报 (26) 3.5数据申报 (32) 3.5.1 数据申报 (32) 3.5.2 申报审核查询 (36) 3.5.3预约登记 (37) 3.5.4 我的预约 (39) 3.5.5 缴费预核定查询 (41)

第1章系统简介 《网上服务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之间的通讯技术,来实现用人单位的养老保险参保信息的管理以及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之间的数据传递,确保了用人单位参保信息安全、准确、快速的传输给经办机构;经办机构在审批完企业上报的参保信息后,能在24小时内准确、及时、自动更新至用人单位网上服务信息系统。 《网上服务信息系统》以其操作简便、便捷、使用成熟、通用性强等特点,获得了企业和经办机构的认可,并在很多省、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网上服务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单位管理、个人管理、年度申报、数据申报、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功能。企业经办人员使用该系统,通过浏览器进行业务操作,将参保信息以及人员移动数据向经办机构申报,经办机构审核后再反馈给企业,显示在网上服务信息系统系统。使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减少了企业和经办机构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2章安装环境 2.1系统运行需求: 硬件环境 A.PIII1.2处理器(推荐P IV或者更高级的CPU); B.512MB内存(推荐1GB或更大容量); C.700M的空闲硬盘空间(推荐1.0G以上的空闲硬盘空间); D.VGA或分辩率更高的监视器; E.CD-ROM; F.Microsoft鼠标或兼容的定点设备;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

17.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铁路营业里程4900公里,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36条。水利建设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展开,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建成投运,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5.4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达到7400多公里。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沣西新城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数西部第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引领支撑作用继续增强;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宝鸡副中心、渭南东大门、铜川资源转型等“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大西安建设稳步推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

陕西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公布

陕西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公布 手机免费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ac897500.html,2008年03月24日15:33山西日报周艳涛 查看评论 随着2007年度陕西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发布,陕西省今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上下限也已经确定,并予以公布。 2007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239元,月平均工资为1770元。由此确定2008年度陕西省养老保险的月缴费基数下限为月平均工资的60%(也即1770×60%),上限为月平均工资的30 0%(也即1770×300%)。 据介绍,企业职工按本人上年度平均工资作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8%,由所在企业在发放工资中代扣代缴。企业职工经核定的缴费工资,最高不得超过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最低不得低于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用人单位以本单位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按照20%的缴费比例缴纳。 以个人身份参保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可以选择社会平均工资的70%或100%,按照19%的比例进行缴纳。也即是个人身份参保的每月可以按照1770×70%×19%或者按照1770×100%×19%来缴纳。 09年陕西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2115.92元 https://www.360docs.net/doc/ac897500.html, 来源:华商网2009-04-16 09:07 随着2008年度陕西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发布,我省今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上下限也已经确定,并予以公布。 据悉,2008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5391元(比2007年的21239元多了4152元),由此确定2009年度月平均缴费基数为2115.92元(比2008年的1770元多了345.92元),月缴费基数下限为月平均工资的60%(即2115.92×60%=1269.55元),上限为月平均工资的300%(即2115.92×300%=6347.76元)。 西安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处长段光明介绍,我省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实现了省级统筹,全省各市(区)基本养老保险缴纳的标准是相同的,省内转移接续不存在障碍。 -相关链接 今年西安职工医保缴费基数为2479元 西安市2009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及生育保险将使用统一的缴费基数2479元,上限为7437元、下限为1487元。目前,西安医保个人月缴费额=缴费基数×2%,单位月缴费额=缴费基数×7%。 职工个人以实际收入作为缴费基数:高于7437元的,以7437元作为缴费基数;低于1487元的,以1487元作为缴费基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符合并轨条件中“4050”人员,按1487元作为缴费基数。在人事代理机构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为2479元。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陕西的地缘经济优势和发展策略

陕西的地缘经济优势和发展策略 本文为2015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关于西安“长安号”铁路贸易与地缘经济研究》阶段成果本文分析了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优势,探讨陕西如何通过经济带的优势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和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联通东西方向开放经济的战略格局;加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服务性产业,开展文化旅游教育合作。 标签:陕西;经济;优势;地缘;发展策略 一、陕西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理位置优势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代张骞在2000年前从长安出发,历尽艰辛打通了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陕西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往来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 1、铁路建设 西安铁路枢纽目前已经拥有陇海、包西、侯西、西康、宁西等铁路,同时已经开通了郑西高铁、西宝高铁,在未来两三年内将建成西成和大西客专,并开始设计施工西平线、银西线、宁西铁路的增建项目,届时西安铁路枢纽将形成4条高铁客专、8条干线的连接东西南北大型铁路枢纽和关中城市群特大环形铁路枢纽,成为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真正的“钻石”。 2、公路建设 陕西省全省的公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两环六辐射三纵七横高速网”,陕西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密度已经达到0.804公里/平方公里,通车直抵全省91个县、市区,与周边省份的省会城市实现当日抵达。 3、航空建设 截至2013年底,陕西的航线里程达到7064万公里。航线条数632,国际航线24条,港澳航线14条。随着西安港务区的建成和常态化使用,从2013年开始陕西省内的航空运输货物额迅速上升,2014年全年陕西通过空运进出口的货物额占总额的69%。 4、水路建设 2012年之前,水路运输是陕西省进出口货物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占到全省货物进出额一半以上。截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陕西省的航道主要集中在长江水系的汉江和黄河沿岸,航道里程1100公里,28个港口和61个港区。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 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陕政发[2016]1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3.18 【实施日期】2016.03.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陕政发〔2016〕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印发,请依照执行。 2016年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组织下达和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6年3月18日

陕西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着力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歼灭战,增强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的新成效,确保“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安排在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多措并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公布各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施网上并联审批,加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力度,继续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出台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10户试点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向社会再集中推出40个PPP示范项目。争取国家投贷联动试点,积极推进县域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推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继续推进县镇综合改革试点,完成镇村综合改革任务,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抓好高陵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眉县等11个县开展省级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深化大柳塔等小城市培育试点。探索“证照分离”改革,研究“双告知”制度落实措施,出台简易注销程序有关改革政策,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制定出台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抓好电力、医疗服务、公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